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8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1862012年3月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分析西南财经大学 李佳璐摘 要:随着美国债务危机的日益明显和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我们可以说当前全球经济已步入后危机时代。
这主要表现为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经济增速度出现回落,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上升,国际金融市场加剧波动,客观上给全球的对外投资合作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互利共盈的开放战略,对外投资屡创新高,去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金额已经突破了3000亿美元,跃居全球第5位。
而在中国对外投资热潮的背后,我们是否应当谨慎对待,防止对外投资对中国的潜在危险呢?关键词:对外投资 增长势头 潜在危机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3(c)-186-021 背景介绍据德勤发布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为75笔,比去年同期增加2笔,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市场越发活跃;2005年中国占全球并购交易量的4.6%,2011年上半年度,这一数字已上升到8.2%。
与此同时,中国海外并购在国内并购案例中的份额也在上升,占中国2011年上半年度交易总额的近15%,在2005年这一数字仅为9.7%。
单从数据的角度看,我国的对外投资本年的增长势头强劲,似乎真的就像很多经济人士认为的一样,从金融危机到欧债危机,全球经济的低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机会已经到来。
于11月8日在中国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对外投资洽谈会上,欧洲各国纷纷打出各项优惠政策,以吸引来自中国的资本进入。
与其说是中国在欧债危机中“趁火打劫”,不如更贴切的将其称为对欧洲市场的“拯救”。
再来看中国对外投资焦点的转移。
就在一年之前,去非洲或澳洲买矿还是大多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
然而今天,中国企业的眼光已经开始从“非洲”转向“欧洲”,从“矿产资源”转向“技术”和“品牌”。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 2012年10月19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及对策清华大学 程钰淮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和步伐也不断加快。
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际经济环境具有更多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过程中面临着众多风险,如何有效控制风险成为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亟需决的问题。
本文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风险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投资环境和模式,提出了一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控制策略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现状和模式 风险类型 风险原因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191-02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经济活动始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入世后加快了“走出去”战略的推行,对外直接投资步伐不断加快。
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领域都不断扩张,对外投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累计达到3800多亿美元,投资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首位。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投资形式以及投资区域等都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第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数量众多,金额巨大,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
截至2011年底,我国有超过1.3万的投资者境外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8万家。
在这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中,国有企业的占有数量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不断上升,省区市的对外直接投资者更远超中央企业。
同时,对外投资主体在行业分布上也存在差异,制造业的投资主体占据整体的一半左右,大多分布在纺织服装业、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业以及电器机械器材制造业和工艺品业等。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多样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由初期的货币投资和实物投资想新建公司和跨国并购等方式发展。
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问题及应对策略王 勇郝 运(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辽宁沈阳 110000)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呈现投资主体多元、投资方式多样以及投资地区相对集中等特点。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国家对外投资法律政策及相关中介服务亟待完善;对外投资行业大多为中、低端行业;对外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跨国并购成功率较低。
为此,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不断加强引导和管理,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09(2011)04-0012-03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几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国家也逐渐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投资不断增加。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截至2009年底,12000家中国境内投资者已在境外设立13000家企业,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遍布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
对外投资存量约2460亿美元,居全球第15位,发展中国家第3位。
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水平也不断提高,具体体现为:第一,企业投资领域覆盖了大部分行业,其中采矿业、商业服务、金融业、批发零售、运输仓储和制造业合计占境外投资存量的90%以上;第二,投资主体多元,中央企业继续保持主导地位,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增势强劲,2009年已占限额以上境外投资总数的25%以上;第三,投资方式多样,除传统的绿地投资外,逐步发展了参股并购等更为灵活的投资方式,2009年此类投资已占限额以上境外投资总数的30%。
二、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1991年的起步阶段。
此时,中国处于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探索阶段,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不足10亿美元,对外投资直接决策绝大多数属于政府行为。
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与此同时,过高的引资成本、产业和地域分布不平衡、技术扩散效应不理想、外资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我们必须在利用外资政策、法律环境等方面建立规范、健全、有效的引资机制。
关键词: 利用外资;引资政策;投资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获得了长足发展,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连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FDI的流入多年来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资本来源和产出来源,而且直接带动了对外贸易,优化了出口结构,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一、我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我国利用外资的成效已经十分显着。
2002 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82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外商投资已遍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
但在利用外资金额大幅上升的同时在利用外资政策、引资结构和法律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一)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失衡,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由于我国国家政策、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容量等各方面的原因,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盈利高的第二产业,尤其是投机性较强的房地产开发业,其次是第三产业,而需要巨额投资、回收周期长的农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领域投资较少。
截至2007 年,外商投资制造业的企业数和实际使用金额分别为19 193家和408.6亿美元,占累计企业数和实际使用金额的50.6% 和54.6%,从一、二、三产业来划分,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占总额的1.19%、73.27%和25.54%。
对外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摘要本文着重从对外投资的制约因素角度为基本出发点,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外投资研究现状,进而提出我国对外投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经济、企业内部及东道国四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对外投资的制约要素。
采用华为公司这一世界500强企业为例,简要介绍了其对外投资状况。
