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与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0.77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草药治疗慢性疾病的研究与进展慢性疾病是当前社会中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疾病类型。
传统医学中,中医草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医草药治疗慢性疾病的研究与进展。
一、中医草药的基本原理中医草药治疗慢性疾病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草药通过一定的配方和制剂的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中药植物的特性,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节免疫等多种功效。
二、中医草药治疗常见慢性疾病1.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草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草药通过降低血压、调整血脂、舒张血管等作用,对高血压病人有显著的疗效,同时中草药也能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草药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
中草药可以调节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此外,中医草药还能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
3.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慢性关节疾病,中医草药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草药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减轻关节炎症状,缓解疼痛和肿胀,并且对关节功能的恢复和保护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中医草药治疗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中医草药治疗的重视,中医草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研究人员通过临床实验、动物实验等方式,验证了中医草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逐步揭示了中医草药与慢性疾病之间的作用机制。
同时,现代技术也为中医草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如基因、蛋白质组学等,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草药的研究进展。
四、中医草药治疗慢性疾病的挑战与展望尽管中医草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草药的质量控制、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等问题。
此外,草药治疗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
杠板归药材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孙欣;陈华国;周欣【摘要】杠板归为常用中药,也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苗药材.目前从杠板归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学成分约130余种,黄酮类物质是杠板归药材中主要化学成分,此外还有醌类、苯丙素类、萜类、生物碱类、挥发性成分等.近年来对杠板归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较多,包括定性及定量检测、指纹图谱和谱效关系分析、有害物质分析等.研究表明,杠板归药材具有抗炎、抗病毒、止咳祛痰、保肝、抗肿瘤、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等药理作用.【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7(057)039【总页数】4页(P110-113)【关键词】杠板归;黄酮类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抗炎作用;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作者】孙欣;陈华国;周欣【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31.71杠板归药材为多年生蔓生草本蓼科植物杠板归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咳等功效[1]。
杠板归具有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明代龚廷贤所著《万病回春》最早记载杠板归用于治疗蛇咬伤。
《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生草药性备要》、《采药志》等清代医学著作也记载了杠板归的多种功效。
杠板归在贵州苗族地区习称“加欧万囊”,用于治疗感冒发热、泻痢、疔疮痈肿、跌仆肿痛、蛇虫咬伤等。
在现代,以杠板归为主药的复方及其制剂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等各科疾病,疗效显著。
目前市场上以杠板归为主药的中成药制剂也比较多,如抗妇炎胶囊、姜黄消痤搽剂、复方岩连片等。
近年来,对杠板归药材的研究越来越多,科技工作者们从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药理活性等角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多成果。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600-中药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研究新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中药质控现状及问题
1、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不包括()
A、社会因素[正确答案]
B、栽培种植及产地生态条件因素
C、采收加工因素
D、炮制加工因素
E、运输贮藏条件因素
2、中药采收通常以()为原则
A、药材质量的最优化
B、产量最大化
C、药材质量的最优化和产量最大化[正确答案]
D、最大持续产量
E、最小持续产量
答案详见:
3、下列关于提取纯化过程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提取是中药化学物质群的重新获取和纯化,包含对目标成分的取、舍和成分变化
B、提取纯化工艺设计要有对有效成分、无效成分、毒性成分、未知成分的基本判断
C、提取和纯化工艺的设计是基于药材所含成分理化性质及其之间的差异
D、提取纯化工艺是中药(中成药)质量最大化的关键因素[正确答案]
E、中药及其方剂的传统用法是提取纯化工艺选择的重要依据
4、炮制目的不包括()
A、提纯[正确答案]
B、减毒
C、增效
D、缓和药性。
莲不同药用部位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吴梅青;唐海飞;陈思
【期刊名称】《广州化工》
【年(卷),期】2022(50)15
【摘要】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荷叶和藕节来源于莲的不同药用部位,均为传统的中药。
在现行版《中国药典》中,除莲子心和荷叶具有明确的指标成分外,其它四种药材均没有明确指标成分的质量评价,不能满足现代化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的要求。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对莲六个药用部位外源性污染物和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莲质量控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4页(P32-34)
【作者】吴梅青;唐海飞;陈思
