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干扰的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903.00 KB
- 文档页数:41
第1篇一、引言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械设备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如电磁干扰、振动干扰、温度干扰等,这些干扰会导致机械设备性能下降,甚至发生故障。
因此,研究机械抗干扰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将从机械抗干扰的原理、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机械抗干扰原理1. 电磁干扰电磁干扰是指电磁场对电子设备或系统产生的影响。
在机械设备中,电磁干扰主要来源于电机、变压器、控制器等设备产生的电磁场。
电磁干扰会对机械设备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部件产生干扰,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2. 振动干扰振动干扰是指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对其他部件或系统产生的影响。
振动干扰会导致机械设备精度降低,甚至损坏。
3. 温度干扰温度干扰是指温度变化对机械设备性能的影响。
温度变化会导致材料性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机械设备的精度和寿命。
三、机械抗干扰方法1. 电磁干扰抑制(1)屏蔽:通过在设备外部设置屏蔽层,将电磁场限制在设备内部,减少对外部设备的干扰。
(2)接地:将设备的金属部件与大地连接,使电磁场通过接地线导入大地,降低干扰。
(3)滤波:在电源线和信号线上安装滤波器,抑制干扰信号。
2. 振动干扰抑制(1)隔振:在机械设备中安装隔振器,减少振动传递。
(2)减振:对振动源进行减振处理,降低振动强度。
(3)隔离:将振动源与其他部件隔离,防止振动传递。
3. 温度干扰抑制(1)热设计:优化机械设备的热设计,提高散热性能。
(2)温控:对机械设备进行温度控制,保持设备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运行。
(3)材料选择:选择耐高温、抗温度变化的材料,提高设备性能。
四、机械抗干扰应用1. 电机驱动系统在电机驱动系统中,电磁干扰和振动干扰是常见的干扰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电机驱动器中采用滤波电路,抑制干扰信号。
(2)在电机与负载之间安装隔振器,减少振动传递。
心理干扰的名词解释心理干扰是指在个体的心理活动中,外界环境或内部因素对心理过程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个体的思维、情绪、行为产生混乱或不适应的现象。
它可以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噪音、压力、冲突、竞争等,也可以由内部因素如自我评价、痛苦记忆、焦虑、抑郁等引发。
心理干扰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降低了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也对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等方面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因此,了解和应对心理干扰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外部心理干扰外部心理干扰是指来自于个体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心理过程的干扰。
比如,在工作场所,嘈杂的环境、不友好的同事关系、大量的工作压力等都是外部心理干扰的表现。
这些干扰会使个体的注意力分散,思维变得混乱,从而影响工作和表现。
另外,在学习环境中,干扰往往来自于嘈杂的教室环境、同学之间的纷争、家庭压力等。
个体在面对这些干扰时,很难集中注意力,难以专注学习,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二、内部心理干扰内部心理干扰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因素对心理过程的干扰。
这些因素往往来自于个体的内心体验、情绪状态和自我评价等。
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偏低的自我评价会导致个体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价值感缺失,影响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种内部干扰会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导致消极情绪和行为。
此外,痛苦的记忆和经历也是产生内部心理干扰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经历失败、挫折或痛苦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这些经历产生深深的印象,形成刺激人们情感和行为的痛苦记忆。
这些记忆可以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被触发,引发消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三、应对心理干扰的方法尽管心理干扰给个体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应对。
首先,建立积极的心态十分重要。
积极心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各种干扰,增强心理抵抗力。
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有积极思考、乐观情绪的培养、寻求支持等。
其次,合理安排时间和调整任务优先级。
烟气紫外差分光谱法原理干扰因素
烟气紫外差分光谱法的原理是利用吸收分子在紫外到可见光段的特征吸收来研究大气层的痕量气体成分。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包括:
1. 颗粒物散射:烟气中的颗粒物会对紫外光产生散射作用,从而影响差分吸收光谱的测量结果。
2. 气体浓度波动:烟气中气体浓度的波动可能会影响紫外差分光谱的测量精度。
3. 仪器误差:紫外差分光谱仪本身可能存在误差,如光路准直、光强稳定度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结果。
