客家民居建筑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2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摘要:客家围龙屋是客家的典型民居建筑物,拥有非常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客家围龙屋是世界居民建筑当中的代表性特色建筑,。
也是我国民居建筑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较为特殊的艺术表现特色,可以传递给人们更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信息。
并且在优化内部装饰特征的过程中彻底展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建筑智慧,是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以及融合建筑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引言:相传在晋魏时期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三次进行了大举迁徙华南地区的景象,因为在官府入籍时需要与其他土著居民进行区分,所以迁移的人们被称为客家人。
因此客家文化也被流传下来,客家建筑围龙屋是客家特色的代表性民居建筑物,其中所独有的民俗文化特点在客家围龙屋当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目前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象征。
1.客家围龙屋的起源和布局1.1起源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在南宋时期因战乱饥荒被迫迁徙之后,最终留归于南方平坦区域的丘陵地带,为了与当地土著居民进行区分,所以登记户籍时被称为客家、客户和客籍,所以就有了客家人的称呼。
围龙屋是客家民族特色的建筑,因为客家人为了预防外部敌人和野兽的侵袭,大部分是以群居的方式进行生活所形成的围龙屋、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土楼、四角楼和雕楼等建筑类型,都是拥有浓烈客家文化色彩的建筑物。
其中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客家人采用中原建筑的方式,运用台梁式和穿斗式的结合工艺将其选择在斜坡地段和丘陵地带所建造而成的。
房屋主体结构主要是一进三厅和两相一围的表现形式,因为客家人的居住地区相对较为偏远,所以为了更好的防止盗贼的侵扰,会在建造时大部分是采取砖瓦和土坯相融合的建筑方式[1]。
运用鸡蛋清和糯米饭作为粘稠剂,使用竹片木条作为筋骨夯筑起墙厚一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从而形成完整的围龙屋建筑。
围龙屋是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和大小不同的厅堂,室外包括水井、猪圈、厕所、鸡窝、仓库等一应生活设施,在中轴对称主次有序的厅堂院落中心必有半月形的池塘,之后还会有阴阳两极的太极图式。
客家民居施工方案项目介绍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活化石”。
该项目旨在为客家民居的施工提供设计、施工方案等方面的指导。
施工方案设计方案1. 基础设计客家民居的基础设计应考虑地基土壤的稳定性、土壤承载能力以及地震等自然因素。
基础选用石灰石或花岗岩等坚硬的石头为主要建造材料。
2. 地面设计地面选用优质石材或砖石为主要建造材料,为了符合民居的特色,其颜色多以土褐色或咖啡色为主,具有好的防腐性和防水性。
3. 墙体设计墙体设计采用传统的黏土坯砖和青砖拼接而成,对墙体质地和墙厚要求高,以适应该建筑物的特殊需求。
同时,在墙壁上切割出圆形、半圆形等不规则形状的灯眼,以通透光线,保证室内明亮。
4. 屋面设计屋面设计选择优质木头或瓦片作为建造材料,以适应室外气候和保证房屋防水能力。
同时,屋面外侧应设计有足够的排水槽,以保证在雨水天气时房屋能够进水畅通。
施工流程客家民居施工的流程如下:1.土方工程:地基土壤处理,打好房屋基础。
2.地面工程:铺设石材或砖石,保证地面平整。
3.墙体工程:采用黏土坯砖和青砖拼接而成的墙体,先搭建上部结构,再按照墙体设计要求进行砌砖。
4.屋面工程:根据屋面设计,进行木工和铺瓦。
5.室内装修:墙面进行找平、刷涂等处理,地面进行铺设;木工进行柜体、桌椅等家具制作。
6.环保装修:还原自然环境,减少人员伤害。
安全保障建筑施工中,安全问题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客家民居施工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管理:1.材料安全:采用可靠的材料,杜绝使用劣质材料,确保人员和房屋安全。
2.操作安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操作意识。
3.施工工期管理:进行周密的计划,合理安排施工工期,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合理控制。
总结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其建造过程需要能够体现出其文化和地方特色。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安全管理及科学施工,以确保建筑质量和施工效益。
围龙屋介绍
客家围屋,又称客家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客家语称“围屋”或“土楼”,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
一种民居建筑。
客家围屋是由“围”和“屋”两个字组合而成的。
其中,“围”是指围绕着客家祖地;“屋”是指客家人所居住的房子。
在客家人中,通常把把房子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房子称为“围”。
围龙屋一般有四至六个大门,每个大门都是一座独立的房屋。
屋内设有水井、厨房、厕所等设施。
有些围龙屋还有自己的学校、祠堂和商店等设施。
客家围屋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以民居围屋为基础,将土楼、祠堂等建筑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客家民居建筑的实用功能,又具有防御功能。
客家围屋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圆形为主体,方圆结合;以方形为基础,讲究对称;以四合院为中心,讲究轴线和对称;以多角组合为特色;以中轴对称为基础的建筑风格等。
—— 1 —1 —。
客家民居客家民居一、客家民居的名称传统客家民居除了一条龙式的“竹竿屋”外多属集合形,集合形的传统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堂横式围屋,如单堂式的三合院、双堂式的四合院、三堂式、四堂式,其中五凤楼、府第式,是二至五堂式,围龙屋是二至十堂式。
另外就是目前尚无正确统计数字的各式各样的三至六层高的楼寨。
这类传统客家民居,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俗称:如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或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四角楼”、“围楼”,深圳、香港一带大都称“围”、“世居”,台湾称“伙房”等。
不同的俗称容易造成客家建筑解说上的混乱,因此笔者将这些传统客家集合形民居统称“客家围”。
台湾、大陆的广东、福建、江西、四川、广西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除了台湾“伙房”外,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闽西、闽南和赣南及环珠江出口的深圳、香港等地。
除此之外还有:泉州市后街米仓巷有两座土楼;同安县汀溪镇五峰有一座长50米的长方形建筑,高约12米的许氏土楼“德安楼”;漳州市郊建有一座石寨等。
“客家围”不仅形式多种,称呼多样,其社会内涵也极为丰富,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客家围”依照目前知道的就大体可以分为50多种类型,客家幅地广大没有发现的客家建筑应该还有很多,形式多样化则远远超过其他民系的建筑,其中的围龙式围屋、城堡式楼寨等,每一个都各领风骚各具地方特色,每一种都深得世人关注,今天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传统的“客家围”已成为无烟囱工业的旅游观光胜地,创造出客家文化产业的新局面,值得大家多多宣传与关心。
二、客家民居的形式1、竹竿屋(又称穿堂屋、竹一条龙)一般客家民居最简单、最基础的形式是长条型的“竹竿屋”,潮汕地区又称“竹竿厝”。
“竹竿屋”也叫“穿堂屋”,因为中间开一个无后墙的厅作穿堂,厅的两侧对称位置为住房,不另建大门和围墙。
客家“竹竿屋”是“一”字型的“一条龙”式,最简单的是三开间。
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中国特色民居8个,加介绍中国特色民居8个,介绍如下:1、福建土楼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2、开平碉楼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民居,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
碉楼分布的并不密集,反而到处都是,呈现连绵不断的景象。
