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维西县2011年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9
2011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公布日期】2012.03.23•【字号】•【施行日期】2012.03.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1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2012年3月23日)2011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全力做好各项工作,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区生产总值[2](GDP)1171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7.30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736.78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930.27亿元,增长9.4%。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5%、49.0%和3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65.9%和27.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315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5%。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0%。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4.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2%。
城镇新增就业53.29万人,比上年增加7.68万人,增长16.84%。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6%,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4178元,比上年增加2336元,增长7.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4%。
全年财政收入154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47.59亿元,增长22.7%。
迪庆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文章来源:香格里拉网 2011-6-22根据国务院决定,迪庆州与全国一起,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州委、州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州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三千多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普查数据正在进行计算机处理,我州普查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结束,现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州总人口为400182人。
二、人口增长全州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53518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46664人,增长率为13.2%。
平均每年增加4666人,年平增长率为1.25%。
三、家庭户人口全州共有家庭户91579户,家庭户人口为35803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91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23人减少了0.32人。
四、性别构成全州人口中,男性为213073人,占总人口的53.24%;女性为187109人,占总人口的46.76%。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10上升为113.88。
五、年龄构成全州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72810人,占总人口的18.19%;15-64岁的人口为301084人,占总人的75.24%;65岁以上的人口为26288人,占总人口的6.57%。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7.9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6.6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29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全州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3393人,占总人口的18.3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26789人,占总人口的81.66%。
其中,藏族人口为129496人,占总人口的32.36%;傈僳族人口为106910人,占总人口的26.72%;纳西族人口为46402人,占总人口的11.60%;彝族人口为16765人,占总人口的4.19%。
经济概况●农业【格式】农业耕地面积22.2万亩,人均1.4亩(按总人口计算);可利用草地面积260.9万亩,林地面积251.5万亩。
农业总产值1978年为1588万元, 2011年达到5.6亿元,比上年增加1.4%,占GDP的比重25.1%。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60000吨,人均390千克,其中水稻8462.5吨,玉米33565.5吨,小麦7402.7吨。
主要经济作物有中药材、蔬菜、葡萄、油菜等。
2011年,中药材种植3.9万亩,其中云木香种植1.7万亩,产量2047.8吨;秦艽种植1.6万亩,产量1915.8吨;重楼种植0.06万亩,产量60.4吨,桔梗种植0.4亩,产量473.6吨。
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产量10432.6吨。
葡萄种植2336亩,产量337.6吨。
油菜种植面积1.3万亩,产量1396.4吨;畜牧业以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年末存栏188.7万头;牛饲年末存栏6.5万头;羊年末存栏10.9万只;上市家禽28.2万羽。
2011年生产肉类9537.0吨,其中猪肉7013.0吨,牛肉1056.0吨,羊肉618.0吨;禽蛋355.0吨,鲜奶560.0吨;畜牧业总产值1895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2%。
渔业以养殖草鱼、鲤鱼为主, 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2200.0亩,产量880.0吨;水产品总产量880.0吨;渔业总产值2252.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
2011年,全县拥有中型以上农机拥有量达到了5316台,总动力达到了5861万瓦特。
2011年特色农产品有:中药材、冰葡萄、青稞、野生菌、牦牛干巴、腌制干羊肉、维西土鸡等;绿色环保农产品有:油菜、马铃薯、蔬菜、糯山药、白芸豆、蜂蜜等。
●科技2011年末各类科技人才325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176人,经营管理人才605人,技能人才475人,农村实用人才3890人。
2011内进行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47期,受训人数达15548人次。
2011年凉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凉州区统计局(2012年3月)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之年。
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扩内需、惠民生,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76.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6亿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5.41亿元,同比增长18.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12.9%。
2011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4.08:41.35:34.57调整为22.48:42.8:34.72。
第一产业下降1.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上升1.6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武威调查队调查:我区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5.3%,比上年上涨5.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9.0%。
全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5.3%。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指标2011年比上年上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3 5.3 食品类109.0 9.0烟酒及用品100.0 -衣着类108.2 8.2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100.0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5.5 5.5交通和通讯99.2 -0.8娱乐文教及服务102.9 2.9居住103.6 3.6二、农业2011年,全区农村工作紧紧围绕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大力实施“4301”强基富民工程,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建设、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农作物制种、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等重点工作推进,农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39.6亿元,同比增长5.3%。
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67.27万吨,同比增长2.7%;肉类总产量达7.92万吨,同比增长6.5%;蔬菜总产量达到126万吨、同比增长5.83%。
关于迪庆藏族自治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关于迪庆藏族自治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2011年2月22日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迪庆藏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位代表:受州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迪庆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州十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查,并请州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0年,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等各种困难和问题,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10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全年生产总值完成77.1亿元,增长19.5%,比计划目标高3.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亿元,增长43.2%,比计划目标高13.2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97亿元,增长36.91%,比计划目标高16.9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99亿元,增长23.8%,比计划目标高5.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5996元,增长9.57%,比计划目标高1.5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347元,增长14%,比计划目标高4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完成计划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7‰,比计划目标低0.73个千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4.4%,单位GDP产值能耗下降2%,完成计划目标。
