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花溯源 花卉学课程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340.19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花卉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中国花卉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情趣。
中国花卉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和多样的形式,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花卉文化。
历史上,中国花卉文化起源于古代的园林文化。
中国古代园林以它独特的空间布局、建筑装饰和花卉布置而闻名于世。
例如,南方的苏州园林以小巧精致的布局和精心栽培的花卉著称,北方的北京颐和园则以豪华的建筑和艳丽的花卉广受赞誉。
园林不仅是皇家宫殿和贵族府邸的必备元素,也进入了寻常百姓的院落。
花卉成为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种植和布置,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和形态,使人们在欣赏园林之余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古代的花卉文化在中世纪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是中国花卉文化的黄金时期,唐朝皇宫兴起了很多园林和花卉种植的专门机构,有2000多种花卉被引进并栽培。
唐朝修建了著名的长安城,城市里各种各样的花卉品种齐聚一堂,成为人们的欣赏和娱乐的场所。
宋代也是花卉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人们开始重视花卉的观赏价值,并开始大规模地研究花卉种植和花卉艺术。
宋代著名的文人画家花卉画经此成为杰作,极大地推动了花卉文化的发展。
现状上,中国花卉文化在现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中国的园林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同时,中国不仅仅是花卉种植的大国,花卉艺术和园林设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大量的画家、设计师和园艺师致力于花卉的研究和创新,使得中国的花卉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现代的中国人对花卉的热爱也体现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中。
每年的花博会、花卉节以及各种花展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人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欣赏到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花卉,体验到中国花卉文化的魅力。
此外,花卉也成为人们赠送礼物和装饰家居的常见选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丽与愉悦。
然而,尽管中国花卉文化发展较为迅速,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众所周知,牡丹是我们中国的国花,同时也被称为“花中之王”。
在浏河园花园山庄,牡丹可算得上处处都有,她以她的美让所有游客都惊叹。
她是五彩缤纷的。
你瞧!红的、紫的、粉的、白的……朵朵都那么鲜艳,国色天香,让旁边不知名的野花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她是无处不见的。
一朵朵,一丛丛,一簇簇,一片姹紫嫣红,就像是来了“牡丹之国”。
她是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
在牡丹园里,无数朵牡丹就构成了一整幅精巧瑰丽的苏州刺绣;又如工笔大师手中的笔墨丹青。
完全开放的牡丹如碗状般大小,颜色呈嫩粉,却又渗着纯洁的白色,白里带粉,粉中透白,而花的中心是大红色。
她银针般细的花蕊上沾满了金黄色的花粉,早有蜜蜂迫不及待地等着采蜜呢!说也奇怪,她的花粉与流苏一样,一丝一丝的`。
牡丹的花瓣也别有一番特色:底部圆圆的,中间的“肚子”鼓鼓的,头上则是凹进去了一角,粗看还挺像皇冠的,上面还镶上了珍珠似的露水,晶莹剔透。
摸一摸,就如丝绸一样顺滑、柔软。
一朵牡丹正是由上百层雍荣华贵的花瓣组成的,层层叠叠,给人一种饱满感。
衬托花的绿叶,大自然则在她的边框上勾勒出了一圈朱红色的边。
还有刚展出一两片花瓣的,颜色没有盛开的靓丽,只是淡淡的粉,就像酣然入睡的婴儿,花瓣也将嫩黄色的花蕊遮盖住了。
还只是花骨朵的,含苞欲放,摇晃着光秃秃的脑袋,但她外表上蒙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
她也是芳香迷人的。
数十里远就闻到了牡丹奇特的香。
这种清香不像百合那样清新,不像玫瑰那样浓烈,但同样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牡丹不愧为国花,不愧为“花中之王”!。
国花的作文300字China's national flower is the peony, which symbolizes prosperity, honor, and wealth. 中国的国花是牡丹,象征着繁荣、荣誉和财富。
Peonies are not only beautiful and fragrant, but they also hold deep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traditions. 牡丹不仅美丽芬芳,而且在中国历史和传统中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The peony has been cultivated in China for over 2,000 years and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king of flowers" due to its elegance and beauty. 牡丹在中国已经被栽培超过2000年,由于其优雅和美丽常被誉为“花王”。
In Chinese art and literature, the peony is frequently depicted as a symbol of nobility, honor, and prosperity. 在中国的艺术和文学中,牡丹常常被描绘为贵族、荣誉和繁荣的象征。
The peony is also considered a symbol of love and affection in Chinese culture, often given as a gift to express admiration and goodwishes. 牡丹在中国文化中也被视为爱情和情感的象征,常被作为礼物赠送以表达钦佩和美好祝愿。
