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备考研讨中考《考试说明》解读及复习备考要求2008...
- 格式:ppt
- 大小:182.50 KB
- 文档页数:29
. . . ....江苏省2008年高考各科考试说明解读及其复习建议(根据盐城市2008年高考说明解读会议研讨内容整理)语文一、关于“考试能力要求”的解读一要抓住各层级能力要求中的关键词。
如“理解”中的“简单的解释”,“分析综合”中的“分解剖析”“归纳整理”,“鉴赏评价”中的“鉴别、赏析和评说”等。
二要研究各项能力考查在试卷中的呈现方式。
三要与其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结合起来比较分析,看各种能力具体在哪些方面的内容中考查到。
在六种能力中,B、C、E级的能力考查最多,也最重要。
二、关于“考试内容及要求”的解读必考内容——文言虚词应抓住重点,不必平均用力。
语言运用中汉字书写、标点在作文中考,修辞在仿句或表达生动中考。
因此所列九个考点实际只有六个点,考其中的五个。
写作要让学生明白高考阅卷普遍讨厌所谓的“文化散文”,主要因为其“满地打滚”(以司空见惯的老素材通吃所有命题)、“口吐白沫”(抽象的抒情、缺乏真情实感)。
选考内容——只考B与C层级的能力,即理解与分析综合。
两类文体的阅读都要复习,不能将宝只押在某一类文体上。
考场上却不能兼做,只能选做其一。
因此要指导学生迅速选择其中的一类,不能因犹豫不决耽搁了后面的时间,特别是写作所需的时间要保证。
资料选择上,因是新题型,现成资料较少,可从《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月刊》及前几年北京卷上找有关题目进行训练。
加试内容——回答文言语段的有关问题,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中所设计的问题可作复习中的参考。
名著名篇阅读,十部中考到七部。
无方向的阅读是没有实效的,要指导学生精读、泛读相结合。
泛读主要是介绍式的,要设计有一定深度的导读提纲,帮助学生阅读了解;精读则要精选重要片段,让学生阅读掌握,熟悉名著的具体内容。
三、关于“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的解读必考与选考卷总分160分,总题量20道。
除写作70分外的90分中,现代文占38分,古诗文占34分,语言运用18分。
2008年中考数学复习建议数学的复习要讲究策略。
●一定要弄清《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强化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
避免进行偏、繁、难题目的练习,避免题海战术,并注重核心内容的学习。
●在进行基础性题目(如填空、选择题,小型解答题)的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到知识的覆盖面,重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知识的难易程度,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把握住概念、结论、方法的探究过程。
要适当加强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图形、文字阅读能力和运算技能的培养。
●关注应用性问题。
数学来源于社会和实际生活,又应用于实践。
在复习中,注重对来源于生活中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的学习。
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而逐步提高解题、分析的能力。
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看待、解决一些问题,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时效。
引导学生合理地制定复习计划,注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善于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对做过的题要及时总结经验,寻找其规律和特点,学会举一反三。
2008年中考数学复习建议分为三轮:第一轮:分两个阶段,数学基础不算好的同学,要将第一轮时间放长,而基础好的同学可相应缩短此轮时间。
第一阶段将知识分块,复习为主。
重点放在课本基础知识重现、重建上,要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落实,基本方法的再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知识分块方案1.实数2.整式3.一次方程(组)4.不等式与不等式组5.分式6.一元二次方程7.一次函数8.反比例函数9.二次函数10.几何初步11.认识三角形12.三角形全等及有关证明13.平行四边形14.梯形15.视图与投影16.图形与坐标17.图形的变换18.图形的相似19.解直角三角形20.圆的认识21.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22.数据的收集与表示23.数据的代表与数据的波动24.概率第二阶段,在经过第一个阶段摸清基本知识的脉络以后,开展系统复习,保证在基础知识试题上不丢分。
解读中考考试说明一、《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区别考试大纲规定了各学科的考试目标、内容范围、能力要求和题型示例,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考试说明》是在清楚《考试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写,对本次考试卷的试卷结构和考试题型进行说明。
实际上,《考试说明》是《考试大纲》的细化或补充,在总体体现《考试大纲》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具体化要求。
二、《考试说明》的重要性《考试说明》是由各学科命题组的老师编写的。
也就是说,这是中考出题人编写的册子。
所有的试题都需要依据这本册子来制定。
那么,换句话说,倘若考生复习的内容不在这本册子的要求范围之内,那么即使考生的基本功再扎实,也不可能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
而倘若考生把这本册子上的内容全部吃透,那么考生在中考时就会得心应手。
因此,《考试说明》实际上起到了提前告知的作用,它将考试的内容和题型提前告诉给考生和教师,让所有的考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复习,同时对题目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三、学生使用《考试说明》阅读时的注意事项在阅读《考试说明》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注意:①仔细研读。
这个时候,不仅需要考生彻底搞清楚中考的考试内容和难度要求,还需要考生拿出课本,把《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在书上一一找到,查漏补缺、落实到位。
②了解《考试说明》的变与不变。
一般来说,考试说明下发之后,媒体都会请各学科的名师对《考试说明》较前一年的变化进行解读。
考生了解了《考试说明》中存在的变化,也就洞悉了今年中考的命题趋势,在复习的时候也将更有侧重。
③认真对待题型示例。
这些题目大都标注了难易程度,可以使同学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其最主要作用就是为了避免考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时间都浪费在一些偏题、怪题和超出难度的题目上。
