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42.46 KB
- 文档页数:2
生化检测指标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李武;谢小兵;屈飞【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1(026)008【摘要】目的探讨血淀粉酶(S-Amy)、尿淀粉酶(U-Amy)、胰脂肪酶(LPS)、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和C反应蛋白(CRP)等5项生化指标在急性胰腺炎(AP)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65例急腹症患者分为AP组和非AP组,其中AP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AP(MAP)和重症AP(SAP),同时选取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5项指标.S-Amy、U-Amy和LPS采用速率法检测,TAP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RP采用乳胶增强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 S-Amy、U-Amy和TAP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AP组>非AP 组>正常对照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组LPS水平明显高于非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AP组和非AP组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AP组U-Amy、TAP及CRP水平明显高于MAP组(P<0.01),而S-Amy、LPS水平2组间无差异(P>0.05).在早期AP的诊断中,血清LPS敏感性为92.1%、特异性为91.6%,明显高于S-Amy、U-Amy、TAP和CRP.结论 LPS的检测有助于AP的早期诊断,而TAP和CRP则有助于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治疗效果的观察与预后评估.【总页数】4页(P527-530)【作者】李武;谢小兵;屈飞【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湖南,长沙,410007;江西中医学院药学院,江西,南昌,3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56【相关文献】1.生化检测指标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周晓萍2.几种生化检测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意义 [J], 李涛3.生化检测指标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何建清4.生化检测指标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何建清;5.生化检测指标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刘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胰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来源及用途:淀粉酶是催化淀粉水解麦芽糖的酶能分解多糖,淀粉和糖元。
是一种淀粉分解的助消化酶。
存在于胰腺,唾液腺,肝,肾以及肌肉等组织。
尤其是胰腺泡为主。
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
当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胰腺炎,胰腺脓肿或假囊肿,胰腺损伤,淀粉样变,胆总管梗阻和外科手术后,淀粉酶活性均增高。
血中尿中淀粉酶明显升高。
急性胰腺炎时,病人胰淀粉酶溢出胰腺外,迅速吸收入血,由尿排出,故血尿淀粉酶大为增加,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化验检查。
主要用于体外诊断。
检验原理:淀粉酶测定干片(速率法)为途覆在聚酯基材上的多层分析成分。
将一滴患者样本滴在干片上,并通过扩散层均匀地分布到试纸层。
扩散层含有反应所需要的已染色淀粉底物(染剂共价结合到支链淀粉)。
样本中的淀粉酶催化该染色淀粉的水解反应,生成更小的染色糖类。
然后,这些染色糖类分散到试剂下层。
分别在2.3分钟和5分钟时,通过反射光光度法测定试剂中已染色糖类的反射强度。
两次干片反射强度读数的差与样本中的淀粉活性成正比。
●反应步骤:已染色支链淀粉----------淀粉酶----------已染色糖类。
●标本采集:血浆:1.建议用,肝素抗凝剂。
◆2不建议用,EDTA,拘缘酸钠,草酸盐氟化物。
●标本的处理与储存:1应在有盖的容器中处理和储存标本,以避免污染和蒸发。
分析前,轻轻颠倒混匀样本,并使其平衡至18-28℃。
4小时内离心分离标本,从细胞成分中取出血清或血浆。
室温标本稳定性≦7天,冷藏标本稳定性≦1个月。
切记:不要冷冻储存标本。
●样本稀释:如果淀粉酶活性超出系统的可报告范围。
使用等渗盐水稀释(蒸馏水,低值血清也可以,但盐水最佳。
而脂肪酶用低值血清最佳),重新分析,结果乘以稀释倍数,获得原始样本中淀粉酶活性的估算值。
或在仪器上直接点倍数测出淀粉酶的估算值。
正常范围:血浆:30-110U/L尿液:32-640U/L淀粉酶增高:,胰管堵塞,胰腺癌,胰腺损伤,急性胆囊炎,多见于急性胰腺炎胃溃疡,腮腺炎等。
急性胰腺炎脂肪酶检测的意义
吴潇
【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
【年(卷),期】2005(023)003
【摘要】以前,国内只有少数实验室开展脂肪酶的测定,一直把淀粉酶的测定作于急性胰腺炎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现在已有很多测定脂肪酶的好的方法,使我们发现一度被遗忘的血清脂肪酶测定能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上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总页数】1页(P282-282)
【作者】吴潇
