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旅游节庆活动的研究综述

关于旅游节庆活动的研究综述

关于旅游节庆活动的研究综述
关于旅游节庆活动的研究综述

关于旅游节庆活动的研究综述-----------------------作者:

-----------------------日期: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旅游节庆活动的研究综述姓名: 张桦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旅游管理41 学号: 2224109 指导教师: 刘庆友职称: 副教授

2007 年6 月 26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旅游节庆活动的研究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张桦

指导老师刘庆友

摘要:近年来旅游节庆发展迅速,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有关的研究著作不断增多。本文试对学术界在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大略的综述。从旅游节庆的基本问题入手,对旅游节庆的概念分类、发展历史、活动特点等做了回顾。通过对旅游节庆开发原则、运行机制和现状分析的综述,对旅游节庆活动进行了前景展望。

关键词:旅游节庆基本问题现状分析前景展望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Tourism Festival Activitie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ang Hua

Tutor Liu Qingyou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estival was rapid.It receives the regard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The related research work unceasingly increased.This article tried to carry on the greatly slightly summary in this aspect research. From the basic question of tourism festival,it look back the notion,the sor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the active characteristic to the tourism festival and so

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 the movement mechanism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summary to tourism festival,it carries on the prospect forecast with the activities of tourism festival.

Key Words:Tourism Festival; Basic question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Prospect forecast

20世纪60年代,旅游节庆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旅游在世界大范围内开展。中国从80年代中期开展旅游节庆活动以来,对旅游节庆活动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旅游节庆活动的研究在国内很活跃,其中结合地方旅游节庆活动的研究尤其多。有关旅游节庆活动的总结性研究的著作也有出现,其中以偏经济性质的居多。旅游节庆活动如火如荼,尤其在国内大做文章,是有其必然性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适当合理开发旅游节庆活动,符合时代要求。对旅游节庆活动进行综述,则更加有利于全面系统把握。

一、旅游节庆的基本问题研究

1.旅游节庆概念探讨

国内学者对旅游节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甚至在名称上都有所不同。“旅游节庆”、“节事旅游”、“节庆旅游”、“节事”、“节庆活动”等等称呼都有出现。戴光全、保继刚等把节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合称为节事旅游,便于概括研究[1]。在本文中仅探讨旅游节庆活动,不涉及特殊事件活动。

Ritchie(1984)提出了对旅游节事(旅游节庆)的定义:“从长远或短期目的出发,一次性或重复举办的、延续时间较短、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外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增强其吸引力、提高其经济收入的活动[2]。”吕镇、王艳红、李天恒(1995)认为旅游节庆日就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事业,从民族文化,民间节日发展来并定期举办的节日庆典活动[3]。李力、崔卫华(1999)认为广义的旅游节庆不单指发生的事件而是指一些内含丰富多采的旅游项目包括节日、地方特色产品展览、轻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狭义的旅游节庆是指周期性举办的,一般是一年一次的节日等活动但不包括各种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一次性结束的特殊事件[4]。陈文君(2001)认为旅游节庆是以各种节庆活动为依托,经过一定的旅游开发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现代旅游产品,同时又可看作是发展节庆旅游的资源和基础,因而兼具资源性和产品性双重特性[5]。史铁华、何玲(2001)认为旅游节庆是依托某项或一系列旅游资源,以吸引大量旅游者的主题性节日盛事[6]。赵睿(2001)认为节庆旅游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向往,有可能被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节庆庆典活动的总和[7]。郭胜(2005)认为旅游节庆是指依托某一项或一系列旅游资源,通过内容丰富、开放性、参与性强的各种活动项目以吸引大量受众参与为基本原则,以活动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和吸引投资进

而带动当地国民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的所有活动的总和[8]。

综上可见,学术界对旅游节庆这一基本概念并未取得统一认识。可以看出这些定义都有重合,但仔细对比又不尽相同。主要有几种观点:旅游节庆是文化活动,旅游节庆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节庆兼备旅游资源和文化活动的特点。因为旅游节庆本身(最初状态)是一种节日庆典和文化活动,开发以后确实成了一种旅游资源。所以旅游节庆应该是两者兼备,更倾向文化活动的特点。

2.旅游节庆活动的回顾

旅游节庆活动产生正如旅游的产生一样,初期小规模的旅游节庆活动产生很早。刘慧(2005)在《宋代节庆旅游初探》一文中,针对古代旅游只存在帝王和贵族中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在宋代,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手工业生产的发达,带来了人口的大幅增长和城镇的繁荣昌盛,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开始追寻心理愉悦的精神需求。”[9]并引用了古代的文字记述进行了必要的证明。由此可见初期小规模的旅游节庆活动“自古有之”。从国外看,西班牙奔牛节也已有了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节庆活动到底产生在何时呢?国外大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众旅游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应运而生。旅游节庆活动的产生,催生了旅游节庆活动的理论研究。国内,1983年,河南省洛阳市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旅游节庆之一——牡丹花会。1984年和1985年,山东省、黑龙江省也在当地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分别创办了潍坊国际风筝节和哈尔滨冰灯节。从此揭开了中国旅游节庆发展史上的第一页。旅游节庆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功以后,发展迅速,1991年新产生的旅游节30多个,为1987年的3倍。

3.旅游节庆活动研究的回顾

关于旅游节庆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事件旅游中。Meyer(1970),按照节庆主题

对旅游节进行了分类,对美国与加拿大两国的旅游节事进行了对比研究[10];

