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普朗克合唱作品《木履之歌》的曲式结构与排演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方法的练习[权威资料]浅谈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方法的练习摘要:作为单簧管这种西方典型木管乐器的经典之作,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是一部具有一般西方器乐协奏曲曲式和中国音乐特色的完美结合。
本文论述了作曲家如何在作品中使用单簧管这种木管乐器,使其到达作品所描写的故事和背景,进而从配器和鉴赏的角度探讨这种木管乐器对中国器乐协奏曲这种体裁的探索和应用。
本文提出:在为单簧管这种西洋木管乐器应用在协奏曲体裁时,必须注意对每个器乐音色和技术特性的了解,使其在演奏协奏曲这样三个乐章的长曲目时,始终尽量保持奏出最恰当、最美的音色出来,并要注意旋律的歌唱性表现以及整体的音乐感表现等。
关键词:帕米尔之音;协奏曲;技术的练习J605 , 1005-5312(2011)23-0101-01整曲分为三个乐章,是一个典型的协奏曲体裁,快―慢―快的速度特点也是很有标志性的。
例如: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斯波尔的(Louis Spohr)的四首《单簧管协奏曲》等。
第一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单三部曲式。
开始就完全体现了中国元素,散板的开头是在西方器乐协奏曲中所没有见到的,这既是一种创新,也是对中国音乐特色的一种延续。
散板的结束后,4/4的节奏、a小调的属音开始了A部。
A部的音域基本都是在单簧管的的中音部分奏出。
单簧管的中音区空洞而又安静,54的运奏速度仿佛描写出驼队在古老的丝绸之路缓慢而又稳定的前进,帕米尔高原辽阔壮美的自然景象和寂静神秘的气氛让行进的队伍也会偶尔驻足观望,人烟稀少、茫茫高原,沙漠中驼铃声由远而近。
随后音乐进入了B部,节拍的速度也由原来54加快为130。
而单簧管的演奏的音域也由之前的中低音域变为了中高音域。
沙漠驼铃,音乐主题逐渐展开,推向高潮。
不停的半音突进很好的描写了大自然无情的力量,不停的小二度上行快速推进搭配增四、减五度的下行,好似塔吉克人与大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上行音符所表现的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打击被下行的增四减五所代表的塔吉克人一一顽强抵御。
十七册作品分析
1、《卡门序曲》
作曲家:比捷(法)
选自歌剧《卡门》
曲式:回旋曲式
曲式结构:ABACA
演奏形式:管弦乐合奏
乐曲的主部主题由木管乐器及小提琴奏出,气氛热烈欢快尤其在乐句的中还加入了强烈的打击乐器的演奏,把气氛推向高潮,描绘了西班牙斗牛场那种喧闹狂热的意境之中。
B插部旋律转到小调由木管乐器和小提琴奏出,力度相对较弱表现了斗牛场上妇女、儿童欢呼的场面。
C插部这个主题旋律性较强先后出现两次,第一次呈现时有弦乐组奏出抒情细腻、感情真挚。
第二次呈现将旋律提高八度,还加入了木管乐器奏出主旋律情绪威武雄壮带有凯旋的气质表现斗牛士英姿飒爽的形象。
2、《瑶族舞曲》
作曲家:刘铁山、茅沅
曲式: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曲式结构:A||;ab:||BcdcA’
演奏形式:管弦乐合奏
作品的开始部分由中、大、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法模仿瑶族长鼓的节奏敲响,把人们引入瑶族山寨的幽静的意境之中。
随后A部分由两个不同主题音乐组成第一主题优美抒情呈现了三遍,旋律相同但织体配器手法的不同,在情绪上还是有细微的变化。
第二主题情绪欢乐、热情、粗犷、豪放,速度为快板。
B部分同时出现了两个不同主题的音乐,其一旋律悠扬,节奏舒缓由小提琴凑出,静中带动貌似女子婀娜多姿的舞姿,随后第二主题出现小号有节奏的奏出一段铿锵有力的音乐两支长笛做和应,情绪活泼跳动,像是男子强壮有力的舞姿。
最后又再现A段整个情绪比第一部分热情,尤其尾声部分速度在快板的基础上再加快,将音乐情绪推向了高潮并在热烈中结束。
平彻尔室内乐《暮光之歌》的技法及结构解析平彻尔室内乐《暮光之歌》的技法及结构解析《暮光之歌》是著名的平彻尔室内乐作品,它以其独特的技法和复杂的结构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这首乐曲的技法及结构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从技法方面来探讨《暮光之歌》的独特之处。
平彻尔运用了许多技巧来表达乐曲中的情感和主题。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对和声的高度运用。
乐曲中充斥着丰富的和声变化,既有紧密的和声结构,也有跳跃的和声进行。
这种和声处理不仅使乐曲在听觉上更加丰富多变,还能表达出乐曲主题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此外,平彻尔还运用了大胆而独特的音符组合来展示乐曲的技巧性。
在乐曲中,他巧妙地运用了音符的重音、变化节奏和装饰性音符,使乐曲更加富有表现力。
特别是在速度较快的段落中,他利用反复出现的音符组合来创造出强烈的动感和力量感,进一步加强了乐曲的宏大气势。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技法是平彻尔对乐器的运用。
