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阅读的陌生化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在阅读教学运用陌生化理论的策略作者:吉云兰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5年第5期江苏东台市第一小学(224200)吉云兰[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更要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发现言语的秘密,学会自主阅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聚焦作者陌生化的创作手段,尝试用读者陌生化的眼光去观照文本,帮助学生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为高品位、高质量的自主阅读教学提供可能。
[关键词]阅读教学陌生化策略文本[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0-014陌生化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领略一篇文章,而且是让学生从陌生化的理论视角,用阅读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言语的秘密,学会自主阅读。
一、阅读文本,聚焦作者陌生化的创作手段作品中的陌生化其实本是文学的一个特点,在每一篇作品中都是存在的。
陌生化阅读教学的建构,可以通过作品中用陌生化的手段创作的句段来刺激、强化阅读主体对将要对话的阅读客体的探究欲望与强烈的期待。
有了这份期待,学生主动参与度就提高了,对话也有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它使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欣赏作品,具有一种俯视的优势。
这样是我们在观照作品,而不是被作品牵着走。
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品虚构起来的世界,而且看到这个虚构的世界的来龙去脉,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美的享受。
(一)修辞现象句子由于双关、借代、比喻等原因,造成意义上的不定性。
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第八册)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击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老天鹅希望自己像石头,表现得也确实像石头,从这个“像石头似的”,读出老天鹅的勇敢、献身精神,原来无情的石头却是那样的有情,这就是比喻的魅力。
(二)特色句段由于对语言习惯性常规的破坏或反拨而产生句法上的不定性。
语文6小学教学参考“陌生化”这一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近百年来,它已经成为人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
“陌生化”正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
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超越个人的种种利害关系和偏见的限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
陌生化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发现的问题,产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点燃兴趣的熊熊火焰,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陌生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有效地调动并运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用好奇的眼光审视文章,提取有用的信息,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践行“陌生化”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陌生化”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就拿“导入新课”来说与过去的相比,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来看这样的两个教学片断: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二年级课文《猴子种果树》。
老师一上来就问:“小朋友,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呀?”(如果问得艺术一点:大家的小脑袋里钻出了哪些小问号?)于是学生很乖巧地说:1.猴子种了哪些果树?2.猴子种的果树长大了吗?3.猴子吃到了自己种的果实了吗?猴子为什么要种果树呢?……这样的导课,在我们日常或公开课教学中比比皆是。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我们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善解人意———竟然能提出诸如此类的“伪”问题。
试想,开学新课本就发下去了,由于一般并不存在语言上的太大障碍,学生大多浏览数遍后,文本内容大多了然于心。
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有必要让他们去编织这些所谓的问题吗?即使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那也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所“演”的“戏”。
因为学生知道老师需要这几分钟的过渡才能把课进行下去。
这样的导课,仅仅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学习上来,仅仅是将课“引”出来,而不是启动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的动力引擎。
谈张爱玲小说中的“陌生化”“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核心概念。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其实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
通俗地说,就是将文章写“新”,把故事讲“奇”。
陌生化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观照生活的新的视点,并使我们在文学中不是印证熟识的生活而是发现新奇的生活,改善和改变我们世俗的、常态的生活感觉,进而改善和改变我们的生命活动方式,与我们面对的生活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陌生化并非是脱离现实生活情况,而是对一个故事以另外一种视角进行重述,使其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言的陌生化是文学新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小说之所以赢得不同时代读者的喜爱,不仅因为她小说反映的平凡人生故事多么“传奇”,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作品语言的匠心独运。
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其价值在于能否营构陌生化的艺术氛围。
文学创作主体借助于陌生化手段引导接受主体在一种奇异新鲜的陌生化效果中感受到事物的本真状态。
陌生化使事物变得陌生,使感知重新变得敏锐和深刻,因而营构陌生化的艺术氛围异常重要。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最基本的形态是文字的。
(一)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张爱玲在小说语言上,始终下着极深的功夫。
她的小说之所以刺激读者的眼球,就在于语言的强烈视觉化,而将这种感觉发挥到至极的表现之一就是对色彩语言的运用。