Ritchie(1984),提出了自己对旅游节事的定义,将旅游节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考虑,对其进行了分类,并以大型节事活动影响评估为题进行了研究[2];1991年,Getz 提出将旅游节事从潜在状态转变为可以销售的旅游产品的看法,指出要从节事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两方面来组织节庆,同时要从组织者、旅游体验、社区发展等不同的角度对节事旅游开发进行综合全面地考虑;1994年,Roche对举办大型节事活动的城市如何进行政策上的适应和支持进行了探索;1997年,Crompton和McKay对参与节事活动的旅游者出游动机进行了研究;同年Dmancheyi对美国新奥尔良举办1984年世界博览会进行了个案研究,探讨了大型旅游节事活动(hallmark tourist event) 对举办城市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形象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1]。

在欧洲和北美的城市旅游(City Tourism)和都市旅游(Urban Tourism)的研究中,节事旅游与城市文化旅游被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受到关注。Mules通过经济分析表明,在澳大利亚,事件活动的举办已经到了一种很重要的程度。

Robertson&Guerrier着眼于西班牙是如何应用三个重要的国际事件案例(奥运会、欧洲城市文化节和92’世博会)来帮助重塑国家旅游产品的形象的。在旅游节庆及事件旅游研究活跃时,Getz从节庆活动负面影响的角度考虑,提醒人们:当节日和其他特别活动被作为旅游吸引物来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和促销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危险,那就是庆典活动本身会被过度的商业化所破坏,即旅游可能会破坏文化的真实性,而这种真实性似乎又恰恰是当代旅游这所寻求的东西。对节庆影响及其评估的研究也是旅游节庆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前沿课题之一[12]。

国内关于旅游节庆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初的研究起源于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80年代末,随着商业化的旅游节庆开发的兴起,才开始以旅游节为对象进行专门的研究。1991年,王明波、韩天雨等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地方经济文化节进行了初步探

讨。李怀林(1992)、蒋祖云(1994)、张德强(1998)等在文章和专著中从节庆文化的角度对旅游节庆开发进行了研究。乔玉霞(1992)、朱佩军(1998)、李立和崔卫华(1999)、杨絮飞(2000)等从旅游节庆开发的条件及其与都市旅游的关系角度对旅游节庆开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吕和发、沈祖祥、张帆(2000)和张凌云等对旅游节庆的策划进行了针对性研究。

2000以来,旅游节庆研究更加注重深度的研究,除了传统的研究方向,戴光全、保继刚(2003)对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进行了深度的研究[13]。很多学者开始对旅游节庆中存在的问题、运行机制等负面问题进行研究。对地方旅游节庆的开发研究有很多的比重。上海、新疆、湖北、湖南、山东等地成了地方旅游节庆研究的重点地区。根据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的粗略估算,至少有40%的学术论文以地方的旅游节庆研究为依托。地方旅游节庆、个案研究以及深度研究成为旅游节庆研究的发展方向。

4.旅游节庆活动的分类

旅游节庆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Meyer(1970)按照旅游节庆的主题将其分为体育节、工艺节、戏剧节、电影节、舞蹈节、音乐节、农业节等类型[10]。吕镇、王艳红、李天恒(1995)通过传统节庆日的分类得到了旅游节庆日可以从产生背景、节日线索和国家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3]。范春(2000)按节庆所反映的内容大致将其分为六类:新年节庆、生产节庆、青年节庆、纪念节庆、习俗节庆、宗教节庆[14]。石玉凤、单博诚(2001)按照文化特征将旅游节庆分为政治类、传统民俗类、传统的地方民族类、地方特色类以及专业性类[15]。徐舟(2005)根据活动选举的主题不同将旅游节庆分成:以“文化艺术”为主题、以“自然生态”为主题、以“民俗风情”为主题、以“地方物产”为主题、以“民族宗教”为主题、以“科技体育”为主题和综合性的旅游节庆活动[16]。孙淑荣(2005)同样根据选举的主题把旅游节庆分为:以“商品和物产特产”为主题、以“文化”为主题、以“自然景观”为主题、

以“民俗风情”为主题、以“宗教”为主题和综合性节庆活动[17]。

旅游节庆还可以根据等级和影响范围、旅游部门参与程度、市场化程度、主导功能等方面进行分类。关于旅游节庆活动的分类,国内外很少把分类作为研究的重点,大多只是在研究之前作简单阐述。

5.旅游节庆活动的特点

章平(2000)在探讨大型节庆活动与宁波旅游发展时,提出节庆活动作为专项旅游活动和一般的旅游形式相比具有:季节性、规模性、综合性、效益后续性等特点[18]。王保伦(2004)把节事旅游的特点总结为:旅游者身份的二重性、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强大的吸引力、当地的认可度、旅游市场的促销性[19]。蔡梅良、吉文桥、杨兴柱、金辉等人的相关论述节庆旅游还具有趣味性、复合性、文化性、交融性、地方性、多样性、参与体验性等特点(蔡梅良,2005;吉文桥,2003;杨兴柱、陆林,2005;金辉,2004)。付岩(2005)认为旅游节庆除了具有时间性、大众性、主题性这些共有特征以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围绕旅游和效益展开、发展的重要性和规模庞大性。郭胜(2005)认为旅游节庆和传统节日存在区别:历史性、认可性、利益性和发展前景[8]。余青、吴必虎(2005)总结部分学者的观点得出旅游节庆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地方性、参与性、季节性、联动性、群众性、创新性、休闲性、可持续性和综合性等特征[20]。

