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藏书楼分别位于何处 现在还存在几个
- 格式:docx
- 大小:13.39 KB
- 文档页数:2
七大藏书楼清朝纂修《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文献整理活动。
这次由朝廷倡导的规模空前的修书活动,表面上是稽古右文,渲染文治修明的景象,而实际上是要通过编纂过程中的征书、禁书、毁书和编书等一系列做法,来清除汉族士人反对满族异族统治的思想和典籍,即钳制思想,消灭异己,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寓禁于征”。
《全书》广泛网罗和搜集了从上古流传至清初的所有著作,用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类,共收书3,461种,总计79,337卷,约97,700万字。
它不仅全面总结和系统整理了三千年来中国封建文化的学术成果,保留了丰富的典籍,而且任职于“四库馆”的官员学者,多是当时学术名流,他们倾十年心血而成的《四库全书》,无疑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贡献。
这部大丛书的主要历史影响除学术成就外,当数“四库七阁”的建立。
该书因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只手抄了七部,分别建阁贮之,这就是被称作“内廷四阁”或“北四阁”的北京大内之文渊阁、圆明园之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之文津阁和盛京(今沈阳)故宫之文溯阁;以及被称作“江南三阁”的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淙阁和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
内廷四库的《四库全书》一般人不得入内查阅。
浙江三库的《四库全书》对外开放,允许人们阅览抄录。
乾隆帝对这部“浩如烟海,委若邱山”的巨书的贮藏是极为审慎的,他听说宁波范氏天一阁建筑构造别有精义,便下令仿其规制,营造庋书之所。
除强调山水葱郁之气的庇护外,七阁取名亦独具匠心,既表明了乾隆帝推崇儒家经典的宗旨,也借若“渊”、“源”、“津”、“溯”等字,从水而立义,仿效范氏天一阁的“天一生水”而克火,以求阁书永存。
七大藏书楼中,文渊阁的藏书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文源阁于咸丰年间被八国联军纵火焚毁,文津阁的藏书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文溯阁的藏书现属辽宁省图书馆,文淙阁于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兵火,文澜阁是“南三阁”中仅存的一阁,其藏书现属浙江省图书馆。
扬州文汇阁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毁于咸丰四年(1854),存世仅七十余年,在七大藏书楼中寿命最短。
四库全书今何在七大藏书阁故事多《四库全书今何在七大藏书阁故事多》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典籍的传承与保存一直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而《四库全书》这部鸿篇巨制,无疑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与之紧密相连的七大藏书阁,更是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三百六十多位高官、学者编撰,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
它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这部巨著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说起保存《四库全书》的七大藏书阁,那可个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它们分别是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以及江南的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
先来说说北京故宫的文渊阁。
它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坐北面南,阁制仿自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
外观为上下两层,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
阁前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桥。
阁内藏书甚丰,环境清幽典雅。
这里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既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又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文渊阁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但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始终熠熠生辉。
位于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则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沈阳故宫本就是清朝初期的皇宫,具有独特的满族风格。
文溯阁建筑形式仿照了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外观两层,实为三层。
阁顶用黑琉璃瓦镶绿剪边,阁内的彩画以冷色为主,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文溯阁的建立,不仅为东北地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得《四库全书》的影响力得以向北延伸。
圆明园中的文源阁,曾经是一处美不胜收的所在。
只可惜,这座园林在列强的侵略下惨遭焚毁,文源阁也未能幸免。