4. 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烟气的成分和浓度,从而影响紫外差分光谱的测量结果。
为了减小这些干扰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在采样时尽可能减少颗粒物进入采样系统。
2. 采用在线校准方法来修正气体浓度波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 对紫外差分光谱仪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其测量精度。
4. 在采样时记录环境因素,以便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医学中干扰的名词解释医学作为一门广泛而复杂的学科,涵盖了人类健康与疾病的方方面面。
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干扰的概念与现象。
这些干扰常常会引起误解或混淆,因此有必要对医学中的干扰现象进行解释与探讨。
一、干扰现象的定义在医学研究或临床实践中,干扰现象指的是那些可能对研究结果或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来自外界环境、个体差异、疾病本身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
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可能会掩盖真实的效应,使研究结果或治疗效果产生偏倚,从而影响科学性与准确性。
二、实验设计中的干扰因素在医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和可靠性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然而,干扰因素的存在往往会使实验设计变得复杂且困难。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实验设计中的干扰因素。
1. 随机分组中的干扰因素随机分组是科学实验设计的基石之一。
它的目的是消除实验参与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更加准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干扰因素,例如实验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特征可能导致组间差异,进而干扰实验结果的解读。
2. 测量误差的干扰在医学研究中,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实验仪器的精确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以及测量人员的经验水平等因素都可能引入测量误差。
这些误差的存在会使实验数据产生偏差,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三、临床实践中的干扰因素除了科学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医学临床实践中也存在各种干扰现象。
下面讨论几个常见的临床干扰因素。
1. 干预措施的干扰在治疗疾病时,医生可能会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等。
然而,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变化以及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评估治疗效果时,需要考虑并排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
2. 患者自我报告的干扰在医疗临床实践中,患者的自我报告往往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然而,患者的主观感受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状态、记忆偏差等。
电子设计中常见的模拟信号干扰问题在电子设计中,模拟信号干扰是一个常见且需要重视的问题。
模拟信号干扰可以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故障,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和预防各种干扰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模拟信号干扰的来源。
模拟信号干扰主要来自3个方面:电磁干扰、接地干扰和信号源本身。
电磁干扰包括来自电源线、开关电源、通信线路、射频设备等的干扰;接地干扰则是因为接地不良、接地回路共享等问题导致的干扰;信号源本身的不稳定或噪声也会对模拟信号产生干扰。
针对电磁干扰,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电磁兼容设计来减少干扰。
首先,在PCB 板设计中,要注意信号线和电源线的布局,尽量减少回路面积,降低信号回路的环路,减少干扰。
其次,在电路设计中,可以采用滤波器、抑制器等组件来抑制电磁干扰,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此外,良好的地线设计也是减少接地干扰的关键,要保证各个模块的接地处于相同电位,减少共模电压。
对于信号源本身的干扰,我们可以在信号源前增加滤波电路或使用低噪声元件来减少干扰。
同时,合理选择工作电压范围、增益和带宽,减少信号源自身产生的噪声。
在设计放大器电路时,要考虑共模抑制比、带宽、噪声系数等指标,选择合适的放大器器件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另外,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可以帮助减少模拟信号干扰。
例如,使用屏蔽罩或屏蔽线缆来隔离干扰源;增加电源线滤波器和维持干净的供电;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技术来减少共模干扰等。
总的来说,有效减少模拟信号干扰需要从电路设计阶段开始,综合考虑PCB布局、信号源设计、工作环境等因素,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只有通过细致的设计和充分的预防,才能解决模拟信号干扰带来的各种问题,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性能。
