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滕刚的《仿佛》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
“仿佛”词义考释作者:宋华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摘要:“仿佛”是一个双声叠韵联绵词。
本文阐释了该词词形词义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仿佛;联绵词作者简介:宋华英,女(1970.10—),汉族,浙江武义人。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2“仿佛”是一个双声叠韵联绵词,托古作“”(《切韵残卷三十五养》),后又作“彷彿”“髣”“”“髣髴”“方弗”“放弗”“方物”“放物”“髣拂”“放”“佛”“怳歘”等。
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中收了“仿”“佛”“髴”三个字形,“仿,相似也。
从人方声。
”“佛,见不审也。
从人弗声。
”“髴,若似也。
从髟弗聲。
”清代梁章钜曰:“髣髴,彷彿,并当作仿佛。
今说文人部,仿,相似也,佛,见不审也。
系传作见不諟也。
”中古时期语言文字起承前启后作用的宋代大型类书《太平广记》中出现该词的字形为“彷彿”和“髣髴”。
《说文》对大部分联绵词的训释,其上下字的释语中,不一定出现该联绵词,也就是说并不是作为整体来解释的,而是采取了分训的方法,如《说文·勹部》“匍匐”释为:“匍,手行也”,“匐,伏地也”。
这些联绵词的上下字意义相同或相近,究其语源,应该是由同义词或同源词结合而成。
联绵词“彷彿”,究其语义,也符合这个规律。
《说文·人部》:“仿,相似也,从人方声,妃罔切。
”“佛,见不审也,从人弗声,敷物切。
”“见不审”即所见之物不审谛,不精明,区别不大,为相似之意。
汉字在汉代隶化过程中,字形精劲而茂密,原来篆书的简体和隶化后的繁体两种字形并存的很多。
《说文》中“佛”“髴”并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太平广记》“仿佛”一词的记录来看,字形“彷彿”虽与“髣髴”并存,不过,繁体字形“髣髴”占绝对优势。
这或许自古而来的习惯使然,或许是由于古体字笔到密,字形美观的需要,亦或许是字形“髣髴”更符合人们造字的心理。
《失踪》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三、文学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失踪滕刚农历腊月十九这天下午,张三从红十字医院回到家,看见客厅的茶几上放着一盒录象带,录像带侧面的蓝色标签上印着两个字:失踪。
张三不知道是谁借回来的录像带。
张三打开电视,把录像带推进放像机。
是电影。
片子没放完,张三已经泪如雨下了。
是一部日本片。
讲述名古屋的一个摄影师由于久病不死,倍受家人的嫌弃和冷落,在一次圣诞晚会上摄影师意外失踪,失去亲人的家属才知道摄影师对他们多么重要,他们经历艰辛终于找到了摄影师。
这个摄影师的遭遇和张三惊人的相似,只不过张三没有失踪而已。
跟片中的摄影师一样,张三曾经是家庭的顶梁柱,它的喜怒哀乐就是家人的喜怒哀乐,他一次小小的感冒都会惊动全家。
在他生病的最初岁月里,家人给了他足够的温暖和关怀。
但他的病一发不可收,他患上了十一种慢性病,因此失去了工作、地位和收入,无边无际的医药费使家庭陷入贫困的边缘,他永无止境的咳嗽和间歇性的大小便失禁,把家庭搞得像病房和公共厕所,家人终于开始表现出厌烦、嫌弃和冷落。
张三无法让家人像当初那样爱他,他知道他连累了他们。
也许正如这部片子讲述的那样,只有失去张三,他们才会发现张三对他们有多么重要,才会像当初那样对他关怀备至。
晚上全家人围着饭桌吃饭。
张三打开电视,把那盘录像带推进放像机。
张三捧着饭碗坐在沙发上,观察家人的表情,他预感将会出现感人的场面。
可是家人无动于衷,他们一边看片子一边谈笑风生。
张三担心他们听不清那些感人的台词,把电视机的声音调得很大很大。
但是家人说笑的声音更大了,哥哥和嫂子甚至踏着片中感人至深的背景音乐跳起了四步。
张三十分震惊。
他想用片子教育家人,唤醒他们的良知,哪知道他们跟摄影师的家属一样,不见棺材不掉泪,只有不幸真的降临,他们才会如梦初醒。
想象自己失踪后,全家人四处寻找,痛不欲生的情景,张三不禁黯然泪下。
他不愿意让家人经受这样的打击。
