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美价值观的传播区别
- 格式:pdf
- 大小:111.96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中美动画电影中的价值观传播策略r——以《大圣归来》
和《功夫熊猫》系列为例
于洋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7(008)011
【摘要】《大圣归来》和《功夫熊猫》系列作为中国和美国动画电影的代表作,不论在本国上映还是在国外上映,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在这两部动画电影中,也存在着价值观传播的现象.通过符号分析和叙事分析,可以发现这两部来自不同国家的电影都采用了一些价值观传播策略来传播本国的价值观.
【总页数】1页(P134)
【作者】于洋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山东青岛 266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中美动画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对比分析--以《功夫熊猫2》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 [J], 刘张婷
2.动画电影中的中西文化整合传播——以《功夫熊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J], 纪楠
3.“功夫熊猫”都会气功了,我们盼着多几个土生土长的“大圣归来” [J], 申文彬;
孙浩睿
4.隐藏在中国传统元素外表下的西方文化霸权——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系列为例 [J], 林索菲
5.中美动画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对比分析——以《功夫熊猫2》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 [J], 刘张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功夫熊猫》中中美文化的融合摘要:西方艺术家以电影为载体,以中国功夫和熊猫为主题核心,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领悟,糅合众多中西方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展示了当代文化的融合共生。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美文化;融合一引言《功夫熊猫》讲述的是面馆服务生大熊猫阿宝,梦想成为拥有盖世武功的侠士的故事。
它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二《功夫熊猫》中中国文化的体现《功夫熊猫》的创意源自中国艺术的元素,如庙宇、柱子、山水、太极、庙会、针灸都是典型的中国符号。
动物们吃的是面条包子用的是筷子;除了主角阿宝之外,大到山水,小到瓷器,卷轴、汉服、牌坊等,对中国元素的刻画细致到了极点。
作为智慧的象征,乌龟大师去世时化作一片桃花,将中国道士得道时的“羽化登仙”诗意地展现在银幕上,显示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尊敬。
中国的道家精神影片中塑造了乌龟与浣熊、阿宝与太郎两组相对的元素,以剧情中两组力量的对比论证了“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许多台词也可以精确地对应到哲学文字。
“你的思想就如同水,我的朋友,水波摇曳时,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
” 乌龟仙人说了这许多,老子只道一句“浊以静之徐清”。
乌龟:看着这棵树,我不能让树为我开花,也不能让它提前结果。
师傅:但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控制,我可以控制果实何时坠落,我还可以控制在何处播种,那可不是幻觉,大师。
乌龟:是啊,不过无论你做了什么,那个种子还是会长成桃树,你可能想要苹果或桔子,可你只能得到桃子,那个种子还是会长成桃树。
乌龟和浣熊的这大段对白,正是论证了老子的“道法自然”,万物依存的法则是自在天成的,不会以人为之力改变;同样的意思老子还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阿宝的鸭爸爸经营着一家面馆,阿宝一直都很好奇爸爸的汤面秘方何在,后来,爸爸说出的平凡的真理“我的汤面秘方,就是什么都没有”,即没有秘方就是最好的秘方。
《功夫熊猫》的跨文化解读摘要:本文以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为现实文本,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运用冰山模式对其进行解读,通过对《功夫熊猫》中的中美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和应用,说明文化的协商和借鉴是电影的发展趋势。
在多元化文化并存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部落主义,维护良好的文化生态,实现异质文化的成功对接。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吸收国外好的文化元素,依靠宣传推动其国际传播的进程。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文化,美国精神,跨文化传播,全球化2008年一部反映中国文化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了,电影一上映就备受国人关注,并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成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
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不禁让人瞠目,《功夫熊猫》成为异质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它的传播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大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元素,暗合了中国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心理;二是秉承了好莱坞一贯式的搞笑风格,迎合了当下消费者的文化心理。
一.《功夫熊猫》中美文化元素的糅合(一)影片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文化可以被分为两部分,可见文化和不可见文化。
首先,功夫和大熊猫是影片中最突出的中国民族符号。
可见文化在以下方面都得到体现:服装、饮食、民俗、节日等。
另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现便是宗教方面。
首先,这里表现了儒家思想:和平谷里的和平安宁,居住的都是善良的居民(兔子,猪,鸭子)。
他们有着“善最终会战胜恶”的观念,有着积极乐天的人生态度。
第二,这里也蕴含着道家思想:1.影片中一语道破天机的乌龟,源自《周易》中用龟壳来占卜的传统,奉龟为至尊是传统道家思想的体现,龟的隐喻是道家的最高思想境界,龟仙代表的就是“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道。
2.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逍遥游,是离开一切相待或者条件,才能达致真正的自由,有所待则有束缚,自由则不能发挥。
道家思想最核心的理念是“法自然”,龟仙挑选熊猫阿宝作为神龙斗士,就是因为熊猫代表的就是天命,就是自然。
从《葫芦兄弟》和《功夫熊猫》看中美英雄主义的文化差异作者:玉佩莲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国产动画经典《葫芦兄弟》片中的七个英雄人物在国内是家喻户晓,而动画《功夫熊猫》里也存在着一个英雄。
尽管这部动画以中国文化为背景,选取中国功夫为主题,但这部电影是美国公司制作和包装的。
本文通过探讨中美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旨在使读者对中美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从而促进双方的交流。
【【关键词】】英雄主义;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大无畏的态度一、引言1.1英雄主义的概念英雄主义是指“为完成任务而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
英雄主义蕴含着许多品质:身处危险时(尤其在战斗中)要鼓起勇气,此外,还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1.2研究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两部动画的差异和它们的文化起源。
尽管许多学者对英雄主义进行了研究,但都局限于一个国家的英雄主义文化或单独一个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
为此,笔者将为英雄主义的文化起源作进一步解析。
为读者理解当今中西方文化提供线索。
二、中美英雄主义差异分析——以《葫芦兄弟》和《功夫熊猫》为例2.1剧情梗概2.1.1《葫芦兄弟》剧情梗概传说葫芦山里关着两只妖精。
两只妖精在一次意外中逃了出来,祸害人间。
同时,老汉种下的葫芦藤诞下了葫芦七兄弟,他们各有本领但也存在弱点。
他们的任务就是打败妖精。
七兄弟只有合力才能制服妖精。
遗憾的是,七兄弟打败妖精后化为了石山。
2.1.2《功夫熊猫》剧情梗概熊猫阿宝又肥又懒,与父亲经营着一家面馆。
但他却痴迷于武术,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英雄。
为保护村民免遭恶魔的欺凌,乌龟大师挑选大宝去应战,然而大家对此都不看好。
最初,阿宝练武总以各种借口推脱。
就连练武师傅都不看好阿宝。
但在乌龟大师的鼓励下,阿宝渐渐鼓起勇气,勤加练习,逐渐领悟到武功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本身。
最终,阿宝以自己对武功的悟性战胜了恶魔。
2.2两部动画中英雄主义差异2.2.1主角身处社会背景不同国内把英雄塑造为“完人”的形象。
