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花梗离体培养及叶片诱导类原球茎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5.99 KB
- 文档页数:4
蝴蝶兰组培的研究进展研究论文蝴蝶兰,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属热带、亚热带气生兰。
原产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等地,其株型美观、花形奇特似蝶、枝叶繁茂,花朵硕大、花色鲜艳、花期持久,观赏价值极高,在热带兰中素有“兰花皇后”的美誉,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深受国内外花卉市场的欢迎。
但是,由于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植株很少发育侧枝,很难采用常规分株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其种子也不含胚乳或其他组织,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因此无法利用播种方式进行有性繁殖。
而采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种苗繁殖是目前蝴蝶兰大规模生产的唯一途径。
蝴蝶兰快速繁殖的途径主要是利用无菌播种和利用各种类型的外植体诱导类原球茎,进而诱导分生苗实现快繁,不用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而直接分化丛生芽。
蝴蝶兰组培快繁的影响因素1.无菌播种途径蝴蝶兰种子的胚发育不完全,不易发芽,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促使种子无菌萌发,可以得到较高发芽率。
种子培养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有KC、MS、花宝等,其中改良KC 培养基是蝴蝶兰种胚萌发的理想培养基。
对不同无菌播种方法包括撒播法、涂布法、稀释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稀释法较好,种子分布均匀,利用率高,明显减少转接次数,且原球茎发育健壮整齐【1】。
果龄采收期也影响着无菌播种效果。
也可采用无菌播种途径快繁蝴蝶兰,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幼小植株,且技术简单、成本较低,是现阶段经济有效的快速繁殖方法,也是工厂化育苗的重要途径【2】。
但由于蝴蝶兰种子苗是一种杂交品系,因此后代变异率高,除了少数自花系列较稳定以外,难以形成品质均一的大规模栽培品种。
因此,在采用无菌播种进行蝴蝶兰种苗生产时,要对父母本进行严格的选择,以确保后代性状的尽可能一致。
2.类原球茎途径原球茎是兰科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特有现象,通过离体器官诱导原球茎快繁法获得试管苗基本一致,增殖系数较高,变异性较少,适合大规模繁殖,是兰花组培快繁的一个主要形式。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蝴蝶兰组织培养诱导原球茎的外植体有茎尖、叶片、花梗腋芽、花梗节间切段等诱导类原球茎,进而诱导分生苗实现快繁。
蝴蝶兰组织培养及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刘亮,易自力3,蒋建雄,彭筱娜,黄丽芳 (湖南农业大学细胞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摘要 从蝴蝶兰(phalaenopsis)的组织培养及诱变育种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就当前蝴蝶兰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的选择、原球茎增殖、生根壮苗、炼苗移栽化学诱变几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 蝴蝶兰;组织培养;诱变育种中图分类号 Q9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27-08451-02R esearch P rogress in the Tissue Culture and Mutation B reeding of Phalaenopsis spp.LIU Liang et al (Cell Engineer Lab of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Abstract T 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issue culture and mutation breeding of Phalaenopsis,including the effect of ex plants,m edium,multiplication of protocorm2like b ody,m eth od of rooting and seedling strengthening,transplantation and chem om orph osis and s o on,was discussed,in order to provide in for2 m ation for this field.K ey w ords Phalaenopsis spp.;T issue culture;Mutation breeding 蝴蝶兰(phalaenop sis)为兰科蝴蝶兰属兰花,原产于我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地[1]。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本文以蝴蝶兰满天红品种为研究材料,以花梗和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对消毒方法、培养基种类、激素浓度、褐化现象等的研究,建立了一套通过蝴蝶兰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
