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重要知识点】司考行政法笔记: 诚实守信原则
司考行政法笔记:诚实守信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主要是指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1、诚实, 即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
2、信用, (1)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 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2)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 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 并对行政相对人因此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例如, 省矿产部门向甲颁发了采矿许可证, 有效期为10年, 但之后政策发生变化, 省矿产部门认为该许可证不适宜继续存续下去, 遂撤回了该许可证, 甲可以以撤回行为违反了信赖保护原则为由而要求省矿产部门补偿(3)行政机关违反法定程序或非因法定事由违法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对行政相对人因此受到的财产损失应依法予以赔偿。
《行政许可法》第8条对此作出了专门规定。
结语:司考大致的时间轴:3月份感性认识司考——4月份开始备考——5月份公布大纲——6月份网上报名——7月份现场确认——8月份打印准考证副证——9月考试。
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使你走上成功的捷径;但如果选择方法错误, 可能会使你误入歧途, 导致失败。
司法考试不仅仅是智力的考验, 同时还是一个方法的较量。
煮水要不间断地持续加热, 直到煮开, 这样才省时、省力。
司法考试就像煮开水一样, 要集中火力, 一鼓作气、直到突破。
否则, 不论上一年考多少分, 只要没通过就都是没有烧开的水, 在第二年的备考中又都得“回零”从常温开始煮, 基础基本一样, 如果在第二年不加倍努力, 仍然会“烧不开”。
最后祝同学们都能顺利通关, 大家下载学习也是对我们的支持!谢谢。
第1篇一、引言信赖利益,作为法律保护的一种重要利益,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律行为过程中,基于对法律规定的信赖而产生的利益。
在现代社会,信赖利益的保护对于维护法律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法律规定的角度,对信赖利益的概念、法律依据、具体表现及保护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二、信赖利益的概念信赖利益,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律行为过程中,基于对法律规定的信赖而产生的利益。
这种利益包括但不限于财产利益、人身利益、精神利益等。
信赖利益具有以下特点:1. 法律性:信赖利益源于法律规定,具有法律依据。
2. 信赖性:权利主体在法律行为过程中,基于对法律规定的信赖而产生。
3. 义务性:法律主体在履行法律义务时,应尊重和保护他人的信赖利益。
4. 实质性:信赖利益具有实际价值,对权利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作为我国民事领域的基本法律,对信赖利益的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例如,《民法典》第122条规定:“因他人过错,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法》是我国合同领域的基本法律,对信赖利益的保护也有明确规定。
例如,《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对信赖利益的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如第6条规定:“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对信赖利益的保护也有明确规定,如第54条规定:“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四、具体表现1. 合同信赖利益在合同关系中,当事人基于对合同条款的信赖,产生相应的信赖利益。
如一方当事人因对方违约而遭受损失,可依法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2. 法律行为信赖利益在法律行为过程中,当事人基于对法律规定的信赖,产生相应的信赖利益。
论信赖利益的法律保护引言信赖利益是指一个人或实体在合法、合理的依据下建立的合同关系、权利或利益。
在法律领域,信赖利益是被广泛认可和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
本文将探讨信赖利益的法律保护,重点在于介绍信赖利益原则的定义、构成要件、保护范围以及相关的实践应用。
一、信赖利益原则的定义信赖利益原则是依据个人、企业或组织在法律关系中所建立的合法、合理的信赖建立的一种法律原则。
该原则主要是为了保障公平交易和维护合同的稳定性而制定的。
二、信赖利益的构成要件信赖利益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性:信赖利益必须是在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建立的。
即个人、企业或组织所依据的法律规定、约定等必须是合法有效的。
2.可行性:信赖利益必须是可行的。
即个人、企业或组织应当具备实现该利益的能力和条件。
3.依赖性:信赖利益必须是被依赖的。
即个人、企业或组织在建立该信赖利益时对相关方的言行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三、信赖利益的保护范围信赖利益的保护范围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保护:信赖利益原则在合同法中得到广泛应用。
当一方在签订合同时依据对方的陈述、承诺或行为所建立的信赖,若对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违反了该信赖,那么受害方有权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诚实信用原则保护:信赖利益原则也是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法律关系中,个人、企业或组织应当诚实守信,不得任意变更、撤销或违反合同等义务,以维护合同各方的信赖利益。
3.公正交易保护:信赖利益原则在保护公正交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公平交易过程中,个人、企业或组织可以依赖相关方的承诺或行为,而对方不得随意变更、撤销或违反该信赖,否则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信赖利益的实践应用信赖利益原则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形:1.不可抗力情形下的信赖利益:在一些不可抗力情况下,当一方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该方可以依据信赖利益原则寻求减轻或免除相应责任。
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问题及完善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权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护当事人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后所形成的合法利益,不得随意改变约定,以及不得违背延续性和相对性原则。