2010年主要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确保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
?十一五?期间,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91%,超过规划4.9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48 %,超过规划14.48 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3.8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46%,超过规划15.4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3 %和18.62%,分别超过规划4.3 和8.6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为4.8 ‰;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19.07∶35.68∶45.25调整为2010年的9.51∶38.28∶52.21,实现了预期目标。
迪庆州维西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维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迎难而上,奋力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完善和贯彻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产业重点,扎实工作,认真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提高粮食基础产业,着力发展农业、交通、城镇、科技四大基础产业,积极培育生物、水电、矿冶和旅游四大支柱产业;保增长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市功能形象显着提升,全县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保增长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发展既快又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据统计,年内生产总值达到222929万元,比上年增长18.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5610万元,增长6.80%;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3490万元,增长22.80%;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3829万元,增长19.30%。
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较快,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7.23:31.46:51.31调整为15.97:32.97:51.06,人均GDP由上年的11849元,上升到今年的14036元。
二、农业2011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工作作为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2.03.01•【字号】•【施行日期】2012.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1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12年3月1日)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8.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524.3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817.5亿元,增长11.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325.6亿元,增长13.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14.8亿元,增长8.2%,房地产业增加值124.2亿元,增长5.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48.17∶37.29调整为13.51∶50.28∶36.21,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1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03和1.08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城乡就业人员1500.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1.5万人,比上年增长5.50%。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9%,其中城市上涨6.0%,农村上涨5.7%。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表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15.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涨4.7%,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上涨12.9%。
2011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2012年 2月16日)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努力克服特大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呈现出发展提速、转型加快、效益较好、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57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6.2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334.02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2641.60亿元,增长14.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7%、40.9%和46.4%。
与上年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均降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二、农业全年种植业增加值432.86亿元,比上年增长0.2%。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5.56万公顷(4583.40万亩),比上年增长0.5%;油料种植面积53.61万公顷(804.15万亩),增长1.3%;烤烟种植面积20.00万公顷(300.02万亩),增长9.5%;蔬菜种植面积70.85万公顷(1062.75万亩),增长9.4%。
主要农产品中,油菜籽、蔬菜、茶叶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39.1%、7.7%和6.9%。
受旱灾影响,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产21.2%,其中玉米减产41.3%,稻谷减产31.8%;烤烟减产11.6%。
表1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全年林业增加值32.15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全年畜牧业增加值221.72亿元,比上年增长0.3%。
猪、牛出栏数继续增长,肉类总产量179.95万吨,比上年增长0.5%。
大理白族自治州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理白族自治州•【公布日期】2022.10.17•【字号】•【施行日期】2022.10.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正文大理白族自治州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州委、州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两强一堡”战略和省州党委、政府加快推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机遇,顺势而谋,攻坚克难,创先争优,着力控物价、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努力推进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健向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3.5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238.2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6.8亿元,增长11.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0:39.7:37.3调整为21.72:41.90:36.38。
全州人均GDP达到16388元。
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45.7%。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6%。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8%。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期=100)二、农业2011年末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8214万瓦特。
拥有拖拉机35168台,耕整机35285台(套),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8351台,联合收割机343台。
全年完成机耕机耙面积270万亩,机收面积44万亩。
全州农业总产值实现2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5%。
其中:种植业实现110.69亿元,增长16.61%,林业(含坚果)18.41亿元,增长22.18%,牧业91.9亿元,增长15.95%,渔业4.63亿元,增长6.65%。
迪庆州维西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维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迎难而上,奋力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完善和贯彻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产业重点,扎实工作,认真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提高粮食基础产业,着力发展农业、交通、城镇、科技四大基础产业,积极培育生物、水电、矿冶和旅游四大支柱产业;保增长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市功能形象显着提升,全县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保增长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发展既快又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据统计,年内生产总值达到222929万元,比上年增长18.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5610万元,增长6.80%;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3490万元,增长22.80%;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3829万元,增长19.30%。
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较快,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17.23:31.46:51.31调整为15.97:32.97:51.06,人均GDP由上年的11849元,上升到今年的14036元。
