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演唱的音色特点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94 MB
- 文档页数:19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文生收集整理二○○七年九月前言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
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
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
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
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
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
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昆曲唱腔与美声唱法之比较——咬字方式之异同作者:田雷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0期田雷(黑龙江工业学院师范学院,黑龙江鸡西 158100)摘要:昆曲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
由于昆曲起源的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唱腔中所具有的南方方言特有的语调中的高位置感和咬字方式,这种说话的位置感正好与美声唱法中强调的位置感极为相像,两种演唱艺术的咬字归韵方式又存在着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关键词:昆曲唱腔;美声唱法;咬字方式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241-02昆曲,亦称昆山腔、昆腔、昆剧,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
最初是昆山(今属江苏省)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明初有昆山腔之称。
明嘉靖年间流寓太仓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和张野塘、过云适等人,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弋阳、海盐诸腔的音乐和北曲的唱法,改革成了新的昆山腔。
改革后的昆腔,宛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之中。
在演唱技巧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中终于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时曲”而风靡全国,当今主要是流行于我国江苏、浙江、湖南以及上海北京,并已成为中国戏曲中极具代表性的声腔。
昆曲艺术于2001年5月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确立了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意义,这样的艺术地位无疑可以说它不逊色于现今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而在我国开设声乐课程的各大高校及各专业艺术院校教学中,普遍都以教授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主要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它强调演唱中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位置和共鸣腔体运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因而在人们审美能力日益增长的今天,它在高雅艺术领域中始终处于很高的地位,被广大音乐学习者,特别是声乐爱好者所喜欢并热衷学习。
昆曲音乐与昆曲声腔昆曲绵延至今已有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戏剧形态。
它把曲词、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融为综合艺术,在明清之际已被称为“雅部”、“正声”,此后一度称霸剧坛,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官腔”。
昆曲音乐极具风格特点,它的细腻、委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昆曲的音乐及声腔艺术作一些梳理,期望以此帮助昆曲及传统音乐的爱好者更好地赏析昆曲艺术。
一、昆曲声腔(一)昆曲的北套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
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
这些传奇由许多“折”组成(三、四十折到五、六十折不等)。
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每支曲子前面冠以一个曲牌名称,这些曲牌就是昆曲的唱腔。
一折戏中不同的曲牌组成一套,即所谓“套曲”,这些“套曲”有其一定的组合传统和规律。
昆曲按照音乐和声腔的区别,分别北曲和南曲,一个折子在音乐上分别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
北曲没有引子,因此第一支曲牌代表了引子。
北曲“端正好”一套分别由“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叨叨令”、“小梁州”、“倘秀才”、“白鹤子”、“灵寿仗”、“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主要曲牌为“滚绣球”。
如《刺虎》中费贞娥所唱一支便是。
但在《哭像》中唐明皇所唱的主曲则为“叨叨令”和“快活三”。
(二)昆曲的南套南曲联套由散板的引子、上板的过曲和尾声三部分组成。
过曲的数量因戏而异,如《牡丹亭?游园》就是由引子“绕地游”接过曲“步步娇”、“醉扶扫”、“皂罗袍”、“好姐姐”和“尾声”六支曲子组成。
“惊梦”则由“山坡羊”、“山桃红”“出对子”、“画眉序”、“滴溜子”、“鲍老催”、“五般宜”、“山桃红”、“棉搭絮”、“尾声”等十支曲牌组成。
南曲联套组合的形成比北曲更要灵活多变,但乐调的气氛与剧情的发展在原则上必须保持协调。
南套组合多样,如《玉簪记?琴挑》共八支曲子,前四支都是“懒画眉”,后四支都是“朝元歌”,这在北套中是没有的。
昆曲经典唱词引言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门类之一,以其精湛的演技和优美动人的唱词而闻名于世。
昆曲经典唱词是昆曲艺术的核心之一,它不仅展现了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也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讨昆曲经典唱词的特点、分类以及代表作品,带领读者走近这一瑰丽的艺术世界。