Many Chinese cities hold peony festivals to celebrate the flower's beauty and significance, attracting visito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admire the colorful displays. 许多中国城市都举办牡丹节来庆祝这种花的美丽和意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欣赏其色彩斑斓的展示。
浅谈中国花卉文化浅谈中国花卉文化摘要:任何一种物质现象,只有经过提炼、升华,注入精神和社会的内容,才能称之为文化。
而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就是花卉文化,中国花卉文化的源头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花卉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主要有花卉的食用和插花艺术,精神文化则是通过文学作品及泛人文主义表达对花卉的欣赏和寄情。
中国花卉文化与外国花卉文化相比式微,亟需促进现代花卉产业,弘扬中华花卉文化。
关键词:中国花卉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状与发展文化是经过提炼、升华,注入精神和社会的内容的物质现象,而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就是花卉文化。
中国花卉文化的源头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花卉与中国人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花卉不断地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中国花卉文化。
我国有组织地开展花文化研究应是以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
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 团结花卉界和与花卉有关的各界人士, 发掘、研究中国灿烂的花文化资源, 提出研究目标和重点攻关项目, 组织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分工与合作研究,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花文化体系[1]。
1中国花卉物质文化1.1 食花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种气候类型并存,因而花卉资源相当丰富。
中国花卉文化源远流长,食花之风,古已有之,更是有很多历史证据可考: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可见距今两千年前的古人已经在食用菊花、兰花等;晋朝顾徽《广州记》云“平兴县有华树似槿有似桑,四时长有花,可食,甜滑无子,此葬木(即木槿花)也”;唐朝《云仙杂记·凉物》:“房寿六月招客,刳椰子为杯,捣莲花制碧芳酒”;宋元时期时兴花卉糕饼和饮料,如宋人林洪《山家清供》等有详细介绍[2]。
1.1.1 古代食花文化以宋代花卉食用为例,有关花卉入馔的记载较为丰富。
不可不知的中国国花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花卉。
它以其艳丽的花色、丰满的花形和浓郁的香气而著称,被誉为“国色天香”。
牡丹原产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
据史书记载,牡丹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当时被当作草药植物种植。
到了唐代,牡丹成为了著名的观赏花卉,被广泛种植于宫廷、寺庙和园林中。
此后,牡丹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国花卉文化的代表之一。
牡丹花色艳丽,花形丰满,品种繁多,有红、黄、白、粉、紫等各种颜色。
花瓣层层叠叠,有的甚至多达上百片,呈现出一种华丽而优雅的美感。
在盛开时,牡丹花姿优美,花瓣如绸缎般光滑柔软,香气浓郁扑鼻,让人心旷神怡。
除了观赏价值外,牡丹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学中,牡丹常常被用来象征富贵、华丽和繁荣。
许多诗人留下了赞美牡丹的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牡丹》。
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牡丹的美,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文化内涵,牡丹还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
随着花卉产业的不断发展,牡丹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花卉商品。
在国内外市场上,牡丹盆花和鲜切花都备受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同时,牡丹的种植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花肥、花盆、花架等产业。
此外,牡丹还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
在传统中医学中,牡丹被用来治疗一些疾病,如头痛、发热、咳嗽等。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牡丹具有一定的药用成分,对于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花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牡丹作为中国传统名花之一,不仅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关注,也在城市绿化、园林景观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牡丹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
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牡丹的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总的来说,牡丹是一种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花卉。
它不仅是中国花卉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花卉之一。
看懂牡丹花的传说与由来作文牡丹花,听说以前是天上的花呢!
