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本质之-敬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吧!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礼仪的起源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
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
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
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
礼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
这些祭祀活动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
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
于是,人们将事神致福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关于金融职场礼仪知识有哪些金融行业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一个高大上的职业,由于金融它是走在经济的最前端,与我们的财宝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是我整理了金融职场礼仪学问有哪些,来观赏和学习吧,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忙。
金融行业职场礼仪1、喝酒篇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许多学问讲究,以下是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留意的小细节。
1.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
敬酒肯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2.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行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3.自己敬别人,假如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状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行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4.自己敬别人,假如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便,方显大度。
5.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久低于别人。
6.假如没有特别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挨次,不要厚此薄彼。
7.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干吗要喝你的酒?小总结:仆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记住: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敬重仆人的。
2、倒茶篇这里所说的倒茶学问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访问,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洁。
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
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
假如不管茶具洁净不洁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
其次,茶水要适量。
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
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
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
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爱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根据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
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简单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
不当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
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
如果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意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
最终,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
双手端茶也要很留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周公又称周叔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当国。
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的礼乐教化之道,确立古代中国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周建东都洛邑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
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
也就是所谓“制礼作乐”。
为了巩固周的统治,周公先后发布了各种文告,著名的文告有三篇:《康诰》、《酒诰》、《梓材》,从这里可以窥见周公总结夏殷的统治经验,制定下来的各种政策。
《尚书》里面有一篇非常著名的《酒诰》。
商朝人很喜欢饮酒,为长夜之饮,有时喝得连日子都弄不清了,最后亡国了。
周公就告诫自己的官员不要酗酒,谁要是酗酒就把他杀了,要汲取历史的教训。
周公设计的这套制度跟商朝截然不同,王国维先生在他的《殷周制度论》里面有一些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又自其表言之,则故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
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周公那样一种深思熟虑,制定的体制那样完备,后面有多少个朝代都在跟着往下走,但他们根本不能想象也无法明白周公的用心和胸襟。
王静安先生在概括了周公制定的一些礼制之后说,周公用来纲纪天下的宗旨是什么呢?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先生还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
”周公执政,不是靠行政权力或者暴力,而是靠道德。
周公的理念及其所规定的一系列制度,奠定了我们两千年文明的基调,为后世所尊奉。
在他之后,尽管改朝换代的事情不断发生,但总体而言,只有量变,没有什么质变。
礼仪的本质是尊重在礼仪方面,如果只是注意技术层面的问题,那我们已经学得比较好了,或者说,你稍加注意,就能做得像模像样。
像以前,国人没怎么听过音乐会,结果刚开始看的时候喜欢中途鼓掌,闹了些国际笑话,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基本没有了。
其实,这就像乡下人进城会闹笑话一样,不是他傻、他笨,而是他不了解。
你拿这个开人家玩笑,那别人也可以拿类似的事情取笑你。
你嘲笑农民,那在许多欧美国家看来,你还是一个农民呢——一个发展中国家的IT民工、金融民工而已!所以学习礼仪,不要拘泥于一招一式的了解与模仿,关键是要掌握礼仪的本质——尊重。
所谓的“礼仪之邦”“礼仪”“礼仪”,这是两个字,虽然大家说的时候也会简化成“礼”,但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到了“仪”这一部分。
“仪”是形式,怎么穿戴,怎么吃饭,怎么走路,很直观,容易学,但是“礼”就不一样了。
“礼”是本质,是你内心的真实想法,是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一个人。
但是我们在传承礼仪的时候往往本末倒置了,只讲仪,不讲礼,甚至不惜牺牲礼仪的精神,只为了装装样子、装点门面。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我们是礼仪之邦”。
但是你好好想一想,我们现在还有多少礼仪呢?几乎没有了。
过去,中国人见面后有磕头、打拱的,有作揖、抱拳的,但是现在呢?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礼仪基本上就只剩下一种了,那就是握手,而握手这种方式还不是我们自古就有的,是西方的。
而且握手这种礼仪还是在很多非常正式的场合下才会用到,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是连手都不握的。
大部分中国人熟识以后,见了面通常是叫一声,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你想,人和人之间,见了面都最基本的仪式都没有了,也谈不上有多尊重,还有什么资格叫“礼仪之邦”呢?我们在什么时候最喜欢提“礼仪之邦”这个词?不是在反思国民素质的时候,而是有外国人来了的时候。
最明显的就是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当时北京很多地方打出了诸如“建文明城市,办人文奥运”、“迎奥运,讲文明,做有素质的北京人”一类的标语。
古代礼仪的实质古老的礼仪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实质是什么?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的实质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礼仪的实质从原始礼仪的起源及其以德入礼的社会规定性看,原始礼仪的基本属性是“德”,本质是“敬”。
礼一方面继承了这种社群团体内部秩序规定的传统,另一方面发展为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仪节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的礼仪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礼的本质体现为“分”和“别”,即主要是维护等级制度。
当礼从神事扩展到人事,尤其是被统治阶级运用于政治统治时,礼的本质就脱离了原始的朴素的敬天敬神,而演化为体现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分”和“别”在古代社会,礼的本质在于“分”,在于维护宗法等级制,这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分”、“别”的根源当然是私有制,而强化这种“分”和“别”的目的,则是要维护这种不合理的私有制和等级制度。
礼在这里就充当了确认和维护等级制的角色。
因此,因此,在古代,礼的本质就在于“分”。
礼的本质在于“分”,然而只强调“分”,则势必激发不同等级间的对立,于是儒家又提出“仁”、“和”来补充。
“仁”就是爱人,“和”就是和谐、协调,它们对于“分”起到了缓和、制约、补充的作用,预防“分”走向极端和破裂。
(三)当代社会礼的本质又体现为“敬”,“德”的属性得以保留和恢复,但“分”的属性并没有完全消除。
