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雷雨》:命运悲剧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28
试析《雷雨》中四凤悲剧的根源《雷雨》中的四凤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纯洁、质朴的美好特质,而且更具有新时代女性追求爱情的勇敢品格。
这样一位中国传统意义上完美的女性形象,她的悲惨结局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是什么造成了四凤的悲剧命运呢?本文拟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超文本因素三个方面出发,结合人物定位与性格的分析,试析四凤悲剧的根源。
一、主观因素——四凤四凤的错在于她爱了不该爱的人。
首先,周萍与四凤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说,四凤不应该爱周萍,这只会使她背负上乱伦的罪名。
在《雷雨》中,她一直也不清楚她跟周萍的真正关系,直到第四幕结尾处,她才明白周萍是她同母异父的哥哥,她陷入了苦痛的深渊,开篇就已经预示了她的最终死亡。
其次,四凤的角色定位是周公馆的一位侍女。
即使她身上散发出的不同于大户人家小姐的青春气息,使她成为周家两位少爷爱慕的对象,她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本分。
一个侍女爱上大户人家的少爷,有好结局的少之又少。
而周萍又是一个不能依靠的人(这一点后文在分析周萍时有所论述),四凤哪怕跟了周萍,压力也会接踵而至,幸福生活也只能渺茫无依。
正如她的哥哥鲁大海对着周冲所言:“她是个穷人的孩子,她的将来是给一个工人当老婆……嫁给一个阔人当太太,那是一个小姐的梦!这些在我们穷人连想都想不起的。
”{1}这些正是四凤想都想不起的。
但她还是偷偷地爱上了周家的大少爷,不能守住自己的本分,加之乱伦的罪名,她想逃脱悲剧的命运已是不可能的事。
除了四凤自身的主观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客观因素,从不同层面或酿成、或推动了四凤悲剧的发生。
二、客观因素1.恋人——周萍周萍是四凤的亲密恋人,是四凤的生命和全部。
但周萍先是与其后母保持不正常的关系,这让他承受着心理上伦理道德的谴责压力,于是他想摆脱,但他“空虚脆弱,经不起现实的风霜。
在他灰暗的眼神里,你看见了不定,犹疑,怯弱同冲突”{2}。
在遇到四凤之前,他的“摆脱”顶多只是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他始终缺乏一种力,把他从深渊中拉出来,直到遇见了四凤。
《雷雨》人物形象及悲剧命运分析摘要:《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长期以来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高度的关注和青睐。
《雷雨》的艺术生命力之所以魅力永存,与剧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密不可分。
剧中人物个个视角独特,形象鲜明,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围绕家庭矛盾这条主要线索,凸显了封建家庭中人物悲惨的命运悲剧。
关键词:《雷雨》曹禺人物形象悲剧命运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雷雨》自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上发表以来,赢得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的关注和青睐。
以往的评论界重在讨论《雷雨》对于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揭露,本文认为《雷雨》的艺术生命力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剧作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密不可分。
剧作中八个人物个个视角独特,形象鲜明,各有独特的经历和坚强的个人意志,他们都是怀着生的希望上场的,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但他们越是努力,越与自己的目标相反,最后不可避免地成为命运的牺牲品,陷入绝望甚至死亡的悲剧中。
一创作思想曹禺在《雷雨》的创作过程中广泛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及易卜生“社会悲剧”的影响,强调世界的“残忍”和“冷酷”,强调人物盲目的“挣扎”,同时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致力于揭露封建家庭的专制对人性的扼杀以及人物自身的心灵痛苦和内在矛盾。
谈到《雷雨》的创作时,曹禺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
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
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综观《雷雨》中的大小人物,除了贪婪自私的奴才鲁贵,其余所有与周家有关联的人无一不在命运的“火坑”里挣扎。
《雷雨》中周冲的性格悲剧及对当代青年的启迪我认真阅读过曹禺先生的话剧剧本《雷雨》,也看过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周冲在剧中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但我最关注他,不是因为他长得白净帅气,也不是因为他的天真和善良,而是对他面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有着深深的同情和思考。
他是旧时代青年命运的缩影,在他身上折射了青年生活的窘态与困惑。
造成周冲悲剧的原因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残酷无情的封建礼教和等级森严、昏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剥夺了人们生活的自由,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成为人们精神的枷锁,天网恢恢,展翅难逃,让他无法逃脱命运的悲剧。