如今,我们只能从历史的记载和残存的遗迹中,去想象它曾经的辉煌。
文源阁的建筑风格独特,与圆明园的整体景观相得益彰,它所收藏的《四库全书》也曾是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文化瑰宝。
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也是七大藏书阁中的重要一员。
盘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藏书楼有哪些?展开全文书籍,是记录和传承前人智慧的载体。
中国人历来重视历史记录与文化传承,故书籍数量可谓汗牛充栋;而藏书楼则是民族智慧最好的保存之处,以其规模之大,堪称“现代图书馆之父”。
中国最早的藏书建筑见于宫廷,如汉朝的天禄阁、石渠阁。
宋朝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本书的推广,民间也建造藏书楼。
我们来盘点一下中国著名的藏书楼吧!宁波天一阁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天一阁之名,“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天一阁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以地方志、登科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
北京文渊阁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
1776年建成,由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
文渊阁坐北面南,阁制仿自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为三层楼房,楼上通为一间,楼下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
沈阳文溯阁文溯阁建于1782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
阁后是仰熙斋,东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读书之所。
文溯阁以黑瓦为顶,寓含着“以水克火”之意,因为“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黑是代表水的。
而窗柱等不饰红金等暖色也有这一层“取吉避灾”的用意。
承德文津阁文津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1954年重建。
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它不仅是清代的重要藏书之所,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小园林。
文津阁的营造法式仿照明代建筑的浙江“天一阁”。
外观为两层,实际是三层,阁中辟一暗层,这样阳光不能直射到藏书库。
室内油漆彩画也很考究,深绿色的柱子,蓝色封套卷册,白色的书端,都以冷色为主,给人以宁静的气氛。
杭州文澜阁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
藏书楼作者:宋明昌来源:《全国新书目》2018年第09期最近看了一些藏书楼,感慨颇多。
古人藏书由来已久,藏书有皇家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等。
老子是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守藏室收藏了周朝天下之典籍,有人认为老子写下的千古名篇《道德经》(图1)是因为老子做周史时博览群书的缘故;孔子一生读书、教书,晚年修书六经,后人在孔子古宅墙壁里发现了珍贵的藏书(图2);秦始皇设藏书机构,并设御史大夫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西汉建有“石渠”、“天禄”、“麒麟”三阁藏书,东汉在东观、兰台等处藏书,蔡邕藏书万卷、赐其女文姬四千卷、书刻熹平石经;隋朝藏书于洛阳观文殿;唐朝藏书于秘书省以及弘文馆、史馆、集贤馆,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也藏书;宋代藏书机构有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后来用三馆的藏书建立崇文馆,陆游家族五代藏书、其父陆宰藏书一万三千卷、陆游嗜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尤袤藏书三万余卷,并有“爱书四当”之论(饥读当肉、寒读当裘、孤寂读当友朋、幽忧读当金石琴瑟);元代秘书监掌管藏书并下设兴文署掌管刻印图书;明代藏书机构是文渊阁;清朝在乾清官昭仁殿收藏内府藏书,室名为“天禄琳琅”。
国家邮政局于1998、2009年分别发行两套共8枚“八大书院”的邮票,即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图3)、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書院、湖南衡山石鼓书院、江苏泰州安定书院、江西铅山鹅湖书院、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多数书院里保留了藏书楼。
私人建造的藏书楼有一些保存良好,楼、书俱在,在这里可以看到和听到过去的人爱书、藏书的故事,其中有的不惜重金选购之;有的宦游各地搜集之;有的建具有通风、防潮、防火功能的楼阁保存之;有的历经天灾人祸千辛万苦保护之;有的人家订立藏书规矩几代人代代相传珍藏之;有人在藏书楼里写下了鸿篇巨著;有人在藏书楼苦读考取功名;有人在藏书楼里享受读书、写书的乐趣、颐养天年;许多藏书楼取的楼名有内涵、有特色、有品位,有的以藏书数量而取名,如万卷楼、十万卷楼、五十万卷楼,有的引用古代藏书之典而取名,如二酉山房、小琅嫘书屋,有的采用古典名句取名,如天一阁、天籁阁,有的以收藏的文物而命名,如铁琴铜剑楼、五砚楼等等。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其中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清代建立的七大藏书楼: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东南,东华门西北,文华殿之后,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藏书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源阁位于北京圆明园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咸丰十年(186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纵火焚毁。
