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专业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教案教案标题: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教学目标:1. 了解内驱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方法。
3.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习材料和案例研究。
3. 学生手册和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内驱力,以及为什么内驱力对学习的重要性。
2. 使用案例研究或个人经历,让学生分享他们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学习内驱力的例子。
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内驱力的概念和定义,以及内驱力对学习的积极影响。
2. 解释内驱力与外部奖励的区别,并强调内驱力的长期效果。
3. 提供相关研究和实例,以加深学生对内驱力的理解。
激发内驱力的方法(15分钟):1. 引导学生设定目标: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学习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具体、可衡量的小目标。
2. 培养自我效能感: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提供成功经历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创造有意义的学习体验: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 提供及时反馈: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认可,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5.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并制定实施激发内驱力的计划。
2. 学生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激发内驱力的方法,并向全班展示和分享他们的计划。
3. 教师点评和反馈: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计划进行点评和反馈,并提供进一步的建议和指导。
总结和评估(5分钟):1. 回顾学习目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评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
2. 总结要点:简要总结激发内驱力的方法,并强调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如何应用这些方法。
3.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以个人方式制定一个激发内驱力的计划,并在下节课上分享他们的计划和体验。
培养内驱力的书籍培养内驱力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
内驱力是指一个人在没有外部压力或激励的情况下,能够自我激励、自我激励并持续追求目标的能力。
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想要培养内驱力,除了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外,阅读相关的书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下面是几本推荐的培养内驱力的书籍。
1.《内在动力》这本书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平克所著,是一本关于内驱力的经典著作。
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了内驱力的本质、培养内驱力的方法和内驱力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内驱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
2.《自控力》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巴迪所著,是一本关于自我控制和内驱力的畅销书。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证案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自控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如何克服诱惑、坚持自己的目标和保持自己的动力的方法和技巧。
3.《激发内在动力的力量》这本书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著,是一本关于激发内驱力的实用指南。
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用的建议,教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内在动力,以及如何利用内驱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如何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和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和技巧。
4.《内驱力的力量》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哈利特所著,是一本关于内驱力的实用指南。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用的建议,向我们介绍了内驱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内驱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如何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保持积极心态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
5.《内驱力:如何培养自律和坚持不懈的能力》这本书由美国心理学家杰克·肯菲尔德所著,是一本关于培养内驱力的实用指南。
作者通过研究和实践经验,向我们介绍了内驱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自律和坚持不懈的能力。
探讨中小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提升策略引言研究内驱力是指学生内在的动机和欲望,驱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研究过程。
提升中小学生的研究内驱力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本文从教育政策、教师教学、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等方面,探讨提升中小学生研究内驱力的策略。
教育政策层面1.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全面、多元、动态的教育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全面、多元、动态的教育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2. 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道德、智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多个领域获得成就感,提高研究内驱力。
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道德、智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多个领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内驱力。
教师教学层面1.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研究中感受到成就和自信。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和自信。
家庭教育层面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过分追求成绩,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过分追求成绩,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
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孩子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及激发策略研究作者:汪玉新鞠瑞民张蔚洁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03期摘要: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以现阶段教师教学工作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以此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兴趣;内驱力;情感教学如果说智力是先天性因素,影响学生认知水平,那么,后天培育的情感性因素就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其具备的学习内驱力并不平稳,此时就需要教师加大关注,注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一、淡化理念,调动内需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梯度教学,逐步深入,不断教学;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科学设计数学活动,不断降低学习的专业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初中生虽然对文言文有一定认识,但对具体应用了解得不多,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对话活动,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时,第一遍阅读全篇文章后学生正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文章中描写的场景,促使学生根据图片来翻译文章。
在翻译文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公园或者是校内的池塘边进行一场“文言文大赛”。
在比赛中,学生可以两两组合,由其中一位同学用本堂课学习的文言文知识来向同伴描述池塘的场景,同伴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翻译,哪组表述得最有意境、翻译最精准,就可以进入下一轮比赛,判定的标准由教师和其他同学举手决定。