特点昆曲经典唱词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它体现了昆曲艺术的韵律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以下是昆曲经典唱词的几个重要特点:1. 韵律美昆曲经典唱词的韵律美是其最吸引人之处。
昆曲的唱腔具有独特的抑扬格调,以古老的韵律体系构建出动听的旋律,并配以精准的节奏,使得唱词音韵流畅自然,既有舒缓的抑扬顿挫,又有激烈的语调变化,使听众沉浸其中,倍感愉悦。
2. 音韵美昆曲经典唱词以其独特的音韵美而闻名。
昆曲演唱时,对声音的调节非常注重,通过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变化和分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韵美感。
这种音韵美不仅体现在音节的启闭音和尾音上,还表现在声音的音色、共鸣和咬字等方面,使得唱词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 意境美昆曲经典唱词追求深沉的意境美,通过文字的构思和表达,传递出戏曲角色的情感内涵。
唱词中蕴含丰富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同时,昆曲经典唱词还强调情绪的抒发和角色的塑造,通过声音的表演和语言的情感表达,将戏曲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分类昆曲经典唱词按照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1. 爱情唱词爱情唱词是昆曲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唱词,它以描述情侣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题。
这类唱词常常运用优美的语言和婉转的音韵,表达出深情款款的感情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代表作品有《西施》中的“我与春风无限情”和《牡丹亭》中的“洞房不见炊烟起”。
2. 苦情唱词苦情唱词是昆曲中表达悲伤和愤怒情感的一类唱词。
它通常描述戏剧人物遭受不幸遭遇或受尽折磨的遭遇,表露出他们内心的痛苦和不甘。
苦情唱词的音调通常低沉和忧伤,以激发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昆曲的发声方法昆曲的发声方法昆曲的发声方法1.岳、石发音的缺点昆曲小生发音分三种:阴嗓(小嗓)、阳嗓(大嗓)、小阳调(大小混合嗓),特别强调交替使用。
岳和石在曲唱上各自发音是有缺憾的,虽然都在用技巧极力掩盖,但这种缺憾是由具有女性特点的生理条件造成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岳(指现在的岳,80年代岳发音稍正)的发音基本都在头腔音,难分阴阳。
从听觉上很难分辨大小嗓,高音区的小嗓比较宽厚,这跟她本人的音质有关。
沈先生曾指出她“缺小阳调”,从现在来看也是这样的,所有发音指向越剧——明显没有膛音、没有昆曲小生的胸腔/腹腔的较低沉浑厚大嗓。
石。
相对于岳来说,石的大小嗓比较清楚,且有膛音。
她音质比较清亮,但嗓音不宽。
这个缺点在大嗓上很明显体现出来。
她在小阳调和大嗓的控制上很有特色,发声位置是靠后的,声音很扁,吐字多带膛音,以增强力度。
这并不是传统昆曲的发音。
石主要靠气息调节,弱点和岳一样在于,声音只能上去,但下不去!总结:岳石共同的很明显的缺点就是胸腹音的大嗓的缺失,听上去很薄弱。
这也是为什么她俩不唱大官生的原因!(蔡伯伯多次强调大官生就是唱膛音。
寒)女性声音较窄,气力相对不足,这是生理决定的。
相对于曲唱,两位老师的舞台表演更值得称道,都十分地,有特色!扩展阅读:一直以来昆曲被人以‘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供奉着,虽说它在明末清初曾经风靡一时(‘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就是昆曲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但是昆曲的这种特性注定它是小众的艺术,‘阳春白雪'的昆曲正是以这样的高姿态‘曲高和寡'着。
京剧的形成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他的"声腔"艺术的发展却达到了相对的极致。
无论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匀称相长,流派纷呈,形成了全面开花的局面。
尽管时代改变了,但是京剧留在我们心里,挥之不去的还是他经久不衰的大量唱段(声腔)。
何谓"声腔","声"即声带也;"腔"即口腔也。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是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起源于明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舞蹈等元素而闻名,它通常以古老的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华美的服饰以及精湛的表演技艺,传递着深沉的情感和文学内涵。
以下是对昆曲的点评介绍:
1.音乐:昆曲的音乐以“三绝”为代表,即琴、笛、鼓。
演唱者
在演出中常常伴随着传统的乐器演奏,音乐旋律悠扬、婉转,通过不同
的唱腔表达情感,给人以深沉的艺术享受。
2.唱腔:昆曲的唱腔非常独特,包括“慢板”、“中板”、“快
板”等不同的唱腔形式。
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音域和表达方式,演
员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递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
3.表演:昆曲的表演注重舞台语言和动作的协调。
演员需要通过
身段的灵活运动和面部表情,展现人物的性格、境遇和情感。
同时,昆
曲舞台布景和服装也非常注重细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
4.文学内涵:昆曲常常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
梦》、《西游记》等。
演出过程中,不仅演绎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故事,
还传达了其中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5.文化传承: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代表了一
种特殊的审美和文学追求。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昆曲在传统
