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甲壳动物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3.92 MB
- 文档页数:118
水蚤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
俗称鱼虫。
这里要注意与摇蚊的幼虫,俗称红虫的区别。
水蚤体小,长约2毫米,浅肉红色,生活在淡水中。
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具背甲,躯干部有躯干肢5对,为运动及呼吸器官。
浮游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是以捕食藻类和微生物为主的初级消费者,它的增加必然会抑制藻类的生长。
这次出现的水蚤属浮游动物枝角类中的裸腹蚤,水域水草恢复、大量浮游动物生长,说明该水域已告别原来的厌氧状态,水中有足够的氧气保证浮游动物的生长,表明该水域水质有所改善。
池塘中浮游动物的种类以及对鱼类的不同影响水中的浮游动物由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组成。
它们的大小依次分别为:小于02毫米,0.2-0.6毫米,0.3-3毫米和5-5毫米。
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
其中鳙鱼终生都滤食浮游动物。
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
(鱼类的优质天然饵料---水蚤)一、鱼池中的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性生活的动物类群。
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动力。
(桡足类)浮游动物是经济水产动物,也是中上层水域中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对渔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很多种浮游动物的分布与气候有关,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动物。
许多种浮游动物是鱼、贝类的重要饵料来源,有的种类如毛虾、海蜇可作为人的食物。
此外,还有不少种类可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
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裸腹溞、剑水蚤、臂尾轮虫等种类一般形式优势种群。
有些种类,如梨形四膜虫、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试验中用来作为实验动物。
1、轮虫类(轮虫类: 鞍甲轮虫)轮虫类体长0.2-0.6mm,世代时间1.25-7天。
种类和现存量都较多,是下塘鱼苗的最佳适口食物。
我国鱼池中的主要各类有: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晶囊轮虫、疣毛轮虫、裂足轮虫、三肢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泡轮虫和龟甲轮虫等。
2、枝角类(枝角类: 裸腹溞)枝角类,又简称"溞类",水溞(水蚤),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
身体短小,一般体长0.3-3mm,视具体种类而定,如大型溞可达到4.2mm 左右,长圆形,分为头部和躯部,侧扁体节不明显。
除头部裸露外,身体其余部分包被于透明的介形壳瓣内。
甲壳动物的特点甲壳动物在大小和形状上变化很大,但它们有些共同的特征。
所有的甲壳动物都长有外生骨骼,随着它们长大,定期蜕皮。
它们还有两对触角,且一般都生有复眼。
甲壳动物通常通过在腿基部的鳃进行呼吸,有一些长着特殊的腿,能游泳。
蟹和大螯虾是都有爬行的腿,前边的一对已成为强有力的螯。
甲壳动物是节肢动物中的一个大纲,它们体外都有一层石灰质外壳,称为甲壳。
典型的甲壳动物具有复眼,两对触角和若干分节的附肢。
海洋里的节肢动物,主要是甲壳动物,全世界共有3万多种,如对虾、螃蟹等。
它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水中游泳,有的海底爬行,有的附着在岩礁上固定生活,有的穴居,还有的寄生。
像许多昆虫一样,甲壳动物的生命从卵开始,当它们长大后,形状就完全变了。
一只雌性蟹谨慎地保护着它的卵,直到它们孵化出来为止,卵产生出漂浮的幼体,称为幼虫,在水中它们随流漂走,慢慢变成大眼睛幼体蟹虫,最终在海床上定居下来,这些幼再由慢慢长成成虫的样子,并移向浅水和海岸。
甲壳动物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取食,蟹和大螯虾大多数是在海床或岸边爬来爬去,用它们的螯采拾食物,或摔开其它动物甲壳。
浮游甲壳动物,不是四处寻觅找东西下肚,而常常是等待着食物漂流而至,它们使用腿和触角作小过滤器,从它们周围的水中筛滤食物颗粒。
对于大多数甲壳动物,陆地是一个充满危险的环境,同别的节肢动物不同,它们的躯体没有防止失水的蜡质层。
有些蟹靠陆地生活,但大多数还必须回到水中去繁殖。
最成功的陆上甲壳动物是木虱,它们生活在潮湿的栖息地,而且不在水里繁殖,它们有特殊的盛放卵的“育儿袋”。
有些甲壳动物用与其它动物搞协作的办法得到食物。
清洁虾用它细长的螯,从鱼的皮肤上捡取死皮和寄生虫食之,鱼类能辩认出清洁虾的颜色,它们常常排队等候着被清理。
观察水中的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水中的生物多样性令人着迷,其中包括了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它们在水中的角色和行为各不相同。
通过对水中生物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在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功能。
本文将对观察水中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指存在于水柱中漂浮或游动的微小生物,通常无法直接看到,需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
浮游动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1.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光合生物,如藻类和一些细菌。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水中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能量来源。
观察浮游植物,我们可以看到颗粒状或丝状的细胞,有些可能带有色素,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微小的水生动物,包括浮游甲壳动物、浮游软体动物、浮游虫类等。
浮游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观察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着各种形状的身体,如圆球形、卵形、扇形等。
有些浮游动物具有细胞壁或硬质外壳,而有些则较为柔软。
二、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底的动物,它们栖息于水底沉积物或附着在水草、岩石等底部基质上。
