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鸡枞菌人工栽培技术

鸡枞菌人工栽培技术

鸡枞菌人工栽培技术
鸡枞菌人工栽培技术

鸡枞菌人工栽培技术

【篇一:鸡枞菌人工栽培技术】

鸡枞菌的培育方式鸡枞菌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含

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钙、磷、核黄酸等物质。鸡枞菌的吃法很多,可以单料为菜、还能与蔬菜、

鱼肉及各种山珍海味搭配,可无论炒、炸、腌、煎、拌、烩、烤、焖,清蒸或做汤,其滋味都很鲜,为菌中之冠。鸡枞菌仅西南、东

南几省及台湾的一些地区出产。

众所周知,云南因其山川地地貌特殊及所在经、纬度关系,被誉为

王国,菌类就是这植物王国中的特殊一簇,鸡是菌簇中的上品,因

其内部纤维结构、色泽状似鸡肉、加之食用时又有鸡肉的特殊香味,故得名鸡。在贵州遵义等地区也生长,当地人给予的名字叫做三八姑,据说它的来历是只要你找到一把,附近就还有二把。听老人说

摘它的时候不要大声说话,不然会吓走,而且要在雨过天晴后才能

生长出来。

鸡枞菌的生存环境鸡菌常见于针阔叶林中地上、荒地上和乱坟堆、

包谷地中,基柄与白蚁(odontotermessp.)巢相连,散生至群生。夏

季高温高湿,白蚁窝上先长出小白球菌,之后形成鸡子实体。

1.鸡菌与白蚁营共生生活。在条件下鸡菌与白蚁营共生生活,与之共生的白蚁是大白蚁亚科的某些种,比较常见的土栖白蚁有黑翅土白

蚁(odontotermesformosanus)、云南土白蚁(o.yunnanesis)、黄

翅大白蚁(macrotermesbarneyi)等。

(1)白蚁在建巢中为鸡菌传播菌种。

(2)白蚁又从鸡枞菌的小白球获得各种和抗病物质。

(3)鸡菌又从白蚁巢菌圃及周围环境获得营养源。

2.蚁巢是白蚁与鸡菌共生理想的生态环境。蚁巢多建于地下

20~100厘米处,体积从0.1~1.0立方米不等,有中央大巢和分散的卫

星巢,之间有蚁道相互连接。蚁群在蚁巢中会长期繁衍达几年至数十

年之久,一蚁巢群白蚁个体可达1,000,000~2 10,000,000个(贺新生,1995)。

(1)蚁巢内有稳定的生态条件蚁巢内有稳定的生态条件适宜与白蚁与

鸡菌共同生存。

①稳定的温、湿度。

②ph低而稳定。

③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2)雨季来临是鸡菌形成子实体的有利条件每年只有当雨季来临时,

渗入蚁巢周围的土壤,有利于鸡菌菌丝体向外生长。(陈楚)

3.蚁巢中的群体。白蚁巢中存在着许多微生物种群,除以鸡菌为主

要菌物外,还有细菌、青霉、曲霉等十余种。

三、蕴藏量及营养成分

云南是我国鸡菌产区,年产达2000吨以上。由此可知,在我国鸡

菌的蕴藏量十分巨大。

鸡枞菌的生长习性鸡菌常见于针阔叶林中地上、荒地上和乱坟堆、

包谷地中,基柄与白蚁(odontotermes sp.)巢相连,散生至群生。

夏季高温高湿,白蚁窝上先长出小白球菌,之后形成鸡子实体。

1. 鸡菌与白蚁营共生生活。在自然条件下鸡菌与白蚁营共生生活,

与之共生的白蚁是大白蚁亚科的某些种,比较常见的土栖白蚁有黑

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云南土白蚁

(o.yunnanesis)、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等。

(1)白蚁在建巢中为鸡菌传播菌种。

(2)白蚁又从鸡枞菌的小白球获得各种营养和抗病物质。

(3) 鸡菌又从白蚁巢菌圃及周围环境获得营养源。

2.蚁巢是白蚁与鸡菌共生理想的生态环境。蚁巢多建于地下

20~100厘米处,体积从0.1~1.0立方米不等,有中央大巢和分散的卫

星巢,之间有蚁道相互连接。蚁群在蚁巢中会长期繁衍达几年至数十

年之久,一蚁巢群白蚁个体可达1,000,000~2 10,000,000个(贺新生,1995)。

(1)蚁巢内有稳定的生态条件蚁巢内有稳定的生态条件适宜与白蚁与

鸡菌共同生存。

①稳定的温、湿度。

②ph低而稳定。

③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2)雨季来临是鸡菌形成子实体的有利条件每年只有当雨季来临时,雨水渗入蚁巢周围的土壤,有利于鸡菌菌丝体向外生长。(陈楚)

3. 蚁巢中的生物群体。白蚁巢中存在着许多微生物种群,除以鸡菌

为主要菌物外,还有细菌、青霉、曲霉等十余种。

三、蕴藏量及营养成分

云南是我国鸡菌产区,年产达2000吨以上。由此可知,在我国鸡

菌的蕴藏量十分巨大。

鸡枞菌的鸡枞采摘鸡菌生长有特性,它如一年在这地方长,不扰动它,第二年它还会在原地方长,这叫鸡窝,什么时出窝,也如约定

了般不爽。这鸡纵出头的窝下,必有一种类似白蚁巢结构的土块。

若动虫迁,第二年此处就不会有鸡了。

采鸡也是考究的事,首先鸡窝切莫告诉他人,其次要抓紧时机。鸡

以顶上伞盖未张时最鲜嫩肥美,若候其出土,伞盖一张,马上纷披,肉就老了。采了鸡,要根部涂点湿泥,可养它一二日,日子过了则

菌干如柴。

昌宁鸡品种较多,通常以颜色分为青鸡、白鸡、黄鸡三类,而以

形貌俊秀、肉质细嫩的青鸡为上品。青、白二类盛出于六七月,黄

鸡稍晚。找鸡,是一项收益可观的生产劳动,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

活动,往往利乐双得。据说,采鸡纵不光要有敏锐的眼力和灵敏的

嗅觉,而且还要知天时、明地利,因为什么时候、哪些地块出鸡,

都是有一定下数的。而一旦发现了鸡,只可悄悄采集而不可高声欢呼,否则便会把鸡娘娘吓跑,以后它就不出了。因而,有的人为在

同一个鸡窝重复收获,还十分细心地将其用米粒围住,相传这法子

还很灵验。

鸡枞菌的栽培

技术简介

鸡冢,亦名鸡,担子菌纲,伞菌科高营养食用菌。全州野生产量约120吨,每年上市量约40吨。主产于西南地区。鸡菌整个生长周期

都要依靠土栖性的白蚁,长有鸡菌的土壤下面必有白蚁巢结构。一

般头年生长的地方,第二年还会在原地长,这个地方叫鸡窝。如果

蚁巢结构受到干扰导致白蚁动迁,来年此处就不会有鸡了。采食鸡

要抓紧时机,鸡以顶上菌帽未开张时最鲜嫩肥美,伞盖一张,肉就

老了。

栽培

凉山州农科所于1995 1996年利用野生鸡菌丝研究培育成。保持野

生特性,集鲜、脆、嫩一体。所含各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高出香菇50%,是优质食用菌,营养成份丰富,味道甚佳。鸡,子实体中型,菌盖平展,直径10-20厘米,脐突半球形,菌盖表面光滑,前期灰