【作者单位】314500,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2;R657.5+1
【相关文献】
1.急性胰腺炎血清血清脂肪酶、淀粉酶及C反应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 [J], 龙丹
2.血清脂肪酶、淀粉酶及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意义 [J], 丁晓琳;张伦军;高洁;张强
3.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和脂肪酶联合检测的意义 [J], 郭欣;徐兆珍;李晓光
4.急性胰腺炎患者脂肪酶的检测与临床意义研究 [J], 周丽琴
5.联合检测血清脂肪酶和IL-6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意义 [J], 杨沛;陈伟;文爱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上腹痛,其中近半数放射至背部,起病迅速, 30分钟内疼痛达到高峰,通常难以耐受,持续24小时以上不缓解。
疼痛常伴随有恶心和呕吐。
体格检查往往显示剧烈的上腹部压痛及肌卫。
诊断急性胰腺炎一般需以下3点中的2条: (1)具有急性胰腺炎特征性腹痛; (2)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正常值上限3倍: (3)急性胰腺炎特征性的CT表现。
本定义允许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正常值上限3倍而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
如果患者具备急性胰腺炎特征性的腹痛,血清酶水平低于正常值上限3倍,必须行CT检查以确诊急性胰腺炎。
此外,本定义尚允许患者因急性或慢性疾病致严重神志失常而使腹痛无法评估的可能性。
急性胰腺炎病程中淀粉酶及脂肪酶水平一般均升高。
血清脂肪酶升高持续时间可能稍长于淀粉酶。
淀粉酶和(或)脂肪酶升高的程度与急性胰腺炎的轻重并不直接相关。
同时检测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往往无必要。
血清脂肪酶应优选,因为在可能导致淀粉酶升高的非胰腺疾病,如巨淀粉酶血症、腮腺炎和某些肿瘤,血清脂肪酶仍保持正常。
血清脂肪酶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一般优于淀粉酶。
确诊急性胰腺炎之后仍每日监测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对评估疾病进程或预后的价值有限。
如果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升高持续数周,提示持续的胰腺/胰周炎症、胰管阻塞或假性囊肿形成等可能性。
急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范围较广,包括肠系膜缺血或梗塞、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胆绞痛、主动脉夹层、肠梗阻、下壁心肌梗死。
二、影象学检查是临床上诊断慢性胰腺炎最为常用的手段. 自从B型超声普及后,应用X-线对慢性胰腺炎进行诊断已很少使用. 但腹部平片对于发现胰腺钙化仍有一定价值. 目前,B超、CT和ERCP是诊断慢性胰腺炎最有价值的方法[6]. CP的超声所见[7]:①胰管壁不规则并呈现断续的高回声表现. 85%的CP患者可出现这一典型表现. ②胰腺结石和钙化灶同时存在,胰腺实质内可见点状高回声. ③胰腺萎缩和胰腺局限性增大. 在CT 上,慢性胰腺炎的典型表现为胰管扩张、胰腺实质萎缩、间质广泛纤维化和胰腺钙化. 有的患者还可在CT上看到由于炎性刺激而增厚的肾前筋膜. B超和CT诊断CP的正确性和特异性无显著差异,但CT在发现胰腺钙化和囊肿方面要优于B超[8]. 此外,B超检查还容易受到诸如患者体形、胰腺和肝脏的位置以及胃肠内气体等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漏诊和误诊率,结合CT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 ERCP在慢性胰腺炎诊断方面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9]. Ala et al[10]认为ERCP可作为当前慢性胰腺炎诊断的金标准. Moreira et al[11]则对ERCP的应用指征进行了总结,并认为尽管当前内镜超声(EUS)、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螺旋CT等新的诊察手段不断出现,但ERCP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MRCP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诊断技术,在CP的诊断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MRCP的突出优点是能够在三维空间对图形进行处理,因此可以非常精确的显示胰胆管的结构,能够很容易的发现管道内的结石、钙化以及管道本身的狭窄. EUS在慢性胰腺炎诊断方面的价值日益受到瞩目[12],他通过使用高频超声探头,可以观察到胰腺全貌和胰腺的细微结构,能够发现B超和CT还无法探测到的微小肿块,并且避免了传统B超容易受到诸如肠内积气干扰等缺点[13]. EUS有可能成为发现慢性胰腺炎早期实质损害的最为敏感的方法,但这还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其诊断的可靠性. 缺乏标准化的分类也使EUS的使用受到限制,因此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2 酶学标志检测血清酶学测定用于C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已有较长的历史[14]. CP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胰多肽氨酸水平多下降[15];弹性蛋白酶1、DNA酶、RNA酶、CA19-9、蛋白分泌胰蛋白酶抑制物(PSTI)的水平多有升高,肌酐清除率也多同时上升[16] . 有5%~10%的患者因胰胆管内开口水肿或胰腺纤维化压迫胆管,引起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酶学的检测多不特异,如上述多种指标酶的升高或降低在胰腺癌中也可发生[17]. 但如果对血清酶水平进行量化,则更有意义. 