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体而言,昆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浓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为中国戏曲传统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昆曲知识点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被誉为“戏曲之花”。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昆曲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昆曲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角色扮演。
以下是一些昆曲的知识点:1.唱腔:昆曲的唱腔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它采用的是特殊的乐曲和唱腔技巧。
昆曲的唱腔音域较宽,音色柔美,旋律细腻。
其特点是以音调变化丰富、音域跳跃较大、声音起伏有致等。
2.表演形式:昆曲的表演形式十分特殊,它采用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敲子”、“套子”、“打腔”等。
其中,“敲子”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敲击特制的木鱼,以引导节奏和强调情感;“套子”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携带手提箱,从中取出道具和服装;“打腔”是指演员在表演时用手拍击自己的身体,以增强节奏感。
3.角色扮演:昆曲中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演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昆曲中的角色分为四大行当,即生、旦、净、末。
每个行当都有其特定的角色类型和表演方式,如生行当扮演男性角色,旦行当扮演女性角色,净行当扮演丑角,末行当扮演世俗角色。
4.剧目:昆曲有着丰富多样的剧目,包括历史剧、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其中,经典的剧目有《牡丹亭》、《紫钗记》、《窦娥冤》等。
这些剧目不仅在中国内地广为流传,也在海外得到了认可和喜爱。
5.影响力: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在中国内地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许多昆曲剧团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演出和交流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昆曲。
总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角色扮演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昆曲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通过了解昆曲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文生收集整理二○○七年九月前言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
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
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
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
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
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
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昆曲唱腔发音技巧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其唱腔有着独特的发音技巧。
以下是昆曲唱腔发音技巧的介绍:
1. 声调:昆曲唱腔的声调分为高、中、低三种,需要在演唱时掌握好每个音的发声位置和气息的抑扬顿挫。
2. 韵母:昆曲的韵母有“清音”和“浊音”之分,清音发音时舌头离上腭,浊音发音时舌头贴住上腭。
3. 辅音:昆曲唱腔中的辅音需要使用气息和声音的配合,使得发音清晰、准确。
4. 喉音:昆曲中的喉音需要在演唱时掌握好发音的时机和强度,不过度使用,以保持喉部的健康。
5. 音节:昆曲唱腔中的音节需要注意发音的轻重、长短和连读,使得整个唱腔韵律顺畅、自然。
以上是昆曲唱腔发音技巧的简单介绍,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掌握和提高。
- 1 -。
论昆曲的四声阴阳与腔格之关系论昆曲的四声阴阳与腔格之关系一、引论在昆曲南曲为昆曲配腔而处理调腔的过程中,此算是重头戏。
因为,一如吴梅在《顾曲麈谈》里所指出的,昆曲是『声既不同,工尺自异』。
吴梅又定义每一曲牌的固定唱腔为『本牌的腔格』,一只曲牌有此只曲牌的『本牌的腔格』,即,其固定唱腔,而吴梅所说每一曲牌的『本牌的腔格』,即明末沈宠绥所指出的『本腔』及『止一唱法』,亦即,原先海盐腔的固定唱腔被昆曲先贤们取来改造成昆曲的固定唱腔的那只昆曲化的固定唱腔。
为何昆曲既是从海盐腔曲牌拿来现成的去加『转音』改为『新声』,还可能改变一些原有海盐腔唱腔的固定唱腔呢。
这是昆曲先贤为求其调腔法的一致性不能不改。
举例说明。
某一曲牌第一句为五字句,其腔格为平平上平平。
按,海盐腔一如其老祖宗南宋南戏初出时一样,是如《宋史?乐志》所记载的,当日所有民间俗乐都是先有唱腔,后填词的而继承下来的中国民间音乐的文及乐的关系,即『依腔填词』。
也像是嘉靖年间教坊乐工顿仁所说的当日的南戏(即海盐腔)都是『依腔按字打将出来』(按:见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即指先有了『腔』,再把字『按』放进去。
假如这一句海盐腔原唱腔是3, 5, 1,3, 2,对应的文字格律为上述的平平上平平。
昆曲先贤的本牌的腔格是3, 5,─,3, 2,依昆曲调腔之理,仄声字依前方或后方的平声字的腔格为腔格,则此第三个字的仄声字的基腔为前方的5或后方的3,于上声字时,应订腔于基腔下方一音为主,即此时上声字应订为依前方字基腔5的下方一音3或后方字的基腔3的下方一音2,又昆曲又为求唱来仍需有四声平顺的感觉,故此处必不取3而取2,否则若取3,则此上声腔岂不会相同于后字平声字的唱腔的3了,有似配合后腔而言,有被唱成平声腔之感觉了,故昆曲此腔必应填2,于是此曲昆曲的腔成为3, 5,2, 3, 2,试比较海盐腔的3, 5, 1, 3, 2,岂不因昆曲有调腔法的规定,和海盐腔是固定唱腔的,不随平上去入等而调腔。
《关于昆曲研究的综述》姓名:丁洪伦班级: 09级音乐学学号:196学科:音乐文献阅读与写作关于昆曲研究的综述(期末)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
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
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
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
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