褐色,中期奶油色,后期灰白色,少数菌有辐射状。

人工栽培鸡菌袋生产60天成熟,每平方米产鲜菌4.85公斤。人工

栽培鸡技术操作简单,原材料来源广泛,生育期短,产出率高,可

开发加工鸡枞油等产品,市场前景好。

鸡菌的生长发育与土白蚁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白蚁一旦弃巢他去,

此巢就不会再长鸡菌。人工栽培尚未。

鸡菌和大白蚁共生。

鸡枞菌的精选妙藏鸡菌的采收,原则上是愈嫩愈好,亦即在其刚出

土至伞缘与菇柄成45度角以内者为佳,而以伞缘平直之前为其最低

标准,如菇伞达平直甚至翻转者,已属过老而致口感较差。在大雷

雨后之数日内,最好每天清晨前往可能出菇之处寻找采收,如过了

中午之后,往往因气温过高而致菇体很快即行腐烂。

鸡肉丝菇采收后,将其假根一一切除,并洗净菇柄基部的附土,然

后以纸张包裹,放入塑胶袋或保鲜盒,置于12℃之储存库中,可保

存良好之鲜度达一周以上。鸡肉丝菇存于10℃以下者,依温度之下

降有渐次被冻伤而影响口味之现象,如温度在14℃以上者,则依温

度之上升而有渐次加速腐烂的情形,尤其达30℃以上时,一般在一

天内即可使鸡肉丝菇产生腐烂现象。

简单鉴别

1、菇伞形似斗笠:菇伞顶部有显著之凸起,使其整个菇伞呈斗笠状,该中间之凸起即称之为伞尖。

2、伞尖如铁似钢:以手指触压伞尖时,其硬度有若铁器扎手,这是

其他菇类所没有的。鸡肉丝菇依种类不同,其菇伞之大小差异极大,大者直径可达20cm以上,小者不及3cm,而其伞尖均极为坚硬,

是其共同之特点。

3、菌褶白色:鸡肉丝菇菌伞表面,有灰、白、米黄等等颜色,而其

菌褶初时均为白色,以后渐渐老熟而呈乳白或稍带黄色。

4、菌根一条菌根不分枝,一条直通地下之白蚁巢,此菌根在学术上

一般称之为假根。

俱有以上四项特征者,已足以确定为鸡菌了。

鸡枞妙趣

有人从《庄子》的朝菌不知晦朔里,推测早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食

用鸡菌了。

明朝的高宗皇帝朱由校,最嗜鸡了。只因鸡娇嫩易变质,采后过夜

便香味大减。为此,正像唐明皇为使杨贵妃能吃到新鲜的南国佳果

荔枝,而令沿途驿站快马急递那样,他也每年由驿站用快马急送鸡

菌到京城。不知是鸡菌稀罕难得,还是高宗皇帝太偏爱此物,以至于连正宫娘娘张皇后也没有分享这一佳肴的福分。

鸡枞菌的相关价值

据《本草纲目》所载,鸡有益味、清神、治痔的作用。

明代杨慎曾把鸡菌比作仙境中的琼汁玉液,其质地细腻,兼具脆、香、鲜、甜等风味特色,品尝一次,终生难忘。鸡菌性平味甘,有补益肠胃、疗痔止血、益胃、清神、治痔等功效。之功效,可治脾虚纳呆、不良、出血等症。鸡菌色泽洁白,肉质细嫩,清香四溢,口感清脆,是著名的野生食用菌。

1.鸡菌能健脾和胃,令人食欲大增。

2.鸡菌内含钙、磷、铁、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体弱,病后和老年人的佳肴。

3.鸡菌的另一特点是含磷量高,是需要补磷人士的佳肴。

4.常食鸡菌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抵制癌细胞,降低。

5.鸡菌有养血润燥功能,对于妇女也很适合。

食用

野生菌鸡富含被人体吸收的多种氨基酸及,是馈赠亲友,的休闲食品,同时它还是配菜的好选择,可配合家里的菜肴如肉类、蔬菜等用炒、煮、炖的手法烹饪出极富特色又绝对清香美味之佳肴。

食用前要将鸡根部的泥土削去,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无需经开水浸煮,即可切条烹调。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是老、少、妇、弱的理想滋补食品。患有或胃肠不适的人应少吃或不吃鸡枞。

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鸡枞菌的人工栽培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袋栽的鸡菌又称黑皮鸡菌,菌体肥厚,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

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方案 产品名称: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江西狼和医疗器械股份限有限公司 目录 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方案 1.概述 2.验证目的 3.职责与验证申请 4.验证依据 5.验证计划 6.验证内容 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方案 1.概述: 初始污染菌的数量可以反映出车间环境卫生的清洁度,与产品灭菌工艺、成品热原及内毒素有直接关系,故而要对其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确认其有效性及检测准确性,从而优化产品灭菌工艺及控制产品热原及内毒素,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2.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及计数用培养基的适用性。

3.职责与验证申请: 3.1质量管理部提供检测项目方案、接收标准、评价等级及相关实验。 3.2生产技术部负责按验证方案生产相关样品 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申请表 4.依据: 《中国药典》2015版 5.验证计划: 5.1实验操作人员确认; 5.2实验室实验设备及器材的确认; 5.3产品取样及方法确认。 6.验证内容: 6.1菌种和菌液制备 6.1.1 菌种

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 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6.1.2菌液制备 接种金色葡萄球菌、铜绿假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物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30?35℃培养18?24小时;接种白色念珠菌的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20?25℃培养2-3天,上述培养后的新鲜培养物用PH7.0无菌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化钠溶液制成每lml菌数小于100cfu(菌落形成)的菌悬液。接种黑曲霉的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琼脂面培养基上,20?25℃培养5?7天,加人3?5 ml 0.05%(ml/ml) 聚山梨酯80的pH7.0无菌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0.05% (ml/ml)聚山梨醋80的pH7.0无菌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lml孢子数量小于100cfu的孢子悬液。 菌悬液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 ℃在24h 内使用。黑曲霉孢子悬液存在2?8℃,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用。 6.2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6.2.1需氧菌的计数 分别取1ml的金色葡萄球菌、铜绿假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各菌悬液,接种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管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金色葡萄球菌、铜绿假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在30-35℃,培养不超过3天;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在20-25℃,培养不超过5天。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 管或2 个平皿。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6.2.2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分别取1ml的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各菌悬液,接种至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在20-25℃,培养不超过5天。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 管或2 个平皿。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6.2.2结果判定 被检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比值应在0.5-2 范围内,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被检液体培养基管与对照培养基管比较,试验菌应生长良好。 6.2.3试验结果见表1 6.3计数方法验证 6.3.1供试液的制备:

