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与控制制度(肺炎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22.64 KB
- 文档页数: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和控制VAP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VAP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
VAP的严重性评分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口咽部及胃内容物的误吸。
气管导管上方的分泌物堆积是误吸的主要来源,会增加呼吸道感染机会。
胃管插入和镇静剂使用也容易导致误吸。
机械通气患者易发生消化道出血和应激性溃疡,当胃液PH值升高时,病原微生物则在胃内大量繁殖,增加感染风险。
2.免疫功能降低。
气管切开和插管等人工操作会导致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易使细菌进入呼吸道。
3.体位的影响。
仰卧位易造成胃内容物流入呼吸道,增加误吸的风险。
平卧位和长时间平卧位是引起误吸最危险的因素,患者仰卧位也会增加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
4.呼吸机管路的污染。
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场所,常有冷凝液形成,是细菌生长繁殖的温床。
如果呼吸管路的清洁消毒方法不当,易造成呼吸机管路污染与VAP发生之间的恶性循环。
5.病房空气消毒不彻底和医护人员手污染。
医护人员的手和吸痰管、鼻胃管等也可能成为感染源,应加强无菌操作和手卫生。
为预防VAP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ICU的管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层流净化,室温保持在22℃左右,相对湿度50%~60%。
每月进行细菌学检测,ICU空气菌落<200cfu/m3,物体表面<5cfu/cm2.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患者或带菌者应相对隔离。
2.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应注意手卫生和吸痰管等操作的无菌技术。
为了创造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房间的设置、温湿度、光线、声音、床单位、呼叫器、各种管道、电极片等对患者的影响。
有效的护理手段可以消除或减轻这些不良刺激,帮助患者适应环境。
建立新的护患沟通方式也非常重要,护士应该教会患者用手势、表情或简单的点头、摇头等表达问题。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由于机械通气而引起的肺炎,在医院感染中占据重要地位。
治疗呼吸衰竭的呼吸机是引起VAP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导致VAP的发病率高达 20%-30%。
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需要有一系列的措施。
VAP 防控措施环境管理医院内的环境清洁对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至关重要。
保持空气质量和粉尘、异味和微生物的污染控制。
需要保证瞬间换气时间,每个患者每小时6-10次瞬间换气。
此外,在流行病暴发期和未知风险因素暴露期,可以增加手卫生的频率。
先进的呼吸器管理在治疗呼吸衰竭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通气模式和设定参数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需要通过依据病人深呼吸度调整呼吸机管路的内径,防止回流性吸入导致VAP的发生。
对于重症患者,呼吸机的使用时间不能超过7天,以免增加VAP的风险。
还应该保证毒力微弱的细菌不会进入呼吸机并繁殖生长,导致交叉感染。
在使用呼吸机期间,尽可能减少机械运动的频率和时长,以避免机械控制导致的肺部感染诊断和监测及时的 VAP 诊断和监测是预防和控制 VAP 的基本措施之一。
人们可以通过直接进行细胞培养或免疫印迹检测,快速分析肺部病变严重程度。
此外,医疗人员还可以根据患者体征比较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上 VAP。
手卫生提高医护人员应该定期进行手卫生,避免习惯性感染的发生。
可以选择含酒精或无水洗手液来消杀细菌,有效控制 VAP 的传播。
也可以适当的改变工作场所内的照明布置,营造一个明亮干净的工作环境。
补充营养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补充患者所需的营养是预防 VAP 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增加患者的摄入热量和蛋白质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消除缺乏的原因和增加病人的免疫力。
,预防和控制 VAP 的措施包括环境管理,高质量呼吸器的使用,诊断和监测,手卫生提高以及患者营养补给等等。
当然,在实际应用时,医护人员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及时做出诊断和改进检查,加强口腔腔咽部清洁等措施,以防止 VAP 的发生和传播。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简称VAP)是指在患者接受机械通气48小时后至拔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预防与控制VAP是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医疗成本和减轻患者痛苦的关键。
一、概述1. 定义: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指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由于呼吸机管道、呼吸机接口等部位污染,导致病原体进入下呼吸道引起的肺部感染。
2. 发生率:VAP的发生率约为10%40%,死亡率为20%50%。
3. 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如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预防措施1. 加强手卫生(1)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均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定。
(2)使用快速手消毒剂,确保手卫生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2. 严格无菌操作(1)呼吸机管道、接口等部位应保持无菌,定期更换。
(2)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接口等物品,避免交叉感染。
3. 呼吸机管理(1)采用封闭式吸痰系统,减少吸痰过程中的污染。
(2)保持呼吸机管道的通畅,定期检查和更换呼吸机管道。
(3)呼吸机管道、湿化罐等部位定期进行消毒。
4. 呼吸道管理(1)采用半卧位,减少误吸和胃食管反流。
(2)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3)采用雾化吸入治疗,减轻呼吸道炎症。
5. 营养支持(1)保证患者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
(2)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6. 抗感染治疗(1)对疑似VAP的患者,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原体。
(2)根据病原体和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3)避免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三、控制措施1. 加强病情监测(1)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血常规、胸部X线等指标。
(2)发现疑似VAP患者,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
2. 严格执行隔离制度(1)将VAP患者安置在单独病房,避免交叉感染。