与张爱玲同时代的上海女作家苏青形容她的小说语言是: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此颜色。
她的小说色彩语不只是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复制和感觉的捕捉上,更重要的是饱含着色外之“色”的审美意蕴。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虽历经多次版本和课标的修订,一直是教材选文的中流砥柱。
作为文学文化的经典,这些文本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任。
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文本经过多次咀嚼,教师的教学思维渐渐僵化固定――从作家作品、生字生词,到分层概括、语句赏析和写法总结,模式化的教学不仅难以传达出经典文本的魅力,更会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渐生厌烦。
俄国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1]对于每一位语文教师来说,从惯常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寻找新的切入点以实现课堂教学陌生化的效应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将有助于实现深入、持久、高效的阅读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和审美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探究疑点空白,品味语言间隙中的真精神空白是文学创作的特点之一,文本语言之间的未定性激发我们根据文本提供的线索去进行补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语言之间的间隙,探究文本未能尽言的内涵,从而将学生引向思维的深处。
《背影》是一篇典型的传统选文,多年来的教学大都围绕赏析父亲背影的白描语段和“我”的数次流泪展开,以“父爱如山”的结论结课。
季羡林先生曾这样说过,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应该把眼光放远,“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
”[2] 由于公认文章主要表达了厚重温馨的父爱亲情,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大家认为本文渲染父子深情,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文中呈现了良好的父子关系?从文章最后一段的字里行间,“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学生得出了否定的答案。
继而,我提示学生仔细阅读咀嚼在父亲送“我”并买橘子时,关于“我”的心理描写的句子,“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我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提出来的。
其旨意是在告诉人们应摆脱思维上的惯常性,超越个体认识和感受上的限制,以带着惊奇的发现和诗意的感觉去接受新鲜事物这一道理。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并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以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追求对“熟悉”的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的效果,从而达到对文本进行创新阅读的目的。
运用“陌生化”理论于教学中,可以克服在阅读体验中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消除似曾相识、见多不怪的惯性心理,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之感。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熟悉的文本以“陌生化”的视角实施教学,设计“陌生化”的思考问题,构建“陌生化”的教学思路,发掘“陌生化”的文本内涵或主旨,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也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设计“陌生化”的思考问题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许多老师都是抓住课文中的“神机妙算”一词进行设疑: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于是学生便从诸葛亮“晓天文、知地理、懂战术、识人心”等方面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而了事。
这样进行教学,虽然也能明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但对其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上是不全面的,认识上也不是深刻的。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这一课时,针对课文中鲁肃吃惊地问诸葛亮:“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个细节,独具匠心地抓住了诸葛亮的“笑”字,于平淡处进行了“陌生化”的处理:“诸葛亮在笑谁?”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于是大家围绕着“笑”字畅所欲言,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接下来,有的学生说是在笑周瑜妒忌自己的才干,设计圈套来陷害他,结果落空;有的学生说是在笑曹操由于生性多疑,所以才能接到箭;有的学生说是在笑鲁肃的的宽厚仁慈,忠心为人;有的学生还说是在笑他自己的妙计即将成功……可见,王老师在学生通过读书已基本上明确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借箭成功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陌生化”的问题,让学生又一次走进了文本中,从而使学生在解读“笑”的过程中,对文本内涵理解得更加透彻,对文本主旨感悟得更加深刻,对文本中众多人物性格特点把握得更加全面系统。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现象刘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奉献给文艺学界的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段,又是一种艺术效果。
陌生化理论的成立有其内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氛围的营构主要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陌生化的形象、陌生化的意蕴三个层面。
从审美现代性来看,陌生化就是通过文学技巧和形式因素的强调恢复审美感受的真实性,追求文学的本真存在状态。
关键词:陌生化陌生化氛围熟悉的陌生化本真状态“陌生化”一词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重新去体验生活,感觉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的。
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一种幻象的事物的感觉,而不是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反常化”程序及增加了感觉的难度与范围的高难形式的程序,这就是艺术的程序,因为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具有自我目的的,而且必须被强化;艺术是一种体验人造物的方式,而在艺术里所完成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①这里提到的“反常化”也就是所说的“陌生化”,只是翻译略有不同。
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