如CP患者血清CA19-9升高幅度一般不会超过100×103U·L-1,当达到10000×103U·L-1时,则应高度警惕胰腺癌的可能[18]. 任旭et al[19]对纯胰液(PPJ)中的CEA、CA50和CA19-9进行了检测,并认为对三种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有效的鉴别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 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可能较乳铁蛋白稍逊. 纯胰液中升高的乳铁蛋白和在糜蛋白酶-蛙皮素刺激后,十二指肠液中增高的乳铁蛋白/脂肪酶比率,对CP有重要的诊断价值.3 胰腺功能实验[20-25]与CP诊断有关的胰腺功能实验很多,敏感性也各不相同. 在一些影象学难以确诊的病例,功能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认为,通过十二指肠插管的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刺激实验(直接刺激实验)仍然是诊断CP的金标准,此方法的缺点是费时较长. Madrazo-dela Gar za et al利用光纤内镜吸取十二指肠液,即在内镜监视下,在十二指肠内放入一根导线,然后将内镜撤出,再顺导线滑入吸管完成操作. 此方法由于减少了插管时间以及使用内镜测试胰腺功能的次数,使检查时间由150min减少到45min,在插管困难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内镜插管取十二指肠液. 在间接刺激实验中,Lundh实验、NBT-PABA实验、无管实验由于简便易行而在一些地区仍有使用. 无管实验常使用的两种物质是苯酪肽(bentiromide )和二月桂精荧光素(pancreolauryl),二者对C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分别达到85%,90%和90%,82%. 最佳胰功能实验是在摄入标准试餐或静脉注射促胰液素后,测定十二指肠液分泌量与碳酸氢盐和蛋白浓度,更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口服可被胰消化酶消化的物质,然后测定其消化产物. 粪便中糜蛋白酶活性分析用来检测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对早期和失代偿期CP的敏感性可分别达到49%和90%. 其他实验尚包括血清胰蛋白酶样物质的免疫反应性、口服蛙皮素后测定血清胰多肽以及改良的Schilling实验等. 晚近发展起来的胆固醇-碳 13-酰辛醇呼吸实验(cholesteryl-C13-octanoate breath test)由于特殊的非侵入性和高敏感性而受到重视.4 基因诊断[26-31]专门用于CP特异诊断的基因目前还没有发现. 但有些基因在CP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大价值. 当前较为突出的是端粒酶与K-ras基因. 端粒酶是当前广谱的恶性肿瘤诊断标志物. 在各类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可达到85%~100%. Hiyama et al用PCR-TRAP法检测了43例胰腺癌和11例胰腺良性疾病标本(CP和囊腺瘤)中端粒酶活性,结果有41例(95%)胰腺癌组织中端粒酶呈阳性,而所有11例良性胰腺组织中端粒酶均为阴性. K-ras基因与胰腺癌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有报道K-ras基因12位密码子的突变率在胰腺癌可高达75%~95%. 戴存才等应用PCR-SSP技术,对胰腺癌和CP 冰冻组织的PCR扩增产物进行了K-ras基因检测,结果发现95%(39/41)的胰腺癌组织有K-ras基因突变,而29例慢性胰腺炎全部为阴性. 在Myung et al进行的实验中,对纯胰液内的端粒酶活性和K-ras基因突变进行了联合检测,认为可以提高胰腺癌的诊断率,降低了将胰腺癌误诊为CP等其他良性疾病的机会.虽然寻找CP诊断的金标准是我们的目标,但到目前为止,现有的任何一种检查手段和方法都难以达到要求. 因为CP的不同发病阶段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在检查方法的使用上也不尽相同. 严格地说,同任何其他疾病一样,诊断CP的真正金标准应该是组织病理学的检查结果,但这在临床上很难实现. 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对CP发病及调控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医学诊断手段和设备的日新月异,一种能够更早期、更灵敏、更特异的CP诊断方法一定会出现,到那时,一个临床意义上的金标准也就为期不远了.三、1)病情发展过程:可有以下3类:仅有过急性发作史,以后未再复发,但炎症持续存在;有过反复急性发作,但每次发作后并未完全痊愈,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不同;有些患者并无明确腹痛发作,而最终出现脂肪泻、糖尿病等为主要表现,此型又称为慢性无痛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分级、诊断与治疗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
其常见病因为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高三酰甘油血症、乙醇等,胆源性胰腺炎仍是我国AP的主要病因。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的患者临床经过凶险。
总体病死率为5%~10%。
1 AP严重度分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最近发表的《2013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将AP严重度分为以下3级:轻度AP(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不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通常在1~2周内恢复,病死率极低。
中度AP(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伴有一过性的器官功能衰竭(48 h内可自行恢复),或伴有局部或全身并发症而不存在持续性的器官功能衰竭(48 h内不能自行恢复)。