【作者单位】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32
【相关文献】
1.不同产地、不同药用部位的山芝麻提取物对莲芝消炎方解热作用的影响
2.不同药用部位及产地穿心莲药材中4个二萜内酯类成分的研究
3.莲不同药用部位的体外抑菌作用初探
4.栝楼不同药用部位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5.栝楼不同药用部位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与应用分析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治疗效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分析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现状和应用前景,并探讨中药的价值及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现状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现代化技术包括化学分析、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及生物活性测试等等。
科研人员通过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很多中药的功效成分,例如黄酮类、生物碱、植物酸、多糖和蛋白质等等。
同时,现代化技术也使得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了中药的功效,例如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等。
中药现代化研究目前主要包括以下领域。
1. 中药化学研究中药化学研究主要探索中药的物质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等方面。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化学分析、色谱、质谱等等。
中药化学研究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药的成分和药理作用,为中药研究的其他领域提供了基础。
2.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药理研究主要探索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等方面。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动物模型试验、临床试验等等。
中药药理学研究为中药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明确的证据和支持。
3.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主要探索中药的成分含量、质量评价、药材鉴定等方面。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色谱、电泳、光谱等等。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为中药的质量保证提供了基础。
4. 中药制剂研究中药制剂研究主要探索中药的制剂方法、质量评价和效果分析等方面。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制剂工艺研究、药效评价、临床试验等等。
中药制剂研究为中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应用前景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手段,其治疗效果很长时间以来就广为人知。
现代化研究不仅深入了解了中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而且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
因此,中药现代化研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1. 中药抗病毒研究中药抗病毒研究是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管理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管理的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12月100例使用中药饮片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中药饮片常规管理,选择2020年1月~12月100例使用中药饮片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实施中药饮片规范化管理,对比两组管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退换药品率仅为1.00%,低于对照组,药品在库时间也短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药品虫蛀率与潮变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药材中药饮片实施规范化管理效果显著,能够减少不合格药品的使用,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管理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using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piec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control group to implement routine management of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pieces, and 100 cases of patients using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piece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 to implement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 pieces, and the manage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rug exchang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only1.00%,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rug storage time was also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moth-eaten rate and tide chang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ecoction pieces can reduce the use of unqualified drugs, improve the safety of drug use for patients, and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yinpian;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effect中药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应用经验,且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中药材”的配伍,其在治疗疾病中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但与西医治疗相比,中药材配伍治疗较为繁琐,制药流程相对复杂,尤其是中药饮片,其指的是将中药材根据中医药理论等采用不同的炮制手法后制作而成,让药效得以充盈或者中和[1]。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效和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对于揭示中药的药理特性以及推动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中药药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1.1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医书如《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对于中药的功效和用途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然而,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相对简单,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实践也相对有限。