这一原则在保障个人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正公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信赖利益保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1. 行政裁量权过大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行政机关拥有较大的裁量权,往往在具体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行政机关可以随意改变约定,而这种行为往往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这种情况下,行政信赖利益往往会受到侵害,给当事人造成困扰和损失。
2. 行政决策不透明由于行政机关的决策过程不够透明,当事人不了解具体的行政决策依据和程序,往往无法对行政行为产生信赖,导致行政信赖利益无法被保护。
3. 缺乏有效的救济机制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上,目前我国的行政救济机制尚不够健全,当事人在行政行为受到侵害时,缺乏有效的救济渠道,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公正的解决。
1. 加强行政程序透明化加强行政决策的公开透明是维护行政信赖利益的重要措施。
行政机关应该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说明决策的依据、程序和标准,及时向社会公开信息,使当事人能够清楚了解行政决策的依据,增进当事人对行政决策的信赖度,从而更好地保护行政信赖利益。
2. 加强行政行为规范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应当遵循法定程序,严格限制行政机关的裁量权,避免滥用和错误行使权力导致行政信赖利益受到侵害。
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定程序和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行政行为,使其更具有可预见性和稳定性,从而更好地保护行政信赖利益。
4. 强化行政机关责任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关应当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行政机关裁量权滥用和违法行为,应当加强责任追究,严肃处理,以起到警示作用,从而更好地保障行政信赖利益。
交易第三方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摘要:1.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定义和含义2.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交易中的应用3.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第三方交易中的重要性4.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5.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对第三方交易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定义和含义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是指在行政管理、合同等领域中,相对人对行政权力、合同履行的正当合理信赖应当予以保护,行政机关或合同当事人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行为或合同,从而损害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简单来说,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就是要保护无辜第三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其基于对某一事项的合理信赖所产生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交易中的应用在商业交易中,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买方的信赖利益:当买方在交易过程中基于对卖方的信赖而行使权利时,卖方不得擅自改变交易条件或拒绝履行合同,从而损害买方的信赖利益。
2.保护卖方的信赖利益:当卖方在交易过程中基于对买方的信赖而履行合同时,买方不得擅自撤销订单或拒绝接受货物,从而损害卖方的信赖利益。
3.保护第三方的信赖利益:当第三方在交易过程中基于对交易双方的信赖而履行某些义务时,交易双方不得擅自改变交易条件或拒绝履行合同,从而损害第三方的信赖利益。
三、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第三方交易中的重要性在第三方交易中,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有助于维护交易安全,保障交易双方和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其次,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有助于促进交易公平,防止交易一方滥用权利,损害另一方或第三方的利益。
最后,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在实际商业交易中,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应用案例屡见不鲜。
例如,在某买卖合同纠纷案中,买方在合同生效后撤销订单,导致卖方信赖利益受损。
法院在审理此案时,依据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判决买方赔偿卖方的损失。
第1篇一、引言信赖保护原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国家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应当尊重和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得随意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规定、具体适用、存在问题及完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规定1. 宪法层面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为信赖保护原则提供了宪法依据。
2. 行政法层面(1)行政行为合法、有效的原则: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一规定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有效性。
(2)信赖保护原则:我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应当予以保护。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这一规定明确了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许可领域的适用。
(3)行政强制法:我国《行政强制法》第6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应当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这一规定进一步强调了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强制领域的适用。
3. 其他法律法规(1)合同法:我国《合同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这一规定要求当事人在合同关系中应当尊重对方的合法权益,体现了信赖保护原则。
(2)民法总则:我国《民法总则》第6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滥用权利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这一规定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尊重对方的合法权益,体现了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案例
嘿,让我来给你讲一个超级精彩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案例呀!
