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论文中国书法鉴赏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2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鉴赏,我们能从他们的书法作品当中学到什么样的书法艺术技巧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书法名家作品,希望对你有用!古代书法名家各自的字的特点1、王羲之书圣王羲之,以其冠绝古今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星空中最耀眼的辰星。
他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许多著名的书家几乎无不深受其遗泽。
2、王献之(344-386)收藏鉴定王献之书法可将其和王羲之比较,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
“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
王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英俊豪迈,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可惜天妒其才,42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其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3、张旭(675-750?)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草书古诗四首》墨迹本,传为张旭狂草之作。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4、颜真卿(709-785)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其楷书熔铸古今,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雄浑豪迈,一幅盛唐气象。
特别是《祭侄文稿》,其原迹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颜真卿的传世书迹极多,这值得收藏家和投资者重视,或许在民间会有新的发现,但要认真辨伪。
关于书法的论文2000字书法鉴赏的论文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
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一)书法展现传统精神《兰亭阁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从小就认识的并被灌输为最伟大的书法家,而《兰亭阁序》也成了行书的绝品。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从《晋书》这段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隐逸以后的生活。
他和他的朋友们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欢愉。
这也正是数千年文人所推崇的。
王羲之的飘逸自然,张旭的洒脱无拘,颜真卿的钢筋有力。
无一不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真谛。
书法的工巧,若汉隶《曹全碑》;书法的天真,若苏轼《丰乐亭记》;书法的自然,若《兰亭阁序》;书法的方正`丰润`紧接`宽博`雄浑。
书法的那种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让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种东西他们抓住了,我以为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二)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打开一部部中国书法史书和一卷卷前贤法帖珍品,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些特殊人物的影子。
然而这些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的作用却绝不像影子一样无足轻重,他们的力量和影响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他们就是那些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
书法是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课,它甚至关乎着一国之君的脸面和尊严。
长期的笔墨研习,增长了帝王的书写能力和欣赏能力。
即使是那些金戈铁马打下江山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他们也必须学习接受汉族传统文化。
唐太宗`乾隆都是对书法极度的喜爱。
而书法一直也是封建士大夫的最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无一没为官进爵的。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由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全篇笔走龙蛇,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首先,从整体上看,《兰亭集序》的章法布局非常精妙。
全篇共有324个字,笔意流畅,气脉贯通,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错落有致。
特别是其中20个“之”字,各有千秋,无一雷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无常,尽显书家的高超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兰亭集序》的笔法也十分精湛。
王羲之的书法兼具隶书的浑厚和草书的飞扬,既有圆润婉约之美,又有挺拔刚劲之势。
在《兰亭集序》中,他运用了丰富的笔划和变化多端的墨色,展现出了一种“动如脱兔、静如处子”的美感。
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
此外,《兰亭集序》的意境也非常深远。
作品中所表达的“齐物论”思想,体现了王羲之对自然、社会和人
生的独特思考。
他通过书法艺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作品具有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兰亭集序》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它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它的鉴赏价值不言而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选修课书法鉴赏论文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班级:电气03学号:********** 姓名:朱兆芳王羲之《兰亭序》鉴赏:关键字:兰亭序,和谐自然,变化无穷内容简介:本文就《兰亭序》的笔法,章法,墨法做了简要分析,体会《兰亭序》书法的艺术价值。
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正文: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书风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他的书法作品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行书鉴赏3000字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气韵生动。
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