听说啊,牡丹花以前是天上的花,王母娘娘的御花园里就有。
每到春天,那花瓣儿就像仙女的裙子,飘飘荡荡的,美极了。
可是啊,因为牡丹花太美了,连王母娘娘都嫉妒了,就把它贬到了人间。
牡丹花到了人间,人们都喜欢得不得了。
它的花儿又大又美,
颜色也鲜艳,看起来就像富贵和繁荣的象征。
所以啊,牡丹花在中
国历史上一直都是很受欢迎的,连文人墨客都喜欢写它。
牡丹花的故事还不止这些呢。
它不仅仅是一种花,还代表了咱
们中国人的精神。
你看,牡丹花那么坚韧,不怕困难,这不就像咱
们中国人吗?我们永远都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
现在的牡丹花,已经是中国的国花了。
每到春天,大家都会去
观赏它的美。
它的传说和故事,也被传到了世界各地。
牡丹花,真
的是咱们中国的骄傲啊!。
中国的国花是什么(牡丹)中国的国花是牡丹牡丹是中国的国花,被誉为“花中之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牡丹凭借其艳丽的色彩和独特的花形,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从牡丹的起源、特点、文化象征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中国的国花牡丹。
1. 牡丹的起源和历史牡丹起源于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牡丹就已经在中国被广为种植和赏赐。
它最早是从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经过多个朝代的培育和改良,逐渐形成了各个地区特色鲜明的品种。
唐代是牡丹发展的高峰期,当时的皇家花园和文人雅士的庭院里,都离不开盛开的牡丹。
牡丹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的创作题材,出现在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
2. 牡丹的特点和品种牡丹是一种落叶灌木植物,属于芍药科,约有30多个品种,具有不同的花色和花型。
牡丹的花朵大而丰满,花瓣厚实,色彩鲜艳丰富,种类繁多。
牡丹的花型有单瓣、重瓣、重重瓣之分,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美丽。
牡丹的花期较长,一般在春季的4月至6月开放,花期可达30多天。
此外,牡丹还有香气浓郁的品种,被人们誉为“国色天香”。
3. 牡丹的文化象征牡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牡丹被视为富贵、繁荣和幸福的象征。
花开时,花朵繁茂且姿态优美,寓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百业兴旺。
其次,牡丹也被赋予了高贵、纯洁和高尚的品格。
牡丹的花瓣雍容华贵,象征着高贵的气质和高尚的品德。
此外,牡丹还与富贵荣华、爱情美满等吉祥寓意有关。
4. 牡丹的保护和利用由于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需求,牡丹的种植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政府已将牡丹列为国家一级保护花卉,加强对牡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许多地方设立了专门的牡丹园和花卉展览,增加了人们对牡丹的了解和欣赏。
此外,牡丹也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访。
总结:牡丹作为中国的国花,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瑰丽和灿烂。
其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牡丹以其艳丽的色彩和独特的花形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
中国名花视频课论文经过《中国名花》这一视频课的学习,我将简单讲述一下我在这门课中学到的知识内容。
首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中国名花?其实到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义。
名花和它栽培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栽培的范围、群众的喜爱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由两个因素来考虑:一是中国原产或中国特产,二是栽培有一定范围、有一定文化积淀,构成这两个基本要素后,我们才可以给中国名花一个基本的范围。
根据花卉总栽培历史、应用的范围等方面,大致可以把名花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类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名花。
这一类名花首先是中国原产或特产,其次深受群众喜爱、品种类型多样,文化积淀比较深厚。
这一类的名花大约有18类,包括我们熟知的玫瑰、芍药、牡丹、玫瑰、桂花等等18种。
第二类名花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但栽培品种比较少,应用范围也相对少一些,所以第二类名花也有几十种,例如栀子花、报春花等等。
第三类名花我们称之为“近代名花”,近代名花的栽培历史一般来说也有两百年以上。
虽然栽培历史不长,但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甚至有一些是濒危植物,这也是把它们划为中国名花范围里的原因。
第三类名花大多都是现代名花。
我们这里讲的名花实际是观赏植物的统称,是一个广义的花卉概念,所以银杏、竹子也算作中国名花。
《中国名花》课程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种类,包括草本、木本,有一些栽培历史悠久的,也有一些近代的名花。
我选择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国名花,来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首先介绍的第一种名花就是梅花。
梅花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传统名花,也是世界应用历史最悠久、花文化积淀最深的中国名花。
梅花在中国的应用历史有5000年,栽培历史大约有3000多年了。
根据历史考证,梅花的诗词歌赋书画是历史上最多的,在全宋词两万多首词中,梅花及与梅花相关的有1120首,占全宋词的5.6%。
;全宋词咏花词有2208首,其中咏梅花占1041首,占全部花卉的47.15%。
《全芳备祖》记载植物有120种,梅花诗有186首,词有81首,排列第一。