最终得出:我国目前企业对外投资现状为发展时间短、影响力较低、在发达国家投资比例小等;企业对外投资制约因素包括国内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不健全、经济和科技水平较低,企业核心技术和项目信息缺乏以及东道国政治人文等;而对华为公司的投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华为公司正在加快对外投资步伐,但其对外投资会受到东道国的影响。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制约因素,对策研究,华为公司Study on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FDI -- take huawei as an exampleHengqiGuABSTRACT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investment restriction factor as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analyze s the foreign investment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 road, put forward China's foreign investment characteristi cs, on this basis, from the government, economy, enterpr ise internal in-depth analysis and the host country to restri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Taking huawei, one of the world's top 500 enterpris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its foreign investment status .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enterprises' foreign investment is short develo pment time, low influence and small proportion of invest 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s' foreign investment include the imperfect dome stic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 low level of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lack of enterp rise core technology and project information, and the po litical and cultural culture of the host country.The analysis of huawei's investment status shows that huawei is accelerating its investment abroad, but its foreign investment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host country.Key word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onstraints, countermeasure study, huawei目录1引言 (9)2.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2 国内研究现状 (13)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5)3.1投资区域由集中化向多元化发展,影响逐渐扩大 (15)3.2投资行业和方式随地域不同而变化 (17)3.3单项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分布不均 (17)3.4起步较晚,存量较小 (18)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制约因素分析 (20)4.1政府层面制约因素分析 (20)4.1.1政策因素 (20)4.1.2法律因素 (20)4.1.3外交因素 (21)4.2国内经济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22)4.2.1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22)4.2.2我国的技术水平 (23)4.2.3我国的财政支持无法彻底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23)4.3企业层面制约因素分析 (24)4.3.1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 (24)4.3.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25)4.3.3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25)4.3.4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264.4东道国方面的制约因素分析 (27)4.4.1东道国经济因素 (27)4.4.2东道国政治法律因素 (28)4.4.3自然、文化因素 (28)5华为公司对外投资案例分析 (29)5.1公司简介 (29)5.2业对外投资动因分析 (31)5.2.1满足企业内部发展需求 (32)5.2.2劳动力成本上升 (33)5.2.3推动企业核心技术发展 (35)5.3华为集团对外投资业务领域 (37)5.3.1金融领域 (37)5.3.2能源领域 (38)5.3.3交通领域 (38)5.3.4其他领域 (39)5.4公司投资制约因素 (40)5.4.1东道国制度因素的影响 (40)5.4.2东道国实际GDP (41)5.4.3东道国的腐败程度 (41)5.4.4东道国的文化距离 (42)6我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研究 (43)6.1政府层面调整建议 (43)6.1.1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43)6.1.2加大金融支持、减少投资限制 (43)6.1.3完善法律体系及保障体系 (44)6.2企业层面调整建议 (45)6.2.1重视投资行业选择 (45)6.2.2注重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的培育 (46)6.2.3大力培养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人才 (46)7结论与展望 (48)7.1结论 (48)7.2展望 (50)致谢 (51)参考文献 (53)1引言在全球化的影响和全球的经济都在欣欣向荣,中国的海外贸易经济持续的增长并且那些开拓海外市场中国企业越来越多。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国有企业投资概念及发展历程、状况,从政府监管和企业管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一些对外投资的失败经典案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中的问题,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视角,有针对性地对如何提升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水平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议,为对外开放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实现参考和理论借鉴。
【关键词】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问题;对策一、概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日益高端化。
就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根据商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末我国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已经高达1180亿美元,同比增长14.7%,不但再创历史新高,而且实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连续13年增长,且年均增幅高达33.6%。
与“十一五”相比较,我国“十二五”期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加了1.3倍。
同时,国有企业对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其项目的投资也不断增多,促进了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力通讯等行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在积累了较多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经验的基础上,也经历了不少令人痛惜和警醒教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问题,国资委等已经对涉案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其中暴露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问题值得人们深刻反思和积极警醒,并要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还将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二、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1.政府监管(1)政府监管现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外投资意识不断增强,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对国际国内社会的贡献率不断增大。
研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趋势和方法摘要:本文从国际上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发展规律出发,介绍了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及j曲线”,介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noi;海外投资战略;并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成绩斐然、全球瞩目。
但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是同样重要的战略目标。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遵循着“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投资大国”演变的规律,大力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及j曲线”,较好的解释了fdi和一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j曲线的两个坐标轴分别是noi(净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减去吸引的外资流入,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反映了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dp,根据dp可以将j曲线分为5个阶段。
图1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dp与净对外直接投资(noi)第一阶段,国家贫穷,几乎没有直接投资流出,略有直接投资流入,noi为负值且趋增。
按照1988年的数据,人均dp低于1110美元的国家属于此列。
第二阶段,国家人均dp有所增长,直接投资流入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直接投资流出开始出现,但noi负值继续增加。
第三阶段,国家进入新兴国家行列,人均dp已经处于世界中等或中上等水平。
虽然noi仍为负值,但每年直接投资流出的增加值已经超过直接投资流入的增加值,结果就是noi由降转升。
第四阶段,流出直接投资超过流入直接投资,noi变为正数,同时,流出直接投资的增加值继续高于流入直接投资的增加值,noi正值扩大。
一般而言,这标志着该国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20世纪90年代,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阶段,国家的noi开始下降,然后又回升,围绕零值上下波动,且波幅趋小,反映了国际收支平衡的趋势。
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一、引言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指跨国公司或个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购买股权、设立子公司或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经营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积极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利用外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要问题1.市场准入壁垒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很多行业对外商投资实施限制。
这种市场准入壁垒不仅影响了外商投资意愿,也限制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水平。