《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中的跨文化传播因素《功夫熊猫》是2008年由梦工厂动画公司制作的一部动画片。
该片通过讲述一个憨厚的大熊猫乌龙师傅,成为一位传说中的功夫大师的故事,融合了中国功夫文化和西方幽默元素,获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然而,尽管该片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成功,其字幕翻译却涉及了许多跨文化传播因素。
一、语言和文化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将电影中的台词翻译成英文需要考虑这些差异。
例如,中文语言中常常使用成语和俗语,而英文中并不能找到与之完全相应的表达方式。
在《功夫熊猫》中,乌龙师傅经常说一些幽默搞怪的台词,如“我百分之百鲤鱼打挺”,这样的俏皮话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其中的幽默元素成为了一个挑战。
此外,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也需要考虑到。
例如,中国功夫文化在电影中被大量体现,如武当山、少林寺等,但西方观众对这些地名和寺庙可能并不熟悉。
因此,字幕翻译要求必须在保留原作意义的同时对这些文化元素进行适当解释,以便更好地传达给海外观众。
二、幽默和笑点的传播幽默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将幽默元素传递给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是一个挑战。
在《功夫熊猫》中,乌龙师傅的幽默和傻气不仅体现在台词中,还体现在他的动作和表情中。
然而,西方观众可能对中国功夫文化和熊猫并不熟悉,因此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幽默元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字幕翻译需要对台词进行恰当的调整和改写,以便更好地传递幽默效果。
例如,将乌龙师傅说的“我百分之百鲤鱼打挺”翻译成英文时,可以选择一种与之类似的幽默表达方式,比如翻译成“我跟鲤鱼一样,美极了”。
此外,字幕翻译还可以通过配合动画片中的表情和动作来增强幽默效果,将笑点传递给观众。
比如,在乌龙师傅犯错时,通过增加一些口误和滑稽动作,可以增加观众的笑点。
三、角色的命名和声音表演字幕翻译涉及到角色的命名和声音表演方面的考虑。
功夫熊猫中,乌龙师傅被赋予了一个充满神秘感和力量感的名称“龙的传人”,而其他人物的名称也都与中文中的功夫文化有关。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文化价值观融合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2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3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4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6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7 英语修辞的翻译方法8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9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10 从林语堂所译《浮生六记》看文化负载词翻译11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12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13 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14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15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16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17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8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19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20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21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22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23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24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25 论《木木》中屠格涅夫的反农奴制思想26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27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28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29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30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31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32 控制学对英语家教影响的实证分析33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34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35 文本狂欢与女性主义理想:《马戏团之夜》之狂欢化理论解读36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37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38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39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40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41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42 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43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44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45 中英姓名文化内涵的探究46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47 《觉醒》中的爱与死亡48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49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50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51 论文化对词语内涵意义的影响52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53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 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E.B.White’s Charlotte’s Web54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55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56 《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57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58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59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60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61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62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解析63 言语幽默的功能对等翻译64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65 硬汉形象-浅析厄内斯特?