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基因的30年
- 格式:doc
- 大小:175.50 KB
- 文档页数:9
p53基因给人类带来祸福:抑制肿瘤和加速衰老2002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研究人员培育出一些不带肿瘤抑制基因的实验鼠,结果这些实验鼠很容易得癌症,在幼年时就形成肿瘤。
研究人员修正另一组实验鼠的肿瘤抑制基因,造成肿瘤抑制基因过于活跃,结果这组实验鼠的后代都不容易得癌症,但它们的寿命无一例外地缩短了。
美国《时代》周刊最近刊登一篇题为《神奇的p53基因》的文章,介绍了这一重大科研发现:这一发现开创了有关肿瘤抑制基因研究的新时代,因为这种基因也能修改衰老过程。
“一个硬币的两面”人们知道,衰老和癌症是有关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癌症的几率会提高。
这可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换句话说,皮肤起皱、骨质疏松和器官衰老,可能是我们长期抑制肿瘤必须付出的代价。
得克萨斯研究人员的这一发现引起研究癌症和衰老的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开始进行认真的合作。
现在对癌症的治疗方法通常都是提高肿瘤抑制基因的活性,这种治疗方法会不会加速患者的衰老、导致痴呆等老年疾病?另外,抗衰老药物会不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这种肿瘤抑制基因被称作p53基因,因为这种基因激活时产生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53000。
p53是肿瘤的克星。
当细胞核中的DNA受损时,p53或者阻止非正常细胞复制,直到DNA被修复,或者引导“细胞自杀”。
大部分癌症都是缺陷基因引起的,p53变异是常见的基因缺陷。
认识到p53基因的重要作用,全世界数以百计的分子生物学家抛开原来的项目转而研究p53基因,希望以此作为攻克癌症的突破口。
科学家们发现,缺氧、营养不良、阳光和放射线过量以及DNA受损等条件都会发出活p53的报警信号。
然后,p53进一步激活一系列“下游”基因,阻止细胞分裂或引发细胞自杀。
然而,变异以外的其他途径也能使p53基因失去作用,这就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这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在大约一半癌症中似乎不起作用。
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用猴子病毒进行的试验中首次发现p53时,蛋白质被病毒所包围和破坏。
致癌抑癌,还是别的什么认识p53基因的40年p53基因是人类体内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
它在细胞发生DNA损伤或异常增殖时发挥重要的抑癌功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维护基因组的稳定性,阻止癌症的发生。
p53基因的研究已经进行了40年,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研究,不仅揭示了p53基因在抑癌中的重要作用,也发现了p53基因在其他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多种功能。
本文将围绕p53基因的功能和研究进展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的基因。
p53基因的发现和结构p53基因是在1979年由David P. Lane和Arnold J. Levine等科学家们发现的,他们发现p53基因可以通过蛋白质反应产生抑癌作用。
p53基因的编码蛋白质是一种转录因子,它可以调控多种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修复等生理过程。
p53基因的结构包括N端的转录活性区域、核心DNA结合区域和C端的调控区域。
p53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蛋白质降解的方式保持低水平表达,当细胞发生DNA损伤等异常情况时,p53蛋白质会迅速积累,引起多种生理反应,包括启动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DNA 修复等。
p53基因在抑癌中的作用p53基因在抑癌中发挥着多种重要作用。
p53蛋白质可以诱导细胞的凋亡。
当细胞受到严重的DNA损伤时,p53蛋白质会启动凋亡途径,消除受到严重损伤的细胞,阻止癌细胞的发生。
p53蛋白质还可以抑制细胞的增殖。
当细胞发生DNA损伤或异常增殖时,p53蛋白质可以抑制细胞周期的进程,阻止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减少癌细胞的产生。
p53蛋白质还参与细胞的DNA修复。
当细胞发生DNA损伤时,p53蛋白质可以促进DNA修复酶的表达,帮助细胞修复损伤的DNA,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
p53基因在抑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阻止癌细胞的发生和扩散。
除了在抑癌中发挥作用外,p53基因还在其他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多种功能。
p53基因在细胞老化中发挥作用。
细胞生物学课程作业聚焦P53基因,30年回顾前世今生P53基因的研究探索历程学院:姓名:专业:学号:聚焦P53基因,30年回顾前世今生——P53基因的研究探索历程P53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又称人体抑癌基因。