乐曲中采用了不同的室内乐组合,如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和弦乐与钢琴的组合等。
每个乐器组合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表达方式,平彻尔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丰富多变的音乐效果。
同时,他还灵活运用了乐器的技巧和特点,使每个乐器都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潜力,进一步丰富了乐曲的音乐表达。
在结构方面,《暮光之歌》展现出了平彻尔的高超技巧和创造力。
整首乐曲分为多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不同的表达和情感。
但令人赞叹的是,平彻尔巧妙地将这些乐章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他通过精确的过渡和衔接,使各个乐章之间的过渡变得自然而流畅。
此外,平彻尔还巧妙地运用了变奏技巧和主题回旋的手法。
乐曲中的主题在不同乐章中被多次重复和变奏,这为整个作品注入了统一性和连贯性。
通过这种结构安排,乐曲得以保持旋律性和内在逻辑,同时展现出平彻尔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水平。
综上所述,《暮光之歌》是一部具有独特技法和复杂结构的室内乐作品。
平彻尔在这首音乐中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和声处理和音符组合,展示了其技巧性和创造力。
意大利歌曲我亲爱的曲式结构
摘要:
1.意大利歌曲的概述
2.意大利歌曲的曲式结构
3.我亲爱的的曲式结构特点
4.结论
正文:
1.意大利歌曲的概述
意大利歌曲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旋律优美、感情丰富、表现力强。
意大利歌曲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大利歌曲的曲式结构
意大利歌曲的曲式结构通常分为咏叹调、宣叙调、回旋曲式等。
其中,咏叹调是意大利歌曲的主要形式,常用于歌剧、清唱剧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戏剧性。
宣叙调则是一种叙述性的歌唱方式,通常用于描述情节或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
回旋曲式则是一种以主题和变奏为主题的曲式,常用于器乐作品中。
3.我亲爱的的曲式结构特点
《我亲爱的》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歌曲,其曲式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咏叹调形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戏剧性。
(2)旋律优美,富有感情,充分展现了意大利歌曲的特点。
(3)曲式结构严谨,主题与变奏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
4.结论
意大利歌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曲式结构丰富多样,表现力强。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OP16第四首分析摘要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瞬间》的第四首,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
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体现出来,仿佛预示着暴风雨即将猛烈地到来。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弗吉尼亚调式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拉赫玛尼诺夫早期的钢琴作品深受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的影响,他对于肖邦一直怀有一种极其崇敬与喜爱的心情:“肖邦!我从19岁就感觉到他的伟大,并且赞赏他一直到今天。
他是这样令人震惊的天才,至今也没有一位作曲家在风格的现代化上比得上他,对于我来说,他始终是伟人中最伟大的一位。
”本文分析的《音乐瞬间》(OP・16 NO・4)就带有肖邦钢琴创作的影子。
《音乐瞬间》的第四首,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
这首音乐瞬间从左手犹如海潮般的十六分音符六连音开始,仿佛预示着暴风雨即将猛烈地到来。
在这汹涌激荡的潮水之中突然出现了极其坚定的主题旋律,由于这旋律出现得十分突然,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
它好像是拉赫玛尼诺夫感情的爆发,坚定,愤慨,不屈不挠,但是又带着强烈的悲剧性,还有些许的惆怅与无奈。
