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30.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店门口小学包婉芳

关键词:分类思考无痕化深入化简单化

摘要: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小学阶段,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水平不高,其最大的特点是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分类必然存在分类对象,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要形象支撑的特点。数学研究对象主要是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这种关系是要逐步脱离事物的物质属性。正视学生概念学习的困难,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利用分类思想,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类中的逐级分类,逐级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深入。应用分类,可以化整为零,对每个子类的情况分别讨论,各个击破,再合零为整,可以使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明确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分类,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学习完1—5的认识之后,就作为第一个数学思想性教学内容,正式和学生见面,可见,分类思想方法在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

教学者,将分类的数学思想融入自己的教学中,能处理好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使课程内容的呈现层次清晰,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一、分类——概念的引入无痕化

有效的数学学习,必然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小学阶段,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水平不高,其最大的特点是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分类必然存在分类对象,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要形象支撑的特点。

案例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的意义》教学片断

第一部分,通过多媒体演示天平称量不同重量的物体,平衡或倾斜的现象,得出如下式子:22+30=50,100﹥80,80﹤100, 80+X=100,80+X﹥100,80﹤2X 3X=180, 100+Y=3×50

师:仔细观察这些式子,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并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

第二部分,学生分类活动后,汇报如下:

(图1)

(图2)学生分类的方法一般有这样两种,在一次分类基础上,教师引导进行二次分类。对于分类工程越是精细,思维越是清晰和深入。不管哪种分类方式,两次分类后,都得到“含有字母”的“等式”这一子类。教师指出今天的学习对象就是“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方程是在“等式”“含有字母”两个概念之上形成的新概念,是抽象之上的抽象。借助这样的一些式子为载体,

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看到“方程”的摸样,有利于他们初步认知“方程”。

同类事物“方程”的关键属性,由学生从一定量的同类事物“式子”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学生初步认知方程意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这一子类——方程,共同、关键属性的过程。以“看得见的式子”为依托,通过子类之间比较,发现“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抽象概括出子类中“方程”

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概括出本质属性,发现新知——方程的定义!

分类,可以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概括等思想活动,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使学生对概念的关键属性认识更加清晰。方程概念的学习水到渠成,不露痕迹。

二、分类——概念的理解深入化

数学研究对象主要是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这种关系是要逐步脱离事物的物质属性。正视学生概念学习的困难,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利用分类思想,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1: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广角》教学片断

第一部分:教师出示1、2两张数字卡片,问: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

生很快得出12,21教师板书:

师:观察这两个两位数,你发现什么?

生:12,21相互交换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

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叫做“交换法”。

第二部分:教师出示1,2,3三张数字卡片,问: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

生思考后得出12,21,23,32,13,31。汇报时,教师要有意将6个数字分类板书如(图1)

师:看看着6个两位数,你认为它们可以分成几组?

(图3)

在第一部分的铺垫下,学生一般都会以交换数位的两个数为一组,分成3组,板书上分割线。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找“序”。

师:刚才我们是拿两张数字卡片,用交换的方法得到6个不同的两位数。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思考。

师提示:“我们在拿两位数的时候,需要拿几次数字卡片?”

生:两次

师:我们是否可以根据拿的顺序将这3张卡片分成两组。师示例并板书:

第一次拿出数字1,把1放在十位,可以和剩下的2,3放在个位,分别组成12,13。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固定一位法”。你能按照这样的方法接着往下拿?

与学生一起完成。

师:如果第一次拿的数放在个位,会是一组什么情况?

生:21,31;12,32;13,23

师:你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拿卡片?请你们拿卡片,分一分,写一写。

第四部分,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13,12;23,21;32,31

31,32;23,21;12,13 由汇报的结果可见,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

第一部分是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学习的经验积累,交换位置的方法可以得到6个两位数。3个数字组成6个两位数的思考过程直观呈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如果止步于对事物的感知和经验,忽视对本质特征的抽象与概括,势必影响其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如何让学生思考更有序?运用分类,学生在已有经验上找“序”,如何让学生找到“序”,理解“序”,甚至可以模仿创造出自己的“序”?如何让“序”更完美?

学生分类能力有着自己的发展趋势,从根据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第一次,引导学生将6个两位数分组,以交换数位数字为依据,2个一组,分成3组。第二次“固定法”,通过学生的操作步骤,一个两位数,要拿两次卡片,将3个数字按照“拿”的动作分成两类。固定一个数位,分层思考,不仅组间标准统一,组内标准也得到统一。对分类方法和标准的思考,不断完善“顺序”。“序”,从抽象变得形象可见。分类标准的不同,6个两位数的排列顺序也不同,学生从开始的运用分类找“序”,到后面的运用分类理解“序”,创造“序”。学生对“序”的理解,清晰明了,逐步走向深刻。

分类,有利于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标准明确,层次清晰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现有序思考的全面性。分类,加强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全面性,为三年级学习《排列与组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分类——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的组建认知结构,并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分类中的逐级分类,逐级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深入。应用分类,可以化整为零,对每个子类的情况分别讨论,各个击破,再合零为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