首先,等级制度被消灭后,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平等的民主的政治法律制度。
礼的本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它已摒弃了维护等级制度的本质,成为协调广大民众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为人们艺术地处理各种复杂关系,避免摩擦,减少冲突,化解纠纷和矛盾,提供了手段和方法。
同时,为人们提供了表现个人价值和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最佳形式。
但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制度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同时存在的。
礼的“分”的本质作用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还在充当着体现等级分差的角色。
当然,这种体现,更多的是以外在形式的方式。
“礼”字的文化内涵礼之本为人,礼之质则为敬。
礼的实质是敬畏之心,爱敬之情。
一切礼节若没有恭敬之心,都是虚礼;一切仪式若缺乏敬畏之意,都是俗套。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同样地,古人也总能保持谦卑,深致敬礼。
爱敬之心本是吾人天性,也是一切德性之本原。
必躬行孝悌,护养一念爱敬之心,礼乐之发,便会不假安排、不能自已,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礼可分为个人之礼、人际之礼、制度之礼和民俗之礼四个层次。
首先是个人之礼,孔子曰,“三十而立”,又说“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故知礼是使人能够立得住的一系列言行举止的规范;人际之礼践行的核心是实现爱敬之情的相互流动,即是实现爱敬之心从家庭父子之间向社会人际之间的自然衍伸,这里即体现着儒家的忠恕之道,修身为本,推己及人。
礼还包括国家制度,即孔子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之“礼”。
无论哪种形态的礼,都是对天地和人心本然状态的洞察和遵循,所谓“礼者,天地之序”;而“礼之用”的目的,则在于“和为贵”,致其中和,则为乐,所谓“乐者,天地之和”。
礼主别异,即是差别万行;乐主合同,即是平等一心。
万行不出一心,一心不违万行,故儒家礼乐之教往往合一,礼乐合德,既是天地人心之本然,故亦是天下人心之应然。
中国自古号称礼乐之邦,真应于此找到自己的民族之魂,扎下根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总结:礼是做人的根本,即使人生失意,也要时刻保持做人的礼节,最终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了礼仪,人就好比是一座打开了所有窗子的房屋,人人都能更全面的了解自己、了解对方,如果人人都有了礼节,沟通就会变得轻松愉快,行事也会变得更加简便、快捷,有时再多花了一些时间以礼待人后,会在成功的瞬间发现不知何时身边又增添了一个值得信任、同时愿意与你一同奋斗的挚友。
《敬》文化国学经典解读敬『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
『敬』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互相尊重对方而又谦虚的道德准则,是指自我抑制的道德能力。
春秋之前,『敬』主要指严肃、认真、谨慎、勤勉、郑重、努力等积极的临事态度。
『敬』的意义体现了在天命鬼神观念笼罩之下,由人对天帝鬼神的尊敬畏惧生发、承续、拓展并理性化后,形成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显示的是对君臣道德操守和品行的要求,对社会各个阶层都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
孔子对传统的『敬』观念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认为『敬』是礼的核心。
孟子认为『敬』是人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
认为尊重他人是人人都应该具有的品格。
荀子认为『敬』是礼的本质,是『仁者』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
宋明理学家则将『敬』作为道德修养方法,提倡『主敬』。
在儒家伦理史上,『敬』先后有了作为社会道德原则、与生俱来的本性、个人内心及外表的修养方法等众多的含义,从而成为了儒家伦理范畴中相对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我们所说的『敬』,不仅指敬人,即敬自己,敬他人,也指敬自己所做的事,即『敬业』,只有对事保持敬意,才会诚心诚意去做,然后才能做得最好。
儒家的『敬』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家庭管理、职业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环境管理、自我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93【解读】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认为“敬”是“礼”的核心。
他继承了传统“敬”观念蕴含的情感、态度和规范的意义。
但是,孔子的“敬”更多体现了对人伦自然亲情的关注和社会一般成员的尊重,注重了“敬”对自身修养的价值和作用。
孔子用“敬”来贯彻和实践其倡导建树的仁学思想。
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
居上应爱人,应以宽为本,行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
为人处世如不能把握根本,则难以做人,也难以做事。
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