导读:该文从我国国花历史的梳理考述入手,对国花评选中呼声最高的牡丹、梅花两花作为国花的文化渊源、历史轨迹,中国国花:历史选择与现实借鉴,历史上却有一些传统说法和既定事实,三、牡丹、梅花双峰并峙的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民国间对牡丹、梅花前后不同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两花象征意义的两极互补,两花并尊是我国国花的最佳选择,四、牡丹、梅花作为我国国花的历史值得全面尊重,牡丹、梅花是海峡两岸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国花,加之编者按:国花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与国旗、国歌、国徽同属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重要象征,备受世界各国人民重视和喜爱。
我国迄今没有法定意义上的国花,国人每多引以为憾,成了一个长期困挠的文化问题。
如今倡导文化复兴,加快“文化强国”建设,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机遇。
程杰教授以文史学者长期关注这一问题,该文从我国国花历史的梳理考述入手,对国花评选中呼声最高的牡丹、梅花两花作为国花的文化渊源、历史轨迹彰明事实,进而即史究理,以故鉴今,对我国国花评选的理念和措施提供了许多勾沉辨误,明辟而切实的建议,值得我们重视。
中国国花:历史选择与现实借鉴程提杰要我国迄今没有法定意义上的国花,历史上却有一些传统说法和既定事实。
唐宋以来,牡丹、梅花雄视群芳,深受人们推崇。
明清时北京地区有些牡丹景点以“国花”。
“五四”命名,民国初年人们多视牡丹为国花新文化运动后,人们对牡丹的国花之称出意在富贵荣华等多感不满,而主张选用富含精神品格象征意义的菊、梅等。
于帝制时代、北伐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内政、教育等部门拟议梅花为国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1929年2月,国民政府正式通令全国以梅花为各种徽饰,客观上承认了梅花的国花地位,社会各界更是热情响应,造成梅花为国花的既定事实。
深入审视上述国花有关历有这样几点经验和启迪值得注意:一、国花是重要的国家象征资源和民族文化符号,广史,,大民众对此有着普遍的文化期待和知识需求,必须引起重视。
二、国花是“国家大事”以国家层面的政治决议、法律法令最为权威,是解决国花问题最理想的方式。
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研究关键词: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的研究主题、历史演变、意义及具体例证。
通过对古代花卉文献的综述,阐述花卉文献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演变过程。
同时,通过具体例证,展示古代花卉文献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点,以期为现代花卉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引言花卉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备受。
相应的,花卉文献也逐渐积累起来,形成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研究这些古代花卉文献,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花卉文化的内涵和演变过程,同时也能为现代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二、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综述1、古代花卉文献的起源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楚辞》等古籍中均有大量描写花卉的篇章,如“采采卷耳”、“兰泽多芳草”等,展示了古代人民对花卉的喜爱和。
2、古代花卉文献的演变随着历史的推移,古代花卉文献逐渐增多。
汉代有《神农本草经》,将花卉分为草药与观赏两类。
唐代则是古代花卉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涌现出许多关于花卉的诗词歌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明清时期,则出现了更多具有花卉图案的园林与建筑,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本草纲目》等。
三、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研究主题与意义1、研究主题古代花卉文献的研究主题主要涉及花卉的种类、分布、特性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
例如,《诗经》中的花卉种类繁多,涉及到草本、木本、藤本等;《本草纲目》则对花卉的药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
2、意义古代花卉文献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通过对古代花卉文献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花卉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古代花卉文献对于现代花卉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古代花卉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中国特色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四、古代花卉文献具体例证以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例,该书共记载了1000多种草药和观赏植物。
推举一种我国的国花写一篇作文
《牡丹,花中之王》
嘿,要我说啊,咱们国家的国花就得是牡丹!为啥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记得那是去年春天,我去洛阳旅游。
哇塞,一到牡丹园,我就被那满眼的绚烂给惊呆了!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牡丹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各种各样的颜色交织在一起,简直美得像一幅画。
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看啥都新鲜,看啥都觉得美极了。
我走到一朵特别大的红色牡丹面前,它那花瓣层层叠叠的,就像一个穿着华丽舞裙的仙子。
我凑近了闻一闻,哎呀呀,那股香味,真是沁人心脾啊!旁边的蜜蜂也被吸引了过来,嗡嗡地围着牡丹花转。
我突然就觉得,这牡丹花可真是有魅力啊,连蜜蜂都这么喜欢它。
我在牡丹园里逛啊逛,怎么都看不够。
这里的牡丹花不仅仅是美,还透着一种大气,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
这不就跟咱们国家一样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所以啊,我觉得牡丹作为国花那是再合适不过啦!它的美丽、它的大气、它的独特,都能代表我们国家。
以后要是有人问我,咱们国家的国花是什么,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牡丹呀!”