旅游节庆常常是与传统节日进行比较得出独特性的。与旅游节庆的分类一样,旅游节庆特点很少有作为专门研究课题的。但张金岭(2006)将中国旅游节庆中狂欢性提出,并作了系统阐述[21]。准确把握旅游节庆的特点,有利于认识旅游节庆活动,引导旅游节庆活动。

二、旅游节庆活动的现状分析

1.旅游节庆活动的运作原则

范春(2001)认为开发“节”与节庆旅游应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企业性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14]。黄翔(2004)认为旅游节庆活动的设计应遵循:根据本地特色、扬长避短的针对性原则,民族性、参与性原则、雅俗共赏原则[22]。董观志、杨凤影(2005)在对区域旅游节庆开发研究是提出注重资源要素的协调性、强化产品功能的特色性、形成资源优势的持久性和把握资源整合的有效性[23]。杨香花(2005)还提出了民族传统节庆开发的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对比性原则、特色原则、参与性原则等[24]。余青、吴必虎(2005)把节庆活动运作的原则概括为:一是大众性与参与性原则;二是地方性与国际化原则;三是确定性与规范性原则;四是市场化与产业化原则[20]。

旅游节庆在开发原则在研究中往往是结合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整体性、针对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在概括的原则中往往有所体现。不同的学者在著作对原则的概括侧重点不同,往往在联系实际案例提出的。余青、吴必虎概括的四大原则,多为学者们引用,具有概括性。

2.旅游节庆活动的运作模式

史铁华、何玲(2001)对上海旅游节庆运作方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由政府包揽逐步向“民办官助”过渡,并最终使企业成为节庆主体的大胆观点[6]。陈来生(2003)指出,现在并存着3种不同的运营模式:政府部门举办;民间部分受益者出资,政府有关部门统领督导和实施操作;出资到管理完全推向民间。即“官办”、“官导民办”和“民办”[25]。石玉凤、宋玉宏(2004)等学者认为节庆旅游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政府既是节庆的主办者,也是承办者,导致节庆缺乏市场调研和公众基础[26]。余青、吴必虎(2005)研究认为我国城市节事活动的运作也已呈现出多样化、市场化的趋势,市场规律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强的作用,目前节事运作模式主要为四种类型:一

是一级政府(市政府)主办模式。二是政府某行政部门(如旅游局)主办模式。三是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模式。四是完全市场运作模式。“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是一种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较理想的模式。此种模式就是根据市场机制配置办节资源的基本要求,把城市办节机制定位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办节”的平台上,将整个节事活动作为一项系统的文化、旅游、招商举措来运作,以实现主办地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的“双赢”[20]。

余青、吴必虎的分析比较全面,关于“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运作模式也是客观的运作模式,和国内的经济体制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在对现在运作方式的探讨中,尽管学者们存在差异,但对未来旅游节庆运作模式都倾向于市场化运作。有“直接提出使企业成为节庆主体”的,有“谈到出资到管理完全推向民间”的,也有对“政府既是节庆的主办者,也是承办者”进行批判的。总的都对市场运作,企业承办,民众参与寄予了希望。

3.旅游节庆开发存在的问题

朱佩军(1998)在国内旅游节庆发展的前期,总结出旅游节庆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旅游节庆活动应产业化、应注意民族特色和创新、加大宣传包装和促销、考虑整体布局及周边环境以及旅游纪念品的问题[27]。这为旅游节庆活动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建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范春(2001)提出传统民族节庆正在逐渐失去固有的特色,过分炒作已经使得其带有强烈商业色彩,呼吁挖掘传统节庆的内涵。现代商业节庆名目繁多但缺乏地方特色。现代“旅游”节,主办者多为所在地政府及少量行业企业支撑活动项目少而陈旧经费不足时间安排有的也不很妥当。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游客在旅游节庆期间拥入景区势必影响游客最佳审美感应气氛[14]。余青、吴必虎(2005)节事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数量众多,但多数节事活动知名度低,举办届数短,影响力有限。二是节事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的不

均衡分布格局。三是主题重复、特色不足。四是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能发挥,节庆绩效不显著。五是经济、文化结合不紧密,节事活动缺乏明确的主题[20]。文斌(2006) 提出有许多旅游节庆因为策划不到位、主题凌乱、文化包装粗糙、没有鲜明的特色、市场运作不灵等缺乏创新元素而告终。并从民族旅游节庆角度提出了创新的观点,从模式选择、运作模式以及机制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创新的观点[28]。孙淑荣(2007)分析城市旅游节庆认为,我国城市节庆活动存在的问题:节庆活动缺乏创新、缺乏品牌意识、节庆活动的可持续性不强、节庆活动商业化过于强烈,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以及节庆活动忽视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实现[17]。

旅游节庆开发存在不少问题,国内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可以说还不够成熟,学术界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多有研究。从朱佩军到孙淑荣,旅游节庆的发展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如何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是摆在每个旅游研究者面前的任务。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学术界对旅游节庆开发存在的问题,关注颇多。

三、旅游节庆活动展望

1.对我国旅游节庆发展的建议

陈文君(2002)认为旅游节庆的发展要同时注意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文化元素是旅游节庆发展中及其重要的元素,旅游节庆提供了一个平台展示这样的文化元素[5]。文化的挖掘时旅游节庆发展的“制胜法宝”。郭胜(2005)对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进行了分析,企业主导地位,市场自主运作、政府宏观调控和民众大力参与是旅游节庆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对现在旅游节庆活动提出的发展建议[8]。文斌(2006)通过对民族旅游节庆开发的研究,认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旅游节庆发展是旅游产业的新生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正确发展旅游节庆离不开创新,挖掘节庆的独特性是一个重要发展思路[28]。孙淑荣(2007)分析旅游节庆提到了五点发展建议:定位、品牌、