设计这种活动,会让学生淡化文言文学习的概念,促使其认为这是沟通所需的内容,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
二、释放情感,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由此,在初中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需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突破传统意义上灌溉式教学的约束,构建丰富而有趣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策略探究进入高中后,学生的学习科目达九科,难度也增大,尤其是数学,家长和学生都想提高数学成绩,但是只出蛮力肯定不会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异常重要,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内驱力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
所谓内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
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
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
我把理论应用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一下。
一.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奥苏贝尔认为若要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最好的办法之一,是使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
高中数学知识点多,每一部分都与生产、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课本里有些例子距离我们师生太远,笔者就引进一些来自身边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
譬如,学习圆锥曲线时,我拿了一个手电筒进入教室,给同学们说:“闭合窗帘,关灯!”同学们一脸迷惑,用不解的眼神望着我,老师要干什么呢?然后我就用不同角度的手电光亮在墙上分别照出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不同光亮轮廓,这是为什么呢?带着好奇心,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进入了后面的学习,成功地把一些想走神,学习动力不足的同学的内驱力激发出来。
实验似乎只有理化生才能有,其实数学也可以有实验,笔者认为数学实验也是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我做了很多尝试,通过自学flash软件,制作了能随机出题,限时完成且自动打分的《随机诱导公式测试》软件,每到学习诱导公式或者复习时,就让同学们进行测试,他们摩拳擦掌,都想争取用最快的速度得到满分,在其它同学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水平,为此同学们学习公式的内驱力被激发,这个软件已经多年在我们学校使用,效果很好。
日积月累下来,笔者储备了大量的高中数学教学使用的实验软件,同时有一些在有关电子杂志发表并且获得了奖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内驱力提升策略探究作者:许巧贞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13期摘要: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难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健全,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這样才会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案制造多样的教学环境,营造教学气氛,提升教学趣味性,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灵活,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内驱力;策略一、创造轻松、有趣、故事化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小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还比较弱,同时数学又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所以教师要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断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状态进行引导和调整,帮助学生达成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之前,要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才会逐渐提升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表现得更为主动。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中,“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对学业问题本身的认知,是以获得知识和解决学业问题为学习的推动力量,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
因此,教师要在创造教学环境时,在设计和呈现学习任务时,尽量做到新颖、有趣,以激发学生去一探究竟的欲望。
比如,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时,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做一个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借助一些卡通人物,设计与公顷和平方千米有关的故事。
如假设米老鼠和唐老鸭各有一个庄园,米老鼠的庄园有5公顷,唐老鸭的庄园有5平方千米,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下故事中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庄园,谁的庄园更大等。
通过这样的导入,教师能够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意愿,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并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对“故事”的接受能力胜过直接描述的“知识”,因此,“刻意”地将数学知识包装为故事,能够较好地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跟随教师进行学习,更加集中注意力,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才会更积极。
自我提高内驱力名词解释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属于外部动机。
其它心理学名词解释拓展:1、教育心理学是—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地一系列心理变化。
3、同化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4、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5、最近发展区定义为“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6、场独立型是指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
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与数学,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不易受到暗示。
7、场依存型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
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常常依赖外部反馈。
8、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即,教师对学生寄以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
9、教师的威信包括威望(权利威信)和信誉(信服威信)两部分。
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使人心悦诚服的力量或敬畏的影响力才算是教师的威信。
10、学习是指个体由于反复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11、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即“知道是什么”。
12、智慧技能的学习: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它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处理外部的信息。
主要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情的能力,是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13、认知策略的学习: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14、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医务人员内驱力量表的验证与信效度分析基金项目: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开放性课题(2019JD05)①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00069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张雨晴① 李 军①【摘 要】目的:在医务人员内驱力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内驱力量表,对医务人员内驱力进行量化研究和评价。
方法:2020年6〜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大兴区、房山区区属医院1405名在职医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电子问卷进行调查,经质量控制获得有效问卷891份。
采用SPSS 24.0和AMOS 23.0软件进行区分度分析、信效度分析以及验证性因子分析。
将有效问卷随机分为500份(样本一)和391份(样本二),使用样本一通过统计分析对量表进行调整删减,直到分析结果显示量表信效度良好;使用样本二对调整后的量表信效度、模型拟合度进行验证。
结果:调整后的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53,KMO值为0.954(P <0.05),聚合效度、区分效度良好,模型拟合指标除RMR外均达到临界值。