四、策划人员从考试说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考试形式(闭卷还是开卷、分值设置、时间设置、是文综、理综还是单科考试)2.试卷结构(试卷分几部分,各部分的分值设置,各部分试题的题型、内容、难度的排列顺序及要求)3.试题难度【可以是一个题目也可以是部分题目的难度,还可以指整套试题的难度,试题按其难度分为较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一般每个地区都会有固定的试题难度(或题型难度比)】。
2008高考《考试说明》解读与备考建议一、解读《说明》1、继承性指导思想应是“平稳过渡,体现新观念”。
(1)传承以往命题的成果。
从试题的风格和命题的技术看,今年的政治试题将会传承往年试题的优点。
从题型上看,仍沿袭了选择、材料解析和问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仍采取了主题式的形式。
命题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突出了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
题目设计平实、直朴,不会过分追求“海派”风格,不追求题目的花样翻新和形式的时髦,具有浓厚的“京派”试题特色。
试题难度约在0.65左右,学生比较适应。
这些会保证了政治高考的平稳过渡。
(2)彰显新课标的理念。
试题全面体现新课标理念,具体表现在:一是试题突出题目的新情景、新材料、新设计。
所有选择题都是通过文字材料、图文材料而营造命题情景,突出考察信息释读能力的考查。
二是突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特别是材料解析题,要求从材料中总结答案,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查。
三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增加了答案的开放性。
2、选择性简析题占试卷题型比例的30%,必做题2题,选做题2题中选做1题,每题12分,共36分。
这一部分是重点,高考分数离散点,也是考好考不好的关键部分。
上有单项选择题55%,下有15%探究题。
答简析题有三关:一是审题关,选哪个题顺手,解决一个字“准”;二是时间关,思维敏捷,组织答案迅速,解决一个“快”字;二是要点关,答案从哪里入手,内容要全,要无解可击,解决一个“全”字;3、时代性联系现实,贴近实际,反映社会热点,是今年试题的特点。
反映我国政治生活中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改革问题、和平问题也都与现实的热点问题相呼应。
时事政治背景材料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党的十七大的有关内容:(1)关于过去五年的评价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地五年。
中考备考研讨会发言稿中考备考研讨会发言稿篇一:中考研讨会发言稿1、明确方向(1)认真研读《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
因此复习要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和个人研读等多种形式认真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明确考试的范围和具体要求,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排队,分清主次,分清难易点,弄清楚有关的考点及其所要求的识记理解应用等能力层次,把握基本知识复习的重难点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方向明确,复习有的放矢。
(2)加强集体备课及与学科专家的沟通和交流为了最大程度提高复习效率,我们还应该加强集体备课以及与教研员等学科专家的沟通和交流。
学科专家通常都有着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与教研员等学科专家的交流可以改变我们一些落后的教学观念,加深我们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凝聚学科组的智慧,便于老师们查缺补漏,有助与备考。
2、夯实基础任何形式的考题总是以基础知识作为载体,复习时要以教材为根本,落实《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新的要求,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
落实基础知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按课本顺序进行章节复习,这个阶段要熟记各种基础知识,重视课本的阅读,阅读有关概念和原理,阅读有关物质在生活、生产上的实际应用的内容,仔细体会课本上图片的作用,加深理解,力求弄清本质。
第二阶段以知识块复习为主,主要将基础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网络,以C、O、Fe为中心形成元素化合物网络;以质量守恒为中心形成化学计算网络;以药品、仪器装配形成实验技能体系。
3、面向全体,序化训练(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求学生干什么,都有明确的目标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力争把目标落到实处。
(2)内容设置合理:讲课内容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反复强化.(3)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孩子的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高的学习热情.(4)深化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学情,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交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优补差,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名师解读2008年中考数学考试大纲
总体稳定,难度未变局部调整
2022年中考数学《考试说明》本着总体稳定、局部调整、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在科学、严谨、成熟、规范上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和充实。
《考试说明》体现了课程标准在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要求;注意了考试的延续性,如试卷结构与2022年相比保持不变,试卷难度保持稳定;体现了发展性,在考试内容及要求中对考试要求(原考试水平改为考试要求)的三个层次(基本要求、略高要求、较高要求)重新进行了界定,包含了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不同程度的要求,便于操作和把握。
另外,2022年数学《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及要求中对知识和考试要求细目表重新进行了修订,统一了一些问题的表述和要求,使其更加明确、具体化和具有可操作性:调整了一些知识点的考试要求层次和语言表述,例如对平面直角坐标这个知识,把考试要求中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由基本要求调到略高要求;为了更清楚地表述试卷中题目的类型、难度要求和对能力的要求,在题型示例中增加了一些题目。