正如荷兰学者佛克马所说“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
”②陌生化概念应用于文学理论预示着现代主义思想的艺术潮流正从俄国形式主义这里孕育,事实上整个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在西方由作者本体论到作品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恰恰肇始于此。
因此,陌生化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结合中国文论发展现状予以深入地探讨。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③什克洛夫斯基将其界定为“使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难度和时间的方法。
用陌生化策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作者:孟智敏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08期陌生化策略是对原本熟悉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偏离或者反常式地进行转移,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内容,由此产生探究的兴趣。
运用陌生化策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阅读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知识。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关键,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聚焦情感,获得体验对于高中生来说,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变得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兴趣自然很难激发出来。
在陌生化策略的阅读教学模式下,我们以一种新的角度为阅读目标,聚焦文章的情感,从文章中每一段所体现的情感内涵、特点、联系多方面去引导学生感受,找到答案的同时学生也能获得特别的体验。
《林黛玉进贾府》是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在教这节课时,我没有让学生去反复阅读,再进行词句分析,感受这段文字的情感。
而是先展示了一个片段:“黛玉葬花”,这是《红楼梦》中公认的经典片段,一首《葬花吟》将课堂的氛围充分渲染出来,学生开始对林黛玉这个角色充满好奇。
对黛玉的柔弱、孤寂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借着学生的这种状态,我引入这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以林黛玉的孤寂情感为主线,从黛玉进贾府开始,来感受林黛玉的孤寂是由哪些环境因素造成的,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林黛玉的情感脉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探究。
应用陌生化策略,分析一下课文中的其他人对黛玉都是怎样的感情。
在情感的探索中,学生逐渐理解了她的处境,也对原著中的几个典型人物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传统式的对字、词、句的分析,往往只能从表层进行理解,很难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共鸣。
这就促使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聚焦文章的情感,使学生在阅读时有更多的情感收获和情感体验。
二、引导生疑,自我解题引导生疑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的方式,自己提问题,自己寻找和获得答案。
关于小说阅读的陌生化策略作者:佟丽新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2期摘要:“陌生化”理論源自俄国,是一种旨在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保持学习的新鲜感,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小说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课文文体,如何将常见的文体讲得具有吸引力,就需要陌生化策略来实现。
陌生字词、陌生句式、陌生标点、陌生教学流程、陌生教学方法都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策略的运用。
本文从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的陌生化策略入手,分析并探讨在课堂上应用的具体策略,希望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说阅读;陌生化;策略引言:在生活中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强调对熟悉事物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反复练习,但往往忽视了“熟视无睹”,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陌生化”理论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1],这一理论强调内容、形式、艺术上对常情、常事、常境的超越,强调将表面不相关、内部存在联系的因素形成对立和冲突,强调陌生化带来的感官刺激。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原本应用在艺术创作领域,将艺术凸显事物、凸显美的过程有效剖析,后来,这一理论被过度至文学创作领域,在语文阅读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将课文中的语言资源陌生化不同的作者在写作时,对字词的运用、对典故的运用、对文章结构、写法的运用都是不同的,文章反应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是不同,每一个作者的文章都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注意其中的差异性,为学生营造一种陌生感,抓住个性化、异常之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在进行正式讲解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字里行间的不寻常之处,借助这些陌生的不寻常来深入挖掘文章。
二、借助陌生化句式挖掘文本内涵陌生化句式是指文章中与以往不同的语句结构、表达方式,比如,正常的句式是“我的母亲直起背来。
”为了强调“母亲”而将句子强调部分单独列出,变形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小说阅读教学陌生化切入路径摭谈作者:徐名印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第01期徐名印,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主任,初中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临沂市教学能手。
多年来致力于语文学习规律的探索和课堂教学改革,主张以学为主,注重学法指导,当堂达标;读通,读懂,读透,读得,读文读人,读文学文;立足于仿,起步于学,读仿结合,以读促写,在学写中学会写作。
2006年、2008年辅导2位选手参加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均获济宁片区一等奖第一名。