希望以上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无线通信中的多路径干扰与消除方法标题:无线通信中的多路径干扰与消除方法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径干扰成为了影响无线通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径干扰指的是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不同路径的反射、折射和散射,导致接收端收到多个信号的叠加,从而影响了信号的质量和强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多路径干扰的原因和常见的消除方法。
一、多路径干扰的原因1.1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在室外环境中,信号传播会遇到地面、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信号会产生反射、散射和绕射等现象,从而产生多个路径。
1.2 室内反射和折射在室内环境中,墙壁、天花板、家具等都会引起信号的反射和折射,形成多路径干扰。
1.3 移动物体的影响无线通信环境中存在移动物体,比如人员、车辆等,它们的位置和状态变化会导致信号的多路径干扰。
二、多路径干扰的影响2.1 降低信号质量多路径干扰会导致信号在接收端叠加,造成接收信号的失真和强度降低,从而影响通信质量。
2.2 增加信号延迟由于信号需经过多个路径传播,每条路径的传播时间不同,造成信号在接收端的延时增加。
三、多路径干扰的消除方法3.1 多天线技术通过使用多个接收天线,可以接收到多个路径的信号,并使用信号处理算法将其合并为一个信号。
这样可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强度,降低多路径干扰的影响。
3.2 频率选择性衰落技术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一定的频率选择性衰落技术,可以减小多路径干扰造成的信号失真。
3.3 空间分集技术利用接收端的多个天线,接收到不同路径的信号后,使用空间处理技术,充分利用多路径信号的优势,并将其合并,从而减小多路径干扰的影响。
3.4 盲自适应均衡技术通过使用自适应均衡算法,可以对接收到的多个路径信号进行均衡处理,减小多路径干扰对信号的影响。
3.5 功率控制技术通过合理控制发送信号的功率,可以减小多路径干扰的影响,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结论:多路径干扰是无线通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会对通信质量和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移动通信中的噪声和干扰
移动通信中的噪声和干扰
移动通信中的噪声和干扰是影响通信质量和性能的重要因素。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噪声是由各种源产生的随机波动,而干扰则是
指外部信号对通信系统的干扰。
噪声
噪声是由于电子元件的热运动和其他因素引起的无规律电磁波,它会对通信信号进行干扰和破坏。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噪声主要包括:
1. 热噪声:由于传输介质和电子元件内部的热运动产生的电磁波;
2. 散弹噪声:由电子元件内电子的离散性引起的电磁波;
3. 交调噪声:由于不同频率的信号交叉混合而产生的电磁波。
噪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可以通过信噪比(信号与噪声的比值)
来衡量,信噪比越大,通信质量越好。
为了降低噪声的影响,通信
系统通常采用信号处理、误差检测和纠正等方法。
干扰
干扰是指环境中的其他电磁信号对通信系统的干扰。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干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邻近信道干扰:由于邻近频道的信号相互干扰导致的;
2. 同频干扰:由于系统内不同用户或不同基站之间的信号相互干扰导致的;
3. 多径干扰:由于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多次反射、绕射、折射等导致的;
4. 外界干扰:来自于其他无线设备、电源设备、人造信号等的干扰信号。
干扰会导致通信信号的失真、丢失和误解等问题,降低通信的可靠性和性能。
为了减少干扰,通信系统通常采用多址技术、频率规划、功率控制和重复传输等方法。
,噪声和干扰是移动通信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通信质量和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可以降低噪声和干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提高通信质量和性能。
人为干扰的名词解释是什么人为干扰,作为一个常用的名词,用以描述人类对自然环境或社会体系造成的影响和干预。
这种干扰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我们周围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为干扰既包括我们对自然环境的直接改变,也包括我们对人类社会体系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方面,人为干扰通常涉及破坏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
这可以是因为建立了城市和工业区,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和动物栖息地;也可以是因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如采伐森林和矿产的过程中,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气候变化和污染也是人为干扰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些活动不仅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人类社会体系方面,人为干扰主要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改变。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间的贸易和影响力相互交织。
这引导了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的改变,从而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产生了压力。
同时,政治上的冲突和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破坏,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民众的生活。
