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收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情收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学理上的解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既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它与舆论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舆论”一般认为是公开的公众意见。

一、网络时代的舆情的特点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网络言论实际上的“匿名制”,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表达社会政治态度的主要方式。而网络信息海量的内容、极快的传播速度、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很容易使人们受到网上传播的、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事项刺激,并迅速地把个人的态度通过网络手段“即时”地表达出来,因此导致现阶段舆情向舆论转化的时间越来越短、过程越来越容易。而一旦舆情转化成舆论,二者将发生相互的强化作用,愈演愈烈,从而对决策者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制约。当一种合理健康的舆情变为舆论时,任何关注、理解、支持和顺应民意的决策者的行为,都会受到理解和赞扬;反之,任何躲避、推诿、扯皮、虚假和违背民意的决策者行为,将会被暴露出来并受到批评,也就是形成所谓的“舆情危机”,如果决策者不能正确应对,“舆情危机”可能很快变成一场群体性突发事件,甚至造成政府管理危机,引发更大的社会政治风险。

二、舆情收集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舆情收集工作主要存在收集主体、收集渠道、反馈机制方面的问题。

首先,舆情收集主体缺乏整合。我们承担舆情收集工作的主体众多,有区委办、政府办、组织部门、宣传部门、信访部门等等,此外,街道办事处和信息直报点也负有社情民意收集职责,如此多的舆情收集主体,彼此之间却未形成联动,致使收集到的舆情要么重复、要么缺失,难以全面、正确的反映社会态度。而正因为有如此多的舆情收集主体,导致承担舆情上报工作的部门工作量大、重复作业,无暇再主动收集信息,使得上报至区委、区政府的舆情要么陈旧、与实际情况脱节,已经不能成为领导决策的参考;要么已经转化成社会舆论,给领导决策带来很大压力。

其次,舆情收集渠道不畅、被动。我们最主要的舆情收集渠道有以下几种:一是人大渠道,二是政协渠道,这两者都是通过代表或委员联系群众,收集舆情,提交议案;三是信访渠道,设立信访部门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四是调研渠道,通过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来了解民情;五是常规信息报送渠道,通过负有常规信息报送职责的部门,如办公室系统、宣传部门、街道办事处等反映社情民意。这些渠道,确实为区委区政府领导把握舆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上述渠道在收集、反映舆情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舆情收集不快捷。除办公室系统的信

息渠道和信访渠道较快外,其他渠道对舆情的收集和反映都因受程序、环节、层次较多的影响而很缓慢。二是舆情收集不纯真。上述五个收集渠道,除信访渠道更带有“原汁原味”外,其他渠道多是有针对性的收集舆情,报喜的多,报忧的少,存在的问题被层层“截留”、淡化,使领导难以了解真实情况。三是舆情收集不主动。上述五个收集渠道,没有一个渠道将收集、反映舆情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他们对舆情的反映都是派生性的、被动的、有限的、浅层次的。

第三,舆情反馈机制缺少监督。对于通过人大、政协、信访渠道收集到的舆情,一般通过人大建议或政协提案办理、信访件办理等机制,能够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当事人,并得到监督;但是对于办公室系统、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收集到的舆情、基层上报的社情民意等,反馈一般是直接面对当事人,缺少第三者的监督或监督不及时,容易造成问题久拖不决或重复反映。此外,由于这些部门收集的信息量大,在呈报给领导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简化处理,因此,必然有大量的舆情得不到反馈。

三、加强舆情收集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舆情信息收集分析中心,畅通舆情收集渠道,接受公众监督

2003年,中宣部专门成立了舆情信息中心,及时收集并报送社会各界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的

思想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等。目前,各地市都在探索建立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并做出了大胆尝试。我认为,舆情信息收集网络的主要结构应有以下几个部分:

1、舆情信息分析中心(以下简称“分析中心”),是舆情信息工作的神经中枢,发挥对直报点和专家组工作的支持和领导、对兼职舆情信息员和舆情信息点的培训和领导职能,主要负责舆情信息的收集、汇集、整理、修改、上报等工作,并承担政务网的建设和维护任务。

2、专家组,由区委、区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和高校等社科研究力量整合组成,负责对分析中心提出的重大社会舆情进行专题调查,结合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推进,对社会成员的思想状况进行总体分析,对本地区社会舆情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不稳定因素展开实情分析和防治研究,形成舆情研究报告,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3、街道办事处及企业的宣传部门,确定一名承担信息工作的人员,负责报送向分析中心报送舆情信息,并向有关部门报送工作信息。其中,工作信息经有关部门(现在是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和宣传部外宣办等)审核后,发布于政务网上或报送至上级有关部门。

4、社会舆情信息员,可通过街道办事处推荐或者社会招聘产生,由公务员、教师、医生、农民、企业员工等不同岗位的人员构成(50名),兼职。主要负责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报送至分析中心,此外,还负责区委、区政府决策的宣传工作。

5、社区舆情信息点为各社区居委会,负责及时收集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和思想动态,配合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工作人员纳入兼职社会舆情信息员进行管理,对工作开展较好的信息点,每年可给予适当经费支持或办公设施补助。直报点是直接向分析中心报送舆情信息的工作点,主要设在大型国企、核心城区和高校。

6、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上网、电话、信件等方式直接报送舆情或反映问题。

分析中心将收集到的舆情分类上报给区委、区政府后,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不仅通过常规渠道进行反馈,还通过政务网向社会及时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询、阅览,从而使舆情处理情况能够得到公众的广泛监督,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

舆情表达、报送、反馈、办理、监督机制,杜绝负面舆情转化成负面舆论,并引发更大社会政治风险的可能。

(二)加强信息公开

长久以来,我们应对负面舆情都是采取保守、被动的处理方式,通常是压制、反对,很少主动组织有关部门或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或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进行释疑解惑。由于未及时公开真实信息,反而容易使虚假信息更广泛的传播,造成事与愿违的宣传效果。在这方面,英国政府的做法是,政府认为媒体应该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从而帮助政府安抚公众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并能够帮助政府迅速向公众传达一些重要的建议或指示;反之,如果媒体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由于新闻传播本身的放大作用,信息的混乱、错误、拖延会在公众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引起恐慌。因此,当接收到负面舆情后,哪怕是存在公众内心的尚未公开的想法,如果这类舆情可能转化成极不安定的负面舆论,我们就应该立即做出反馈,及时向媒体发布权威的、直接的信息,并做好与公众和媒体的交流互动,主动引导负面舆情向我们期望的方向转化,或者减弱、消除负面舆情,或者至少可以减缓负面舆情向负面舆论转化的速度,为我们的决策赢得时间。

此外,应对负面舆情,不仅仅需要在舆情发生后进行信息公开,还应该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引入宣传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