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区西北部山脚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
文溯阁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建,是七阁中藏书最完整而散失较少的一阁,现属辽宁省图书馆。
文汇阁位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大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大火。
文宗阁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大火。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阁中仅有的一阁,初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倒毁,部分藏书散失。
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现属浙江省图书馆。
古代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同时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藏书楼本身和它的历史,体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
虽然藏书楼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近代以来的图书馆所代替,留存至今的藏书楼也屈指可数,但作为中华古代文明载体的鲜明证明,是每一个热爱祖国文化、热爱知识、热爱书籍的人所应当了解的。
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
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的收藏,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文献储存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文化措施。
到西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并对藏书进行校勘、分类、编目,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
此后,官府藏书制度越来越完善,不仅建立了众多的藏书楼,而且还有日益齐备和专业化的管理机构,文献的积累量也越来越丰富。
【七大藏书楼】文渊阁〖北京〗、文源阁〖北京〗、文津阁〖承德〗、文溯阁〖沈阳〗、文汇阁〖扬州〗、文淙阁〖镇江〗、文澜阁〖杭州〗【九大名关】山海关〖河北〗、居庸关〖北京〗、紫荆关〖河北〗、娘子关〖山西〗、平型关〖山西〗、雁门关〖山西〗、嘉峪关〖甘肃〗、武胜关〖河南〗、镇南关(今名友谊关)〖广西〗【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西湖十景】三潭印月、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碣石十景】碣石观海、天柱凌云、山岩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东峰耸翠、龙蝠灵壑、风翥祥峦、霞辉窣堵、仙影沧浪【台湾十二胜】角板山、草山北投、新店、大溪、玉山、八卦山、虎头牌、狮头山、太平山、大里简、旗山、雾社【巫山十二奇峰】神女、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世界六大宫殿】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俄国克里姆林宫、美国白宫、英国白金汉宫、文莱王宫【世界十大沙漠】[1]撒哈拉沙漠〖非洲北部〗、[2]阿拉伯沙漠〖阿拉伯半岛〗、[3]利比亚沙漠〖非洲东北部〗、[4]澳大利亚沙漠〖澳大利亚〗、[5]戈壁沙漠〖中国·蒙古〗、[6]巴塔哥尼亚沙漠〖阿根廷〗、[7]鲁卜哈利沙漠〖阿拉伯半岛〗、[8]卡拉哈里沙漠〖博茨瓦纳〗、[9]大沙沙漠〖澳大利亚〗、[10]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新疆沙漠【世界十大海】[1]珊瑚海、[2]阿拉伯海、[3]南海、[4]威德尔海、[5]加勒比海、[6]地中海、[7]白令海、[8]塔斯曼海、[9]鄂霍次克海、[10]巴伦支海【世界十小国家】[1]梵蒂冈〖欧洲·0.44km2〗、[2]摩纳哥〖欧洲·1.9km2〗、[3]瑙鲁〖大洋洲·22km2〗、[4]图瓦卢〖大洋洲·26km2〗、[5]圣马力诺〖欧洲·61km2〗、[6]列支敦士登〖欧洲·160km2〗、[7]马绍尔群岛〖大洋洲·181km2〗、[8]圣基茨和尼维斯〖北美洲·269km2〗、[9]马尔代夫〖亚洲·298km2〗、[10]马耳他〖欧洲·316km2 【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龙九子】辟玺负碑、螭吻望守、蒲牢盘钟、狴犴守拱、睚眦化刃、饕餮潜器、鲅夏匐阶、狻猊伴鼓、椒图衔环【过去七佛】释迦牟尼佛、拘那含佛、毗舍婆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拘楼孙佛、迦叶佛【八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十八伽蓝】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二十八宿】东官苍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北官玄武:〖斗水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狳〗西官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昂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南官朱雀:〖井水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十殿阎王】[第一殿]秦广王、[第二殿]楚江王、[第三殿]宋帝王、[第四殿