此外,文化的全球化也导致了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丧失,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被重塑。
人为干扰对我们的社会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这种影响不仅仅是负面的。
人为干扰也可以带来积极的变化。
例如,通过科技创新和城市规划,我们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政治和社会改革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平等的机会。
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共处,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为干扰的潜在后果,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制定和执行可持续的政策和行动计划。
此外,教育和意识提高也是关键,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可持续的行动和选择。
人为干扰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概念,涵盖了我们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干预。
它提醒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对周围世界负有责任,我们的行为将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唯有保持持续的努力和共同合作,我们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影响PLC控制系统稳定的干扰因素1)电源波形畸变干扰。
由于PLC控制系统本身或电网上其他设备采用SCR,GTo,IG BT等电力半导体器件,在工作时产生高次谐波、噪声、寄生震荡等,引起电网电源波形畸变,通过电源线路对PLC产生的干扰。
2)电路耦合干扰。
由于PLC接地点选择不当或接地不良,通过回路公共阻抗耦合而产生的电流干扰。
3)输入元器件触电的抖动干扰。
由于现场强烈振动使PLc输入元器件触电发生抖动(尤其是常闭触电)产生的误信号所形成的干扰。
4)电容性干扰。
在干扰源与PLC间存在分布电容耦合所产生的干扰。
5)电感性干扰。
干扰源中的交变磁场通过PLC中的电感性元件耦合所产生的干扰。
6)波干扰。
由空间电磁波(主要是雷达、电台、移动电话等)的电磁场、传导波的传导电流和传导电压所产生的干扰。
2 提高PLC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措施2.1 从设计上采取措施抑制电磁干扰的基本原则:①抑制干扰源;②切断或减少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③提高装置本身的抗干扰能力。
PLC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是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具体抗干扰设计时,应注意以下2个方面:1)设备选型。
在选择设备时,要选择有较高抗干扰能力的产品,包括电磁兼容性(EMC),尤其是抗外部干扰能力。
在选择国外进口产品时要注意:我国是采用220 V高内阻电网制式,零点电位漂移大,地电位变化大,现场的电磁干扰至少要比欧美地区高4倍以上,而欧美地区是110 V低内阻电网,因此,应按我国的标准合理选择。
2)综合抗干扰设计。
主要考虑来自系统外部的几种抑制措施,包括对外引线进行屏蔽,以防空间辐射电磁干扰;对外引线进行隔离、滤波。
特别是远离动力电缆,分层布置,以防通过外引线引入传导电磁干扰;正确设计接地点和接地装置,完善接地系统。
还必须由软件配合,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2.2 从硬件配置方面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1)供电电源。
由于PLC本身抗干扰的能力2)接地。
①信号地,即输入端信号传感器地。
原子吸收分析中常见的四大干扰的原因和消除办法定义:试样在转移、蒸发过程中物理因素变化引起的干扰效应,主要影响试样喷入火焰的速度、进样量、雾化效率、原子化效率、雾滴大小等。
因素:溶液的粘度、表面张力、密度、溶剂的蒸汽压和雾化气体的压力等。
特点:物理干扰是非选择性干扰,对各种元素影响基本相同。
消除方法:1) 配置相似组成的标准样品,采用标准加入法;2) 尽可能避免使用粘度大的硫酸、磷酸来处理试样;3) 当试样浓度较高时,适当稀释试液也可以抑制物理干扰。
定义:待测元素与其它组分之间的化学作用,生成了难挥发或难解离的化合物,使基态原数目减少所引起的干扰效应。
主要影响到待测元素的原子化效率,是主要干扰源。
特点:化学干扰是选择性干扰。
因素:1) 分子蒸发:待测元素形成易挥发卤化物和某些氧化物,在灰化温度下蒸发损失;2) 形成难离解的化合物(氧化物、炭化物、磷化物等);3) 氧化物:较难原子化的元素B、Ti、Zr、V、Mo、Ru、Ir、Sc、Y、La、Ce、Pr、Nd、U;4) 很难原子化的元素:Os、Re、Nd、Ta、Hf、W;5) 炭化物:Be、B、Al、Ti、Zr、V、W、Si、U稀土等形成难挥发炭化物;6) 磷化物:Ca3PO4等。
消除方法:1) 提高火焰温度使得难解离的化合物较完全基态原子化。
2) 加入释放剂,与干扰元素生成更稳定或更难挥发的化合物,使待测元素释放出来。
常用的释放剂:LaCl3、Sr(NO3)2等。
(如: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钙,磷酸盐的存在会生成难挥发的Ca2P2O7,此时可以加入LaCl3,则La3+与PO43-生成热更稳定的LaPO4,抑制了磷酸根对钙测定的干扰。
)3) 加入保护剂,待测元素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防止待测元素与干扰物质生成难挥发化合物。
常用的保护剂:EDTA、8-羟基喹林、乙二醇等。
(如: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钙,磷酸盐的存在会生成难挥发的Ca2P2O7,加入EDTA,生成EDTA-Ca 络合物,该络合物在火焰中易于原子化,避免磷酸根与钙作用。
外界环境对驾驶行为的干扰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车辆数量的增加,驾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外界环境对驾驶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干扰。
