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佛 教 简 史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初期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开始传授佛法。
初期佛教注重解脱苦难,强调个人修行和内心觉悟,主张四圣谛和八正道。
佛教很快在印度传播开来,并得到了许多追随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由阿育王时期的一个国家会议推动。
在这个阶段,佛教开始系统地组织起来,并形成了一套宗教规则和教义。
上座部佛教强调戒律和僧团的重要性,追随者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脱苦难。
然而,上座部佛教的主张并不完全得到所有佛教徒的认同。
在公元1世纪初,随着佛教不断向外传播,大乘佛教开始兴起。
大乘佛教强调悲观世界和众生救度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
为了达到解脱的目的,追随者应该发展菩提心,追求智慧和慈悲的境界。
大乘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深深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之外,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例如,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佛教在印度国内和国际上的发展达到高峰,成为一股重要的宗教力量。
然而,随着印度的政治不稳定和宗教分歧的加剧,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开始减弱。
此外,佛教还面临来自其他宗教的竞争,例如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然而,佛教仍然在亚洲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总的来说,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
它不仅对印度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亚洲其他地区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促进了个人的精神修行和觉悟,成为人类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佛教发展史简介: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
[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
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
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
中国佛教简史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
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
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
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
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
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
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演变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
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场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
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
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
约在佛来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
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技末部派。
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
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
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
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和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
两在部的主要差别是:①对法(事物、存在)的认识。
大众部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有”,即认为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法、现在和将来三世也都是实有的,即所谓“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被称为我空法有论。
②对佛陀的认识。
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
佛教知识001、[熟悉]三大宗教中创教最早的是佛教,公园前6—5世纪创建于古印度。
(选)002、[熟悉]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简称释尊、佛陀、佛。
(选)003、[熟悉]释迦牟尼即是创立佛教的教主,也是佛教徒崇拜和供奉的对象。
(选)004、[熟悉]佛教第一个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选)<1>前200年,称为根本佛教,为原始佛教阶段。
<2>后400年,公元前4世纪至1世纪,为部派佛教阶段,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
005、[熟悉]佛教第二个600年,公元1世纪至7世纪,为大乘佛教时期。
(选)<1>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3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2>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
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
006、[熟悉]第三个600年,7世纪至12世纪末,为密乘佛教时期。
(选)<1>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传授深奥教旨,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
<2>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古印度诸国境。
007、[熟悉]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3条线路是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选)008、[熟悉]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
(选)009、[熟悉]中国佛教全面继承了印度除原始佛教以外的3个时期的佛教。
(判)010、[熟悉]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
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011、[熟悉]北传佛教是汉族地区的佛教,也称内地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三大派系之一。