可持续性、文化内涵以及效益协调发展。比较全面的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定位是旅游节庆发展的前提,并不是盲目而行。旅游节庆活动在部分地区取得了成功,其他地区就盲目行动,盲目跟风。没有自我评估,自我定位,就发展旅游节庆,必然造成失败的局面。品牌和文化内涵是相通的,从自身独特性角度出发,才能找到发展点。可持续性和效益协调发展是紧紧联系科学发展观的,构建和谐社会,绝不能仅仅看到一面、一点[17]。黄翔、连建功(2006)认为旅游节庆的策划、运行及管理都是一个节庆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节庆活动的策划只有立足于本地的文化基础,宣泄本地人的快乐,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市场化运行机制并不适合所有的节庆活动,把具有一定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的节庆活动推向市场,交由企业运作,才有可能带来较大的效益;基于节庆活动的综合性,节庆活动的组织管理并不是单个部门、单个企业所能够协调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设立节庆活动管理的专门机构来协调节庆活动所涉及的各个部门的关系。建议设立协调节庆活动的部门是未来旅游节庆活动发展的必需[29]。张洁、黄远水(2006)对我国旅游节庆旅游发展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加快节庆旅游的理论框架建设;二是加强理论方法的研究;三是建立完整的节庆旅游实践管理机制;四是节庆旅游的市场化、产业化问题[30]。郭伟(2001)分析上海市旅游节庆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开发旅游纪念品,节旅互动。由于旅游纪念品是凝固的记忆,往往会给旅游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所以旅游纪念品市场广阔,旅游者也会因此而对旅游节庆活动增加一个更加感性的印象[31]。

旅游节庆的前景是美好的,学术界对旅游节庆发展提出了不少的建议。主要还是从慎重开发、市场运作、持续发展及优化管理等发面提出的。切实切入旅游节庆发展过程中和可能碰到的难题。综上所述,学术界没有太大分歧,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关注的层面为旅游节庆献计献策。

2.旅游节庆活动研究前景

戴光全、保继刚(2003)从事件和事件旅游文献中归纳六个方面应用较多的相关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影响研究方法、决策研究方法、统计和抽样方法、三角剖分研究以及运用互联网进行研究。事件和事件旅游研究是旅游节庆研究的更广泛的领域,西方对事件和事件旅游的研究早于国内,研究方法值得学习。这六种研究方法给旅游节庆活动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预示着旅游节庆活动研究前景的广阔[1]。余青、吴必虎等(2005)认为旅游节庆概念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研究视野不够宽阔,研究集中在对节事的某个侧面进行局部的分析;基础数据缺乏积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定量研究不足,研究成果大多缺乏理论背景,理论研究尚不够系统化。为此,应加强节事活动的学术研究,促进方法和理论的进步,以科学地指导各地节事活动的实践工作。另外,旅游节庆研究需要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不断研究领域中的新问题。组织、营销、影响和评估的研究需要逐步扩大。随着旅游节庆活动深入发展,研究更要关注旅游节庆的管理[20]。黄翔、连建功(2006)认为要想打造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国际节庆品牌,实现节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对节庆旅游效应研究的全面性、综合性特别是加大对节庆活动负面影响的研究力度。此外,在节庆旅游的研究方法上,应该借鉴相关学科研究的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对节庆旅游的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实现节庆旅游研究方法的现代化[29]。

地方旅游节庆活动研究比较多,多结合地方实际,从经济性角度关注地方旅游节庆发展。这方面旅游节庆研究的前景应该有其个性的一面。关于此的论述,学术界很少涉及。

旅游节庆研究的前景广阔,学术界也是成果不断。总体呈现出了著作增多,质量提高的局面。旅游节庆研究也将走向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方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3).

[2] Ritchie J.R.B.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Hallmark Events:Conceptual and Research Issu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4(1).

[3] 吕镇,王艳红,李天恒.旅游节庆日产品的设计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1995,10(1).

[4] 李力,崔卫华.城市旅游节庆的构成要素及牵动效应[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1999,10(2).

[5] 陈文君.节庆旅游与文化旅游商品开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

[6] 史铁华,何玲.关于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1(1).

[7] 赵睿.节庆旅游:开发崭新视野———以上海为例[J].沿海经济,2001(9).

[8] 郭胜.旅游节庆的策划和市场化运作[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9] 刘慧.宋代节庆旅游活动初探[J],开封大学学报,2005,19(1).

[10] Meyer P. Festivals:USA and Canada.Ives Washburn,New York ,1970.

[11] 李国平.地方旅游节庆策划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2.

[12] 范晓君.旅游节庆策划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5.

[13]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J].旅游

学刊,2003,18(5).

[14] 范春.大力开发我国“节庆”和“节文化”旅游资源[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8(5).

[15] 石玉凤,单博诚.对节庆活动文化与经济内涵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16] 徐舟.旅游节庆活动的策划规划方法初探[J].平原大学学报,2005,22(1).

[17] 孙淑荣.我国城市旅游节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旅游经济,2005,85-87.

[18] 章平.论大型节庆活动与宁波旅游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3(3).

[19] 王保伦.会展旅游[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94-95.

[20] 余青,吴必虎.中国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5(6).

[21] 张金岭.中国节庆民俗中的狂欢文化及其旅游开发原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科版),2006(8).

