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地球仪》教案 7.doc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5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1章第2节《地球仪》word教案在地球仪上查找我们生活的地点总课时: 3 第 1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个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预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刻安排引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再问(盘子是什么形状的?)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读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件及课本6页彩图《人造地球卫星从宇宙中拍照的地球照片》。
[讲解]教师依照学生的读图情形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两个小问题。
学生观看地球卫星照片,说明地球的形状。
使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能够说明地球的形状。
同上。
5分钟5分钟进行讲解。
[读一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页读一读《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并展现课件[讲解]教师依照学生的阅读、阅图情形进行讲解。
2、地球的大小[读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6页图1-1〈〈地球大小示意图〉〉及课件[讲解]教师依照学生的阅图情形进行讲解。
[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导学丛书中1、2、3页中的练习。
学生听课。
以小组的形式讨论:1、通过阅读能够叙述出古代的天圆地点说。
2、通过阅读课件能够分析出月食的形成过程。
3、学生依照课下搜集的资料及课本图1-2〈〈麦哲伦率船队环球探险航线〉〉能够阐述麦哲伦的探险环球过程。
学生听课。
学生阅图;能够说出地球的赤道半径合、极半径和赤道周长的长度。
学生听课。
学生做练习。
通过阅图、阅读能够描述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同上。
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地球有多大。
同上。
巩固本节所见内容。
3分钟10分钟3分钟10分钟3分钟6分钟板书设计第一章查找我们生活的地点第一节在地球仪上查找我们生活的地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课后反地球是人类生活的星球,但人类对自己生活的地点了解的并不多,通过课堂上观看学生,听课比较认真,与老师配合比较紧密,完成练习情形较好,因此达标成效较好。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1章第2节《地球仪》word教案(5)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2.能借助地球仪上的要紧标识,准确辨认位置,画出麦哲伦的航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情愿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查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
科学知识1.明白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2.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明白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
3.认识地球仪上的要紧标识:经线、纬线、方向、赤道等;明白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及地球仪的要紧标识教学难点:能设计实验研究海陆分布的比例依照经纬度确定某物的位置教学预备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讲解: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一样不能观看其全貌。
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出示地球仪)。
建立模型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新授:活动一蓝色的星球1、模拟讲解:请慢慢地旋转地球仪,注意观看它的颜色,你发觉了什么?面积最大的颜色是什么?学生观看并交流发觉。
提问: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占的面积最大,它是用来表示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呢?小结: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
鼓舞学生依照那个特点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
2、填图讲解: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
你明白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依照学生的回答情形教师予以补充总结。
布置任务:你明白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请对比地球仪,把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书上52页的图中,并尝试记住。
(提醒学生字写小点)学生填图。
课件出示没有文字说明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关心学生记住他们的具体位置。
3、估测引导学生质疑:我们差不多明白地球的要紧地貌为海洋,然而它所占地球的表面到底比陆地多多少呢?我们能想方法作出科学的估测吗?学生摸索、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方案进行选择(如学生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则引导学生按照书上的方法进行)。
粤教版地理七上第1章第2节《地球仪》教案日期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教学内容地球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白地球的模型;把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和经度与纬度的判读规律。
会识别赤道,南、北回来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把握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和明白低、中、高纬的划分。
能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和两地之间的相互方向;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地球仪”过程与方法采纳非分组观看、比较、讨论、动手制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观看、探究发觉、讨论交流、合作互助中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和动手制作活动,进一步积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把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1、把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2、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具器材地图导学过程批注[第一课时]地球是个球体,可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说,地球太大了,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确实是地球仪。
活动一:展现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对比手中地球仪,小组讨论总结二者的异同。
总结: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地球上的地理事物被化作一定的地理符号(图例)标注在地球仪上,且有文字说明。
3、地球仪上有地轴,能够使地球仪转动,但地球上没有4、地球仪上有经纬线,但地球上没有。
依照学生的汇报发言,老师适当总结并简单加以说明。
活动二: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北极点、南极点、赤道、北回来线、南回来线、北极圈、南极权、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等事物,认识到地轴是倾斜的(能够穿插关于地球仪见笑的讲解,但要简单说明地理原理)。
说明:在使用地球仪过程中,教师用大地球仪演示,学生采纳组长负责制,互助合作,照管到所用同学。
活动三: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地球仪,依照老师黑板上展现的表格提示,比较经纬线的不同和经纬度的分布规律。
1.2 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
2.利用地球仪观察并总结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3.明确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4.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形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利用地球仪观察并总结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2. 明确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什么是地球仪?它是有什么组成的?通过地球仪我们能学到什么?(地球仪)讲授新课1、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制作成的地球模型就是地球仪。
借助地球仪,我们可以观察和认识地球。
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
地球仪上有大洲、海洋、经纬线、国家和城市、山脉和河流等。
地球仪围绕地轴转动。
2、经线和纬线地球表面并没有经线和纬线,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就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标出了经线和纬线。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的圆圈,叫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纬线是圆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所指的方向是东西方向。
纬线几条重要的纬线如下图所示: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经线。
经线的形状是半圆,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所指示的方向是南北方向。
相对的两根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经线观察下图,总结经线和纬线的特点3、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能绘出无数条纬线,人们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而给经线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之和等于180°,东经对应的经线是西经。
