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诊脉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部分一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衣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中医新手必学脉诀郑卢医学脉诀脉诀(一、二)原文脉诀(卢铸之老师所传文字部分):其一:肺和膈间右寸知,胃脾大肠命关尺。
膻中与心左寸辨,肝胆之脉左关明。
小肠膀胱肾左尺,女子宫胞亦此寻。
轻取六腑重为脏,举寻按取浮中沉。
注:轻取六腑脉,重取五脏脉,肾脉重取要至骨。
其二:脉速需用息度衡,每分十七应永恒。
常脉一息四五至,三至为迟六七急。
注:诊脉者以自己的呼吸每分钟十七息,衡量被诊者脉速。
故“平脉”为诊脉之要。
脉诀讲解各部脉的解释:(1)膈间:横膈膜上叫膈间;膻中:心包,即心的包膜。
要把部位弄清,记熟,熟到不想,一搭手就知道哪个脏腑。
(2)举:搭上为举;寻:切脉时不准,可移动手指,举起另外手指,直到找到,为寻;按:重取。
(3)此脉诀与老本的《内经知要》上是一致的,其他的都不要看。
(4)现在亚健康的我们看有90%以上,官方的统计数字是60%~70%,这些人都需要姜、桂、附,不然我也不用那样辛苦。
需要大家认认真真学习郑卢医学,解决真正阳虚的问题。
(5)一息:一呼一吸。
每分钟十七次要永恒,要准确,多半次或者少半次都不行。
(6)四五至是常脉,也就是说每分钟68次,到85次之间是常脉。
要不看手表就能够知道患者的脉数,看手表就是西医的做法了。
(7)三至和六七至都是病脉。
要求1. 一个月练好每分钟十七次呼吸。
2. 先学四个脉象(自己去体会)(1)浮脉:如水中浮木(小块木头),去按,搭指即得,浮脉主风。
沉取时浮起为脏脉浮,就是洪大。
(2)沉脉:与浮脉相对,轻取无,沉取有,叫沉脉。
轻取时稍重一点就是腑脉沉;沉取时再重一点就是脏脉沉。
沉脉主气虚。
(3)紧脉:①如绞绳索。
体会粗线绞起来的味道,一松一退的,就是紧。
我当时在成都的黄瓦街看绞麻绳,一看就是半天,就是去体会这个紧的感觉。
②来去匆匆。
似人走得很匆忙。
这个比较常用,外感,太阳伤风、伤寒,都要查紧脉等。
(4)滑脉:如珠滚盘(上覆绸子)那种感觉。
这种脉常遇到,特别是女子,女子月经、怀孕、白带等都有滑脉,月经的滑脉如果不明显的话,月经就不正常。
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今晚我跟大家一起探讨初学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首先学习脉诊当有一个信念,先问问自己对脉诊,对脉中所包含的的信息,自己是不知道还是不相信。
学习脉诊特别是在开始起步的阶段,有时候真的会感到非常的枯燥,在旁人看来你自己或许已经走火入魔如果内心深深相信脉诊的真实性,只是暂时不知道如何提取信息,那么就坚定信念开始学习如果在内心不相信脉诊的真实性,我建议不要学习脉学脉诊的学习不是加速度的冲刺而是慢慢地体会,脉诊开始初期入手,真的是指下难明,因为脉搏长度那么短,三根手指在脉跳中收集信息不容易,首先习脉者在心中对脉诊在理论认识上要有一个雏形,从古医家和现在世中联脉学会的各位老师的脉学专著,细细选择阅读。
我开始学习时读了金伟老师,齐向华老师,许跃远老师,王光宇老师等等老师们对诊脉的心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特点,自己选择阅读。
对于心理脉诊我个人建议不要一开始就触摸,因为躯体疾病的脉象比心理疾患的脉象,我们在开始学习时收集的信息更集中,更容易掌握言归正传,在对脉学有了理论雏形,可以触摸病人的脉形去感受,同时注意训练手指,发掘自己手指的敏感度,同时在生活上注意保护手指,特别是手指的指腹,平时可以用护手膏等软化增厚角质的皮肤,特别不要手指被火灼伤,灼伤后手指的敏感度下降的很明显,比寒冷、针尖伤害大些。
脉诊包涵的要素有很多,从什么地方开始呢,我个人建议从开始触摸脉跳的力度、节律、脉率开始,甚至理论雏形功底不好的人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开始。
因为这三个方面最容易体会,在现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材上,对这三个方面讲述的也最详细,更容易被掌握。
也可以让初学脉诊的人树立信心。
假如一开始就触摸金伟老师所说的糖涩搏,估计学习的热情会大减。
在脉诊定位上,我一开始学习的是金伟老师的《我的脉学探索》,读过以后心中突然明朗,这本书也是我的启蒙教材。
在学校上课时,脉诊只有传统的解释,开始阅读金老师的《我的脉学探索》时,思维迅速开阔。
第一部分—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 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再说就是生男生女的问题,书上说左手脉疾为男,反之为女,老师也这么讲的,我的经验是在40天左右时很准几乎不差,过了4,5个月准确率就不那么高了,也就6,7成准吧,也许还要提高水平,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着名的;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辨证要点,其实就是: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此为男女之常脉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辨证运用——————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第二部分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中医把脉原理附图详细解秘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我号脉,因为我们都有学过中医,有关医者名誉我不能拒绝,老师教了我比较容易理解的方面;