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性 坏 疽
- 格式:ppt
- 大小:25.31 MB
- 文档页数:25
气性坏疽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气性坏疽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也被称为气性坏疽症。
它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组织坏死和气体积聚。
这种疾病通常与厌氧菌感染有关,最常见的菌株是副溶血性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气性坏疽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发展迅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气性坏疽通常发生在软组织内,如肌肉、皮肤和脂肪组织。
感染通常发生在创伤、手术切口、深度皮肤炎症等局部受伤的区域。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能够产生毒素,导致组织坏死和气体形成。
这些气体通常是由于厌氧菌进行发酵产生的,包括二氧化碳和氢气。
这些气体积聚在组织内,形成可见或可触及的气体囊肿,给患者带来严重不适。
气性坏疽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的前24到48小时内出现。
最初的症状可能包括局部疼痛、肿胀、红斑和发热。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组织坏死、脓液渗出和气体积聚。
严重的情况下,疼痛可能变得剧烈,感染还可能扩散到其他部位。
患者的体温可能升高,心率加快,感到虚弱和乏力。
气性坏疽是一种严重且紧急的病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诊断通常依赖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可能会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或CT扫描,以帮助确定病变范围和气体积聚情况。
此外,医生还可能要进行组织样本的细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病原菌。
治疗气性坏疽的主要方法是外科手术和抗生素治疗。
外科手术通常包括切除坏死组织和清除感染灶。
这有助于阻止感染的蔓延和进一步组织损伤。
抗生素治疗是为了消灭病原菌,并减少感染的严重程度。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重要的,因为某些细菌对某些抗生素具有抗药性。
尽管气性坏疽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
然而,复发还是可能发生的,因此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和定期随访。
预防气性坏疽的关键是保持个人卫生和避免受伤。
定期清洁伤口、正确处理切口和避免截肢等因素可以降低罹患气性坏疽的风险。
总之,气性坏疽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细菌感染引起,导致组织坏死和气体积聚。
气性坏疽手术简介气性坏疽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软组织感染,常由厌氧细菌(特别是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引起。
这种感染可以迅速蔓延至整个身体,导致组织坏死和坏疽。
气性坏疽手术是一种旨在控制感染并去除坏死组织的外科手术。
气性坏疽的症状气性坏疽的症状通常包括:1.剧烈疼痛和肿胀2.感染部位局部发红、发紫3.皮肤有气泡、皮下组织有气体4.发热和其他全身性感染症状,如乏力和恶心这些症状一般会迅速恶化,并可能引起多个器官系统的衰竭。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气性坏疽手术的目的气性坏疽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坏死组织和控制感染。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将会进行以下步骤:1.切除坏死组织:首先,医生会通过切割坏死组织来清除感染源。
这有助于阻止感染进一步蔓延,并减少毒素的释放。
2.引流液体:感染部位会产生大量液体积聚,这会进一步加重组织坏死。
通过引流液体,可以帮助减少感染的传播。
3.引流气体:气性坏疽通常会产生气体在软组织中积聚,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不适感,还可能进一步蔓延感染。
通过引流气体,可以减轻压力,并减少感染的传播。
手术前的准备在进行气性坏疽手术之前,医生会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评估患者情况:医生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感染的严重程度、有无其他并发症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
2.进行影像学检查:为了更好地了解感染的范围和程度,医生可能会进行X射线、CT扫描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3.麻醉:气性坏疽手术通常需要全身麻醉,因此医生会进行相关的麻醉评估和准备工作。