]五官王、[第五殿]阎罗王、[第六殿]卞城王、[第七殿]泰山王、[第八殿]都市王、[第九殿]平等王、[第十殿]转轮王【二十四诸天】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密迹金刚、大自在天、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陀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官天子、娑竭罗龙、阎摩罗王、紧那罗、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黄道十二宫】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时序三女神〗:欧诺尼亚(秩序)、狄克(公正)、厄瑞涅(和平)〖命运三女神〗:克洛托(纺织生命之线)、拉克西斯(决定生命之线的长短)、阿特洛波斯(切断生命之线)〖美惠三女神〗:欧佛洛绪涅、塔利亚、阿洛来亚〖复仇三女神〗:总称为厄利尼厄斯【耶稣十二门徒】彼得、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安得烈、腓力、巴多罗买、多马、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达太、西门、犹大【婆罗天龙八部】水神·伐楼那、土神·陀湿多、风神·伐由、日神·苏里耶、天帝·因陀罗道神普善、保护神·毗湿奴、阿修罗·底提耶与檀那婆、火神·婆由【易经六十四卦】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讼、地水师、水地比、风天小畜、天泽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谦、雷地豫、泽雷随、山风蛊、地泽临、风地观、火雷噬嗑、山火贲、山地剥、地雷复、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颐、泽风大过、坎为水、离为火、泽山咸、雷风恒、天山遯、雷天大壮、火地晋、地火明夷、、风火家人、火泽睽、水山蹇、雷水解、山泽损、风雷益、泽天夬、天风姤、泽地萃、地风升、泽水困、水风井、泽火革、火风鼎、震为雷、艮为山、风山渐、雷泽归妹、雷火丰、火山旅、巽为风、兑为泽、风水涣、水泽节、风泽中孚、雷山小过、水火既济、火水未济【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人体十二脏】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谷】稻、黍、稷、麦、豆【五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四大著名淡水鱼】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白鱼【四大著名海产鱼】小黄鱼、大黄鱼、带鱼、墨鱼【上八珍】狸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蛟【中八珍】鱼翅、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裙边【下八珍】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七曜】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二十四节气】前言、立春、雨水、惊蛰、立夏、小满、芒种、立秋、处暑、寒露、立冬、小雪、大雪、结语、春分、清明、谷雨、夏至、小暑、大暑、秋分、白露、霜降、冬至、小寒、大寒【物理九大基本学科】力学、声学、热学、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太阳系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古代著名藏书楼的名称:
1. 阅微草堂:北宋时期的著名藏书楼,由宋徽宗赵佶创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图书馆之一。
2. 明文津阁:明代著名的藏书楼,位于北京紫禁城内,是明代宫廷内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
3. 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巨型文集,据说曾存放于永乐大典藏书楼中,但该楼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是一个虚构的名称。
4. 故宫图书馆:位于北京故宫内,是中国古代宫廷内的重要图书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和书籍。
5. 怀素阁:北宋时期的藏书楼,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藏书之地,也是他与友人交流学术的场所。
6. 舆地纪胜: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著作,据说他曾有一座藏书楼来收藏他的文献和地图,称为“舆地纪胜阁”。
中国藏书文化代表作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
同时,天一阁的建筑布局也被其他藏书阁所效仿,最著名的有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朔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范钦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
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
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建造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
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
辞官归家之后,随着藏书的增多,亟需兴建新的藏书楼。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
康熙四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清康熙四年,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
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