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MOD}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第三部分十分钟让你学会中医的简单号脉法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医生的手指要和病人的脉,呈现45度角;角度过大,脉过不去,角度过小,沉脉把不到;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火证脉象: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的为实火;洪数见寸脉为心火;见右寸为肺火;见左关为肝火;见右关为脾火;见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必遗精,阴火盛也;脉弦细而数,按之益坚者,为少火气衰,而见肝肾真脉,水旺则其脉自平;惟虚痨见此,为冰雪阴凌之象,最为剧候,或反虚大数疾者,此食气之火,耗真阴,为虚阳飞越之兆,久病得此,百无一生;惟暴脱元气者,犹可峻补以敛固之,大抵火证之脉,但有虚火,按之必空,断无实大之理;然火郁中焦,恶寒战栗,亦有六脉匿小者,此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光舒焰,反见寒胜之化矣;热结胃口,咳吐结痰,亦有寸口滑实者;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多有尺内洪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与火无预;火盛之脉,静取虽洪盛滑疾中按则软阔不坚;重按则豁然中空;寻之脉见指旁,举指涩涩然,如轻刀刮竹之状,方是无形之火象;若中宫有物阻碍,则关上屈曲而出;膈上有痰凝滞,则寸口屈曲而上,总谓之钩;如无阻碍,则无屈曲之象矣;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实,指下累累如寻贯珠薏苡子状者,皆有形之湿热,蕴积于经脉之中,非火证也; 以上举要而言,根据历代名家论火脉之形态,指法之考究,虚实火湿之反映;熟读深思,结合临床,久而久之,自然心领神会一隅三反,则岂止火脉之一途也;初习中医诊法,常感脉象繁多错杂,或粗分六部,临证难得精辨,或背诵二十八类,临证又恍惚其间,慨叹脉经言简而仲景意赅,究其原委,多不知平脉何如;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脉者何平和之脉象矣;所谓一呼一吸脉来四至,不浮不沉,不迟不数,重按有根,来去有神;然无以为度;一曰类于滑脉,一曰类于缓脉,其实不妥;平脉者何平人之脉象矣;而平人之脉象皆有不同;无病之人,气血调畅,心神内守,必与四时相应;所谓春弦秋浮毛,冬沉石夏洪;春风生发,脉络充盈,营卫萌动,柔韧不足,故而略弦;夏暑炽热,阳气有余,涌动营气,澎湃脉络,故而略洪;秋日收敛,营气入潜,阳托于外,脉络毛躁,故而略浮;冬主收藏,营深卫浅,精气内蕴,百脉充盛,故而略沉;此皆平脉也;然应时之脉又有参差;何哉探询先贤论脉,皆以平旦为度,所谓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然今之病家常需旅途奔波,先动气血,又膜拜大医,诚惶诚恐,后乱方寸,何以论平脉;若辰巳取脉则多浮,日中之脉则略数,日暮之脉则略沉,夜半之脉则略缓,餐前则略细,餐后则略滑,皆平脉也;又,无病之人,幼盛暮衰,儿女有别,自然之理;幼者稚阴稚阳,轻取鼓动有余,重按根基不足,此亦平脉也;壮男风华正茂,百脉畅通,气血流利,阴平阳秘,必然多滑;妇人气血平和,经潮有度,营气有余,阴血旺盛,自然略缓;耄耋之年,虽营卫渐衰,然百脉皆通畅,或可偏弦,或可偏长;皆为平脉矣;劳力者多耗气,劳心者多耗血,虽未发病,然必见于脉,临证必予斟酌;再,人分华夏,地分南北,所谓南方脉象多软,北方脉象多实,东者偏濡,西者偏紧,皆平脉也;经曰平脉者,胃、神、根也;胃者,胃气也,后天之本矣;脉中胃气充盛,指下徐徐有力,满部应取,鼓动从容;浮取柔软,中取滑利,沉取不衰;神者,神气也,心神内守矣;脉中有神,指下三部有序,先尺后关,两寸分明,不哗不噪,如君踱步;轻取如常,重取三部相衔;根者,根本也,先天之本矣;脉中有根,指下重取不衰,尺脉充盈,有始有终,随指相应;尺部力取轻重,而胃神不坏;临证论脉,又当审察神色体态,酌以增减;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
如何学习中医诊脉?中医切诊方法一一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 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诊脉⽅法:举、按、寻,诊脉的时候到底要诊些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诊脉的⽅法,中医爱好者对诊脉特别地感兴趣,病⼈也觉得特别奇妙,但是从学习的⾓度来讲,应该说脉是⽐较难诊的。
有⼈这样形容脉诊:“若窥深渊⽽迎浮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好像深渊⽆底,⼜好像天空中的浮云没有定准。
《脉经?序》王叔和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易了,指下难明。
”意思是说学脉诊这个东西,看⼀看,似乎都还蛮有道理,然后把这些脉诊的内容背下来也不是特别困难,但真的到临床上去⽤,真的到病⼈⾝上去⽤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的难以掌握。
所以有⼀个传说,说脉诊必须得⽼师⼿把⼿的教,没有⽼师⼿把⼿的教,是不可能学会脉诊的。
事实上是这个情况吗?我们讲这个说法肯定是有所偏颇的。
⾸先脉诊和其他任何诊法⼀样,都是需要反复训练和学习的,那种寄希望于说我今天看了脉书,明天就能够⾮常熟练地掌握脉诊,那是绝对不现实的,需要你细⼼的去领会,反复的去琢磨,慢慢地你才能掌握这种诊法的技巧。
“时间”早晨病⼈体内外环境都⽐较宁静,诊脉选择这个时间最好。
