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962.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27卷 第1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3月20日 V ol.27N o.1Journal of K 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M ar.20 2007 康河边迎风起舞的水仙———徐志摩《再别康桥》与华兹华斯《咏水仙》之比较王 强Ξ(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摘 要:华兹华斯是塑造徐志摩诗艺的一个重要源头,通过对他们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和《咏水仙》的创作背景、创作心理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二者诗艺的一些深层联系:一是孤独的心境和缺失性体验;二是大自然情结和归依性体验;三是冷静回忆、情感自然流露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浪漫主义;缺失性体验;归依体验;回忆中图分类号:I2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07)01-0023-03 1804年,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写下了《咏水仙》。
当时他或许没有想到,这首咏唱水仙的抒情诗会成为后人传诵的浪漫主义经典之作。
时隔一个多世纪,当浪漫主义的激情之火在西方诗坛已几近熄灭,中国诗人徐志摩却以一首暗合着《咏水仙》神韵的《再别康桥》,穿透了百年历史的烟云,发出了浪漫主义精神的久远回响。
徐志摩是20世纪初中国新诗创作的重镇,是新月诗派的主力。
他与华兹华斯神交甚深:1922年1月31日徐志摩翻译了华氏一首重要的抒情诗作《葛露水》(Lucy G ray or S oli2 tude),并在《晨报副刊》上撰文认为“宛茨宛士是我们最大诗人之一”。
他还把华氏诗作称为“不朽的歌”(《话》),把华氏隐居的G rasmere湖当做自己神往的境界(《夜》)。
而徐志摩的诗作《云游》几乎就是华兹华斯《咏水仙》的一个翻版。
由此可见,华兹华斯是塑造徐志摩诗艺的一个重要源头。
以往,研究者以比较文学的视角对两位诗人及其作品做过大量的解析,但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人对他们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和《咏水仙》,做出深入的比较分析。
134华兹华斯自然诗与柳宗元山水诗的对比——以《咏水仙》与《江雪》为例罗卓玲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中学摘要:柳宗元与华兹华斯乃中西方山水诗歌的集大成者,二者都是在政治失意、历尽人生挫折之际转向自然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超脱。
本文选取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与柳宗元的《江雪》两首代表诗作进行比较,从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诗歌中的宗教哲学内涵以及观物方式三方面深入分析二者山水诗的异同。
关键词:山水诗;时代背景;宗教哲学;观物方式中国的山水诗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诗经》,至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柳宗元作为唐代诗坛成就卓越者,其山水诗歌也是独树一帜,他的代表作《江雪》更是中国山水诗歌史上的绝佳之作。
西方的山水诗继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也获得了蓬勃发展,华兹华斯则是西方山水诗的集大成者。
本文选取了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与柳宗元的《江雪》两首代表诗作进行比较,从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诗歌中的哲学宗教内涵以及观物方式三方面深入分析二者山水诗的异同。
一、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华兹华斯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此时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工厂里永不停息的工业机器极大地压抑和摧残了人的个性,贫富悬殊,贵族资产阶级腐朽专制,人们道德败坏、自私自利、尔虞我诈、信仰缺失。
华兹华斯经历了理想的幻灭、对现实的失望,加之痛失爱人,陷入了精神的极度失落与痛苦当中。
伍(1997)指出,“这场大革命对他是以欢乐的希望开始,以他诗人想象力的沉沦和对人的信仰的丧失而结束”。
于是华兹华斯远离黑暗污浊的现实社会,认为只有大自然能够启迪人性中的善良和博爱,给人以精神的抚慰以及心灵的启迪。
他的诗歌代表作《咏水仙》正是他在大自然中恢复思想的平静之后创作而成。
柳宗元时期的唐朝已开始衰落,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的体制弊端,而朝廷却腐败无能。
柳宗元参加革新失败,柳宗元随即被贬永州。
柳宗元的山水诗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更多的是在极度苦闷中寻求精神的超脱。
浅析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作者:杨菁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8年第03期【摘要】作为湖畔诗人的领袖人物,威廉·华兹华斯是公认的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
他醉心于自然风物,用纯真质朴、清新诗意的语言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来抒发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并进一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咏水仙》是其早期浪漫主义作品中的经典,诗人用优美而真挚的语言描绘了摇曳多姿的水仙,创造出一种幽微深致、物我两忘的境界,亦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对自然、对希望的歌颂。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咏水仙》;语言;境界【作者简介】杨菁(1997- ),女,山东莱阳人,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华兹华斯的诗歌通常都是描写田园景色和自然风光,其诗歌具有优美动人、寓情于景、等特点。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毕业于剑桥大学,与柯尔律治、骚塞并称为“湖畔派”诗人的华兹华斯,以其淡雅清新的独特语言风格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崭新时代。
华兹华斯认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诗人通过描写湖光山色、静石流水、朗月清风、走兽鸣禽等风景,勾勒出一幅幅英格兰情调的秀美画卷,他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的风格以及古典主义追求雕饰的诗风,打破了18世纪以来用诗歌描写贵族生活的桎梏,开辟了诗歌口语化的道路,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诗人。
华兹华斯认为诗的主要目的是“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的语言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件或情景上加上一种想象力的色彩,是日常的东西在不寻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又如他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强调的一样:“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在精心描绘景色的同时注重抒发对人们生活的感受与沉思,强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他还认为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可以为人类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人类在大自然中的熏陶下应该始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亲密关系。
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论文《孤独的收割人》是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游历苏格兰时所写作的作品。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论文:《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论文关键词:华兹华斯世界名作诗歌风格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名作《孤独的收割人》的深入剖析,来了解作者华兹华斯的人生之路,把握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手法,对作者和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h,1770—1850)是l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湖畔诗派”代表诗人,也是英国引以为荣的著名诗人。
l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欧洲开始兴起,并逐渐得到发展,华兹华斯从小就受到美丽大自然的熏陶,立志投身其中,通过潜心创作来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由于他和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l0月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诗人。
1843年他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
在《抒情歌谣集》中,华兹华斯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
华兹华斯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
他十分注重情感的自然抒发,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侧重描写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变化。