在音乐不断的发展之中右手也时不时的加入了海潮般的六连音进行,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好浩浩荡荡,在这悲愤激荡的两道洪流之中主题时隐时现。
这部作品虽然只是一部结构简单的钢琴小品,但是它所表现出的气势完全能够同一部交响作品相媲美,具有十分强烈的戏剧性。
一曲式和声分析全曲为单三部曲式(ABA)。
引子(1-2小节)、主部(2-15小节)、链接部(16-21小节)、中部(22-44小节)、引子再现(45-46小节)、再现部(47-58小节)、尾声(59-67小节)。
1 主部A为平行乐段主部A由第一乐段2-9小节和第二乐段10-15小节组成。
前面是2小节的引子,是左手伴奏织体的演示。
《亨德尔两首清唱剧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技巧研究》篇一一、引言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是巴洛克时期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其音乐作品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以雄浑、激昂的旋律和精湛的管弦乐配乐闻名于世。
本文将针对亨德尔的两首清唱剧咏叹调进行音乐分析和演唱技巧的研究。
这两首作品分别为《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和《塞墨勒》中的《哀悼歌》,通过分析其音乐特点、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旨在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两首经典作品。
二、亨德尔清唱剧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一)《哈利路亚》《哈利路亚》是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中的一首著名咏叹调。
该曲以宏大的管弦乐伴奏,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
音乐旋律高亢激昂,富有感染力,表达了人们对神明的敬仰之情。
在音乐结构上,该曲采用复调手法,使得旋律与和声相互呼应,形成强烈的音乐张力。
(二)《哀悼歌》《哀悼歌》则与《哈利路亚》形成鲜明对比,其情感深沉、悲伤。
该曲以柔和的管弦乐伴奏,呈现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在音乐结构上,该曲运用了多种音乐元素,如音阶、节奏的转换等,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悲伤。
此外,亨德尔还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使得整首歌曲更加细腻、动听。
三、演唱技巧研究(一)呼吸与气息控制在演唱亨德尔的清唱剧咏叹调时,呼吸与气息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演唱者需根据乐曲的节奏和情感变化,合理调整呼吸节奏和气息深度。
在演唱高亢激昂的旋律时,应保持深呼吸和稳定的呼吸节奏,以确保声音的稳定性和表现力。
在演唱低沉悲伤的旋律时,应注意保持平稳而连贯的气息流动,以传达作品的情感内涵。
(二)音准与音色音准与音色是决定演唱效果的关键因素。
亨德尔的音乐作品对音准要求极高,演唱者需具备良好的音准感和音乐素养。
此外,音色也是表达作品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演唱《哈利路亚》时,应运用饱满而有力的音色来表现庄严神圣的氛围;而在演唱《哀悼歌》时,则需运用柔和而细腻的音色来传达悲伤凄美的情感。
(三)情感表达与表演风格情感表达与表演风格是演唱亨德尔清唱剧咏叹调时不可忽视的要素。
《如歌的行板》曲式结构与特点一、创作背景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Elyich Chaikovsky1840-1893),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19世纪俄国乐坛的世界地位因这位音乐家的声名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其音乐风格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涉及的体裁面极广,数量也很可观,但是他的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仅持续了五年,有编号的作品也只有三首。
他的三部弦乐四重奏以1871年创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Op.11)最为著名,而这部作品之所以被人们所钟爱最终归功于其中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一弦乐四重奏》是柴科夫斯基在莫斯科时期创作的,作品采用传统的四乐章套曲布局结构,《如歌的行板》是第二乐章。
编制:小提琴2、中提琴、大提琴;结构为双主题的带有插部性中部的三部曲式。
第一主题来自于一首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
演奏《如歌的行板》这一乐章时,四件弦乐器都加了弱音器,音乐形象是心灵创痛的抒发。
