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Ba(OH)2·8H2O与NH4Cl晶体反应吸热实验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一、选择题1.磷元素的最高价为+5价,次磷酸(H3PO2)是一元中强酸,具有较强还原性,下列有关次磷酸及其盐的说法正确的是H POA.次磷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3PO2=H++-22B.NaH2PO2是次磷酸的酸式盐C.利用(H3PO2)进行化学制银反应中,1个H3PO2分子最多还原4个Ag+离子D.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得次磷酸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4+9NaOH=3Na3PO2+PH3↑+3H2O2.高铁酸钾的生产流程如图所示,其中②是歧化反应,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3O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高铁酸钾作净水剂的原因之一是其还原产物Fe3+与水作用生成的Fe(OH)3胶体具有吸附性B.步骤②中反应每消耗1个Cl2分子,转移1个电子NO=9Fe3++NO2↑+13H2OC.步骤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3O4+26H++-3D.由图知,氧化性:KClO>K2FeO43.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化学反应有关,下列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A.铁生锈B.食物的腐败C.大理石雕像被酸雨腐蚀毁坏D.木炭的燃烧4.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加铝粉有氢气生成的溶液:K+、Na+、Cl-、HCO-3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K+、SO2-4、Cl-、Mg2+C.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的溶液:Na+、Cl-、SO2-4、OH-D.在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NH+4、K+、Cu2 +、Cl-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HSO4溶液与过量Ba(OH)2溶液反应时,发生中和的OH-与未反应的OH-之比为1:1 B.PbO2+4HCl=PbCl2+Cl2↑+2H2O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C .3S+6KOH ΔK 2SO 3+2K 2S+3H 2O 中,被氧化的S 和被还原的S 质量比为2:1D .3(NH 4)2SO 4Δ3SO 2↑+N 2↑+6H 2O+4NH 3↑中,发生氧化反应和未发生氧化反应的氮元素物质的量之比为2:16.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A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鉴别胶体和溶液B .利用胶体聚沉的原理可制作豆腐C .利用渗析可除去胶体中的杂质离子D .胶体中所有微粒的直径均介于1~100 nm 之间7.锑(Sb)在自然界一般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
(时间:30分钟)考查点一 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的理解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凡是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B .自发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非自发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 .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D .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解析 放热反应常常是容易进行的过程,吸热反应有些也是自发反应;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是否能实现还要看具体的条件。
答案 C2.碳酸铵[(NH 4)2CO 3]在室温下就能自发地分解产生氨气,对其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酸铵分解是因为生成了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增大 B .碳酸铵分解是因为外界给予了能量C .碳酸铵分解是吸热反应,根据焓判据不能自发分解D .碳酸盐都不稳定,都能自发分解解析 碳酸铵自发分解,是因为由于氨气的生成而使体系熵增大;有的碳酸盐很稳定,不能自发分解。
答案 A3.在图甲中的A 、B 两容器里,分别收集着两种互不作用的理想气体。
若将中间活塞打开(如图乙所示),两种气体分子逐渐都扩散到两个容器中。
这是一个不伴随能量变化的自发过程。
关于此过程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此过程为混乱程度小的向混乱程度大的方向的变化即熵增大的过程B .此过程为自发过程,而且没有热量的吸收或放出C .此过程从有序到无序,混乱度增大D .此过程是自发可逆的解析 一个过程是自发的,则它的逆过程是非自发的。
答案 D4.下列反应可能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的是 ( )。
A .NaOH(aq)+HCl(aq)===NaCl(aq)+H 2O(l)B .(NH 4)2CO 3(s)===NH 4HCO 3(g)+NH 3(g)C .2CO(g)+O 2(g)=====点燃2CO 2(g) D .2Al +Fe 2O 3=====高温Al 2O 3+2Fe 解析 A 、C 、D 均为放热反应。
答案 B吸热反应自发的实验5.向平底烧瓶中放入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和氯化铵晶体,塞紧瓶塞。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 SiF4 + 2H2O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 H2S——淡蓝色火焰CO——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23 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3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34 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 、SiO2=和金刚石。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点拔:这种说法不对。
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
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合格考达标练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化学键的过程是放热过程B.可逆反应进行的过程中没有热量变化C.在常温下可以发生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故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有热量的变化,B错误;常温下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C错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有关,物质变化越多,能量变化越多,D错误。
2.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成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A.只有①④B.②③C.①④⑤D.②④⑤,吸热反应为②④,液态水汽化是吸热过程,浓硫酸稀释是放热过程,二者均为物理变化。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B.H2O(g)H2O(l)该过程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该过程是化学变化C.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D.对于如图所示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过程,但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虽然存在能量变化,但不是化学变化,A正确,B错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形式有多种,除热能外,还有光能、电能等,C错误;由图像知,该过程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该过程中放出了能量,D错误。
4.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已于2016年6月25日首飞。
火箭所需要的巨大能量由特制的燃料来提供,有关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有的燃烧过程均是放热的B.需要点燃才能发生的燃烧过程是吸热的C.所有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均会发生化学键的断裂D.燃烧后产物的总能量一定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是否需要点燃无关。
对于放热反应,产物的总能量一定小于反应物的总能量;燃烧是化学变化,一定会发生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Ba(OH)2·8H2O与NH4Cl晶体反应吸
热实验的思考
作者:毕甫锡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5期
一、改进实验的目的
2007年1月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
第17页的实验是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 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
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约10 g NH4Cl晶体,并
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玻璃片上的水是否由
于结冰而将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通过实验证明,要观察到结冰现象很难。一是由于实验室的气温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
二是由于接触面较小导致无法观察到结冰现象。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
250 ml烧杯、一次性塑料杯、玻璃棒、温度计、20 ml冰醋酸、
Ba(OH)2·8H2O晶体、NH4Cl晶体、剪刀。
三、实验操作
向250 ml烧杯中加入约20 ml冰醋酸,将一次性塑料杯放入
250 ml烧杯中,在一次性塑料杯中加入约20 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
2·8H2O和约10 g 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
分反应。用温度计测反应后混合物的温度,并将一次性塑料杯取出,观察一次性塑料杯的外壁
是否有结晶现象。
四、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及说明
1.改用冰醋酸代替水后,因冰醋酸的凝固点为16.7℃,在此实验中结冰现象明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一次性塑料杯必要时须剪去上口外边缘,致使上口与烧杯内壁紧贴,塑料杯底与烧杯底
部紧贴。
3.用一次性塑料杯代替烧杯,因其壁薄,冷却效果更好,更容易观察结冰现象。
4.此实验用玻璃棒搅拌时,当使固体变成稠状物时效果更好。
(作者单位 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