浪漫主义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直接表白,是自然而然的抒发,而不加以刻意的雕琢和修饰。
华兹华斯在同一篇序言中多次说明好诗歌是诗人“激越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流泄出来”。
认为诗人的创作应是内心情感不断酝酿并不断积累的结果,等到成熟后便顺理成章地形成了文字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华兹华斯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认为大自然的自然美景能够启迪人性中的博爱和善良的情感,融合在大自然中能够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
流云无迹,良辰无边——读华兹华斯《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1041041052 陈雅琳孤独吗?未必。
寂寞吗?或许。
倘使我是一朵云,流动在天际,那将是怎样的光景?无形的身体,完全舒展,无形的灵魂,笼罩大地。
我将如何看这个世界?我又会有如何的心境?我一直笃信,诗人是有着无比浪漫的灵魂的精灵。
所以他可以化为风,化为雨,化为云,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食物之间转换,甚至于在他的眼中,丑恶也能够变得美好。
我也一直认为,诗歌,就是在有限的字句中带来无限的感触,那些话外的话,才是最动人的部分。
共鸣,一瞬间理解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感受,这就是读者之所以会被诗歌所触动的原因。
而成功的诗人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他们是无数人的知己。
读华兹华斯《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字数不多,然而其中风月无边。
在我看来,比起咏水仙这样的译名,我宁愿选择这么一个漫长的名字,但比起这样一个漫长的名字,我有觉得其实流云无迹四个字足以概括出这首诗中的韵味。
那种舒缓的情绪,那些一掠而过的惆怅,那些浅淡的欢欣愉悦,尽在其中。
然而到底我不是个翻译家,只能从字句之中感受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美好。
初读此诗,第一个感觉就是浪漫。
仿佛看见那一朵属于诗人的云,在风中流动。
那样恣意而舒缓,那样温柔而浅淡。
即使说的不是同一件事,依旧让人感受到一股属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气质。
都说诗人的灵魂是相同的,属于田园的清新浪漫在不同的句子中闪耀着同样的光芒。
华兹华斯说自己是“孤独”的流云,然而他真的孤独吗?诗人的孤独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孤独是心境上的体会,而非心情上的感触。
当这样的孤独降临时,诗人可以静心徜徉于文字的海洋,哲人能精心思索生死的奥秘,这是属于缪斯的孤独,是无上的赐予。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飘荡的是云朵还是诗人?不是旗在动,不是风在动,是心在动,当诗人的心被缪斯的灵感打动,他的思绪自然在无尽的高空中徜徉,他的目光注视到了水畔的水仙。
2015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2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3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4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5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及有效策略研究6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7 对当今中国大学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方法的观察和思考8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9 论《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10 论基督教对信徒的影响分析11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12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认知隐喻13 从高校课桌文化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压力14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15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16 《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技巧分析1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8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19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2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1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22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23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24 运用超验主义解读《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25 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26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27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谈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28 《小妇人》中四姐妹价值观的发展29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1 论《蝇王》中人性的泯灭和救赎的无力32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33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34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35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36 从文化差异视角论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词汇空缺37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38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39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40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谈旅游翻译41 《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42 Developing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43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44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45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46 易卜生戏剧《培尔?金特》中培尔?金特的宗教救赎之路47 论跨文化因素对广告汉英翻译的影响48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49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Teaching Liste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50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51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52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53 军服相关英汉颜色词的分析54 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能力55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56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57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58 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59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60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61 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哥特式特征分析62 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63 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中的弗洛伊德主义64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65 比较研究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66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开题报告+论)67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68 浅析目的论下宣传标语的英译失误69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70 浅析广告语及其汉译71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72 (日语系毕业论文)义务教育的发展—就择校问题进行的探讨73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74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75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76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77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78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79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80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和《红字》海斯特的悲剧命运的比较81 英汉数词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82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83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85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86 谭恩美《喜福会》中身份协商的研究87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88 《傲慢与偏见》与《劝导》中婚姻模式的对比研究89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9091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92 从茶和咖啡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方式的不同93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94 An Analysis of the Fool in King Le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95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原则9697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98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99 艾丽丝?沃克《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00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101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for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102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103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研究104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105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106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107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比较研究: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108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109 词义的选择和商务英语的汉译110 论文化背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111 The Seven-Eighth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 analysis of “Iceberg Theory”112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13 从《寻找格林先生》看索尔?贝娄对生命意义的探寻114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115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116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117118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119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120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121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122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12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24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25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126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开题报告+论)128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129 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130 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31 浅析中西方文化中会面礼仪的差异132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33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134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135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13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137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能力138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139 浅析女主人公性格对其婚恋的影响—在《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婚恋比较140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141 《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42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143 浅析星巴克现象中的独特文化144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 from the Rhetorical Perspective145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146 The Analysis of Daisy in The Great Gatsby147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148 英语歌曲名称汉译研究149 二战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150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Vague Language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151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152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153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154 On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155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156 外贸函电写作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157 北京奥运官网英译:功能主义视角158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59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160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声声慢》英译研究16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2 西游记神话人物称谓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163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64 Movie and culture165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The Great Gatsby166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167 《围城》英译本中的幽默翻译168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169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170 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171 Individual Factors in the Tragedy of The Lady with the Camellias172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173 对比分析《喜福会》中母女美国梦和母女冲突的原因及表现174 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175 论《荆棘鸟》中德罗海达的寓意及其对命运的影响176177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78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179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180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181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182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183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184 