由于该基因编码一种分子量为53kDa的蛋白质,故命名为P53基因。
由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转录因子控制着细胞周期的启动,许多有关细胞健康的信号向p53蛋白发送,因此p53基因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
如果细胞受损,又不能得到修复,则p53蛋白将参与启动过程,使这个细胞在细胞凋亡中死去。
有p53缺陷的细胞没有这种控制,甚至在不利条件下继续分裂。
像所有其它肿瘤抑制因子一样,p53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对细胞分裂起着减慢或监视的作用。
细胞中抑制癌变的基因p53会判断DNA变异的程度,如果变异较小,这种基因就促使细胞自我修复,若DNA变异较大,p53就诱导细胞凋亡。
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人们对p53基因的认识经历了癌蛋白抗原,癌基因到抑癌基因的三个认识转变,时至今日,人们认识到p53蛋白是p53基因突变的产物,是一种肿瘤促进因子,并探究对其进行临床应用。
本文将就P53基因的研究探索历程进行简单综述。
一、p53基因与癌蛋白抗原——10年发现历程p53蛋白正式记载被发现于1979年。
在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肿瘤研究工作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致癌病毒研究领域。
联想到DNA病毒也会通过同样的方式(即从宿主细胞中“窃取”癌基因或者自己编码癌基因)致使人或动物患上肿瘤。
研究者随即发现DNA致癌病毒也携带有癌基因,不过这些癌基因并不是宿主细胞来源的癌基因,并提出这些由病毒编码的病毒癌基因可以间接导致宿主细胞癌基因过表达,从而导致癌症发生。
正是基于这种理论,p53蛋白才第一次被发现。
但发现之初研究人员认为它是猴肾病毒40大T抗原的细胞伴侣,即p53蛋白为猴肾病毒的癌蛋白。
p53基因名称摘要:1.p53 基因的简介2.p53 基因的功能与作用3.p53 基因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4.p53 基因与肿瘤的关系5.我国在p53 基因研究方面的进展正文:p53 基因,全称为“肿瘤蛋白53”,是一种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作用的基因。
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它具有调节细胞生长、DNA 修复和细胞凋亡等功能。
近年来,随着对p53 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1.p53 基因的简介p53 基因首次于1979 年被科学家发现,它位于人体的第17 号染色体上。
作为一种抑癌基因,p53 在细胞周期调控、DNA 损伤修复、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细胞受到致癌因素影响时,p53 基因能诱导细胞进入停滞期,从而阻止细胞癌变。
2.p53 基因的功能与作用(1)细胞周期调控:p53 基因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控制细胞在生长、分裂和凋亡等不同阶段之间的转换。
(2)DNA 损伤修复:当细胞DNA 受到损伤时,p53 基因能促进DNA 修复酶的活性,使细胞恢复正常状态。
(3)细胞凋亡:在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或致癌因素影响时,p53 基因能启动细胞凋亡程序,使细胞自动死亡,防止细胞癌变。
3.p53 基因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对p53 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例如,p53 基因突变检测可用于预测肿瘤的发生风险;p53 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可作为肿瘤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恢复p53 基因的正常功能,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等。
4.p53 基因与肿瘤的关系p53 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p53 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增殖失控,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另一方面,p53 基因突变会影响肿瘤细胞的凋亡,使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因此,研究p53 基因与肿瘤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p53基因的30年在人类基因组所包含的数万条基因中,它是研究的最为透彻的一个。
在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中,超过40个都选择了以它为靶点。
在美国国立生物医学信息中心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有关它的研究文献已经超过了50000篇,而且这一数字仍在稳定的增长。
没错,它就是p53基因,时至今日,对这一基因的研究已经走过了30年的坎坷历程。
十年蹉跎两茫茫1979年,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Lionel Crawford,David P. Lane等人首次追踪到了p53基因的踪迹。