二、曲式结构: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是带有插部性中部的三部曲式,结构图示如下:(一)呈示部(1-50):带有展开性中部的三段曲式1.呈示段(1-16)是个以8小节延伸性二句式乐段为基础、复奏一次形成的复奏乐段。
其中,上句(1-4)可以分成两个乐节。
第一乐节从主调上以很弱的力度、加上弱音器的连奏、四个声部的织体、柱式和弦结构伴奏、主-下属-主的和声进行的方式,奏出神圣的、哀求式的音调。
第一乐节主要以上行跳进和下行级进为主(见例1)。
第二乐节改变节拍(由庄严性的2/4拍变换成世俗性的3/4拍),奏出下行、无奈、略带叹息式的音调,并结束在主调的属功能上。
在进行方向上,主要使用了下行进行,并由级进的下行扩展到跳进的下行(见例2)。
上句变格式的进行在浪漫主义时期常用来表现宗教色彩,两次幅度渐增的上行具有哀求式的情绪,与哀求无果后无力叹息之间作对比。
下句(5-8)延伸进入,以下行级进和上行跳进的进行为主,在上行跳进时由上行四度扩展至七度,为旋律的发展提供动力。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冲刺卷②(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I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70题)1.图为西洋管弦乐队座位图,图①位置的乐器通常是( )oA.小号B.长笛C.大提琴D.单簧管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西洋管弦乐队是由键盘乐器、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以及其他一些特性乐器组成的。
按照题中图示的展示,位于①位置的是弦乐器组中的大提琴。
2.歌曲《长江之歌》的基本指挥图式是()。
A.见图AB.见图BC.见图CD.见图D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长江之歌为4/4。
3.下面谱例属于哪个地区的民歌?()A.陕北民歌B.东北民歌C.广东民歌D.江苏民歌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谱例中的旋律出自《三十里铺》是一首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
该民歌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根据陕北地区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而成的。
4.下列歌曲乐句结构符合“起承转合”的是()。
A.《八月桂花遍地开》B.《小草》C.《绣金匾》D.《兰花花》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具有呼应、发展、概括、总结等多种功能,结构比较完整,非常具有表现力,是歌曲创作中经常采用的曲式之一。
《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5.陈老师在音符时值的教学中.没有采用数学运算方式,而是将音符时值的时间关系与音响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不同音符时值的关系,上述教学行为体现的哲学观是( )。
A.唯理主义B.折中主义C.理性主义D.实用主义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实用主义认为概念、理论并不是世界的答案,判别它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看其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而是看其在实际应用中可感觉的效果。
题干中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不同音符时值的关系,体现了实用主义的哲学观。
6.合唱协调不包括以下哪种要素?()A.音高B.音色C.音准D.音量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合唱协调包括音量、音色、音准三种要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析普朗克合唱作品《木履之歌》的曲式结构与排演方法 作者:魏征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5期
摘 要:通过史学梳理和本分析手段,对普朗克合唱曲《木履之歌》进行音乐解构,展现其作品在旋律和诗词之间,结构与调式之间的关系。并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对该指挥作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普朗克;六人团;合唱作品;《木履之歌》 一、普朗克其人其作 弗朗西斯·普朗克,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钢琴家与作曲家,1899年1月7日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艾密勒·普朗克是化学制药工厂的负责人、也是一位虔诚的天母亲珍妮·罗耶,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热爱文学及艺术;普朗克从小由母亲启蒙开始学习钢琴,后来跟随钢琴家韦涅斯学习。