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专题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塑造》习题作业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塑造?答案:通过人为控制强化物来一步一步达到增加目标行为的一种方法。
二、判断题1.塑造对于所有的儿童来说都是很自然的事。
人类成长的最初阶段中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塑造来习得的。
答案:正确2.塑造是指在建立一个新行为时,可从起点开始对与该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反应逐个进行正强化,并连续强化这些不断接近新行为的一系列反应,来建立最终的目标行为,因此,此法又称为“连续接近法”。
答案:正确3.塑造和正强化都是运用正强化物使行为的出现频率提高的行为改变原理。
答案:错误4.对期望行为的接近性行为正强化过多,不利于终点行为的塑造。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塑造目标行为有哪几个阶段?答案:1.准备阶段(1)确定目标行为(2)选择适合个体的正强化物(3)选定一个合适的起点行为(4)确定适当的塑造步子(5)塑造儿童形成新行为时,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可拔苗助长2.实施阶段(1)在程序实施前将计划告诉被训练者、相关人员。
(2)每个起始反应发生后,立即进行强化,否则期望的行为反应会消失。
(3)从起点行为开始,要对每一个接近性行为进行强化,直到确保该接近性行为能够稳固出现。
然后再强化下一个接近性行为,而对前一个接近性行为停止强化。
(4)如果不能确定何时让学生进入下一个新的接近性行为,可采用“10次练习,6次正确”的规则,检查确定,然后进入下一个新的接近性行为。
(5)任何步子不能强化过多,也不能不足,要确定好强化的量。
强化物太少对于儿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强化物太多则易使儿童产生对强化物的饱足,使强化物失去吸引力。
(6)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步子及适度次数的练习。
(7)在实施程序过程中,教师或家长必须仔细观察儿童的行为,及时调整和纠正。
(8)若塑造受阻时,即不执行规定的行为要求时,可从下列两个方面检查:首先,塑造程序是否恰当,儿童是否显得注意力不集中或表现出不感兴趣;强化物是否有效。
强化物如果失效,也会妨碍塑造的正确进行。
核试卷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 (A 卷)( 闭卷)课程性质:必修 考核方式:考试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2004级本科1班本卷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1. 爱德华·桑代克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对以下哪一方面进行了描述。
( )A. 反应性条件反射B. 条件情绪反应C. 效果定律D. 操作性条件反射2. “任何时候马克把手指放在嘴里并把牙齿咬合在指甲上、表皮上或指甲周围的皮肤上”这一描述是“咬指甲”这一行为哪方面的描述。
( )A. 归类B. 判断C. 类别名称D. 行为定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3. 一位老师在记录一个孩子上课时间每15分钟是否有扰乱课堂的行为,这位老师让定时器每15分钟响一次。
当扰乱行为出现时,老师在数据单相应的地方做一记录。
当一个间隔上已经做子记录后,老师就不用观察这个孩子或记录他的行为了,直到下一个间隔开始。
这是以下哪一种记录方法。
()A. 成果记录B. 间隔记录C. 连续记录D. 时间样本记录4. 在科学研究中,可以接受的最低观察者间信度值是多少。
()A. 60%B. 70%C. 80%D. 90%5. 以下哪一种设计不是真正的实验设计,因为它没有重复。
()A. A-BB. A-B-A-BC. 多基线跨行为D. 改变标准6. 王老师在对一个孩子说“请”和“谢谢”的行为记录。
在一周的基线期之后,王老师开始使用强化来增加说“请”的行为。
两周基线期之后王老师又用强化来增加说“谢谢”的行为。
王老师使用的是什么研究设计?()A. 多基线跨行为设计B. 多基线跨被试设计C. 多基线跨环境设计D. 改变标准设计7. 小冉是一名电话销售员。
他通过电话来销售产品。
他不知道谁会买他的产品。
但他知道大约平均打13个电话就有一个人买。
小周打电话的行为被什么强化程序所强化?()A. 固定比例B. 可变比例C. 固定间隔D. 可变间隔8. 剥夺使得一个强化物力量如何变化。
我的作业:选题:第3题3、简述惩罚的副作用。
答:○1惩罚是指在某种情境下个体表现某行为后,立即得到厌恶刺激或正强化物被撤除,以后在类似情境下行为倾向于减少。
○2惩罚有很多种形式,相对于社会管理层面,学校中的惩罚类型有一定的限制,不能任意对学生进行惩罚,但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则有助于促进学生行为改善。
具体来说,惩罚的类型有给予脸色、谴责、警告、叱责、罚劳役、付出代价、体罚等。
○3应用惩罚有一定的原则:有节制地应用惩罚、只限用温和的惩罚、不良行为发生后马上惩罚、在情绪平稳控时再施予惩罚、扼要讲明惩罚的原因、避免体罚。
○4a、强烈的惩罚可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
强烈的惩罚会使惩罚者和被惩罚者都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对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b、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
惩罚的实施者、实施惩罚的环境等因素往往被纳入到惩罚的刺激情境中去,被惩罚者有可能产生对环境中一些中性刺激的厌恶,如学生逃学、不爱上某一门课等。
c、惩罚容易使儿童模仿。
在实施体罚的过程中,被体罚者和旁观体罚的其他人,都有可能从中模仿到体罚,他们倾向于将体罚看作是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就导致儿童模仿。
d、惩罚容易导致使用者上瘾。
惩罚的一般规律是立竿见影、见效快,但实际上维持效果不佳,通常被惩罚的行为经常会再次出现,这导致惩罚步步升级。
而管理者往往只看到惩罚的即时效果,因而倾向于更多地选择惩罚方法,这就使部分教师习惯于使用惩罚,包括体罚措施。
e、惩罚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建立新行为。
从行为矫正的目标上看,形成良好行为与矫正问题行为同等重要,但惩罚则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能帮助个体建立新行为。
因此惩罚总体上是消极的管理方法,在使用时应谨慎。
《塑造》习题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塑造?