手术过程气性坏疽手术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切口:根据感染范围和部位,医生会在患者身上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
切口需要充分暴露感染部位,以便医生操作。
2.清创:医生会使用手术刀和其他器械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感染源。
这通常需要仔细的操作和耐心,以确保坏死组织被完全清除。
3.引流:医生会在感染部位放置引流管,以便排除积聚在组织内的液体和气体。
经验治疗气性坏疽的宜选药物为:首选青霉素,剂量宜大,每日用量可达1000-2000万单位,同时给予克林霉素等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生长。
附: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疗意见梭菌性肌坏死(即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rns,CP)等所引起的肌坏死,是一种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厌氧菌感染。
致病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梭菌、败毒梭菌、梭状梭菌、溶组织梭菌等,多为混合感染。
一、病理生理产气荚膜梭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一方面破坏周围组织的胶原纤维,使感染迅速沿肌束和肌肉群扩散,使肌肉色泽变暗红色,失去弹性;另一方面,这些酶具有强大的糖、蛋白分解作用,产生大量不溶性气体如硫化氢、氮等,在组织间积聚,蛋白分解,使得组织细胞坏死、渗出、水肿明显。
积气和水肿使得局部压力骤升,血管受压引起血运障碍,加重组织缺血缺氧,更有利于细菌繁殖,使病情恶化。
大量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直接侵犯心、肝、肾等脏器,引起休克、肾功能不全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伤后1~4天(6小时~6天)。
患者多有明显的全身和局部表现。
(一)全身表现。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毒血症状,体温可高达40℃以上,病人极度虚弱,表情淡漠但神志清楚,面色苍白。
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进行性贫血,全身症状迅速恶化,晚期可出现溶血性黄疸,外周循环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
(二)局部表现。
最早的局部症状是受伤部位剧痛,呈胀痛感,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
随后伤口周围肿胀,皮肤苍白,紧张发亮,伤口中有大量浆液性血性渗出物,有时可见汽泡冒出。
随着病情进展,局部肿胀加剧,静脉回流障碍,皮肤由红变白,再转为暗红、黑紫,表面呈现大理石样斑纹。
组织分解、液化、腐败产生硫化氢气体,伤口恶臭,轻压之有捻发音。
肌肉病变是梭菌性肌坏死的特点,肌肉失去弹性和收缩力,切割不出血,肌纤维肿胀、发黑。
气性坏疽的临床诊疗气性坏疽是一种严重的软组织感染,通常由肠道厌氧菌引起。
该疾病主要影响人体四肢和躯干,并可能导致全身性脓毒症。
如果不及时诊治,气性坏疽的死亡率很高。
本文将介绍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气性坏疽的早期症状类似于轻度软组织感染,如红肿、疼痛和发热。
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将变得更加严重,表现为:•坏死性皮炎•脓疱形成•深层组织肿胀•皮下气体积聚•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低血压•意识障碍如果患者同时出现多种上述症状,那么应该立即就医。
诊断标准气性坏疽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X线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以下是诊断气性坏疽的标准:•广泛软组织感染•快速恶化和坏死•皮下气体积聚•患者病情较重如果医生怀疑患者患有气性坏疽,可能会进行以下检查以确定诊断:•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血培养•X线检查•CT扫描•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气性坏疽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坏死的组织、广谱抗生素和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
具体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气性坏疽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生通常会将患者送到手术室,通过切除坏死的组织和清除皮下积气来控制病情。
如果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医生可能会执行截肢手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是气性坏疽治疗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医生通常会开具一种或多种抗生素来控制病情,直到手术治疗的效果显现出来。