话说有这么两个人,小李和小张,他们是特别好的朋友。
小李呢,打算创业开个小餐馆,就找小张借钱。
小张毫不犹豫地就把自己的积蓄借给他了,还说:“兄弟,拿去大胆干,我相信你肯定能成功!”这里面不就有信赖嘛!
然后小李就热火朝天地开始筹备餐馆了。
他租场地、买设备、招人,忙得不亦乐乎。
可谁能想到呢,餐馆所在的那片区域突然要进行规划调整,不允许开餐馆了!哎呀呀,这可咋办呀?小李这下傻眼了,投进去的钱眼看着就要打水漂了。
这时候小张知道了情况,他心里那个纠结啊,一方面心疼自己的钱,另一方面又不想因为这个跟小李的友谊出现裂痕。
这就跟你特别相信一个人,结果他突然遇到困难了一样纠结呀,对吧?
那这时候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就起作用啦!虽然小李创业失败了,但是小张也不能一下子就把小李逼到绝路呀,毕竟当初是因为信任才借的钱。
如果小张这时候不管不顾非要小李还钱,那小李不就太惨了吗?这不就跟你满心期待种的花儿突然被暴风雨摧残了一样让人难受嘛!
但如果小张能够多一些理解和宽容,给小李一些时间和机会去重新站起来,那这种信赖关系不就更牢固了嘛!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真的太重要啦!
我觉得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信赖就是那座连接彼此的桥梁。
我们要珍惜别人对我们的信赖,同时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也要懂得保护这份信赖,不要轻易地就把桥给拆了呀!只有这样,我们的关系才能长久,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呀!。
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问题及完善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依法享有权利和利益时,对于公共权力的合法行使依赖于政府的承诺和政策,当政府改变政策或者收回承诺导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损时,应当予以保护和补偿的法律原则。
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对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中,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在法律制度上存在一些缺陷。
现行的行政法律体系中,对于行政信赖利益的保护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行政承诺和政策变动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利益保护存在一定的漏洞。
行政机关对于自己的政策变动和承诺收回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也没有明确的程序和责任人,造成了行政信赖利益保护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在法律制度上完善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一是加强行政信赖原则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应当在法律制度上明确规定行政信赖原则的适用范围和标准,强化行政信赖原则在行政行为中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修改现行法律,如《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明确规定行政信赖原则,并确立行政机关承诺和政策变动的限制和要求,增加行政机关对于行政承诺和政策变动执行的约束力,进一步加强行政信赖原则的意义和地位。
二是建立健全行政承诺和政策变动的程序和责任制度。
为了保障行政信赖利益的实现,应当建立和健全行政承诺和政策变动的程序和责任制度,明确政府承诺和政策变动的程序和程序,规定相关的责任人和责任部门,明确行政机关变更政策和收回承诺的决策程序和过程,保证公平公正。
应当规定相关的违法行为和责任追究,对于行政机关变更政策和收回承诺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加强行政机关的稽查和约束。
三是加强行政机关的自律和责任意识。
行政机关作为政府的代表,应当以更高的责任意识和自律精神对待行政承诺和政策变动,尊重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1篇一、引言信赖保护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强调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合理信赖。
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适用范围、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合理信赖。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公权力行使的信赖保护。
国家机关在行使公权力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合理信赖,不得滥用职权、违法行使职权。
2. 合同关系的信赖保护。
合同当事人之间,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尊重和保护对方的合理信赖,不得违反合同约定,损害对方的合法权益。
3. 行政许可的信赖保护。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时,应当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合理信赖,不得随意撤销、变更行政许可。
三、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信赖保护原则适用于以下范围:1. 公权力行使领域。
包括但不限于行政行为、司法行为、立法行为等。
2. 合同关系领域。
包括但不限于买卖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等。
3. 行政许可领域。
包括但不限于建设项目审批、企业设立登记等。
四、信赖保护原则的法律后果1. 法律责任。
违反信赖保护原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1)行政责任。
行政机关违反信赖保护原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包括撤销、变更、赔偿等。
(2)民事责任。
合同当事人违反信赖保护原则,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3)刑事责任。
在特定情况下,违反信赖保护原则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2. 法律救济。