嘿嘿,这就是我推举牡丹作为国花的原因,你们觉得咋样呢?。
[植物作文]中国的国花牡丹花作文(精选6篇)中国的国花牡丹花作文(精选6篇)谈起牡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牡丹的花艳丽多姿,雍容华贵,被誉为“花中之王”。
牡丹的茎是嫩绿色的,“个头”并不高,但它却肩负起承托花朵的重任,没有它就没有那个粉红的大花球。
一片片卵形的绿叶吸附在茎条上,给牡丹增添一份勃勃生机。
绿油油的叶子上,趁着那雍容艳丽的花朵。
牡丹的花很大,通常由几十片花瓣组成。
花瓣的颜色也多种多样――粉的似霞,红的胜火,白的如雪,黄的若金;它们有条不紊的排列着。
在花瓣的簇拥下,花蕊也将淡黄色呈现在人们眼前。
它小巧玲珑,散发出阵阵清香,招引许多蜜蜂和蝴蝶在上面互相挑逗。
在蜜蜂和蝴蝶的陪伴下,牡丹花自信地抬起了头,挺直了身子,在春天灿烂的阳光下欢笑着,歌唱着。
这艳丽的大绣球在绿叶的衬托下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了。
牡丹国色天香的美誉真是名不虚传,它将在绚烂的春光里绽放多彩的花朵,用自己的独特风骚打扮春天,装扮人间!洛阳的牡丹十分有名,星期天,我去洛阳看了牡丹。
到了牡丹园,我不得不惊叹,那是一个花的世界,花的海洋,到处飘着花的芳香,再一看,花的品种可真多呀!穿行在牡丹园里。
一丛丛、一簇簇的牡丹,就像天上的五彩霞光,赤、黄、青、蓝、紫、粉、黑,织成了一副美丽无比的'大地毯。
细细看每一朵花,花瓣一层层的在花蕊旁边,最后的花瓣往外翘,那花的花瓣晶莹剔透。
牡丹园里,各种花朵争先恐后地开放,各种颜色也在向人们着他美好的一面。
看,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紫的似茄,粉的似霞,白的似玉。
我觉得在所有的花里,就白色的牡丹最美了,远远看去,好像皑皑白雪;走进一看,好像是几块玉石。
在那白色的花瓣上,找不着一丝污点,轻轻地摸一摸,水嫩而光滑,从花的中间一丝清香飘了出来……傍晚到了,我要回郑州了。
我心里觉得,牡丹真美,难怪那么多人赞美她。
我第一次认识牡丹花,是在2021年,洛阳牡丹花会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物遗产名录。
我爱牡丹花,是因为它的颜色很吸引我,我从小就喜欢白色。
花的传承欣赏传统花卉艺术的美丽传统传统花卉艺术是中华民族瑰宝的一部分,经过漫长的岁月传承至今。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留和欣赏传统花卉艺术的美丽传统。
一、传统花卉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花卉艺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农耕文明时期。
最早的花卉艺术表现主要出现在中国的古代织锦和陶瓷器上,人们用花朵的形象来装饰这些器物,增添其美观和艺术气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卉艺术开始被赋予更高的文化内涵。
唐代的花鸟画家王维和北宋时期的花卉画家郭熙都为传统花卉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以精湛的画技和别具匠心的创作手法,将花卉的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花卉艺术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
二、传统花卉艺术的特色与魅力传统花卉艺术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独到的表现手法。
它通过对花卉的绘画、刺绣和插花等方式,展示了花卉的形态、色彩和意境,使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得以升华。
一方面,传统花卉艺术追求平和宜人的审美情趣。
在传统花卉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清新、淡雅的色彩和柔和、流畅的线条。
这种审美体验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另一方面,传统花卉艺术注重表现花卉的生命力和情感内涵。
在花卉作品中,艺术家不仅要绘制花卉的形态,更要捕捉花卉的精神和情感。
通过精准的笔触和巧妙的构图,他们将花卉的柔美和坚强、娇媚和凛然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冲击和情感的共鸣。
三、保护与传承传统花卉艺术的重要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传统花卉艺术的了解和欣赏程度不高。
然而,传统花卉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传承。