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二是它是形和意的统一体。
唯有具备良好道德、正义这些优秀品质的书法家,在书写时才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才会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三是它具有点线面的结构美。
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
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
四是具有笔墨交融的线型美。
五是诗书并茂的文采美。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书法的发展是随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而来的,从文字的产生发展到随时代的更迭,书法艺术也经历了萌芽、发展、极盛而至于延续的历史。
中国书法,作为汉民族本土文明的精髓,在其产生之初就融入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的变化.也不论其岁月变迁而如何体现时代之风尚.其本质的文化就是东方文化精神,士人情怀和对生命的追求。
在中国书法史上构筑着两座摩天大厦,那就是晋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颜真卿,他们在书法艺术领域上取得的成就与贡献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谓昂首云外,目空千古。
《兰亭序》是王羲之会稽内史任上一次与好友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为雅集的诗集所作的序。
《兰亭序》的文本是一篇难得的美文,字里行间流溢着作者潇洒俊逸的晋人风度,读来清朗上口,使人不觉沉醉于散文美妙的意境之中。
《兰亭序》被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入《古文观止》,成为文章的典范。
书法作品柳体鉴赏书法艺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柳体作为其中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其风格独特、流畅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文将以柳体书法作品鉴赏为主题,深入探讨其特点、技法及审美价值。
柳体作为一种与楷体、行草等书体并列的书法形式,其特点在于笔画的柔和、弯曲和优美。
首先,柳体书法给人一种舒适、柔和的感觉。
柳体的笔画多以弯曲为主,弯弯曲曲的线条形成了一个个圆润的形状,使人产生视觉上的愉悦感。
柳体书法的风格独特,给人以宜人的享受,故被誉为“楚辞之风韵”的代表。
其次,柳体书法的情感表达丰富。
柳体书法注重笔墨之间的自由流动,通过笔画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作者在书写柳体作品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情感来调整自己的笔法和笔墨,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
例如,在宣扬春天的作品中,柳体书法可以使用细腻的笔触来描绘绽放的花朵和舒展的枝条,以展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柳体书法在表现力方面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其高超的运笔技巧上。
柳体作品的笔画变化丰富多样,其中包括起笔、断笔、承描、回转等技法。
起笔时,笔锋沾湿了墨汁后,再迅速抬起使笔锋分离,形成笔画的起始点。
断笔则是在书写过程中,故意中断笔锋,使其呈现断续的笔画效果。
同时,承描和回转则是一种运笔的技巧,通过不同的线条连接和曲线回转,创造出流畅和谐的视觉效果。
这些运笔技巧的运用使得柳体书法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表现了作者的独到才华。
柳体书法作品的鉴赏不仅仅是对其技法和形式的欣赏,还包括对其审美价值的思考。
柳体书法作品以其舒适优美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审美的愉悦,同时也让人对书法的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柳体书法的审美特征在于其独特的笔画造型和线条的流畅性,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也常常使人陶醉其中。
作为艺术形式,柳体书法不仅仅是纸上的艺术作品,更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艺术形式。
总而言之,柳体书法作品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技法在书法艺术界独树一帜。
其柔和流畅的笔画和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使得柳体作品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赵孟頫书法宗二王,博采名家之长,独创赵体。
行书用笔温润圆劲,内藏筋骨;楷书笔法稳健,独具风格。
书法上主张遵从古法,认为书法作品应用笔为上,所以勤摹古人,探究笔法。
其兼篆刻,以元朱文著称。
赵孟頫在元朝文人中最为显赫,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赵孟頫书法作品《天冠山题咏诗帖》为清人钱泳刻本,书法以婉媚胜,故为人们所爱好。
另有一刻本,石存西安碑林。
书法作品欣赏《天冠山题咏》1书法作品《天冠山题咏诗帖》中的天冠山在江西省贵溪市城南1公里处,有三座山峰品峙而立,故称三峰山。
又因其巅方正,两隅垂桃如冕,又称天冠山。
赵孟頫曾在此立碑,并撰文书丹,即为天冠山二十四景撰写的诗帖,遍写贵溪风光。
赵孟頫在诗、书、画、印上皆有很高造诣,其在书法上篆、隶、楷、草诸书皆精,以行书、楷书最为著名,影响也甚广。
行书用笔温润圆劲,内藏筋骨,流美于外,笔画精到细腻,结字严谨简静,体态妍美。
其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
有人说他的字写得太漂亮了。
其实字就应当写好写美,雅俗共赏,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双重价值。
还有人说赵体柔弱,这实属书者无赵之功力,难以达到其精妙之处。
赵孟頫一生研习书法,其字既秀美又劲健,用笔结字处处示人以法,是我们学习行书的极好教材。
书法作品欣赏《天冠山题咏》2赵孟頫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其书法深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影响,在《行书右军四事》卷可以看出王羲之对赵孟頫的影响之深。
赵氏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尤其在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的环境下,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
赵氏对后代书法艺术影响很大,篆刻以“圆朱文”著称。
赵孟頫书法宗二王,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独创“赵体”。
如赵氏楷书的特点: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
摘要: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中国书法字体有篆书体、楷书体、隶书体、行书体、草书体。
中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最初的甲骨文是历史上最早的文字,其中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自古以来伟大的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关键字:书法、字体、历史、代表人物、特征。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换句话可以说是人类历史发展最好的诠释,自古以来通过对汉字的研究也给我国考古学带来了巨大的科考价值,是研究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工具。