这些研究者或许没有料到,他们的发现开启了现代肿瘤研究与治疗的新时代。
不久以后,俄罗斯科学家 Peter Chumakov从小鼠体内克隆到了这个基因你的完整版本。
因为这一基因在细胞中翻译后产生的蛋白质(protein)的分子量为53千道尔顿,故而被命名为p53。
不过,在发现伊始,p53基因并未受到重视,甚至在最初的10年中,p53一直被视为能够诱发肿瘤产生的癌基因。
导致这样南辕北辙认识的症结在于科学家在研究时并未找对p53基因的正确版本。
众所周知,一条基因由一系列脱氧核糖核酸按照相应的顺序彼此串联而成,如果其中的某个或某些核苷酸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这条基因发生了突变,而起初研究者拿到的基因就是p53的突变版本,按照这一版本翻译成的蛋白质自然就无法行使正常p53基因的功能。
蹉跎十年之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家Bert Vogelstein最终找到了正确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
不但如此,科学家的发现还为这一基因摘掉了癌基因的恶名:与此前认识恰恰相反的是,p53是一个在人体内发挥广泛作用的强有力的抑癌基因。
新桃换旧符藉由p53真正功能的重新认识,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与肿瘤相关的基因。
对这些基因的深入挖掘不但让人们对癌症的本质有了更新的了解,而且还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现在科学家已经公认,癌症发生的肇因是由于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的分化与抑制、免疫与逃避免疫、血管的生成与抑制以及转移与抑制转移之间的精细平衡被打破的缘故。
P53的功能及在肿瘤预后中的意义
刘丽江
【期刊名称】《武汉职工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23)002
【摘要】自人类第一个抑癌基因Rb(retinoblastoma)克隆鉴定以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10多年前发现的P^(53)基因被误认为原癌基因了.已观察到P^(53)有两种表现形式:突变型和野生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野生型P^(53)是抑癌基因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控制着细胞周期,DNA的修复与合成,细胞的分化,基因的修饰以及细胞的死亡程序.如果这种作用减退或消失,在DNA受损或受损过重时,就会出现子细胞的失控性生长.在众多的肿瘤中已发现了有P^(53)基因的异常,随着对肿瘤突变区的进一步了解,发现人类肿瘤的60%有P^(53)基因突变,其中80%是错义突变。
【总页数】4页(P46-48,53)
【作者】刘丽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7
【相关文献】
1.P53和E-cadherin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P53和E-cadherin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卢红明;范桂莲;何苗;孙宇;李新钢
2.p53在胃肠肿瘤的表达及预后意义的研究 [J], 韩松云
3.检测p53和nm23基因表达对大肠肿瘤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 [J], 王文星;夏宣平;薛战雄;郑志强;谢丽微;陈浩;林李淼;张定亮
4.IMP3、P16、HE4、Ki67、P53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鉴别诊断及预后的研究 [J], 贺红梅;邵长好;白金猛;陶庆彬
5.乙型肝炎病毒与肿瘤抑制基因p53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功能及意义 [J], 朱明华;Duan.,LX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p53基因突变规律及其预后意义王洪义;吕有勇;金山;崔建涛;何洛文;徐光炜【期刊名称】《实用肿瘤杂志》【年(卷),期】2000(15)5【摘要】目的探讨 p5 3基因突变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演变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应用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分析方法检测 5 5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 p5 3基因 5~ 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
结果 p5 3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为 36 .4% (2 0 / 5 5 ) , ~期和~期乳腺癌中 p5 3基因突变阳性率分别为47.2 % (17/ 36 )和15 .8% (3/ 19) ,而且突变多发生在 5~ 6外显子。
突变阳性患者其无病生存期明显较阴性者差 (P<0 .0 1) ,在、期乳腺癌中也以突变阳性患者的预后为差 (P<0 .0 5 )。