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敬”是一种精神和态度,既有道德规范的意义,又具有实践性品格,是孔子学说中一切伦理道德准则借以实践自身的中介。
国学精髓四个字礼礼者,敬而已矣。
礼的本质是恭敬。
对父母、师长、对自己、对事情,对一切恭敬。
一个人带着诚敬的心,跟任何人相处都是结善缘;假如不诚敬,带着傲慢的心,那就结恶缘。
“不知礼,无以立。
”道德学问立不住,在人群当中没法立足,以至于事业没法立足。
我们思考一下,一个人傲慢无礼,他怎么跟人和睦相处?他做什么事业都做不成。
事业一定是建立在礼当中。
包括社会的安定,没有礼也不行。
现在的家庭、社会冲突很多,就是缺乏礼的教育。
礼是防微杜渐。
礼非常重要,不能小看,你要是轻视了礼,社会就会动乱,家庭就不和,所以古人对这个礼非常重视。
在一个家庭当中,父子、夫妇、兄弟人人都要守住礼,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在社会上人人懂礼,社会祥和,社会稳定和谐。
义义,义是道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这就是义。
义,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是做人的标准。
一个人不遵守道义,就是连人都没做好。
所以五常就是做人的常道,仁义礼智信。
义跟利是相对的,重义就轻利,重利就轻义,我们每一天为人想得多,还是为自己想得多?廉廉是廉洁,不取分外之财,不会占别人一点便宜,这都叫廉。
清廉是做人很重要的操守、标准。
有廉才能正值。
因为廉洁有守,才能正值、光明正大,才能平等公正地处事。
现代人被欲望冲昏了头,欲令智迷,只看得到眼前利益,看不到对团体的危害。
人一贪婪、贪污,这一辈子都没有平静的日子。
所以各行各业,“廉”字太重要了。
耻知耻,我们的德行不如人,耻辱!学术不如人那是其次,最重要是德行。
纵然再贫贱,有德、有道,在社会上还是为人尊敬。
我们想想孔子,想想颜回,二千五百年之后听到这个名字还肃然起敬。
他们在世的时候贫穷,也没有社会地位,可以说是贫贱之人,但是他有道德,这一点重要。
礼的本质之:敬“敬”是礼的根本精神,这是千百年来制礼与行礼者的共同认识。
《礼记》开篇即说:“毋不敬”,乃至后人在追溯礼学精神时,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1]关于“敬”与“礼”,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举出如《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
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等有关“敬”与“礼”的关系的三条材料。
徐先生在答复日本加藤常贤博士的信中指出:“礼之中,必含有敬之精神状态。
然敬字之本身,已有演变。
敬之原义,或同于向外警戒之‘警’。
但周初所流行之敬,已多系指内心之敬慎而言。
敬与礼相结合,亦由逐渐演变而来。
且多出于以敬要求礼,防止礼之太过;并非认为‘敬系礼之所自出’。
亦非谓礼与敬之观念,系同时存在。
周初所谓敬,其目的在对于其所敬之对象求能相‘通’。
敬天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天;敬事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事;敬民,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民。
”[2] 徐先生所强调的是人们对于敬的对象的尊重,特别是内在的精神感通。
由此可见,礼以敬为主,敬是礼的核心,它是一种庄重严肃的心理,是对待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认真诚实的态度。
”敬”在礼的实施过程中,虽然表现在人们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但它所折射的却是行礼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儒家一贯重视“敬”与“礼”的关系,并且强调真正的“敬”必须以发自内心的情感为基础,不能流于形式,装模作样的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恭敬。
1 孔子对“敬”的阐述可以这样说,“礼主于敬”是儒学共识。
但就《论语》便有二十处讲到敬。
子说:“修己以敬。
”这等于告“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知识就能够养活父母而言。
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顺的心意,那用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又有子夏问孝,孔子同样强调:“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转:礼的本质就是恭敬之心
礼的本质就是恭敬之心
礼让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就是用恭敬之心来与人相处。
1:“待婢仆。
身贵端。
”对待家中的婢女和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德端正,并以身作则。
不能认为自己有点地位就任意而为。
2:做事要善始要善终,让每一段因缘结束的时候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3:『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不能用权势地位去压别人,这样别人是不会服气的;要以理服人,对方才不会又怨言。
4:「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只有恭敬才能到到真实的利益。
5:「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只要把念头转过来,就可以从地狱到天堂。
6:“恕者如其心”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就是处处从他的角度去设想,自然很多冲突就解开了。
7:「谦卦六爻皆吉」,当我们处处韬光养晦,处处给人家余地,慢慢的就变成一个时时能替人设想的人。
8:一个人的学问要有成就,有两个先决要素,一个是好老师,一个是好同学。
