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岩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70.25 KB
- 文档页数:8
干热岩集中供热的弊端:
1、这是技一项新技术,目前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支撑。
2、由于这项技术目前在社会上应用较少,还没有得到土地、水务、市政、物价等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干热岩集中供热】
干热岩作为一种新型供热技术,其原理是通过钻机向地下2000米深处的高温岩层钻孔,在钻孔中安装一种密闭的金属换热器,通过换热器管壁将地下热能导出来,然后通过水循环专业设备向地面建筑物供热,具有零排放、低能耗、分布式、可再生的特点。
与传统供热相比,供热过程没有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对节能减排、治污减霾具有重要意义,环保价值十分明显。
【优点】
1、干热岩资源储量丰富,是可再生资源,环保且经济。
2、与传统能源供热相比,干热岩具有成本低、零排放、效果好、模式新的特点。
3、干热岩作为新型分布式能源,采取源头供热技术,初期建设投资约200元/平方米,与传统供热投资约360元/平方米(含建设厂房、换热站、市政管网与碰口费)相比成本低。
4、地下换热器等相关设备寿命长达50年,运行成本仅为传统供热的一半。
2024年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市场前景分析引言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具有巨大的潜力。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作为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开发利用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和经济挑战。
本文将对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前景。
1.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特点干热岩型地热资源是指位于地壳深部的高温岩石体,通过人工方式将岩石体内的热能提取出来用于发电或供热。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具有以下特点:•高温: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温度通常达到200℃以上,远高于浅层地热资源。
•储量大: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广泛分布在各大陆板块中,储量丰富。
•持续稳定: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热能储存量稳定,并且可持续利用。
2.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市场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商业化应用。
主要原因包括技术难题、高成本以及政策支持的不足等。
技术挑战是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干热岩型地热资源位于地下深部,开采难度大,涉及到地质勘探、钻孔、热能提取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
另外,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高。
与浅层地热资源相比,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开采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导致开发成本较高。
政策支持也是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地热资源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和扶持政策。
3.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市场发展趋势尽管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市场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将会得到不断改进。
例如,新的钻探技术、热能转换技术以及储能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开采效率和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减排要求的提高,将使得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地热作为一种零排放的能源形式,将成为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丰富储量和稳定性将使其在清洁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干热岩地热资源热源机制研究现状及其对成因机制研究的启示摘要:干热岩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大力发展干热岩可以帮助中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
成因机制研究是干热岩地热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
在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形成中,热源是首要的控制因素。
本文对世界干热岩典型示范点的地热地质背景和热源机制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干热岩常见的热源机制进行了分类总结。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今后我国干热岩成因机制的研究方向。
结果表明,花岗岩的放射性生热、附加岩浆热和深部地幔热是干热岩的常见热源,其中附加岩浆热源按成因可进一步分为火山岩浆热源和构造岩浆热源。
本文认为,在今后干热岩成因机制的研究中,应高度重视热源的组成和各热源热量贡献的定量表征。
在此基础上,重点寻找浅层控热构造,建立干热岩地热资源“生热-控热”一体化定量模型。
此外,进一步完善地热热流数据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
关键词:干热岩;热源机制;热控结构;成因机制1世界典型干热岩试验场的热源机制1.1花岗岩的放射性热源地壳热流是指地壳岩石中放射性产热元素(铀、钍、钾)衰变产生的热量(王继芳,2015)。