结论乳腺癌 p5 3基因突变多发生在病变早期 ,检测该基因的突变有可能成为判断、期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总页数】3页(P307-309)【关键词】乳腺癌;预后;p53基因;基因突变【作者】王洪义;吕有勇;金山;崔建涛;何洛文;徐光炜【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端粒酶活性与P53基因突变在乳腺癌诊断上的意义 [J], 朱琪;冯煜;梁妙潜;袁亚;朱晴晖2.乳腺癌患者外周血DNA p53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J], 狄根红;刘刚;吴炅;沈镇宙;邵志敏3.乳腺癌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的意义 [J], 吕韶敏;汪海丹;斯晓明;张燕军;张亮;潘伯荣;任军4.p53基因突变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J], 熊辉5.人乳腺癌组织p53基因突变及过度表达的临床意义 [J], 王贵英;李春仲;吴祥德;丛斌;左连富;王晓玲;王桂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致癌抑癌,还是别的什么认识p53基因的40年人类体内有许多基因,它们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p53基因是一种关键的基因,它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自1979年首次发现p53基因以来,已经过去了40年。
在这40年中,科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在对p53的深入认识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p53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7的短臂上,它编码一种叫做p53蛋白的关键调控蛋白。
当细胞受到各种标志性损伤时,p53蛋白会被激活,并开始发挥其抑癌作用。
p53蛋白通过多种途径来抑制癌细胞的生成和发展,它可以促使癌细胞自我毁灭、修复DNA损伤、阻断有害突变的传递等。
p53被誉为“癌症的守门人”。
尽管p53具有如此重要的抑制癌症的作用,但许多因素会影响其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p53基因本身就可能发生突变,造成p53蛋白的功能丧失。
这样一来,p53的抑癌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癌细胞便有机会存活和繁殖。
一些病毒感染和环境毒物暴露也会抑制p53的活性,进而促进癌症的发生。
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细胞内的缺氧和细胞老化等,也会对p53的功能产生影响。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p53基因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们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地构建了一种被称为“小型微脑”的小鼠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科学家们成功地激活了大量的p53蛋白,观察到小鼠体内癌症发生的明显降低。
这一发现为p53基因的研究和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还有一些新的研究也表明,p53基因可能与抗衰老有关。
虽然年龄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但有些个体却能够在年老时仍然保持健康。
这被称为“长寿基因效应”。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长寿的个体中p53的活性要明显高于常人。
p53基因可能不仅仅在癌症治疗上有重要作用,也有可能在延缓衰老和提升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对p53基因的研究已经进行了40年,科学家们对其功能、调控和相关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p53的研究能够为癌症治疗和健康长寿领域提供更多的突破。
P53基因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在细胞生物学中,p53基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主题。
它作为一种关键的细胞生物学基因,在细胞的生命周期和分化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p53基因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人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根据这一主题,深入探讨p53基因在细胞生物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1. p53基因的概念p53基因是一种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7号上。
它被称为“细胞生物学的守护神”,具有调控细胞凋亡、DNA修复和细胞周期的重要功能。
p53基因在细胞生物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突变和异常可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2. p53基因的作用p53基因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能够感知DNA损伤和其他生物压力,通过激活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来引导细胞做出应对。