主要结论如下:(1)蝴蝶兰花梗灭菌的最佳处理方法为用0.1%升汞消毒13分钟或15分钟,成功率达到85%以上;叶片最佳消毒处理的方法为:预处理后0.1%升汞灭菌13分钟,灭菌成功率达97.7%。
(2)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最适宜蝴蝶兰花梗诱导的培养基配方为MS+琼脂(7.5g·L-1)以+蔗糖(30g·L-1)+6-BA(3.0mg·L-1)+NAA(2.5mg·L-1)+PH(5.6);叶片诱导的最佳组合为:MS+琼脂(7.5g·L-1)以+蔗糖(30g·L-1)+6-BA (5.0mg·L-1)+NAA(2.5mg·L-1)+pH(5.0)。
(3)植物激素对蝴蝶兰类原球茎的实验研究表明,诱导蝴蝶兰原球茎的最佳激素组合为:6-BA(3.0mg·L-1)、NAA(0.5mg·L-1)和pH=5.4或6-BA(3.0mg·L-1)、 NAA(1.0mg·L-1)和pH=5.6.(4)植物激素组合对蝴蝶兰生根率的影响较小,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不同激素组合对促进蝴蝶兰生根数及根长影响较大,更有利于生根,经方差分析,差异性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适宜蝴蝶兰根培养的培养基最佳配方为:1/2MS+6-BA3.0mg·L-1+NAA1.0-1.5 mg·L-1+蔗糖30g·L-1+琼脂7.5g·L-1,pH=5.4-5.6。
(5)本实验采用的蝴蝶兰满天红品种,发现在蝴蝶兰花梗芽诱导的较优基本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诱导率为77.8%,高于1/2MS基本培养基(77.3%);叶片诱导的培养基为MS和1/2MS,考虑到苗的后续生长状况以及MS培养基的褐化现象较严重,而且1/2MS培养基更能节约成本,故选择1/2MS培养基为叶片萌发的培养基。
不同激素对蝴蝶兰叶片类原球茎诱导的影响作者:朱飞雪程玉江寇艳玲齐阳阳郭丽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2年第08期摘要:为提高蝴蝶兰叶片类原球茎的诱导率,以蝴蝶兰杂交品种01、02、03、04、05、06、07和08增殖阶段组培苗顶部幼嫩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激素种类并设置不同浓度梯度,以探讨6-苄基腺嘌呤(6-BA)、腺嘌呤(Ad)、萘乙酸( NAA)、噻苯隆(TDZ)及其组合对蝴蝶兰叶片类原球茎诱导的影响。
结果表明:单独使用6-BA类原球茎诱导率较低,TDZ的刺激作用强于6-BA;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配合使用效果较好,且不同品种所需激素配比具有差异。
其中,01、07品种最佳的诱导培养基为1/2MS+TD20.5mg.L-1,诱导率分别为75.3%、82%; 02品种最佳的诱导培养基为1/2MS+TD20.5mg.L-1'+NAAO.1mg.L-1,其诱导率为24%; 04、05、08品种最佳的培养基为1/2MS+TD22mg.L-1+NAAO.1mg.L-1,诱导率分别为75.7%、60.7%、73.3%;03、06品种最佳的培养基为1/2MS+6-BA5mg.L一1+NAAlmg.L一1+Ad3mg.L一1,诱导率分别为440/、50.7%。
关键词:蝴蝶兰;激素;叶片;类原球茎;诱导率蝴蝶兰是单子叶植物纲天门冬目兰科蝴蝶兰属多年生附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台湾等地。
其花形奇特,花姿高雅,色泽艳丽,花期持久,有“兰中皇后”的美誉[1],在国内外花卉市场中,蝴蝶兰因其花大色艳备受欢迎。
因此,蝴蝶兰已成为兰科中栽培最广泛、产业化技术最成熟和最受欢迎的花卉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花型、花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蝴蝶兰育种家能在短时间内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3]。
蝴蝶兰多以杂交育种为主,但后代花色变异过大,育种周期又过长[4];而转基因育种目标性强[5],育种周期短[6],已开始在蝴蝶兰新品种选育中广泛应用[7-8]。
题目: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姓名:曾庆才学号:1009010060专业:农学班级:农学101班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蝴蝶兰外植体的选择、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及添加物对其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外植体褐变的防治以及生根壮苗方法等,概述蝴蝶兰组培快繁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组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蝴蝶兰;组织培养;原球茎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属热带或亚热带的兰科植物,其花形奇特,姿态优雅,色彩鲜艳,花期长久,素有“兰花皇后”之美誉,观赏价值极高,深受人们的喜爱,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蝴蝶兰的传统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速度慢,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因此,研究和开发蝴蝶兰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培养是蝴蝶兰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种子无菌发芽,二是从离体器官诱导产生原球茎通过原球茎的增殖培养,得到大量幼苗。