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要求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法律责任豁免。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所谓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是指当个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已产生信赖利益,并且这种信赖利益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得到保护时,行政机关不得撤销这种信赖利益,而如果撤销就必须补偿其信赖利益损失。
在这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高于法律优先原则,法律优先原则受到一定程度弱化。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最基本的基本含义就是政府实施行政行为也必须诚实信用。
立法例
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相对人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制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
违法的行政许可,该撤销的应当予以撤销;但撤销行政许可所维护的公共利益小于不撤销行政许可所保护的相对人利益时,即使是违法作出的许可,也不予撤销。
如果因为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使该行政许可事项不再被允许,或者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行政机关在为了公共利益可以依法撤回或变更原行政许可,给行政相对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予以补偿。
当然,这种补偿是对损益的一种弥补,不是惩罚性的。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所谓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是指当个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已产生信赖利益,并且这种信赖利益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得到保护时,行政机关不得撤销这种信赖利益,而如果撤销就必须补偿其信赖利益损失。
在这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高于法律优先原则,法律优先原则受到一定程度弱化。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最基本的基本含义就是政府实施行政行为也必须诚实信用。
我国于2004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这一原则在我国的确立仅有利于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正当信赖利益,同时,对于行政机关树立诚信观念,建设诚信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对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内涵及重要性做一些阐述。
一、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内涵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源于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它“要求保护人民对国家之信赖,即不容许国家之行为使人民值得保护之信赖利益丧失,或是使人民因此无法预估到负担之增加或丧失之利益。
”[1]也就是说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权利正当合理的信赖应当给予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撤销,变更已生效的行政行为,确需撤销或变更的,对无过错的相对人应给予合理的赔偿或补偿。
因此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一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设立该原则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的正当权益;第二,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确定力,因此对行政相对人作出行政行为后,事后即使发现该行为有轻微违法或对政府不利,只要该行为不是因相对人的过错所造成的,不得变动,承续保护;第三,行政行为作出后,如果事后发现它可能给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必须变动该行为时,行政机关应对因变动该行为而给无过错的相对人造成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即进行财产保护。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基础是公众对自己国家及国家权利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公众安定性和其他工作,生活能有明确预期的基本前提。
这种信任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受到损害,公众权利,公众利益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处于不稳定,不连续的状态之中。
[2]因而,笔者认为,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作为道德内容的法律化,对其内容应作相当宽泛的理解,才能符合该原则的本意。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应具有稳定性和不可溯及性。
首先,不得变化无常。
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得反复无常,立法者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否则会使法律失去权威,使人们无所适从。
因而,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得随意的修改或者废止,对因律令更改、撤销而导致已生效的行政行为被变更或者撤销的,行政机关应给以相应的补偿。
其次,不得溯及既往。
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一般不得产生溯及既往的法律效力,特别是对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产生不利影响的,更应在禁止之列。
否则,有违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精神。
2、行政活动应具有真实性和确定性。
行政机关作出许可、撤销、变更、废止的行政行为应出于真实的意图和目的,意思表示真实、准确。