《素问?脉要精微论》⾥⾯讲:“诊法常以平旦,阴⽓未动,阳⽓未散,饮⾷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什么叫平旦?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这个时候⽓⾎阴阳没有受到⼲扰,⼈体内外环境都⽐较宁静,这个时间的脉象最准确。
西医讲究基础代谢,基础代谢什么时候去做?都是没有吃饭之前,刚起床还没有活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做的基础代谢最准确。
但并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
《脉诀刊误》以为:“若诊病脉,则不以昼夜。
”也就是因为现在就诊条件的限制,诊脉什么时候都可以,但是有⼀个要求,就是病⼈要保持⼼情平静、⽓⾎平静。
“体位”诊脉时,病⼈的位置不论坐卧,⼿臂宜向左右侧引伸平放,这样⾎脉的流⾏较顺,不致影响脉象。
病⼈的⼿臂要伸展不能够受到压迫。
这个臂应该是平着的,其中还有⼀个叫做“平⼼”,就是⼿的位置和⼼脏的位置相对在⼀个位置上。
新⼿如何⼊门学习中医诊脉?今天给⼤家分享⼀个简单的中医脉诊技巧如何把脉当然是先找到把脉的位置。
⼈的脉分为⼨关尺三个部位,左右⼿各有⼀个⼨关尺的位置。
⾸先,双⼿伸出来,露出⼿腕,在你⼿腕的边缘处有个凸起的⾻头,叫做桡⾻茎突,先⽤中指摸到它,然后再在它对应的位置摸到⼀条⾎管,这个地⽅就是关脉了,定位了关脉的位置,⼨和尺就住在它的左右隔壁。
关脉以上,靠近⼿的⽅向,挨着的就是⼨脉,关脉以下靠近⼿肘的⽅向,挨着的就是尺脉。
找到⼨关尺的位置后,还要注意,摸脉摸脉,摸的其实就是⾎管,所以要仔细的摸到那根跳动的⾎管,才算找准了。
有的⼈⾎管偏外⼀点,有的⼈偏内⼀点,有的⼈⽐较明显,有的⼈藏的很深,这就需要细致的寻找。
⼀般给别⼈把脉是中指摸在关脉上,⾷指摸在⼨脉,⽆名指摸在尺脉,三个⼿指的间距根据⼈的体格不同⽽略有不同。
如果是⾝⾼⽐较⾼的,⼿臂⽐较长的,⼿指之间间距就稍微开⼀点,如果是⼩孩或者⼿臂短的,就稍微紧⼀点,这个⾃⼰体会⼀下就可以,不必很精确。
把脉的时候,可以三个⼿指⼀起上,也可以单打独⽃,这个就看个⼈习惯,总之就是怎样能摸清楚就怎样来。
给⾃⼰把脉的时候,是⾷指把尺脉,中指关脉,⽆名指⼨脉,跟给别⼈把脉是反过来了。
⾃⼰的脉象是最需要反复体会的,因为可以经常把,所以对⾃⼰的⾝体情况可以详细的跟踪体察。
⽐如感冒了是什么脉象,吃饱了是什么脉象,饿了是什么脉象,以及春夏秋冬的不同,喝了中药之后的变化等等。
时间久了,就会对把脉的体会越来越深⼊。
把脉的时间⼀般最好是早上起床半⼩时之后,这时的脉象没有经过各种⼲扰,反应的是⼈体最本来的⾯⽬。
如果是病⼈,需要体察细微,那么早上的脉象就⽐较重要,如果是平常⼈,就不⽤这么讲究,只要不是运动后,或者饿的久了,或者喝了酒,或者吃撑了的情况,⼀般正常状况下都可以把脉。
如果是有以上这些情况,把脉的时候就要注意鉴别这些⼲扰因素。
⽐如运动及喝酒了之后,脉象就会变快,饿久了就会变弱等等。
把脉的姿势把脉的时候,⼀般采⽤平坐的姿势,胳膊与⼼脏保持在⼤概⽔平的位置,不能太低或太⾼。
中医必学的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
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十分钟学会号脉号脉方法详解切脉时有什么讲究?正常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
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1)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2)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3)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4)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评论:学号脉是要有天分的,再不吹十分钟就学会,有些人一辈子未必会,学中医需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事,"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是唯大医。
最可悲的是还有61个人点赞!中医已经变成一种玄幻魔法。
搞笑!作者神人也!我家四代研习中医,皆经四五十年实践摸索,仍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您老人家教人“十分钟学会诊脉”,那您是几分钟就会啦?顺便提醒大师一句:配的诊脉图就错了。
您不脸红?佩服!中医是不是让这些“推行者”给黑了的?!能说说图怎么错了吗第一张图你看看切的体位还有这样的?左手诊右脉,右手诊左脉。
赞同你说法,你也可以发给大家学习写的挺好的,总结了大的方向与原则,大道至简。
各怀绝技的大家们,咱们都能如作者般多做总结,少相互抨击,我相信中医会大放光彩的10分鐘學會號脈?請你謙虛點,注意用辭,我臨床四十餘年,至今對中華脈學還有疑惑不解之處……十分钟学会号脉是可能的,但是,要想学会脉诊中的切脉和候脉,没有三五年的修行,是不好办的!这样的文章不错啊多发点,主要也的有点悟性了,我只是喜欢学习。
- 1 - 从十五个方面学习诊脉 古代中医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作用不能互相替代。其中,任何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对脉象的诊察,甚至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因此,二十六种脉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偏废,必须熟炼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技术。 在诊疗实践中,一般是以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象变化。因此,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否则,对脉象的诊察就缺乏依据。