有重症倾向的AP患者,要定期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并持续评估。
重度AP(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须伴有持续的器官功能衰竭(持续48 h以上,不能自行恢复的呼吸系统、心血管或肾脏功能衰竭,可累及一个或多个脏器),SAP病死率较高,为36%~50%,如后期合并感染则病死率极高。
2 AP诊断流程2.1 AP临床表现特点腹痛是AP的主要症状,位于上腹部,常向背部放射,多为急性发作,呈持续性,少数无腹痛,可伴有恶心、呕吐。
发热常源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坏死胰腺组织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发热、黄疸者多见于胆源性胰腺炎。
临床体征方面,轻症者仅表现为轻压痛,重症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水、Grey-Turner 征、Cullen征(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腹壁下,致两侧胁腹部皮肤呈暗灰蓝色,称Grey-Turner征;可致脐周围皮肤青紫,称Cullen征)。
三甲医院考察资料近期,我科去市里各三甲医院考察,看了各医院的项目、布局,现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现总结如下:项目方面:(一)生化组:(1)检查急腹症、胰腺炎:可以将血、尿淀粉酶、血清脂肪酶联查。
(收费46元)优点:脂肪酶在胰腺炎的诊断上更具有特异性和更灵敏,是其特异性指标。
两种酶进行联查可以区分是急性胰腺炎还是其它急腹症。
解释:在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比淀粉酶升高更早,下降更晚,且升高幅度大,因此比淀粉酶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敏感而且更具有特异性。
腮腺炎和巨淀粉酶血症、除急性胰腺炎外的其它急腹症时淀粉酶升高、血清脂肪酶不升高。
测定方法:血清酶偶联显色比色法试剂盒;试剂包装要小包装。
(2)本院做免疫五项项目解释:统计3个月的外检项目:1月份免疫五项18人次;2月份9人次(春节);3月上半个月18人份。
应临床需求量的增大,可以进行开展。
(3)糖尿病患者进行两项组合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4)心肌酶项目AST、LDH、HBDH、CK、CK-MB、Mb项目中AST去掉,建议更换为IMA(缺血修饰白蛋白)。
解释:AST与肝功项目重复,且特异性较差;而IMA(缺血修饰白蛋白)是诊断早期心肌(二)免疫组(1)女性肿瘤五项中可以把β2微球蛋白去掉,改为Ca153,筛查女性乳腺肿瘤。
(2)内一科和妇科建议:对于糖尿病人和孕妇可以实施TSH单查。
解释:有利于甲状腺七项的开展带动作用。
(3)INS+TSH联查用于孕妇和不孕人员检查。
(4)可以针对人群建议开展肿瘤全项,包括:男性(13项,收费:982 ):AFP、CEA、CA199 、PSA 、FPSA 、NSE、角蛋白抗原211、铁蛋白、CA724、CA242、降钙素(CT)、鳞癌细胞抗原、β2微球蛋白。
女性(14项,收费:1078 ):AFP、CEA、CA199 、CA125 、CA153、NSE、角蛋白抗原211、铁蛋白、CA724、CA242、降钙素(CT)、鳞癌细胞抗原、β2微球蛋白、人附睾蛋白HE4。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 AP) 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
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 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 临床上,
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 20% ~ 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死亡率为 5% ~ 10%。
【急性胰腺炎病因】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多,且存在地区差异。在确诊急性胰腺炎基础上,应 尽可能明确其病因,并努力去除病因,以防复发。 ( 一) 常见病因
胆石症 ( 包括胆道微结石 ) 、酒精、高脂血症。 ( 二) 其他病因
壶腹乳头括约肌功能不良、 药物和毒物、 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外伤性、高钙血症、腹部手术后、胰腺分裂、壶腹周围癌、胰腺癌、血管炎、感
染性 ( 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 HIV,蛔虫症 ) 、自身免疫性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 ) 、α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 三) 经临床与影像、生化等检查,不能确定病因者称为特发性。
( 四) 急性胰腺炎病因调查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既往病史,酒精摄入史,药物服用史等。计算体重指数( BMI)。
基本检查:血清淀粉酶测定,肝功能试验,血脂测定、血糖测定,血钙测定;腹部 B 超。
深入检查:病毒测定,自身免疫标志物测定, 肿瘤标记物测定(CEA、CA19-9)测定; CT扫描 ( 必要时行增强 CT), ERCP/MRCP,超声内镜( EUS)检查,壶腹乳头括约肌测压(必要时) ,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测等。
【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 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位于上腹部,常向背部放射,多为急性发作,呈持续性,少数无腹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常源于急性炎症、坏死胰腺组织继发感染、或继发真菌感染。发热、黄疸者多见于胆源性胰腺炎。
