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四、国家理论(二)国家与社会、市场
- 格式:ppt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29
公共政策导论(第三版)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政策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美籍加拿大裔学者戴维•伊斯顿在《政治学系统》一书中确定了政治学系统的概念,即丘个对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行为系统,它由整个政治活动组成,并以人机互劫为基本单位。
政治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社会系统的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全社会的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
(政治现象)他对政策的解释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社会性利益分配的主要形式,即决定什么人取得什么和取得多少。
3、【名词解释】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于它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它面向所有人不具有排他性。
公共物品用税收和借贷的方式予以支付,它们的价格表现与在资助其生产所要求的征税说水平。
4、【名词解释】俱乐部理论:它是由布坎南提出,他认为俱乐部形式的存在能够通过一种收取费用的机制排除部分公共成员的参与。
这种理论的出现代表了公私问题争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那些所谓具有价值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将会当场排除部分社会成员,这即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参与分配的资格和条件。
换句话说,公共物品或服务经常仅有利于社会中某些团体和个人,有时还需要通过付费的形式或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定额定量地分配。
5、【名词解释】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6、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X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C.公共职能一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F.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第十一章国家性质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家性质概说(见表11-1)★★表11-1 国家性质概说考点二: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见表11-2)★★★表11-2 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要点考点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见表11-3)表11-3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1)个体经济。
(2)私营经济。
(3)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见表11-4)表11-4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要点社会主义生产考点四: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见表11-5)★表11-5 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11.2 课后习题详解1.如何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你认为国体与国家的阶级本质是否等同?答:(1)国体与政体的关系①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即在一个国家里各个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政体是指拥有国家主权的统治阶级实现其国家主权的宏观体制。
②国体和政体的联系:a.国体和政体在本质上是政治学概念,二者都是政治学的重要范畴。
b.传统理论认为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是: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二者关系非常密切。
当然,传统理论已经开始受到质疑。
c.比较容易接受的观点是:国体对于政体有制约作用,政体会反映一国的国体。
③国体与政体的区别:a.国体强调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的是一个国家里各个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政体则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其国家主权而制定的宏观体制。
b.阶级本质与政权组织形式之间并无必然的、固定的对应联系。
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用不同的政体,国体不同的国家却可能采用相同的政体。
例如,古希腊采取奴隶制共和政体,在封建制国家中也出现过中世纪欧洲城市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等共和政体。
c.西方宪法学中只存在“政体”之说,不存在“国体”之说。
(2)国体与国家的阶级本质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政治学上,国家性质指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即在一个国家里各个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就是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
政治学特性(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根本性——离不开根本利益的争夺。
⏹公共性——关乎群体、共同体的事务。
⏹全局性——政治行为规范与否,影响其他社会制度和管理。
⏹权威性——影响或支配其他人类活动。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多维视野中的政治概念1.历史上西方人眼里的政治:·城邦公民参与下所进行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政治是研究集体(城邦)之善。
(亚里士多德)·政治即伦理道德。
(如公共的善/正/正义)·政治是建立和维护共和国的活动。
(古罗马)·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事的力量;。
(中世纪)·政治是争夺王权的利益之争,也是神的意志统治和规范世人生活的体现。
(中世纪) ·政治是一以国家和主权为核心的活动,是一系列的谋略与阴谋;。
(近代)·政治是一种权力现象,政治即王道。
·政治是一种“社会契约”:在私人利益的基础上组建政府的制度设计.。
(近代)·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或就是国家与政府的治理活动。
(近代)2.历史上中国人眼里的政治·“政者,正也;治者,理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尚书.毕命》·“君顺怀之,政治归之”. 《晏子春秋》·政治是君王上承天命而行的抚民和安民的活动(统治与管理)·“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孙中山选集》(下)P6613、对政治的传统解释之特点由前述可见,人们对政治的解释无非就是价值性(或伦理性)解释:认为政治源于道德规范;神学性解释:即政治源于超自然的力量;权力性解释:即政治源于占有资源的状况;管理性解释:即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即根源和本质)⏹“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实质.表现形式)⏹“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核心)⏹“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谋略)政治的涵义对政治涵义的不同理解与分析,大体反映了各个历史时代对政治的认识以及政治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烙印【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质,并为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2.1复习笔记一、国际体系及其特征1.国际体系及其形成(1)国际体系的含义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等特征。
(2)国际体系形成的条件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
国际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①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两次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率先发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加深和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
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垄断的发展,使帝国主义走上瓜分世界以获取超额利润的道路,实现了对输入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控制,使其相互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不仅扩大了,而且更加深刻了。
③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殖民政策瓦解了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移植了新的生产方式,为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快了世界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体系的最终形成。
(3)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世界范围内殖民体系的建立。
2.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1)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国际体系自形成之后,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时期:①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占据支配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治经济规律成为世界现象。
②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第八章政治社会8.1 复习笔记一、利益集团1.利益集团概念的界定利益集团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利益集团参与政治,作为社会力量,通过言论和行动,通过与政党和政府机关的互动关系,施加影响,反映和维护本群体的利益。
利益集团具有同类相聚性、互益性的理论特性,在实践中它是民间性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利益集团的分类(1)从组织角度有的学者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规模将其划分为小型政治团体、中型政治社团和大型利益集团。
有的学者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①非正规性的;②非社团性的;③机构性的;④社团性的。
(2)从利益角度以群体利益为标志,可以把利益集团分为两大类型:①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主要为某一性质的群体利益而斗争。
这一类型又可以分为:第一,以政治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它以发挥政治影响力为主要目的;第二,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
这类利益集团的目标就是通过影响政府或其他机关而获得经济上的实惠。
②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人们能够普遍地承认面临的某些共同问题,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围绕这些问题而组建起来的团体就是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团。