p53基因在细胞分化和增殖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保护细胞不受外界环境的损伤。
3. p53基因与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细胞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而p53基因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当细胞受到损伤或其他不利因素时,p53基因能够启动凋亡程序,促使受损细胞自行逝去,以保护整个器官或组织不受进一步的伤害。
4. p53基因在癌症中的作用p53基因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肿瘤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p53基因能够监测细胞的DNA损伤并进行修复,或者促使受损细胞凋亡。
然而,在很多癌症中,p53基因被突变或失活,导致肿瘤细胞失去了正常的生长和凋亡调控,从而促进了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5. 个人观点和总结p53基因作为细胞生物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其在细胞凋亡、DNA修复和癌症抑制中的作用备受肯定。
我个人认为,对p53基因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调控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对p53基因在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介绍了其在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中的作用。
通过对p53基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命周期和调控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新的治疗策略。
肿瘤抑制基因p53与自噬赵金香1,张 强1,李耀华2Tumorsuppressorgenep53andautophagyZHAO Jinxiang1,ZHANG Qiang1,LI Yaohua21Pingliang Medical College,Gansu Pingliang744000,China;2Red Cross Hospital of Pingliang,Gansu Pingliang744000,China.【Abstract】Rescent studies show that p53is a suppressor gene,as one of important transcription factors,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ell cycle arrest,apoptosis.Autophagy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protein degradation,which is typi⁃cally observed during nutrient deprivation.Autophagic cell death is different from apoptosis.Autophagic cell death considered programmed cell death type II,whereas apoptosis is programmed cell death type I.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d that autophagic cell death is related with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umor.Recent research revealed that auto⁃phagy is regulated by p53,a critical tumor suppressor that is involved in most tumorigenesis.This review focused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utophagy and p53.【Key words】p53;cell cycle arrest;apoptosis;autophagyModern Oncology2011,19(09):1896-1899【指示性摘要】近年来研究表明,p53是一种抑癌基因,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其在细胞周期阻滞、凋亡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2《科学文化评论》第 16 卷第 5 期(2019): 22-36科学与人文致癌、抑癌,还是别的什么?认识p53基因的40年李 昂摘要回顾1979年前后发现P53蛋白的历史过程,以及此后对该基因研究中的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和应用。
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分子生物学的整体发展状况,对P53研究中的工作方法、思维范式及其影响给出了一定解释。
关键词 p53 抑癌基因分子生物学史中图分类号 N09文献标识码 A位于人类基因组第17染色体短臂的p53基因(也称tp53),属于最早被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或抑癌基因)之一。
它编码的 P53蛋白(具有393个氨基酸,此处“P”大写表示蛋白)能调节细胞周期和避免细胞癌变发生,因此被称为基因组守护者。