《仿佛》阅读练习及答案《仿佛》阅读练习及答案泰戈尔仿佛【原文欣赏】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在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殿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课文简析】这首诗,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热爱、怀念和依恋。
全诗三节,每节都以“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起笔,然后分别选取三个生活场景,从歌调、气息、形象三个方面,表达了母亲在“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诗歌的第1节,作者写道:“在游戏中间”、“歌谣在玩具上回旋”、“晃动摇篮时”等。
这些内容告诉我们,这一节是回忆“我”幼年时感受的母爱。
第2节,诗人选取了特殊的意象:初秋早晨的合欢花香,暗喻母子和欢的温馨、甜美。
再者,诗人由花香联想到庙里晨祷的馨香,既自然,更见精妙:人人都知道,到庙里烧香祈祷,心情该是何等的虔诚,而作者此时此刻竟那么真切地仿佛感受到了母亲的气息,足见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切、之烈。
第3节,诗人选取的环境是卧室,而且是“我”一个人在“外望悠远的蓝天”。
起初,诗人也许感到孤独,或许原本就是因为孤独而“外望”——渐渐地思念母亲、渴盼母爱的心荡漾开来,强烈起来。
于是,正如母亲的眼光“凝注在我脸上”一般,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具体起来、真切起来。
因此,孤寂的内心顿时开阔起来,温暖起来,仿佛觉得母亲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这告诉读者:虽然“我”过早地失去了母亲,但“我”并不孤单,因为随时随地,母爱都相伴相随,甚至弥漫在“我”的整个生活中,将“我”包裹,“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厚重而丰富的母爱。
由整理,仅供参考:1,为什么每节都以“我不记得我的母亲”起笔?( 引出下面的内容,表达母亲始终在“我”的生活中,一直在“我”的心中。
)2,诗歌的第1节,是回忆“我”幼年时感受的母爱,其理由是什么?( 理由是:“在游戏中间”、“歌谣在玩具上回旋”、“晃动摇篮时”等。
小说《仿佛》阅读答案仿佛滕刚天刚亮,张三就去桥头的五草堂给父亲抓药,五草堂还没开门,张三敲响了门,听见里面有人喊:“来啦,来啦。
”就在这时,张三看见一伙御林军骑马从街那头冲过来,张三以为马队往西头的,却不料马队停在了五草堂门口。
御林军撞开了门,把张三也撞了进去。
有人问:“是阮元甲家吗?”阮元甲扶起张三说:“我就是阮元甲。
”张三看见为首的御林军从袖筒里放出一张宣纸,说:“抄家。
”御林军就冲了进去,封锁了所有的进口和出口。
几个御林军从马背上抬下一个工具箱,拿出工具,冲进了阮家的宅子。
张三被当成了阮家的人,所以他平生第一次目睹了抄家的全过程。
御林军离去后,张三以最快的速度奔到了家。
张三进门就说:“世界上没有比抄家更怕人的了。
你们没看过抄家,我全看见了。
”父亲说:“抄到了吗?”张三说:“抄到了,你们不知道抄家是怎么抄的,怎么会抄不到,抄光了。
”张三把屋里扫视一遍说:“你们开玩笑,这样放东西还不被抄光。
如果你们知道抄家怎样抄,绝不会这样放。
阮元甲一点准备都没有,他早准备有人抄他的家,绝不会抄得这样惨。
我到外面望风,你们把东西藏一藏。
”父亲说:“会抄我们家吗?”张三说:“我问阮元甲,他说到现在都不知道为什么抄他的家,这就说明谁的家都可能被抄。
你们不能等,他们的速度很快,我才看见他们的马队,他们就撞开了门。
”张三爬上门前的大树,在树上系了一个风铃。
从树上下来后,他把耳朵贴在门前的青石板路面上。
如果有马队,几公里外就能听见。
父亲出来说:“藏好了,你来看看。
”张三说:“我来了。
”他让儿子爬到树上,说,“看到马队,听到马蹄声,就摇铃。
”张三进了屋子,一家人洋洋得意地望着他。
屋里跟先前不一样,有些东西不见了。
张三拿起一把锄头,对灶房的那口大缸,“咣当”,缸砸碎了。
藏在缸底的东西露了出来。
全家人大惊失色。
张三说:“他们就是这样抄家的。
你们这样放根本没用。
你们一定要知道他们是怎样抄的。