第 1 页共1 页。
08年与07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说明比较数学08年与07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说明数学科目比较如下:1.考试范围以及试卷结构方面没有大的变化,数学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学习内容为考试范围,适当兼顾北京市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数学学科考试的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作图题等);试卷由第I卷和第II卷组成,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试卷知识内容的分布情况为:数与代数约60分;空间与图形约46分;统计与概率约14分;试卷试题难易程度的分布情况为:较易试题:约60分;中等试题:约36分;较难试题:约24分;试卷题型的分布情况为:选择题:约32分;填空题:约16分;解答题:约72分.2.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具体变化如下:(1)数与式:立方根:07年要求为“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立方根”,08年为“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立方根”.(2)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07年基本要求为“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数学模型,感受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思想”08年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07年无较高要求.08年较高要求为“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07年略高要求为“会用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的结果是否合理;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有初步的认识”08年为“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断根的情况”(5)梯形:07年较高要求为“会灵活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分解梯形”.08年无较高要求(6)频数和频率:07年基本要求为“通过实例,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能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08年为“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能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7)概率:07年基本要求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08年为“了解概率的意义;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07年较高要求为“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08年为“能用概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读《200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数学考试说明》《200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说明》已经出台,从《说明》来看,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大,试卷分值仍为120分,题目类型为选择、填空和解答三种类型,0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仍是以合格初中毕业生为对象,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考试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级中等学校的招生录取工作,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中的中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第1篇一、教研背景随着中考的临近,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中考成绩,学校决定开展中考复习备考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专题讲座、经验分享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复习效果,确保我校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教研目标1. 提高教师对中考考试大纲和命题趋势的把握能力。
2. 优化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3. 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 增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教研内容1. 中考政策解读2. 复习策略与方法3. 专题讲座4. 经验分享5. 教学观摩与反思四、教研过程(一)中考政策解读1. 时间:2022年3月15日2. 地点:学校会议室3. 参与人员:全体九年级教师4. 内容:- 解读2022年中考政策及变化- 分析中考命题趋势- 明确中考复习方向(二)复习策略与方法1. 时间:2022年3月20日2. 地点:学校多媒体教室3. 参与人员:全体九年级教师4. 内容:- 分析各学科特点及复习重点 - 探讨各学科复习策略与方法 - 分享优秀教师的复习经验(三)专题讲座1. 时间:2022年4月5日2. 地点:学校会议室3. 参与人员:全体九年级教师4. 内容:- 英语写作技巧- 数学解题思路- 物理实验与解题- 历史时间轴梳理(四)经验分享1. 时间:2022年4月12日2. 地点:学校会议室3. 参与人员:全体九年级教师4. 内容:- 分享优秀教师的复习经验- 交流教学方法与心得- 针对性问题进行讨论(五)教学观摩与反思1. 时间:2022年4月19日2. 地点:学校多媒体教室3. 参与人员:全体九年级教师4. 内容:- 观摩优秀教师的复习课- 分享观摩心得- 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五、教研成果1. 教师对中考考试大纲和命题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教师掌握了各学科复习策略与方法,提高了复习效率。
3.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掌握了应试技巧,增强了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