自1979年该基因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经历了一次彻底反转,相关的研究范式也历经若干重要转变。
最初曾认为p53是个致癌基因,但它作为抑癌基因的本质被揭示出来之后,对其作用机理和参与生理过程的研究大量涌现。
2009年,已经可以从Pubmed①中检索到将近5万篇相关文章,而到2019年达到近10万篇,在以单个基因为对象的研究中,稳居发表物排行榜之首[1]。
那么,对这个研究最多的基因,我们都知道了些什么,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本文尝试对这个纷繁的过程做一梳理,借此管窥分子生物学发展之一斑。
收稿日期:2019-07-02作者简介:李昂,吴江籍,生于北京,现居加拿大素里市。
科技史博士,独立学者,研究方向为生物学史。
Email:******************。
① Pubmed是由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开发维护的免费文献检索工具,专门收录生命科学类文献。
李昂致癌、抑癌,还是别的什么? 23一前史细胞癌变(恶性增生)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动物界的现象[2]。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类普遍寿命不长,癌症并非主要的致死疾病。
对它的认知虽然可以追溯到古埃及([3],p.23),并且在现代之前的多位名医著述中都能找到记载,但水平毕竟受时代的限制①。
P53基因的研究进展P53基因是人类体内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也是最早被发现和研究的基因之一、它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近年来,对P53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首先,研究人员对P53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P5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转录因子,能够调控许多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修复等生命活动。
研究人员发现,P53蛋白质的活性和表达水平在机体受到DNA损伤或其他外界刺激时会显著上调,以保护细胞免受进一步的损伤。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P53蛋白质的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深入了解P53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癌症的发生机制,为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研究人员对P53基因与其他基因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P53蛋白质能够与许多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从而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
研究人员发现,P53基因与一些肿瘤抑制基因(如BRCA1和BRCA2)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些基因调控细胞的DNA修复过程。
这些发现揭示了P53基因在维持细胞的基因稳态和DNA完整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P53基因在肿瘤的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于P53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发生突变,导致了P53蛋白质功能的丧失,因此针对P53的治疗策略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多种针对P53的治疗手段,包括基因治疗、小分子药物和免疫疗法等。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有望为那些患有P53突变的肿瘤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最后,对P53基因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P53基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其进行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另一方面,P53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其进一步的研究仍然具有挑战性。
综上所述,P53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p53基因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p53基因英文名称:p53 gene定义:因编码一种分子质量为53 kDa的蛋白质而得名,是一种抗癌基因。
其表达产物为基因调节蛋白(P53蛋白),当DNA受到损伤时表达产物急剧增加,可抑制细胞周期进一步运转。
一旦p53基因发生突变,P53蛋白失活,细胞分裂失去节制,发生癌变,人类癌症中约有一半是由于该基因发生突变失活。
人体抑癌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分子量为53kDa的蛋白质,命名为P53。