不同的书法字体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历史顿悟,一些书法字体慷慨有力,一些字体婉转优雅,不同的字体给人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也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艺术遐想。
从中也可可以看出伟大书法家的一些性格特征。
其中蕴含的信息是很多的。
所以说书法不仅仅给我们传达的是表面的文字信息,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对历史的感悟和复现带来了很大的价值。
古代书法往往是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它具在很大的实用价值,它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简练的线条造型可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趣。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观赏者,能够使观赏者象欣赏优秀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等一样,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各种美的的享受。
这也是中国汉字和其他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也是其他语言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传统字体有哪些和他们的特点。
篆书体,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
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
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
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
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据文献记载。
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
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
关于中国书法的鉴赏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个基础,其实包括创作者和欣赏者二个方面。
近几年来,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更新,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主要表现为从过去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转向了作品创作主体的书法意识的把握,在艺术思想上有了重要飞跃。
从而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
于是,书法欣赏也就成为了一个高要求的艺术活动,即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如何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情感。
也就是说如何使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
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不同的人情趣不同,爱好不同,加之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很小,有时甚至很大。
一件粗头乱服、率意天真的行书作品,在有人看来可能是草率杂乱的,而一件呆板僵死的楷书作品,在他看来却是端庄俏丽的,至如已脱离实用的功能、真正作为艺术欣赏的草书作品,一般的欣赏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乱的线条之外,实在看不出它更多的优劣。
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一切信息全部蕴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凭欣赏者去感受。
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就书法欣赏来讲,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这种欣赏差异就小得多,因为其本身的创作实践,就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他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以及构成书法美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书法欣赏的方法。
然而就书法欣赏的群体而言, 书法创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广大的欣赏者,是非从事书法创作的广大群众。
大学书法结课论文授课教师:李景峰班级:能动13-3姓名:吴子天书法学习的浅谈书法——我国的国粹,是反映生命的艺术。
它作为一种艺术,玄妙而艰深。
人人皆知写字容易,但是要想达到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境界却十分艰难。
书法艺术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通过作品将书法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等不动声色地折射出来,给人留下一种最解放、最自由的心灵之美。
书法的学习看似容易,其实是个艰辛的旅程。
书法学习是付出努力的过程,我们用眼睛去感受写字的美感,用联系探求美,用心感受美。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高质量的生活,也许忽略了书法的学习。
书法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从小培养良好的书法兴趣是重要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变得会认真起来。
我从小就学过硬笔书法,对于基础的书法还是有点讲究的。
我觉得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其次,学习书法的时候要勤于思考,若有老师可以指导你则更佳。
在小学之前,我的写字大多都出自于老师的帮助,老师以别样的方法让我们习字,感受书法学习的妙趣横生。
到了后来,就要学会自己去观察,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
如果是更进一步的学习与鉴赏,更要全面观察书法的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字的艺术感,美感,和神韵。
再者,书法学习要养成自己独特的方式。
随谈不上自己能写出书法字体的特色,但是要能去领悟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书法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备。
一、书法发展史及习字的规律我国的书法有着辉煌的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已经定型,书法艺术猜开始了有序发展。