这些干扰因素包括道路状况、天气情况、他人行为等。
本文将探讨外界环境对驾驶行为的干扰,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干扰以保障交通安全。
一、道路状况的干扰道路状况是驾驶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干扰因素之一。
道路状况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驾驶员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拥堵的道路会导致驾驶员需要频繁刹车和加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此外,道路施工、道路坑洼、路面湿滑等也会对驾驶员的行为造成干扰。
为了应对道路状况的干扰,驾驶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 提前规划路线:在出行前,驾驶员应该通过地图或导航软件了解道路状况,并避开可能存在的堵车路段或施工区域。
2. 保持警惕:驾驶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观察道路前方的环境,并提前做出相应的驾驶决策。
3. 熟悉驾驶技巧:掌握正确的驾驶技巧,包括缓慢刹车、避免急转弯等,以应对道路状况的变化。
二、天气情况的干扰天气情况是另一个常见的外界干扰因素。
恶劣的天气条件,如雨雪、雾霾等,会影响驾驶员对道路情况的判断,增加了驾驶风险。
此外,强风、雷雨等极端天气也会对驾驶行为产生干扰。
为了应对天气情况的干扰,驾驶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提前关注天气预报:在出行前关注天气预报,了解道路气象条件,以便做出相应的安排。
2. 改变驾驶行为:根据天气条件,适当减速、保持行车距离,并开启车灯、雾灯等辅助设备,提高能见度。
3. 调整行程计划:如果天气情况极差,可以考虑推迟行程或选择其他交通方式,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三、他人行为的干扰在道路上,其他驾驶员和行人的行为也会对驾驶员造成干扰。
例如,突然变道、闯红灯、行人横穿马路等行为都会引发紧急刹车或躲避,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为了应对他人行为的干扰,驾驶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 保持冷静:面对他人行为的干扰,驾驶员需要保持冷静,并不随意采取危险的驾驶操作。
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和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Jul,18(21)量蛋白从尿中漏出使有效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而血脂蛋白代谢异常,高血脂症,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蛋白质的丢失,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增加,引起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衡,导致高凝状态.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亢进及应用激素治疗等均可加重高凝状态.血液黏稠度增加,高凝状态对肾病的进展,恶化起重要作用,因此.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中,抗凝治疗尤为重要.丹参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除烦安神的功能.丹参注射液由中药丹参精制而成,具有改善微循环,抗凝,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临床药理显示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具有抗凝,去纤,溶栓和降脂作用,促进肾组织病理改变的恢复.黄芪为补气要药,具有补中益气,补气生血,补气行滞,益卫固表的功能.黄芪注射液由黄芪精制而成,含有黄芪皂甙,黄酮类,多糖类等多种有效成分,能提高血浆组织中cAMP的含量,增强免疫功能,利尿,降压,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L2J.有研究证明,黄芪能使肾病综合征患者蛋白质合成增加_3_3.此外,黄芪尚能减少激素,细胞毒药物不良反应,这是由于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和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因此,两药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病理状态,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通过临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的疗效观察,20d内治愈率62%,总有效率100%,2个月后随访,全部病例达治愈标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和不断完善治疗方案.[参考文献][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8[2]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5; 280—281[3]李丽英,于宏,潘缉圣,等.黄芪与当归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总蛋白质代谢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0):670—672 [收稿日期]2009—02—15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和对策陈金超,刘涤瑕,王丽,董风珍,徐立风(解放军第532医院,安徽黄山245041)[关键词]免疫学检测;干扰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R446.61[文献标识码]B随着基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免疫学理论的建立,使大量免疫学检测技术被不断地创新,发明,在临床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也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检验人员不断掌握最新的临床免疫学知识和各种新的检验方法.