9:要想成就学业,尊师重道很重要。
10:师道的尊严必须靠家长教孩子,也必须靠老师自己演好的榜样,让人家尊敬。
11:中国的道统特别强调师承。
因为,一个老师一条路,两个老师两条路,听三个老师三岔路,听四个老师十字街头。
学多了,就会学乱了。
12:用恭敬虔诚的心礼遇老师,必得受用。
演讲稿礼仪的本质就是尊重他人第一篇:演讲稿礼仪的本质就是尊重他人文明礼仪的本质就是尊敬他人一、什么是礼仪及礼仪的本质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相互尊重,在仪容、仪态、言语、举止、仪式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
它体现的是一个律己和敬人的过程。
礼仪是由“礼”和“仪”两方面构成的。
礼是礼貌,是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属于内容方面;仪是仪容、仪式、举止等,是把你内心对他人的尊重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仪是属于形式方面。
也因此“仪”非常重要。
你内心很尊重别人,但你没有表达出来,别人并不知道,你是不是就少了一次别人对你报以尊重、友好的机会?你哪怕对他人报以微笑,也会温暖他人的心田,这种惠而不费的举动大家为何不愿做呢?你的表情一般是不会浪费的。
礼仪的本质就是律己敬人。
称呼上,我们尊称他人,是对他人的尊敬;见面时,我们握手微笑,是对他人的尊重;客人到访时,主人端茶递水,是对客人的尊重;领导在台上讲话,下属认真听讲,不和他人讲话,不玩手机,是对领导的尊重;我们不浪费粮食,是对农民和厨师的辛勤劳动的尊重;我们不乱穿马路,是对国家法律的尊重,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尊重;也是对其他行人、车主的尊重;我们不乱扔垃圾,是对社会公德的尊重,是对环保工人的尊重,也是对其他公民的尊重;我们不在公共场所吸烟,是对他人生命健康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生命健康的尊重;我们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对他人享受安静权的尊重。
我们主动给老人、孕妇、儿童让座,是不是在尊老爱幼?等等,等等。
大家看,礼仪的本质是不是尊重他人?二、我们的社会在礼仪上出了问题但现在,我们的社会在礼仪方面似乎出了问题。
见死不救、冷漠无情比比皆是;乱穿马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便吸烟随处可见;随意插队、争抢座位触目惊心。
文明礼仪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我们的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
香港《东方日报》今年4月5号报导,上海顾村公园举行樱花节,大批游客趁假期涌入公园赏樱,一日逼爆逾十万人,陋习尽现、乱象不断,包括草地扎营野餐、乱踩草地、攀爬花树、扯花照相。
“礼”就是敬《墨子·卷十·经上》九(峻岫)(原文)【经】礼,敬也。
【经说】礼。
贵者,贱者台,而俱有敬慢焉,等异论也。
“礼”是什么?“礼”就是敬。
敬谁?敬那些“贵者”。
谁是贵者?王公一级就是贵者。
古人分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所谓“贱者台”台是战国时最低的等级。
因此礼就是区别贵贱等级的制度。
“礼”就是有区别,分等级,尊次第,守本分的表现。
现代词汇中“礼”就是“礼貌”、“礼敬”、“礼仪”、“礼让”。
其实“礼”的本意就是区别贵贱等级的措施。
既然辈分有长幼,那么低辈分就要向长辈分敬礼,表示爱戴;既然分上下,下级就要向上级敬礼,表示尊敬。
既然工作有重要,和不十分重要,以及次要的区别,那么就有先后的差别,轻重的差别。
分长幼,有等级,别次序,尊上下,就必然有礼仪加以固定之,区别之,维护之,强调之。
大家一律平等,不分上下,不分老幼,不分尊卑不是更好吗?在平等的社会中,不分尊卑是可以做到的,在人格上,大家是一律平等的,师长与士兵平等,首长与普通人平等。
但是在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中,不分上下,不分次序,不分等级,要走一起走,要吃一起吃,要上一起上,这是做不到的,这就是“绝对平等观念”。
在正常的社会,既然有长幼,就有先后次序;既然有分工,就有区别,既然有区别,就有等级,既然有等级,就有差别。
师长的责任大,所以士兵就要尊敬师长;首长的工作关乎全局,所以普通人就要敬重首长。
老师向你传授知识学问,所以你要尊敬老师。
有长幼,有分工,有差别,有等级的社会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有秩序的社会,有礼仪的社会。
而有礼仪的社会,才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署名原创)。
礼之质仁敬诚的解析一、仁是礼的内核嘿呀,咱说说这“仁”啊,它可是礼的内核哟。
“仁”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就好比在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同学遇到困难了,主动去帮一把,这就是“仁”的体现嘛。
在古代,那些仁人志士,他们心怀天下,关心百姓的疾苦,这就是把“仁”放大到了整个社会。
有了“仁”,我们在行礼的时候才不是那种虚情假意的做做样子,而是真心实意地去表达对别人的尊重。
比如说,在家庭里,我们对长辈有礼貌,关心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仁”融入到了日常的礼节之中。
二、敬让礼更有分量再瞧瞧这“敬”。
“敬”就是一种恭敬、敬重的态度。
在社交场合,当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全神贯注地听,不随便打断,这就是对别人的“敬”。
在古代,学生对老师那可是非常恭敬的,会毕恭毕敬地行礼、请教问题。
这种“敬”让礼变得更有分量了。
如果我们对别人没有敬意,那礼就会变得很空洞。
就像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国旗敬礼,因为国旗代表着国家的尊严,这时候的礼因为有了“敬”而变得庄严神圣。
三、诚是礼的基石最后不能少了“诚”呀。