在这段期间,韦涅斯不仅教他钢琴、音乐理论、作曲技巧、音乐文学等,还为他引荐当时著名的当时著名的音乐家萨蒂与欧瑞克,让普朗克在音乐的创作上增添了许多灵感与想法。1917年普朗克受到萨蒂芭蕾舞剧《游行》(Parade)的震撼,创作了一首室内乐作品《黑人狂想曲》(Rapsodie négre)来表示对萨蒂的崇敬。这首曲子充满着不协和的音响效果,首演时,还让原本担任男中音的歌手临阵脱逃,迫使普朗克自己必须上台演出,可见这作品的奇特。同年九月,普朗克也以这首曲子参加巴黎音乐学校的甄选,结果被音乐院的作曲老师维达批评为荒唐、可笑,令他无法顺利入学,使得普朗克一直无法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普朗克始终能保有他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第一次大战前,普朗克的身份开始发生变化。当时,法国作曲家萨蒂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作曲家组成一个小团体,称为“新青年”(Les Nouveau Jeunes)。刚开始只有奥里克、迪雷和奥涅格,后来普朗克、泰勒菲尔与米约陆续加入。由于萨蒂朴素、简约的音乐风格,以及使用讽刺性题材的创作手法深刻影响这些作曲家,使得他们喜欢在音乐中加入通俗质朴的元素,于是这股风潮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激起一阵旋风。1920年乐评家亨利·柯雷在音乐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名为《俄国五人团、法国六人团与萨蒂》。于是“法国六人组”的称号,便开始流传。“法国六人团”以萨蒂为精神领袖,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文艺思潮的影响,打着“反德国音乐、反浪漫主义、反印象派音乐”的口号,以单纯、简明的风格为创作理念写作,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佳作。
1930年普朗克开始将作曲重心转移到声乐和合唱作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为他的儿时玩伴林洛希尔的过世,唤醒了他对文学艺术上的情感,所以特别偏向使用诗人的作品来创作。例如:1930年创作的男中音与室内乐团的世俗清唱剧《假面舞会》(Le bal masque),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931年的《四首诗》(Quatre Poèmes),1934年的《四首儿童歌曲》(Quatre Chansons pour enfant)等。其二是因为与男中音贝纳克(Pierre Bernac,1899-1979)的认识与合作。1934-1959年他与贝纳克开始长达25年的欧洲巡回演出,普朗克为他量身订做了近百首的艺术歌曲。例如:《燃烧的镜子》(Mirroirs br·lants,1938)、《和平的祈祷》(Priez pour paix,1938)、《蒙帕纳斯》(Montparnasse,1945)等。
本文所分析的这部作品,是浦朗克于1945-1946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到法国乡村地区隐居时的创作,题献给他亲爱的朋友亨利·斯卡利普。通过这部无伴奏混声作品,不难看出浦朗克当时对于寻求心灵与生活上平静的渴望。这部作品共有八首短小的曲子,分别是:第一首《Margoton va t’a l’iau》(井边的玛格顿)、第二首《La belle se sied au pied de la tour》(坐在高塔边的少女)、第三首《Pilons l’orge》(扬麦)、第四首《Clic!clac!dansez sabots》(木履之舞)、第五首《C’est la petit’fill’du prince》(国王的小女儿)、第六首《La belle si nous étions》(若有美人)、第七首《Ah!mon beau laboureur》(我好心的园丁),以及第八首《Les Tisserands》(织布的人)。下面,笔者以其中的第四首为例,进行分析论述。
二、本体分析与指挥阐释 第四首《Clic!clac!dansez sabots》(木履之舞)是男中音独唱与男声三部合唱的作品,共有八段。调性为e小调,8/6拍,共有130小节,速度标示为138,各声部音域为:男中音独唱c-c1;男高音:升d-e1;男中音:c-e1;男低音:E-a,表情术语是Rondement(敏捷、迅速),歌词内容主要是在描述男孩们希望能得到女孩们父亲的同意,让他(她)们一起来跳舞。
(一)本体分析 这是一首节奏轻快的舞曲,由主题及副歌两部分组成,而且依据说话者角色的不同有所改变。在主题部分可分为A、B两段:A段是代表男孩、B段是代表父亲。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其副歌演唱部分。以下笔者就以副歌部分来进行分析:
这首歌曲由副歌开始,它的旋律是由4+4的前后两乐句组成,属音开始级进进行,所有的音都围绕在属音周围,好像绕着圈圈在跳舞一般。它的歌词是:“Clic!clac!dansez sabots”(喀哩!喀啦!木履之舞)、“et qu’éclatent les pipeaux”(还有那响亮的木笛吹奏)。