底栖动物主要包括底栖动物和底栖动物。
1. 底栖植物底栖植物是生活在水底的植物类生物,主要包括水生藻类和水生植物。
它们通过在水底根系吸收养分,并通过光合作用为水生生态系统供氧和提供庇护所。
2. 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指栖息于水底的动物类生物,如螺类、蟹类、蠕虫类等。
它们通过在水中觅食或从底部基质中获取营养,还扮演着清理水体废物和维持水生物种间平衡的角色。
观察底栖动物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如蠕虫状的身体、坚硬的外壳等。
三、观察水中的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的重要性1. 生态平衡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在水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生态平衡作用。
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底栖植物和浮游植物来控制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而底栖动物则帮助清理水中的有机废物、腐败物和死亡生物,维持水质的清洁。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绪论1.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2.浮游生物的特点:多数个体很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多数分布于水体的上层或表层。
3.海洋浮游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海洋浮游生物学与生物科学、海洋科学及水产养殖、海洋地质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5.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营养方式):浮游植物:包括单细胞藻类(也包括细菌)。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自养方式,其中,藻类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细菌是生态系统的还原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浮游植物一般分布于海洋的真光层。
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水母、轮虫、甲壳类、毛颚类、翼足类、异足类、被囊动物、浮游幼虫、仔鱼、稚鱼等。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异养方式,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依赖已有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多为滤食性。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分布于真光层,也可分布于较深的水层。
6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个体大小分):海洋浮游生物浮游动物7.海洋浮游生物的经济意义:有利方面:浮游生物是海洋经济动物的饵料基础;浮游生物是鱼类洄游路线和渔场的标志;浮游生物是海水养殖的重要饵料;一些海洋浮游动物是人类的食物;浮游生物可作为海流的指示种;浮游生物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海洋古地质和古环境;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防治海洋环境污染;不利方面:浮游生物可造成赤潮,危害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浮游生物可破坏鱼网,捕食幼鱼;浮游生物会暴露军舰的夜间航行路线;浮游生物可聚集而形成声散射层--假海底;硅藻1.海洋浮游植物的经济意义: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海洋渔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流和水团的指示生物,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意义重大。
浮游植物能富集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2.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原核细胞型生物:细菌;蓝藻门;真核细胞型生物:硅藻门:是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将重点介绍。
浮游生物名词解释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中、不能自由游动的微小生物,通常需要靠水流来传输和分散生活,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浮游生物在海洋和淡水中都有分布,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的数量和种类对整个水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物质能量的流通和营养循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水生植物的一种,在水中漂浮着生活。
它们是最底层的营养链,是水生生物中最为基础的一环。
由于它们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是水中的重要的生产者,也是水中氧的主要来源。
浮游植物个体通常比较小,但是可以存在于大量的生物群体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重大。
其中,最常见的浮游植物是硅藻和钙藻。
硅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通常生长在海洋和淡水中,是最主要的浮游植物之一。
硅藻在生态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对海洋生物链的形成和演变产生极大的影响。
钙藻:是一种浮游植物,生长在淡水和海洋中。
钙藻在海洋中的分布非常广泛,它们通常是珊瑚礁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种生活在海洋和淡水中的微型动物,同样是水生动物中的一种。
它们通常非常小,就像是一个单细胞的生物。
浮游动物也是水生生物中的一种基础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浮游动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甲壳类、一个细胞的生物等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浮游动物为甲壳类。
甲壳类:是浮游生物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也是数量最为庞大的一类。