海明威《杀人者》66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67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68 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69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70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71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72 A Study of Children Images in Huck Finn and Tom Sawyer73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74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75 谈英汉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及其翻译76 《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分析77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78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79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80 乡村音乐歌词的人际意义分析81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82 An Analysis of the Sym bolic Meanings of the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83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84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85 A Brave Call for Peace--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deric Henry and Catherine Barkley and Its Tragic Ending in A Farewell to Arms86 《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87 中英文化中寒暄语的比较88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评析《夜色温柔》中美国梦之破灭89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90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91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92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93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94 《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95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96 中国特色英语词汇翻译及运用97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9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99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100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101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102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103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104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105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106 中西礼仪对比107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动物词语研究108 企业文化对其竞争力的影响109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110 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111 从英汉颜色词的内涵看其翻译112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113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114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115 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116 会议交替传译中习语的翻译117 从《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看美国黑人成长118 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苔丝的悲剧性色彩浅析119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 alue120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21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122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23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12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125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26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27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Correspondence128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129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130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131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132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133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134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135 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136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137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38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139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140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141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142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143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144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145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146 The Exploration of Tragic Fate of Tess147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148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149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150 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151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152 《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153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154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155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156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157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158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159 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160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161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162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163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 ersions of Hamlet 164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165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6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167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168 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169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170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171 