由于酸性岩石中的生热元素一般比基性岩中的生热元素丰富(赵,1995),地壳热流主要来源于上地壳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Artemieva等(2017)基于全球500多个花岗岩类岩石样品的生热率统计结果(图8)指出,全球花岗岩的平均生热率为2.05±1.07μW/m3,分布显示低生热率(< 1~2 μW/m3)主要位于加拿大地盾、坦桑尼亚克拉通和加拿大西部的岩浆弧花岗岩中。
波罗的海地盾、北美克拉通元古代地体、西非太古宙-元古代地体、撒哈拉中部和南非以中等生热率(2 ~ 3 μW/m3)为主,而中欧塔斯曼线沿线、北非(Syrt盆地)和澳大利亚中部以高放射性生热率(> 5 μW/m3)为主。
干热岩1. 什么是干热岩干热岩是一种地热资源,指的是地下深部岩石中的高温岩体。
这些岩体通常位于地下几千米深处,温度可以达到200℃以上。
相比之下,传统地热资源主要来自于热液和蒸汽,而干热岩则不需要地下水的存在。
干热岩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辐射热,属于一种无限可再生的资源。
2. 干热岩资源利用2.1 干热岩发电利用干热岩发电是目前对干热岩资源利用最主要的方式。
通过在地下钻探井中注水,注入高压高温的水使其与岩石发生热交换,形成蒸汽,然后利用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相比传统地热发电,干热岩发电具有更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可以获得更高的发电效率。
2.2 干热岩热能利用除了发电,干热岩还可以直接利用其热能进行供暖、加热和工业过程。
通过在地表进行钻探,将高温岩体的热能输送到地表,再经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将热能转移到需要加热的介质上,实现供热和加热的目的。
干热岩热能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居民区、工业区和温室等场所,提供清洁、可持续的热能。
2.3 干热岩矿物资源利用干热岩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资源,可以进行开采和利用。
例如,干热岩中的伴生物质,如铀、钍、稀土元素等,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此外,干热岩中的岩盐、花岗岩等也可以用于建材、化工等领域。
3. 干热岩资源开发与环境影响干热岩资源开发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干热岩资源的开采需要进行地下钻探和水力压裂等工作,可能会引起地震活动。
其次,注入的水和地下岩石的接触可能会导致岩石中的矿物质释放,对地下水质产生影响。
此外,干热岩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用水,可能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
为了减少环境影响,干热岩资源开发需要采取合适的技术和措施。
例如,使用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进行地震监测,控制地震活动的范围和强度。
此外,注水前需要对地下岩石进行充分的矿物学研究,了解矿物质释放的情况,并采取防护措施。
同时,可以推广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回收利用,减少对水资源的压力。
4. 干热岩资源的前景干热岩资源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干热岩成因及勘查胡经国一、干热岩成因概说页岩气闻名遐迩,大家都了解。
但是对于干热岩,绝大多数人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
不过,其成因却不难理解。
地球的各种神奇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只因为它就在我们脚下,导致我们并没有过多地意识到。
地球内核温度高达4000℃左右;而一些别的研究显示,内核某些地方的温度甚至高达5400℃。
这也许您觉得这个温度不算什么。
不过,人们知道,太阳的表面温度也才5000多摄氏度而已。
并非只有地心拥有很高的温度,其外层温度也不低。
地球内部的温度,从内到外依次降低;而地幔依据深度的不同,其温度也大约在2700~1200℃之间。
地球内部的热量会向地球表面传递。
于是,钻的井孔越深,孔底的温度就越高,这就是地温梯度——每深1千米的地球温度(地温)增加值。
地壳的平均地温梯度为每千米25℃;也就是说,平均起来,钻探的深度每增加1千米就增加25℃。
25℃看起来很小,但是它只是平均值;很多地方的温度变化远大于25℃,这就是地温梯度异常。
比如说,在中国青海共和盆地钻井钻到3705米时,干热岩温度就上升到236℃了。
干热岩主要是由于地球深处的辐射和固化岩浆的作用,而在地壳中形成和蕴藏的一种不存在水或蒸汽的高温岩体。
干热岩的热能赋存于岩石中。
其中,比较常见的岩石有黑云母片麻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以及花岗岩小丘等(Tenzer,2001)。
一般干热岩上覆盖有沉积岩或土层等隔热层。
二、干热岩成因类型根据地壳结构和成因机制,中国干热岩资源主要可分为以下4大成因类型,即:高放射性产热型、近代火山型、沉积盆地型及强烈构造活动带型。
干热岩各种成因类型的成因机制不同。
1、高放射性产热型类似于法国Soultz地区及澳大利亚Cooper盆地等高放射性花岗岩体,以及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表及地壳浅部发育的许多大型中生代酸性花岗岩类岩体。
该类岩体具有较高的放射性产热特征。
在壳源产热和幔源产热均理想的情况下,大地热流值可超过100μW/m2。
干热岩1、干热岩:是指地层深处(深埋超过2000m)普遍存在的没有水或蒸汽的、致密不渗透的热岩体,主要是各种变质岩或结晶岩体,赋存状态有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岩浆型的地热资源。
较常见的干热岩有黑云母片麻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是专指埋藏较深,温度较高,有开发经济价值的热岩体。
2、地热梯度:又称“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率。
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以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数表示。
不同地点地温梯度值不同,通常为(1—3)℃/百米,火山活动区较高。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用每深100米或1千米的温度增加值来表示地热梯度;在地热异常区,也常用每深10米或1米的温度增加值来表示地热梯度。
地壳的近似平均地热梯度是每千米25℃,大于这个数字就叫做地热梯度异常。
近地表处的地热梯度则因地而异,其大小与所在地区的大地热流量成正比,与热流所经岩体的热导率成反比。
因此,地热梯度的区域性变化可能来源于热流量的变化,也可能来源于近地表岩体的热导率的变化。
而在整个地球内部,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
