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修正案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10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提高民事司法效率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事纠纷的数量和复杂程度都在不断增加,如何提高民事司法效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其中包括民事诉讼法的修正案。
本文将从诉讼程序、财产保全和证据规则等方面,探讨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如何提高民事司法效率。
一、诉讼程序的优化为了提高民事诉讼效率,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诉讼程序进行了优化调整。
首先,尽量减少审判环节,推行简易程序和调解程序,减少不必要的诉讼环节,加快案件的审理速度。
其次,建立起快速审理机制,对那些案情简单、证据清晰的案件,加大审理力度,减少延误。
此外,修正案还规定了相关诉讼期限,对当事人提出诉讼要求了时间限制,避免案件在诉讼程序上的拖延。
二、财产保全的改革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财产保全的规定进行了改革。
首先,明确了财产保全申请的条件和程序,为当事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
其次,提高了财产保全效力,对被保全财产的保全冻结措施进行了加强。
这不仅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能有效遏制被诉行为人恶意逃避法律责任。
三、证据规则的完善证据是民事诉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证据的收集和审查会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审理效率。
为了提高民事司法效率,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证据规则进行了完善。
首先,修正案明确允许当事人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电子方式提交证据,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证据的收集效率。
其次,在证据的审查上,要求法院及时作出证据裁定,避免拖延诉讼进程。
四、加强调解机制调解是解决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民事司法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鼓励当事人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并对调解程序进行了规范。
修正案明确规定了调解协议的效力,增加了对双方调解协议的保护力度。
此外,在诉讼过程中,法院还将积极推动当事人进行调解,减少不必要的诉讼环节。
五、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民事司法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起电子诉讼系统,实现电子立案、电子送达、电子证据等便利举措。
从2024年1月1日开始,虚假诉讼案件有了新规定今天是元月4日,随着新年的到来,一批新规从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其中,《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关于虚假诉讼案件的新规定,引人关注!第一次知道有“虚假诉讼”这个名词和概念,还是在关注错换人生28年事件以后。
——其实,仔细回头想想,关于错换人生28年事件的“第一次”,还真不少!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长期关注错换人生28年事件的网友都认为,经过封地一审再审的杜某枝诉大药房生命权纠纷案,就是一起典型的虚假诉讼案!理由是:涉案双方的病历资料作为唯一证据,存在严重涂改;同一时期在院生产的产妇,所持的出生证完全不同:许敏拿到的是1992年事发时已作废版的出生证,杜某拿的则是1995年马店计生站的出生证,与大药房没有半毛钱关系。
此案涉及许姚、杜郭和大药房三方,三方均认为存在偷换的可能性:许姚方认为杜郭方涉嫌为改善家族基因,用患有先天乙肝的策换走了威。
杜郭方则认为自家孩子健康评估值是9分,而许家孩子威只有6分,且存在二度窒息,许又是先出院,所以是许抛弃威,抱走了策。
大药房则认为,不排除人为因素的可能性,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如果剧情反转,将保留追责权利。
事情蹊跷的是,虽然三方都认为存在偷换的可能,但对待偷换的态度却天差地别,迥然不同:许姚一直奔走在追查真相的路上,至今矢志不移!他们想知道:当年刚生下的婴儿,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完成了“狸猫换太子”!是有心还是无意?是错换还是偷换?是工作失误还是人为犯罪?而杜郭方只是嘴上说说许姚也是偷娃贼,却从来就没有追查真相的想法,未免让人生疑!在拿到第三方支付的132万巨款后,剩下的,就只有网暴了!大药房嘴上说着保留追责的权利,行动上却毫不犹豫、异常麻利的拿家国资金给付了原告132万巨款!至于存在重大争议的涂改病历背后是否有内幕,两份迥异的出生证有无猫腻,则和操办此案的叔叔持完全相同的态度: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封地叔叔家既没有作任何司法鉴定,也没有准许双方质证,以判令大药房支付巨额赔偿款匆匆为案件画上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句号!这就是网友认为这是一起虚假诉讼的真正原因!杜某起诉大药房拿到了132万赔偿款,主要依据的是1995年马店计生站开出的出生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
诉讼法》的决定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年(卷),期】2022()1
【摘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作如下修改:一、增加一条,作为第十六条:“经当事人同意,民事诉讼活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在线进行。
”“民事诉讼活动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在线进行的,与线下诉讼活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
【总页数】3页(P96-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