为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对实验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干扰因素有比较清楚的掌握和了解.笔者分析了标本内在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外在因素对免疫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探讨了如何在临床工作中注意和解决这些干扰,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的对策,现报道如下.1免疫学检测干扰因素和对策在临床检测过程中,标本自身及前处理所造成的干扰因素有类风湿因子(RF),嗜异性抗体,自身抗体,补体,纤维蛋白,溶血或黄疸,交叉反应物质,外源性物质,交叉污染等_2J.如何排除这些因素干扰,对免疫检测结果将起到重要作用. 1.1RF患者体内存在的RF能显着干扰许多免疫学检测方法,其中IgM,IgG型RF可以与免疫检测系统中的捕获抗体及标记二抗的Fc段直接结合,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假阳性或假阴性升高.RF对不同检测系统的干扰程度有所差异,影响程度并不与RF的浓度成正比.在使用RF吸附剂后再检测, 可有效纠正错误结果.捕获抗体检测用F(ab')2替代完整的IgG,标本用连有热变性(63℃,10rain)IgG的固相吸附剂(Euroimmune公司)处理(将热变性IgG加入到标本稀释液或血清中同样有效),4℃过夜离心后再检测;检测抗原时,可以[文章编号]1008—8849(2009)21—2575—02用终浓度0.1mol/L2一巯基乙醇(2一ME)等加入到标本稀释液或标本中,使RF(IgM型)降解.1.2嗜异性抗体嗜异性抗体通常是指与其他种类动物的免疫球蛋白产生反应的人类抗体,具有广泛的种特异性.免疫检测系统中大量使用单克隆抗体,嗜异性抗体可与啮齿类动物IgG的Fc段结合,这样嗜异性抗体既可与检测系统中的捕获抗体结合,又可和标记抗体结合,造成检测结果假阳性或假阴性升高.嗜异性抗体干扰的程度,频率与患者的疾病状态,年龄,性别等无关,可在标本稀释液或待检标本中加入过量的动物Ig(s)处理,但加入量不足或亚型不同时无效(要与捕获抗体和标记抗体的Ig亚型相同).捕获抗体使用F(ab') 2.切除Fc段.1.3自身抗体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素等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能与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免疫检测系统中均可对靶抗原的测定结果造成负性干扰L3].判断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对检测的负干扰,应紧密结合患者的疾病诊断,病史,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为避免以上情况出现,解决的办法是:测定前标本需用理化方法将免疫复合物解离后再测定.解离液组成:0.3%TritonX一100,1.5%CHAPS,15%SDS;100L标本,50L解离液混匀,56℃30min处理.1.4补体免疫检测系统中捕获抗体在向固相包被中和标记抗体的标记过程中,抗体分子发生变构,其Fc段的补体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09Jul,18(21) Clq分子结合位点被暴露出来,使Clq可以将二者连接起来,从而造成假阳性.一些公司为了增加检测的敏感性,使用链霉亲和素包被固相,将捕获抗体用亲和素标记,此过程也可引起捕获抗体的构象发生改变,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升高.可用终浓度10~40mmol/LEDTA处理标本,灭活补体,用53℃,10min或56℃,30rain加热血清使Clq灭活.1.5纤维蛋白在没有促凝剂和抗凝剂存在的情况下,正常血液采集后30min开始凝固,2h后完全凝固.临床检验工作中,有时为了争取时间快速检测,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或未完全凝固时即强行离心分离血清,此时血清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在免疫检测过程中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造成假阳性结果,尤其是在大批量标本使用ELISA检测时,操作人员不注意,最易造成错误结果.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解决的办法最好是血液标本采集后必须使其充分凝固再分离血清,或标本采集时用带分离胶的采血管或于采血管中加入适当的促凝剂.怀疑检测结果存在纤维蛋白干扰的标本,最好将标本4~10℃放置过夜,离心后再检测.1.6溶血或黄疸各种人为原因引起的标本溶血,导致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以及细胞碎片和蛋白质等释放出来.溶血对免疫检测的作用不仅是游离血红蛋白的影响,更多的是细胞碎片和蛋白质等其他溶血产物;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的ELISA测定中,会导致非特异性显色.溶血因测定方法的不同可导致对免疫学检测的正向或负向干扰,且影响大小也有所差异.一项针对溶血对电化学发光法影响的研究发现,cTnT测定浓度的负偏倚与血清中血红蛋白浓度相关,血红蛋白浓度每增1gilL,cTnT>0.1Mg/L的可能性下降2.5%_4J.标本中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任一或两者含量的增高都会对采用免疫学原理的检测系统产生负干扰.因此应特别注意人为因素导致上述物质干扰.1.7交叉反应物质待检标本中存在类地高辛,类AFP样物质等,是一些与检测的靶抗原有交叉反应的物质.这类交叉反应物质在用多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但在用单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如果交叉抗原决定簇正好是所用单克隆抗体相对应的靶决定簇时,会出现假阳性结果[.1.8外源性物质外源性物质常常是由于用于免疫测定的血标本处理及保存不当,添抗凝剂等不当所致L6J.标本受细菌污染:因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辣根过氧化物酶,被细菌污染的标本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的ELISA测定中,可产生非特异性显色而干扰测定结果.标本管中添加物质的影响:抗凝剂,酶抑制剂(如NaN可抑制ELISA系统中HRP活性)及分离血清的分离胶等均对免疫检测有一定干扰作用.