真实性不仅适用与行政活动过程中的行政法律行为,也适用于行政事实行为,如咨询、信息提供等。
虚假、错误的行政行为给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政机关负有赔偿义务。
另外,行政相对人负有对其提供的材料真实性负责的义务。
行政相对人提出行政申请,必须承诺申请书及所附材料中无虚假陈述,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后,即具有确定性,非经法定的事由和法定程序,不得随意的撤销、变更和废止。
这既是行政行为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是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要求。
3、行政机关应信守承诺。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使行政行为得以实现。
行政机关不仅要依法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还有保障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职责。
其次,信赖利
益保护。
依《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依法变更或者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的,由此给行政相对人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根据衡平论原则,若受益人的信赖利益大于公共利益,应当维持受益人信赖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若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小于公共利益而被撤销行政行为的,则对相对人应予以补偿。
二、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之重要性
《行政许可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次重大突破,对于行政机关树立诚信、建立诚信政府和保护公民利益,促进公民对法律的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服务性政府的建立。
信赖保护原则不仅要求行政主体依法行政,而且要求行政主体在做出行政行为时还要考量相对人的合理信赖利益,成为整个社会诚信的示范者,切实保障公民的权益。
改变传统的职权主义的执法模式,摆脱决策上的随意性、任意性。
通过补偿机制不仅政府对自己先行作出的行政行为要慎重作出,作出之后就要言而有信,切实地履行自己的承诺,遵守自己发布的政策,贯彻自己政策的实施,保护私人的信赖利益,取信于民。
1.规范行政行为:信赖保护原则不仅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行为时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效率等原则,更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行政机关还必须考虑行政相对人的合法信赖利益,必须诚实守信,不能随意撤销作出的行政许可行为尤其是授益行为。
因为如果行政机关起初作出的行政许可是合法、合理的,充分考虑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事后却能以行政许可行为存在瑕疵等种种理由进行自行撤销,则相对人已经基于对行政机关的信赖而付出的代价和损失的利益,将不能得到补偿。
因此,信赖保护原则就是在行政许可法其他各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基于对现实的考虑,和行政许可法其他各项原则互为补充,使得在行政许可法其他各项原则基础上开展的行政许可行为能落到实处,产生确实的行政效果,体现出对作为弱势群体的行政相对人的人性化关怀,也是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提出的更高的、根本性的要求。
2.塑造责任政府:一个政府的政策如果经常变动、因人而异,作出的行政决定朝令夕改,随意撤销,即使对公民的合理信赖利益造成了损害也没有任何说法和补偿,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会造成严重的恶果,整个社会诚实守信的风气将被败坏,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也会效仿这种不讲信用的做法,市场经济的秩序将遭到破坏,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也不会有什么形象可言,同时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会恶化。
一个“诚信政府”必然是一个讲信用、负责任的政府,按照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政府在作出行政许可行为时,应当把公民的合法信赖利益纳入考虑范围,谨慎作出决定,而一旦作出,即便这种行政行为因政府自身的原因存在着瑕疵,也因为要保护更为重要的公民利益和诚信原则而不能再随意变动——尽管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政府还是履行了先前作出的承诺,这种遵守信用的表现就会在社会中产生良性反应,整个社会的诚信风气将会得以巩固,而政府也会树立起“诚信”、“负责”的形象,更为民众所拥护。
通过政府的守信行为,公民因此也越来越相信政府,这一良性循环对政府的诚信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从职权性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
(二)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
信赖保护原则设置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
平衡公共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
在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个人信赖利益应受合法保护,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也要给予适当的补偿将个人利益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确立信赖保护原则,可以使相对人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更有效的预期收益,并且可以行政机关将来满足上述期待,使自己合法利益得以充分保护。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公民利益得到保障才能配合和接受政府的管理。
人民群众越来越相信政府,越来越用户政府,对政府工作起着极大的推动和鼓舞作用。
因此,信赖利益
保护原则在保障公民利益的同时也是保障了政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