”张三拿起一根铁棍,冲到父亲的房间,只几下,就把父亲的大床砸散了,藏在床肚里的东西露了出来。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滕刚微型小说《仿佛》舒梦婷 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滕刚被誉为现代微型小说界的黑马,他打破传统微型小说的桎梏,运用异于一般写实主义的形式和技巧,以现代人的情感状态为题材,借鉴先锋小说的创作手法,把人们生活中熟视无睹的事推到极致,使之产生新奇化、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将其本质淋漓尽致地变现出来,虚构出一种现实。
《仿佛》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滕刚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技巧,本文则将对滕刚的微型小说《仿佛》依次从叙述视角,语言,人物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着重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语言、人物、视角等因素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关键词:滕刚;主题;语言作者简介:舒梦婷(1992.5-),女,湖南龙山人,赣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54-01一、序言滕刚是小小说“新写作实验派”的代表人物,“怪诞的鹰”这个词是学界对滕刚普遍的评价;异于其他作家的关注点,尴尬的生活际遇、荒唐乖谬的人生、充满悖论的命运以及异化的情感是他创作的主题。
同时,他对当下人们的生存境遇与脆弱心态具有深切的了解。
而这一切都归因于一点:他丰富的社会实践。
本文将就作者的层层铺叙进行解析,探讨各个要素语言、叙述视角等对主题的贡献作用,并进一步探讨故事主题。
二、解析《仿佛》1、《仿佛》视角解析《仿佛》以非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荒诞滑稽却令人发省的故事,一大早去给父亲抓药的张三偶遇阮元甲一家被御林军抄家全过程,惊慌恐惧之中回到家与父母亲开始了防抄家“演习”。
藏与找,收与砸的“演习”过后,整个家已经被“抄”得差不多,所剩无几了。
直至最后张三说了一句:“看样子还真没办法,难道我们就这样等他们抄吗?”全文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整个事件,建构全文的未知叙述者似是张三周围的朋友邻居,以旁观者的姿态或带着嘲笑口吻叙述整个事件,蔑视张三一家的滑稽与愚昧;又或是也如张三般处于恐惧当中,同样当心着哪天自己的家也被“抄”。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一语文人教版上册知识点:《中国现代诗三首》。
(一)《再别康桥》1.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 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1课《社戏》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1课《社戏》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1课《社戏》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第11课《社戏》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社戏》的作者是,原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和。
答案:鲁迅|周树人|思想家|革命家|《彷徨》|《呐喊》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结合知识积累直接填答即可.注意作者称为中“革命家",不要写成“政治家”,鲁迅主要活动和成就不要政治领域.作品名要用书名号。
点评: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有关他的知识信息要明确记忆.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将拼音写成汉字。