首先,传统花卉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精神。
保护和传承传统花卉艺术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魅力,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更加引人注目。
其次,传统花卉艺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通过对传统花卉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拓宽自己的艺术眼界。
**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兰花学院环境设计学院专业年级风景园林1103姓名学号 **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5号目录中文摘要 (II)关键词 (II)外文摘要 (II)1.兰花的基本介绍1.1兰花的特征 (1)1.2兰花的分布 (1)1.3兰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1)1.4选土 (1)1.5光照水分 (1)1.6施肥 (1)1.7修剪 (2)1.8病虫防护 (2)1.9每个月对兰花管理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2)1.10兰花的水培 (3)2.兰花的园林应用2.1精致盆栽,尤显芳华 (3)2.2园区之景,别具一格 (3)2.3点缀之妙,无限魅力 (4)3. 兰花的实用价值 (4)4. 兰花的经济价值 (4)5.兰花的文化价值 (4)摘要:兰花属兰科,是单子叶植物,为多年生草本,亦叫胡姬花。
兰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具高洁、清雅的特点。
文化内涵丰富,是花卉世界里最名贵的花卉。
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
中国兰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极具观赏价值。
【22】本文将在选土,光照水分,施肥,修剪,病虫防护等方面介绍兰花的栽培,以及兰花在园林等方面的应用。
Abstract: the orchid genus of orchid, is a monocotyledonous plants,perennial herb, also called orchid. The orchid is a fragrant flower is famous for, with G ao Jie, elegant features.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is the most expensive FLO WER FLOWER world. Celebrities on itsproduct price is extremely high, is known as a gentleman of flowers.Chinese orchid cultivation in China has a history of over on e thousand years, highly ornamental value. [22] the selected soil, light water, fertilization, pruning, pest preven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e orchid cultivatio n,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orchid in the garden etc..关键词:兰花的特征。
民俗研究2010.4摘要:中国正式有国花,始于晚清。然而“国花”的名称却至迟在明代中期已经出现。考察明清时期国花名称的出现、指属及演进,探寻其间所隐寓的民间心理,对我们理解民族心态、民族习俗均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国花溯源牡丹
国花往往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民族心态的典型体现。中国最早在何时出现国花这一名称,最早的国花是指什么,她又是因何而被称为国花,这无疑是关涉中华民族心态、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问题。1904年(一说1903年)清王朝曾敕立牡丹为国花,并在北京颐和园为牡丹建立国花台,慈禧亲命刻“国花台”三字于石上。当代学者大都以为此乃中国有国花的起始。如果从现代意义的国花概念来看,这自然是正确的。然而,如果认真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在文献记载中,中国早已有国花之名,而且可以确指的仅有牡丹。也就是说,牡丹被称为国花,在钦定之前有着一个长期被民间认可的过程。惜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的梳理,故不揣浅陋,特加考索,并乞教于方家。