直到20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药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学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个阶段,中药药理学主要集中在中药的药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
1.2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挑战目前,中药药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众多,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化学成分和复杂的药理作用机制。
这使得中药药理学研究变得复杂而困难,且需要大量的研究时间和精力。
其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对滞后。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如高通量筛选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但仍缺乏一些针对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和技术。
这导致了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结果和可靠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最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数据积累不足。
尽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但对于中药药理学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仍有待提高。
因此,中药药理学研究需要更多的长期、大规模和系统的研究项目以及数据的积累。
二、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2.1 多层次研究结合中药药理学研究需要在不同层次进行,包括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的研究。
近年来,结合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应用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这有助于全面解析中药的药效和药物作用机制。
2.2 药效物质研究的深入中药的复杂性使得药效物质的提取和鉴定成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未来,中药的药效物质研究将更加深入,利用现代分离和鉴定技术,全面分析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中药材农药残留、限量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摘要:中药材的安全性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材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农药残留问题是影响中药材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分析了我国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污染现状,讨论我国农残的限量标准及农残检测方法,以期为中药材质量安全、促进中药材产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材;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分析方法随着我国中药材出口量的逐渐增加,其质量及安全性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关注,尤其是农药残留问题。
据统计,2019年,我国出口中药材中因农药残留问题被退回的占比高达47%[1]。
2020年1-6月,因农药残留、卫生不洁等原因被退回的中药材批次同比增加48%[2]。
农药残留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中药材的质量安全,严重限制着我国中药材的贸易出口。
本文对我国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中药材中农药残留限量相关标准以及农药残留检测手段,旨在为保障我国中药材安全,促进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提供参考。
1我国中药材农药残留现状我国中药材中常见的农药残留主要为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拟除菊虫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
有机磷类农药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类农药。
花类、叶类和全草类中药材中常有检出。
顾炎等[3]在金银花中检出敌敌畏、马拉硫磷、毒死蜱和水胺硫磷等高毒有机磷农药。
李家春等[4]对三七、川贝母、薏苡仁、桂枝、金银花5种常用中药中35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进行筛查,检出高毒禁用农药甲胺磷。
有机氯类农药曾被大量的生产和使用,虽已被禁用,但是由于其难降解、半衰期长造成了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有机氯类农药。
何清彦等[5]研究发现,30批次的10种药食两用中药材中均不同程度的检出有机氯残留量。
黄靖雯等[6]对542批中药材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共检出包括有机氯类农药(如六六六)在内的184种农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主要有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和甲氰菊酯等。
目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超标较多的是菊花、金银花和枸杞等中药材。
第一课、中药质量与质量控制方法概述作者:王玉华袁久荣中药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千年以来,中药一直处于不断标准化、规范化的进程中。
本文就目前中药的质量状况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概述如下。
中药的质量我们的国家是天然药物的故乡,有方剂九万余首、中成药五千余种、中药剂型三十五大类四十三种、药材一万两千八百零七种,我们有雄厚的中医用药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但我们的中药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中仅占3~5%的份额。
相反,已有几十个品种的国外天然药物在我国注册;我国每年要耗资近亿美元进口洋中药;传至国外的经方经高新技术研制成现代制剂;21世纪日本对汉方的研究目标已聚焦在了对汉方理论基础的研究上,以寻找汉方药效的科学依据。
由此可见,提高中药的质量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中药的质量涉及到一系列的环节(土壤、种质、炮制、储存、制剂过程等),每个环节都不可能孤立存在。
只抓其中的某些环节而忽略另一些环节对提高中药的质量是徒劳的做法。
目前,我国已制定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有:GLP、GMP、GCP、GSP、GAP,但这些标准还远不能够覆盖中药生产的系列环节。