【相关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草案)》修改意见的报告——2012年8月30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3.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草案)》修改意见的报告——2007年10月27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刍议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八条公益诉讼条款《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正式引入公益诉讼条款,引发了社会广泛思考。
以颜运秋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对公布的公益诉讼条款提出了诸多建议,“为公益诉讼架设制度轨道”。
但是,从现实国情出发,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负担、诉讼主体资格、受案范围、管辖等制度构架应当充分考虑法律执行与制度适应程度,能够尽可能在已有制度框架内或者现有立法进路解决。
标签:公益诉讼诉讼费用负担原告资格受案范围管辖2011年11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初次审议了《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作为此次民诉法修正的一项重大“法律民生工程”,①修正案草案第八条首次引入公益诉讼条款,“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②公益诉讼条款发布以来,在社会上引起热烈讨论与强烈反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南大学法学院颜运秋教授针对该条款,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诉讼费用负担、诉讼主体资格、诉讼请求变更、案件管辖、受案范围及起诉条件变更等六条建议③,“为公益诉讼架设制度轨道”。
④诚然,颜运秋教授作为法律学人积极为立法建言献策,体现了学者高尚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
从学术角度看,颜教授作为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专家⑤,其建议充分反映了当前环境公益诉讼理论最先进的理论成果及国外的先进经验。
但是,从立法及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颜教授的建议值得商榷。
一、公益诉讼诉讼费用负担不应单独规定颜教授建议:当事人依本法进行的公益诉讼中,被告败诉的,应承担诉讼费用。
原告败诉的,其应承担的诉讼费用,从公益诉讼基金中支付。
败诉罚金、诉讼费用收取办法和公益诉讼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另行制定。
我国民事诉讼收费制度统一规定在民事诉讼法第十一章,具体细化在国务院颁布《人民法院收费办法》中。
公益诉讼费是否应当如颜教授所建议的那样进行单独规定?笔者认为公益诉讼诉讼费用负担不应单独规定。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是我国立法机关通过的一项重要法规修正案,旨在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本文将就该修正案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进行详细论述。
一、背景民事诉讼是指公民和法人之间通过法院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司法行为。
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自建国以来不断完善,旨在维护公正、公平和合法的社会秩序。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民事诉讼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诉讼周期长、程序繁琐、成本高等,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一定影响。
因此,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出台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民事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
二、内容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诉讼程序简化为了解决传统诉讼程序繁琐的问题,该修正案简化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以提高办案效率。
同时,介绍了一些新的诉讼制度,如调解、仲裁等,鼓励当事人自行解决纠纷,减轻法院负担。
2. 证据规则改革修正案对证据的举证、提取、鉴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规定。
其中,加强了电子证据的认定和保护,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并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证据收集途径。
3. 诉讼成本节约针对以往民事诉讼过程中的高昂诉讼成本问题,修正案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例如对于一些小额诉讼案件,减免了一部分诉讼费用,并引入了法律援助制度,提供经济困难人群的法律援助。
4. 法官职权明确修正案规定了法官在诉讼过程中的权责,明确了其在审理案件中的职责、权限和限制,以保障司法公正性。
此外,还加强了对法官行为的监督制约,加强了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
三、意义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法律和社会意义。
1. 促进司法公正修正案对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进行了改革,旨在减少人为因素对诉讼结果的影响,提高了司法公正性。
此外,通过进一步加强对法官行为的规范与约束,以及加强法官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和社会公众对司法机构的认可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2011) 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1.10.29•【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初次审议2011年10月29日公布)一、将第十四条修改为:“人民检察院有权以检察建议、抗诉方式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二、删去第十六条。