答案:通过人为控制强化物来一步一步到达增加目标行为的一种方法。
二、判断题
1.塑造对于所有的儿童来说都是很自然的事。
人类成长的最初阶段中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塑造来习得的。
答案:正确
2.塑造是指在建立一个新行为时,可从起点开始对与该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反响逐个进行正强化,并连续强化这些不断接近新行为的一系列反响,来建立最终的目标行为,因此,此法又称为“连续接近法〞。
答案:正确
3.塑造和正强化都是运用正强化物使行为的出现频率提高的行为改变原理。
答案:错误
4.对期望行为的接近性行为正强化过多,不利于终点行为的塑造。
答案:正确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塑造?
答案:塑造对于所有的儿童来说都是很自然的事。
人类成长的最初阶段中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塑造来习得的。
?请举例说明。
答案:〔1〕塑造了儿童的不良行为;
〔2〕在应当运用塑造时不能适时地运用;
〔3〕对期望行为的接近性行为正强化过多,不利于终点行为的塑造。
谋学网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小学教育2018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0557】 A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一、分析题(4小题,选作2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如何区分一个小学生的行为属于多动症还是一般性的活泼好动?
2.举例说明小学生中常见的问题行为有哪些?
3.小学生自卑可能有哪些原因?
4.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有哪些具体表现?二、论述题(2小题,选作1题,每小题50分,共50分)
1.结合身边学生的具体案例,论述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家庭原因。
2. 一年级的学生壮壮刚一入学就很快成为学校的“新闻人物”。
课间体育活动中,壮壮捡到一个球,旁边一个同学走过来说:“这是我的球!”说完,就要拿走自己的球,壮壮站起来就猛地一推,把同学推到了地上。
壮壮带了一个漂亮的飞机玩具到班级,兴高采烈地向小伙伴炫耀,不小心被同学碰到散了架,立刻嚎啕大哭起来,还用拳头在同学身上捶打着。
美术课时,他发现自己发现缺少了红色的蜡笔。
正巧,邻座手上拿着一只,壮壮什么也不说,就从别人手上抢过红色蜡笔。
课间休息时,老师让大家上厕所,只见壮壮像和谁赛跑一样飞地直冲厕所,冲到离厕所走得最近的同学身边,对着他的背就一掌打下去,动作很快,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针对壮壮的这些行为,教师该如何采取矫治的措施?。
核试卷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 (A 卷)( 闭卷)课程性质:必修 考核方式:考试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2004级本科1班本卷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1. 爱德华·桑代克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对以下哪一方面进行了描述。
( )A. 反应性条件反射B. 条件情绪反应C. 效果定律D. 操作性条件反射 2. “任何时候马克把手指放在嘴里并把牙齿咬合在指甲上、表皮上或指甲周围的皮肤上”这一描述是“咬指甲”这一行为哪方面的描述。
( )A. 归类B. 判断C. 类别名称D. 行为定义3. 一位老师在记录一个孩子上课时间每15分钟是否有扰乱课堂的行为,这位老师让定时器每15分钟响一次。
当扰乱行为出现时,老师在数据单相应的地方做一记录。
当一个间隔上已经做子记录后,老师就不用观察这个孩子或记录他的行为了,直到下一个间隔开始。
这是以下哪一种记录方法。
( )A. 成果记录B. 间隔记录C. 连续记录D. 时间样本记录4. 在科学研究中,可以接受的最低观察者间信度值是多少 。
( )A. 60%B. 70%C. 80%D. 9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5. 以下哪一种设计不是真正的实验设计,因为它没有重复。
()A. A-BB. A-B-A-BC. 多基线跨行为D. 改变标准6. 王老师在对一个孩子说“请”和“谢谢”的行为记录。
在一周的基线期之后,王老师开始使用强化来增加说“请”的行为。
两周基线期之后王老师又用强化来增加说“谢谢”的行为。
王老师使用的是什么研究设计?()A. 多基线跨行为设计B. 多基线跨被试设计C. 多基线跨环境设计D. 改变标准设计7. 小冉是一名电话销售员。
他通过电话来销售产品。
他不知道谁会买他的产品。
但他知道大约平均打13个电话就有一个人买。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2019年12月课程名称【编号】: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0557】 B卷大作业满分:100 分一、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哪些儿童需要进行感觉统合治疗?答:2.行为塑造法的实施分为哪几个步骤?答:行为塑造法的实施步骤:定义目标行为,确定初始行为,选择塑造步骤,确定塑造程序中使用的强化物,对各个连续的趋进行为实施差别强化。
3.作为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如何帮助班级里的多动症儿童?答:第一,可把多动症的孩子安排坐在第一排靠近老师;尽量安排模范学生坐在他身边;不要让两个多动症儿童坐在一起,以减少相互的干扰;不要在旁边放置容易分散注意力的物品;放下窗帘,以减少教室外的干扰等等。