除此之外,急性胰腺炎还可伴有以下全身并发症:心动过速和低血压,或 休克;肺不张、胸腔积液和呼吸衰竭, 有研究表明胸腔积液的出现与急性胰腺炎 严重度密切相关并提示预后不良;少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耳鸣、复视、谵妄、 语言障碍及肢体僵硬, 昏迷等胰性脑病表现, 可发生于起病后早期, 也可发生于 疾病恢复期。 体征上,轻症者仅为轻压痛, 重症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腹水,Grey-Turner征, Cullen 征。少数病人因脾静脉栓塞出现门静脉高压,脾脏肿大。罕见横结肠坏死。腹部因液体积聚或假性囊肿形成可触及肿块。 其他可有相应并发症所具有的体征。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重症胰腺炎的早期识别作者:田雨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03期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对于急性胰腺炎诊断具有决定意义的两点:①特征性的腹痛;②胰酶升高。
前者已经详述过,后者看似简单的化验,实际运用起来还是有很多应注意的地方。
淀粉酶①血清总淀粉酶升高不一定是胰腺炎。
人体内有两种类型的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的酶,即胰淀粉酶和唾液淀粉酶。
顾名思义,唾液淀粉酶主要是由唾液腺合成的,但十二指肠近端、肺、子宫、卵巢、输卵管和某些肿瘤亦可少量合成,而胰淀粉酶几乎仅由胰腺合成。
多数单位只检测血清总淀粉酶,即两者不加区分,共同检测。
这样,当唾液腺、卵巢或十二指肠等部位出现损伤时,血清淀粉酶升高,而此时并无胰腺受损。
另外,常见的情况还有肾功能不全时,淀粉酶排泄障碍也会使其升高(如表1)。
如检测的是胰淀粉酶,则它的升高仅提示胰腺的损伤。
②血清淀粉酶正常也可能是胰腺炎。
a.重症胰腺炎时,胰腺出血坏死,大量腺体被破坏,没有了淀粉酶继续产生的条件,而释放出的淀粉酶在血清中的半衰期只有90分钟,所以越严重的胰腺炎,越检测不到升高的淀粉酶。
b.增高的甘油三酯水平会影响血清淀粉酶的测定,故而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往往检测不到淀粉酶的升高。
c.对胰腺炎患者如果检测错过了恰当的“时间窗”,淀粉酶也可以是正常水平。
血清淀粉酶通常在发病后6小时才开始升高,在此时间点以前测定淀粉酶,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要清楚,血清淀粉酶测定对刚起病时的胰腺炎诊断并无帮助。
轻症胰腺炎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往往在1周内恢复正常,已超过1周时间检测血清淀粉酶正常,也不能否定急性胰腺炎。
③淀粉酶对肌酐清除率比值测定的临床意义:此项化验已被很多单位遗忘甚至淘汰了。
不是因为计算该比值繁琐,而是需要留取24小时尿进行检测,结果的得出自然要等到很晚,对于早期诊断没有帮助。
而且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尿量偏少,记录尿量稍有不准确,结果就会出现较大的谬误。
血清淀粉酶、降钙素原联合 C反应蛋白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意义牛敏;刘雷【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5(000)009【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淀粉酶( AMY)、C反应蛋白( CRP)和降钙素原( PCT)对急性胰腺炎( AP)早期诊断的意义。
方法分别检测60例轻型胰腺炎( MAP)患者和9例重型胰腺炎( SAP)患者和48例健康人的血清AMY、CPR、PCT水平,比较各组结果。
同时,对单项指标和联合检测指标进行灵敏度、特异度的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分析其诊断价值。
结果 AP患者血清中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入院时SAP患者血液中的CRP比MAP患者高(P<0.05),ROC曲线中血清AMY、PCT的曲线下面积( AUC)较高,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AP的诊断效果最佳。
结论联合检测AMY、CRP和PCT可提高AP诊断的灵敏度。
【总页数】3页(P1770-1771,1772)【作者】牛敏;刘雷【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外总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安徽合肥 23002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联合C反应蛋白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意义 [J], 黄木荣;胡丽婷;谢建敏;李亚红;张成禄;黎运西;周远青2.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庄冶3.联合检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反应蛋白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J], 张悦4.联合检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C反应蛋白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J], 白清华5.血清脂肪酶、血清淀粉酶与血清降钙素原在儿童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意义 [J], 赵志强;席錾;闫鹏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种叫做胰腺炎的疾病,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胰腺炎也有急慢性之分,不同的胰腺炎它的诊断方法也不同,下面分别介绍胰腺炎的检查诊断。
慢性胰腺炎的检查及临床表现诊断的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1、轻型胰腺炎:或称水肿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腹膜炎范围限于上腹,体征轻;血、尿淀粉酶增高,经及时的液体治疗短期内可好转,死亡率很低;2、重症胰腺炎:或称出血坏死性胰腺炎,除上述轻型胰腺炎症状外,腹膜炎范围大,扩及全腹,体征重,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有黄疸,意识模糊或谵妄,腹水呈血性或脓性,可有胃出血,休克。