标本保存不当:在冰箱中保存过久的标本,血清中IgG可聚合成多聚体,AFP可形成二聚体,在间接法ELISA测定中会导致本底过深,甚至造成假阳性;有时抗原或抗体免疫活性减弱,亦可出现假阴性.为克服上述干扰,ELIsA测定的血清标本宜为新鲜采集;如不能立即测定,5d内测定的血清标本可存放于4℃,1周后测定的血清标本应低温冻存.冻存后融解的标本,蛋白质局部浓缩,分布不均,应充分混合后再测定, 但混匀时应轻柔,不可强烈振荡.标本的反复冻融所产生的机械剪切力将对标本中的蛋白等分子产生破坏作用,从而引起假阴性结果.1.9操作不当一交叉污染定性免疫测定已广泛用于感染性病原体抗原和抗体检测,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是ELISA 等.由于测定操作和/或全自动加样系统吸头重复使用,常有标本间的交叉污染所致"拖带"现象,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标本交叉污染不光是导致假阳性,亦会因为乙肝疫苗的普遍免疫,标本中存在的抗HBs可使受污染标本中可能存在的HBsAg检测受抑,而致假阴性.目前的全自动加样系统,不管是一次性加样针还是永久性加样针,均难以避免样本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当遇到高浓度的抗原或抗体,沿加样方向被污染的甚至可能不只1个孔.为了排除这种污染造成的假阳性,建议当同一行/歹0上(沿加样方向)出现连续阳性,并经复查仍为阳性时,应同时采取新鲜标本进行检测来加以证实.2免疫检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2.1钩状效应由于待检标本中抗原浓度的显着升高,而致捕获抗体不足所造成的检测结果假阴性或假低测定值,这种现象可以出现在任何免疫学检测中,一步法检测更易见.在临床检测中应密切关注容易出现钩状效应的几个项目:甲胎蛋白(AFP),HBsAg,HBeAg,免疫球蛋白,大便隐血(OB),CA125等.预防和处理:关注患者的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诊断;不放过任何异常的测定值或模式;使用免疫渗透层析法快速验证;尽可能使用二步法进行检测.处理:用正常人血清系列10倍稀释再检测.2.2复检特殊项目出现阳性/阴性时应及时复检,复检必须使用另一种试剂盒,最好方法学也不一样.HBsAg,抗一HBs,HBeAg,抗一abe的检测最后可以使用"中和法"来鉴定. 抗一HCV的检测目前国内外的试剂盒单独使用均有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联合使用可以减少错误结果,并可用RT—PCR鉴定.[参考文献][1]程艳杰,范存琳,王旭,等.ELISA方法检测HbsAg假阳性一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32(1):102—103[2]叶千红,张丽霞.关于标本因素对ELISA检测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3,7(5):440—441[3]郭彤丽.ELISA检测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7,14(21):3748[4]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80[5]许斌,朱虎定.ELISA检测HbsAg影响因素的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4):232[6]武国威,李桂芹.标本污染致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1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9):85【收稿日期]2009—02—25。
电磁波干扰原理
电磁波干扰是指由电磁场中的电磁波对周围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
电磁波干扰主要是通过辐射和传导两种方式传播。
辐射干扰是指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受到电磁波辐射而产生的干扰。
当电磁波通过空间传播时,会与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的电路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电磁波的能量传输导致电流和电压的变化,从而干扰了正常的工作。
辐射干扰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电磁波的频率、功率和设备之间的距离。
传导干扰是指电磁波通过电源线、信号线或地线等传导途径进入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的干扰。
当电磁波通过导线传输时,会在导线上感应出电压,导致对设备或系统中的信号线和电源线产生干扰。
传导干扰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干扰源与受干扰设备之间的距离、导线的长度和传导介质的特性等因素。
为减少电磁波干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在电磁波发射源附近设置屏蔽罩或封闭设备,减少辐射干扰。
2. 在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的输入输出端口处设置滤波器,减少传导干扰。
3. 合理布置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的布线,尽量减小导线的长度和对地电导的面积,从而减少传导干扰。
4. 使用优质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减小传导干扰的可能性。
5. 对于特别敏感的设备或系统,可以采用屏蔽材料进行屏蔽处理,阻止电磁波的干扰。
综上所述,电磁波干扰是由电磁波的辐射和传导导致的,对电子设备或通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为减少干扰,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小干扰源与受干扰设备之间的距离、合理布置布线、使用滤波器等方法。
无线干扰参数通常指的是影响无线网络性能的各种干扰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带内干扰、同信道干扰、带外干扰、相邻信道干扰、上行链路干扰和下行链路干扰等类型。
1. 带内干扰:这是指在同一频带内,其他信号对目标信号造成的干扰。
带内干扰可能会降低信号的质量,影响通信的可靠性。
2. 同信道干扰:当两个或多个无线电设备使用相同频率的信道进行通信时,可能会发生同信道干扰。
这种干扰通常发生在无线局域网(WLAN)中,尤其是在密集部署的环境中。
3. 带外干扰:这是指信号在其指定频带之外的频率上产生的干扰。