[22] 黄翔.旅游区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20-236.

[23] 董观志,杨凤影.区域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研究[J].区域经济,2005

[24] 杨香花.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价值与原则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

报,2005(2).

[25] 陈来生.旅游节庆的打造与要素的合理构架——以苏州旅游节庆的转变为例[J].文化

视野,2003(10)

[26] 石玉凤,宋玉宏.地方节庆活动举办方向决策模型[J].决策参考,2004(2).

[27] 朱佩军.旅游节庆是都市旅游的生力军[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9(3).

[28] 文斌.创新:民族旅游节庆开发的动力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

28(3).

[29] 黄翔,连建功.中国节庆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2006,20(1).

[30] 张洁,黄远水.市场导向下的节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8(1).

[31] 郭伟.上海节庆旅游的发展对策[J].技术经济,2001(2).

科学活动的教学组织策略

科学活动的教学组织策 略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在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发展中,幼儿科学教育更加强调通过幼儿的主动的探究过程获得乐学、会学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 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要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与价值,教师应采 取适当的组织策略。 1、科学教育内容需求化 维果茨基说:“童年儿童早期是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的,学龄儿童按照教师的大纲学习,而学前儿童的学习是按照教师的大纲变成自己的大纲的过程而定的。”其理论指出教师的大纲要变成幼儿自己的大纲,也就是说教育目标和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水平。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和水平。 作为教师,要选择适宜的内容,要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因为强烈的好奇心是驱使儿童主动探究的动力,兴趣是学前儿童主动学习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主动从事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并使学习活动得以维持。没有兴趣,幼儿缺乏真正的学习动机。所以,科学教育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机。 科学活动内容应从幼儿生活中选择教师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丰富有趣的科学内容。因为幼儿的生活中蕴含许多有趣的科学内容。孩子们经常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事物感兴趣,愿意去探究。从幼儿身边的事物,生活的体验中选择具体、可观察的内容,使内容接近幼儿的生活。科学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保 持长久的好奇心。 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形成科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出发点主要是教材、大纲,而不是幼儿,这导致幼儿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改变出发点,去寻 求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内容,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活 动。孩子天生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幼儿感兴趣的许多事物和探究的问题, 就暗含着教育价值,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要倾听、关注幼儿的问题,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抓住教育契机,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开发、生成科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形成儿童感兴趣的科学活动,促使儿童进一步探究。 教师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在教师选择的内容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通过教师提问、幼儿讨论、让幼儿寻找相关的资料、组织参 观等活动,引导儿童产生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愿望。另外,对于教师预设的内容,给予幼儿自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 大学之道,以德为首,德育的成功也就是大学的成功,因此中外学者都很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问题。深入研究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使之系统化和成熟化,对于指导高校道德建设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道德养成教育,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众多的研究,但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而且尚未建立一个科学和系统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者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国内研究,主要是近几年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杂志上。中南大学韩冬梅在《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三期发表“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重点论证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特征和根据。浙江万里学院姜彦君于2004年9月16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养成教育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他的观点如下:养成教育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同时他还对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途径的研究方面,唐勇的《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与德行塑造》一文中指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从德性培养着眼,从德行塑造入手才可能具有实效性。作者认为培养大学生德性和德行的途径有:第一,将学科知识教学还原为文化教育;第二,建构合理、和谐与相互尊重的校园环境;第三,校园文化的有序性;第四,注重大学生德性形成的经验性学习。王金华教授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章比较系统地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目标与内容、实践策略、工作机制几个方面做了较多的基础性研究,这对科学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我国的教育部和各高校研究人员针对大学生道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研究和访谈,其中的数据及研究结果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但对于本身存在矛盾和出入的,我们并不提倡引用。 国内关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其一,从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来看,他们主要倾向于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而未系统地阐述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其二,国内主要倾向于研究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此类的文章也是多而多之,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并且对两者的区别也并未清楚说明。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 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 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

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中班科学探究活动:神奇的水 一、选题描述与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爱玩水,所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而设计了这一次有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方法背景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二、设计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难点: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水的新现象,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三、实施时间和地点 实施时间:2016年10月第二周

实践能力文献综述

实践,是将我们理想中的事物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主要是一种外在输入式的教学设计。它将设计重心放在书本知识的组织与传递上,强调围绕书本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来构建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并设计规范性的教学行为。这种外在输入式的教学设计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点与知识逻辑,虽然能够训练学生的分析性思维,但却无法有效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内在意蕴、体验知识的生命意涵、发展个体的生命智慧,仅仅将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最表面的部分。 实践的主体:肖秀荣提出,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2)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3)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贺善侃认为,实践主体的内在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需要子系统、意识子系统和感情意志子系统。需要子系统是主体活动的推动力;意识子系统是主体结构的文化层面;感情意志子系统是主体结构的心理层面。修毅认为,活动主体是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的统一体,因此应从三者的统一中揭示活动主体的层次结构。活动主体分为自然物质层、社会物质层、社会意识层,它们之间的稳定联系构成了活动主体的结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实践能力的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对于这门知识的学习,传统输入式的