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方案1

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方案1 《食用菌培训技术》培训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培训期限 1、招生对象:具有初中或相当初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生活能够自理。 2、培训期限:20天。 二、培训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食用菌的概念与分类。 2、重点掌握平菇、香菇、银耳、黑木耳、杏鲍菇、白灵菇、金针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 3、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具有食用菌栽培专业技能。 2、具有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技能。 3、具有食用菌管理技术和收获贮藏的技术技能。 4、具有食用菌加工技术技能。 三、教学要求 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平菇、香菇、银耳、黑木耳、杏鲍菇、白灵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熟悉菌种的培养、配方、接菌、田间管理、杂菌污染的防治、害虫的防治、采收等方法,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四、教学计划安排

1、总课时:120课时 2、理论知识课时数:60课时。 3、技能操作课时数:60课时。 五、培训计划表 课时分配表 理论知识部分实验部分 总课总课内容内容时时 6 6 食用菌基础知识平菇栽培 10 6 菌种的制作香菇栽培 4 6 平菇栽培技术食用菌母钟培养基配制 1 4 6 香菇栽培技术母钟无菌操作 4 6 灵芝栽培技术银耳栽培 4 6 鸡腿菇栽培技术黑木耳栽培 4 6 银耳栽培技术杏鲍菇栽培 4 6 黑木耳栽培技术原种制作 4 6 杏鲍菇栽培技术原种接种(无菌操作) 4 6 金针菇栽培技术白灵菇栽培 4 白灵菇栽培技术 4 食用菌病虫害及防治 4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与加工 60 60 合计 总课时:120课时 六、教学内容

菌株保藏方法介绍

菌种保存方法 微生物具有容易变异的特性,因此,在保藏过程中,必须使微生物的代谢处于最不活跃或相对静止的状态,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其不发生变异而又保持生活能力。 低温、干燥和隔绝空气是使微生物代谢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所以,菌种保藏方法虽多,但都是根据这三个因素而设计的。 保藏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传代培养保藏法 又有斜面培养、穿刺培养、疱肉培养基培养等(后者作保藏厌氧细菌用),培养后于4—6℃冰箱内保存。 2.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 是传代培养的变相方法,能够适当延长保藏时间,它是在斜面培养物和穿刺培养物上面覆盖灭菌的液体石蜡,一方面可防止因培养基水分蒸发而引起菌种死亡,另一方面可阻止氧气进入,以减弱代谢作用。 3.载体保藏法 是将微生物吸附在适当的载体,如土壤、沙子、硅胶、滤纸上,而后进行干燥的保藏法,例如沙土保藏法和滤纸保藏法应用相当广泛。 4.寄主保藏法 用于目前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等,它们必须在生活的动物、昆虫、鸡胚内感染并传代,此法相当于一般微生物的传代培养保藏法。病毒等微生物亦可用其他方法如液氮保藏法与冷冻干燥保藏法进行保藏。 5.冷冻保藏法 可分低温冰箱(-20—-30℃,-50—-80℃)、干冰酒精快速冻结(约-70℃)和液氮(-196℃)等保藏法。 6.冷冻干燥保藏法 先使微生物在极低温度(-70℃左右)下快速冷冻,然后在减压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真空干燥)。

有些方法如滤纸保藏法、液氮保藏法和冷冻干燥保藏法等均需使用保护剂来制备细胞悬液,以防止因冷冻或水分不断升华对细胞的损害。保护性溶质可通过氢和离子键对水和细胞所产生的亲和力来稳定细胞成分的构型。保护剂有牛乳、血清、糖类、甘油、二甲亚砜等。 三、器材 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 肉膏蛋白胨斜面培养基,灭菌脱脂牛乳,灭菌水,化学纯的液体石蜡,甘油,五氧化二磷,河沙,瘦黄土或红土,冰块、食盐,干冰,95%酒精,10%盐酸,无水氯化钙; 灭菌吸管,灭菌滴管,灭菌培养皿,管形安瓿管,泪滴形安瓿管(长颈球形底),40目与 100目筛子,油纸,滤纸条(0.5×1.2cm),干燥器,真空泵,真空压力表,喷灯,L形五通管,冰箱,低温冰箱(-30℃),液氮冷冻保藏器。 四、操作步骤、各保藏法的应用范围及优缺点 下列各法可根据实验室具体条件与需要选做。 1.斜面低温保藏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待菌充分生长后,棉塞部分用油纸包扎好,移至2—8℃的冰箱中保藏。 保藏时间依微生物的种类而有不同,霉菌、放线菌及有芽孢的细菌保存2—4个月,移种一次。酵母菌两个月,细菌最好每月移种一次。 此法为实验室和工厂菌种室常用的保藏法,优点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需特殊设备,能随时检查所保藏的菌株是否死亡、变异与污染杂菌等。缺点是容易变异,因为培养基的物理、化学特性不是严格恒定的,屡次传代会使微生物的代谢改变,而影响微生物的性状;污染杂菌的机会亦较多。 2.液体石蜡保藏法 (1)将液体石蜡分装于三角烧瓶内,塞上棉塞,并用牛皮纸包扎,1.05kg/cm2>,121.3℃灭菌30分钟,然后放在40℃温箱中,使水汽蒸发掉,备用。 (2)将需要保藏的菌种,在最适宜的斜面培养基中培养,使得到健壮的菌体或孢子。

羊肚菌栽培技术

当前我国羊肚菌的栽培模式主要分为:菌种制备、整地播种、外源营养袋处理、保育催菇、出菇管理和采收干制6个环节。然而,羊肚菌生物学基础认知匮乏给人工栽培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每年因菌种质量、管理技术、自然灾害等问题,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事故时有发生。栽培羊肚菌需要掌握以下这些技术: 1.保湿和防涝。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一样,对基料的含水量比较敏感。由于羊肚菌的 栽培生产是在田间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有近一半时间属于发菌阶段。该阶段的土壤水分对菌丝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而发菌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高低。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发菌阶段通常是秋冬季节,降水量偏少,且北方地区常伴有大风天气,容易造成土壤水分流失,影响菌丝发育;而此时的长江以南地区,雨量较多,特殊年份常伴有长时间连阴雨天气,造成土壤水分偏多,土壤氧含量不足,而导致菌丝发育受阻,甚至发生菌种腐烂不萌发等情况。覆膜技术可有效避免土壤含水量过大波动,雨水可以顺着地膜,流入沟内,即便是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也不会对畦面上的菌丝造成损害。