结论:内驱力量表区分度和信效度均良好,模型拟合度良好,量表能够较好地反映理论构建成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价值。
【关键词】医务人员 内驱力 量表 信效度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660/j.issn.1671-0592.2021.6.17Verification an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of medical staffs' intrinsic driving scale/ ZHANG Yuqing, LI Jun // Chinese Hospitals. -2021,25(6):54-58【Abstract】Objective: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and evaluate the intrinsic driving of medical staff, the driving scale was further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medical staff's intrinsic driving model. Methods: A multi-stage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was adopted to select 1405 in-service doctors from Hospitals affiliated to Districts Daxing and Fangshan of Beijing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s, and electronic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for investigation from June to July 2020. 891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quality control. SPSS24.0 and AMOS23.0 software were used for discriminant analysi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00 cases (sample 1) and 391 cases (sample 2). The scale was adjusted and delete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sample 1 unt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ale was of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ample 2 was use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model fit of the after adjustment scale. Results: The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 and KMO value of the scale after adjustment were 0.953 and 0.954 respectively (P <0.05), the polymerization validity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were good, and the model fitting indexes all reached the critical value except RMR. Conclusion: The discriminability an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intrinsic driving scale are good, and the model fits well. The scale can better reflect the outcome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has certain practical value.【Key words】medical staff, intrinsic driving, scal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No.10, Xitoutiao, You An Men Wai, FengtaiDistrict, Beijing, 100069, PRC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内驱力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1]。
内驱式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从“个体唤醒”的视角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王蕊 (吉林市教育学院吉林吉林13201 1)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最主要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所以在教师专业化进程 中, “个体唤醒”是完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因素,本文从幼儿教师“自我意识” “自我规划” “自 我反思” “成就动机”几个方面,探讨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9-5349(201 0)1 1—01 8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是一种专业, 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专业化的过 程。2O世纪8O年代以来,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幼儿教 师专业化的主要方向和主题。外控式的幼儿教师专业化和内 驱式的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 两条路径。具体的教师的内驱力是指激发教师自我提高的自 驱力,具体指教师有自己的工作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或威 望的需要,他不直接指向工作任务本身,而是把工作看做是 赢得地位和自尊的一种根本,是能引起和维持教师积极活 动,并能提高教师朝着目标努力的内部动力,它也是本文探 讨的重点。 一、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起点——自我意识 的觉醒 教师专业自我意识是指教师本身对相关专业专业的规 划、体验、认识、评价和期许。教师对自身的要求非常严 格,幼儿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对专业发展具有很明显的制约作 用。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在时间上,包括对自己过去 和未来专业发展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 意识;在内容上,包括在专业伦理、教育理念、专业知识、 技能和实践智慧等方面的自我意识。幼儿教师的专业自我意 识是幼儿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既能 将幼儿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 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 展方向和程度、未来的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教育行为,又能 增强幼儿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从而确保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从一定意义来说,幼儿教师的首 要职责是促进幼儿的发展,正是在幼儿的健康成长中,教师 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幼儿的身上,教师看到了自己生命 的延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在职业生活中找回自我,工作 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一种享受。 二、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重点——教学生涯 中的自我规划 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发展是一个长久持续的积累过 程。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需要了解教师专业 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要全面分析自身状况,正确判断自身目 前所处的发展状态,预期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目标以 及制定相关的发展计划,可以更快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水 平。幼儿教师从入职到成熟,一般要经过以下五个阶段: 型教师。5.专家型教师。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有效途 径——自我反思不断超越反思是思考的一种方式,是在头脑 中对大量丰富、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加以梳理,并运用总 结、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 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 幼儿教师为了进行有效的体验和反思,有以下几种方 法:1.课后反思。教师在上完本节课以后,对上课中存在 的问题和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修改教案,改进教学方 法,提出新的教学措施。2.写教学案例。在上完一节课后把 本节课中遇到的问题详细的记录下来,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一一解决,为下次上课做好准备。3.观摩交流。观摩交 流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教师的相互观摩,对 观察到的教学情景进行分析交流,彼此交换看法,提出问 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4.展示历练。搭建展示平 台,提供锻炼机会,当教师有展示的机会时,学校内教研组 和校外的专业引领指导组鼓励其参与,并出谋划策。让每一 教师突破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在每一次的磨练中, 互相寻找优缺点,保留自身的优势和个性化的东西,从而形 成每个教师的一技之长和自我的教学特色,使追求成功成为 教师一种习惯。 三、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根本动力——成就 动机的培养 一名幼儿教师能否实现从最初的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 师的飞跃,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成就动机。即是否具有对幼 儿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自身的不断努力。幼儿教师要想方 设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主动思考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 题,长年累月地积极工作,积累各种经验和知识。使自己的 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表现出很高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 由此可见,有了较高的成就动机,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就 能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就有可能在专业上获得较快较高的 发展。