向东增大的是东经,向西增大的是西经。
东经和西经的划分如下:在地球仪上,能绘出无数条纬线,人们为了区别不同的纬线,而给纬线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纬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纬度越高纬线长度越短;纬线往北度数增大是北纬,往南增大是南纬,在0°纬线的北边是北纬,在南边是南纬。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如下:4、东西半球的划分为了不使同一块陆地(国家、大洲)被切割为两个不同的半球,人们发现20°W和160°E穿过的陆地最少,因此把这个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分界线。
第一章认识地球第二节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能够标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时内容①地球的表面积是_________平方千米。
②本初子午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的度数。
③经线、纬线的形状、长度、方向。
④朗读知识之窗。
二、新课内容:交织经纬网自学指导:1、经纬网有什么作用?2、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15,思考下列问题。
①某轮船在西经1500,北纬300的海域遇难发出求救信号,请在图1.15中标出遇难船只的位置。
②在地球仪上找出你的居住地和首都北京的经度和纬度。
③完成课本P15活动第3小题。
三、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四、检查、点拨。
思考题1——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用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来确定。
(引导学生如何确定地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思考题2——①学生标出地点,教师检查。
②每4—6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在地球仪上找北京的经纬度。
③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书上所示的地点的经纬度。
(广州、圣弗朗西斯科、东京:1400E、360N;洛杉矶:1180W、340N。
)五、练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练习,学生练习,教师讲解。
六、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七、活动:请大家自选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在班里同桌之间对比之后,看一看谁做的比较好,谁的做错了。
步骤:①在圆形物体中部用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指南北两极)②穿过一根铁丝为地轴,向上的一端为北极,指向北极星。
③转一转(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自造成昼夜更替)。
④将铁丝弯出倾斜的底座(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0的夹角)。
⑤画出经线(经线是连接两极的半圆,也叫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
⑥标注经度。
(本初子午线的位置、东西经的划分、18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⑦画出赤道。
初中地理粤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地球仪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会运用经纬网写出点的经纬度,学会根据经纬度定位置。
2、会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区分低中高纬度、复习南北和东西半球;能看图分析简单的经纬网。
3、能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运用经纬网写出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定位置。
难点预设:能看图分析简单的经纬网。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导入
2【活动】教学过程
引导〗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回答】球形(球体)(学生也有可能回答圆形,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可以让学生列举圆形的物品和球形的物品,然后教师再进行比较)
〖引导〗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那么我们的前人是怎样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页,读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1章第2节《地球仪》word教案(7)○教学目的1.使学生明白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重点)2.使学生明白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明白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明白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重点)○教学方法:观看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刻:约分钟。
○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教学过程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同学们,假如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伙儿都会毫不犹疑地说:“是地球”。
然而,作为地球上的公民,可能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形,第一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答: [结合经纬仪回答] 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
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
地球的最大周长叫赤道。
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赤道半径6378 千米,极半径6357 千米,两者相差21 千米。
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专门少,假如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那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平均半径为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伙儿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教养课题在地球仪上寻寻咱们生涯的所在总课时: 3 第 2 课时教学目标教养重点通过小组合作进修攻破地球自转跟公转的意思谁人教养重点教养难点通过小组合作进修处置地球自转跟公转的意思谁人教养难点教养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进修法教养准备教养课件教学过程教师运动计划老师运动计划计划用意时刻安排引入:[想一想]黎明,朝阳东升;黄昏,朝阳西下。
白天跟黑夜轮回来去,不断交替出现。
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天然现象是怎样样发作的呢?冬季昼永夜短,冬季昼短夜长,这种天然现象又是怎样样发作的呢?二、地球的自转跟公转1、地球的自转[做一做]对比图1-3用地球仪跟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
以手电筒发出的光模拟太阳光,牢固照耀在地球仪的一侧。
面临地球仪自左向右坚定地球仪。
留心不雅看地球仪外表各点向光跟背光的变更情况及地球自转课件[讲解]教师按照老师的不雅看情况进展讲解。
2、地球的公转[读图]教师指导老师浏览讲义8页图1-4〈〈地球的公转〉〉及课件探讨考虑教师提出的两个小咨询题。
老师不雅看教师的演示试验,说出地球仪外表各点向光跟背光的变更情况。
老师听课。
老师读图:1、说明地球公转的偏向跟公转轨道形状。
2、说明地球公转时地轴的抱负让老师带着疑咨询去听课,增强老师的听课看法。
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发作的现象。
同上。
能够说出地球公转轨道形状跟公转偏5分钟10分钟2分钟10分钟[讲解]教师按照老师的浏览、阅图情况进展讲解。
[读图]教师指导老师浏览讲义9页图1-5〈〈二分二至日寰球各地周永夜短的变更〉〉及课件[讲解]教师按照老师的阅图情况进展讲解。
[训练 ]教师指导老师在讲堂上实现导学丛书中1、2、3页中的训练。
有无变更。
想一想,地球是“直着身子〞仍然“歪着身子〞在公转?老师听课。
老师阅图:1、不雅看春分日跟秋分日寰球各地周永夜短情况。
2、不雅看夏至日寰球各地周永夜短情况。
3、不雅看冬至日寰球各地周永夜短情况。
4、想一想,夏至日跟冬至日寰球各地昼永夜短变更有何差别?老师听课。
第二节地球仪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重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约分钟。
○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教学过程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
答: [结合经纬仪回答] 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
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
地球的最大周长叫赤道。
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 千米,极半径6357 千米,两者相差21 千米。
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 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
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
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
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
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 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
(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最大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最大是90°。
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 ,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
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 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