甲壳类有着很强的吸收能力,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同时也是食物链中的一种关键生物。
在生态环境中,甲壳类担任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态平衡浮游生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浮游植物作为最基础的营养物质,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能量,不断地为整个生物链提供能量和氧气,同时又为生命提供了养分。
而浮游动物则是海洋生物链的一部分,是高级生命形态的食物,它们是精细而极为重要的生物群系,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极为丰富的一部分。
体视镜浮游生物观察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利用体视镜对浮游生物进行观察,通过对样本的采集、处理和观察,对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特征进行了初步了解。
实验结果显示,在观察的浮游生物中,种类繁多,数量较多的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其形态各异,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
引言:浮游生物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广泛分布于水体中,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浮游生物对水体的水质、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本实验采用体视镜进行观察。
材料与方法:1. 样本采集:在水体中用浮标固定一定面积的样本网,使其暴露在水面上,然后将样本网缓缓放入水中,以保证样本的完整性。
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网缓缓取出,将样本网上的浮游生物放入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样,使其能够顺利观察。
3. 体视镜观察:将容器放在体视镜下方,用目镜观察器具进行观察。
首先要调整好体视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使观察的图像清晰可见。
4. 记录数据:通过观察,记录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特征,并绘制相应的观察图。
结果与讨论:通过体视镜观察,我们发现浮游生物的种类繁多。
其中,浮游植物主要有藻类和浮游细菌。
藻类多为绿藻、硅藻和蓝藻等,形态多样,有的呈丝状,有的呈球状。
浮游细菌则呈球状或杆状,数量较多。
这些浮游植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浮游动物提供养分。
浮游动物的种类也非常丰富。
常见的浮游动物有浮游甲壳类、浮游虫类和浮游软体动物等。
浮游甲壳类主要有浮游蟹和浮游虾,它们的身体覆盖有坚硬的外壳,能够提供保护。
浮游虫类则有浮游毛虫和浮游幼虫等,它们的身体柔软,多呈纺锤状或条状。
浮游软体动物主要有浮游贝和浮游蛞蝓,它们没有外壳,身体柔软。
这些浮游动物在水体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它们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水质的重要指示生物。
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浮游生物的数量较为丰富。
特别是在浮游植物中,数量相对较多,这是因为浮游植物具有较高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
浮游动物1. 简介浮游动物,又称为浮游生物,是一类在水中漂浮的微小生物。
它们通常无法自己主动游动,而是随着水流的推动在水中漂移。
浮游动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水环境中,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微小的生物对于海洋或淡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2. 分类浮游动物有广泛的物种多样性,根据它们的形态、生活方式和生态习性,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1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一类在水中漂浮的光合作用生物,主要包括藻类和浮游植物。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氧源。
浮游植物在食物链的底层,为浮游动物提供养分。
2.2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在水中漂浮的无脊椎动物。
它们通常具有简单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根据体型和形态的不同,浮游动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铁甲虫、放射虫、桡足类等。
这些浮游动物在水中进行摄食,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
2.3 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群落指在一定水域内共同生活的浮游动物的集合体。
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可以反映水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可以了解水域的水质和环境变化。
3. 重要性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3.1 光合作用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为水生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氧源。
光合作用还能够固定大量的碳,通过海洋碳泵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3.2 食物网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水中摄取浮游植物、细菌和有机碎屑等有机物质,同时也是其他生物如小鱼、甲壳动物和鸟类的主要食物。
因此,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组成可以影响整个食物网的结构和稳定性。
3.3 水质监测通过研究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变化,可以了解水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质状况。
一些特定的浮游动物物种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可以作为水质监测的生物指标。
因此,浮游动物在水域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