一、国花之称的文献考察(一)明代中期“国花”一词最早出现系指牡丹根据笔者的考索,在明代之前古籍中虽有“南国花”、“故国花”等记载,但“国花”并非一个独立的词。至明代“国花”作为一个词始最早出现。现存最早的记载为李梦阳《牡丹盛开群友来看》一诗:吾家何处牡丹园,扬子岗西古宋原。忽有芳菲妍岸阁,岂期车马驻江村。怜香
中国国花溯源扈耕田
120实怕青萝掩,在野虚愁蔓草繁。碧草春风筵席罢,何人道有国花存。1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原籍庆阳(今属甘肃),童年时徙居于河南开封,为明代前七子领袖。诗中所云“古宋原”即指开封一带。据其卒年可知,牡丹最迟在嘉靖九年(1530)已经有了国花之称。明代中期另有一处将牡丹称为国花的记载。邵经济《柳亭赏牡丹和弘兄韵》有云:红芳独抱春心老,绿醑旋添夜色妍。自信国花来绝代,漫凭池草得新联。香窥蜂蝶偏多恨,笑隔云沙亦可仙。胜赏百年拚共醉,繁华那更胜今年。2
邵经济(1493—1558),字仲才,号泉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该诗虽写作年代尚无法认定,但自不晚于作者的卒年。除此之外,明代中期黄省曾的《江南曲》三十首之二十七亦出现了国花一词:“九逵担杂英,朱门竞相买。国花委青郊,零落无人采。”3
黄省曾(1490—1540)字勉之,号五岳山人,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惜其诗中之国花所指,今已无法考实。(二)晚明牡丹称为国花者渐众且出现国花台建筑至晚明,文献中将牡丹称之为国花者渐众。刘侗《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有北京极乐寺因广种牡丹而修建国花堂的记载,国花堂遂成为考察国花起源的一条重要线索。《帝京景物略》一书刊刻于崇祯八年(1635),故周士琦先生曾据此认定国花堂的建立应在1635年之前。4然国花堂建立的具体时间,周先生却没能予以详考。其实袁中道《珂雪斋集》对此有明确记载:
极乐寺左有国花堂。前堂以牡丹得名。记癸卯夏,一中贵造此堂既成,招石洋与余饮。伶人演《白兔记》。座中中贵五六人皆哭欲绝,遂不成欢而别。5
这里明确提到了国花堂建立的时间为“癸卯夏”。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北公安人,为著名的公安派三袁之一。据其生卒年,则其所云癸卯夏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这比周士琦先生提出的1635年之说早32年。
中国国花溯源121民俗研究2010.4
在袁氏诗文中除“国花堂”之外,亦有单独提到“国花”一词者。万历四十四年(1616)杨鹤主盟,袁中道等人参与了海淀李戚畹园举行的一次文人雅集。其《海淀李戚畹园大会》诗有云:“野鹤止同家鹜狎,国花长作圃蔬看。”6
所谓李戚畹
园乃明神宗朱翊钧外祖父李伟所建,简称“李园”。又因李伟被封为武清侯,亦称“武清侯别业”,其正式名称则为“清华园”。其故址位于今北京大学西墙外,方圆十里,在“都下为名园第一”。7袁中道诗中并未明确所谓的国花究系何指,但考察其园中花卉的种植情况,此一问题便不难解决。据记载,清华园“植物配置方面,花卉大片种植的比较多,而以牡丹和竹最负盛名于当时,园中有牡丹千计,……园中牡丹有很多异种,以‘绿蝴蝶’为最,开时是称花海。”8可见清华园之花以牡丹最负盛名,种植极多,且有花海之称。袁中道诗中所云“国花长作圃蔬看”自是言牡丹种植之普遍、种植面积之大,故所称“国花”仍然是指牡丹。与袁中道生活大约同时的一些文人,在其诗文中亦有将牡丹称之为国花者。如著名诗人、浙江金坛王彦泓(1593—1642)《有赠》诗云:“国花第一数姚黄,更共明珠字夜光。”9诗中的姚黄为牡丹珍品,素有花王之称。福建郭良翰(生卒年不详)有云:“人生若行路,前经险阻,则后必通衢,亦似国花。葩艳独先,则零落必早。”10此处虽未明言国花之所指,但文中将国花与葩艳花开之先后进行对比,指出国花晚开,正与牡丹暮春始开的特点相吻合。因此结合当时牡丹已经被许多人称为国花的事实,这里的国花指牡丹是无疑义的。除了以上数人,诗文中“国花”一词在晚明文集中还出现过一次。沈德符《长至夜听寒仙歌即席赋赠》云:“合閟添宫线,帏开见国花。颜温初过酒,吻燥偶需茶。学态鸿窥户,寻香蝶忘家。自翻冬白纻,歌谱不须夸。”11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一字景伯,又字虎臣,浙江嘉兴人。他所云国花何指,今已无法考究。(三)清代国花之称的流传至清代,文人诗文之中国花一词出现更多。其中的一大部分都是游览、题咏国花堂之作,可以说国花堂是清代国花一词流传的主要阵地。宝鋆、斌良、陈夔龙、刘嗣绾、张祥河、朱琦、唐晏、王芑孙、孙士毅、王拯、李慈铭、洪亮吉、程恩泽、法式善、陈衍等人均有此类诗作,不一一述引。需要注意的是震钧《天咫偶闻》有载:“极乐寺明代牡丹最盛,寺东有国花堂,成邸所书。”12张祥河《廿九日又集同