(2)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时,应穿戴防护用品。
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是指机械通气(MV)后浮现的肺部感染,属难治性肺炎, 目前尚缺乏快速理想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治疗主要依赖于经验用药。
1.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VAP)的感染因素(1)病原菌在上呼吸道和胃内的定植、吸人和黏附: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 由于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减弱或者消失,加之气管插管过程损伤气道上皮细胞,气道黏膜基底层暴露, 口咽部与下呼吸道的屏障直接受到伤害,黏性分泌物增多,吸引器的使用等因素,使上呼吸道定植的细菌大大增加,其中革兰阴性肠道杆菌成为主要的定植菌。
正常情况下,由于胃酸的作用, 胃内几乎无菌,但在 ICU 由于时常使用H2 受体阻滯剂或者抗酸剂以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可导致胃液 pH 值上升,某些病原菌得以在胃内寄生,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等。
病原体通过各种方式被吸人后可与气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黏附。
(2)气管插管的直接影响:气管插管为病原菌繁殖提供场所,增加气道细菌的寄殖和感染。
①损伤气道上皮和引起炎症反应,刺激气道分泌,促进细菌繁殖, 增加细菌黏附和定植,使病原菌不经过鼻腔和口咽的调温、湿化和过滤而直接进人下呼吸道。
②气管导管的套囊对血管壁的压迫,使气管软骨间的血流被阻断并导致气管黏膜损伤,影响其清除能力。
③鼻气管插管妨碍鼻窦外引流,容易并发鼻窦炎,增加下呼吸道吸人机会,鼻胃插管同样易致鼻咽部炎症,削弱吞咽活动和食管括约肌关闭,导管本身还成为细菌自胃向咽部移行的便利通道。
④由 PVC 材料制成的气管导管,细菌易在其表面黏附增殖,大量分泌胞外多糖,形成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膜即被膜,具有被膜的细菌定植不易被抗生素杀灭或者被机体本身的谨防机制所清除。
(3)呼吸机及其辅助装置的污染:呼吸设施污染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VAP)通常包括两个途径。
首先,呼吸机常作为细菌的储存库。
含有液体的装置如雾化器和湿化器易引起细菌在水中大量繁殖。
其次,受污染仪器设备,如直接与患者相连的呼吸机或者雾化装置或者污染药物,可直接引起微生物在下呼吸道的种植。
《呼吸机相关肺炎防控措施》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指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以上发生新的肺部感染,或原有肺部感染行mv治疗48小时又发生新的肺部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
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和胃肠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
1.1声门下分泌物的引流。
1.1.1充分吸引气管内分泌物及口鼻腔分泌物。
1.1.2将简易呼吸器与气管套管相连。
1.2加强口腔护理。
1.3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
1.4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膜的清除。
2.加强气道管理。
3.增加宿主的廓清机制。
4.合理使用抗生素。
5.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5.1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戴口罩,操作前后正确洗手。
5.2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5.3对纤维支气管镜等共用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
5.4患者及病原体携带者的隔离。
5.5保护性隔离。
6.提高机体免疫力。
7.严格进行呼吸机的清洁、消毒。
7.1呼吸机的外表面,应用湿润的纱布擦拭即可(每日一次),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消毒时,须用75%的医用酒精擦拭。
7.2呼吸机外置回路:7.2.1呼吸机外置管路和附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每周更换一次。
7.2.2呼吸机湿化罐内应使用无菌蒸馏水,使用中的呼吸机湿化器内的湿化液应每天更换,湿化罐和滤纸应每周更换。
每次使用后应倒掉湿化器内的液体,浸泡消毒晾干使用。
7.2.3呼吸机的使用过程中,集水杯中的冷凝水应及时清除,接水碗垂直向下,位于管路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
7.3呼吸机内置回路:应有工程师定期保养维修,定期更换皮囊、皮垫、细菌过滤器等。
呼吸机主机或空气压缩机的空气过滤网:需要每日清洗以防灰尘堆积造成细菌繁殖。
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防控措施一、置管预防感染流程环境要求。
中心静脉穿刺尽量选择在手术室进行。
人员要求:操作者应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操作。
消毒皮肤:碘酒和酒精: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脱碘。
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不少于20cm。
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消毒范围包括颌下、颈、锁骨下区域;股静脉穿刺前需备皮,消毒范围自脐下至大腿上1/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控制制度一、如无禁忌症,将床头抬高30°~45°,预防胃内细菌的反流.二、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三、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需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四、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实施手卫生.五、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六、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七、对严重免疫缺陷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房时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隔离衣.八、呼吸机管理1、使用呼吸机较长时间者,螺纹管每周更换一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灭菌水,每天更换.2、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作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3、呼吸机外面清洁消毒每日一次,包括界面、键盘、万向臂架、电源线、高压气源管路等.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终末消毒时,须用75%医用酒精擦拭触摸屏式操作面板,擦拭是应避免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4、特殊感染患者使用过的呼吸机管路应单独进行清洗消毒.5、呼吸机各部件消毒后,应干燥保存备用,保存时间为一周,过期应重新清洗消毒.九、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十、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十一、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要求.