地热梯度的方向一般指向温度增加的方向,称正梯度。
如果温度向下即随深度的增加反而降低时,称负梯度。
热田钻孔穿透热储层后,常出现负梯度。
3、地热增温陡度(geothermal degree),又称地热增温级(geothermaldegree):地热梯度的倒数,其物理意义可以理解为温度相差1℃时两个等温面之间的距离。
4、干热岩的最佳选址问题:由于在地温梯度和热流量值较高的地方最有利于干热岩的开发利用,从宏观的大地构造角度来考虑,应选择板块碰撞地带:包块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带,大陆内部,大陆和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以及大陆内部的断陷盆地地区。
5、干热岩资源开发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关键技术参数包括系统的出力(设计年限内允许提取的地热资源量)和寿命(可提取资源量的枯竭期限)、注水井与生产井的井口压力、注水流量、生产井的温度等。
干热岩——沉睡的宝贝地热能在线干热岩是新兴能源,温度一般大于200℃,深埋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获仅有少量流体的高温岩体,是一般温度大于200℃,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
中国首次大规模发现干热岩资源位于青海省共和盆地。
温度高达153℃,它们埋藏浅、温度高、分布广、填补了我国干热岩地热资源的空白。
干热岩就在我们脚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地心温度高达6000℃。
地球通过火山、地震、地热等方式源源不断地释放着内部能量。
我们所熟悉的温泉正是地球比较温和地释放能量的方式,属于地热资源的一种。
干热岩是深埋地下、没有或极少量含有水或蒸汽的热岩体,属于另一种地热资源。
从理论上来讲,从地球表面向内部延伸,温度会逐渐增加。
任何区域达到一定深度,内部高温都足以开发干热岩。
可以说,干热岩是无处不在的自然资源,是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
干热岩资源量巨大然而,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并非我们都能开采。
由于当前技术条件有限,干热岩型地热资源专指埋深较浅(3千米~10千米)、温度较高(>150℃)、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热岩体。
据保守估计,地壳浅部干热岩(3千米~10千米)所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球所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能量的30倍。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大陆(3千米~10千米)干热岩地热资源总量为2.5×1025J,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相当于我国2016年能源消耗总量的3927倍。
同时,地热发电生命周期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太阳能发电还要低,是燃煤发电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60,天然气发电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0。
所以,开发这种巨大的清洁型能源,不仅可以改变当前社会能源结构,还可以遏制污染排放,还一片碧海云天。
我国干热岩分布我国地热资源丰富。
经科学测算,有国内专家认为,中国大陆3-10公里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为2.09×107EJ,合7.149×1014吨标准煤,高于美国本土(不含黄石公园)干热岩地热资源量(1.4×107EJ)。
干热岩若干基础知识胡经国1、地热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核裂变产生的一种能量资源。
地球上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温度高达1200~1300℃。
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 ~140℃。
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
这种热量渗出地表,于是就形成了地热。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2、地热能地热能(Geothermal Energy)是从地球内部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导致火山爆发和地震的能量。
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1200℃。
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
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
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
3、熔岩熔岩(Lava)是指已经熔化的岩石。
它以高温液体呈现,常见于火山口或地壳裂缝,一般温度为700~1200℃。
虽然熔岩的黏度是水的10万倍,但是它还是能流动到数公里以外,冷却成为火山岩。
熔岩是指从地下深处喷出地表的岩浆,也用来表示熔岩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熔岩在熔融状态下的流动性,随二氧化硅的增加而减弱。
基性熔岩粘度小,易于流动;而酸性熔岩则不易流动。
由于熔岩化学成分的不同,或火山环境的差异,因而熔岩有多种表现形式。
4、岩浆岩浆(Magma)是指形成于地壳和上地幔深处、富含挥发成分、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的高温粘稠熔融物质。
岩浆是地下深处熔融或部分熔融的岩石。
喷出地表的岩浆称为熔岩(Lava)。
由喷出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Extrusive Rocks);由侵入地壳中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Intrusive Rocks)。
火山喷发时不但有蒸汽、石块、晶屑(矿物结晶碎屑)和熔岩团块从火山口喷出,而且还有炽热粘稠的熔融物质自火山口喷出或溢出。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干热岩开发利用工作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20.03.31•【字号】青科党组发〔2020〕25号•【施行日期】2020.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及能源工业其他规定,能源科技正文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干热岩开发利用工作的报告省委:2月4日,王建军书记在省政协赴冰岛、丹麦、摩洛哥学习考察团报告上就青海省地热资源开发科技创新重点在干热岩做出“涉及科技研发的事情请科技厅考虑”的重要批示。