胰腺炎的辅助诊断方法。
3、腹部B超:可帮助诊断。
B超扫描能发现胰腺水肿和胰周液体的积聚。
还可探查胆囊结石,胆管结石。
但受局部充气肠袢的遮盖,限制了其应用。
胰腺炎的诊断4、增强CT扫描:是近年来被广泛接受的敏感的确诊慢性胰腺炎的方法。
胰腺的改变包括弥漫性或局灶性胰腺增大、水肿、坏死液化,胰腺周围组织变模糊、增厚,并可见积液。
还可发现慢性胰腺炎的并发病。
慢性胰腺炎实验室检查1、胰酶测定:血清淀粉酶测定是被最广泛应用的诊断方法。
血清淀粉酶增高在发病后24小时内可被测得,血清淀粉酶值明显升高,其后7天内逐渐降至正常。
尿淀粉酶测定也为诊断本病的一项敏感指标。
尿淀粉酶升高稍迟但持续时间比血清淀粉酶长。
尿淀粉酶明显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淀粉酶的测值愈高,诊断的正确率也越高。
血清脂肪酶明显升是诊断慢性胰腺炎较客观的指标。
2、其他项目:包括白细胞增高,高血糖,肝功能异常,低血钙、血气分析及DIC指标异常等。
诊断性穿刺偶尔用于诊断,穿刺液呈血性混浊。
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有诊断意义,由于本方法的侵袭性和可能的并发症,因此并不是理想的诊断方法。
慢性胰腺炎放射影像学诊断1、胸部X线片:左肺下叶不张,左半膈肌升高,左侧胸水等反映膈肌周围及腹膜后的炎症。
支持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但缺乏特异性,是辅助性诊断指标。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21年第19卷第7期•检测与诊断*143 -检测与诊断•血清淀粉酶、C-反应蛋白、白细胞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万云莉(云县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云南临沧675800)[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淀粉酶(AMY)、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胰腺炎(AP)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期间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急腹症患者和同期在该院接受门诊体检的7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病情被诊断为AP的68例急腹症患者作为AP组,将病情被诊断为其他疾病的72例急腹症患者作为非AP组,将7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对三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清AMY、CRP、WBC联合检测。
然后,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
结果:AP组患者和非AP组患者AMY的水平、CRP的水平和WBC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体检者,P v0.05O AP组患者AMY的水平高于非AP组患者,P<0.05。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CRP的水平和WBC的水平均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P<0.05。
结论:血清AMY、CRP、WBC联合检测在诊断AP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诊断;血清淀粉酶;血清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急腹症[中图分类号]R5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7629-(2021)7-0143-02Application value of combined determination of serum amylase,C-reactive protein and leukocyte in diagnosis ofacute pancreatitisWAN Yunli(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Yunxian People's Hospital,Lincang6758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erum amylase(AMY),C-reactive protein(CRP)and white blood cell(WBC)combined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pancreatitis(AP).METHODS:A total of140patients with acute abdomen admitted to Yunxian People's Hospital from April2018to May2020and70patients who underwent outpati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the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Sixty-eight patients with acute abdomen diagnosed as AP were selected as the AP group,72patients with acute abdomen diagnosed as other diseases were selected as the non-AP group,and70patients with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Serum AMY,CRP and WBC were detected in all three groups.Then,the test results of the three groups of subject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levels of AMY,CRP and WBC in AP group and non-AP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The level of AMY in AP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on-AP group(P<0.05).The levels of CRP and WBC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patients(P<0.05).Conclusion: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AMY,CRP and WBC in serum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AP.