归省.撺.掇旺相.fú水jiù树dài慢答案:xǐng|cuānduo|xiàng|凫|桕|怠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结合对词语的掌握来判断字音字形,注意易错点,“省"不读行政区划“省”的读音,“撺”声母是平舌音,“相"是后鼻韵母,“凫”字不要写成“浮”。
点评:掌握字音字形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时要注意辨析识记。
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的铁的兽脊似的.⑵仿佛是踊跃..起来。
⑶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⑷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
小小说名作、佳作阅读与欣赏(5)(1)袁炳发《身后的人》(2)司玉笙《书法家》(3)罗伟章《独腿人生》(4)申永霞《弧状人生》(5)姜泽华《最后一颗子弹》(6)安勇《五一是几号?》(7)凌鼎年《剃头阿六》(8)侯德云《二姑给过咱一袋面》(9)白小易《客厅里的爆炸》(10)滕刚《预感》(11)安勇《光头》(12)邵宝健《永远的门》(13)刘国芳《黑蝴蝶》(14)刘国芳《风铃》(15)王奎山《别情》(16)孙方友《女票》(17)蔡楠《行走在岸上的鱼》(18)沈宏《走出沙漠》(19)宗利华《广陵散》(20)陈永林《广陵散》1、袁炳发《身后的人》最近,将军总感到他的身后有个人站着,待他回头看时,这个人又无影无踪了。
有这种感觉,是在将军离休以后。
离休后的将军,在家侍花养鸟,闲下来时,就爱在逝去的往事中徜徉。
将军喜欢仰靠在软椅上,闭目回想那些往事。
将军想得最多的是他年轻时的事。
那时的人,活得特坦诚,坦诚得就如一道简单的加减法—打仗+胜利=解放全中国。
一想到打仗,将军的脑子里就闪现出千军万马,就听到了枪声和战场上的拼杀声。
将军兴奋起来,忽地从软椅上站起,口中喊:“班长!”喊声未落,蓦地将军就又感到身后有个人站着;将军就急转身看,那个人又无影无踪了。
将军骂:真他娘的怪!将军就又坐在软椅上。
将军想起一件事。
那时,将军还不是将军,将军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土。
一次,在执行任务中,遭到敌人的追捕。
是苇子沟的张妈和她的儿子,把他掩藏在茅屋中的假间壁墙里,才免遭一难。
他虽然免遭一难,但张妈的儿子却被敌人带走了。
当时由于任务紧急,他未及等到张妈的儿子是死是活的消息,就匆忙赶回部队。
全国解放后,将军给苇子沟的当地政府去信查询过张妈家的消息。
政府给将军的回函是:查无此人。
因此,将军现在也无法知道张妈和她的儿子是否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想到这儿,将军哭了。
哭时,将军就又感到那个人又站在了他的身后。
这次,将军没有转身去看。
将军坐在那儿,手抵额头一阵沉思。
【经典文本】肺结核滕 刚张三从码头回到工棚,接到典当行老板赵四爷的电话。
赵四爷说:“我得了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就这样。
”赵四爷只说了这么一句,就把电话撂了。
张三撂下电话,跟老板请了假,叫了辆黄包车,直奔赵四爷家。
张三对赵四爷在电话中没有给他讲话的机会感到很难过,他不知道赵四爷讲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赵四爷得肺结核的消息,早在一个月前张三就知道了,就连赵四爷得肺结核后的处境他也知道得一清二楚。
据说,自从得了肺结核,赵四爷的亲戚和朋友都离他远远的,赵四爷现在很凄凉,自己烧饭吃,自己煮药喝,连佣人都没雇到。
实际上,刚知道这个消息,张三就准备去了,就是天下人都不去,他都应该去。
可是,他有他的难处。
两年前他借了赵四爷五万块钱,与朋友合伙做生意,结果血本无归。
而现在,他在码头做跟班,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还债?赵四爷虽然至今没有跟他要债,但他一直很内疚,他一直躲着赵四爷。
何况,对肺结核,他多少有些恐惧。
但是想到赵四爷有病,他居然不去,欠人家钱连人家有病都不去看,太不近情理,赵四爷一定会生气的,赵四爷甚至会因此而跟他要债的。
所以,最近一个月张三如坐针毡。