省科技厅党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研究,及时与省自然资源厅沟通,并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相关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干热岩作为极具开发前景的战略性清洁能源,国际上对干热岩的开发利用研究已有40余年的历史,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39处干热岩开发利用研究基地,均以增强型地热系统(压裂-储层建造-换热)的形式进行开发试验,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开发。
与国外相比,我国干热岩资源技术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干热岩的钻探仅限于获取干热岩的温度、岩性、埋深、分布范围等基础资料,压裂改造工作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7年我省在共和盆地3705米深处钻获温度达到236摄氏度以上的干热岩体,这是我国首次发现温度超过200摄氏度的高温优质干热岩体,为我省融入国家战略,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排部署我省干热岩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研究工作。
2019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联合成立了干热岩勘查与试验性开发工程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干热岩试采工程指挥部。
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青海省副省长田锦尘担任。
三方共同编制了《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与试验性开发科技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5年)》,计划到2021年,实现装机容量2兆瓦试验性发电。
基本信息中文名:干热岩英文名:HDR别称:增强型地热系统类别:新兴地热能源开发方式开发干热岩资源的原理是从地表往干热岩中打一眼井(注入井),封闭井孔后向井中高压注入温度较低的水, 产生了非常高的压力。
在岩体致密无裂隙的情况下, 高压水会使岩体大致垂直最小地应力的方向产生许多裂缝。
若岩体中本来就有少量天然节理, 这些高压水使之扩充成更大的裂缝。
当然, 这些裂缝的方向要受地应力系统的影响。
随着低温水的不断注入, 裂缝不断增加、扩大, 并相互连通, 最终形成一个大致呈面状的人工干热岩热储构造。
在距注入井合理的位置处钻几口井并贯通人工热储构造, 这些井用来回收高温水、汽, 称之为生产井。
注入的水沿着裂隙运动并与周边的岩石发生热交换, 产生了温度高达200-300℃的高温高压水或水汽混合物。
从贯通人工热储构造的生产井中提取高温蒸汽, 用于地热发电和综合利用。
利用之后的温水又通过注入井回灌到干热岩中, 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开发进程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这次钻获的干热岩资源具有埋藏浅、温度高、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填补了我国一直没有勘查发现干热岩资源的空白。
据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专家介绍,在共和盆地钻获的干热岩致密不透水,1600米以下无地下水分布迹象,符合干热岩的特征条件。
该岩体在共和盆地底部广泛分布,钻孔控制干热岩面积达150平方公里以上,干热岩资源潜力巨大。
有关专家称,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地热资源,从干热岩地热资源区域分布看,青藏高原南部约占我国大陆地区干热岩总资源量的1/5,资源量巨大。
"干热岩发电技术可大幅降低温室效应和酸雨对环境的影响,且不受季节、气候制约,"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院长严维德说,"利用干热岩发电的成本仅为风力发电的一半,只有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
"我国资源青海地勘人员在共和盆地成功钻获温度高达153从干热岩地热资源区域分布上看,青藏高原南部占中国大陆地区干热岩总资源量的20.5%,温度亦最高;其次是华北(含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汾渭地堑)和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活动区(浙江—福建—广东),分别占总资源量的8.6%和8.2%;东北(松辽盆地)占5.2%;云南西部干热岩温度较高,但面积有限,占总资源量的3.8%基于现有地热测量数据,中国大陆地区3—10Km深度段干热岩地热资源总量(基数)为2.09×107EJ,低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报道的资源基数(2.52×107EJ),相当于71.5×105亿t标准煤;即便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亦达4.2×105EJ,相当于14.3×103亿t标准煤,是中国大陆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400倍。
干热岩及其开发利用(1)胡经国一、寻找新能源——干热岩1、人类积极寻找新能源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新能源。
人们因地制宜,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建设核电站;在沿海城市推进潮汐发电;在偏远山区架设风力发电机;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安装一片片太阳能电池板实施光伏发电,等等。
这些新型能源大家似乎已经耳熟能详。
但是实际上,在地球深处还隐藏着一种巨大的能源。
它存在于那些不起眼的岩石之中。
这种利用岩石中的热能发电的技术被称为干热岩发电。
中国从1993年起就从能源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
也就是说,中国国内能源产出已经供不应求,从此走上了从别的国家进口能源的不归路。
2、干热岩发电技术的提出人类在目睹了火山喷发的巨大能量之后,就一直在寻找开发这种古老而巨大的能量的方法。