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172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173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174 试析《珍妮姑娘》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17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 ersions of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l Aesthetics176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77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178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179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180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181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Titl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 under Three Beauties Theory182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183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184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185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186 A Study of Hawthorne’s Criticism on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187 罗伯特?弗罗斯特与陶渊明田园诗歌对比研究188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189 Gender Difference in 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190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191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192 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相应的学习策略193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194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195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196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197 从《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198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199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200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
《功夫熊猫》所承载的美国跨文化交际策略[摘要] 《功夫熊猫》堪称好莱坞近年来最为“中国化”的电影,其借助中国功夫和熊猫两大元素,在较为客观真实地表现中国功夫、道教文化、儒家伦理等中国文化的同时,也隐秘地推销了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可谓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实施美国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典范。
[关键词] 《功夫熊猫》;“中国化”;“文化推销”;跨文化交际;策略近年来,美国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的中心,在做足反映本土文化电影文章的基础上,逐渐打起其他民族文化的主意,借此推销美国的民族文化和价值体系。
美国好莱坞梦工厂于2008年和2011年拍摄制作的《功夫熊猫1》和《功夫熊猫2》,就是美国人借助中国文化和元素,对中国实施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典型案例。
电影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在大量使用儒道思想、功夫、熊猫等中国元素及文化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合了命运悲剧、科技文化、超人理念等美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
一、《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及元素的理解与表现近年来,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深入,西方影视作品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表现,逐渐从最初的具有明显迎合西方的东方主义色彩,发展到能客观阐释和展示中国文化现象,以发掘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功夫熊猫》以平等互视的基调,较为客观真实地表现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展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哲学观,堪称近年来最为“中国化”的好莱坞电影。
(一)对中国功夫及武侠精神的理解美国梦工厂巧妙地将“功夫”和“熊猫”糅和在一起,借中国国宝熊猫的身份,制造了一部关于中国功夫的武侠电影。
中国功夫在美国好莱坞的传播可谓由来已久,中国的功夫巨星不断借助进军好莱坞的机会,向美国人展示中国的功夫文化。
随着中国功夫对外影响的不断扩大,美国人也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国功夫及文化的独特奥妙,作为最“中国化”的《功夫熊猫》不但成功地展示了中国功夫,也较为真实地表现了中国的武侠精神。
《功夫熊猫》的制作团队对中国功夫的理解是较为全面的,电影以古代为背景,将功夫的修炼圣地设在云雾缭绕、与世隔绝的高山之巅、天池之畔、高堂庙宇之内;同时,还设计出了太极拳、少林拳、虎拳、猴拳、蛇拳、鹤拳、螳螂拳等中国武术的套路,这些都很具中国武侠电影的特色。
编号(学号):题 目: 中国“木偶”的美国秀 学院名称: 文学院 专业名称: 对外汉语(师范) 年 级: 2011级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职称/学历:***********成 绩 评 定 评价方式及比例指导教师评价(60%) 评阅人评价(20%) 答辩小组评价(20%) 最终 成绩 评定 等级 成 绩折算后成绩●评定等级标准:“优”(90分以上); “良”(80~89); “中”(70~79);“及格”(60~69); “不及格”(60以下)。
教务处 制目录摘要 (1)关键字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中国木偶之中国元素 (2)二、美国提线之美国精神 (6)三、“俄狄浦斯王式”的叙事结构与美式的命运观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中国“木偶”的美国秀——试析《功夫熊猫》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学院 **专业 **级姓名指导教师摘要:《功夫熊猫》系列影片曾在中国乃至世界引起了一股中国热、功夫热,中国民众对阿宝的态度由一味追捧为主逐渐转变为审视反思为主,认识到了阿宝灵魂深处的美国文化内涵,形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蜕变。
由此看到了一个灵魂上刻着“美利坚民族”的熊猫,在中国元素构造的山水中展开一场自我成就式的冒险,而冒险的成果是颇为丰富的——美国精神的弘扬。
然而这些极具地域色彩的美国文化极具两面性,本文采用比较的方式,分析片中中美文化的不同之处,运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审视电影背后的深层意义,探究片中的消费文化和美国文化。
以引起中国民众对于他国文化的警惕。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木偶;中国元素;美国精神China's "puppet"’s American show - the elem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movie of"kung fu panda"College of literature Grade2010 Zhang Dai-jun Instructor:Zhou Yun-fang Abstract:Movie "kung fu panda" serie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has caused a hot china-craze, kung fu, Chinese people's attitude to Po from blindly following mainly look into reflec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recognize the Po the depths of the soul of American culture connotation, formed from perceptual to rational transformation. Thus saw a soul with panda, "united nation" in the Chinese element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in a self achievement of adventure, and adventure results is quite rich, the spread of the American spirit. Yet these extremely extremely has two sides,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this paper, with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thecultural critique of look at the deep meaning behind the movie, inquisition of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To arouse the Chinese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culture began.Key words:"Kung fu panda,"; Chinese puppet; Chinese elements; The American spirit《功夫熊猫》系列影片曾经在2008年和2011年掀起了一股又一股中国文化热。