p53基因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
但是事物必然有它的两个方面,p53是一个重要的抗癌基因使癌细胞自杀,防止癌变;还具有帮助细胞基因修复缺陷的功能。
这种功能对于受化疗药物作用而受伤的癌细胞,则起修复作用,而不是使癌细胞自杀。
造成被修复的癌细胞在治疗后成为新的肿瘤。
简介P53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浆,能与DNA特异结合,其活性受磷酸化、乙酰化、甲级化、泛素化等翻译后修饰调控。
正常P53的生物功能好似“基因组卫士(guardian of the genome)”,在G1期检查DNA损伤点,监视基因组的完整性。
如有损伤,P53蛋白阻止DNA复制,以提供足够的时间使损伤DNA修复;如果修复失败,P53蛋白则引发细胞凋亡;如果p53基因的两个拷贝都发生了突变,对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导致细胞癌变。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在短短的十多年里,人们对P53基因的认识经历了癌蛋白抗原,癌基因到抑癌基因的三个认识转变,现已认识到,引起肿瘤形成或细胞转化的P53蛋白是P53基因突变的产物,是一种肿瘤促进因子,它可以消除正常P53的功能,而野生型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它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
P53蛋白还分布于线粒体、核仁等结构,并且与细胞骨架有相互作用关系。
P53基因结构及表达P53基因在人类、猴、鸡和鼠等动物中相继发现后,对其进行了基因定位,人类P53基因定位于17P13.1,鼠P53定位于11号染色体,并在14号染色体上发现无功能的假基因,进化程度迥异的动物中,P53有异常相似的基因结构,约20Kb长,都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第1个外显子不编码,外显子2、4、5、7、8、分别编码5 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结构域,P53基因5个高度保守区即第13~19、117~142、171~19 2、236~258、270~286编码区.P53基因转录成2.5KbmRNA,编码393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53KD,P53基因的表达至少受转录及转录后二种水平的调控.在停泊生长或非转化细胞中P53mRNA水平很低,但刺激胞液后mRNA显著增加.持续生长的细胞,其mRNA水平不随细胞周期而出现明显变化,但经诱导分化后mRNA水平降低,部分是转录后调控.P53基因的转录由P1、P2二个启动子控制.P1启动子位于第一外显子上游100~250bp,P2位于第一内含子内,在启动子中包含1个NF1蛋白结合位点和一个转录因子AP1相关蛋白的结合位点,对正常P53基因的转录,不仅需要二个启动子的平衡作用,而且P53 基因内含子也起作用,如内含子中有正调控作用,其调控有组织特异性.P53基因产物及功能P53蛋白N一端为酸性区1~80位氨基酸残基,C-端为碱性区319~393位氨基酸残基,正常的P53蛋白在细胞中易水解,半衰期为20分钟,突变性P53蛋白半衰期为1.4~7小时不等,P53蛋白N端有一个与转录因子相似的酸性结构域,与GAL4的DNA结合区重组时,融合蛋白能激活GAL4操纵子转录,激活功能定位在P53第20~40位密码子,P53 细胞定位及反式激活功能提示,P53蛋白可能直接或通过与其他蛋白作用参与转录控制.P53蛋白的DNA结合作用及反式激活作用还提示其参与细胞生长调控.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单个细胞的细胞周期中P53的表达,发现激活的淋巴细胞比未激活者有较多的P53表达,而且随细胞从G1至S期再到G2,M期而增加,提示P53表达与细胞生长的相关性比进入细胞周期或周期中特定时刻为高.以编码反义P53RNA的质粒转染非转化细胞导致细胞生长完全停止,P53抗体注入将进入生长周期的静止细胞.可抑制细胞入S 期,提示P53可能为Go/G1-S转换所必需,但P53抗体对细胞从分裂至S期无作用,G1期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丁酸钠也抑制P53合成,这些结果提示P53对细胞生长调控作用至少表现在从G0-G1,或G1-S,但其作用机理尚未弄清楚.目前认为,P53蛋白可通过调控Cipt基因表达而调控细胞生长,即P53蛋白可刺激Cipt基因产生分子量为21KD的蛋白,这种蛋白能够有效抑制某些促使细胞通过细胞周期进入有丝分裂的酶活性,从而抑制细胞生长,此外,P53的抑制作用还伴随细胞生长核抗原株表达的降低.细胞生长、核抗原参与细胞DNA复制.因此,P53可能通过抑制与DNA复制相关的细胞基因或基因产物而发挥作用.P53的失活机理P53蛋白与其它蛋白的相互作用,P53基因突变,都可以导致正常生物功能的丧失.1.P53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一些蛋白质能与P53蛋白作用,导致其正常生物学功能的丧失,DNA肿瘤病毒如HPV16、18、SV40和腺病毒编码癌蛋白,引起宿主细胞的恶性病变,这些癌蛋白如SV40T抗原、腺病毒ELa、ELb、HPVE6能与Rb,P53结合.Scheffner证实,HPVE6结合P53后,启动细胞内蛋白酶降解P53,从而降低P53正常功能.而SV40T,腺病毒ELb没有发现这种降解作用方式.此外,P53还可以被细胞基因产物相互作用而失活,如MDM2可结合P53而使其失活,在一些常见的人类肉瘤中,都有MDM2基因扩增,这种扩增可能干扰P53的正常功能.2.P53基因突变P53正常功能的丧失,最主要的方式是基因突变,通过肿瘤中大量的突变体分析,证实大部分突变是位于4个突变热点之一的错义突变.