“诚”就是真诚、诚实。
礼要是没有了“诚”,那就成了形式主义了。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表面上客客气气,但是心里却打着小算盘,那这样的礼还有什么意义呢?只有真诚地对待别人,我们的礼才会被别人接受和认可。
比如说,在和别人道歉的时候,要真心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敷衍了事地说几句道歉的话。
只有“诚”,才能让礼真正地发挥作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概括性来讲呢,“仁敬诚”是礼的本质。
有了“仁”的关爱,“敬”的态度,“诚”的品质,我们的礼才会更加完美,才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仁敬诚”,把它们融入到每一个礼节之中,做一个有礼貌、有修养的人哟。
礼的本质之:敬“敬”是礼的根本精神,这是千百年来制礼与行礼者的共同认识。
《礼记》开篇即说:“毋不敬”,乃至后人在追溯礼学精神时,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1]关于“敬”与“礼”,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举出如《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
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等有关“敬” 与“礼”的关系的三条材料。
徐先生在答复日本加藤常贤博士的信中指出:“礼之中,必含有敬之精神状态。
然敬字之本身,已有演变。
敬之原义,或同于向外警戒之‘警’。
但周初所流行之敬,已多系指内心之敬慎而言。
敬与礼相结合,亦由逐渐演变而来。
且多出于以敬要求礼,防止礼之太过;并非认为‘敬系礼之所自出’。
亦非谓礼与敬之观念,系同时存在。
周初所谓敬,其目的在对于其所敬之对象求能相‘通’。
敬天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天;敬事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事;敬民,所以求自己之精神能通于民。
”[2]徐先生所强调的是人们对于敬的对象的尊重,特别是内在的精神感通。
由此可见,礼以敬为主,敬是礼的核心,它是一种庄重严肃的心理,是对待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认真诚实的态度。
“敬”在礼的实施过程中,虽然表现在人们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但它所折射的却是行礼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儒家一贯重视“敬”与“礼”的关系,并且强调真正的“敬”必须以发自内心的情感为基础,不能流于形式,装模作样的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恭敬。
1 孔子对“敬”的阐述可以这样说,“礼主于敬”是儒学共识。
但就《论语》便有二十处讲到敬。
子说:“修己以敬。
”这等于告“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子游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知识就能够养活父母而言。
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顺的心意,那用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又有子夏问孝,孔子同样强调:“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4]在这里,孔子提到尽孝时,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
继而发出这样的反问:遇到事情,年轻人替长者们效劳;遇有酒食时,让给长者们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了吗?这说明孝顺父母必须突出在“敬”字上,要以“敬”为原则,在日常的生活中显现出来。
同样,在《礼记》中,除了提纲挚领地明确父子关系的准则是“父慈子孝”外,就再也难见有关“父慈”的具体记载或阐述,而对“子孝”则连篇累牍地阐述。
这其间的道理,经文引孔子的话说得很清楚: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先天的,用不着多说;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后天的,所以明确要求,大力提倡。
不过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即便是只说孝不说慈,人们爱子女的情感还是会略胜于父母的。
其实,孔子不但认为对父母要养且敬,还十分重视并强调礼仪活动的虔诚心态:“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5]“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6]对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存哀伤;行礼时不严肃,参加丧礼却不哀伤,显然孔子对以上种种是持批评的态度,在他认为即使是日常生活的“小节”,我们也不能无“敬”,更可况是丧礼。
倘若没有“敬”的心态去做这些事情,就根本谈不上礼。
对于祭祀活动就更不用说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
”[7]孔子说: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像真的感受到祖先在接受祭祀;祭祀神灵的时候,就像真的感受到神灵在接受祭祀;如果自己没有亲自参加祭祀,没能亲身感受到祖先、神灵在接受祭祀,虽然祭祀了,就像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在这里,孔子非常强调祭祀过程中和行为的庄重肃穆,祭祀者对于祭祀对象真实存在以及祭祀对象祭祀的真切感受,祭礼所包含的子孙之于祖先、人之于神的崇敬与感恩之情;反对祭礼实践中祭祀者的“缺席”所意味的祭礼的敬情的丧失。