第1篇一、实验背景书法,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提高自身的书法鉴赏能力,特此进行书法鉴赏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2. 培养书法鉴赏的基本能力,提高审美水平;3. 深入挖掘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实验内容1. 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2. 书法艺术的分类与特点3. 书法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4. 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四、实验过程1.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2. 观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3. 学习书法鉴赏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分析、比较等;4. 深入研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挖掘其精神价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书法艺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体。
在历史的长河中,书法艺术逐渐从实用功能转变为审美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书法艺术的分类与特点书法艺术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大书体。
各书体具有以下特点:(1)篆书:笔画圆润,结构严谨,富有装饰性;(2)隶书:笔画粗犷,结构饱满,气势磅礴;(3)楷书:笔画规整,结构端庄,易于识读;(4)行书:笔画流畅,结构舒展,具有节奏感;(5)草书:笔画简约,结构紧凑,富有动感。
3. 书法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1)观察:从整体到局部,细致观察书法作品的笔画、结构、章法等;(2)分析:分析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意境等;(3)比较:将书法作品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找出其独特之处。
4. 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
如楷书代表端庄、严谨;行书代表流畅、自然;草书代表奔放、豪放等。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书法鉴赏实验,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法鉴赏期末论文题目:兰亭集序鉴赏学院艺术学院学生姓名豆瑞珍学号 0083767 专业工业设计届别 08级指导老师王伶儿职称教授二O一一年五月《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行书法帖。
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乃东晋书圣王羲之三十三岁时得意之作。
王氏墨迹出现之前亦有诸多佳作,如:汉简、陆机《平复帖》、钟繇《宣示表》、张芝等。
汉简笔法跌宕纵肆,结体奇巧,但不免失之于粗野芜杂;陆机、钟繇等的书帖精气内敛,基调均古拙、朴实、平和,并无太多的技巧追求。
王羲之则将自然的书风引导到将精熟的笔法与优美的结构完美地结合起来,将人们的审美情趣由顺其自然引导到主动追求上来,给后人提供一条被普遍认可的正统道路。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从王羲之起,书法便真正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唐人评价王书的基本风格为“巧媚”。
所谓“书为从画”,《兰亭序》的诞生看似有心却也无意。
当时书写者的心情极度放松,主要心思是放在推敲文辞、遣词运句上,在这种心态下,融合了他多年的书法修为,终成这一旷世杰作。
书画鉴赏论文3000字篇一:书法鉴赏论文设计挺拔雄肆昂头天外------论颜真卿的艺术成就颜真卿(709年至785年),字清臣,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唐代著名书法家。
一生曾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御史大夫等职,封“鲁郡公”,为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元老。
向以义烈闻名官场,以至为唐王朝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家学渊博,工于尺牍,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自成一格,人称“颜体”,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颜真卿不仅在书学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其高尚人品也为后世景仰。
其人其书,皆为典范。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而且唯一能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伟大的书法革新家,他创造了“颜体”,堪称楷体“书圣”。
颜真卿的楷书,如正德君子立于庙堂之上,有衣冠庄重、气度隶穆之气象。
而颜真卿的行草书与他的楷书相比,成熟得更早,并且更生动遒婉,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的叱咤气概,造诣极深,自有境界,和而不流,威而不犯。
既不同于六朝那种超逸优游、风行雨散的行书,也不同于张旭、怀素的惊电飞流、龙奔蛇突的狂草。
颜真卿往往融楷隶篆籀于行草中,运用中锋、藏锋、转锋于线条内,取笔划的苍劲奇崛,得字形的诡异飞动,化墨色的浓淡枯润,去挥发豪放雄健的英气。
唐代书法艺术在重视法度的同时,强调个性创造和性灵表现。
“法”的齐备,“情”的宣泄,是唐代书风的两大倾向。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柳公权等人的“尚法”和张旭、怀素等人的“尚情”之作,是唐代书风的典范,而颜真卿兼及两极。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鲁公名帖《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
东方书法瑰宝——王羲之行书书法摘要:书法,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的爱好,纵观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的美是需要很多时间,精力以及一些技巧。
本文阐述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的起源、发展、欣赏,从而得出,书法在传统中国,既是一种文化基础,又是一个难窥堂奥之深的峰崖。
关键词:行书王羲之欣赏笔走龙蛇、力透纸背,中国书法的气韵是人们审美的独特风景。
书法又是“文化心电图”。
出现在纸上的那些符号,并不仅仅是纸上的线条,书法之美,若能真切感悟,进入脑际的便是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
心与思、志与气、爱与恨,人世诸端,皆能表于这方寸之上。
墨舞飘际,便是文字、绘画、音乐浑然一体之时。
故王羲之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
大抵书须存思”。
苏轼道“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而是文化意绪导致心跳的结果。
通过这个符号,可以感觉到每个人的心跳和心灵的曲线。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窥视到书法艺术的奥秘呢?又产生了多少具有深厚功力的书法大师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纷纷扰扰的热闹当中,人们仍然没有真正寻找到书法文化灵魂。