现在赵四爷突然打来电话,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他也得去。
路过水产市场,买了两只甲鱼,很快就到了赵四爷家。
一见到赵四爷,他就跟赵四爷握手。
赵四爷不肯跟他握手,他还是紧紧握着赵四爷的手。
握完手他去卫生间想洗手,但赵四爷跟着他,他没机会洗手。
回到客厅,他一口咬定自己真的不知道赵四爷生病。
他责怪赵四爷太不像话了,这么重要的事都不通知他。
赵四爷大概很长时间不跟人说话了,从张三进门他就一刻不停地说话。
赵四爷并没有讲他为什么打电话给张三,他只讲他的肺结核,讲他得了肺结核后体验到的世态炎凉。
赵四爷变了,变得特别细心,连来看他的人喝不喝他倒的茶都十分地计较。
他不关心他的病,他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
所以张三一个劲儿地喝赵四爷给他倒的茶。
张三起先坐在离赵四爷两米远的地方,后来张三坐到了赵四爷身边,他甚至能感受到赵四爷病态的呼吸。
泰戈尔诗歌《仿佛》赏读作者:顾连梅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09年第06期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在初秋的早晨合欢花在空气中浮动,庙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一样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在我脸上的目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一、母亲守候在岁月的深处当一个年逾六旬的人思念母亲,穿越半个世纪的时光,记忆之门陡然开启。
他会有涌起怎样的情思?时光的流逝,冲淡了少小时欢乐事。
母亲的形象在岁月的打磨中日渐模糊。
诗人似乎是“不记得”自己的母亲。
母亲离开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十三岁的懵懂少年。
在睡梦中与慈母分离。
这是诗人终身的疼痛,永远无以释怀。
这种夹着遗憾、内疚、哀伤的思念,在时光的流淌中,日益强烈。
在诗人步入老年的时候,终于酝酿成一首歌,从深藏的心底喷涌而出。
诗歌三个章节的首句反复地叹道:“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简单直接的叙述中,隐含了多少遗憾与无奈。
诗人多么渴望能清晰地记得慈母的音容笑貌啊。
然而,终日操劳的母亲,没有太多的闲暇陪伴她至爱的孩子。
加上母亲的过早离开,诗人没能很好地记住她的模样。
但是,母亲的爱却须臾未曾离开,母爱的光辉在每个平淡的日子里,围绕在诗人的身旁。
岁月模糊了母亲的容貌,却清晰了母亲的爱。
蓝天下的一瓣合欢、一句歌调、一缕馨香。
都蕴藏着母亲的爱。
二、母爱充盈着诗人的生命穿过五十年的时光,诗人回忆母亲时,一切都有些“仿佛”。
仿佛间,母亲却未曾离开。
哪怕是与母亲做的小游戏,哪怕是母亲晃动摇篮的情形,哪怕是母亲随口哼的歌调,都深深地留在了诗人的心里,越过数十年的时空,诗人依然记得母亲。
母爱是一首深远的歌,始终萦绕在诗人心中。
母爱的芬芳在初秋略带寒意的早晨,随“合欢花在空气中浮动”,拥抱着诗人,温馨而恬静。
母亲的气息,仿佛是“庙里晨祷的馨香”,向诗人吹来;徐徐升腾,弥漫整个世界。
解读滕刚的《仿佛》
独弧阳
滕刚先生写的《仿佛》语言幽默,构思巧妙,每一次读来都让我忍俊不禁。
《仿佛》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尽管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然我看过很多解读《仿佛》的文章,都觉得这些解读有违作者本意。
其实,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张三的家虽然还没有被抄,但是为了防备抄家、防备家被抄光,实际上已经经历了一次抄家了,家在防备抄家的过程中也被抄得差不多了,仿佛是真的被抄了一次家。
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预防的费用比要预防的灾祸带来的损失还要大得多,得不偿失。
《仿佛》让我看了觉得好看、好玩、好笑,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仿佛》让我倍感沉闷、沉重、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