由此,孔子有:“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这样的阐述,在这里,孔子以“敬神者”为智者的表现,把祭祀这种特定场合下祭祀者对祖先、神灵的“敬”扩展为任何情形下人们对鬼神的普遍应有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列入“智”的范围。
而孔子弟子子张不仅提出:“祭思敬”(《论语·子张》),而且还把这列为士之德、士之为士的素质,认为一个人祭祀祖先、鬼神时能够做到“敬”,才有可能成为“士”。
2 孟子对“敬”的阐述而在孟子的思想中,敬已由纯粹的虔敬与服从被赋予了人性尊严的内容,它不仅仅是由外在的一系列仪式程序所构成,而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8]孟子说:“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存心。
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礼放在心上。
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尊敬他。
由此可见,礼以“敬”为本,“敬” 之深处,就是在人我交往中对他人人格的承认和认同。
而且他还认为,礼所要求的敬,不是一种单向的义务,而是不同等级之间多共同遵守的准则:“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其义一也。
”[9]在这里,可以看到权力固然值得尊重,而德性更应受到尊重。
尽管孟子没有将人对人的尊重看作是普遍的道德律令,但他已突破了以往对礼文化中尊者、长者对“敬”的垄断,指出它是每一个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而这种尊重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基础上,没有阶级限制,这充分地体现了孟子对人格独立与道德自觉的追求。
3 荀子对“敬”的阐述荀子对“礼”与“敬”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认为礼是人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行礼时恭敬的情感应始终如一:“礼者,谨与治生死者也。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判之心也。
君子以倍判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
”[10]在这里,荀子说:礼,对于生死之事的办理最为慎重。
活着,是生命的开始;死亡,是人生的总结;生与死都能按照礼处理得十分妥善,人道就全了。
所以君子敬畏生命而慎重对待死亡。
君子敬畏生命,慎重对待死亡,态度如一,这就是礼义文理了。
人活着的时候善待他,人死后却怠慢他,这是只尊敬他有知觉的时候而怠慢其无知觉的时候,这就是恶人的做法,背叛了始终如一的原则。
君子用背叛之心对待奴仆,小孩尚且觉得羞耻,更何况用这种态度对待自己所敬重的君主和父母!死这监视,只能有一次而不可能有第二次,生命不可以复生,所以臣对君主的特别敬重,儿子对父母的特别敬重,在死这点上,最能得到表达。
“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
”[11]所以生前对君主父母侍奉地不够忠心诚厚,不恭敬而有礼文,这就是无礼;送死的时候不忠诚笃厚,不恭敬而有礼文,这叫刻薄。
接下来,荀子更指出:“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于禽兽矣。
”[12]由此可见,荀子要求人们对待生与死的礼仪应一样慎重,应将恭敬的情感贯彻始终。
倘若厚生薄死,即有知觉时就尊敬他,无知觉时就轻慢他,这就是邪恶之人的处世之道,背叛自己在对待别人活着时的那种敬重态度。
可以看出,荀子不仅要求行礼时要有恭敬的情感,而且要求这种恭敬要始终如一。
而对于祭礼,荀子则认为,丧礼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情,祭祀是表达对死者的敬意。
“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
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也。
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
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
”[13]丧礼的原则是以生饰死,事死如生。
事亡如存。
终始如一。
它的意义是表达生者的情怀,忠臣孝子对君父怀有强烈的情感,悲痛哀伤之情郁积于心。
如果没有祭祀的礼仪。
就不把这种心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因此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
”[14]为父母服丧期间,穿粗麻布的衣服,扶杖而泣,住在坟边的草棚。
喝稀粥,枕着土块睡在薪柴之上(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都是为了表达孝子由敬父母而生的至痛之情。
毋庸置疑,在荀子的礼学思想中,“敬”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是观之,就敬与礼的关系而言,只有当敬成为人们性格的固定要素即行为习惯时,其礼仪行为才能被视为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1]礼记·曲礼[M].[2]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l 9 5 9年初版,1993年第9次印刷,第206页.[3]论语·为政[M].[4]论语·为政[M].[5]论语·八佾[M].[6]论语·八佾[M].[7]论语·八佾[M].[8]孟子·离娄下[M].[9]孟子·万章下[M].[10]荀子·礼论[M].[11]荀子·礼论[M].[12]荀子·礼论[M].[13]荀子·礼论[M].[14]荀子·礼论[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