2.避光和抑制杂草。羊肚菌菌丝发育不需要光线,强光会抑制菌丝生长,这是目前多采用黑色遮阳网的原因所在。羊肚菌菌丝在偏黑暗环境下发菌速度快,菌丝浓密、健壮,使用白色地膜可有效避免光线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当前的大田栽培特别是四川、湖北及以南等地区一般都在水稻田进行,随着春季的临近,大田内的杂草即迅速生长。待到羊肚菌出菇季节时,茂密非常的杂草已成为蛞蝓等害虫的栖息环境,且影响通风、光线等,致使羊肚菌畸形,菌柄长,菇脚大,商品性变差,同时也增加了采收难度。杂草丛生也易造成小环境高温高湿,诱发羊肚菌细菌、真菌病害。白色地膜具有阻挡光线作用,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3.加快积温。虽然当前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数据明确不同品种的羊肚菌的最短积温,但实践经验已确定覆盖地膜可以缩短出菇周期,实现提前出菇。覆盖地膜可以加快积温的原因在于,地膜可以吸收太阳光热量进而增加土壤的温度,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地温散失。经测量发现,覆盖地膜可使土壤增温2~5℃,其中白色地膜的增温效果最为明显,白色地膜增温效果相对偏弱。地膜的增温效果有助于羊肚菌菌丝在秋冬低温季节健康生长,促进菌丝发育并积蓄营养,进而拉长羊肚菌的生产期并缩短出菇周期,提高生产种植的可伸缩性。

食用菌培训教材——用原种直接栽培食用菌

怎样用食用菌原种栽培食用菌 食用菌培训技术教材之食用菌原种栽培创新技术 摘要:湖北省宜都市湾市食用菌天麻繁育场技术总监胡文华研发成功的食用菌原种栽培创新技术,是利用食用菌菌种原种2级种直接栽培,打破了食用菌常规栽培用栽培种3级种栽培的历史沿革,缩短了食用菌栽培生产周期,使食用菌栽培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了。 关键词:食用菌原种2级种栽培创新技术 概述:常规食用菌栽培都是用食用菌栽培种3级种进行栽培,常规的食用菌栽培种大多经历了“母种→原种→栽培种”多代甚至于几十代的菌种转接种扩繁生产操作,使得菌株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抗性弱化,自然而然就会给食用菌终端生产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湖北省宜都市湾市食用菌天麻繁育场技术总监胡文华研发成功的食用菌原种栽培创新技术,弥补了上述短板,砍掉了食用菌栽培种的生产工艺流程,直接用食用菌原种进行栽培,省工省时,食用菌品质和产量也大大提高了。现将食用菌原种栽培创新技术介绍如下: 1. 食用菌菌种母种1级种简法复制技术 1.1 食用菌菌种母种1级种试管培养基简法生产 食用菌菌种母种1级种试管培养基简法复制生产采用湖北省宜

都市1湾3市8食7252用菌天麻3358繁育场技术总监胡文华发明的“广谱通用型食用菌菌种培养基生产技术”。这种广谱通用型食用菌菌种培养基以颗粒型谷物为原料,谷粒、麦粒、玉米粒均可,简称颗粒培养基(下同),又称天然无公害培养基。这种颗粒培养基制作方法特别简单,取谷粒、麦粒、玉米粒一种或多种,与胡文华发明的食用菌种包衣剂混合均匀后,就可以分装试管了。1支试管(18毫米×180毫米玻璃试管,下同)装入颗粒培养基约10克,成本不足1角钱,棉花塞堵封试管口。一次可根据生产需要,制作分装试管500支~1000支。分装完后,分别放入家用压力锅内消毒灭菌40分钟,取出冷却至常温后即为食用菌菌种母种试管培养基(简称试管培养基,下同)。 1.2 食用菌菌种母种试管培养基接种 以EP318平菇(简称平菇,下同)为例:EP318平菇,是湖北省宜都市湾市食用菌天麻繁育场技13术0总8516监8616胡文华1995年6月在市郊318国道旁已砍伐的榆树蔸上采集到1丛重8500克的野生平菇,经孢子分离自交融合耐碱性驯化培育而得,2000年6月又经亲本正交融合二次驯化选育。其耐碱性特强,能在PH6.5~11偏碱性的生态环境生长茁壮,能抗拒和抵御病菌、霉菌、杂菌的侵蚀。菌丝在5~38℃长势良好,4~39℃出菇正常。菇朵丛生,中低温期黑褐色,高温期铁黑至浅灰色,柄短盖大肉厚,肉质肥嫩清香,野味浓郁。南北各地均可选用木屑、酒糟、蔗渣、玉米芯、谷壳、花生壳、棉籽壳等颗粒型培养料,采用“袋畦通氧全转化高产法”周年栽培,

食用菌生产技术 食用菌的菌种保藏

实验六食用菌菌种保藏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了解并掌握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及其优缺点. 内容:1,学习斜面传代保藏方法. 2,学习液体石蜡保藏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斜面菌种;原种;栽培种;老化菌种;干缩菌种;污染菌种 无菌水,液体石蜡,; 无菌试管,无菌滴管,接种环,干燥器,冰箱等, 三, 操作步骤 下列各方法可根据实验室具体条件与需要选做. (一)斜面传代保藏法 l.贴标签取各种无菌斜面试管数支,将注有菌株名称和接种日期的标签贴上,贴在试管斜面的正上方,距试管口2~3cm处. 2.斜面接种将待保藏的菌种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法移接至相应的试管斜面上,; 3.培养:将菌种置于20℃-28℃培养5~7d. 4.保藏斜面长好后,可直接放入4℃冰箱保藏.为防止棉塞受潮长杂 菌,管口棉花应用牛皮纸包扎,或换上无菌胶塞,亦可用熔化的固体石蜡熔封棉塞或胶塞. 保藏时间依种类而不同,可保存2~6个月,移种一次;.此法的缺点是容易变异,污染杂菌的机会较多. (二)液体石蜡保藏法 l.液体石蜡灭菌在250mL三角烧瓶中装入100mL液体石蜡,塞上棉塞,并用牛皮纸包扎,12l℃湿热灭菌30min,然后于40℃温箱中放置l4d(或置于105~110℃烘箱中lh),以除去石蜡中的水分,备用. 2.接种培养同斜面传代保藏法. 3.加液体石蜡用无菌滴管吸取液体石蜡以无菌操作加到已长好的菌 种斜面上,加入量以高出斜面顶端约1cm为宜.