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
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然而这样的艺术瑰宝却身处没落面临淘汰的险境。
该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发展(一)、文人雅士的推动发展:1、明清时文人雅士对昆曲以“清赏”与“雅玩”的态度,对昆曲的盛衰运势、昆曲的艺术形态以及昆曲的审美风格等均有着重要影响。
它揭示了昆曲作为地域文化产物的显著的地域性质与雅文化本质。
“清赏”是文人观赏昆曲的主体方式,是对昆曲“故事属性”的漠视及“歌舞属性”的偏爱。
“清赏”的欣赏方式不仅关乎昆曲的产生;而且与昆曲的繁盛、式微密切相关。
“清赏:使得昆曲在旧时危机四伏世界得以存活,使得昆曲四散流布,导致了昆曲家班、家乐的持续繁荣,而且它还影响了昆曲在表演方面的诸多特点,影响到昆曲的艺术形态。
继而推动了昆曲的发展。
“雅玩”独特心态首先导致了昆曲与文人生活的水乳交融,导致了文人生活的昆曲又曾具体体现为多个方面:“求精”不断追求艺术风格的雅致与精美。
“坤化”逐渐强化的“阴柔”倾向。
2、组建家班,积极推广昆曲的发展建立私园:为家班演出提供场所。
昆曲,借园林之地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园林,借家班演出凸现主人的文化品位,两者相辅相成,体现出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的和谐统一。
主持或参与家伶教习、排练。
为经营家班,许多文人雅士“竭尽心力”或“亲授以声歌之伎”,或自任导演,指挥家伶排练。
对于家伶的训练,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积极组织家班演出活动。
明末和清初,家班演习之风盛行,家中无论有事无事,家班主人常常组织家伶演出,除了在自家宅院,还常常外出献艺。
昆曲的简介及基本特点介绍昆曲佳期剧情介绍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你有了解昆曲的一些基本学问吗?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昆曲的简介,欢迎阅读!昆曲的简介昆剧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
特殊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许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
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昆剧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
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之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头,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
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消失家家整理起、户户不提防的富强景象。
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消失,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
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
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
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的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
消失了一批生、旦、净、丑本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昆曲剧目丰富,剧本文词高雅华美,文学性很高。
单单看剧本,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昆曲的演唱特点昆曲啊,那可是咱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呀!它的演唱特点,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昆曲的唱腔,那简直就像是在你耳边轻轻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它细腻婉转,就像那潺潺的流水,缓缓地流淌进你的心里。
你说这像不像妈妈在你耳边温柔地呢喃?有时候那声音高挑得呀,仿佛能直上云霄,去触摸那蓝天白云;有时候又低沉得仿佛能沉入深深的海底,探寻那神秘的世界。
再说说那音韵,哎呀,真是妙不可言!每个字的发音都那么讲究,就好像是精心雕琢过的宝石。
那音调的起伏变化,就如同在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让你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
这不就跟我们的生活一样嘛,有起有落,充满了惊喜和挑战。
昆曲的节奏啊,也是很有特点的。
它不紧不慢,悠然自得,就像是一位闲庭信步的雅士。
有时候一个字能拖得老长,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其中的韵味。
这可不像现在那些快节奏的音乐,急匆匆地就过去了。
昆曲会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地去感受,去体会。
还有那表演,演员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那都是艺术啊!他们的眼神能传达出无尽的情感,他们的手势就像是在描绘一幅美丽的画卷。
他们在舞台上仿佛不是在表演,而是真的生活在那个故事里,把你也一起带进了那个奇妙的世界。
这多像我们小时候玩过家家呀,那么投入,那么认真。
你想想看,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你坐在剧院里,听着那优美的昆曲唱腔,看着那精彩的表演,是不是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那是一种多么独特的体验啊!昆曲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
咱中国有这么好的昆曲,咱们可得好好珍惜呀!不要让它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消失。
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
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中国有这么了不起的艺术瑰宝!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吗?我们不能让这么美的东西就这么被埋没了呀!所以呀,大家都来听听昆曲吧,感受一下它的魅力,你一定会爱上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