三、将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三十四条,修改为:“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六条:“因公司设立、解散等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五、将第三十八条改为第一百二十六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当事人未提出管辖异议,并应诉答辩的,视为受诉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但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规定的除外。
”六、将第三十九条改为第三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七、将第四十五条改为第四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四)审判人员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八、增加一条,作为第五十五条:“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九、将第六十三条修改为:“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
评析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的热点作者:刘瞻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5期【摘要】2011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之后向社会公布草案内容并公开征询意见。
此次修改涉及范围广泛,备受瞩目和热议的内容也比较多,现就其中选取调解与诉讼之间的相互衔接机制、小额诉讼制度和公益诉讼制度这三个广受关注的热点进行简单的评析。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调解小额诉讼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法是一国的基本法律,规定了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将切实地关系到公民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是在1991年4月9日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于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做出部分修改后所形成的。
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事纠纷案件数量的增多,新型纠纷案件的不断涌现,民事诉讼法应对新形势的滞后,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完善也愈加显得必要了。
并且修改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也是深化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要求。
所以从2010年开始进行对民事诉讼法修改方案的研究起草工作,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在2011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进行第一次审议后,向社会开始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并于2012年4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第二次审议。
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主要涉及完善调解与诉讼之间的相互衔接机制、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完善当事人举证制度、完善简易程序、强化法律监督、完善审判监督程序和完善执行程序等七个方面的规定。
由于此次修正案草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故仅就草案中的完善调解与诉讼之间的相互衔接机制、小额诉讼制度和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这三大广受瞩目的热点进行简要的评析。
一、完善调解与诉讼的衔接机制我国是有着中庸传统的东方古国,而最贴近中庸思想的调解被世界誉为“东方经验”。
调解在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问题上有着重要甚至是不可代替的地位。
3B3061《訴訟法概要考古題》最新修訂法規民事訴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總說明(96年)壹、修正緣由近年來,各國面對不斷成長之訴訟案件量,以及案件處理時程過於冗長、訴訟資源不足之問題,無不提出改革方案加以因應。
除持續健全訴訟制度外,亦致力於諸如:調解、和解、仲裁等裁判外解決紛爭機制之發展,期能迅速息訟止爭,達減省當事人及法院勞費之目的。
我國雖亦設有調解、和解等裁判外解決紛爭機制,惟當事人透過此等制度解決紛爭之比率偏低,尚未充分發揮效益。
為鼓勵當事人以調解、和解等程序解決紛爭,或撤回無益或不必要之訴訟或調解之聲請,爰提出本修正案。
貳、修正要點本修正案計修正民事訴訟法七條,茲將修正要點分述如下:一、提高撤回及成立和解、調解得聲請退還所繳裁判費或聲請費之比例為鼓勵當事人息訟止爭,撤回無益或不必要之訴訟或調解之聲請,或以成立和解、調解之方式解決紛爭,以減輕訟累,並減省當事人及法院勞費,合理分配司法資源,爰將當事人撤回訴訟或調解之聲請,或成立和解、調解時,得聲請退還所繳裁判費或聲請費之比例提高為三分之二。
(修正第八十三條第一項、第八十四條第二項、第四百二十條之一第三項、第四百二十五條)二、擴大強制調解事件之範圍小金額事件,如行訴訟程序,當事人、法院所花費之時間、勞力及費用,與標的金額或價額實不相當,為貫徹費用相當性原則,期可利用調解程序解決紛爭,達迅速息訟止爭之目的,爰將起訴前應經法院調解之財產權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之數額,提高為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並授權司法院得因情勢需要,於新臺幣二十五萬元至七十五萬元之限度內,以命令增減之。
(修正第四百零三條第一項第十一款、第二項)三、彈性運用調解制度訴訟繫屬中經兩造合意移付調解事件,原承審法官對案情知之最詳,由原承審法官依事件類型選任適當之調解委員行調解,有助於促成調解,爰明定此類事件,亦得由原法院、受命法官或受託法官行之,俾彈性運用,以提昇調解成立率。
(修正第四百零六條之一第一項)四、擴大合意移付調解之範圍為尊重當事人之程序選擇權,強化調解之功能,促使當事人儘量以調解程序解決紛爭,達迅速息訟止爭,減輕當事人及法院勞費之目的,爰增訂第二審程序準用調解程序之規定,以賦與當事人於第二審程序合意移付調解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