4.保藏棉塞外包牛皮纸,将试管直立放置于4℃冰箱中保存. 利用这种保藏方法,可保藏1~2年. 5. 活化恢复培养用接种环从液体石蜡下挑取少量菌种,在试管壁上 轻靠几下,尽量使油滴净,再接种于新鲜培养基中培养.由于菌体表面粘有液体石蜡,生长较慢且有粘性,故一般须转接2次才能获得良好菌种. (三) 原种保藏法 l. 原种制作按原种操作步骤制作谷粒原种或短枝条原种; 2. 贴标签将注有菌株名称和接种日期的标签贴在菌种瓶或袋上, 3. 培养:将菌种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20~60d. 4.保藏:挑选生长健壮的,可直接放入4℃冰箱保藏.为防止棉塞受潮长杂菌,瓶口棉花应用牛皮纸包扎,或用熔化的固体石蜡熔封棉塞。 保藏时间依种类而不同,可保存6~12个月,移种一次;.此法的缺点是容易老化,四问题和思考 1.如何防止菌种管棉塞受潮和杂菌污染 2. 你选用什么方法保存菌种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3.试述各种菌种保藏方法的优,缺点.

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文件模板)

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方案产品名称: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医疗器械股份限有限公司

目录 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方案1.概述 2.验证目的 3.职责与验证申请 4.验证依据 5.验证计划 6.验证内容

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方案 1.概述: 初始污染菌的数量可以反映出车间环境卫生的清洁度,与产品灭菌工艺、成品热原及内毒素有直接关系,故而要对其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确认其有效性及检测准确性,从而优化产品灭菌工艺及控制产品热原及内毒素,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2.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及计数用培养基的适用性。 3.职责与验证申请: 3.1质量管理部提供检测项目方案、接收标准、评价等级及相关实验。 3.2生产技术部负责按验证方案生产相关样品 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验证申请表 4.依据: 《中国药典》2015版 5.验证计划: 5.1实验操作人员确认; 5.2实验室实验设备及器材的确认; 5.3产品取样及方法确认。 6.验证内容: 6.1菌种和菌液制备 验证组 姓名 职务 单位 黄燕 组长 质量管理部经理 …………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龙章宏 组员 化验员 苏俊 组员 化验员 胡梓鹏 组员 化验员 批 准 经研究:同意以上成员组成验证小组,按照此方案对本公司的产品的初始污染菌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批准人: 年 月 日

6.1.1 菌种 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 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保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6.1.2菌液制备 接种金色葡萄球菌、铜绿假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物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中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30?35℃培养18?24小时;接种白色念珠菌的培养物至 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20?25℃培养2-3天,上述培养 后的新鲜培养物用PH7.0无菌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化钠溶液制成每lml菌数 小于100cfu(菌落形成)的菌悬液。接种黑曲霉的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琼脂面培养基上, 20?25℃培养5?7天,加人3?5 ml 0.05%(ml/ml) 聚山梨酯80的pH7.0无菌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0.05% (ml/ml)聚山梨醋80的pH7.0无菌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lml孢子数量小于100cfu的孢子悬液。 菌悬液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 ℃在24h 内使用。黑 曲霉孢子悬液存在2?8℃,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用。 6.2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6.2.1需氧菌的计数 分别取1ml的金色葡萄球菌、铜绿假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各 菌悬液,接种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管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金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在30-35℃,培养不超过3天;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在20-25℃, 培养不超过5天。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 管或2 个平皿。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 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6.2.2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 分别取1ml的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各菌悬液,接种至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在 20-25℃,培养不超过5天。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 管或2 个平皿。同时,用相应的 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6.2.2结果判定 被检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比值应在0.5-2 范围内,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被检液体培养基管与对照培养 基管比较,试验菌应生长良好。 6.2.3试验结果见表1 6.3计数方法验证 6.3.1供试液的制备: 洗脱液用0.9%的灭菌生理盐水,检品液制备在10000级环境中进行。 6.3.2 接种和稀释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红河州未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食用菌栽培项目 实 施 方 案 项目单位:红河州未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法人代表:黄春梅 项目建设地点:红河州建水县青云轻工业园区 项目时间: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

目录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概况 2、财务状况 二、项目建设方案 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 2、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3、设备、建筑物及进度安排 4、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构成 5、项目效益 (1)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社会效益 第二章建设方案 一、建设方案和规模 1、建设方案 2、建设规模 (1)固定资产投资: ①建筑物②设备③其他。 (2)水电、道路等公益设施建设 (3)技术培训 二、生产工艺流程 1、工艺技术 2、设备方案 3、实施进度安排 第三章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依据 二、投资概算 三、资金来源 四、资金使用和管理 1、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 2、自筹资金使用和管理 第四章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第五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1、建设阶段的机构设置及职责 2、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 3、经营管理措施 4、技术培训 5、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一、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二、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三、评价与审批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概况 近年来,全球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而我国年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以上,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由于食用菌尤其是食药兼用的菌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热量的特点,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类和可食性纤维素,富含氨基酸、真菌多糖、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对提高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抗衰老等具有明显的食疗价值。食用菌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它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二十一世纪天然、营养、健康的保健食品要求,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 食用菌作为国际公认的健康食品,在国内外市场极为畅销,每吨售价达4000—20000元人民币,价格看好,效益可观。有人预测21世纪的食品重点是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而食用菌正是保健食品的佼佼者,它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目前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蘑菇量已达20公斤,而我国仅5公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膳食意识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因此,开发食用菌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云南省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云南

食用菌复习题及答案

《食用菌生产技术》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菌种: 2、初生菌丝: 3、代料栽培: 4、无菌操作: 5、灭菌: 二、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按食用菌的生活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大部分食用菌属于_____。 2、菌种保藏在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_____保藏法,保藏温度为_____度。 3、食用菌的营养物质种类繁多,根据其作用和性质可能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要求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对温度要求一般是前_____后_____,对湿度、光线、氧气要求一般是前_____后_____。 5、在菌种分离过程中多采用_____法,对菌肉肥厚的子实体多采用_____组织进行分离进行接种; 三、判断题:(每个2分,共16分) 1、一般来说,食用菌是属于耐高温,怕低温的生物。()