因此,要提高中药的质量,实现中药现代化,使中国的中药在国际天然药物市场占有应该占有的位置,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建立对中药的质量控制体系必须立足于中药的特色。
复方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决定了中药不同于西药。
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能对起效的全成分(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物成分)进行控制。
只有这样,所建立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真正达到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中药的质量涉及到中药生产的一系列环节,所以,中药的质量控制要布局在中药的各个环节中。
另外,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在考虑全成分和系列环节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国际惯例,使制定的方法容易被国际医药界所接受,即建立起符合中医用药规律的中药系列质量标准规范化体系。
收稿日期:2004206209作者简介:钱亚琴(1974—),女,汉族,江苏靖江人,现为200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物制剂研究。
中药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钱亚琴1,刘汉清1,庄 炜2,孙玉雯1(11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京 210029;21南京蓝本科技有限公司,南京 210042) 关键词:中药缓/控释制剂;制备工艺;释药机理;质量评价;综述 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486(2004)0320078204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达到延长药效的一类制剂,而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前者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率过程,后者则以零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吸收部位释放。
缓/控释制剂在药剂学的发展进程中属于第三代制剂。
近30年来,缓释、控释制剂发展迅速,以西药为原料药物的缓释、控释制剂在药物代谢动力学设计原理、辅料及成型工艺、生物药剂学特性(包括药物体内外释药规律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内外已有许多成熟的品种如氨茶碱缓释片、新康泰克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
与西药缓/控释制剂研究相比,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尚仅有少量单体有效成分的缓/控释制剂的研究,且现在只有正清风痛宁缓释片、七叶皂苷钠凝胶等中药缓释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现已有文献[1~5]对中药缓释制剂的设计、特点、药用辅料和剂型等方面作了论述,本文对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释药机理及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 制备工艺 根据处方药物、骨架材料及阻滞剂等的性质,选用不同的制备工艺。
111 干法制粒压片工艺 干法制粒压片是将骨架材料、药物及其它辅料粉末混匀后直接压片或用干燥粘合剂干法制粒后压片的方法。
常用的骨架材料有HPMC 、HPC 、HEC 、MC 、EC 、海藻酸钠、甲壳素、丙烯酸树脂等。
中药材黄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黄连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研究意义。
本文从黄连对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化学成分分析与研究、药材质量控制研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
黄连在治疗疾病方面显示出潜在的力量,其化学成分分析有助于揭示其药理作用机制,药材质量控制研究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临床应用中,黄连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包括黄连在治疗新兴疾病方面的潜力,以及黄连在个体化治疗领域的应用。
黄连作为中药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连, 中药材, 药理作用, 研究意义, 疾病治疗, 化学成分, 质量控制, 临床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 应用前景展望, 研究重要性.1. 引言1.1 黄连的药理作用黄连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菌消炎作用:黄连含有多种生物碱和黄连素等有效成分,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抑菌作用,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有一定的杀灭和抑制作用。
2. 抗炎镇痛作用:黄连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红肿和疼痛。
临床研究表明,黄连可以有效缓解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的症状。
3. 抗氧化作用:黄连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可帮助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延缓衰老进程,保护细胞健康。
4. 调节免疫功能:黄连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黄连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在中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对黄连的研究不断深入,相信它的药理作用会被更多地认识和应用。
1.2 黄连的研究意义1. 促进现代医学对中药材的认识和利用。
通过对黄连的系统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和适应症,为其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拓展新药研发领域。
医院中药制剂研究计划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药是我国特有的医药资源,自古以来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在医院中药制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了解还不深入,很多中药的临床应用还停留在经验阶段;二是中药的成分复杂、药效多样,如何科学地进行中药制剂的组方和制备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三是临床上常常遇到中药煎煮效果不稳定、质量控制难题等问题,如何提高中药的制剂质量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计划旨在通过对医院中药制剂的研究,探索中药的药理作用、组方和制剂方法,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药物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中药药理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和实验研究的总结与分析,明确各种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采用体内外实验方法,对具有潜在药效的中药进行药理筛选。
通过分离与鉴定有效成分,确定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并研究其药效作用途径。
2.中药组方研究通过系统回顾已有的中药组方,分析并总结不同中药组合的相互作用规律,确定其组方的合理性。
