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知识问答
- 格式:doc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9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劳动创造世界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劳动创造世界第四课人类的需要1.为什么说劳动是人类的需要?(劳动的意义)(P26)(1)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文明。
(2)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人类?(P27)(1)劳动促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化,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2)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
3.如何理解劳动创造文明?(P27-29)(1)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
(2)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物质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3)劳动是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4)人类在劳动中不断探索和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宝贵的科学、技术、文化成果。
4.为什么说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P30-31)(1)通过劳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延伸了身体某些器官的功能,加强了在自然界中谋生和发展的能力。
(2)劳动是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3)劳动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磨砺我们的意志,强化我们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
(4)通过劳动,我们不但能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强不屈,而且能够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第五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1.我们为什么要尊敬和爱戴各行各业的劳动者?(P32)(1)他们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他们是我们幸福生活的缔造者。
(3)他们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表彰奖励全国劳动模范有什么意义?(P33)让一批批杰出的劳动者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成为巨大的精神动力,推动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3.为什么应平等尊重所有的劳动者?(P34)(1)劳动虽然有分工的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不论何种劳动,都是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都值得我们尊敬。
(4)热机—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课前导学学习目标:1.理解热机的原理就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机械能2.了解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几种热机3.认识热机的工作过程是“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机械能”知识集锦:一、利用内能来做功1.利用________来做功。
减少物体的________可以做功。
2.热机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取________并转化为________的装置。
3.热机原理:燃料的________能通过燃烧释放________能,通过做功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二、蒸汽机4.________是最早的热机。
________改进、完善了蒸汽机,发明了冷凝器、蒸汽气缸等部件,设计了通过活塞直线运动带动飞轮圆周运动的连接装置,解决了动力传输问题,才使蒸汽机成为带动其他机械器运转的动力机器。
三、形形色色的热机5.形形色色的热机:最简单的轮机、________喷气发动机和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1.人类最早发明的热机是( )A.蒸汽机B.内燃机C.喷气发动机D.火箭发动机2.下列关于热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热机的效率为100%B.热机只有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C.好的热机工作时不排放废气D.热机工作时都要利用燃料的化学能3.关于热机的效率,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机做的有用功越多,效率就一定越高B.热机的功率大,效率就一定高C.热机在单位时间内耗费的燃料少,热机的效率就一定高D.热机做的有用功占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比值越大,热机的效率就越高4.人们发现内能可以做功,并制造出各种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热机,下面这些机械中不属于热机的是( )A.电动机B.柴油机C.汽油机D.蒸汽机5.目前我国已将发动机研发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下列我国“陆、海、空、天”装备中动力机械不属于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的是( )A.中国高铁交流异步牵引电动机B.052D型导弹驱逐舰燃气轮机C.歼-20战机涡扇15煤油发动机D.“长征五号”火箭液氢液氧发动机答案以及解析知识集锦1.蒸汽机、瓦特。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1.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有接触力和不接触力两种。
1.2 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1.3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拉力、摩擦力等。
1.4 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1.5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1.6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第二章运动和力2.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2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3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4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
2.5 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物体速度越来越快,物体做加速运动。
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做减速运动。
第三章质量和密度3.1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2 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3.3 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3.4 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质量 = 密度 × 体积体积 = 质量 ÷ 密度第四章浮力4.1 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4.2 浮力的产生浮力是由于物体下表面受到向上压力和上表面受到的向下压力差产生的。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在九年级上册的教科版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课程。
下面将对这些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概述。
语文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2. 古诗词:学习古代文化,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表达技巧。
3. 阅读技巧:记录、提炼、总结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培养快速阅读能力。
4. 写作技巧:写作步骤、写作结构、修辞方法等。
数学1. 代数方程与不等式: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理解解的意义。
2. 几何知识: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等几何概念和性质。
3. 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概率计算和推理。
英语1. 语法知识:时态、语态、句子结构等基础语法要点。
2. 阅读技巧:快速阅读、推理阅读和细节理解等阅读策略。
3. 写作技巧:句型转换、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写作要点。
物理1. 电学基础: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2. 光学基础:光的折射、反射、色散等基本现象及其原理。
3. 力学基础:运动、力、功等力学概念和运动规律。
化学1. 元素与化合物: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基本概念。
2. 化学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化学反应类型和方程式的平衡与计算。
3. 物质的变化:溶液、固液气体的相互转化和性质变化。
生物1. 细胞生物学:细胞结构、组成和功能,细胞分裂等基本概念。
2. 生物进化:进化理论、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3. 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圈、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1. 地球与地图:地球的构造、地球仪、地图阅读等地理基本概念。
2.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人口变化、城市化等与人口地理相关的知识。
3. 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和实践。
历史1. 古代史:古代文明、社会制度、重要历史事件等。
2. 近代史: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经济发展、近代社会变迁等。
3. 现代史:当代重大事件、国家建设、国际合作等。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考点、知识点梳理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第十课聚焦两会1、全国“两会”指的是哪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2、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当家作主)3、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再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
行政、审判和检察等机关都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因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过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P9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