[Key words]acute pancreatitis;Diagnosis;Serum amylase;Serum C-reactive protein;Blood white blood cells;Acute abdominal pain急性胰腺炎(AP)可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有30%左右MAP患者的病情可进展为SAP,SAP患者的病死率高达20%[1]。
2020相关专业知识-第三十二章胰腺疾病病人的护理一、A11、诊断急性胰腺炎最有意义的化验是A、3P试验B、血、尿淀粉酶C、甲胎蛋白D、血尿素氯E、出凝血时间2、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血清淀粉酶改变规律是A、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12小时达最高峰,1~3日逐渐降至正常B、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24小时达最高峰,4~5日逐渐降至正常C、发病后4~6小时即开始增高,24小时达最高峰,3~4日逐渐降至正常D、发病后6~12小时即开始增高,24小时达最高峰,2~4日逐渐降至正常E、发病后24小时即开始增高,48小时达最高峰,3~5日逐渐降至正常3、急性胰腺炎时,尿淀粉酶达高峰的时间是A、6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48小时E、72小时4、急性胰腺炎病人不可使用的止痛剂是A、阿托品B、山莨菪碱C、东莨菪碱D、吗啡E、噻替哌5、胰腺炎病人非手术治疗时为减少胰腺的分泌,给予的对应治疗不符的是A、禁食和胃肠减压B、给予抗胆碱药物阿托品C、给予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D、应用生长抑素施他宁E、给予解痉剂山莨菪碱6、能反映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检查指标是A、B超显示胰腺肿大轮廓B、CT显示渗液的多少与分布C、腹腔穿刺血性腹水的颜色深浅D、X线显示胰腺周围有钙化影E、X线显示膈肌抬高,胸腔积液7、针对胰腺癌疾病患者,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部的病变,并能显示胆管或胰管狭窄或扩张的辅助检查是A、PTCB、ERCPC、B超D、CTE、X线8、胰腺癌最常用的辅助诊断和随访项目是A、血尿淀粉酶B、糖类抗原19-9C、血清胆红素D、氨基转移酶E、血糖与尿糖值9、某胰腺炎患者,对其行非手术治疗的措施不妥的是A、禁食和胃肠减压B、解痉止痛C、静脉输液D、腹腔引流E、应用胰酶抑制剂二、A21、女性,61岁,暴饮后突发急性胰腺炎入院,观察时要警惕该病人可能发生的最常见并发症是A、休克B、化脓感染C、肾衰D、中毒性脑病E、胰腺假性囊肿2、王某,男,56岁。
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8-07-02T15:21:26.5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王晓昕
[导读] 联合检测血清脂肪酶和血清淀粉酶可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率。
牡丹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脂肪酶(LPS)和淀粉酶(PAMY)联合检测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检测,统计单独淀粉酶检测的阳性率,单独脂肪酶检测的阳性率及脂肪酶联合淀粉酶检测的阳性率,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检测血清淀粉酶和血清脂肪酶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血清脂肪酶及单独检测血清淀粉酶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检测血清脂肪酶和血清淀粉酶可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率。
【关键词】血清脂肪酶;血清淀粉酶;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急重症,发病初都以急性腹痛为主要症状,容易与胃病、阑尾炎等急腹症患者相混淆造成误诊,延误患者的治疗,由于急性胰腺炎进展极快,治疗不及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急性胰腺炎既往采用血清淀粉酶(PAMY)、尿液淀粉酶(UAMY)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指标,但是这两个指标的在发病早期的灵敏度较差[1]。
目前,临床上诊断急性胰腺炎以检查血清淀粉酶为主,但由于发病时间等原因,造成单纯检查血清淀粉酶阳性率不高。
故如何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率,有学者提出血清淀粉酶联合脂肪酶可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率[2]。
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还有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脂肪酶、血清淀粉酶检测,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组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经B超、CT等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症状及体征确诊为急性胰腺炎,且符合1996年外科学分会推荐的胰腺炎诊断标准[3],其中男48例,女12例。