第二,建立日常课堂学习规则,将这些规则编制成简明易懂,短小精悍的顺口溜或画成一些图片,贴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如门、窗等地方,而起到经常提醒的作用。
第三,上课时多向多动症儿童提问题,问题不要太难,在提问题的时候老师的眼睛直接看着多动症的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及时表扬即使回答错误也给予鼓励。
第四,上课时老师不要总停留在一个地方,应在教室来回走动,经常走到多动症儿童身边停留便可或用眼神看着他或者是用手轻轻的拍他一下,通过不断的提醒和督促,使多动症的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动作。
第五,学习之间要有适当的休息,避免孩子的疲劳。
因为疲劳也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4.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有哪些?答: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频繁。
主要表现为:为了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而进行直接争抢,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 学前儿童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用抓、打、咬的方式来抢夺玩具,而并不会用言语来攻击对方。
(3)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学前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5.学习障碍儿童入学后有哪些具体表现?答:。
《行为矫正》作业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
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1、查理每天喝咖啡太多,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 B )A.行为适当B.行为过度C.行为不足D.行为不当2、班都拉提出的行为治疗的方法是:( C )A.厌恶法B.系统脱敏法C.示范-模仿疗法D.理性情绪疗法3、在观察学习中,只要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强化,则等于观察者受到了间接强化,因而也能对观察者的模仿起到动机激励作用,此为( B )A. 内部强化B.外部强化C.自我强化D.替代强化4、用猫打开迷箱的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B )A. 巴甫洛夫B. 桑代克C. 斯金纳D. 班杜拉5、赌博行为属于间歇强化的哪种?( B )A.定比例强化B.变比例强化C.定时距强化D.变时距强化6、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施予厌恶刺激或剥夺他正在享受的奖励刺激,这种行为矫正模式是( B )A. 正强化B.惩罚C. 负强化D.消退7、当乐乐把自己弄脏的墙擦干净后,父亲又要求他将另一面墙上的污渍(这些污渍不是乐乐弄的)也擦洗干净。
父亲采取的方法是:( B )A.积极练习B.体罚C.体力劳动D.过度补偿8、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D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9、武艺为了避免吃垃圾食品,每次去超市之前都先吃饱,他所采用的方法是( B )1A.降低良性行为的难度B.降低不良行为的强化价值C.提高不良行为的反应难度D.消除不良行为的S D和S P10、当老师在教某学生认读单词CAR时,首先举起写有CAR的生词卡片,当学生没有反应时,老师就说“[ka:]”,学生重复说“[ka:]”。
经过几次重复后,当老师再次举起生词卡片时,而学生仍然没有反应时,老师只是提示[k],而不发生整个单词的读音了。
简述惩罚的副作用
1、强烈的惩罚可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
强烈的惩罚会使惩罚者和被惩罚者都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引
起他们的情绪反应,对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
2、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
惩罚的实施者、实施惩罚的环境等因素往往被纳入到惩罚的刺激
情境中去,被惩罚者有可能产生对环境中一些中性刺激的厌恶,如学
生逃学、不爱上某一门课等。
3、惩罚容易使儿童模仿
在实施体罚的过程中,被体罚者和旁观体罚的其他人,都有可能
从中模仿到体罚,他们倾向于将体罚看作是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的有
效方法,这样就导致儿童模仿。
4、惩罚容易导致使用者上瘾
惩罚的一般规律是立竿见影、见效快,但实际上维持效果不佳,
通常被惩罚的行为经常会再次出现,这导致惩罚步步升级。而管理者
往往只看到惩罚的即时效果,因而倾向于更多地选择惩罚方法,这就
使部分教师习惯于使用惩罚,包括体罚措施。
5、惩罚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建立新行为
从行为矫正的目标上看,形成良好行为与矫正问题行为同等重
要,但惩罚则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能帮助个体建立新行为。因此惩
罚总体上是消极的管理方法,在使用时应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