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数据的表示和分析》PPT下载1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9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旨在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思维。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理解,以及统计表的制作。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基础,他们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本含义,并能简单地解释图表中的信息。
然而,他们在图表的细节理解和深层次分析方面仍需提高。
此外,学生在此阶段正逐渐形成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绘制和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并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理解,统计表的制作。
2.难点: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利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学生准备: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准备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季节,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张条形统计图和一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表中的信息。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利用统计图表示数据,能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
教材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另一部分是让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初步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统计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的统计图的绘制。
但是,对于如何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利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让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初步知识,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3.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统计图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用统计图表示数据,并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认知及应用,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在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方面,学生还缺乏系统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深化对统计图的理解,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2.难点: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如统计图的样品、数据分析的案例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如商场促销活动的条形统计图、学校运动会成绩的折线统计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信息?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教师总结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力。
2.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教学重点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从复式统计图中发现尽可能多的信息,并能根据图中数据增减变化的趋势,对后续数据作出合理的预测与估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学案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吗?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怎么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师:下面是甲、乙两城市2012年上半年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单位:℃)你能完成两市上半年月平均气温变化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吧。
(1)写标题(2)画图例(3)描点(4)连线(5)写数量师:同学们你学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了吗?那接下来的问题你能独立完成吗?按下手中的暂停键,手试一试吧!三、达标检测1.下面是某小学2007~2012年入学的男生、女生每年患近视的情况统计图。
⑴根据表中的数据信息,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⑵从图中你能获得了哪些信息?⑶该年级、男、女生患近视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预计2013年男、女生患近视的情况会怎样?第1小问,根据统计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可以看已给的图,横轴是入学年份,纵轴是人数。
首先写出标题:某小学2007~2012年入学的男生、女生每年患近视的情况统计图,第二步画出图例,我们可以用蓝色的实线代表男生,红色的实线代表女生。
第二步描点,男生2007年6人,2008年13人,2009年18人,2010年19人,2011年35人,2012年44人,依次用蓝色的实线连起来。
女生2007年9人,2008年22人,2009年36人,2010年23人,2011年48人,2012年64人,依次用红色的实线连起来。
然后在点的上面把相应的数字标好,这样一个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就画好了。
第2小问,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这道题意思对即可,比如横轴代表入学年份,纵轴代表每年患近视的年份,纵轴的1格是2人等等。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单元分析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收集、表示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画出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积累统计活动的相关经验。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元学习内容分析学生之前已在简单统计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教科书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及统计过程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积累发展统计活动的经验将具体的学习内容与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为此,教科书在本单元中设计了多个有效的统计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如统计生日活动、统计蒜苗生长情况的活动、统计记数字情况的活动等。
结合这些活动进行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等内容的问题串的设计,不断积累了学生统计活动的经验,也渗透了统计的思想与方法。
2.注重在统计过程中学习表示数据的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本单元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及平均数等表示、分析数据方法的学习,均结合在统计过程当中,以利于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如教科书设计了栽蒜苗活动,并对活动记录分别进行了不同的统计:一是对14天后各组蒜苗数据的统计;二是对某个组14天蒜苗数据的统计。
结合两个统计过程,教科书设计了“栽蒜苗(一)”和“栽蒜苗(二)”,分别学习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通过统计过程与表示数据的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表示数据方法的能力,渗透数据分析观念。
3.注重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通过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用数据来进行推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教学辅导教案学生姓名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上课时间2018年月日教师姓名课题第18讲数据的表示和分析1、解下列方程.5.5x+6.7=7.8 9x-14×5.5=58 32-22x=10 46.2x-x=41.6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4小时后两车相距300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学校买一台电脑和一台彩电共用去8880元,已知一台电脑的价格是彩电的2倍,一台电脑和一台彩电各是多少元?4、笼中鸡头和兔头共35个,鸡腿和兔腿共94条.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5、一枝钢笔的价钱是一枝圆珠笔的4倍,李老师买了一枝钢笔和5枝圆珠笔,一共用了12.6元.钢笔和圆珠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第1 页共14 页1.如图所示,以下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A.(8)班学生最少B.(9)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C.(10)班女生比男生多D.(8)班和(10)班学生一样多2.()不但能够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数量的变化情况。
A.统计表B.条形统计图C.折线统计图3.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朱帆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
A.定是160厘米B.不可能是155厘米C.可能比160厘米高,也可能比160厘米矮知识点一:常见的统计图1.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2.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过程.3.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反映出不同量的变化过程,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例1】观察统计图,请你算一算,填一填。
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棵;第()组和第()组植树棵树比平均棵数少;第()组植树棵树与平均棵数持平。
知识点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⑴写出统计图的标题,标题写在图的正上方,在标题右下方标明日期.⑵根据几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⑶画出互相垂直的横轴和纵轴,在纵轴上用一定的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将纵轴自下而上截成根据题目确定的相等的小段,每小段分点旁注明数量,起点标0.⑷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数量,把图例标在标题的右下方.⑸先确定直条的高度,高度确定后立刻标上数字,然后画上边框涂上与图例一样的颜色.【例2】下面是光华小学四年级学生参加兴趣班人数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