创口护理创口护理是气性坏疽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生通常会向患者开具一些药膏,并且定期更换敷料,清洗创口,并对创口进行消毒处理。
这有助于避免感染和减缓疼痛。
注意事项•避免过度使用止痛药,特别是吗啡,以免导致便秘和呼吸抑制。
•充分保持体内水分,避免脱水。
•遵守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
•保持创口清洁,避免污染和二次感染。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运动。
结论总的来说,气性坏疽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
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应该尽早开始。
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和创口护理是治疗气性坏疽的三种主要方法,而及时就医则是避免病情恶化的最佳选择。
气性坏疽(气性坏疽病,梭菌性肌坏死,梭菌性肌炎,梭状芽孢杆菌性肌坏死)【病因】(一)发病原因梭菌为革兰阳性、产芽孢的厌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多数有鞭毛,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的肠道巾,多数为腐物寄生菌,少数为致病菌。
在每克肥沃的土壤中至少含103个梭菌;在人粪中含菌量可达109~1010个/g;而正常皮肤、口腔和女性生殖道则较少。
最常见的分离菌种为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Cp),常与多种梭菌并存。
人体必须存在特殊情况促使梭菌生长繁殖、产毒素,才能引起发病,单纯伤口或体表有细菌存在并无重要意义。
梭菌感染大多由Cp引起,偶尔诺维梭菌(C.novyi)或水肿梭菌(C.oedematiens)、败毒梭菌(C.septicum)、肖氏梭菌(C.chaovoei)、双酶梭菌(C.biferm entans)、溶组织梭菌(C.histolyticum)、谲诈梭菌(C.fallax)也可致病。
梭菌感染病情轻重不一,梭菌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过程包括败血症、不同解剖部位的局灶性感染和组织毒性征群。
最常见的组织毒性梭菌为Cp,其致病性系由其产生的外毒素所引起,根据其所产生的四种主要致死毒素α、β、ε和ι(iota)的活力而分成A,B,C,D,E五型,五个型均可使动物致病。
使人致病的主要是A型和C型,α毒素是Cp最重要的致病因子。
(二)发病机制诱使梭菌侵入肌肉产生毒素的主要原因为缺氧和组织氧化-还原电势(Eh)的降低。
本病较常发生于肌肉厚的部位,如臀部、大腿、肩胛等处。
由于大动脉损伤,大片肌肉缺血缺氧坏死,组织的Eh降至50mV以下,局部伤口中的梭菌生长繁殖。
Cp等能分解糖、产生大量气体。
肌肉中的大量肌糖原,通过无氧酵解产生乳酸,pH下降更有利于厌氧菌生长。
同时肌肉缺血、产酸促使肌蛋白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为产生毒素提供物质基础。
在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交界处,并无中性粒细胞聚集。
而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后静脉内均可见中性粒细胞附壁;之后,在较大血管中可出现白细胞淤滞。
梭状芽孢杆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概述】梭状芽孢杆菌性肌坏死是一种迅速发展的严重急性感染。
肌肉广泛坏死,可有气体或无气体产生,伴严重的毒血症,通常发生于开放性骨折、臀部或大腿部肌肉广泛性挫裂伤、存有死腔和异物或伴有血管损伤的血供不良的伤口,偶尔也可发生于择期性手术,尤其是截肢、结肠和胆囊手术及髋关节再建手术后。
肌注肾上腺素后局部偶尔也会引起此种感染。
【病因】主要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包括魏氏杆菌(70~80%)、恶性水肿杆菌(40%)、败血杆菌(20%)和溶组织杆菌以及产芽孢杆菌等。
也可与其他化脓性细菌混合,引起混合性感染。
泥土或肠道中的产气荚膜杆菌污染伤口后,并不一定致病。
如全身或局部条件适合,细菌就在局部生长繁殖并分泌多种外毒素和酶。
外毒素共有α、β、γ……等12种,主要是α毒素,这是一种致命的坏死性溶血毒素,属于一种卵磷脂酶,能裂解卵磷脂与神经磷脂或脂蛋白复合物,破坏多种细胞的细胞膜,引起病理改变,如破坏红细胞膜引起溶血,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通透性改变和组织水肿,破坏其他组织细胞引起坏死。
某些菌株也可产生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造成局部组织广泛坏死和严重毒血症,但细菌一般不侵入血流,这些酶有强大的分解糖和蛋白质的作用。
糖类分解后可产生大量气体,蛋白质分解和明胶液化后则产生气味恶臭的硫化氢。
各种毒素和大量气体的积聚可引起血栓形成、溶血、血循障碍。
由于局部缺血,吞噬细胞和抗体不能到达坏死组织,加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尤其是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
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
有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4天,但也可短至6小时,长至3~6周,多数在伤后3天发病。