经过多年的寻寻觅觅,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利用干热岩发电的技术。
它是在1970年由美国人莫顿和史密斯提出;但是,它的提出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甚至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018年,它的潜在价值也没有被很好地发掘。
3、石化和常规清洁能源的局限性随着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事故,核电发展在全球降温,而采用化石能源也越来越受到碳减排的制约。
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各国加快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目前碳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
继续增大碳排放量必然受到西方大国的反制。
因此,发展清洁能源是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的必由之路。
目前,虽然太阳能、风能、水能都是清洁能源,但是水能经过几十年持续开发,继续发展潜力有限;而风能、光能的高成本仍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在这种形势下,开发地热资源成为一种相对经济、可行的途径。
在地热能中,干热岩是一种分布最为广泛、热储量最大的一类能源载体。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全世界的人们越来越担心传统矿物能源大量使用带来的资源枯竭问题和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并开始关注可再生且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但是,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受诸如气候等外界环境制约,不能稳定生产。
干热岩及其开发利用(6)胡经国十、干热岩开发利用前景1、干热岩的特点与优势干热岩是一种没有水或蒸汽的热岩体,主要为变质岩或结晶岩类岩体,普遍埋藏于距地表2~6公里的深处,其温度范围在150~650℃之间。
干热岩的热能赋存于岩体中,较常见的干热岩岩石类型有黑云母片麻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以及花岗岩小丘等。
干热岩也是一种地热资源。
而且,是温度高于150℃的高温地热资源,其性质和赋存状态有别于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和岩浆型地热资源。
在现阶段,干热岩地热资源是专指埋深较浅、温度较高、有开发经济价值的干热岩体。
更重要的是,干热岩资源的特点与优势使其拥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并且有可能成为在关停小型火电厂以后国家电网能量补充的重要渠道。
⑴、分布广泛干热岩具有分布广泛的特点。
一些科学家甚至说,它是无处不在的资源。
有关研究表明,世界各大陆地下都蕴藏有干热岩资源。
⑵、储量巨大干热岩储量巨大,取之不尽。
有关研究表明,全球干热岩蕴藏的热能十分丰富,比蒸汽型、热水型和地压型地热资源大得多,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热能总和还要大。
在较浅层的干热岩中,蕴藏的热能等同于100亿夸特,是所有热液地热资源评估能量的800倍还多,是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在内的所有化石燃料能量的300倍还多。
具备这些特点和优势,从理论上说,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利用干热岩发电一定可以补齐因小火电关停而形成的电力缺口;干热岩电厂也必将会成为国家电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清洁环保干热岩是一种洁净环保的新能源。
目前,人们主要利用干热岩来发电。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深井将高压水注入地下2~6公里的岩体内,使其渗透进入岩体中的裂隙并吸收地热能量;再通过另一个专用深井将岩石裂隙中的高达150~200℃的高温水、汽提取到地面,通过热交换及地面循环装置用于发电;冷却后的发电用水,再次通过高压泵注入地下热交换系统循环使用。
与火电厂相比,在发电的过程中不会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粉尘等气溶胶颗粒物;与水电相比,不会因水坝的修建而破坏局部乃至整条河流的生态系统,以及在水电站周围引起各种程度不一的地质灾害。
关于干热岩一、什么是干热岩干热岩(HDR),也称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或称工程型地热系统,是一般温度大于200℃,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
这种岩体的成分可以变化很大,绝大部分为中生代以来的中酸性侵入岩,但也可以是中新生代的变质岩,甚至是厚度巨大的块状沉积岩。
干热岩主要被用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因此其主要的工业指标是岩体内部的温度。
二、干热岩资源的成因类型根据地壳结构和成因机制,中国干热岩资源主要可分为高放射性产热型、近代火山型、沉积盆地型及强烈构造活动带型。
1、高放射性产热型干热岩资源:类似于法国Soultz地区及澳大利亚Cooper盆地等高放射性花岗岩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表及地壳浅部发育许多大型的中生代酸性花岗岩类岩体,该类岩体具有较高的放射性产热特征,在壳源产热和幔源产热均理想的情况下大地热流值可超过100μW/m2。
在覆盖层理想的地方,可以获取理想的干热岩资源。
高放射性产热干热岩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如广东、福建、江西、海南以及广西部分地区,以燕山期大范围形成的酸性岩体为赋存体形成干热岩资源区。
2、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具有基岩覆盖层较大、表层地温梯度较大、增温稳定的特点。
深部热源向上传导到达覆盖层时,由于沉积覆盖层热导率小的特点,阻止了热量的散失。
本类干热岩资源虽然地表热流值并不太高,但由于热量在浅部的聚集,其底部基岩岩体温度可以达到150℃以上。
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主要分布在关中、咸阳、贵德、共和、东北等白垩系形成盆地的下部,由于沉积覆盖层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通常与水热型地热田共生。
3、近代火山型干热岩资源:近代火山型干热岩资源和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国际上很多知名的干热岩资源区均属于这种类型。
受底部未冷却岩浆的作用,地表具有明显的水热活动现象。