书法的文化魅力亟待我们去发现、认识。
下面就针对书法中的行书来讨论东方的书法魅力。
一·行书起源行书起源于何时?要把几千年前的历史考证得十分准确是非常困难的。
一般认为行书产生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即147一189年间),由刘德升所创。
《书断》云:“案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
”他“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其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刘德升,字君嗣,颖川(今河南禹县)人,他的书法于后人影响很大,但行书的真正形成和成熟却早于楷书。
卫恒《四体书势)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
”二·王羲之行书书法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东晋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
这一时期楷书、行书、今草演进,书家辈出,名迹纷呈,文彩风流。
在众多的书家中,尤以王羲之最为称著,世有“书圣”之誉。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书法论文5000字书法艺术论文范文一: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
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
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
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
”[8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独特的。
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
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
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
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
”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
书法考试论文题目书法欣赏学院草业学院专业草业科学姓名刘想德指导教师蒋锦彪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二〇一三年六月书法欣赏刘想德摘要:书法艺术,不仅陶冶人们的精神,而且也为环境增添了高雅之气,历代许多名家的书法作品,其艺术魅力至今不衰,与着名的乐曲、优秀的雕塑或传世的名画一样,成为人类文化结晶的一部分。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演变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文字的笔画和结构上,而且在文字的书写上面也充分体现出华夏文化的独到魅力。
我们只需要稍加对比,将我们的方块字和其它文字进行比照,我们就能很明显感受到这一点。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欣赏书法作品书法技巧一、书法的发展规律、特点及理解:琴棋书画,历年来作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最精简的描述,可以说是中国文人墨客的标志性技能。
如同孔夫子提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自古到今,“书”一直是历代文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而自从蒙恬发明了毛笔以来,中国的书法更加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一方面是文字本身的一种进步,同时也可以说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飞跃性突破。
外国的文字无论如何是无法体现这一点,也无法称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我想这一方面是归咎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也是处于中外书写工具的差别。
这学期选修的书法欣赏课程让我对书法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
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书法鉴赏探究报告范文怎么写一、引言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源遥流长,世代相传。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展示个性的艺术形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书法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但书法依旧是中华文化中的珍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书法鉴赏的探究,探讨其历史背景、艺术特点、评判标准以及现代书法进步现状,为人们重新熟识、进修和观览书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历史背景中国书法始于古代文字的形成,经过漫长的进步和演变。
最早的书法作品可以追溯到商朝的小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朝代的书法风格也逐渐形成和流传。
汉隶的兴起、唐楷的茂盛、宋真书的盛行,每一阶段的书法都有其奇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观览和理解书法作品。
三、艺术特点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奇特的艺术特点。
起首是形神合一。
字的外貌和内在的意境相结合,通过书法家的笔力、用墨,呈现出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和气韵。
其次是笔墨纸砚的奇特运用。
通过轻重、浓淡、干湿的变化,书法家创设出丰富多样的笔画效果,使作品更具魅力。
此外,书法作品还追求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强调秩序和极致的美。
通过这些艺术特点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的魅力。
四、评判标准对于书法作品的评判,有一定的标准和指导原则。
起首是正法。
书法应该符合一定的字体规范和书写技巧。
其次是平衡。
作品的布局、笔画的力度和墨色的搭配应该和谐统一。
第三是气韵生动。
书法应该有奇特的气息和生命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启发。
最后是个人风格。
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有奇特的个人风格,彰显书法家的个人特点和创设力。
通过这些评判标准,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观览书法作品。
五、现代书法进步现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书法的进步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现代书法不再拘泥于古代的字体和规范,开始重视创新和个性的表达。
一些书法家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奇特的风格和表现力。
同时,现代技术的进步也给书法的传播和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