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藏书阁最重要的就是防火。
范钦根据《易经·系辞》“天一生水”和五行生克中水克火的意思,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
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
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空气对流,通风防潮,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
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
不仅如此,其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
在建楼时,范钦还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
水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
九大民间藏书阁,阁阁阁阁!奎文阁始建于宋真宗天禧二年(1010),阁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内,完全是木质结构,在中国楼宇的建设上称的上是孤例。
它高23.35米,东西阔30.10米,南北深17.62米,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结构合理,坚固异常,经受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摇撼。
据记载清康熙年间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安然无恙,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杰作,以建筑独特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阁之首。
奎,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十六颗。
古人多以其形似文字而认为它主文运和文章。
历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奎星”,故以“奎文阁”命名孔庙藏书楼。
天一阁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是天一阁,阁址在浙江宁波市,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
火是藏书之大患,水则可以灭火,故阁的创建者范钦取古代五行学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观念,将天一阁设计为两层,上层喻为天,下层比为地。
上层不分间,通为一厅,合“天一生水”之意;下层分为六间,以应“地六成之”之意。
绛云楼明末清初钱谦益私家藏书楼。
钱是江苏常熟人。
崇祯十四年,钱谦益娶名妓柳如是。
崇祯十六年,钱为柳建造绛云楼,金屋藏娇,楼中也藏有古玩、善本书,红袖添香夜读书。
顺治七年冬天,绛云楼毁于火灾。
海源阁清代杨以增、杨绍和父子的藏书楼,楼址在其故里山东聊城。
海源阁建于道光二十年,坐北朝南,楼上藏书,楼下为杨氏家祠。
二楼匾额题“海源阁”。
名字来源于《礼记·学记》。
后藏书屡经散佚,一部分珍本现存北京图书馆,大部分归于山东图书馆。
铁琴铜剑楼清常熟瞿绍基私家藏书楼,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首。
楼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原名“恬裕斋”,后来瞿绍基之子瞿镛因获古铁琴一张、古铜剑一柄珍藏之,故更名为“铁琴铜剑楼”。
建国后,楼中藏书大部分入藏北京图书馆。
观古堂叶德辉私家藏书楼。
叶德辉是光绪十八年进士,学问不错,文献学和目录版本学大家,北伐战争中被农民协会所枪毙。
抗战中,其子叶启倬、启慕将藏书卖于日本人山本,现在庋藏于日本。
藏书楼专题目录一、藏书楼概述二、著名藏书楼及现状2.1著名藏书楼介绍2.2 藏书楼的现状2.3原因分析三、近代中国四大藏书楼及其主人四、清末四大藏书家清朝北京故宫文渊阁是专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的藏书楼,其房屋制度书架款式等仿天一阁。
五桂楼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是余姚人黄澄量所建私人藏书楼,因其周围有四明山七十二座山峰环绕,又名“七十二峰草堂”。
楼中藏书最多达到6万余卷,其中《明文类体》在清朝文字狱时期保存了明代四百多家文集奏议,最为史家看重。
玉海楼此楼为清人孙衣言所建,而其子孙诒让生平致力于文献研究搜集,使规模不断扩大。
楼中藏书,均依照《四库全书》的体例按照经史子集编成书目,目前藏书大部分由浙江大学图书馆收藏。
徐家汇藏书楼该楼的创建起源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1847年,法国传教士南格禄购地建楼,并在随身带入中国图书基础上四处搜购书籍,这就是徐家汇藏书楼雏形。
该楼于1956年并入上海市图书馆。
《四库全书》七阁《四库全书》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只手抄了七部,分别藏于北京紫禁城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在镇江建文宗阁、扬州建文汇阁、杭州建文澜阁,阁与书历尽沧桑,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的频繁战乱而饱受摧残。
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先后遭兵火焚毁。
只有文渊、文津、文溯、文澜四阁尚屹立人间。
2.2 藏书楼的现状宁波天一阁、杭州文澜阁、沈阳文溯阁、海宁衍芬草堂、海盐西涧草堂……这一座座古老沧桑的藏书楼,曾经串起了我国悠久灿烂的藏书历史。
但历经岁月沧桑中,许多藏书楼辉煌不再,损毁严重,留存下来的也岌岌可危。
2005年3月10日,被誉为我国七大藏书楼之一的文澜阁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次大修,这使得我国众多藏书楼现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们不禁要问:如今这些藏书楼是不是还能找到昔日的辉煌呢?古建古籍处境堪忧据了解,随着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如今留存于世的藏书楼已经所剩无几了,目前全国仅有100余座。