2.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虽然中国政府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通过法律法规加强维权力度,但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依然突出。
这给那些有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带来了困扰,并可能导致技术流失。
3.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在我国,外资企业的设立和运营需要经过一系列审批程序,如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的审查。
这些程序存在繁琐、耗时长等问题,增加了企业开展投资活动的难度和成本。
4.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在引进外资方面也存在差异。
一些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更容易吸引外资,而中西部地区则面临较大压力。
这种差距引起了资源配置不均衡和产业布局失调的问题。
三、对策1.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为吸引更多外商投资,中国政府应进一步放宽限制性行业,并简化相关手续和流程。
同时,建立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是必要的,以提高中国市场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及司法保护措施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鼓励创新科技型企业并给予相应优惠措施;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提升各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
3.优化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各类审批手续,划定明确的经营范围和权限;引入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办理,实现信息共享和高效办公;加强部门间横向协调与互通信息机制的建立,以提高服务效率。
4.促进地区均衡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内外贸体系联动发展,在资源、市场开放上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跨地域合作项目,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产业布局。
第1篇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度总结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和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对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二、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一)投资规模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772.9亿美元,同比增长8.7%,占全球份额的11.4%,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
这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2年保持全球前三,连续八年占全球份额超过一成的年份。
截至2023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96万亿美元,连续七年排名全球前三。
(二)投资区域分布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同比增长31.5%。
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的境外企业数量达到1.7万家,覆盖了全球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三)投资领域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持续多元化。
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制造、金融四个领域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向,占全年投资总量的近80%。
其中,对建筑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投资增长较快。
三、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一)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投资流量和存量均位居全球前三。
这得益于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增长,表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投资区域更加广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广泛,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增长迅速,表明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DirectInvestment,ODI)是指我国国内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且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与国内投资相比,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货币利率、汇率波动复杂,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明显大于国内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积极评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产生的环节,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1993年后,我国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
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增加了60余倍。
二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延伸。
在初期,我国的企业一般在零售批发、采矿等行业投资,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扩展到技术开发、商务服务、金融地产、生产制造等产业。
三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不断提高。
截至2013年,我国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亿美元,居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第13位,虽然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尽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总量上增长迅速,但在许多项目上出现了大量的亏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不小损失。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要么以保护资源或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要么因为政权更替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失败或者即使能够并购成功其后续经营也出现了很大问题甚至项目被迫中止。
比如,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过程中由于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干预而失败;2009年中铝在收购矿业公司力拓的过程中,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而失败;近年来则出现了我国两大通信企业中兴和华为在美国的投资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受阻。
目录摘要 (1)引言 (2)1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3)1.1对外直接理论的演变与最新进展 (3)1.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5)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8)2.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8)2.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11)致谢 (16)参考文献 (17)摘要经济全球化正改变着国际经济分工格局,使得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在国际市场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对外直接投资己成为发达国家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手段,而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其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的地位,并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改善目前处境的重要措施。
就我国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规避国外贸易壁垒,获取短缺原材料以及及时掌握外部信息的积极举措。
近二十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
本文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产生和发展入手,回顾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的分析,展现了现阶段的特点。
结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特点,论文运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以及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投资主体、地理区位、行业部门、投资方式等方而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尽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很大的的进步,企业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很多问题,成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劣势,论文对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论文旨在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劣势系统化,希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策引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竞争实力无疑已经得到了增强,但令人遗撼的是,迄今为止,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我国大多数企业缺少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管理手段落后,高层次的跨国经营人才匮乏,受技术和资金的局限,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优势。
加之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信息不灵和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使得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步履维艰。
1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尚未从函际贸翁和资本流动理论中独立出来,往往以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