从动物习语分析、比较中美文化185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186 On Human Nature in Frankenstein187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188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189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的观察和语言分析世纪的美国社会190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191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192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193 Escapism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94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195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翻译——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196 试论法律文本的翻译原则197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198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199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救赎分析。
用功能语法对比分析《送友人》的两种译本摘要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理论指导,尝试对唐诗《送友人》的两个英译文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和对比,重点比较“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方面的异同。
对比表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所提出的语言纯理功能,可以和语言的三大系统即逻辑、语法和修辞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既可以分析研究语言也可以分析比较语篇,还可以帮助译者把握理解原文,有利于翻译批评家们把宏观的翻译标准进行细化、量化,使翻译译文评判客观化、科学化。
关键词:功能语法诗歌分析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诗歌翻译研究综述1 古诗翻译研究为主诗歌翻译研究素材广泛,从古至今,由国外到国内,数以亿计。
但通过阅读名家、学者的译著以及翻译批评,可以发现所用之例子大部分选自古代诗人写的古诗。
外国如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黄水仙》(the daffodils),克莱尔的《夜莺之巢》(the nightingale’s nest),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围成一圈玫瑰花,来跳舞吧》(ring a ring of roses),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与《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等;中国如古代陶渊明的《饮酒》(有人译为drinking wine),李白的《望庐山瀑布》(cataract on mount lu)等。
2 研究视角多样化在翻译研究的各个发展阶段,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问题进行了研究,最有影响的研究视角有:(1)“译格律”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多元化格律观广义上讲,诗的格律包括节奏、音韵及其他乐感手段三大部分。
它不仅是诗歌“音乐美”的具体体现,也是诗区别于其他体裁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之一。
译诗虽非译格律如此简单,但“诗有别裁”,格律问题始终都是诗歌翻译中的一道难题。
1.华兹华斯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
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亲身领略了大革命的风暴。
1783年其父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Dorothy)则由外祖父母抚养。
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终身未嫁,一直与他作伴。
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
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
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
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
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
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
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创作的条件。
后来她也成为了诗人。
一直与他作伴,终身未嫁。
2. 《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将各自的诗歌合为一册,定名为《抒情歌谣集》。
但其中柯勒律治的诗仅有四首较短的诗和一篇长诗《老水手行》。
诗集中除了第一首(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和最后一首(即《丁登寺》)外,并未包括两人最优秀的作品。
然而,历史证明,正是这部问世之初遭到苛评的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
它摆脱了多数18世纪诗人所恪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在形式上摒弃了在蒲柏手里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在内容上则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和雪莱的比较研究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从及物性角度分析童话的文体特征(英语系经贸英语)浅谈成本领先策略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以格兰仕为例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享乐主义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开题报告+论)游戏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及作用《哈利波特》的圣经原型解读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浅析《珍妮姑娘》的悲剧原因《警察与赞美诗》的功能文体分析从认知角度比较英日语言的空间隐喻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Terror of the Soul-Analysis of Features in Poe’s Gothic Fictions《莎乐美》中月亮的意象——从原型批评视角进行分析“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中国英语在中国文化输出中的作用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托妮•莫里森《宠儿》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荣格原型理论下的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从文化视角下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窗户意象的分析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的运用《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论简爱的性格特征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浅析跨映射视角下的歇后语意义构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课堂焦虑的影响及解决策略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认知隐喻从《男孩们女孩们》看身份问题对艾丽斯•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奴的命运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政治委婉语的取效性行为分析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从创伤的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Views on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数字在汉英文化中的对比与翻译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数字习语的不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从模因论角度下谈广告语的仿译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语言的差异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分析《牧师的黑面纱》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 anity Fair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论《认真的重要性》的喜剧艺术特征公益广告的词汇特点: 以美国红十字会广告语为例《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红字》中的冲突On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性格分析浅析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癫狂文化语境对汉译英的影响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从《红楼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异同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A