二、农业2011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工作作为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年内粮豆总产量达到63113吨,比上年增长5.2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62703万元,增长13.50%,其中:农业产值29730万元,增长12.17%,林业产值9824万元,增长17.13%,牧业产值18953万元,增长15.24%,渔业产值2252万元,增长5.9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44万元,增长9.21%。
绿化造林与林业生产取得较好成效。
全县造林面积422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达7000公顷。
畜牧业生产全面发展。
全县肉奶蛋总产量达到10452吨,比上年增长0.32%。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回升步伐加快。
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963万元,比上年增长51.02%。
全部工业增加值26875万元,增长35.2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875万。
维西县2011单位GDP能耗下降3.99%建筑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6615万元,增长16.30%。
四、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规模稳步扩大,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加大,工业投资增幅提高。
2011年全县继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年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91574万元,增长25.32%。
其中:水电业投资完成额达144417万元(澜沧里底电、乌弄龙电站完成投资119757万元),德维二级油路建设投资完成121665万元。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2011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33346万元,比上年增长33.79%。
五、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稳步发展。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275.6万元,增长21.29%。
其中: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835.6万元,增长16.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440万元,增长29.8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持续快速发展。
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4308万元,比上年增长10.20%。
邮政业务总量231万元。
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5100户,电信宽带用户2000户,移动电话用户约90547户。
金融业发展形势稳定。
金融运行良好,呈现存款、贷款、现金投放同比增加的态势。
2011年,金融业完成增加值8802万元,增长14.70%。
2011年末,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4167万元,比年初增加33063万元,增长15.66%,金融机构单位存款余额为141666万元,比年初增加12711万元,增长9.86%,金融机构个人储蓄存款余额为101672万元,比年初增加21032万元,增长26.08%。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3870万元,比年初增加38508万元,增长58.92%。
旅游业健康发展。
2011年国内外旅游人次达87.08万人,比上年增长38.24%,其中:海外游客1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4.79%,旅游业总收入达56752.68万元,比上年下降7.83%。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
年内继续抓好大棚蔬菜种植、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及种植示范,大力推广节能、节柴灶,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途径,开展以“药材种植”、“家畜养殖”、“大棚蔬菜种植”、“无公害蔬菜栽培”等为重点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47期,受训人数达15548人次。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176人。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始终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全面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各类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2011年末共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6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9所,小学50所,小学教学点13个,幼儿园1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
在校高中生373人,初中生7414人,小学生12330人,小学毛入学率达99.55%。
卫生事业发展良好。
2011年,积极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卫生强基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卫生院项目建设,医疗条件逐步改善。
2011年末,全县卫生机构14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32张。
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64人,村卫生室70个。
各类文化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全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0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文物管理所1个。
广播转播站53座,电视收转站116座,有线网站10座,直播卫星村村通设备45283套,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95%,电视人口覆盖率96%。
全年组织各类体育运动会12次,参加运动员4300人次。
积极开展“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活动,组织文艺演出33场,观众人数7万人次,放映电影474场,其中:放映科技电影474场,观众人数5万人次,全民健身设施450平方米。
六、财政财政收入有较大增长。
2011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477万元,比上年增长42.67%,增速连续五年高于GDP增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08145万元,比上年增长1.40%。
七、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城市功能形象显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末,城市道路长度达到32公里。
路灯620盏,公交车11部,垃圾日处理能力60吨,自来水供水量48万吨。
八、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社会保险进一步完善。
2011年,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89人,增加205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685人(其中:城镇职工7806人,城镇居民9815人,离休及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6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455人,增加3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554人,增加956人;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08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人数95420人。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力度加大,社会保障能力增强。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264元提高到279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年人均840元提高到984元。
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年人均1440元。
敬老院建成使用。
2011年,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1514户、2726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类补贴688.31万元,比上年增长15%;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达34078户,50005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类补贴5438.05万元,比上年增长30.10%。
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
2011年,2349户家庭享受到廉租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发放租赁住房、购房补贴440.34万元。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平安维西”建设力度加强。
2011年共立各类刑事案件189起,破96起,破案率为50.79%;全年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533件,调处1533件,成功1542件,成功率99.4%。
八类主要案件发案下降,特别是杀人、伤害、抢劫、盗窃汽车、毒品犯罪等案件大幅下降。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2011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7起,死亡6人,受伤33人,比上年增加10起,增幅为142%;受伤人数增加25人。
未发生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人口数量保持低速均衡增长。
2011年全县年末总人口为154997(公安年报户籍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42154人,占总人口的91.71%;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6.59%,傈僳族人口占56.72%;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傈僳族人口占65.51%。
年内出生人口为1512人,死亡人口为102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0‰,全县总户数为42527户,其中:农业户数37004户。
2011年,全县年末常住人口161652人(省州反馈数据)。
积极促进就业,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78元,比上年增长12.24%;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048元,增长16.35%;城市居民人均食品、衣着、交通通讯支出分别达到4293元、589元和1047元,分别增长 6.70%、17.10%和78.96%;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57.96%,下降5.61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3995元,比上年增长22.2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70元,增长26.86%;农村居民人均食品、衣着和交通通讯支出分别达到1590元、127元和200元,分别增长46.40%、8.23%和-5.9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5%,增加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