比如,滑涩二脉都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若不明确这一点,对滑涩二脉的诊察就没针对性。再如动脉,其实际意义是诊察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若不明确这一点,对动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很容易与其实际意义相悖。特别是代脉和革脉,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对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已离题太远。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 - 2 -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 一进行诊察。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 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 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不 - 3 -
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 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 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划分“三关”的理论,寸口脉的长短以“一寸九分”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若寸口脉超过“一寸九分”,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若寸口脉达不到“一寸九分”,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这也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可灵活掌握。 5,察脉体张力或弹性 在察脉体张力或弹性的过程中,主要辨别弦脉、紧脉和缓脉。其具体方法是:若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为弦脉。若脉体“紧张”或“拘急”,按之“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为紧脉。若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 - 4 -
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为缓脉。-
6,察脉律 在察脉律的过程中,主要辨别结、动、促三种脉象。结脉的辨别比较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若数脉而有间歇则是促脉。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在实际表现时比较复杂,可根据正常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进行辨别。 7,察脉的流利程度 在察脉的流利程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滑脉和涩脉。具体方法是:触及脉体时,先将指目按在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 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可结合脉的形体变化综合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根据正常脉象体察正常脉的流利程度,然后,可掌握滑涩二脉的脉形特点和指感特征。 8,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散脉。散脉有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表现出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无其他不适。病理性散脉的脉形是: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 - 5 -
9,察脉的力度 在察力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脉的有力无力。一般说,这是对主要脉象进行详细诊察的附加条件。因此,对每一种脉象的诊察,都需要进一步诊察脉的有力无力。如,数脉有力、数脉无力、沉脉有力、沉而无力等。 10,察特殊脉形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比较特殊的脉形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不能概括的脉形。古代医家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芤脉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脉形。其脉形特点是“中央空、两边实”。除芤脉以外,古文献记载了很多特殊脉形,如: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等。这些脉形虽然少见,但可预示异乎寻常的病变,对提供特殊诊断依据,及时判测病情,确有一定意义。所以,不应弃而不用。 11,察复合脉或相兼脉 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成条件复合而成的脉象,因有固定专名,称为复合脉。相兼脉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没有固定专名,故称相兼脉。比如,浮脉和数脉相兼,称为脉浮数;沉脉和弦脉相兼,称为脉沉弦;这都是相兼脉。 需要在察复合脉或相兼脉过程中辨别的常用脉象主要是微脉、濡脉、弱脉、虚脉、实脉、促脉等,除此之外,若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都是相兼脉。如,脉浮 - 6 -