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管理措施一、病房环境的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层流净化,室温保持在22℃左右,相对湿度50%-60%.每月进行细菌学检测,室内空气菌落<200cfu/m3,物体表面<5cfu/m2.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铜绿假单胞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患者或带菌者应相对隔离.二、提高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无菌操作病房内应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实行无陪护制度.进入病房人员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和工作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采用“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当直接接触患者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在直接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换手套并消毒手部.三、呼吸道管理1、导管气囊充气是为了使人工气道放置牢固,同时达到合理密闭.而合理的密闭可以防止呼吸道或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减少VAP的发生并保证机械通气时不漏气.套囊内气量一般注入5ml左右,以辅助或控制呼吸时不漏气,气囊内压力一般为.2、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冷凝水集液瓶应置于管路最低位置,应及时清除.在断离管道、变换体位及处理冷凝水原液之前应戴手套,之后更换手套并消毒手.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一次.湿化罐、雾化器内装液体应每24h全部倾倒更换灭菌用水,用后终末消毒.3、机械通气病人的细菌监控临床监控人员配合院内感染科的专职人员,定期对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系统各关键部位进行物体表面细菌监测掌握管路系统污染状况及病原菌的变化.4、有效吸痰根据患者需要适时吸痰,可减少吸痰次数,从而减少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使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机会降低.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前可加大吸氧浓度甚至纯氧,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5、呼吸道湿化加强呼吸道湿化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四、体位的护理将床头抬高30°~40°.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以增加患者舒适度;有利于食物靠动力作用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减少胃内容物潴留;有利于胃内容物的排空和食物消化,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反流与误吸.五、营养及饮食的护理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加强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酸碱失衡.在进行鼻饲时,宜选择管腔小而不宜阻塞的胃管,每次。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严格掌握置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置管;尽量行无创通气。
二、必须插管者插管及吸痰动作轻柔,避免粘膜损伤,插管及吸痰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
三、病情允许时患者抬高床头30—45°,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
四、保持气囊内压在20-30cmH
O,必要时行引声门下分泌物吸引。
2
五、呼吸管路和湿化器保持清洁,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呼吸环路内的冷凝水应定期排空以防流入肺内,冷凝水严禁随地倾倒,以减少交叉感染。
六、加强病室通风与消毒: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每日空气消毒。
七、患者加强口腔护理,使用0.2%洗必泰每6h—8h 口腔护理一次,有记录。
八、改进应激性溃疡的防治方法,减少抗酸剂使用,使用胃粘膜保护剂。
九、每日评估患者病情,及时拔管,尽量缩短置管时间;怀疑感染时,应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及时隔离感染患者及病原菌定植者。
十、开展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目标性监测,持续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计生委.WS/T509-2016《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S].2016
1
2。
肺炎相关~
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与控制制度
为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做好呼吸机相关
性肺炎的预防和控制,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
构消毒技术规范》《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2016版),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各种操作
前后应进行手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对多重耐
药菌感染患者,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或处理气道分泌物时,
应穿隔离衣、戴手套、口罩护目镜。
二、严格牮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
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提倡积极控制血糖。
三、减少管路更换频率,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
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 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冷凝水应
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 应
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四、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
拔管。
五、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45°,并协助
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
行口腔护理,每6h-8h—次。
六、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七、根据镇静水平调整镇静剂的剂量,限制患者镇静剂
和镇痛剂的使用。
肺炎相关~
2
八、 加强机体免疫功能,应加强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积极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
相关文件:
[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
[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3]《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