带外干扰可能会对邻近频带中的其他服务造成影响。
4. 相邻信道干扰:当一个信道的信号强度足够大,以至于影响到相邻信道的信号时,就会发生相邻信道干扰。
这种干扰通常由于信号的频谱泄漏或者滤波器的性能不佳造成。
5. 上行链路干扰:这是指在从移动站(MS)到基站(BS)的通信链路上发生的干扰。
6. 下行链路干扰:这是指在从基站(BS)到移动站(MS)的通信链路上发生的干扰。
了解和测量这些无线干扰参数对于无线网络的设计、优化和维护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规划频谱资源、选择合适的信道、使用高效的调制解调技术和信号处理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无线干扰的影响,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
电机启动瞬间,控制信号受干扰的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电机的启动瞬间是指当电机正常工作之前的那一瞬间,它是电机开始转动的开始阶段。
在电机启动过程中,控制信号可能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电机的正常运行。
这些干扰包括外部电磁干扰、电源干扰、信号传输干扰等等。
本文将分析这些干扰对控制信号的影响原因,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外部电磁干扰是指来自其他电子设备、电源线路、天线等的电磁波辐射。
这些干扰信号可能会引入到电机控制信号中,导致控制系统误判或产生错误指令。
其次,电源干扰是指电源线路本身存在的电压波动、电流突变等问题。
这些干扰可能会传到电机控制器中,导致电机启动过程中供电不稳定,进而影响控制信号的传输。
此外,信号传输干扰也是影响控制信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由于传输介质存在一定的电阻、电感、电容等特性,导致信号传输时会受到一定的衰减、延迟和失真。
特别是在电机启动瞬间,由于电机的高起动电流和快速变化的负载特性,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干扰,进一步导致控制信号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干扰抑制措施。
例如,通过增加电源滤波器和稳压器,可以有效降低电源干扰;通过使用屏蔽线缆和滤波器,可以减少外部电磁干扰;通过优化信号传输线路设计和采用抗干扰技术,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能力。
总之,电机启动瞬间中控制信号受干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外部电磁干扰、电源干扰以及信号传输干扰等。
只有通过采取相应的干扰抑制措施,才能保证控制信号的稳定传输,从而保证电机的正常启动和工作。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内容。
首先,对电机启动瞬间控制信号受干扰的问题进行了概述,明确了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同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的组成。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探讨电机启动瞬间控制信号受干扰的原因。
干扰实验原理一、干扰实验概述干扰实验是现代科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各个学科领域均被广泛应用。
它是利用干扰因素在实验系统中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的一种实验方法。
干扰实验的根本原理是在试验过程中引入一定的干扰因素,研究干扰因素对实验变量的影响,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推测变量受干扰因素影响的本质机制和影响程度。
干扰实验的设计是非常复杂和挑战性的,在实验策划、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均需特别注意,否则结果可能会产生误导性。
二、干扰因素的种类1. 混杂因素混杂因素指实验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干扰因素,它们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控制和调节。
2. 操作性因素操作性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控制性地引入的干扰因素,例如在实验中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操作方法和处理时间等进行差异化安排。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指实验过程中来自周围环境的物理和化学因素,例如温度、湿度、气氛等。
4. 学科因素学科因素指不同学科领域特有的干扰因素,例如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受试者的个人主观感受与行为反应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
三、引入干扰实验的目的1. 帮助深入理解变量影响机制通过引入不同的干扰因素,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的影响机制,包括其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使得实验结果更加丰富和可靠。
2. 帮助确认变量效应的存在性在某些实验中,变量效应可能并不明显或不确定,通过加入不同的干扰因素,可以对变量效应进行更加准确的确认和比较。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可以测量变量效应的强度,并且估算干扰因素的强度是否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这对后续实验和研究领域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干扰实验的设计方法1. 随机分组实验设计随机分组实验设计通常将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并且尽可能做到不论实验对象的特征或属性如何,每个群组中的组成都是随机的和相似的。
2. 重复测量实验设计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是指在同一个个体上重复进行多次实验,观察变量效应的结果,然后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