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109.04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人一直十分重视土地,古代中国人的财富标准往往以土地来衡量,这一观念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了今日,“丈母娘逼你买房”对当下房地产经济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在事实上使中国青年人住房率世界第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足迹,探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最早见诸史料的土地制度是西周的井田制。井田制的性质和特点可以从两个角度讨论:一方面,井田制是“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大夫分封家臣,家臣将自己的土地交给庶民耕种,8块为私田,1块为公田,公田所得层层上报”,突出了天子是全国所有土地的根本所有者,其他各级贵族以及平民、奴隶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也不能随意转让或买卖土地。另一方面,井田制具有从土地公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过渡的特征。从西周中期开始,贵族之间已经出现了初步的土地交易,这意味着贵族开始逐渐从天子手中获取土地实际所有权。之后,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养活一个人所需的土地大大减少,这也使得封建诸侯得以在经济上各自割据。而周王室在政治上出现的一系列错误也导致了各诸侯国在政治与军事上也完成了割据。在这种情况下,各诸侯国国君开始实际拥有土地,而这也为后来不断的“下克上”政变中,下级不断从上级手中夺得土地从而架空上级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情况下,私有土地流转现象越来越多。秦国的商鞅在变法中明确提出了军功赏田、土地自由流通的法律,军事地主阶级与官僚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历史进程一直演进到秦国

建立、灭亡。

汉朝的土地制度与秦朝大致相似,“公田”与“私田”并存,同时“私田”可以买卖。之后,汉武帝时期为限制皇室与开国勋贵的土地扩张,实行了推恩令,并大力推行郡县制,使得大部分土地重归国有,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周朝初期的制度。王莽篡汉后,在事实上恢复了井田制。光武帝中兴时期,王莽的土地政策被废除,并实行“度田”,下令各州、郡清查人民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目的是打压旧贵族地主势力的扩张。曹魏时期大力推行屯田制,在国家控制土地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调动人民与军队的生产力,极大程度的保证了曹操集团以及日后曹魏帝国的农业产量。之后,西晋时期皇室衰弱,各大地主豪族又开始圈地,皇室不得不在事实上向豪族门阀妥协,事实上承认了他们兼并土地的合法性。

南北朝的北魏实行均田制,允许农民在耕种一定年限之后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唐朝建立了“均田租庸调法”,即以推行均田制为基础,实施了“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赋役制度。该制度只认人不认田,比较倚重户籍人口调查管理,而唐朝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调查最完备的时期。这种土地政策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税负,使得“小邑犹藏万家室”。但在长期实施中,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地矛盾逐渐暴露,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安史之乱”后便不得不放弃这一制度。

“安史之乱”后,为解决财政困难,唐代宗选择了提前征一次税,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每年仅在秋收时征一次税,这也成为了日后两税法

的开端。“两税法”存在明显弊端,但却一直延用到民国时代。从两税法开始,国家开始更加重视财政收入,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限田、均田的政策,这使得私人土地兼并开始发展。宋初一改过去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允许较为自由的土地买卖和民间借贷,导致西晋时期门阀兼并土地的历史重演。后来的王安石变法也只是暂时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同时,“两税法”也在客观事实上促进了自耕农阶级的形成,而租佃佣工的小农经济模式也从此开始发展。

明朝初期,朱元璋将土地管理与户籍管理结合,进而形成了里甲制度。里甲制度是一种基层组织形式,每个里甲的划分遵循经济关系、民风民俗、人口结构等方面,保证了每个里甲中的个人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血缘、习俗以及政治等关系,在事实上荣辱与共,并实际上承担了赋役催征、社会教化、基层治理、行政管理等公共职能。这构成了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以及基层社会治理高度结合的有效机制,能够以最低的行政成本最大化实现多重目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困扰着每个封建王朝的人口增长问题再度爆发,人员流动大幅增加,土地交易开始变得十分频繁,管理制度渐渐被时代的发展甩在了身后,同时人均土地开始逐渐减少。明代中期后,以里甲制度为基础的土地与赋役制度在事实上崩溃,苛捐杂税日益繁重,而国家财政造血能力不断降低,财政陷入崩溃。不少官员为保证国家赋役,提出了“一条鞭法”的建议,即把赋役合一,一切税赋以银两为标准,并把征集标的由人头转向田亩。万历九年,张居正开始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变法后,税赋征集不再需要里甲制度,社会秩序发生

了巨变,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这一现象促进了工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得明朝中后期资产阶级势力得以发展。

清朝初期延续了明朝的“一条鞭法”,但在事实上,为了压制并剥削被征服的其他民族,满清统治者在明朝税法的基础上加收人头税,人头税的征收不论贫富如何,这样的方法导致了人民的极大不满,也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实现“均贫富”,雍正推行了“摊丁入亩”的改革举措,即全部按人丁征收的税银摊入土地税赋中一并征收。“摊丁入亩”把之前的人头税,完全改为按土地税征收。由于人口不再是征税对象,政府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农民的流动范围大幅度扩大,土地租佃及买卖交易也进入了活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