2、食用菌菌丝体阶段和子实体阶段适宜温度相同。() 3、人们通常所指的菌种,实际上就是指经过人工方法培养的纯菌丝体。() 4、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阶段在黑暗或弱光下均可生长良好,而子实体形成阶段必需有散射光的刺激。() 5、利用紫外线杀菌时在黑暗条件下使用比白天使用杀菌效果好。() 6、鸡腿菇菌丝体具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点。() 7、在灭菌的时为防止高温季节培养料发酵变酸无论是常压还是高压灭菌在开始烧火时都应旺火猛攻。() 8、食用菌生产中,只有双核菌丝才具有结实性。() 四、问答题:(48分) 1、食用菌菌种保藏原理、目的和方法?(8分) 2、试述金针菇的栽培技术要点?(10分) 3、试述堆料、发酵的机理、方法及注意事项?(10分) 4、香菇袋料栽培的主要步骤?(10分) 5、生料栽培平菇在气温较高季节如何进行发菌管理?以防出现杂菌污染?(10分) 《食用菌生产技术》试卷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菌种:是指能够进一步繁殖的纯的菌丝体。 2、初生菌丝:是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又称一级菌丝。 3、代料栽培:在食用菌生产中,用农作物秸杆、废料等代替段木进行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栽 培形式,如袋料、畦床栽培。 4、无菌操作: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将环境、用具中的杂菌彻底杀灭,使之形成无菌的

食用菌栽培教学计划

食用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食用菌产业具有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产业特点,其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有记载的不少于850种,著名的有1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已超过60种,有一定生产规模的30种左右,除了已商业性栽培的常见菇类,如平菇、香菇、金针菇、滑菇、银耳、黑木耳、猴头菇等的生产得到巩固外,各种新开发或新引进的珍稀食用菌,如姬松茸、真姬菇、杏鲍菇、灵芝、阿魏菇、白灵菇、茶薪菇、杨树菇、大球盖菇等也引起各地菇农的重视,成为继常见品种之后,最具开发潜力的栽培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地完善成熟,我区的下岗职工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使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次培训的人员大多是有一定食用菌基础的职工,因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地把食用菌栽培的技术进行推广,使广大下岗职工快速脱贫致富,推动我区食用菌事业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黄毅教授38年的研究成果,全书讲述了食用菌栽培的基础知识,讲解了食用菌类的基础知识、制种方法,详尽地讲述了香菇、蘑菇、秀珍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茶树菇、滑菇、黑木耳、银耳、草菇、鸡腿蘑、灵芝及竹荪等15种商业性较强的食用菌栽培步骤、操作要点,以及食用菌的保鲜加工、病虫害防治方法。 教材内容主要分基础篇、制种篇、栽培篇、保鲜与加工篇、病虫

害防治篇,共计二十四章,73节。具体包括:绪论、第一章大型真菌的形态与发育;第二章大型真菌的生态;第三章食用菌的生理;第四章菌种类型、制种设备与菌种场布局;第五章菌种培养基的制备;第六章灭菌与消毒;第七章菌种的分离、提纯、扩大、培养与保存;第八章香菇栽培;第九章蘑菇栽培;第十章平菇栽培;第十一章秀珍菇栽培;第十二章金针菇栽培;第十三章杏鲍菇栽培;第十四章白灵菇栽培;第十五章茶薪菇栽培;第十六章滑菇栽培;第十七章黑木耳栽培;第十八章银耳栽培;第十九章草菇栽培;第二十章鸡腿蘑栽培;第二十一章灵芝栽培;第二十二章竹荪栽培;保鲜与加工篇第二十三章食用菌的保鲜与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篇第二十四章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教材重点主要有:掌握常规、特殊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掌握消毒、灭菌技术;熟练掌握接种技术;掌握菌种培养的条件;掌握菌种质量鉴定与保藏的主要方法;掌握常规和一些稀特菌类的栽培技能;掌握一定的食用菌加工方法。 教材难点有:菌种类型、制种设备与菌种场布局;灭菌与消毒;菌种的分离、提纯、扩大、培养与保存;香菇、蘑菇、秀珍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茶树菇、滑菇、黑木耳、银耳、草菇、鸡腿蘑、灵芝及竹荪等15种食用菌栽培技术。 本册教材共安排150学时的讲授内容,350学时的实践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员较为系统的掌握食用菌生产理论,提高对食用菌基本

菌种保藏的方法

菌种保藏的方法 菌种是国家重要的生物资源,鉴于其自身的遗传性和变异性,在菌种保藏过程中,如何降低菌种的衰亡速度,防止杂菌污染,保持菌种遗传性状不变异,使优良高产菌株长期在生产中应用,成为食用菌领域一项重要的课题。为适应群众性生产的需要,为适应群众性生产的需要,本文介绍了几种简单易行、实用效果好的菌种保藏方法。 一、菌种保藏基本原理 通过低温、干燥、缺氧和饥饿等手段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菌丝体的生理代谢。首先要挑选优良纯菌种,包括菌丝体和它们的孢子;其次,根据其生理、生化特点,人为创造低温、干燥或缺氧等条件,抑制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其生命活动降低到极低的程度或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延长菌种生命以及使菌种保持原有的性状,防止变异。 二、菌种保藏的方法 试管斜面菌种系列保存方法 1低温定期移植保藏法 将需要保藏的菌种接种在适宜的斜面培养基上,适温培养,当菌丝健壮地长满斜面时取出,放在3~5℃低温干燥处或4℃冰箱中保藏,每隔3~6个月移植转管1次,具体应根据菌种特性决定。保藏时要注意环境湿度不能太高,以防霉菌通过棉塞进入管内。因此,若用棉塞,可用干净的塑料薄膜或牛皮纸包扎棉塞,也可用无菌的白胶塞,并用石蜡涂封,即可减少污染的机会,也可防止培养基干燥。除草菇外,大多食用菌菌种都能采用此法保藏。 2液体石蜡保藏法

取化学纯液体石蜡装于三角瓶中高压灭菌后,放入40℃恒温箱中,蒸发其中水分,至石蜡油完全透明为止。将处理好的石蜡油移接在空白斜面上,28~30℃下培养2~3d,证明无杂菌生长方可使用。然后将母种接在斜面培养基上,当菌丝在斜面上生长丰满后,将液体石蜡注在斜面上,注入量以高出斜面1cm为宜,使菌种与空气隔绝,降低其新陈代谢能力。管口用灭过菌的白胶塞塞紧,并用石蜡涂封,直立放在室内干燥处或冰箱内保藏。一般可保存1年以上,在低温下保藏时间还可延长。使用时从斜面上挑取菌丝少许,移接到新鲜斜面培养基上,经培养即可。由于菌丝体沾有液体石蜡而影响其生长,需再经1次移接才能恢复正常生长。 3白胶塞封口保存法 选择与试管口径相符的白胶塞,用%煤酚皂溶液洗涤,浸泡在酒精内待用。当试管斜面长满菌丝后,在无菌条件下拔去棉塞,取浸泡的白胶塞1个,通过火焰迅速塞入试管口内,并用石蜡熔封。此法能达到与石蜡油封存相似的效果。用该法保存菌种可存活1~3年,但以每年移植1次为好。 4蒸馏水保藏法 将8成熟试管菌种放在接种箱内,注入蒸馏水,将培养基斜面全部淹没至管口2cm。管口用白胶塞塞紧,并用石蜡涂封,常温下置于阴凉处立放,可以保藏1年左右。 非斜面固体菌种系列保存法 1麦麸保藏法 将麦麸和水按∶1充分拌匀后,装入试管高压灭菌,经无菌检查合格后接种,适温下培养至菌丝体发育好后,将试管放入真空干燥器内,用真空泵将麦麸培养基内水分抽干,然后移入盛有硅胶的干燥器内,用凡士林密封在常温下保存,可保藏3~5年。