第一次的副歌(1-8小节):主旋律在男中音以级进为主,男低音使用附点四分音符作为顽固节奏,四音的音型为一组以e-升f-g-升f,e-d-c-B,与主旋律作对应。这里的男低音歌词只有“Clic!clac!”两个字,是表示木鞋所发出的声响,以这种规律的节奏开启舞曲音乐。唱的时候要注意,因为“Clic”与“Clac”两个字的发音,都是由两个子音k、l开始,子音都要清楚,而且要迅速地通过,唱到元音i或a,不要让子音停留太久,以免将速度拖慢,音乐无法前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次的副歌(15-18小节)主旋律在男高音,男中音以下方平行三度的音程与它对应,男低音则以主音开始,使用下行分散的IV级和弦来持续节奏的律动。这里和声回应的感觉只是在说明事情,语气上比较没有特殊的情绪。第五次与第九次的副歌也是使用相同手法。
第三次与第四次的副歌(29-30小节)主旋律仍在男高音,男低音在它的下方以平行三度来进行;男中音则以八度上行大跳的音程,再下行大跳十度返回。这种大跳的音程在男高音与男低音之间形成声部的交错,让人感觉男孩们是想要用特别舞步的表现,来赢得女孩们父亲的赞赏,同意让女孩们与他们共舞。这里大跳的音程,特别难唱:上行跳进的八度音程一定要在第一个低音时就要先准备好第二个高音,让高低音的位置都能保持在相同的高度;而下行跳进的十度音程更要小心,发音位置不仅要继续维持在前一个高音的地方,身体力气的支撑更是不容忽视。这里唱的感觉就如同走路一般,先用力地跨大一步再缓和地走小的一步,音乐持续地在往前进行。所以,一定要在唱之前先想好下一个音的音高,而且高音“clac”的地方,要小声用力,以免破坏音乐的线条。第六次与第七次使用与第三、四段相同手法,还是一样在表达请求的氛围中。男孩们仍然是对自己感到很有信心,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好好照顾女孩。此后的音乐进行与之前的副歌演唱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二)指挥诠释 该曲旋律部分的指挥,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A段的旋律有三句,每句两小节,共有六小节,第一句与第二句是主要叙述句,第三句是重复第二句,所以第三句的感觉就像是回音,要将它唱得小声一点。
第二,B段旋律是个跳进的音程,由主音开始的四音音型(e-升d-还原d-升c)分别跳进到属音,音程从五度扩张到七度。这里的音程很难唱,演唱下行音阶时,意识要往上想音才不会往下掉,同时也要让音乐有前进的动力与方向,这样才会感觉好唱,旋律才能吸引人。
第三,副歌部分旋律是级进下行,特别注意音乐要一直保持着前进的动力,不要只在原地绕圈打转。虽然有前后两乐句,但是前乐句的感觉要一直延续到后一乐句。
该曲的节奏部分,指挥者应该注意不要呆数拍数,让节奏变得零散,而是要有大二拍的律动感觉。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是在B段男中音声部,它与其他声部有不同的节奏,代表着男孩们很顽皮地在回应着生气的父亲。此外,本曲是一首舞曲,指挥只要让合唱者的身体自然地跟着节奏的律动即可,不要去控制他们。抒情的旋律线条将进来时,可用眼神提示,千万不要用过大的手势去破坏音乐的线条。此外,这首曲子特别难的音程是在B段,它以是以跳进的音程为主e-b-升d-b-还原d-b-升c-b。练习时,我们可以先将音程拆解为e-升d--还原d-升c四个音的半音阶下行来练习,之后再以较慢的速度分别跳进到b音。这样反复练习之后,就会熟练掌握而且容易唱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歌词。这首歌曲韵脚是a与Õ。每一个单字的轻重音节都不同,必须依节奏来朗读歌词,找到歌词的律动后,再将它放入旋律中。特别要注意短音符的元音要更努力的往前传送,这样每个字才能紧密的连结在一起,音乐线条才不会在原地踏步。这首歌共有八段歌词,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角色来表达,要确定歌词的意义,才能正确来诠释乐曲。
总之,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普朗克多变的音乐风格,其作品的曲式结构通常简单清晰,却能表达出幽默、愉快、忧郁、严肃、轻浮、高贵等丰富的情感。他保持着自由宽广的创作观念,以随性的精神来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技法,使歌词与旋律能够完美的结合。此外,他还善于使用和声技巧来营造音乐气氛,展现了二十世纪音乐家以个人情感抒发为主的创作特质。笔者希冀通过本文的论述,引起学界同仁对二十世纪法国合唱歌曲的关注,使我们的合唱艺术发展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多元化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Adams, David. A Handbook of Diction for Singers-Italian, German, Fren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Bernac, Pierre. Francis Poulenc, the Man and His Song. New York: Norton, 1977.The Interpretation of French Song.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