二是封建礼教约束和熏陶下的封建家长周朴园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和深重的灾难,他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他外表装饰着“有教养”,“名门之族”的虚伪面貌,却背地里以绝对尊严管着子女,冷漠虐待着妻子,以一套自认为能使家族充满生机的秩序典章严格掌控着周公馆,却不知正是由于他的管治,使儿子人格扭曲,分裂,外表粉饰繁华实际冰冷无暖的家庭氛围,让整个家随时充满了火药味,处处掩藏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直到最后因为家丑外扬而尴尬悲惨的结局。
周朴园这样一个家庭,无法容许周冲的存在,也许他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余的,他活在痛苦挣扎中一步一步走向堕落,周冲的死是对这种可怕生活最露骨尖锐而又最无奈的回答。
周冲的悲剧就在于他懂得爱的时候没有遇到一个更好的导师,他以死来反抗沉郁的家庭。
颇具象征意义,代表着旧我的死,和新我的生。
但我一直觉得周冲的死很可惜,他完全可以选择新生。
三是周冲的青春冲动和自身的软弱酿成了自趋灭亡的悲剧。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
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
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周冲的想法毕竟太不切合实际,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甚至将来也不太可能达到。
《雷雨》中人物命运悲剧的解析作者:冯思远来源:《祖国》2016年第24期《雷雨》不仅是一部家庭悲剧,更是一部书写社会悲剧的戏剧,在学习过程中,每读一次《雷雨》都会感受到其社会旧制度、旧道德的可悲之处,为了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全面、细致的了解雷雨中每一个人物特点,本文在分析《雷雨》的写作背景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雷雨》中每个人物的命运悲剧。
一、《雷雨》创作背景《雷雨》是由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在1931年所创作的,虽然该部话剧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在发表后却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可见《雷雨》这部作品的惊人之处,作者经历了五年才创作出该项作品,与自己的生活背景紧密相连。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族,父亲是一名旧官僚,曾经出国留过学,母亲在曹禺出生三天后就生病去世了,由于曹禺家庭的特殊背景,使其在作品中体现出了对人生、命运的迷茫。
《雷雨》中正蕴含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由于他的家庭原因,自身对命运产生了质疑,也使其成为了一部真正的悲剧,在我们分析、学习这一话剧过程中,我们高中生要充分结合《雷雨》写作背景来分析每一人物的悲剧命运。
二、《雷雨》中人物命运悲剧解析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楚《雷雨》的创作背景,掌握作者的写作原因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结合课文内容,详细分析每一个人物的命运悲剧。
(一)周朴园的命运悲剧解析周朴园是一家之主,他代表了地位与权力,占据着一家中的支配权,代表着家庭中的生存法则,周朴园曾经说:“我教育出来的孩子,绝不愿意让本人说他们一句闲话”,在后来的事情发展中,成为了一个极大的讽刺,被事实所推翻。
虽然周朴园做一切事情的目标都是保证其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学习这一话剧时,也能发现周朴园在文中的主要话语都具有命令的意味,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在自然法则面前显得十分渺小、无用、脆弱,这也是他命运悲剧的主要原因,使其在一夜之间成为乌有,整个悲剧也与周朴园这个现实法则的拥有者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繁漪的命运悲剧解析繁漪是曹禺优秀艺术才能的主要体现,他成功刻画了一个桀骜不驯、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十分真实的女人。
《雷雨》文本解读一、人物形象1. 周朴园- 周朴园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封建家长形象。
他表面上是一个有教养、讲规矩的“社会上的好人物”。
例如,他一直保持着过去的生活习惯,家里的家具摆设还保留着侍萍在时的样子,还一直记得侍萍的生日。
这看似是他对侍萍的深情,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伪善。
- 他对家人专横独裁。
他逼迫蘩漪喝药的场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不顾蘩漪的感受,以家长的权威强行要求她服从,这种专横不仅是对蘩漪个人意志的践踏,也反映出封建家庭中家长至上的腐朽观念。
- 在对待工人方面,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资本家。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残酷地压榨工人,当鲁大海代表工人来与他谈判时,他毫不留情地打压,甚至开除自己的亲生儿子,显示出他唯利是图的一面。
2. 蘩漪- 蘩漪是一个被封建家庭压抑的女性形象。
她美丽、聪慧,但却被困在周公馆这个封建牢笼里。
她对周朴园的专制统治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不愿意像传统女性那样逆来顺受。
例如,她拒绝喝药,这一行为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她对周朴园权威的公然挑战。
- 她在爱情上热烈而执着。
她爱上了周萍,这种爱情在封建礼教下是不被允许的,但她却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地去追求。
