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人才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1科技人才培养的前提

加大科技人才培养政策创新的力度。只有及时构建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前瞻性,同国际接轨的科技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并能予以认真落实,才能有效保证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科技人才培养政策调节重心是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政策,扩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后备科技人才政策,推动科技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加大科技人才培养规模更要提高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要应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强问题,在政策方面,就要进一步引导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科技人才,需要从小抓起,因此,在政策方面要加强基础教育中的能力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兴趣,提高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政策,大力培养青年拔尖人才。

2开放的体系是培养创新能力赖以生存的土壤

高校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并且高校自身在学术上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开放的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兼容并包、学术平等。正是做到了开放所以才有各种成熟的非成熟的、体系的非体系的假说、学说有存在的可能性,也才使创新从根本上有了生存的土壤。

创新能力培养不应是空洞的学校制定的政策性强调,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使其发挥其创造性的平台,有了这样一个平台高校的学术创新能力随着新的假说和理论的不断提出而提高,学生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不断有新想法迸发的开放的平台上不受传统约束的思维也会不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两者将会相互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就有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一个自闭体系往往会导致学术的不平等,在非开放的体系中权威与非权威有着绝对的不对等性,这样往往使新的学说和假设的产生和接受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程,这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统计学家、数学家万普尼克(Vapnik)。他是统计学习理论(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的主要创建人之一。该理论也被称作VC理论(Vapnik Chervonenkis theory)。这一理论最早出现在他做博士期间的论文上,当时他的导师(统计学界权威)并不认为其的方法是正途。好在他的导师还算开明,并没扼杀他的想法,尽管这样,就是因为他的理论不为当时的权威所认同,导致万普尼克的理论三十在其论文发表三十年后才被人关注并广为应用。

在学术上一个开放的体系下新理论和假说有充分的存在空间,而且新理论和

假说的提出必然吸引更多的人去进一步论证其正确性或去推翻其假说,这样也就是创新有了真实的原动力,其过程本身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说,开放的体系是创新能力培养生存的土壤。

3高校要实现人才的分层、分类培养

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对其创新性培养也有不同。高校要实现人才的分层、分类培养,就要有明确的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型人才培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要求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需采取多学科、综合性、多渠道合作培养才能满足科技人才的分层、分类培养的需要。根据人才层次的不同并考虑产业的需求设立基础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跨学科设置交叉学科专业,积极以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构建教学新体系,形成培养科技人才的新机制。

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人才的知识结构;要研究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人才。

(1) 教学与科研结合

教师不但要教学还要做科研,而且是通过开创性的科研来培养创造性人才。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需要有大的转变,教师的素质和学术水平要有一个适应和提高的过程,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由传统的“灌输”型向启发式,指导型发展。

(2) 采用适当的激励政策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学术水平

提高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因为,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就没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良好的激励政策体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优秀的师资流失问题。激励政策体系手法要多元化、同国际接轨、注重落实力度等,在物质激励上充分体现出公平原则、发展激励政策关注发展空间问题。鼓励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承担重要课题任务,这样有利于人才培养可持续的发展。

(3) 加强素质教育建立学生学习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学分制、促进跨校选课,建立优秀学生选国外知名高校选课以及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著名高校学习。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激励学生创新和进取的精神。使学生由“依赖性学习”转向“主动性创造性学习”。尤其需要注重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支持富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和具有开创性的课题。对研究生奖学金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允许研究生根据自己兴趣以及专长做科研并给予适当资助。高校可建立研究生科研基金,允许研究生可对自己的兴趣的领域申请科研资助,而这一领域可以不必语导师要求的领域相同。

(4) 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结合培养,重视科技人才素质全面培养

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的社会,要求科技人才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领域或其他领域的知识。这就要求对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恰到好处的相结合。制定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本科生在低年级作通识性教育,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辅修课比例,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允许学生根据兴趣二次选择专业,高年级再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训练。例如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做的改革,以本硕连读为例,前三年按宽口径专业,偏重于通识化的基础教育,后三年偏重于专业化培养,统筹安排,完成学士、硕士两个学位的课程与论文工作。这种模式可以较好地把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结合起来。

(5) 改革考试目的和方法

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关注实践与思维的能力,创新意识的验证与培育”,使考试成为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目的,设计注重能力测试的方法。提高课程内容综合度,设置学科交叉课程,改进教学和训练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精神,注重在课题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等。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学术批判性思维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倡参与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重视案例教学,综合性思维方式。

(6) 注重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然任何时候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放不可忽视,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为祖国奉献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与人共事的团队协作精神。但是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或者其课题的完成过程中以老师的实际行动为范本去教育学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所学校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风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养成优良学风将终身受益。教师的教风和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态度问题也是学风一部分,良好的学风是最有实效的品德教育。

4构建完善的网络和继续教育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借用信息化机构建完善的网络教育,深化继续教育,持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能力。“按照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造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方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以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目的”。社会发展日益迅速,就要求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因此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就必须注重“学会学习”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即“学会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除了良好的科技人才培养政策外,更重要的是高校自身在学术上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构建一个兼容并包、学术平等的氛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