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落的雪原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春》1.作者·作品: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字词:注音:酝酿(yùn niàng)嘹(liáo)亮卖弄(nòng)黄晕(yùn)鸟巢(cháo)蓑(suō)笠抖擞(dǒu sǒu)应和(yìng hâ)薄(báo)烟词语解释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嫩叶:密密地开着的花,嫩嫩的叶子。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抖擞:(精神)振作。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3、多音字积累应和(yìng)散文(sǎn)薄荷(bò)和平(hã)分散(sàn)薄弱(bó)和面(huó)水涨(zhǎng)厚薄(báo)和药(huò)涨满(zhàng)稍微(shāo)和了(hú)稍息(shào)4.结构:一、盼春:①段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
二、绘春:②段——⑦段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
)③段春草图。
④段春花图。
⑤段春风图。
⑥段段春雨图。
⑦段迎春图。
{描写具体,绘春}三、赞春⑧段:新、美、力5.线索: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主旨: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7.文章主要写法:借景抒情8.描绘景物的角度:春草图——颜色,质地,长势,侧面烘托春花图——长势,颜色,味道,状态,联想春风图——触觉,味道,听觉迎春图——侧面烘托9.语句理解: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主题单元标题初一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作者崔言堂学科领域(在学科名称后打√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科学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六年级所需时间六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朱自清的散文《春》通过描写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牧童嘹亮的笛声…展现出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
文章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
文章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反应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济南的冬天》[1]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去了西南地区,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
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明了了地点,节令。
告诉读者,它是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冬天。
因此他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2]”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海滨仲夏夜》写于1962年。
本文节选的是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几个描写海滨仲夏夜景色的片段。
原文在最后还有一小节,录在下面,以便教师备课时较好地领会课文最后这段话的思想感情:“因为现在是我们自己的时代,是我们许许多多父老弟兄们用珍贵的鲜血和头颅换来的自己的时代。
”《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
《奔落的雪原》宗璞【教材分析】《奔落的雪原》是宗璞观赏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一篇游记,是一篇歌颂磅礴力量和伟大人生的文章。
对初一的学生来说,篇幅较长,并且与一般的游记或写景散文相比,此文虽有作者观赏时的激情,但更多的是内敛心气,冷静思考。
因而本文落墨瀑布,着眼人生,使读者在欣赏撼人的瀑布时,也感悟了人生的真谛!【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味朴素、生动、饱含深义的语言,感悟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朴素、生动、饱含深义的语言,感悟人生的意义。
【授课时间】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授课过程】《奔落的雪原》宗璞一、导入新课瀑布,是大自然呈现给人们最壮观的景观之一。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之一,被称为世界地理史上的奇观。
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尼亚加拉大瀑布,去领略它那磅礴撼人的力量,欣赏它那神奇壮丽的美,从中感悟人生的真正意义吧。
二、走近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北平。
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
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文雅格调,主要作品: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日记》《花的话》、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等。
三、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字词正音páo xiào chóng jùn diē xuán xiè咆哮崇山峻岭跌落悬崖解数bèi diān bǒ jùàn qǐ疲惫颠簸急遽奔流黯淡绮丽páng bó磅礴2、解词解数:指手段、本事。
颠簸:上下震荡。
急遽:急速。
遽:匆忙、急。
绮丽:鲜艳美丽。
磅礴:气势盛大。
《奔落的雪原》
教学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从多角度描写同一景物,把景物写得丰富生动。
积累词汇。
②学习运用想象来进行比喻,写出独特的感受。
③扩大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欣赏异国他乡别样的大自然奇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从多角度描写同一景物,把景物写得丰富生动。
学习运用想象来进行比喻,写出独特的感受。
学情分析:
本文的语言比较典雅,运用的动词形容词很丰富,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让学生充分预习,先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②可从网上查阅尼亚加拉瀑布的资料,准备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组织学生观看影象资料《尼亚加拉瀑布风光》。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默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请学生把自己查到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读一读,写一写”学生读,教师正音。
2、题目“奔落的雪原”具体指什么?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范读,自己练读,小组推荐朗读好的,师生共同评议。
2、分小组共同探讨问题:
(1)作者观赏尼亚加拉大瀑布历时2天,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写了哪几个瀑布?分别从哪些角度写的?用了什么手法?意在表现瀑布的什么特点?
(3)作者为什么把尼亚加拉大瀑布比作奔落的雪原?请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概括。
师小结:作者写作思路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瀑布旁----深谷中的船上-----凭栏倚望-----山羊岛。
作者将瀑布比作“奔落
的雪原”,这种写法既生动形象,又给人“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激昂之感。
同时,使我们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精彩与壮丽,令人耳目一新。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组:
1、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请读出来,并说明理由。
2、反复朗读自己欣赏的佳句。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请说出来。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朗读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把自己喜欢的抄在读书笔记上。
2、怎样才能写好写景抒情的文章?学生讨论发言,并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七、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说出学习本课有哪些收获。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借鉴本文写法,写一个描写水的文章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