这4个突变热点是aa129~146、171~179、234~260、270~287:正对应于P53基因进化最保守区段,体外实验证实突变体失去特异位点的结合能力,此外,突变体还可以改变P53的球形构象.例如,一些突变体可与热体克蛋白结合,一些突变引起213~217肽段的暴露,另外,一些则引起酸性激活结构域的改变,这些突变提示P53的微小改变可引起远离突变位点区段甚至整个蛋白构象的改变.构象的改变不仅影响突变体,还影响野生型的功能.实验证明,野生型突变体组成的四聚体不能与结合位点结合,也丧失对目的基因的方式激活作用,突变体对野生型的结合失活.可以解释内源野生型P53的负调控作用的解除,从而引起细胞恶性病变,随着研究的深入,对P53突变有了新的认识,Dan等认为肿瘤中P53突变可分为三类:①零突变:即突变体无功能,不参与相互作用;②负突变:即失去负调控功能,并能使野生型失活,但并不直接参与致癌;③正突变:失去负调控功能,并获得转化能力,这种突变体可直细胞恶性转化中代替癌基因起启动作用.目前认为,P53失活机理是,野生型P53以四聚体形式与特异位点结合,反式激活下游生长抑制基因的表达,一系列的方式能使P53失活,在一些肿瘤中,单一或两个P53位点的丧失降低四聚体浓度,无义突变造成P53翻译中断,C端酸性结构域的丢失影响四聚体形成;最常见的是错义突变,野生型与突变体形成更稳定的四聚体,丧失正常功能.P53突变与肿瘤P53基因与人类50%的肿瘤有关,目前发现的有肝癌、乳腺癌、膀胱癌、胃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软组织肉瘤、卵巢癌、脑瘤、淋巴细胞肿瘤、食道癌、肺癌、成骨肉瘤等,人类肿瘤中P53突变主要在高度保守区内,以175、248、249、273、282位点突变最高,不同种类肿瘤不同,如结肠癌和乳腺癌有相似的流行病学(包括地区分布和危险因素),但P53突变谱并不一致.结肠癌G:CA:T转换占79%,而且多数CpG,二核苷酸位点,50%以上转换突变发生在第3~5结构域的CpGC位于码子175、248、273);在乳腺癌中,只发现13%的转换在CpG位点.此外,G-T颠换在乳腺癌占1/4,但在结肠癌T 分罕见.淋巴瘤和白血病的P53,突变方式与结肠癌相似,即大部分突变为CPG位点的转换,G→T颠换较低,A:T→G:C在A:T位点突变较高.佰基特淋巴瘤与其它B细胞淋巴瘤和T淋巴细胞恶性病变的P53突变谱相似,但佰基特淋巴瘤的转换突变较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G:C→T:A最普遍,食道癌颠换率很高,与肺癌不同的是,G:C和A:T位点有相似的突变率.我国启东地区50%为249癌码子的G→C、G→T颠换,而南非肝癌80%为G→T 颠换.骨肉瘤中P53突变率为75%,主要集中在5~9外显子.p5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以改变人类遗传物质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治疗。
是通过一定方式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DNA顺序导入人体靶细胞,去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
因此基因治疗针对的是疾病的根源—异常的基因本身。
癌症是一种基因病,是人体细胞在外环境因素作用下,内在多种前癌基因被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多阶段长期演变的过程。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杀手,我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250万以上,每年在治患者不下600万,治疗费用超过1500亿元。
目前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放疗和化疗,尽管医学家们不断完善这3大治疗手段,但许多癌症患者仍然难以得到治愈。
人们越来越关注通过“治本”的方法来提高肿瘤治愈率,基因治疗是21世纪人类攻克肿瘤的必由之路。
p53基因是研究最透彻,功能最强大的一种抑癌基因。
野生型p53对细胞周期和凋亡起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对受照射、细胞毒制剂、热疗打击的癌细胞,起更大的杀伤作用。
其主要作用为:抑制并杀灭肿瘤细胞;与放、化疗手段协同,增强其杀灭癌细胞的功效,达到1+1大于2的效果;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效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
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国产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今又生),经过5年艰苦的临床试验,由北京肿瘤医院张珊文教授带领放疗科医护人员,在Ⅰ期临床安全性试验完成的基础上,又顺利完成了头颈鳞癌的Ⅱ期临床试验,充分证实对治疗头颈鳞癌是安全有效的。
2003年10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新药证书,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癌症基因治疗药物在中国诞生,标志着我国基因治疗癌症临床和基因药物产业化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重组人p53腺病毒是一种基因工程改造过的活病毒,在结构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抑癌基因p53,二是载体。
载体是改造过的无复制能力的腺病毒。
就像火箭携带卫星上太空一样,这种携带p53的腺病毒特异感染肿瘤细胞,它能有效地将治病的p53基因转入肿瘤细胞内,而对正常细胞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