122人极乐寺看海棠》亦云:“国花堂上有清晖,成邸留书墨采飞。”13这里的成邸即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为乾隆第十一子,嘉庆之兄,曾被封为成亲王,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从他亲自题写国花堂匾额来看,牡丹称为国花已经被清代王室所认可。在与国花堂相关的诗作文之外,清代提及国花者笔者所见有五处。一是施闰章《牡丹赋》云:“罗群芳于四时,推国花之独冠。”14
二是程恩泽《赐墨楼诗和云西
宗伯前辈元韵》云:“好筑楼藏乌玉玦,国花庭院露初垂。”其自注云:“先生庭前牡丹颇盛。”15此二处所云之国花均明确指牡丹。另有两处见于樊增祥诗中。其《改岁》云:“改岁已过三十日,老来襟袍觉闲宽。英雄人每轻边幅,格律诗如养内丹。家酿速成缘水短,国花晩达为春寒。清尊首置芳梅下,万紫千红次第看。”16此诗中之国花很难考实其所指。其《贺人生子》云:“人似国花开正午,子如仙李应长庚。”17这里虽仍没有明确国花之所指,但是所用的却是正午牡丹的典故。其典最早出于《梦溪笔谈》,系颂扬欧阳修之精鉴,但后来被民间赋予了富贵全盛之意,成为民间著名的吉祥符号之一,正于此诗中之意相合。故本诗所指之国花应是牡丹。最后一处则见于方浚师《蕉轩随录》。其《春宫允遗诗》录长白春玉峰先生(春辂)《和临皋前辈海棠诗韵》云:“回首昔年鸿爪印,国花犹记咏禅房。”18不难看出,此处之国花系指海棠。海棠何以成为国花?其实这里边有一个误会。震钧《天咫偶闻》云:“极乐寺明代牡丹最盛,……后牡丹渐尽,又以海棠名。树高两三丈,凡数十株,国花堂前后皆海棠,望之如七宝浮图,有光奕奕。微风过之,锦裀满地。”19又陈衍《石遗室诗集》云:“极乐寺是二十九年前旧游,海棠数十株大皆合抱,今十无一二矣。国花堂匾尚存。”20由此可见,国花堂之牡丹后来已渐尽,为海棠所代替。从清代后期游览国花堂的诗作中也可看出,此时国花堂的胜景已经是海棠。然国花堂之名称、国花堂之匾额犹在,这便使不悉国花堂由来之人错误的将海棠当作国花了。
二、明清国花之称流传的特点纵观明清时期国花流传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特点:1.在古代关于国花的记载中,惟一可以确切指属的是牡丹。在明代“国花”作为
中国国花溯源123民俗研究2010.4
一个词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堪称凤毛麟角。除了有两处不可确考之外,其他所指皆为牡丹。因此我们可以说,牡丹是明代惟一可以确切指称为国花之花,也是中国最早有国花称呼之花。至清代,由于国花堂的影响,国花一词流传更广。清代文献中,虽有一处因对遗迹考察不慎而误将海棠称为国花,另有一处无法确指之外,其他所云国花均指牡丹。因此牡丹不仅在古代被称为国花的次数上有着绝对优势,而且是古代唯一可以确指的国花。2.将牡丹称为国花就地域而言有着一定的普泛性。以上称牡丹为国花的诗文中,尽管能够确切考证出所歌咏之地者仅限于北京及开封为代表的北方地区,但如果从作家的籍贯而言,在明代就已经包括了湖北(袁中道)、福建(郭良翰)、浙江(王彦泓、邵经济)等南方文人,至清代更是遍及大江南北。此足以说明当时称牡丹为国花,已经超越了地域意识,而体现出一种极高的普遍认同感。3.将牡丹称为国花经历了一个人数愈来愈多的过程。从以上所引诗文不难看出,自明代中期李梦阳诗中将牡丹称为国花之后,至嘉靖、万历其人数渐众。至清代,国花堂作为极乐寺里边的著名建筑,为京城士庶胜游之地,因而牡丹国花之称借此而得到更广泛的流传。4.牡丹的国花之称经历了由民间逐渐走向宫廷的过程。明代中期,称牡丹为国花者,主要限于李梦阳等文人诗文中。但至晚明,袁中道《海淀李戚畹园大会》为外戚家举行的文人雅集而作,而国花堂不仅是朝中中贵所建,而且朝中人士多冶游于此。这些均说明牡丹为国花已经为朝廷及官方所瞩目。至清代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亲自题写国花堂匾额,进一步说明牡丹的国花之称已经得到了王室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晚清敕立牡丹为国花并不突兀,而是一件极其自然之事。
三、牡丹被崇为国花的民间心理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其前代文化的一个重写本。这个“重写本反映了所有被擦除及再次书写上去的总数。”21因此明代牡丹如何能够在百花之中脱颖而出,擅有国花之美名,是民间审美经验长期积淀与明代社会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唐宋牡丹别称所隐寓的国家、政权意识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