3.利益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对于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必须基于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现实来认识。
(1)集中各种利益西方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利益集团的首要作用是代表和集中各种利益。
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组织。
(2)政府的助手利益集团在接近议会和行政机构的过程中,事实上在起着重要的工作人员的作用。
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要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它们搜集情报,并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个方面提出论点来支持或否定议会或行政部门的观点。
(3)制约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制衡不仅来自政府内部,还需要政府外力量的制约,这就是以社会力量来制约政治权力。
公共管理系硕士研究生《专业综合》入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政治学考试大纲一、绪论(一)政治与政治学(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三)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二、权力(一)政治权力(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三、国家(一)国家理论诸流派(二)国家的演变(三)国家与社会四、政体(一)政体的一般理论(二)政体的基本类型(三)国家结构形式的转型五、政府(一)现代政府的内涵与职能(二)立法、司法机构(三)行政机构六、政党(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二)政党制度(三)政党政治七、政治参与(一)政治参与的含义与功能(二)政治参与的主体与途径(三)政治参与与政治现代化八、政治发展(一)政治发展的类型与方式(二)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化九、政治文化(一)政治文化的含义、结构与功能(二)政治文化的成分、类型与发展(三)政治社会化十、国际政治(一)国际政治的时代特征、行为主体与权力格局(二)主权国家与国际环境第二部分:社会学考试大纲《社会学》大纲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四)社会学与社会二、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一)人口与社会运行(二)环境与社会运行(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三、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二)社会运行(三)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四、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一)文化的含义及特性(二)文化的类型(三)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四)文化的功能五、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学方法论(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三)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四)社会指标(五)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六、社会化与个体化(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二)人的社会化(三)人的个体化七、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二)社会互动的过程(三)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四)社会角色八、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一)社会网络(二)社会群体(三)初级社会群体九、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一)婚姻家庭社会学(二)性社会学(三)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十、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概述(二)社会组织目标(三)社会组织结构(四)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十一、社区(一)社区概述(二)农村社区(三)城市社区(四)虚拟社区十二、社会制度(一)什么是社会制度(二)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三)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十三、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分层概述(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四)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五)社会流动十四、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社会变迁(二)社会现代化(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五)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十五、城市化(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十六、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一)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二)集体行为理论(三)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十七、社会问题(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四)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十八、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概述(二)社会控制体系(三)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十九、社会政策(一)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二)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三)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四)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二十、社会建设(一)社会建设的概念(二)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2002考博试题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国政系)考试科目:政治学理论论述题:(每题50分,合计100分)1、什么是民主化的第三次浪潮?如何理解这一现象?(50分)2、试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50分)考试科目:外国政治制度论述题:(每题50分,合计100分)1、试述总统制、议会制与半总统制(混合制)的联系与区别。
(50分)2、试析西方主要国家政党及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及演变。
(50分)考试科目:现代西方政治思潮(加试)论述题:(100分)一、必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分析罗尔斯正义学说的理论价值。
(30分)2、试评析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危机论。
(30分)二、选答题(每题40分,任选一题作答)1、试述现代西方自由主义国家干预原则的理论根据。
(40分)2、试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40分)考试科目:西方政治思想史(加试)论述题(总分100分)一、必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评柏拉图的正义思想。
(30分)2、洛克的天赋人权学说及其影响。
(30分)二、选答题(每题40分,任选一题作答)1、近代分权学说的提出与发展。
(40分)2、试析近代西方人民主权学说。
(40分)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原党史系)考试科目:政治学理论论述题:(每题50分,合计100分)1、什么是民主化的第三次浪潮?如何理解这一现象?(50分)2、试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50分)考试科目: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论述题(每题50分,总分100分,任选两题作答)1、20世纪初元的民族主义思想评述。
(50分)2、试评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50分)3、“乡村建设派”的思想与实践评述。
(50分)考试科目: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加试)论述题(每题50分,总分100分,任选两题作答)1、试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对中国近代制度变革的意义。
(50分)2、“五权宪法”评析。
(50分)3、论1949年的“新政协”。
(50分)2003年考博试题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考试科目:政治学理论试题:(第一题为必答题,考生可在第二与第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每题50分,合计100分。
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国家治理1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治理的理论脉络★★★1.社会中心主义的治理(1)定义:社会中心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完全不同的出发点,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是自下而上的治理国家的理论。
(2)治理社会化,即由社会而不再是政府去承担治理的责任。
治理理论和政治民主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一道,构成了“三化运动”: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治理社会化。
(3)治理具备以下特征:①治理的主体未必是政府,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一权威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来自私人机构,或来自二者的合作;②治理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国家与社会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③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权力运作过程,与统治的自上而下方式不同;④治理还意味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而不仅仅依靠国家强制力。
2.国家中心主义的治理理论(1)定义:国家中心主义脉络下的治理国家理论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自上而下的、带有传统思维方式即治国理政的“国家治理”。
(2)国家治理现代化:走向平衡主义的治理理论考点二:政治统治理论★★★1.政治统治的类型(见表10-1)表10-1 政治统治的类型2.“谁统治”的若干理论(见表10-2)表10-2 “谁统治”的若干理论3.统治秩序的确立(见表10-3)表10-3 统治秩序的确立4.政治统治的合法化过程每一种政治秩序建立后,统治阶级都要力图使这种秩序获得合法性。
(1)合法性的获得首先依赖于统治秩序。
在统治秩序中,暴力提供了威慑力量,使反对势力不敢轻易地反对现政权;法律与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并为人们提供了据以行动的程序。
法律是合法性的一种基础,但合法性不同于法律性。
(2)合法性的获得主要通过意识形态教化,体现在:①合法性主要是意识形态观念内化的结果,通过意识形态,统治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社会的普遍的利益,从而使统治阶级的政权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即获得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