《四库全书》今何在?七大藏书阁故事多路军七大藏书阁地图吴恕晴制图中国的藏书阁都与水有关,因为藏书最怕失火。
宁波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名为《易经》中的“天一生水”之意。
乾隆年间,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第一本抄写本于1781年完成,计有经史子集3.63万卷。
此后一共抄写了7部,分别藏于“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和“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这些藏书阁取名也几乎都有“水”字偏旁。
但晚清及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战乱不已,怕“火”的《四库全书》与藏书阁,也难逃焚毁的厄运。
迄今,《四库全书》只有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版本于世,令人感慨万千!不论阁、书俱在,还是书去阁空,甚或阁、书俱毁,这七大藏书阁的所在地,都是游人鉴古知今的绝好去处。
1、黑琉璃瓦顶的文渊阁在北京故宫文华殿后面,有一座黑琉璃瓦顶的建筑,在金碧辉煌的故宫中显得极为别致,它就是文渊阁。
清朝入主中原后,逐渐接受了儒家传统文化,乾隆皇帝在公元1773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
书未成之际,乾隆已在心中开始为藏书之所思虑良久:“凡事预则立,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购。
”于是,他想到了江南藏书名楼天一阁,想到了明末北京故宫中毁于战火的文渊阁,那一瞬间,他好像寻找到了答案。
公元1775年,文渊阁在北京故宫动工兴建,次年完工。
在中国古代,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文渊阁琉璃瓦采用黑色寄予着藏书防火之意。
灰色的外墙,绿色的廊柱与雕花窗栏肃穆雅致,屋顶彩画绘着河马负书和翰墨卷帙,呈现一股淡然悠长的意境。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逼近华北,文渊阁内的《四库全书》开始了漂泊辗转的生活,至上海,抵蜀中,转南京,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今,这套书已然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条纽带。
文溯阁2、沈阳故宫里的文溯阁文溯阁位于沈阳故宫,建筑格局与文渊阁一样脱胎于天一阁,修建于1781年。
文溯阁有“溯涧求本”之意。
乾隆在《文溯阁记》中说:“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意”。
中国古代著名藏书阁一、铁琴铜剑楼铁琴铜剑楼,位于江苏常熟市古里镇。
系“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最多时藏书达十万余册。
一九八七年初,全面修缮完毕后称“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占地面积达八百多平方米,于一九九一年底揭幕开馆。
铁琴铜剑楼藏书主人瞿镛(1794-1840)继承其父绍基藏书遗志,致力于收罗江南珍本古籍和文物古董,曾购得铁琴和铜剑各一件藏于楼中,故称“铁琴铜剑楼”。
他曾自咏其楼道:“吾庐爱,藏弆一楼书,玉轴牙签频自检,铁琴铜剑亦兼储,大好似仙居。
”瞿氏藏书经太平天国战乱,历尽艰险,竟在四年之中不断迁移达七次之多,但终于使珍善本图书基本上没有遭受损失,得到人们广泛的称道。
瞿氏编有《铁琴铜剑楼书目》数十卷传世。
铁琴铜剑楼藏书对于中国图书事业的贡献极大。
本世纪初当地县图书馆成立,曾将藏书复本、乡贤著述和地方史志的副本贡献其中。
后来《四部丛刊》的编印,以瞿氏家藏珍本为底本者,居当时私人藏书家之冠。
建国后,曾多次向北京图书馆等捐赠大批珍贵藏书,化私为公,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九七年出版了近三十万字的《铁琴铜剑楼研究文献集》。
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九七年出版了近三十万字的《铁琴铜剑楼研究文献集》。
二、澹园藏书楼澹园藏书楼,原位于江苏南京市同仁街。
它是南京地区传世最久的私家藏书楼建筑,一九九四年春在城建工程中不幸被拆毁。
澹园藏书楼的主人是明代学者焦竑(一五四○︱一六二○)。
焦氏系万历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习称“状元”),生平博览群书,擅长史籍研究,晚年归隐南京后,著述十分丰富,有《澹园集》七十余卷。
其藏书楼是一座坐北朝南五开间的双层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达三百五十平方米。
所藏图书几乎都经过他的亲自校勘,并盖有“澹园焦氏珍藏”、“子子孙孙永保”、“弱侯读书记”等印章。
焦竑曾经为自己丰富的藏书,编辑了一部《焦氏藏书目》,共两卷,可惜已经失传了。
焦氏藏书以抄本和宋明刊本居多,他的藏书曾经代表着明代南京地区私家藏书的最高水准,具有全国性的影响。
中国七大藏书楼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据史料记载,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藏书楼,其中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清代建立的七大藏书楼:
1、北京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东南,东华门西北,文华殿之后,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藏书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2、北京文源阁
文源阁位于北京圆明园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咸丰十年(186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纵火焚毁。
3、河北承德文津阁
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区西北部山脚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