早在1949 年,Potor利用无菌培养技术成功地促使蝴蝶兰花梗上的休眠芽发育成完整植株,该方法经过其他研究人员改进后,曾一度成为蝴蝶兰的主要无性繁殖方式。
1974 年,Intuwong 等利用蝴蝶兰茎尖诱导产生了原球茎状体,再由原球茎分化成植株,为实现蝴蝶兰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原球茎是一类呈珠粒状的幼嫩器官,在兰科植物中多以这种器官发育、增殖和分化。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中有几个关键的时期:原球茎的诱导、原球茎的继代增殖、壮苗的培育。
根据这几个重要的时期及其组织培养的外界条件,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蝴蝶兰组织培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就近年来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外植体的选择,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添加物对其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外植体褐变的防治,以及生根壮苗的方法等。
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该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信息。
1 外植体的选择诱导蝴蝶兰原球茎采用的外植体主要有根段、花梗苗根尖。
花梗腋芽、茎尖、叶片、胚、花葶节间、花梗节或花梗节间切段、种子等。
蝴蝶兰原球茎状体的诱导及增殖
马杰;何蔚荭;崔波
【期刊名称】《河南科学》
【年(卷),期】2005(023)001
【摘要】利用蝴蝶兰的植株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培养基对其进行诱导和增殖效果比较.结果表明,香蕉泥和椰胚乳(CM)对于蝴蝶兰外植体原球茎状体的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MS+6-BA 5.0mg/L+NAA2.0mg/L+香蕉泥10.0%+AC 0.3%的培养基中,叶片原球茎状体的诱导率可达48.6%;花梗腋芽和茎尖适宜的诱导培养基配方均为MS+6-BA5.0mg/L+NAA2.0mg/L+CM15.0%+AC 0.3%,其原球茎状体的诱导率分别达72.2%和64.3%.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马杰;何蔚荭;崔波
【作者单位】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8;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8;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3
【相关文献】
1.蝴蝶兰V31品种原球茎诱导增殖培养研究 [J], 廖福琴
2.蝴蝶兰种子无菌播种中诱导增殖原球茎试验研究 [J], 余慧琳;胡月华;朱一仪
3.不同激素对蝴蝶兰原球茎诱导与增殖的影响 [J], 杨艳梅;李国树;范树国;徐成东
4.不同激素水平对蝴蝶兰原球茎状体增殖影响 [J], 叶晓青;谢东;魏书;李惠芬;江卫华
5.蝴蝶兰花梗节间切段的类原球茎诱导与增殖 [J], 苏家乐;陈尚平;汤久顺;何小弟;李晓刚;姜维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第1期现代园艺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探讨张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蝴蝶兰大多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繁殖培育的。
组培苗能够保持母本性状,减少组培苗变异和具有植株整齐等特点。
通过对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中外植体选择、培养基成分以及培养条件等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蝴蝶兰组培苗的生产效益。
褐变;蝴蝶兰;外植体;组织培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蝴蝶兰的工厂化生产中,植物激素6-BA 、NAA 浓度决定了原球茎发生的诱导速度,而椰子汁、香蕉泥和土豆泥等对蝴蝶兰组培苗一致性有显著的影响。
生根壮苗培养是提高植株成活率的一项重要内容,壮苗生根阶段为试管苗的移栽和成活奠定基础,直接影响到工厂化生产的种苗质量。
在组培苗壮苗生根阶段,通常提高培养基的生长素浓度,下调细胞分裂素浓度,从而促进植物发根。
此外,培养基中添加了椰子汁、香蕉汁、苹果汁等天然添加物,对蝴蝶兰组培苗的生根壮苗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移栽成活率也较高。
3培养条件在花梗诱导丛生芽过程中,适宜的温度十分重要。
较低温度有利于腋芽转化为花芽,而较高温度则有利于腋芽转化为营养芽。
