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22.51 KB
- 文档页数:3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必修4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框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1个框题。
本框探讨的是实践的含义及其特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解析:人类探究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实践在人们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本框下设两目: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解析: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讲好这个问题,要从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认识的标准四个方面讲述。
但是,在这四点中,更为重要的、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则是前两点,即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因为实践决定认识,主要在于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检验认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前两点,就没有后两点。
所以,本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来源和动力上。
高二政治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编写:温晓利审核:肖庆喜批准:【学习目标】1、(选修班)高考考点(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必修班)学业水平测试考点(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A)(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一、检查预习:1、实践及其特点(1)定义:实践是改造的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的、以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的活动。
(2)基本特征:①实践具有。
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都是客观的。
其结果也是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
实践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
(分析P42三种观点的错误)(3)基本形式有三种:、、。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①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3)实践是检验。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和。
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二、质疑探究:探究材料一寓言故事: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
”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思考问题:(1)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什么是实践?(2)修建青藏铁路是实践活动吗?由哪几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为何修建青藏铁路? 这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4)孙中山时期就提出修建青藏铁路的设想,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成果展示:探究二:《孙子兵法》是是我国战国时期一部重要的军事宝典,它之所以问世是基于军事上的需要,是在具体的军事活动中产生的探究:《孙子兵法》的产生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成果展示:探究三: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
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C、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人们的一切活动
2、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是因为
A、单个人不能进行活动
B、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C、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实践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18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
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回答4--5题:
4、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6、“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如今,“多媒体”“上网”“信息卡”“网虫”“粉丝”等许多新词语几乎天天挂在人们口头上。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表明,近20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这些新词的产生根源于
A、人们的主观创造
B、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
C、知识分子的概括和总结
D、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这一论断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9、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人造或人为世界”的事实
说明
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十六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合理想象
11、目前我国人口已近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
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
44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如果国家当时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
这是因为
A、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C、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D、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二、不定项选择题。
1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表现为
A、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C、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D、实践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
1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表现为
A、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人们通过实践能够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
C、人们通过实践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
D、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14、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是
A、客观物质怀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条件性和相对性
1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
A、实践的需要不断提出新要求、新课题,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供新的评判标准
三、简答题。
16、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疗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1、BBDAB 6、BBBAC 11、C 1
2、BC 1
3、ABC 1
4、ABC 1
5、ABC
16、(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