4、辽宁沈阳文溯阁
文溯阁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建,是七阁中藏书最完整而散失较少的一阁,现属辽宁省图书馆。
5、江苏扬州文汇阁
文汇阁位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大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大火。
6、江苏镇江文淙阁
文淙阁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大火。
7、浙江杭州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阁中仅有的一阁,初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咸丰十一年(1861年)倒毁,部分藏书散失。
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现属浙江省图书馆。
中国著名藏书阁1.北京文渊阁: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
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
世界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曾藏在这里,以非常考究的楠木书箱盛装,安置在书架上。
另外,故宫文渊阁还存放过康熙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考证》、《古今图书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文渊阁为三层楼房,仿宁波天一阁规制,楼上通为一间,楼下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
文渊阁的园林布局,十分精致。
阁前设长方形水池,周置石栏,以石拱桥与文华殿后殿联为一体,池中养殖鱼藻。
大型叠石假山环列阁后,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连阁的左右门道阶梯也增加叠石艺术处理,使文渊阁的气氛更加浓厚。
阁内悬有乾隆御书“汇流澄鉴”四字匾2.沈阳文朔阁:文溯阁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
阁后是仰熙斋,东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读书之所3.承德文津阁: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
它不仅是清代的重要藏书之所,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小园林。
清乾隆年间,为了庋藏《四库全书》,在全国修建了7座皇家藏书楼,其中北京故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又称北方四阁或内廷四库。
乾隆为文津阁题诗中写道:“渊源如欲问,应自此寻津。
”在诗注中又说:“山庄建阁,以文津名之,御园之文源,大内之文溯,皆由此津逮也。
”大意为:追寻文化的源流,继承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现代文化,先要找到它的济渡处。
文津即是在文化长河上由此岸达彼岸的济渡处。
从外观上看,文津阁是一个二层楼阁,实际上是三层楼阁,中间有一暗层。
暗层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虫蛀,是藏书之处。
此阁在设计上按《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将一层的六楹隔为六个单间,而将顶层的六楹相通为一大间,用“地六”、“天一”来克火。
古代皇帝书斋大全古代皇帝书斋大全古代中国皇帝们多有一座书斋,里面陈设着各种书籍与文物,非常讲究。
下面将介绍古代皇帝书斋大全。
1. 清华书院清华书院是唐朝时期最著名的学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学府”。
它成为唐代皇帝的书斋底蕴极深,里面珍藏了涵盖文史、艺术、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书籍。
2. 孔庙孔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每位皇帝都会来此拜谒祠堂,参加对经书的考试。
孔庙中的书斋收藏着众多孔子及其后辈的著作,这些书籍都是古代经典之前的完整版本。
3. 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豪华的代表之一,而它的书斋同样也是极为豪华、珍贵的。
其中更是收藏了整个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文献,数字化处理过后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古典书斋之一。
4. 西太后书斋西太后书斋是康熙时期兴建的,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清代皇宫大藏书之一。
这里拥有的藏书数量十分庞大,其中不光包含历史学、经学、史料等国学典籍,还收藏了重要的兵法手稿、水利地理专著等藏书。
5. 内典库内典库同样是故宫中的特殊地方,曾是明、清皇帝们藏书的重要场所。
在内典库中,您可以找到众多皇帝手抄的文学、经典、笔记、评论,以及各种关于皇权渊源、宫廷实务、历代皇帝形象等丰富的华夏文化信息。
6. 龙庆峡书斋龙庆峡书斋位于圆明园内,是中国古代尤为著名的园林之一,也是多位皇帝的陪读之处。
这里非常适合悠闲地阅读书籍,书斋中也藏有多种流传不易的珍贵文献。
7. 太和殿书库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性建筑之一,里面收藏了丰富的文物和藏书。
太和殿书库不但收藏了诸多经典作品,还保存了许多现已失传的文献、碑帖和书法作品。
皇帝书斋大全中主要收录了一些较为著名的书斋,这些书斋收藏了中国历史及文化的精髓。