羊肚菌大田种植技术

羊肚菌大田种植技术 一、播种 播种时间选择在10月下旬至11月,播种前用4-6针遮阳网搭棚。 1、场地消毒:先用杀虫剂将选好的场地杀虫,再用耕地机将地 打碎,按厢面1米、行道0.5米开厢以备播种。 2、用种量:装500克的菌种袋,每亩用300袋。 3、播种:播种方式可采取撒播、穴播、条播等方式。将种子挖出、捏碎,用大容器成装.将准备好的菌种均匀的撒在已准备好的厢内,再用大小粒径1-3公分的土均匀的覆盖在上面,覆土厚度不超 过3cm。 二、管理 1、播种后的发菌管理 播种后,菌丝开始萌发,经常观察厢面覆盖物下的表土,检查土的湿度。手捏有裂口为最佳,保持含水量在60%—65%左右,空气相 对湿度80%—85%, 摆营养袋后的管理和播种后的管理一致。 三、病虫的防治 四、采收及修削整理 羊肚菌一般出菇在3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日平均气温12-16度,从小原基到成型需20天左右,采收时要详细观察羊肚菌的个体大小,适时采摘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羊肚菌的个体大小不一,采收 时需观察菌盖,幼菌的菌盖顶尖上面的棱形凹槽紧密而细小,随个 体增长,棱形凹槽增大,顶端近圆形凹凸部分逐渐平坦、润滑光亮,色泽由深褐色或黑色转为黄褐色或肉色,菌把肥厚成米黄。

采收后,用剪刀将菌托的泥沙修剪干净,若菌盖和菌柄有创伤、变色部位,同时修剪整齐,修剪做到轻拿、轻剪、轻放,分级和消 剪一次完成,以免再次分级造成创伤。 1品种选择 选购人工栽培高产品种,或采摘野生健壮尖顶羊肚菌,经分离培养制得母种。 2菌种制作 2.1拌料装瓶 菌种培养料用麦粒作主料,辅以其他配料构成,料含水65%,主料、辅料拌合均匀,装入600mL罐头瓶。装料时注意松紧适中,装 至瓶颈处即可,用聚丙烯薄膜套上橡筋封口、装筐。 2.2灭菌 采用高压灭菌,菌种瓶装筐后,及时送人高压菌锅内灭菌,压力1.5kg/cm2,灭菌2.5h。 2.3接种培养 灭菌的菌种瓶经冷却后,控制接种温度在20℃以下,在接种箱、接种室、超净工作台等无菌条件下接种,接种后将菌种瓶摆放于清洁、干燥、暗光、通气的培养室中,控制培养温度16~18℃,培养18~20d菌丝即可长满,长成熟。成都地区种植羊肚菌,原种制作 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宜,栽培种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为宜。羊肚菌属于低温型菌类,菌种培养温度要求在18℃以下,温度偏高 菌丝生长不良,并极易感染杂菌。 3栽培季节安排 羊肚菌是一种低温型菌类,尖顶羊肚菌适宜在较低温度的秋季播种,在5~20℃范围内均可播种。 4栽培管理技术 4.1开厢作畦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培训

农业生态种植进一步发展着眼于整个大农业种植系统,它包括农业的广度,即生物功能维;农业的深度,即资源开发功能维;农业的高度,即经济增值维。它不是通常直观的立体农业种植,而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与当前“循环经济”的概念相似。 上述3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立体农业进行理论尝试,都是对传统平面农业单作的扬弃。第一种概念的边界只限于立体多层种植,是农作物轮作、间作、套作在现代农业技术下的延伸和发展, 由于概念边界过窄,局限于种植业内部的山、水、田、滩、路的多维利用,忽略了兴起中的食用菌、农牧药材、种植,以及庭院种、养加工,容易使立体农业同间作、套作混淆起来;第二种概念能够反映出当代中国立体农业的本质特征,它既有区域内垂直梯度的立体种养循环布局,又有单位面积(水体)立面空间的种养(加工)合理配置;第三种概念边界过宽,包容农、工、商综合发展,边界的无限延长无疑否定了立体农业本身的特点,造成与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之间的概念重叠和模糊,失去了立体农业存在价值。 经过以上分析,可把立体农业的概念总结如下: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

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构成立体农业模式的基本单元是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循环)和技术结构(配套技术)。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经济与环境融合观。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

食用菌复习题及答案

1、菌种:是指能够进一步繁殖的纯的菌丝体。 2、初生菌丝:是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又称一级菌丝。 3、代料栽培:在食用菌生产中,用农作物秸杆、废料等代替段木进行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栽培形式,如袋 料、畦床栽培。 4、无菌操作: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将环境、用具中的杂菌彻底杀灭,使之形成无菌的状态,在这种 无菌的条件下进行食用菌生产操作称无菌操作。 5、灭菌: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杂菌)的操作。 6、大型真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 的菌类。 7、杂菌:指含有对真菌生长有害的其他微生物,如(放线菌、细菌等)。 8、发菌期:从接种到菌丝长满瓶或袋的时间。 3、发菌期:从接种到菌丝长满菌袋或菌瓶的时间。 9、排冷气:在利用高压锅灭菌前更将锅内的冷气排出,可以一次性排气,当气压上升至时当排气阀打开; 也可在先打开排气阀,当温度上升至一定时,再关闭排气阀。 10、常压灭菌:即在常压下,利用常压灭菌锅将培养基内部及表面微生物杀死的一种灭菌方法,一般是 100℃蒸汽蒸制8-12小时。 1、锁状联合:在双核菌丝上的横隔膜处产生的一个具有特征性的侧生突起,它往往发生在菌丝顶部双核细 胞的两核之间。 2、担子果:高等担子菌承载担子及担孢子的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结构。 3、菌环:内菌幕遗留在菌柄上的环状物,常在菌柄的上部。 4、初生菌丝:担孢子萌发后先形成芽管,继而伸长,生长成为管状的菌丝,并形成隔膜,对于多数食用菌 来说,隔膜使其成为单核的多细胞菌丝,这种单核菌丝就称为初生菌丝。 5、食用菌菌种:在适宜基质上生长良好并已充分蔓延,可用作食用菌生产的种源菌丝体。 6、栽培种:由原种移植到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扩大繁殖的菌丝体。 7、代料栽培:利用木屑以及棉籽壳、甘蔗渣、玉米芯、麦麸等农副产品代替段木,以塑料袋、菌种瓶等为 容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 8、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孢),使之达到无菌状态。 9、食用菌的驯化:野生大型可食用真菌经人类引种栽培并不断选择,逐渐成为人类所需的栽培品种的过程。 10、非病原病害:食用菌生长过程中由于受到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的刺激而引起的病害。 4.堆料发酵——把料拌好键堆,依靠微生物似的活动发酵,使料堆温度升至60~ 65℃达到杀菌灭虫的目的 5.次生菌丝——由单核菌丝培养转化而成又称双核菌丝 2、母种:用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第一代菌丝体,又称一级种或试管斜面母种。 4、代料栽培:用锯末、棉子壳、秸杆等代替段木栽培的方法。 5、反季节栽培:不按正常季节进行的栽培。 1、按食用菌的生活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寄生型、腐生型、共生型,三种类型,大部分食用菌属于腐生型。 2、菌种保藏在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低温保藏法,保藏温度为0~4 ℃度。 3、食用菌的营养物质种类繁多,根据其作用和性质可能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4、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要求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对温度要求一般是前__高__后__低_,对湿度、光线、氧气要求一般是前__少___后__多___。 5、在菌种分离过程中多采用__组织分离法___法,对菌肉肥厚的子实体多采用___子实体(菌内)__组织进行分离进行接种; 1、食用菌菌种的生产,一般需要经过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级培养过程。 2、在无菌条件下____,进行的菌种移植操作称为无菌操作。 3、食用菌都是__异养型的生物,绝大数为___腐_生,少数为___寄_生或共_生。 4、平菇栽培不需灭菌,这种栽培方式称生料栽培_ 5、菌盖下面片层状的结构称___菌褶 6、营养液中加入%~2%琼脂制成的培养基称____固体培养基_。 7、能够满足食用菌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称_营养物质。