通常在较浅的地方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温度。
近代火山型干热岩资源分布在中国腾冲、长白山、五大连池等地区。
干热岩集中供热工程施工一、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干热岩集中供热工程施工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选址、勘察设计、审批等。
首先要确定供热站的选址,选址应考虑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供热范围等因素,确保选址合理。
接着进行地质勘察和设计工作,根据勘察结果确定施工方案和设计方案,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二、材料采购和设备准备在施工前需要准备必要的材料和设备,包括管道、阀门、泵等设备以及水泥、砂浆、钢筋等建筑材料。
同时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施工人员掌握相关技术和操作规程。
三、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在正式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搭建临时设施、清理施工区域、确认施工通道等。
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整洁,为后续施工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施工流程1. 地热井的钻探:地热岩储层通常位于地下数千米深处,需要通过钻探井来获取地热资源。
在进行地热井的钻探之前,需要进行地质勘查,确定地热资源的分布和储量。
2. 供热站的建设:在地热资源通过地热井采集到地表后,需要建设供热站,将地热资源转化为供热能源。
供热站通常包括热井井口处理系统、输热管路系统、热交换器系统等设备。
3. 管道铺设:供热站建成后,需要将热能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端。
在进行管道铺设之前,需要进行地面开挖、管道敷设等工作,确保管道的安全和稳定。
4. 安装设备:在管道铺设完成后,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包括泵、阀门、计量仪表等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5. 系统调试:施工完毕后,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确保系统的运行正常。
包括供热站、管道、设备等各个环节的调试。
五、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
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穿戴安全防护用具,确保施工工作的安全进行。
2. 资质齐全:施工单位和工程负责人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3. 资金充足:干热岩集中供热工程是一项大型工程,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
干热岩普查设计一、干热岩概述干热岩(Dry Hot Rock)是一种地下热能资源,通常指地下深处(数十至数千米)的岩石层,其温度高于地面温度,且含水量较低。
干热岩资源丰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发电、供暖、温泉开发等。
二、干热岩普查意义干热岩普查是为了了解和评估干热岩资源的分布、储量、温度、压力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干热岩普查,有助于我国发掘和利用这一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三、干热岩普查方法干热岩普查主要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测试等方法。
地质调查通过对地表特征、地质结构、岩性等方面的研究,为普查提供基础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电磁法、地震法等技术,探测地下岩石的温度、含水量等情况。
钻探和测试是普查的关键环节,通过钻井取样、测温、压力测试等手段,直接获取地下干热岩的详细信息。
四、干热岩普查设计步骤1.前期调研:收集目标区域的地表地质、气象、水文等资料,了解区域构造、岩性、地热异常等信息。
2.地球物理勘探:根据前期调研成果,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确定干热岩靶区。
3.钻探和测试:在地球物理勘探结果的基础上,设计钻探工程,进行钻井取样、测温、压力测试等,获取干热岩的详细参数。
4.数据分析与评价: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干热岩资源的储量、温度、压力等指标,为后续开发提供依据。
5.成果报告:编制普查报告,总结普查成果,提出干热岩开发建议。
五、干热岩开发与应用前景干热岩开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发电、供暖、温泉开发等。
干热岩发电技术成熟,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干热岩开发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热岩开发将在未来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干热岩普查是发掘和利用这一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环节。
干热岩及其开发利用(3)干热岩及其开发利用(3)胡经国五、干热岩开发利用概述1、世界干热岩开发利用⑴、干热岩的分布干热岩的分布几乎遍及全球。
用一些科学家的话来说,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资源(Duchane,1997)。
世界各大陆地下都有干热岩资源分布。
不过,干热岩开发利用潜力最大的地方,还是那些新的火山活动区,或地壳已经变薄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位于全球板块构造或构造单元的边缘。
判断某个地方的干热岩是否有利用潜力,最明显的标志是看其地热梯度是否有异常,或者地下一定深度(2000~5000米)的温度是否达到150℃以上。
⑵、开发利用概况美国人莫顿和史密斯于1970年提出利用地下干热岩体发电的设想。
1972年,他们在新墨西哥州北部打了2口约4000米的深斜井;从一口井中将冷水注入到干热岩体,从另一口井取出由岩体加热产生的蒸汽,功率达2300kW。
进行干热岩发电研究的还有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和俄罗斯。
但是,迄今尚无大规模应用。
在干热发电概念提出4年之后,美国在新墨西哥州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干热岩发电项目。