希望读者们能通过这些地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我国古代的藏书情况】作业帮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两干多年前.从周朝的王室文库到秦汉时期的石室、金匮、石渠阁、天禄阁、兰台、东观等等,都足国家级的藏书楼.历代统泊者和学者都非常重视书辅的收藏、研究和整理,版本目录、校勘集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到了清朝此项事业引非常发达,清政府拥有七大藏书楼,皆以文字为首,第二个字为水字旁,象征着中华文化源流流长,即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溯阁、文谰阁.\搜集了当时几乎全部的书籍.随着封建文化的繁荣,在官府藏书之外,从南北朝时代起,出现了私人藏书家建造藏书楼的现象.到唐代,私人藏书家开始为藏书楼命名.到了宋代书院大兴,又出现了书院藏书的现象.在当时最著名的四人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里均有大量的藏书.但是不论上述哪—.类藏书机构都足以藏为主,书只供皇帝、王公大臣享用,只供士大夫阶层著书立说而用,一般儒生和老百姓是很难看到的.而且所藏的书籍因受到中国传统学术门类结构的制约,读经、解经的书籍占了压倒多数,自然科学、工艺技术方面的书籍很少.由于文化信息传播的渠道和范围受到限制,占代藏;t5楼的图;t5利用律极低,社会教育功能缺失.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打破传统藏书楼的格局,创办带有社会教育功能的公共图书馆,足近百年的事.是二十世纪文化史上的个创举,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之一.而在实现由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的进程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这就是西方传教士所办图书馆的示范作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作用.二西方传教士早在明末清初之时就有过在中国创办图书馆的尝试,最著名的是北堂图;书馆,康熙十九年(1700年)所建的北京西什库北天主教堂所属图书馆.据1938年国民政府整理该馆时的统计,北堂图书馆存有西文图书5.000册,中文书籍Q000册,其中有很多稀世珍本.但由于清政府在康、乾、雍、嘉等前几代闭关锁国,实行严厉的禁教政策,致使早期来华的传教士无法开展活动,孕育中的近代图书馆萌芽也被扼杀,延缓了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化的过程.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紧锁的国门,西方传教士们伴随着侵略者的步伐和西方文化纷纷来华,并在中国一些城市的教堂和教会学校建起厂.座座新式图书馆.从新开启了中国藏书楼走向近代图书馆的进程.其中最著名的有1847年耶稣会教士在上海建立的“徐家汇天主教堂藏书楼”.共藏图书资料20余万册(西方图书8万册,中文图书12万册).此外还有1849年西侨会社在—[海创办的“丁部局图书馆”,。
中国七大藏书楼分别位于何处现在还存在几个
中国七大藏书楼: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
中国七大藏书楼:
1、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
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阁制仿自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华殿后之皇宫藏书楼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
2、文源阁
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遗址中,有一处早已湮没于荒草之中的古迹——文源阁旧址,这里曾是清朝乾隆年间庋藏名闻世界的大丛书《四库全书》的“四库七阁”之一。
文源阁位于水木明瑟北面,原称四达亭,乾隆南巡浙江后,仿照宁波的明代藏书楼天一阁改建,专门贮藏《四库全书》。
文源阁又叫藏书楼,仿宁波天一阁建成。
3、文津阁
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1954年重建。
营造法式仿照明代建筑的浙江“天一阁”。
外观为两层,实际是三层,阁中辟一暗层,这样阳光不能直射到藏书库。
室内油漆彩画也很考究,深绿色的柱子,蓝色封套卷册,白色的书端,都以冷色为主,给人以宁静的气氛。
4、文溯阁
文溯阁,沈阳故宫建筑。
沈阳故宫院内的文溯阁之所以名扬四海,不仅仅因为它的建筑别具一格,而且因为它是闻名于世的《四库全书》的珍藏之所,也是建在宫廷中的最大的一所图书馆。
5、文汇阁
文汇阁,是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
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设馆,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攻入扬州,文汇阁及其藏书一起毁于战火之中。
文汇阁一名御书楼,原在天宁寺西园。
根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天宁寺西园一称御花园,正殿叫做大观堂,七大藏书楼之一的文汇阁就在大观堂旁。
阁中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由乾隆帝钦赐“文汇阁”之名及“东壁流辉”之额。
文汇阁是一座三层楼建筑,梁柱上彩绘书卷图案。
阁的一楼当中藏《古今图书集成》,两侧藏《四库全书》的经部书籍,二楼藏史部书籍,三楼藏子部、集部书籍。
6、文宗阁
文宗阁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中经嘉庆、道光两朝,历时74年,以收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闻名海内外。
复建工程从2010年3月开工,历时一年多时间,总投资2000余万元。
复建后的文宗阁基本遵循了历史原貌,建筑总面积1286平方米。
于2011年10月26日,文宗阁复建竣工,对外正式开放。
7、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
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文澜阁是将杭州圣因寺后的玉兰堂改建而成的,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
改建
的各项工费均由浙江商人捐办。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