采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进行中药组方的创新与优化,开发新的中药组方。
3.中药制剂方法研究研究中药制剂方法,包括提取工艺、制剂设计、配伍规律等。
探讨科学的提取方法和制剂工艺,提高中药制剂的药效和稳定性。
针对目前中药煎煮效果不稳定的问题,研究成分提取的关键技术及其优化方法。
4.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结合国家药典和药品监管要求,建立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研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提高制剂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开展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新手段研究,包括高效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
三、研究进展和计划目前,我们已经对医院中药制剂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整理,对中药的药理作用、组方和制剂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下一步,我们将进行以下研究工作:1.针对中药药理作用,开展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明中药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
中药麦冬及其制剂的质量评价研究进展邝婷婷,谭德,张艺*,贾敏如,赖先荣,段俊国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成都(611137)Email: kuang_tting@摘要: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麦冬质量评价方面的文献,本文分别对麦冬药材、主要有效成分(甾体皂苷、多糖和高异黄酮)以及麦冬相关制剂进行质量评价分析,认为麦冬品种、有害物质残留及产地加工方法等问题需要得到重视,而麦冬以及含麦冬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有待改进,尤其是麦冬质量控制方法需建立符合道地药材特点的规范化质量标准研究方法,为麦冬及其制剂质量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麦冬;复方制剂;质量评价;甾体皂苷;多糖;高异黄酮中药质量评价研究不仅要体现药材品种、化学成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方面,还要与中药的道地性相结合,充分考虑影响道地药材品质的内外因素与临床疗效相结合,以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麦冬,又名沿阶草、书带草、麦门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的干燥块根。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列为上品,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
其作为常用中药材,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但品种、重金属等问题会影响其市场销售量和临床用药安全,化学成分的含量高低也会影响其临床药效,因此如何建立有效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中药质量控制值得重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2]中麦冬品种项下收载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以及含量测定(比色法)等,也有大量研究分别以麦冬皂苷、多糖和高异黄酮类等化合物为指标对麦冬进行质量评价,本文现对麦冬的质量评价研究做一全面综述。
1 麦冬药材研究1.1 品种问题麦冬在1953~2010年版药典均有收载,从2000年版药典起,除了收载麦冬外,还收载了山麦冬,山麦冬为百合科植物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 var. prolifera Y.T.Ma 或短葶山麦冬Liriope muscari (Decne.) Baily 的干燥块根,在被收载入《中国药典》2000 版之前,属于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但由于麦冬药材产量不足,山麦冬则成市场上麦冬商品的主流品种[3]。
岗梅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
蔡家瀚;翁浪仁;齐英;何子骥;沈志滨;王秋红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24(42)3
【摘要】岗梅为冬青属植物梅叶冬青的干燥根及茎,是岭南凉茶的主要原料之一。
其化学成分以三萜、酚酸、多糖、挥发油等为主,具有抗炎解热镇痛、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补体、抗溃疡、抗阿尔茨海默病等广泛药理作用,具有极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然其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研究存在诸多不足。
在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研究进行归纳概述的基础上,根据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理论,从成分特有性、变化性、有效性、可测性四个方面对岗梅的质量标志物进行分析与讨论,认为岗梅的三萜类和酚酸类成分可作为岗梅的质量标志物,以期为岗梅质量评价体系的规范与完善提供参考。
【总页数】12页(P24-35)
【作者】蔡家瀚;翁浪仁;齐英;何子骥;沈志滨;王秋红
【作者单位】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部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中药及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
【相关文献】
1.红酸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2.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3.阿胶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消瘤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5.壮药横经席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与进展
发表时间:
2016-05-18T11:40:05.8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2期 作者: 刘丽娜
[导读] 贵州医科大学 本篇将分析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和现状,指出它的技术方法和发展的方向。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摘要】
随着近些年来,对中医药的重视。中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篇将分析中药质量控制标
准和现状,指出它的技术方法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336-02
中药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瑰宝。中国古代人民通过上千年与疾病的斗争,以及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近些年
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中药也重新得到了认同和重视。通过对中药的开发和推广,其疗效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在
中药的开发过程中,中药的质量控制将直接决定其疗效的好坏,所以它的质量控制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那么,目前我国对于中药的质量
控制是怎么样的?本篇将对目前中药在质量控制环节的质量控制现状以及质量控制技术进展进行研究讨论。
1.