主持完成了多项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其中“导学导法愉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编为《初中愉悦高效课堂》,由明天出版社出版,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获临沂教学资源评比一等奖,多次在临沂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上作典型发言、专题报告、上公开示范课,二十多篇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师》《山东教育》《语文教学通讯(B刊)《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沂蒙教育》等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同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精湛的艺术,还认同这门精湛的艺术往往体现在教学形式上。
故此,我们若要将语文阅读教学演绎为真正的教学艺术,就必须采用一些不同于常态的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技巧,这些方式或技巧像艺术创作一样陌生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如俄国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那样“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本文将以小说文本的阅读教学为例,回避人们习见的从小说的三个要素切入,谈谈采用其他陌生化方式切入文本的路径。
一、关键句切入孙犁《芦花荡》中的人物、故事、环境三个要素非常简单,但主旨深厚,语言戏谑幽默,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虽然简洁却极富张力。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芦花荡》最突出、最值得品味的要素是语言与主旨。
而语言是主旨的承载体,故此,下列几个从不同角度覆盖文本、体现小说要素的关键性语句自然就可以成为我们切入文本的最佳路径。
“陌生化”视角下的阅读教学策略作者:严明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6年第1期江苏金坛区儒林中心小学(213225)严明[摘要]很多看似寻常的文本往往内隐着独特的教学价值。
教师可在字词符号、句段形式、文本结构中开展“陌生化”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理性品味,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妙所在,在获得新奇愉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陌生化阅读教学言语表达[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3-013“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是指在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模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就多数文本而言,学生对其内容的解读和获得思想情感的体验更容易一些,而对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则较为陌生。
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
”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与文本保持一定的“间离”,从而理性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并透过言语形式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进而发展自身的言语智能。
一、细微之处见真情:字词符号的“陌生化”教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现代白话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学生读了几遍以后,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就大大降低了。
此时,教师就要深入解读文本,在细微之处挖掘文本核心的教学价值,将“熟悉”的内容变得“陌生”起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重新关注。
如在给《望月》一文标注小节号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标注了20个自然段,少数几个学生标注了21个自然段,比较后发现问题出在第12节。
可第12节一个字也没有,只有省略号,而且是连着的两个省略号。
于是我问:“你认为这两个省略号能单独成为一个自然段吗?为什么?”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能构成独立的一个自然段,两个省略号省略的是小外甥和“我”还在继续的赛诗过程。
龙源期刊网
关于小说阅读的陌生化策略
作者:佟丽新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2期
摘要:“陌生化”理論源自俄国,是一种旨在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保持学习的新鲜感,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小说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课文文体,如何将常见的文体讲得具有吸引力,就需要陌生化策略来实现。
陌生字词、陌生句式、陌生标点、陌生教学流程、陌生教学方法都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策略的运用。
本文从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的陌生化策略入手,分析并探讨在课堂上应用的具体策略,希望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说阅读;陌生化;策略
引言:在生活中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强调对熟悉事物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反复练习,但往往忽视了“熟视无睹”,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陌生化”理论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1],这一理论强调内容、形式、艺术上对常情、常事、常境的超越,强调将表面不相关、内部存在联系的因素形成对立和冲突,强调陌生化带来的感官刺激。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原本应用在艺术创作领域,将艺术凸显事物、凸显美的过程有效剖析,后来,这一理论被过度至文学创作领域,在语文阅读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将课文中的语言资源陌生化
不同的作者在写作时,对字词的运用、对典故的运用、对文章结构、写法的运用都是不同的,文章反应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是不同,每一个作者的文章都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注意其中的差异性,为学生营造一种陌生感,抓住个性化、异常之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在进行正式讲解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字里行间的不寻常之处,借助这些陌生的不寻常来深入挖掘文章。
二、借助陌生化句式挖掘文本内涵
陌生化句式是指文章中与以往不同的语句结构、表达方式,比如,正常的句式是“我的母亲直起背来。
”为了强调“母亲”而将句子强调部分单独列出,变形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这一类的陌生句式非常容易辨认,教师不可忽视,要抓住这些不同寻常的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用这样的句式,是在强调什么,这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而将课堂教学从句式引向文章中心思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借助陌生的文章结构发掘作者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