年龄34~75岁,平均(47.5±8.5)岁。
发病时间4~12 h;对照组中男45例,女15例。
年龄33~76岁,平均(46.5±9.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应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10 min,转数为3000转,然后应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淀粉酶及血清脂肪酶的检测。
血清脂肪酶正常值为1~60 U/L,血清淀粉酶的参考值为15~55 U/L,血清脂肪酶、血清淀粉酶其中一项阳性或同时为阳性确诊为胰腺炎。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的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观察组单独血清淀粉酶检测阳性例数为42例,阳性率为70.0%。
单独检测血清脂肪酶的阳性例数为43例,阳性率为71.7%。
联合检测的阳性例数为53例,阳性率为88.3%;可见单独检测血清脂肪酶与血清淀粉酶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血清脂肪酶的阳性率及单独检测血清淀粉酶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是一种胰腺自我消化的疾病,此病起病急、进展快,急重性胰腺炎的死亡率极高,重型胰腺炎的死亡率高达20%[4],对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胰腺炎发病中存在共同发病过程,即胰腺自身消化[5],胰腺中胰酶异常活化,对自身胰腺组织自我消化,使得组织坏死,引起急性炎症反应[6]。
目前临床对于急性胰腺炎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医生经验性判断。
急性胰腺炎发病后淀粉酶是急性胰腺炎的传统诊断指标,它可以由胰泡细胞合成后分泌入小肠,在小肠的消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7]。
除此以外,机体唾液也可存在大量淀粉酶,因此当机体胰腺或腮腺发生病变时,机体血清或尿液中淀粉酶即显著升高[8]。
血清淀粉酶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具有一定诊断意义,但由于其在一些非急性胰腺炎类肝胆疾病中也有上升可能,因此限制了其对于急性胰腺炎诊断特异性。
在急性胰腺炎时,由于胰腺组织破坏,胰管阻塞,使得脂肪酶反流入血,且由于脂肪酶在其他组织中含量极少,其他急腹症时升高可能性很少,因此其对于急性胰腺炎诊断具有更高特异性[9]。
脂肪酶是一组特异性较低的脂肪水解酶类,主要来源于胰腺,其次为胃及小肠,能水解多种含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
通常胰腺以等量分泌脂肪酶及共脂肪酶进入循环,但因共脂肪酶相对分子量较小,可以从肾小球滤出,急性胰腺炎时,共脂肪酶/脂肪酶比例下降。
脂肪酶通常于急性胰腺炎后12~24h升高,24~72h可到高峰,可与血清淀粉酶产生互补作用。
脂肪酶同样不可以对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作出估计。
有研究结果[10]显示,血清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检测可以大大提高诊断敏感性。
综上所述,联合检测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可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率,在临床中应推广应用,为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许永志,林月云,陈彬,等.淀粉酶与脂肪酶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226-228.
[2]诸孙桥.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联合测定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意义[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5):59-60.
[3]董秀鹏.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5):655-656.
[4]秦学军.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联合测定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3,8(7):44-45.
[5]马建党. C反应蛋白与淀粉酶、脂肪酶联合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价值[J]. 中国医学创新,2009,14:121-122.
[6]David C. Whitcomb.Acute pancreatiti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6,354(20):2142-2150.
[7]许顺姬,韩学吉.胰型淀粉酶、脂肪酶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11):980-982.
[8]王凌,罗和生,严娟娟,等.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浓度及其比值对急性胰腺炎诊断价值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18(8):695-697.
[9]徐刚,王辉. 胰脂肪酶、CRP及血淀粉酶联合相关肝功能指标检测诊断AP临床应用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 13(12):963-966.
[10]卢世云,林志辉,潘秀珍.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6):58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