局部表现:伤部剧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由于气体和液体迅速浸润组织而致压力增高所引起,呈胀裂样剧痛,一般止痛药不能控制。
诊断与鉴别诊断:气性坏疽和炭疽有何异同?地质灾害和重大工矿事故后,一些伤员会因伤口感染,发生气性坏疽。
有人误把气性坏疽当成炭疽,引起恐慌。
那么,气性坏疽和炭疽有何异同呢?需要澄清一个概念——气性坏疽≠炭疽。
气性坏疽、炭疽病因不同气性坏疽和炭疽虽然都属于“疽”,但其病因不同。
气性坏疽是由一组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也被称为梭状芽孢杆菌性肌肉坏死。
有许多梭状芽孢杆菌可以引起气性坏疽,其中以产气荚膜梭菌最为常见。
而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烈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梭状芽孢杆菌和炭疽杆菌的性质有明显的不同。
梭状芽孢杆菌属于厌氧芽孢菌,不喜欢在有氧的环境下生活。
因此,尽管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容易进入伤口,但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像地震所致的挤压伤伤口较深,又长时间缺氧,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才会在伤口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导致气性坏疽。
因此传染性小,不属于传染病。
而炭疽杆菌为需氧芽孢杆菌,只要其感染伤口,即可致病,甚至还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传染性强,可造成大流行,属于我国的法定传染病。
气性坏疽、炭疽的表现不同气性坏疽的最初表现为伤口有包扎过紧样沉重感,然后即感觉伤口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
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
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病人早期全身症状有表情淡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加快、呼吸急促,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肾衰竭、谵妄和昏迷。
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截肢,甚至死亡。
皮肤炭疽的病变疼痛不明显,最初的感染只是暴露部位皮肤出现斑疹或丘疹,次日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胀,继之形成皮肤坏死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其周围皮肤浸润及水肿范围较大。
病人也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
气性坏疽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气性坏疽(gasgangrene)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侵入肌肉组织引起广泛坏死的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致病源是一种多菌性混合感染,在低氧的环境下,迅速繁殖,产生多种外毒素,引起肌肉等组织广泛坏死,发展急剧,预后严重,致病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杆菌、水肿杆菌等。
【诊断提示】L病史有开放性损伤史,并发此症的时间最早为伤后8〜IOh,最迟为5〜6d,通常在伤后1〜4d。
2.临床表现(1)进行性加重的伤口剧痛和明显的软组织肿胀,止痛药无效。
(2)伤口周围皮下气肿,能触到捻发音。
迅速出现伤口肌肉等组织坏死,溢出血性液,伤口恶臭。
(3)早期患者表情淡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口唇变白,大量出汗、脉搏快速、体温逐步上升。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酸中毒,全身情况可在12〜24h内全面迅速恶化。
晚期出现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3.辅助检查(1)X线检查。
伤口周围及肌肉组织间有气体。
(2)伤口分泌物涂片检查。
有粗短的革兰阴性杆菌,做厌氧菌培养有迅速生长的杆菌。
【治疗措施】(1)手术治疗:诊断一经确立,应紧急手术。
在全麻下扩大伤口,进行广泛、多处纵行切开,彻底清除失去活力的肌肉组织,直到正常肌肉为止。
伤口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5000高镒酸钾溶液反复冲洗并湿敷伤口,伤口要敞开。
(2)肌肉广泛坏死,伴有严重菌血症状,危及生命时,可考虑高位截肢,残端敞开,不予缝合。
(3)应用青霉素,1000万U/d以上静滴,亦可选用第3代头抱菌素类药物,同时甲硝嗖静滴。
(4)高压氧治疗,能提高存活组织功能,减低截肢率。
(5)对症及支持治疗,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多次少量输血。
(6)患者要严密隔离,用具和敷料要彻底消毒或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