青年与社会2014年11月上第3l期总第577期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美价值观的传播区别
赵泽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摘要】中关之所以存在着这种价值观上的传播区别,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中国作为一个两年多年的封建君主
制国家,形成了“儒教”、“宗族”等观点,国家至上的民族主义观点深入人心;而美国却是一个近代建立的典型的西方自
由资本主义国家,其向来是倡导个性的解放和发展,反对国家和政府对个人过多的干涉和限制。因此中美文化传播途径的差
别本质上也体现着一种文化上的差别。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主动接受性;软实力
按常理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与其历史积淀是成正 比的,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 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当今世界却频频遭遇软实力的“滑铁 卢”,先是中餐馆被曝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然后又有美国 的孔子学院被要求老师离境。虽然后来这些都得到了解决, 但是我们不禁要思考,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 这源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困境。 美国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只拥有两百多年的建国 史。美国人并没有刻意地向外机械地、直接地传播其价值观, 而是借助一系列文化载体,通过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改变着 受众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种传播方式还有一个优点,那 就是受众的主动接受性。所谓主动接受性,指的是美国价值 观的传播不是一种强迫式的宣传,而是自然地经过合法的途 径在其他国家传播。受众接受时没有被强迫的感觉,这样一 来美国的价值观就会更加深入人心。 反观中国的文化传播却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首 先,当今的中国没有一个明确的代表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有 人说儒家文化是中国价值观的最好代表,但到底什么是儒家 文化呢?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它首先需要具有很强的代表 性和凝聚力。但儒教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充其量只能算是人 们心中的一种潜意识里的文化沉淀,却不能起到团结众人的 作用。几年来中国政府宣传的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 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但这也不能算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只能是一种全民都应遵守的社会准则和规范,起不到典型的 代表作用和凝聚作用。因此,现阶段中国最大的任务就是寻 找到一个真正能代表中国民族性的文化价值观符号。 其次,中国现阶段的对外文化宣传还单纯地以政府主导 为基础,所有的文化宣传背后都有政府的影子。这样一来, 单纯的文化交流就被人为地披上了政治输出的印象。尤其是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保护主义盛行,在文化领域亦是如此。 中国的对外文化宣传常常被冠以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因此常 常遭到相关国家的误解与抵制。另外,冷战的阴影在当今世 界上一些国家至今仍挥之不去,因此相当一部分国家用有色 眼镜看待与中国的正常交往,往往在国与国之间形成了意识 形态的对抗与纷争,从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再次,受经济发展阶段所限,中国的文化建设没有被提 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目前的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 段,国家的首要目标还是发展民生和经济,国家出台的政策 还是在围绕着如何消除国内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 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虽然近年来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 大力支持,却并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和体系。文化的发展作为 一个更高层次的上层建筑,是以经济水平的提高为基础的, 但反过来也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价 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全国人民集中全力发展经济。 中美价值观传播渠道的区别对于中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
展也具有不利的影响。第一,加剧了中美双方的贸易摩擦和
分歧。美国一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位,其中一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中国企业的政府背景可能会导致国家
安全的影响和不公平竞争。中国作为一个“大政府、小社会”
的全能型国家,往往对社会的干预过多,许多国家战略的产
生和推进都是自上而下地进行,行政权力极度膨胀,对于社
会生活的良性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利的影响。另外,政府的主
导性削弱了企业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更多了的是政策的局限
和限制,使得中国企业的前进步伐捉襟见肘,难以跟上经济
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第二,缩小了中美之间文化交流的范围和广度。由于中
国的文化传播途径是政府主导性的,因此要想传到国外必须
获得政府的支持,一般民间文化由于“势单力薄”根本没有
能力进行国际交流,只能在很小的区域内获得扶持和传播。
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实际上一种“逆差”的状态,美国通过
大量的民间交流和途径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并且这些文化
符号都具有极高的伪装性,能够在不知不党中同化所在国的
本土价值观。然而现阶段的中国并没有形成系统和完整的文
化传播战略,这就导致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极不对称性,形成
了文化上的贸易不平衡,长此以往必会对两国的正常交往产
生不利影响。
第三,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盲目支持也不利于国有文
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段6个刚毕业的
大学生拍摄的3D版《戚继光英雄传》片段以抗议一部号称
投资达到1200万元的同名国产动画片。这部动画片可谓是
粗制滥造,但却号称投资达到了1200万元,实在是难以相信。
究其原因,其实是制作方抓住了国家政府扶持国内动漫产业
政策的漏洞,通过国家的大量补贴,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公司,
却在文化产品制作上“偷工减料”,制作了一部国产动漫的
“残次品”。这种不负责任的纯商业运作行为深深地伤害了中
国的动漫产业发展,不利于中国文化品牌的建立和发展。
中美之所以存在着这种价值观上的传播区别,其实有着
更深层次的原因。中国作为一个两年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国家,
形成了“儒教”、“宗族”等观点,国家至上的民族主义观点
深入人心;而美国却是一个近代建立的典型的西方自有资本
主义国家,其向来是倡导个性的解放和发展,反对国家和政
府对个人过多的干涉和限制。因此中美文化传播途径的差别
本质上也体现着一种文化上的差别。如何发展两国之间的民
间和文化交流,仍然是一个极具争议和富有讨论性的话题。
作者简介:赵泽(1990.1卜),男,汉族,山西襄垣
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治理。
2014.V0L.577.NO.3l・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