她的爱情又是畸形的,周萍是她的继子,这种乱伦的爱情关系也反映出她在压抑环境下心理的扭曲。
- 蘩漪也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她的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她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的环境中逐渐失去理智,她的悲剧命运是封建家庭对人性压抑的结果。
3. 鲁侍萍- 鲁侍萍是一个勤劳、善良但又饱受命运折磨的女性。
她年轻时被周朴园抛弃,经历了无数的苦难。
三十年后,她意外地回到周公馆,面对曾经抛弃自己的周朴园,她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怨恨,又有对过去爱情的一丝眷恋。
- 她坚强地抚养着自己的孩子,虽然生活困苦,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尊严。
当她发现自己的女儿四凤在周公馆做佣人并且与周萍相爱时,她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她对女儿的保护和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她深知周公馆这个地方隐藏着的黑暗和危险,不希望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
试论《雷雨》中周繁漪的悲剧命运文章解读了曹禺《雷雨》中的主人公繁漪扭曲的悲剧人生。
蘩漪生活在中国国情与局势最为复杂的一个时代,是封建旧家庭之中的知识女性,不甘心在家中屈辱的地位,奋起反抗,但受时代和个人性格的限制,人格扭曲;蘩漪的最高理想是追求爱情自由,但她同时也表现出自卑、自弃的特点,所以最后逃不脱失败的命运。
标签:封建;女性;人格扭曲;悲剧命运《雷雨》作为一部经久不衰的戏剧作品,不断地被搬上大大小小的银幕和舞台,其巧妙的情节安排和强烈的命运冲突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话剧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周家和鲁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以及各种各样的矛盾与交错,最后以周家少爷和四凤付出生命为代价来结束整部话剧。
作品中人性的扭曲和心灵的窒息,在周蘩漪这个充满悲情色彩的女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是个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旧社会拥有不屈反抗精神的女人。
但是现实是无情的,身处于时代的洪流中,即使周蘩漪有一颗强悍的心敢于承受暗无天日的情感折磨,最终也是被侵蚀到体无完肤,而后沉寂在尘埃里。
蘩漪出生在中国国情与局势最为复杂的一个时代,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末年,并且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历经了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两个重要关口,所以这三个时期的特点都在她身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烙印。
基于她的自身修养、家庭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蘩漪有着资产阶级女性和封建旧式女人两方面的性格特征。
首先,蘩漪具有封建旧式女人的“文弱”、“稳练”和“蕙质”,她在周家上上下下表现出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一种旧式家庭里主妇的风范,即使处于自己最气愤的时刻,她也没有说出粗鄙的话语。
这点还可以通过蘩漪对待侍萍和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看出。
例如,她反对自己的儿子周冲和四凤在一起,显然她的举动不是出于嫉妒四凤,因为这种情况对她和周萍的关系有利无害,所以这点恰如其分地反映出蘩漪心底最真实的封建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家长思维以及贵族意识。
她认为四凤的出身卑微,又从未受过良好的教育,与自己儿子的身份不相称。
浅析《雷雨》中女性人物的命运悲剧作者:王晓姝王笑晗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1期王晓姝王笑晗内容摘要:在对曹禺剧作《雷雨》的研究中,大多学者从社会层面的广义角度出发,对《雷雨》中的社会悲剧及人物命运悲剧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
但是,从传统文化层面出发,由于社会时代的压迫与中国传统纲常伦理思想等的束缚,女性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显得更为深刻;因此,对剧作中女性人物在命运窘境中苦苦挣扎却难以挣脱的深层次文化及社会根源进行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从封建传统文化影响、社会时代影响及心理因素这三个方面,叙述其普遍文化现象,并结合对文本的分析,探讨这种无法挣脱的命运悲剧的文化根源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雷雨》女性命运悲剧文化现象文化及社会根源曹禺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剧作家,《雷雨》是其重要代表作品,这部剧作以两个家庭,三十年的恩怨作为主线,其中产生了四对相互交织的感情纠葛,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不断,矛盾纠葛不清,直至最后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以悲剧惨淡收场。
这部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的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多数学者都是从社会层面的广义角度出发,对《雷雨》的剧情矛盾冲突、人物情感、特定情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依据作者的创作动机及创作背景,他们大多认为作者创造出的人物命运悲剧更受古希腊式悲剧命题的影响;然而,从中国传统文化层面出发,相比男性人物而言,由于社会时代的压迫与中国传统纲常伦理思想等的束缚,女性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显得更为深刻,因而对《雷雨》中女性的命运悲剧进行研究探讨,从而揭示其在命运窘境中苦苦挣扎却难以挣脱的深层次文化及社会根源,则显得更为意义重大。