随后,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也相继投入了研发力量。
位于法国东北部Soultz-Sous-Forêts地热田,是欧洲近几年来在增强型地热系统中比较成功的一个技术案例。
它在2013年实现了稳定利用干热岩技术的地热发电目标,并且成功投入了商业化持续运行。
它的诞生使得干热岩从一个纯粹的科研项目变成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商业项目。
干热岩发电系统较干蒸汽发电系统的蒸汽温度更高。
美国洛斯-阿拉斯国家实验室在实验基地钻了2口井,其深度约为3000米,温度约为200℃。
1977年,首次进行了循环实验,证实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美、法、德、英、日、澳等国家,目前已经建立25个试验性EGS 工程(欧洲15项,美国6项,澳大利亚2项,日本2项),累积发电能力约12MW。
干热岩开发技术属于世界性难题。
国际上通用的干热岩开发技术是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技术)。
干热岩及其开发利用(5)胡经国九、中国干热岩勘查开发现状1、若干进展虽然中国干热岩勘查工作起步较晚,但是进展较快。
2007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与澳大利亚Petratherm公司开展了“中国工程型地热系统资源潜力的研究”这一国际交流项目,并且开展了干热岩初步调查、分析测试以及模型研究等工作。
2009年11月底到12月初,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组团,对南澳大利亚Cooper盆地的干热岩开发利用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
201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全国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与示范靶区研究”项目,评价了中国大陆地区埋深3~10千米的干热岩资源潜力,资源量达856万亿吨标准煤。
编制了1∶5000000全国大地热流分布图、全国“居里面”埋深等值线图、全国酸性岩体分布图和全国控热构造图。
提出了中国4种类型的干热岩靶区,为中国干热岩勘查开发奠定了基础。
2013年,国土资源部在青海共和盆地中北部钻成了井深2230米、井底温度达153℃的干热岩钻井;对干热岩地热开发进行了探索试验;随后又钻获了3705米深处236℃的高温干热岩体。
2013-2014年,中国制定了《全国干热岩勘查与开发示范实施方案》,初步评价了全国干热岩地热资源及其潜力,将中国干热岩按照成因机制不同划分为高热流酸性岩体型、强烈构造型、沉积盆地型和近代火山型4种类型。
2014年,启动了大型盆地和东南沿海典型地区深部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完成了福建、广东、海南、湖南4个省份的干热岩资源潜力评价与场地选址工作,圈定了福建漳州等干热岩开发靶区,施工了中国首个深达4000米的干热岩科学钻探,在干热岩勘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技术经验。
2016年,山东省地矿局承担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干热岩资源潜力调查评价”项目。
在文登施工了ZKCW 01钻孔,在孔深1240米处测得岩体温度达110℃。
该钻孔终孔深度2000.76米,实测孔底温度为114.12℃,是目前中国东部干热岩勘探钻孔的最高温度。
关于干热岩(整理)
————————————————————————————————作者:————————————————————————————————日期:
ﻩ
关于干热岩
一、什么是干热岩
干热岩(HDR),也称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或称工程型地热系统,是一般温度大于200℃,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
这种岩体的成分可以变化很大,绝大部分为中生代以来的中酸性侵入岩,但也可以是中新生代的变质岩,甚至
是厚度巨大的块状沉积岩。
干热岩主要被用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因此其主要的工业指标是岩体内部的温度。
二、干热岩资源的成因类型
根据地壳结构和成因机制,中国干热岩资源主要可分为高放射性产热型、近代火山型、沉积盆地型及强烈构造活动带型。
1、高放射性产热型干热岩资源:类似于法国Soultz地区及澳大利亚Cooper盆地等高放射性花岗岩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地表及地壳浅部发育许多大型的中生代酸性花岗岩类岩体,该类岩体具有较高的放射性产热特征,在壳源产热和幔源产热均理想的情况下大地热流值可超过100μW/m2。
在覆盖层理想的地方,可以获取理想的干热岩资源。
高放射性产热干热岩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如广东、福建、江西、海南以及广西部分地区,以燕山期大范围形成的酸性岩体为赋存体形成干热岩资源区。
2、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具有基岩覆盖层较大、表层地温梯度较大、增温稳定的特点。
深部热源向上传导到达覆盖层时,由于沉积覆盖层热导率小的特点,阻止了热量的散失。
本类干热岩资源虽然地表热流值并不太高,但由于热量在浅部的聚集,其底部基岩岩体温度可以达到150℃以上。
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主要分布在关中、咸阳、贵德、共和、东北等白垩系形成盆地的下部,由于沉积覆盖层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通常与水热型地热田共生。
3、近代火山型干热岩资源:近代火山型干热岩资源和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国际上很多知名的干热岩资源区均属于这种类型。
受底部未冷却岩浆的作用,地表具有明显的水热活动现象。
通常在较浅的地方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温度。
近代火山型干热岩资源分布在中国腾冲、长白山、五大连池等地区。
其热源特征与底部岩浆活动历史和岩浆活动特征密切相关。
4、强烈构造活动带型干热岩资源:强烈构造活动带型干热岩资源分布在青藏高原。
受亚欧板块和印度样板块的挤压,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逐渐隆升,局部有岩浆底侵的存在,在这些区域可能形成理想
的干热岩资源。
受构造活动的影响,自第四纪以来,西藏高原受到南北向强烈挤压,随着地质应力的变化,早期以东西向展布为主的构造
格局逐渐遭受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的北西向走滑断裂及近南北向的张性和张扭性的活动构造带。
在这些近南北向断裂带内现代地热活动强烈,又以那曲—羊八井—多庆错活动构造带和查去俄—古堆—错那构造带最为显著。