)5、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任期、会议制度和职权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任期:每届任期五年。
会议制度:一般每年召开一次。
职权:①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②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③制定或修改基本法律;④增选或罢免国家领导人等。
7、人民政协的职能、性质、组成、主题三大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组成:P75 主题:团结和民主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地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依法有序参与选举,既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最重要方式,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重要途径。
)2、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凡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但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一、选择题1.- Your room is in a terrible mess, Tom. Don’t leave your books here and there.- OK, _____. I’ll _____ in five minutes.A.I won’t; put them away B.I will; put them offC.I will; put them away D.I won’t; put off them A解析:A【解析】句意:——你的房间乱糟糟的,汤姆。
不要到处乱放你的书。
——好吧,我不会。
我五分钟后把它们放好。
考查交际和动词短语辨析题。
put off推迟,不合句意,可排除。
put away放好,动词短语,接代词做宾语时需将代词放在动词后面。
根据Don’t leave your books here and there.,可知妈妈给了指令,汤姆的回答OK是肯定回答,意思是“我不会再乱放了”,故选A。
2.Because of his mistakes when dealing with the electricity problems, last Friday he was by the company.A.got off B.took off C.kicked off 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句意“由于当他处理电力问题时的错误,上个星期五他被开除了”。
A.下车;B.起飞,脱下;C.开除,踢出。
根据句意可知,译为“他被开除”,故选C。
【点睛】与off有关的短语:take off起飞,脱掉get off下车turn off关上set off出发put off推迟,拖延show off炫耀run off跑掉keep off远离,不接触3.—How much chocolate ice cream would you like, Linda?—, please. It’s my favorite.A.Only a little B.Just a few C.A lot D.None 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句意:-Linda,你想要多少巧克力冰淇淋?-很多,它是我的最爱。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①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很小,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②一切物体分子都在不停的做 ,③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2、由于分子运动,的分子彼此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在不停地做。
②分子之间有 . 扩散现象有,。
3、当分子之间的距离时,引力和斥力都,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此时,引力大于斥力,是主要作用;当分子之间的距离时,引力和斥力都,但斥力增加得更快,此时,斥力大于引力,是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为零。
固体、液体、气体在形状和体积上的不同是由于因为分子在排列方式上不同。
“破镜不能重圆”是因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
4、温度表示物体的,温度反映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
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叫做热运动。
5、把物体内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不仅和有关,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都有内能,物体内能不为零。
同一物体,温度,内能;温度,内能;温度不变,内能不一定(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大)。
6、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和,它们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的。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A 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B 压缩物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②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
7、内能从传到,或者从同一物体的传到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热传递的条件是:,结果是:,方向是,实质是:内能的。
注意:传递的是内能(热量),不是温度;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与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一般不相等;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等于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
8、热传递过程中,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内能,热量;低温物体温度,热量,内能。
9、火柴可以擦然,也可以点燃,前者是用的方式使火柴燃烧的,后者用的方式使火柴燃烧的,冬天哈气使手暖和,搓手也能使手暖和,前者是用的方式使手暖和,后者用的方式使手暖和。
九年级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分子运动论的初步内容为:(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就越大。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少。
3、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有温度差。
4、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是:J/(kg·℃) 。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形状、大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状态一定,比热容就相同。
水的比热容是:C=4.2×103J/(kg·0C),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03=cm(t-t0) =cm△t(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J ;c 是吸物体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质量;t0是初温;t 是末温 . Q放=cm(t0-t),其中to-t=Δt指物质降低的温度。
6、热值(q ):单位质量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单位是:J/kg 。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mq;(Q是放出热量,单位是J;q是热值,单位是J/kg。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7、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每个工作循环活塞上下运动两次,曲轴转动2周,对外做功1 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分子动理论【学习目标】1、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发生;2、知道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3、能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设计并解决有关问题。
【要点梳理】要点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数目是巨大的,而分子体积是很小的。
要点二、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内能》分子动理论)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要点诠释:1、条件:①不同的物质;②互相接触。
2、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4、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
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要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分子间距离r=r0(r0为分子处于平衡位置时的距离)时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在r<r0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所用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在r>r0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在r>10r0时斥力和引力都变得非常微弱,此时分子力可忽略不计。
要点诠释: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但这种力只有在距离很小才比较显著。
当两个分子间距大于10倍分子的限度时,引力和斥力就不大了。
打碎的玻璃不能吸引在一起,是因为两块玻璃碎片不可能相距很近,无法达到引力明显的距离,所以不能吸引在一起。
电焊、气焊钢板时,用高温加热钢板,使钢熔化为钢水,钢水中的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相互靠近,靠引力集结在一起。
当钢水冷却凝结为钢块时,原来分离的钢板就被“焊接”在一起。