中药质量控制的现状
1.1
中药质量标准的现状
我国对于中药质量控制的标准主要是借鉴了化学药品的质量控制标准。中药质量标准的衡量尺度有两个方面:一是化学定性鉴别;二
是指标的成分含量测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中药质量标准模式对于中药的开发、生产以及质量监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
是这种化学药品检测法,将复杂的中药整体,分解为简单的单分子,检测任何一种成分都不能代表它的整体疗效。
1.2
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
由于中药与西药的差别很大,所以对中药质量控制绝不能照搬西药质量控制的方法。而是要根据中药的特色,从其整体性出发,分析
其有疗效的全部成分,并且还要检测中药的毒副作用。使得中药在有疗效的同时,还能保证其安全性。以下就是目前在中药检测中,比较
常用的质量测定方法:
1.2.1
形态组织方法 中药基本成分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中药的环节。形态组织学方法是鉴定中药成本比较传统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
经济、简单方便、有效。目前,对于中药质量控制来说,形态组织方法仍是常用的一种控制方法。但是由于形态组织方法比较传统,没有
包含科学检测手段,所以并不适用于正式的质量控制环节。
1.2.2 DNA
分子鉴定法 出于对经济的考量,一些不法中药生产商会使用某些药材的相近品代替。这些相近品由于和原本的药材形态组
织十分相似,传统的形态组织方法很难将他们区分开来。所以,目前,
DNA分子鉴定法也逐渐普及起来,我国也正在积极建构中药DNA分
子的数据库,进一步为中药的质量检测做准备。
1.2.3
色谱分析法 DNA分子检测法可以将形态组织相近的药材鉴别开来。但是一些中药如果通过后期的加工或者萃取,那么DNA分子
鉴定技术往往会失效。这将会造成中药市场鱼目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并且,中药之所以能发挥药效,主要是因为它所包含的某些
化学成分,因此使用化学分析法,对于中药质量控制将更为严谨有效。而对于不同的质量控制重点,又有不同的色谱技术进行研究。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即TLC。这种检测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操作成本低、分离效能高、信息量大、速度快等等。薄层色谱法是目
前中药化学鉴别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应该率最高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之一。但是薄层色谱法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一般不能对挥发
性的样品进行检测,也不适用于沸点低的化合物。而如果样品受到损失不能进行显色处理,他的测定功能同样也不能发挥出来。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主要以气体为流动相,其分析的样品大多都必须气化。所以即使它有着高分离效能的优点,但是由于它只能多
用于挥发性的药材测定,仍限制了它在中药材化学鉴别的使用。一些难以挥发的药材使用气象色谱法就较难鉴定。在线裂解
-气相色谱技术
能较好地解决气相色谱直接分析难挥发样品的问题。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与薄层色谱以及气相色谱相比, 其优势在于不但分离效能高,应用范围广、分析速度快,而且还能够
通过连接多种检测器械。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检测中要求检测的药材可以制作成溶液,而几乎绝大部分的药材都可以制作成溶液。因而它适
合用于中药材中多种类型化合物的检测,所以也成为了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手段。
多种技术联合法。对于一些药材来说,仅仅使用一种实验手段还无法对其进行准确鉴定和质量评价。只有将多种检测技术联合使用才能
够更好的达到准确鉴定和质量评价的目的。
2.
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
2.1
系统生物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大部分的中药药材都来源于草本植物,本身就比较稀缺,开采难度大。所以,目前大多数的中药药材都是由人工种植的。人工种植
中,必然会面临药效的降低和金属农药的残余等问题。为确保人工种植药材的质量,需要用基因组学等技术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把控和研
究。而另外一个方面,利用中药材基因组学也将能对野生的和人工培育的药材进行谢祖学研究,有助于遗传育种和品质改良等问题。中国
有句俗语
“是药三分毒”,中药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在实践中,代谢组学为药材的毒性评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最后,当中药在进入人体之后,协调和干预人体内源性代谢物,有利于更好的发挥药效。
系统生物将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来调解中药材药效的发挥,创新中药质量控制。
3.
结语
中药的疗效和作用有目共睹,随着我国对中药的重视和进一步研究,中药将体现出它更大的价值以及作用。加强对中药质量标准的检
测和控制,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将
是我国中药实现产业化、现代化、以及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将现
代的科学技术与中药相结合,同时,重视系统生物学在中药中的利用,将成为我国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安登魁.王一兵,陈植成等.基于模糊聚类分析和曲线拟合的FTIR不同产地鸡骨草、毛鸡骨草鉴别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04).
[2]
罗集鹏.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的现状与展望.中药材,2002,5.
[3]
于霄,宋静,熊志立等.一测多评法测定淫羊藿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及淫羊藿苷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10(24).
[4]
王一兵,陈植成,吴卫红等.基于模糊聚类分析和曲线拟合的FTIR不同产地鸡骨草、毛鸡骨草鉴别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