此外,光照强度对蝴蝶兰试管苗的生长也有较大影响,但光照强度合适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蝴蝶兰幼苗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
温度过低,蝴蝶兰根部会停止吸收水分,从而造成生理干旱,进而叶片变黄、脱落,甚至死亡。
光照过强会灼伤叶片,使叶片老化,甚至枯死。
夏季在中午前后要做好遮荫处理。
4植物组织培养褐变在蝴蝶兰组织培养过程中,材料非常容易出现褐变的情况。
尤其是切取茎尖进行脱除病毒的步骤,由于茎尖太小,更容易因褐化而导致死亡。
因此蝴蝶兰组织培养过程需要重视褐化问题。
褐变是因植物组织多酚氧化酶与其酚类底物结合,在氧的作用下,二者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醌类物质。
醌类物质是褐色物质,当该类物质扩散到培养基时,会对植物材料造成毒害,进而影响植物体内酶的活性,阻碍植物正常代谢,严重时甚至导致材料死亡。
目前,常用的褐化抑制剂分为2大类:一类是吸附剂,另一类是抗氧化剂。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方法蝴蝶兰[phalaenopsis ]为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它是一种热带气生兰,俗称“洋兰”。
蝴蝶兰花型似蝴蝶,形态美妙、色彩丰富、花期长,在热带兰中素有“兰花皇后”之美称,。
蝴蝶兰种类丰富,分布广,东起菲律宾、新几内亚,南达澳大利亚北部,西苏门答腊,北到我国台湾、云南、四川西部均有原种(野生的蝴蝶兰) 存在,约有50 多种,其中我国有7 种,全部为附生兰。
蝴蝶兰商品化大规模栽培十分成功,是近年来在国际花卉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洋兰。
从离体器官诱导产生类原球茎,通过类原球茎的增殖培养,得到大量幼苗,为实现蝴蝶兰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类原球茎是一类呈珠粒状的幼嫩器官(种子萌发时先是胚的膨大,种皮破裂,一定时间后发育成肉眼可见浅黄色的原胚呈球状,称为原球茎,由其它外植体诱导产生的称类原球茎),在兰科植物中多以这种器官发育、增殖和分化。
蝴蝶兰的组培快繁有胚培养、叶片培养和腋芽培养,腋芽培养形成试管苗,再以丛生芽的方式增殖快繁,可以有效地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变异率最低。
1 材料与方法(1)材料取已过盛花期带休眠芽的花梗作为外植体材料。
(2)材料消毒与接种切下其带芽茎段,长约2 - 3cm ,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在饱和漂白粉上清液中浸泡15 min ,浸泡时不断搅动,浸泡后的茎段用流水冲洗干净,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5 %的酒精消毒30 s ,无菌水清洗1 次,再用0. 1 %的升汞浸泡10 min ,经无菌水冲洗数次,将带芽茎段接种到经设计的不同激素组合的诱导培养基上,重复3 。
(3)培养基的配制花梗腋芽诱导培养基为1/ 2MS +BA2. 5 mg/L + NAA0. 2 mg/L 。
增殖培养基为1/ 2 MS + BA3. 5 mg/L + KT1. 0 mg/L + NAA0. 5 mg/L + 椰乳10 %。
生根培养基为1/ 2MS + BA1. 5 mg/L +NAA0. 3 mg/L + 80 g/L 香蕉泥以上培养基p H 均为5. 52 结果在培养条件每天光照12 h ,光强1 600Lx ,温度25 ±2 ℃获得以下效果。
不同品种蝴蝶兰通过叶片原球茎途径再生体系的研究摘要以109、沙西米、火凤凰3个蝴蝶兰品种为材料,对蝴蝶兰叶片原球茎途径的再生体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09叶片原球茎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处理1/3MS+肌醇0.1 g/L+椰汁100 mL/L+BA 5.0 mg/L+Ade 5.0 mg/L+NAA 1.0 mg/L,最佳壮苗培养基为1/2MS+肌醇0.1 g/L+柠檬酸0.03 g/L+炭粉1.0 g/L+椰汁100 mL/L、生根时NAA浓度为0.5 mg/L最佳。
火凤凰叶片原球茎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处理1/3MS+肌醇0.1 g/L+椰汁100 mL/L+BA 5.0 mg/L+Ade 5.0 mg/L+NAA 1.0 mg/L、最佳壮苗培养基为1/2MS+肌醇0.1 g/L+炭粉1.0 g/L+椰汁100 mL/L、生根时NAA浓度为0.7 mg/L最佳。
沙西米叶片原球茎诱导的最佳处理为花宝1号 3.0 g/L+肌醇0.1 g/L+椰汁100 mL/L+BA 5.0 mg/L+Ade 5.0 mg/L+NAA 1.0 mg/L、最佳壮苗培养基为花宝1号3.0 g/L+牛肉胨2.0 g/L+肌醇0.1 g/L+柠檬酸0.03 g/L+炭粉1.0 g/L+椰汁100 mL/L、生根时NAA浓度为0.5 mg/L最佳。
关键词蝴蝶兰;109;沙西米;火凤凰;叶片;原球茎;再生体系蝴蝶兰是单茎性气生兰,传统的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速度慢[1-2]。
无菌播种和组织培养是其快速繁殖的重要手段[3-4]。
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兰花种苗。
试管苗繁殖,在室内进行工业生产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
采用组织培养法来繁殖蝴蝶兰,可以获得与母株完全相同的优良遗传特性[5]。
通过此种方法产生的蝴蝶兰苗通常称为分生苗或组培苗。
用于进行分生培养的植物组织(外植体)可以是顶芽(茎尖)、茎段(休眠芽),也可以是幼嫩的叶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