Study of Neo-Classicism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一致性论英语商务合同中状语从句的翻译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太阳照样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的形象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从孤独心理学解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中老年人的心理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缩略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教师主导,学生中心”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 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还《失乐园》中撒旦的本来面目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英汉基本颜色词研究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源于真爱的结合:简爱的婚姻对当代人的启示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土耳其咖啡与中国工夫茶的对比浅析中西方宗教习俗展现出的文化差异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Study on the Mute and Deaf People’s Language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Hip-Hop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超音段特征对意义的影响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文体特征及翻译Why is V 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i Xi —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论被动句的翻译从《简爱》和《藻海无边》看罗切斯特对女性和婚姻的态度变化“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硬汉精神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哥特式文学特点分析A Struggle for Survival and Mastery—on Buck’s Experience in The Call of the Wild从《人生的枷锁》中三个女性看毛姆的婚爱观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战争观《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的人物原型分析目的论指导下的报刊新词英译。
无我为主题的名人事例 时代 人物 切入点 文段
古 纳兰容若 ①对待命运平静却不妥协的精神; ②崇尚自然,超逸脱俗; ③克服困难,成为清代词界第一人; ④不被富贵所拒,志向高远。 (可用来替换陶渊明、柳永、李白等人。) 簟纹灯影畔,月眬明,无人处。残雪的凝辉冰冷了重叠明灭的画屏。他,在尽染微凉的思绪中独立疏窗,良久,抬起惆怅如星的眸子,看那愁痕满地,转身挥袖,长叹别离:“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容若,他的心事从来都是如此难以捉摸。家庭的显赫,天子的器重,绝世的才华,精致的爱情……他似乎拥有了一切,却从不曾被这过眼烟云般的富贵消磨了意志,仍安静地守候着那缕与生俱来的忧愁和淡泊,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然后蓦然回首,看那十年踪迹十年心。
古 曹雪芹 ①遭受巨大变故仍能克服困难完成巨著; ②灾难不一定是坏事,焉知非福; ③只有内心世界丰富,才能丰富地反映世界。 草堂茅檐下,残旧的笔尖在暮色中颤抖着游走,一路滴落洇透纸背的才情与血泪。他,不知这样在桌前立了多久,仿佛生命的全部便是用来述说心中那个失落却依然骄傲的梦境:“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霑曹雪芹,命运抛给他的是一个又一个看似无解的绝境:家族的败亡,仕途的多舛,子嗣的夭折,晚年的孤凄……而这一切不幸的极限都没有夺去他生命中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美好。千古奇书《石头记》,“字字看来皆血泪,十年辛苦不寻常”。
古 王国维 ①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信仰; ②遇到困难应当坚持下去(名言); ③经过努力终会取得成功(名言); ④国学的符号。 昆明湖畔。北平。清晨。初醒的莲花在雾气中氤氲成一片朦胧静好。他,缓缓徘徊在水边,指尖烟雾缭绕,举目四望,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像是要把这世间一切的念想最后一次记挂,也像是要将这世间一切的丑陋最后一次斩断。静影破碎,莲花泣露,生命自此消逝成永世不解的谜。“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先生,他的脚步从来都是这样匆匆而决绝。信仰的摧毁,邻近的屈辱,知识的泯灭,治学的绝望……时代待他的不公正,他并无指责,也无反抗,只是坦然地接受,去承担这一切伴随着国学信仰而来的责任。
从《咏水仙》探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他以其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心灵深处的感悟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咏水仙》(To the Daffodils)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自然主义思想的最好体现。
本文将通过对《咏水仙》的探析,来理解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体现在他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上。
在《咏水仙》中,他以“水仙花,我们如此迅速地跑”开篇,立即展现出对这些美丽花朵的欣赏之情。
他用“田野中,丛草中,树梢间”等一系列诗句来描绘水仙花的盛开场景,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在他的诗歌中,自然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是有自身生命力的独立存在,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敬畏。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还表现在他对自然的情感共鸣和心灵触动上。
在《咏水仙》中,他用“如此快活的、如此自由的、如此高兴的”等词句来形容水仙花,以及它们在微风中起舞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中自由快活的生灵的共鸣和感动。
华兹华斯通过观赏自然景观,唤起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情感共鸣的特点。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历史感和生命意义的追问上。
在《咏水仙》中,他以“一百个年头前”和“一百年时光后”来形容水仙花的生长和衰败,表达了他对自然界中生命循环的感慨和思考。
他认为自然是充满了历史感和生命意义的,而自己在自然面前则显得渺小和短暂。
这种对自然历史和生命意义的追问,进一步丰富了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使其不再局限于对自然美的赞美,更体现了其对自然深层次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咏水仙》的探析,我们可以看到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对自然的情感共鸣和心灵触动,以及对自然的历史感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这些都成为了他浪漫主义诗歌中的重要主题,也为我们理解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在当下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激励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促使我们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我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生命的意义。
《饮酒》(五)与《茵纳斯弗利岛》比较分析张文娟;李秀梅【摘要】This article adopts the Parallel Study method and uses for reference from the ten view -points of poetical appreciation raised by Professor Gu Zhengkun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po‐ems with similar theme :“Wine Drinking 5” written by Chinese poet Tao Yuanming and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from Irish w riter William Butler Yeats .Author aims at digging out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se two poem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Parallel Study.%论文采用平行研究法,借鉴辜正坤教授提出的中西诗歌鉴赏十角度,从作品、作者、社会文化及读者角度对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五)与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茵纳斯弗利岛》两首诗歌进行对比研究,以此发掘诗歌的内在价值。
【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饮酒》 (五);《茵纳斯弗利岛》;平行研究【作者】张文娟;李秀梅【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指的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简单地说,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