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f)率先向传统理论发出挑战,提了“垄断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被经济学界认为是直接投资理论的突破,标志着园际投资理论的真正兴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一理论一赢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1.1对外直接理论的演变与最新进展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同趋重要,经济学界也开始把其作为专门的研究列象迸行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国际直缓投资理论。
西方经济学界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的流派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有:1.1.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c Advantage Theory)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按投资的独立理论,它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初,在这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海默研究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工业部门的构成,发现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的结构有关,美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其有独特优势的少数部门。
美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以谋取高额利润。
所谓独占性的生产要素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各种优势,这些优势具体表现在技术先迸、规模经济、管理技能、资金实力、销售渠道等方面。
海默认为,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与部门的垄断程度较高有关。
另一方面海默还分析了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究全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在市场完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
但在现实生活中,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对外直接投资打开大门。
正是由于这些障碍和干扰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了贸易带来的益处,从而导致企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市场。
1.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荧国晗佛大学教授赞农(Raymond Vemon)提出的,这一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产品的国际贸易问联,也可以用求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是创新阶段或称为新产品阶段。
在这个阶段,由于创新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因此,尽管价格偏商也有需求,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本的差异对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影响不大,这时最有利的安排就是在国内生产,并通过出口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
第二阶段是产品成熟阶段。
这时产品的生产技术基本稳定,市场上出现了仿制者和竞争者,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成本成了竞争的关键。
这时出于国外劳动成本低于创新国,同时也为了避开关税壁垒,创新国给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生产。
投资地区一般是那些收入和技术水平与创新国相似,但劳动力成本低于创新国的地区,如美国公司对欧洲的直接投资。
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阶段。
在这一阶段,价格竞争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面且创新国的优势已丧失,此时只能将生产进行转移。
一般情况下,企业都将生产向低收入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产品返销到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国外市场。
1.1.3小岛清比较优势投资理论(The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教授在1970年代提出来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以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
凡是本国已经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
小岛清认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根据从比较劣势行业开始投资的原则所进行的对外投资也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格局。
据此小岛清认为,日本的传统工业部门很容易在海外找到立足点,传统工业部门到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地区进行投资,其优势远比在国内新行业投资要大。
1.1.4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Iization)内部化理论也称市场内部化理论,它是70年代以来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所谓跨国公司一般理论对所有、提出和形成的理论,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有时也称其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学者巴克莱(Peter Buckley)、卡森(Mark carson)和加拿大学学者拉格曼(Alien·M·Rugman)共同提出来的。
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郝市场,从而解决出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整性和交易成本上升,因此企业通过内部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
因此,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公司内市场,就能克服外部市场和市场不完整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取决予四个因素:l、产业特定因素,这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2、区位特定因素,如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3、因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4、公司特定因素,如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1.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西方经济学界对直按投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般都是建立在对发达国家或者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分析基础上的。
对于那些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且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西方学者的理论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但是,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且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对于这种情况,主流理论解释力不够。
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着眼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进嚣分析,以期找到合适的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
1.2.1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邓宁1981年在《投资发展周期》的论文中.说明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不同的,对国际直接投资有着直接的影响,该理论被称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它从动态的角度解释各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是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邓宁通过对67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67一1978年直按投资流入与流出量及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发现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列一定水平后,就与直接投资的流出和流入有关,他把这种关系成为投资与发展周期。
在阐述这种关系的同时,还对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划分以及各阶段国际直接投的特征和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顺序推移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
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从企业优势的微观基础出发进行宏观分析,将一个国家直接投资的行为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有机联系,描述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广大国家投资行为的变迁,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做出了新的解释。
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足幽先前适用于发达国家的西方主流理论演变而来的,而完全直接描述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理论不是很多,也很不成熟。
1.2.2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学者刘易斯威尔斯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做了较为系统的闹述。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主要包括如下几点:一是保护出口市场。
威尔斯根据对亚洲、南美洲多个国家的调查研究表明,由于关税、配额等贸易壁垒重重,出口不是长久的国际经营方式,正是由于资本输出才使它们的大多数市场得到保护。
二是谋求低成本。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在寻求工资比本国水平更低的劳动力,以对付其他各国的出口竞争;还有一些投资投在第三国,目的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
三是种族纽带,这在一些华人企业和印度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
四是分散风险。
刘易斯认为,由于低收入国家市场容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在此获得规模收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企业正是开发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灵活的、适合小批量生产的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并得以在低价值销售。
威尔斯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在西方理论界被认为是该领域早期代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