数、脉沉数、脉弦滑、脉迟缓等。对这一类脉象的诊察,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辨别。凡复杂脉象,都在这一过程详细诊察。 -
12,察脉的更代 察脉的更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诊察脉象变化是否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二是诊察由一种脉象更代为另一种脉象是否符合正常规律。因此,必须掌握正常脉象的变化规律,才能诊察脉的更代。 古代医家诊脉,脉的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察脉的更代被忽视了。现已证实:代脉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脉来一止”,更不是“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而是专指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察脉的更代,首先要掌握季节脉和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若脉的更代不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表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辨别脉象是否主病及其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按季节脉的变化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秋季之脉应显浮象。若春季其脉不弦,秋季其脉不浮,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的变化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女子妊 - 7 -
娠三月,其脉应显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养。又如《脉经》说:“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其脉代绝者死。”这些实例说明,察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察革脉 察革脉主要是诊察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后人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使其诊断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据考证,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又诊察脉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变。这两个方面的诊察,既可诊断脉象变化是否主病,又可诊断脉象变化与病症的内在联系,还可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后世脉书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是脉诊的重大损失。应该提倡按病变规律诊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充分发挥脉诊诊断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绝不可忽视。 14,察独 在察独过程中,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这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辨别病 - 8 -
脉的方法,将“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深受后世医家推崇,如张景岳说:“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察独”的具体方法,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入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如《诊家枢要》说:“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医原》说:“六脉之中,有一脉独乖者,即当于独乖之一脉求之。”这是因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其二是从脉在各部的显现入手,以脉体独显于某部为“独”。如《脉理求真》曰:“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独名也。”以上两种方法,是根据脉体的显现部位和脉体的形象变化“察独”,确有一定诊断意义。张景岳的方法略有不同,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察独,其曰:“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邪,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