要点四、分子动理论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1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各课知识问答 关于教材的总体处理原则,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四点: 1、人教版没有,教科版有的内容,建议淡化处理; 2、人教版有,教科版没有的内容,应予以补充; 3、人教版有,教科版也有的内容,按照教科版教材的表述方式去掌握即可; 4、两种版本都有,但教科版的内容表述较简单,应掌握人教版有关结论性的内容; 下面的知识细化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科版编排体系,并结合中考实际拟定,仅供各位老师教学和学生认知参考。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1、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历史? 中华民族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民族文明的创造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长史,更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 2、怎样认识中华文明? (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是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文明之一,它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特点。 3、近代中国历经百年沧桑(由强变弱)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以及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由盛变衰。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政治军事被控制,财富被掠夺,文化被破坏,主权被侵犯,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发展。 结果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的脊梁”指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表现(或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什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五四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延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补充: a什么是民族精神?为什么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含义: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原因: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地位: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c为什么要传承民族精神?(必要性) (1)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2)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即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d怎样培育民族精神?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2)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3)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d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可联系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相关内容掌握) ①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②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实践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使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崇高的美德,成为后人继往开来,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动力。③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任何事业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 e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面对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任,我们应该克服搞攀比、讲奢移的不良习气,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自觉磨砺意志,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学习上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3、中国人民得出的历史性结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中国成立5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4、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1)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就没有中国初步的繁荣富强。(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才能发展中国。(4)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5)树立忧患意识 ,以振兴中华为已任。 5、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什么是爱国主义?它的表现如何?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 它的表现是: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补充: a为什么要承担热爱祖国的责任?应该怎样承担热爱祖国的责任? (1)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青少年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通过我们的奋斗成为现实。 (2)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当国家处在困难时刻,应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我们青少年应通过自己的奋斗,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铸造民族辉煌的历史重任。 7、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 不但是一部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历史。 8、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9、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10、我国对外交往的原则和政策: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民族历来奉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继承和发扬热爱和平的传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于发展事业。 11、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⑴近代以来,孙中山等无数仁人志士救国道路都失败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⑵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 2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独立、自主、民主、繁荣昌盛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12、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①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救国道路都失败了,都是因为没有先进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总结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做出的正确抉择。②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新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③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4、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1、为什么青少年要树立忧患意识? (1)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忧患可以兴国,安逸可能亡国。 (2)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综合国力等方面依然处于劣势。 2、为什么青少年要以振兴中华为已任? (1)、历史上许多中华儿女都“以天下为已任”。 (2)、中国还不发达,中国人民还不富裕,中国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走很长的艰苦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 (3)、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的成败,决定着国家的成败。 3、树立忧患意识,振兴中华,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我们青少年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还要补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牢记历史使命,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或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德智体几方面发展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 第二单元 财富论坛 第四课 走向小康 1、人们生活小康化的表现? 人们的衣食住行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2、现代意义的小康是谁提出的?具体指的是什么? 邓小平。 具体是指: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是在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怎样的? 总体实现了初步的小康,国家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其涵义是什么?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的小康。 涵义:②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6、比较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不同。 项目 1 2 3 总体小康 低标准的小康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全面小康 较高标准的小康 共同富裕的小康:地区之间,城乡、各阶层的差距缩小,将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 精神文明的小康:除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重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7、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有何意义? 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亿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福人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亿人民群众,将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能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为了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使命。 9、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是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具体地说,就是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10、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有什么新特点? 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11、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2、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