教学设计显然是不合适的。为了找到能通过一系列专业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效果和积极效应。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切入点、突破口和创新之处,深入地开展本课题研究,笔者从“通过专业课外活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角度出发,对近10年来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和论文专著和优秀硕士论文进行研究。从查找到的文献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度已处于较高地位。纵览所查阅的研究成果,从内容上分析,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能力的含义、重要性:实践能力的含义、重要性,其在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刘兴亚在《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中曾明确提出,广义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载体,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展示和现实运用,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具体而言,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的动手、动脑综合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又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需要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就可能出现许多曲折和失误,就可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最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班级人力资源管理11(2)班 姓名朱进炎 学号2011326690225 指导老师倪旭东 2013年11月10 日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引言 组织文化被认为是影响员工组织行为的一个深层次的变量,对组织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组织文化这种无形因素可能会对员工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绩效产生有形的影响。 现今人们对绩效的理解已经从经济价值发展到社会价值;从注重“短时绩效”发展到注重“未来绩效”。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的充分发展所带来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组织文化建设在以经济方面的绩效为中心的同时,也明白了长期的绩效的重要性,即对社会价值的引导,并以此为企业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组织文化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组织文化的内涵;第二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工作绩效,分别从组织文化匹配性与组织文化认同度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绩效;而第四部分则是对于此次文献综述的个人总结。 一.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伴随着管理理论和相关学科,它是组织战略性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于对组织管理过程中包括文化价值和心理因素等在内的非结构因素的一种整合,并使之成为一个组织或企业独具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组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文化的力量能够影响成员的行动和组织的功能,且不用直接的和强加的控制。作为一种利用文化手段建立的全新管理模式,它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影响着企业绩效的方方面面,适合的组织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组织承诺、改善决策、更高效地管理组织等,在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等方面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1.国内外学者对组织文化的理解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国内学者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 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 信息搜集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 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 李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旅游节庆活动整理

一些节庆活动的链接 、 、第十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将举办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4日专电(记者李云平)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获悉,第十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暨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将于8月24日至25日在内蒙古通辽市举办,将重点突出中国历史上蒙古族不同部落的服饰文化内涵、体现现代蒙古族服饰的创新风尚。 据内蒙古旅游局巡视员马永胜介绍,本届艺术节主要包括开幕式、蒙古族部落服饰地方标准产品展示、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蒙古族服装服饰陈列展销等活动,设立传统蒙古族服装展示、现代蒙古族服装展示、蒙古族行业工作服装展示、蒙古族饰品展示以及蒙古族服装服饰表演5个比赛项目,国内蒙古族服装服饰加工企业、大专院校相关专业、蒙古族行业工作服饰制作使用单位均可组织代表队参赛。 届时,内蒙古不仅将组织12个盟市专业队伍参赛,还将邀请蒙古国、俄罗斯的蒙古族服装服饰代表队和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服装服饰表演队参加蒙古族服装服饰表演。 马永胜说,由于文化内涵丰富、可观赏性强等多种因素,已成功举办九届的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深受广大游客喜爱,成为广大游客了解内蒙古的重要窗口和内蒙古旅游节庆活动知名品牌。 、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在内蒙古达茂草原开幕月日,蒙古族歌手在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演唱蒙古族歌曲。当日,首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在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开幕。本次游牧文化旅游节为期天,活动内容包括传统体育、特色文化、时尚旅游、民族商贸等大类项。 、第二届宁夏沙湖国际观鸟节启动 月日,一只白鹭从宁夏沙湖景区的芦苇荡上空飞过。 当日,第二届宁夏沙湖国际观鸟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沙湖风景区正式启动,来自区内外的大批游客纷纷赶来拍摄、观赏。据了解,宁夏沙湖是候鸟极为重要的繁衍与迁徙歇息地,每年的月到月是最佳观鸟季节,有上百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繁衍。

组织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9913089848.html, 组织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组织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组织文化测量研究述评. 《外国经济与管理》.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8期.张勉.张德. [2].组织文化创新动力模型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2期.尹波.许茂增.敖治平.林锋. [3].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学术交流》.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6期.李成彦. [4].组织文化、知识分享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 《科学学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2期.曹科岩.龙君伟. [6].组织承诺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管理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4期.刘小平. [7].组织文化认同的扩展性定义、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基于组织文化三构面体系. 《商业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7期.马晓苗. [8].组织文化对ERP系统消化吸收阶段知识共享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 《系统管理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2期.邵真.葛虹.冯玉强.刘鲁宁. [9].组织文化、知识转移与新服务开发绩效:城市商业银行案例. 《管理工程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4期.李靖华.庞学卿.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一、研究的主题 二、探究的问题 三、问题的假设 四、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五、讨论与交流 六、归纳得出结论 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 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记录.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科学教研活动记录(一) 时间:9月8题 主题:新学期伊始,传达科学教研会会议精神。 内容: 9月5日,县教研室召开科学教研组长会议,赵老师主持会议,对上学期工作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对新学期工作进行了布署。 一、各学校汇报课题开展情况。 二、赵老师总结上学期工作量: 教学方面:教师积极性较高,教育观念和学科理念提高较快,涌现一批青年教师,教学中目标定位、细节处理较好,基本体现新课改精神。 1、加强学科校本教研,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2、加强备课力度,教学准备、材料等各环节要做好。 3、期末考试抽查:校间不平衡缩小,个别班合格率低,要尽量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教研方面: 1、课题研究现状:每个学校都是实验学校,每个教师都是实验教师,实践中要有独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注意问题;科学记录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可以把作业作为档案袋,收集的资料可以粘贴,测验题也可以帖贴。 2、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本学期的重点能观察操作的让学生观察操作,宏观的摸不着的、看不到的,微观的、不易收集到的,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 3、加强实验教学力度,探索方式方法,发挥科学实验室的作用。 二、本学期工作: 1、准备好课,培养青年教师。预约和随机相结合。 2、11月或12月上旬或1月,各学校推荐科学课题优秀成果。(论文、案例、课本、课件、活动、课题报告等。) 科学教研活动记录(二) 时间:9月16日 主题:教材培训谈收获 内容: 教师们大受裨益,畅谈收获。 1、还要继续积极参加教材培训,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体例及意图,这样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教师要都好科学课、自然课,首先要多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念,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正确地把握和处理教材,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 3、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对教材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要做到有的放矢,由于教材的开放性比较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了解教材的基本思路和设计意图,完成了基本任务后,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课堂练习及课后的拓展,进一步巩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欲望。科学教研活动记录(三) 时间:9月23日 主题:科学、自然课堂上如何体现人文教育 内容:

数学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数学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段灿松曲靖2013 年5月25日星期六 “数学是一种文化”的新观点起于20 世纪60 年代,是美国学者怀尔德 ( R.Wilder ,1896-1982 )在他的数学著作《作为文化系统的数学》中最早提出来的, 怀尔德从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理论等方面提出了数学文化的概念及有关理论体系,他的数学文化观是长时间以来出现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数学哲学观。 国内最早关注数学文化的是北京大学的孙小礼教授,1992 年,她与邓东皋、张祖贵合编了《数学与文化》一书,书中精选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以及研究数学的哲学家的文章,从各个侧面来说明数学在整个文化中的地位。该书提出:“数学学科并不是一系列的技巧。这些技巧只不过是它微不足道的方面,它们远不能代表数学, 就如同调配颜色远不能当作绘画一样。技巧是将数学的激情、推理、美和深刻的内涵剥落后的产物。数学在形成现代生活和思想中起重要作用” ,“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 ,[1]他们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充分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肯定数学文化存在的价值。自从邓东皋等编著的《数学与文化》出版以来,相关人士开始从文化的角度关注数学及其文化价值,开始对数学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 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研究之中。 齐民友著的《数学与文化》一书探讨了数学与文化的关系,从数学和文化的起源谈起,直至它们的演变和进化,用诸多的事例,说明数学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不仅显示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一种理性的探索精神,该书还特别指出:“一个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 [2]王宪昌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强调并指出数学文化是“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数学文化并非是自生自灭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3]院士王梓坤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总结了数学的四个作用,数学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就是其中的一个作用,他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4] 近几年来,我国从事数学文化教育研究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文章、书籍相继面世。如郑毓信的《数学的文化价值何在、何为—语文课反照下的数学教学》,张顺燕的《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王新民、马崛兴在《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涵义诊释》等

组织行为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得到恢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我国新型社会发展的活力,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契机。社会组织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社会自由发展面貌的充分体现。研究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对于突破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的角色困境与今后的转型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将对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进行进一步合理探索。 关键词:社会组织;发展;文献综述 一.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概述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政策造就的‘总体性社会’的逐步解体,由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需要所推动的我国各类社会组织逐步恢复生机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1]“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这些组织中通常包括各种冠以‘学会’、‘研究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名称的会员制组织,以及包括基金会和各种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社会福利设施等各类公益服务实体在内的非会员制组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组织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与繁荣,90年代的转型与规范管理,近年来开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和趋势。”[2] 2006年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社会组织从数量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在2006年以前,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呈现为快速增长,但近年来社会组织的数量增长明显放缓。在数量增长减缓的同时,社会组织发展中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结构优化趋势:一是基金会等资助型组织、支持型组织发展迅速;二是城市基层的社区社会组织空前活跃;三是社会组织之间特别是草根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趋于紧密,社会组织网络化趋势加强;四是社会组织中的各种服务类组织发展较快,公益资源较多地向服务领域集中,政府购买服务也主要向服务类社会组织倾斜。 社会组织的资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被誉为“井喷式”的公益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热潮,带动了中国社会组织资源供给格局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源供给主体发生显著变化,多元主体开始取代单一主体;二是资源供给规模发生显著变化,开始出现大型乃至于巨大型基金会,政府购买服务的支出规模也在急剧增大;三是长期制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资源约束有所缓解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根本改善。 二.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 第一,“按照社会组织的角色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遭遇到一个很大的瓶颈,一方面政府和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寄予很大的期待,或者说社会组织承担的角色期待很高;另一方面,从社会组织的角色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在现实中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性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动性有待发挥,行动力也多有不足,由此导致社会组织的角色功能难以实现。就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角色期待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组织常常被看作是政府管理的‘减肥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问题已经不能单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前言 通过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建设全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建设的主要经验,即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工作建设的“核心”、多样化的课程共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需要多主体参与以及制度建设是课程变革的必要保障。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对当代青年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特征和价值取向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英国是最早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国家,提出这一理念旨在帮助个体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英国继续教育联盟(Further Education Unit, FEU)将核心素养界定为经验和素养,其中包括:个人和职业发展;工业、社会和环境研究;交往;社会研究;计算;科学和技术;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操作技能;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地关注和提及,并受到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跨国研巧项目,构建了一个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参照框架,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信息。该项目最终于2003年出版了研究报告《核也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提出了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一一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21 世纪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和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等进一步深入剖析了核心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研究核心素养的起点应是厘清个人的成功发展与社会的良好运作之间的契合点,OECD 结合文化和人口等因素,通过协商、整合,将核心素养归纳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欧盟将核心素养发展为“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并认为:终身核心素养是能以实现自我发展、融入社会和胜任工作为目的,具备多种技能、知识和态度的的必备素养。 任永辉(2014)在《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对策探析》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生存和做人,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王健龙(2014)在《加强核心素养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发展竞争力》中认为核心素养则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辛涛,姜宇,王烨辉(2016)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一文中指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归根究底是为了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型,从过去重视教学中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转向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生成;从过去重视学生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向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1)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实现个人的发展为目的的;(2)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3)核心素养将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富强三方面结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总之,核心素养是个人全面发展、社会稳健进步的保证,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 二、英语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报告--节庆活动对旅游地的影响及思考