这里可以说是十分特色的民居,甚至可以说是特别的博物馆,因为它见证了历史的变革,还折射出更多的东西来,是十分带有艺术美感的。
3、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
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与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乘凉的地方。
4、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一般都是按照中国审美来建筑的,比如对称,还有四四方方的外形。
四合院一般建立自明朝,外形古朴,十分具有价值,不仅可以住更是可以收藏。
5、乔家大院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客家土楼是我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客家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建筑结构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被誉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
一、外观特点客家土楼的外观独特,呈现出浓厚的客家文化特色。
其建筑外墙常采用石块、土坯等材料构筑,色彩深沉,给人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外围有环形或方形的走廊,整体呈现出一种严密有序的结构风格。
而且土楼的墙体非常厚实,能够防御外部的强烈风雨和侵袭,耐久性极高。
这种独特的外观特点,使得客家土楼成为了现代建筑中的一大文化景点。
二、建筑结构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耐用,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
其内部多为多层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为畜栏,中部为住宅,上部为储粮。
整个建筑结构分工明确,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起到了完善的生活作用。
土楼内部空间设计合理,采光通风良好,给人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
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变通性。
三、文化价值客家土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客家人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
土楼建筑中融入了客家人的传统信仰、生活习俗和家族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土楼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客家乡愁、家风、家韵,了解到客家人生活的丰富内涵。
客家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且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旅游胜地。
总结客家土楼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建筑价值的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外观特点、坚固耐用的建筑结构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它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客家土楼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土楼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其独特的外观特点、建筑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也展现了客家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生活智慧。
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
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
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亩以上。
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
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而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
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
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
其形制接近北
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在市郊
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
座。
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
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
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
(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
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
了。
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
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
来到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
也许有人产生疑问,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土枪、土炮、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
围龙屋如此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南迁入偏僻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一致对外,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城堡式的住
宅。
这座民居最让人费解的是
有那么多天井,那么多厅。
尽
管这是一个深宅大院,但经几
个天井透进来的光照射,各个
角落也明亮许多。
厅分上、中、
下厅。
据说上厅是为老人百年
归寿时的停放地;中厅为拜祖、
议事的地方。
其中,上中下厅之间都用两扇屏风隔开,一般在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屏风,百岁老人归寿时打开两厅屏风。
各们朋友你知道?去年中内央电视台迎接香港回归所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香港的故事》中前10集许多镜头,就是在这座客家的“大观园”里拍摄的。
围龙屋不论是圆是方,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特点: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规整。
里面的厅堂、开井为中心设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同居一室,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客家人住宅大都进行了改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家独院的形式,不再建造围龙屋了,因而遗存的围龙屋尤显珍贵。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既有中原古朴的遗风又有南部山区的特色,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为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和高超技艺。
围龙屋与北京的合院、陕西的窖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物。
如今围龙屋已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辽阔的世界。
它成了一种历史遗迹,一种奇特的景观。
围龙屋的精巧结构、奇妙布局以及丰富内涵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看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再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又增长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