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且在创新思维的驱动下,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传统的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消极人格与教育职业的要求格格不入。
教师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果在教学中不进行创新实践,就难以搞好教学工作,也无法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
教师只有具备开拓意识、进取观念和创新精神,才能在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时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高校青年教师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新观念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与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在前期的教学中,极易形成模仿老教师、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教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求稳型思维。
在这种思维的束缚下,青年教师的内心深处不敢冒险,只想着老老实实地过那种千篇一律的教学生活。
这对于青年教师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没有创新,就没有强大的竞争力,也很难在愈加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立足。
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创新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把培养青年教师创新性思维作为学校与社会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我们应站在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手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师,不断增强创新思维的意识,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进行创新思维实践。
2.注重教师成长过程的创新性培养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上讲台前必须接受的一项基础训练,然而,目前岗前培训的形式单一,导致形式化。
大部分采取大班上课,最后闭卷考试的形式。
这些简单的培训无法满足青年教师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思维方法已经有数百年没有改变了。
虽然它们可以非常有力地处理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但是这些传统思维方法已经不足以应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
因此,在讲授内容方面,建议通过开设专门创新性培养课程,让青年教师进行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和掌握教学理论,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用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并开展创新教学实践课,让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情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师自身条件等实际出发,切忌生搬硬套。
文书+
1
综述
关于内驱力,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
格,将其与集体无意识联系起来,他始终强调集体无意识是建立
在集体观念的基础上的,并以“生命驱力”为前提。其实内驱力
就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
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源于
最原始的,积累了整个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与它相对应的概念是
诱因。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机体的外部。内驱力
和动机往往被看作同义词。
含义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
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内驱力与需要基本上是同义词,经常可以替换使用。但严格
的说,需要是主体的感受,而内驱力是作用于行为的一种动力,
两者不是同一状态,但两者又密切相连,因为需要是产生驱力的
基础,而驱力是需要寻求满足的条件。
内驱力与动机
1、内驱力决定动机的方向和大小
2、内驱力不仅仅是生理需要产生的紧张状态,也是心理上
的
文书+
2
3、内驱力和诱因共同影响动机能量大小
内驱力与内稳态及需要有密切关系,动物必须保持机体内部
环境的相对稳定才能维持生命。例如,细胞内外水的渗透压应当
平衡,血液中的糖分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各种激素都要保持一定
的水平等等。这种机体内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作内稳态。若内稳
态遭到破坏,如营养物质不足,就会产生求食的需要,驱动求食的
行为倾向,以恢复内稳态。支配这种行为倾向并有方向性地、持
续地驱动有机体产生求食行为的内部力量也就是内驱力。求食的
需要之所以成为激起求食行为的内驱力,还依赖于有机体内外的
其他因素。在求食过程中,驱动求食行为的外部目标是食物,食
物就是求食行为的诱因。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内部,诱因存在于机
体的外部。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行为的全部过程称作动
机作用。因而,内驱力和动机往往被看作同义词。
内驱力与诱因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
一种内部刺激。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
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
例如,当摄食需要出现时,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表现出摄食行为
以满足这种生理需要,随着摄食需要的满足,内驱力降低,摄食
行为也就停止了。内驱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义的,经常被替换使
用。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需要指的是主体感受,而内驱力所表
文书+
3
现的是作用于行为的刺激。内驱力的作用可以通过行为强度来测
量,它本身也可以通过一些外界手段来操纵,因而动机的实验研
究中一般都用内驱力的概念。
诱因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
向或回避的目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诱因是后天通过个体经验而
逐步形成的。例如,同样的摄食需要,有的人会去吃米饭,有的
人会去吃面点;同样为满足自尊的需要,有的学生通过取得很好
的学习成绩来获得同学的尊重,有的学生则通过讲究穿戴来吸引
同学的注意。当有机体在个体活动中把自己的各种需要与能满足
其需要的物体、情境联系在一起,这些物体就成为行为的目标。
诱因和目标是基本上是同义的。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行
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
所引起的。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是个
体内部推动行为的力量。诱因是行为目标对行为者的刺激。内驱
力是给动机中“推”的力量;诱因是动机中“拉”的力量;人的
动机行为正是在这一推一拉中实现的。
教学过程中的内驱力
教学过程中内驱力一般分三类:
认知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
部动机,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
文书+
4
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诱发这种内驱力需要激发兴趣,利用学
生的好奇心,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认知冲突,注重将学习内
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相联系等方法。这种内驱力多表
现在小学和初中非毕业班阶段.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的努
力,能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
位(或班级地位)的需要。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1]
附属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
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的动
机。这种学习动机有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多表现在在幼儿和小学
生身上,也属于一种外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