查去俄—古堆—错那构造带内由南往北有错那、古堆、日多、沃卡、松多、查去俄等中—高温地热显示区。
这些地区可作为强烈构造活动带型干热岩资源的理想前景区。
三、寻找干热岩的勘查工作步骤
首先是收集地、物、化、遥、地热等各种区域性资料;通过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选择有远景的地区开展地质调查、物化探、深部
钻探工作,然后对岩心进行采样、对钻孔进行测温,获取各种有用信息。
最后通过实际工作成果,结合收集相关资料对干热岩资源进行评价。
四、干热岩勘查手段与要求
干热岩地质勘查工作,依据勘查地的具体条件,有选择地选用航卫片解译、地面地质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热地质钻探及岩、土、水实验测试等综合手段。
1.航卫片解译
主要应用于干热岩地质勘查工作的初期,配合地面地质调查工作进行,通过最新航卫片图像的解译,判断工作区地貌、地质构造基本轮廓及其隐伏构造,工作区及其相邻地区地面泉点、泉群、地热溢出带及地表热显示的位置,地表的水热蚀变带分布范围,为开展地面地质调查提供依据和工作方向。
2.地质调查
在航卫片解译及充分利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调查,实地验证航卫片解译的成果、难点;查明工作区的地层时代、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及地热形成的地质条件;查明地表热显示的类型、规模、分布范围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选定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地区,为下一步的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3.地球化学调查
应用于干热岩地质勘查工作的各个阶段,主要是:采取工作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热水(井、泉)、常温地下水、地表水样进行化验分析,对比分析彼此的关系;利用地热水中特征离子(组分)如氟、二氧化硅等高于常温地下水的变化与分布规律,圈定工作区内的地热异常区
的范围;测定工作区内代表性地热水(井、泉)中稳定同位素(18O、34S、2H)和放射性同位素(3H、14C)含量,推断地热水的成因和年龄;分析研究代表性地热水(井、泉)中特殊组分(SiO2、K、Na、M g)等的含量变化,进行温标计算,推断深部热储温度;对地表岩石和钻孔(井)岩心中的水热蚀变矿物进行取样鉴定,分析推断地热活动特征及其发展历史等。
4.地球物理勘查
是干热岩资源勘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应在干热岩勘查的各个阶段进行。
主要是:圈定地热蚀变带、地热异常范围和热储体的空间分布;确定地热田的基底起伏及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圈定隐伏
火成岩体和岩浆房位置;一般利用地温勘查圈定地热异常区;利用重力法确定地热田基底起伏(凸起和凹陷)及断裂构造的空间展布;利用磁法确定水热蚀变带位置和隐伏火成岩体的分布、厚度及其与断裂带的关系;利用电法、α卡、210Po法圈定热异常和确定热储体的范围、深度;利用人工地震法准确测定断裂位置、产状和热储构造;利用磁大地电流法确定高温地热田的岩浆房及热储位置与规模;利用微地震法测定活动断裂带。
地球物理勘查成果,是作为地热钻探井布置的重要依据。
5.深部地质钻探
干热岩资源勘查工作最重要也是耗资最多的手段,用于查明干热形成的地质条件、准确确定热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条件,查明热储的压力、温度、水位、地热流体的流量及质量,获取计算评价地热资源的各项参数。
钻探深度一般应达到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热储层底界或当前技术经济合理的开采深度内;钻探控制网度视勘查工作阶段不同而定,钻探井位的确定应进行严格审定。
钻探工程必须确保工
程质量,取全取准各项资料。
6.地热水、土、岩实验分析
在地热资源勘查中,应比较系统的采取水、土、岩等样品进行分析鉴定,以获取热储的有关参数。
为评价地热水水质,应进行地热水的全分析(主要阴、阳离子和F、Br、I、SiO2、B、H2S)、微量元素(Li、Sr、Cu、Zn等)、放射性元素(U、Ra、Rn)及总放射性的分析,对温泉出露点和浅埋热储,还应增加污染指标(酚、氰等)的分析;为研究地热水的成因、年龄、补给来源等可视条件进行稳定同位素(18O、34S、2H)和放射性同位素(3H、14C)的测定;为确定热储的密度、比热、导热率、渗透率、孔隙度等物性参数,则应选取代表性岩、土试样进行分析测定。
四、部分勘查工作手段的目的
1、地球物理方法:具体的是采用热红外遥感、高精度航磁测量、天然地震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地震勘探、大地电磁测深、放射性γ能谱测量、重力测量等技术手段。
①热红外遥感:圈定地热场。
遥感解译:判断地热田地貌、地质构造基本轮廓及其隐伏构造,地热田及其相邻地区地面泉点、泉群、地热溢出带及地表热显示的位置,地表的水热蚀变带分布范围,为地热田地面地质调查提供依据和工作方向。
②高精度航磁测量:确定水热蚀变带位置和隐伏火成岩体的分布、厚度及其与断裂带的关系。
③大地电磁测深:利用磁大地电流法确定高温地热田的岩浆房及热储位置与规模;确定基岩面的埋深、断裂的发育程度。
④天然地震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揭示工作区中上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反映了区域内不同构造单元的地震波速度结构特征。
显示研究区内山脉、盆地等构造单元的分布特征。
⑤地震勘探:利用人工地震法准确测定断裂位置、产状和热储构造;利用微地震法测定活动断裂带。
⑥放射性γ能谱测量:γ能谱测量可用来勘查放射性矿产:铀、钍矿,钾盐矿等;岩性分类和地质填图;勘查水资源;工程地质中确定裂隙、断层。
寻找各种非放射性矿产(金矿床、铝土矿、油气田等);放射性环境评价。
主要用于地质填图,推断铀、钍成矿区的位置,寻找与放射性元素分布有关的某些非放射性矿产资源。
γ测量还可以在钻孔中进行,即用辐射仪在钻孔中测量岩矿石的天然γ射线强度,以寻找地下深处放射性矿床。
有γ测井(总量)和能谱测井两种。
⑦重力测量:利用重力法确定地热田基底起伏(凸起和凹陷)及断裂构造的空间展布;查明工作区内引起重力异常的地质体的形态、部位、性质、深度,发现和圈定工作区内隐伏、半隐伏岩浆岩体、深大断裂,寻找形成干热岩体最有利区域。
2、深部钻探:采用深部钻探工程,查明工作区的地层层序;控制构造的发育程度;了解覆盖层的保温隔热条件,取得有代表性的热物性参数评价干热岩资源开采技术条件。
3、岩心采样:了解岩石的密度、岩石生热率、岩石比热容、岩石热导率、岩石比热容等、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等参数。
4、测井:对全孔进行井温、井斜及井径测量;终孔后对主要目的层段进行稳态测温。
对全孔进行分阶段多参数测井工作,进行全孔岩性解释,进行视电阻率、自然伽玛、自然电位、声波等参数测量。
划分全孔地质剖面、裂隙发育带及破碎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