1.封建传统文化影响女性悲剧的产生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是对传统女性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女性就被君主当作两国和亲、友好邦交的工具,例如西汉时远嫁乌孙的公主刘细君,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听从君主的号令远嫁乌孙,甚至在乌孙之主猎骄靡去世之后,被迫又一次嫁给他的孙子岑陬,在细君不肯从命时,汉天子只说:“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戴春阳,2009:43)。
《雷雨》命运悲剧的深层意蕴解读作者:青文婷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10期[提要]《雷雨》展示了异性之间所表示出爱与憎的可怕悲剧,展示了整个封建大家庭的悲剧,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更始人性命运的悲剧。
本文力图从《雷雨》的接受史、生命哲学、主题意蕴、命运悲剧等角度浅析此剧为我们演绎的一曲乱伦命运悲歌。
[关键词]雷雨;乱伦;生命哲学;命运悲剧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好的文学作品,如何读解或如何在多元解读中取其更接近于作家创作意图的审美探寻,从而开拓其文化视野,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雅的审美趣味,开阔其文化胸襟,以一种文化的眼光透视文学作品,从而读出文化。
我认为,这是文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在引导学生解读曹禺的《雷雨》时,很多人都认为《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的家庭与社会的悲剧。
《雷雨》之读者云云,却知音寥寥,我认为《雷雨》是唱出了一曲乱伦的命运悲歌,此种解读更接近于曹禺的创作意图。
从《雷雨》的接受史看,其问世于30年代,当时的时代主旋律是阶级斗争,要求文学要为阶级服务。
《雷雨》正在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工人运动,这仅是从当时的社会主流政治角度理解,这是当时的时代话语,曹禺对此不得不承认读者的解读——从现实意义层面解读之。
然,曹禺创作《雷雨》的初衷并非如此,曹禺曾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但这决不是一部社会问题剧。
”进而更进一步对《雷雨》进行还原性阐释:“《雷雨》对我是一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不可言喻的憧憬。
我的情感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方面的憧憬,这种种的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主要是由一个神秘的主宰在掌握,这主宰就是命运。
为什么要这样残苦地斗争?人在追求美好、奋斗中然而不自觉中陷入了悲剧命运的苦果。
”于是,当从生命哲学的层面去探寻《雷雨》人物的悲剧命运时,我们可以洞察到在那个动荡社会形态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可以发现《雷雨》更是一出命运的悲剧,其玉石俱焚的结局,给人以强大的精神震撼和深刻的命运感悟。
从人物视角浅析《雷雨》的悲剧性解梦周《雷雨》是曹禺在1933年创作的多幕话剧,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
作品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
第二幕是全剧的重点场次,着重描写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分离三十年重逢时的思想性格冲突,其中还交织着周朴园和繁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
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还集中地塑造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命运。
周朴园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品主要通过三条线索、三种矛盾冲突来揭露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虚假伪善和心狠手辣的反动本色。
《雷雨》,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不平静。
它展示了一出人生大悲剧,体现了命运对人的摧残与捉弄。
一是色彩鲜明的人物个性:专制的封建大家长,充满激情与热情的青年,被爱情害苦的女人,堕落的公子哥。
二是跌宕起伏的情节:看似平静实则混乱的家庭,还有不为人知的身世之谜。
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情与爱都荡然无存。
曹禺以雷鸣电闪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家庭的种种,抒发了自己的愤懑,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本文将以周朴园为例进行分析。
周朴园是故事的核心,一切的悲剧皆因他而起。
他是剧中的中心人物,这部话剧塑造了一个鲜明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早年的留学经历让他有一定的自由平等思想,然而时代的影响、门第的桎梏,使他的封建思想始终占了上风。
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和处理罢工的手段等。
他放弃了侍萍,娶了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有意地将那个热情的自己抹去,将那段激情的岁月抹去。