羊肚菌菌种制作技术

羊肚菌菌种制作技术 羊肚菌是世界上珍贵的稀有食用菌之一,属高级营养品。它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及20多种氨基酸,特别是有机锗含量高,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的功能;主治精肾亏损、阳痿不举、性欲冷淡;对头晕失眠、肠胃炎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饮食不振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还可以防癌抗癌、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在医学上有重要的开发价值。由于它功能齐全,香味独特,食疗效果显著,目前国内每千克售价800~1000元,尤其在西欧国家供应十分紧俏,价格更昂贵。 因羊肚菌与其它食用菌不同,栽培适应性较差,特别是在异地栽培稳定性差。因此,利用当地的羊肚菌品种分离制出的菌种,能适应当地环境,可避免异地购种的地区性差异和邮寄途中的影响,建议种植户最好分离当地的品种。它能适应当地环境,但也要注意羊肚菌的菌种隔年使用效果不好,有变异现象。这就给大面积栽培和推广带来了困难。所以羊肚菌的菌种最好每年分离、驯化。这是迄今尚未实现商品化栽培的原因之一,加上栽培管理或环境达不到要求就会不出菇。这就是羊肚菌人工栽培困难的奥秘。 一、制种注意事项 羊肚菌的菌种性能与其它食用菌不同,菌种分离方法和育种手段及栽培管理技术与其它食用菌也有很大差异。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退化、变异、生霉。这对栽培羊肚菌带来很大困难。对此,首先要控制菌种传代,无论母种、原种、栽培种,若违反技术要求,多传一代就会出现上述不良反应或不长子实体。母种只能经过原种栽培种,到栽培中的一次流程和3次破菌愈合才能保住质量;若超过3次菌丝断裂而重新萌发的新菌丝,会失去或降低酶的分解作用,以致抗病力差,易生杂菌,不出菇。 二、母种制作 (一)培养基配方 ①黄豆芽500克(煮汁),白糖20克,琼脂20克,羊肚菌基脚~50克,水1升。 ②黄豆芽500克(煮汁),白糖20克,琼脂20克,水1升。 ③栎木屑500克(煮汁),白糖20克,琼脂20克,水1升。 ④马铃薯200克(煮汁),白糖20克,琼脂20克,蛋白胨0.5克,牛肉膏0.5克,水1升。 ⑤蛋白胨1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酵母膏1克,磷酸二氢钾1克,硫酸镁1克,维生素B1,1克,水1升。pH值自然。 上述配方任选一组。将木屑或豆芽加水1升煮30分钟,过滤取汁,并将余下的水补足1升,加入其它原料,煮至溶化后,按母种制作常规方法,分装于18毫米×180毫米或20毫米×200毫米试管的1/5,塞上棉塞,使用高压灭菌锅彻底灭菌;在0.68千克压力下维持60分钟,自然冷却至指针回到原位才可打开,放成斜面备用。 (二)菌种分离 首先要具有食用菌专业基础知识、多年的菌种分离经验及菌丝鉴别能力,其次要购置母种培养基、无菌接种箱、恒温培养箱、冰箱、高倍显微镜等必要设备。根据当地羊肚菌生长季节,趁羊肚菌生长旺盛时做菌种分离工作。 1.分离方法。羊肚菌的分离方法与其它食用菌大不相同。它需要一种助生菌与羊肚菌菌丝共生时才能出菇。这种助生菌长期活动在土壤中,有时以芽孢菌形式出现,有时以菌丝形式出现。它为羊肚菌的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土壤中分离该菌比其它任何方式分离要好些。但从土壤分离难度太大,成功率不到万分之一,并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食用菌栽培工》(初级)培训班教学计划 一、培训目标 1、掌握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保健价值、了解食用菌栽培的发展方向; 2、掌握食用菌菌种的分类、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分离、 培育方法、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类型与制作,了解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判断方法; 3、掌握常见食用菌栽培实例(平菇、香菇、金针菇); 4、掌握珍稀食用菌栽培与管理方法、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 二、教学重点 1、食用菌栽培发展方向; 2、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分离、培育方法,母种、原种和栽培种质量判断的方法; 3、常见食用菌栽培与管理方法、栽培的过程和关键步骤; 4、珍稀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与管理、间歇期的管理。 三、教学难点 1、食用菌栽培新技术以及产业化发展方向; 2、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制种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与培育过程中条件的控制;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栽培出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用菌; 4、食用菌出菇期管理以及如何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四、教学内容

§5.1食用菌栽培技术概述 §5.2食用菌菌种的来源与培育 §5.3常见食用菌栽培实例 §5.4珍稀食用菌栽培实例 五、教学原则: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工程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适应岗位要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强调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确保学员达到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初级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要求。 六、培训开始时间:2017.10.27 七、培训地点: 五、课时安排: (一)培训课时: 总课时数:42课时 理论知识:18课时 技能操作:24课时 (二)课时安排表: 授课内容理论实操授课教师日 次 1 绪论 6 食用菌学基础知识 2 菌种的制作 6 3 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