摘要:节庆是每个地区特有的资源,是以民俗、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节日等为主题,自发或是由政府组织的大型庆祝活动。节庆旅游是指以某种具有鲜明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品,是一种可以提高区域的知名度、传播区域文化、塑造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旅游形式[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世纪60年代,旅游节庆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旅游在世界大范围内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如火如荼,尤其在国内大做文章,是有其必然性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外出旅游的日益频繁,旅游经历的迅速丰富,消费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形式,而更加重视参与性强、娱乐性高的动态旅游项目。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各地纷纷开拓新的旅游项目。节庆旅游成为普遍采用的形式之一。旅游节庆活动以其独特的形式逐步成为游客旅游的侧重点,巨大的发展潜力使之成为各地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业、振兴当地旅游经济的重要形式,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特色成为旅游业的又一亮点。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适当合理开发旅游节庆活动,符合时代要求。节庆活动能产生较强的轰动效应,能大幅度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促进旅游消费的增长,并且能够带动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些优秀的节庆活动对于该景点及周边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依赖旅游景点当地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体现地域的风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活跃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即以灵山胜境为例对节庆活动对旅游地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节庆活动、知名度、重要形式、相关产业、影响

企业文化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参考文献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 文参考文献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文献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文献(一) 主要参考书目 谭道明主编:《企业管理概论》,武 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 金思宇:《企业文化建设是探索现代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中国企 业文化网,2004年12月 高峰:《企业文化》,中国纺织出版 社,2002年9月第一版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文献(二) 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 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精选公文范文----------------

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7月第 1版。 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通 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通 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谭道明:《企业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版。 李大军:《中外企业文化知识500 问》,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2月第1 版。 王璞武凌:《企业文化咨询实务》,中信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 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 年3月第1版。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 设论文参考文献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三) 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企业

文化是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 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 和原则,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通 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论 文。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 经日益显著。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是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 必然选择。 [1]倪东生.企业流程再造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2(01). [2]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企业经 济,2000(05). [3]罗长海.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4]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 [5]李胜.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供电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 [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04). [6]李蓉,卢晓君.企业增长的文化动力[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04).

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

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论文与技术发明的选题与研究方法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曹晓清葛智伟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开展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和认识,探索和总结指导学生进行选题与研究方法的规律,并用得到的这些规律和方法进行选题或研究的尝试,体验创新实践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实践,探索引导学生进行选题和研究的方法,并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掌握相关指导方法,打破思维定势,开拓创新思维,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员体验选题或探究成功后的喜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意识,树立学生培养过程中科学伦理观和德育教育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 青少年的科学探究活动已成为科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科学论文是青少年进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论文活动时应该注意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一、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和要求 1.青少年科学探究活动的演变 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科技活动以及演变后的全国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是1997年以前我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两项青少年科学活动赛事。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整合工作,充分总结和肯定了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科学论文和技术发明成为今后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成果最重要的竞赛项目之一 2.青少年科学论文的定义

原则上青少年科学研究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科学方法。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科学研究活动视其开展工作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有可能成为“大学前研究”。青少年科学论文,准确地说应该是青少年科学报告。青少年科学报告包括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观测报告、观察报告、发现报告、研究报告等科学成果论文,以自然科学范畴的论文为主。 3.青少年科学论文的要求 科学论文是中小学生学习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质实践的一部分,是模仿性地对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在中小学学科科学讨论会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中小学科技刊物上发表的书面文件。 科学论文应提出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不是简单重复、抄袭前人或他人的工作。 4.近年相关竞赛分析 5.科学探究活动学科分类。 全国创新大赛共设立13个学科。分别是: 数学、物理、化学、微生物、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医药与健康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社会科学。 二、科学论文的选题与研究方法 1.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给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课题的选题及资料查询 (1)选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原则:从生活中发现课题 从问题到课题:打破思维定势,寻找有创新性的课题 学科交叉,激发创新思维 结合本地特点进行选题:本地的优势(动植物、文化等等都可以) (2)实验方案设计前的资料查询(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 3.实验方案设计 (1)正确的检测手段 (2)实验对象的选择 (3)实验方案设计 (4)时间安排

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

XXX幼儿园科学发现室活动记录活动时间09-15 活动人数19 活动内容哪辆汽车跑得快? 活动目标1.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2.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3.体验合作探索的快乐。 观察与分析一、回忆做过的实验: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 引导幼儿回忆: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怎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汽车跑得怎样?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又是怎样? 二、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1.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2.激发幼儿思考:桥面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哪辆汽车跑得快呢? 三、幼儿进行预测,并记录。(先预测一号桥和二号桥,然后预测三号桥和四号桥。) 1.请幼儿猜测并说出理由。 2.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 3.教师记录幼儿的预测情况。 四、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1.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比较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客观记录。 2.交流实验情况,教师记录幼儿实验结果。 师:“你是怎么做的实验?在实验时你有什么发现?你的实验与你的预测一样吗?” 3.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这是什么原因? 4.教师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跑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跑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跑得快。 五、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观察分析: 本次活动之前,幼儿已经探究过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所以,活动一开始,我就引导幼儿回忆上次的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说出汽车在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