《雷雨》悲剧的分析引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
作品以大家族的悲剧命运和社会阶级矛盾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男女不平等、杨绛阶级丫鬟文化和家族命运的沉重主题。
本文将对《雷雨》这部戏剧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悲剧因素和创作手法。
一、家族悲剧的主题《雷雨》的主要故事情节围绕着徐家的命运展开。
徐家在故事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戏剧家庭:家中有统治家庭的父亲、强势的母亲,还有三个性格迥异的子女。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徐家逐渐走向了悲剧。
第一个悲剧因素是贫富之间的矛盾。
徐家作为一个富裕家庭,在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同时,也享受着好处。
然而,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下,贫富差距使得徐家的命运逐渐走向没落。
另一个悲剧因素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
徐家的三个子女中,大儿子建设是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却因为家庭的壮举而无法顺利发展。
二闺女爱新是个既聪明又独立的女性,但却因为家庭的桎梏而无法顺利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小的儿子经学压力逐渐变得自卑,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创作手法的运用《雷雨》在创作手法上也有一些独特之处,这些手法为该剧增加了悲剧色彩。
其中,对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戏剧中,对话是展现人物性格、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精彩的对话,深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增加了故事的戏剧张力。
此外,曹禺还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强调冲突和矛盾。
剧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表现都有些戏剧化和夸张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凸显出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突出故事的悲剧色彩。
三、社会背景的影响《雷雨》作为一部以家族命运和社会问题为背景的戏剧,自然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时代。
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
曹禺通过《雷雨》这部戏剧,将社会的阶级冲突和女性地位的低下展现出来。
他希望通过这些描写,唤醒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平等。
一、悲剧形成原因从表面上看,周家的主人是周朴园。
此人狡诈阴险,狠毒至极,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竟强迫妻子吃药。
也可以说,他是一切悲剧的源头。
青年时期的周朴园,喜欢上了女佣鲁侍萍,却因为那时家庭秩序严酷,周朴元没有勇气带她离开,导致两人的爱情无疾而终。
紧接着,鲁侍萍被赶出周家。
崩溃之余,鲁侍萍立下誓言,决意不再见周家人。
由此可见,周朴园的人生也充满了悲剧。
在男权社会中,像周繁漪这样的女人数不胜数。
由于社会地位较低,女性遭到抛弃之后,只能沦为弃妇。
不过,周繁漪怀有强烈的爱憎。
她发觉周朴园不怀好意,便开始着手反抗,最终促成了悲剧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周繁漪拥有一颗炙热的心。
她接受新式教育,思维转变极快,彻底摒弃了“三从四德”,开始寻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简单来说,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予了周繁漪反抗的勇气。
不过,她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致使自身成为一个受害者,并引发了毁灭别人的后果。
(二)命运之“家”驱使悲剧形成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童年家庭的影响。
曹禺诞生三天后,母亲因病逝世。
因此,年幼的曹禺只能跟在继母身旁。
他听奶妈说过,现在的母亲并非生母。
对幼儿来说,这样的事实很难令人接受。
曹禺指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生母离世有关”[1]。
在现实生活中,母爱是正常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曹禺的童年与其他幼儿存在显著差异。
庆幸的是,父亲与继母待他很好。
不过,曹禺并没有产生任何归属感。
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个喜怒无常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气氛变得颇为怪异。
与此同时,曹禺也对这样的环境产生了厌恶和反感。
所以从本质上讲,《雷雨》是一部家庭悲剧。
在剧中,时代主题、角色欲望、人性特点以及家庭伦理是作者的主要创作内容。
在创作过程中,曹禺赋予了“家”更深层次的内涵。
不仅如此,曹禺还以“家”为基础,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情节。
剧中的“家”,仿佛变成了一张巨网,控制着周家和鲁家所有人的命运。
它虽然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构成的,但一旦构成,就成为执导生活在其中的人命运的强盛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