(选)012、[熟悉]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汉朝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选)013、[熟悉]1998年标志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选)014、[熟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译传、创造、融合3个阶段。
东方佛都简介和历史1. 嘿,各位佛学爱好者和历史迷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东方佛都"——洛阳。
说起洛阳,你们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是啥?是不是"牡丹"啊?哈哈,没错,洛阳的牡丹确实美得冒泡。
不过今天,咱们要聊的可不是花花草草,而是这座城市悠久的佛教历史。
2. 洛阳啊,这座城市可了不得。
它就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风云变幻。
想象一下,如果洛阳能说话,它一定会用沙哑的声音说:"孩子们,来听听我的故事吧。
"3. 说到洛阳和佛教的渊源,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东汉末年。
那时候啊,佛教就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蹒跚着迈出了在中国传播的第一步。
有个叫做白马寺的地方,可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呢!你们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看到和尚的时候,肯定跟我们看到外星人差不多惊讶吧?4.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的佛教可就像是吃了蘑菇的马里奥,蹭蹭蹭地往上冒。
当时的皇帝们,一个比一个爱佛。
北魏孝文帝更是佛教界的"头号粉丝",他不仅自己信佛,还大兴土木,修建了好多寺庙。
龙门石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雕刻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佛像,就是古人们对佛教的虔诚写照啊。
5. 说到隋唐时期,洛阳的佛教简直就是开挂了。
这时候的洛阳,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佛教主题公园"。
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寺庙,和尚们穿梭其中,念经声此起彼伏。
你们能想象吗?当时洛阳城里的寺庙,多到能跟现在的便利店媲美了!6. 唐朝的时候,洛阳更是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佛都"。
这个称号可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当时的洛阳,不仅有数不清的寺庙,还有很多著名的高僧大德。
他们在这里讲经说法,吸引了无数的信徒和学者。
洛阳就像是当时的"佛教大学",人才辈出,思想交流频繁。
7. 不过啊,历史就像是过山车,有起有落。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洛阳的佛教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佛教发展史及基本知识(简单说一说中华佛教的历史)佛教发展史及基本知识传说西周穆王时,有一天西方光芒万丈,大地震动,吓坏了周穆王,慌忙叫大臣,问是何事?卜官占卦,说:西方有圣人诞生穆王问:与我国何关?答:五百年后,将会传入我国据说是佛陀诞生公元64年,汉朝明帝刘庄做了个梦,梦见有只金人在屋樑上飞来飞去第二天上朝,跟大臣们提及此事,太史令便占了一卦,说:西方,当时是指印度,有佛,要到我们中国来汉明帝问:此事对我国是善是恶太史令说,从卦象看,是善于是,汉明帝便派人到印度请了两个僧人,在白马寺供养起来,佛教僧人第一次到达中国地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佛教发展史及基本知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传说西周穆王时,有一天西方光芒万丈,大地震动,吓坏了周穆王,慌忙叫大臣,问是何事?卜官占卦,说:西方有圣人诞生。
穆王问:与我国何关?答:五百年后,将会传入我国。
据说是佛陀诞生。
公元64年,汉朝明帝刘庄做了个梦,梦见有只金人在屋樑上飞来飞去。
第二天上朝,跟大臣们提及此事,太史令便占了一卦,说:西方,当时是指印度,有佛,要到我们中国来。
汉明帝问:此事对我国是善是恶。
太史令说,从卦象看,是善。
于是,汉明帝便派人到印度请了两个僧人,在白马寺供养起来,佛教僧人第一次到达中国地区。
应该说,佛教第一次到达中国是被请进来的,后来有些王公贵族学着样子,开始供养僧人,自家建寺庙或平房,请几个印度僧人来念念经,拜拜佛,学习佛法。
据说可以保佑平安富贵,消灾减难。
僧人在印度是乞讨生活的,中国当时肯定没有人懂佛,但王公贵族请来的客人,怎能去讨饭过日子,所以中国僧人刚开始是不用乞讨的。
虽然不懂佛,但是他们尊敬、敬重僧人、佛教。
专门造了两个字:佛,不能念拂Fu,只能念Fo,僧,专指佛教出家人。
佛教也不是一下子就全中国流行开来的。
据说中国佛教第一次大兴是由龟兹国的得道高僧佛图澄推动的。
佛图澄于公元310年西晋时來到中国传法,西晋很快灭亡,中国陷入了四分五裂,战乱连连。
元代禅宗宗教环境初探关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以往学者多关注汉魏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研究以及明清时候佛教的一些新进展,也有很多相关著作的诞生,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陈寅恪先生三部论文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寒柳堂集》》所收录的一些文章,还有宗教史专家陈垣先生的《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等都是研究佛教史的经典之作。
胡适也认为:“锡予(汤用彤)与陈寅恪两君为今日治此学(按:即佛教史)最勤的,又最有成绩的。
”1可见这些时期佛教研究的辉煌业绩。
但相比之下,元代,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佛教研究则较为薄弱,仅有《元史释老传的研究》2、《江南古佛(中峰明本与元代禅宗)》3、《中国佛教史(元代)》4等几本专著。
本文主要对元代禅宗发展作一个大概介绍并分析元代这个特殊时期的宗教环境。
(一)禅宗传入中土以后,至中唐形成五家分灯、群星璀璨的鼎盛局面。
两宋时期,五家之中以临济宗最盛,曹洞宗次之,因此有“临天下,曹一角”的说法;法眼、沩仰、云门诸宗,经数传后便逐渐式微。
元代基本维持这种状况。
1、北方禅宗发展在元初,受整个政治环境的影响,禅宗在北方曾经一度兴盛。
临济宗在北方以海云印简禅师为代表,他在元兵攻略时因服侍其师中观而未能逃脱,为元军所掳。
中观圆寂后,又参中和禅师,受蒙古统治者尊崇,是为汉地佛教僧人中与蒙古贵族建立密切关系的第一人。
临济一宗在元代北方的兴盛,与他的政治活动是分不开的。
他接触统治者,无论怎样,在劝说他们接受汉文化方面确实是尽过力的。
海云禅师门下有嗣法弟子十四人,其中以赜庵儇、可庵朗最为著名。
赜庵儇后传西云安,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赐其“临济正宗”玉印,封其为荣禄大夫、大司空,并命赵孟頫撰《临济正宗碑》,以记此事。
可庵朗有俗家弟子刘秉忠,是元世祖忽必烈身边重要的政治家,“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5,对这一系持续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佛法的三种传承佛法的三种传承宁玛派将显密佛法分为九乘次第,外、内、密各三乘,以显示其见地、戒律、修持方法与直接程度等特色。
九乘次第虽是宁玛派所说,但亦为各派所公认,简介如下。
各乘都是佛所说,只是针对根器不同众生,方便次第有所不同,如某些法没有需要,佛当初也不会说。
佛法就像大海,有不同层次的领悟,但都是为了达到成佛的同一目的,因此这里虽将佛法分类研究,以示其实修方法的特色,应该有以上了解,禀持对各乘法门的尊重。
依宁玛派观点,佛法真正的起源,是来自法身佛普贤王如来的正觉密意(注:密宗富于表徵,真如法身宁玛派称普贤王如来,并非外在某人),经种种报、化身佛的化现,依因缘而由佛界净土传到人间。
以「总传承」而言,有三种传承:一、「佛的心印传承」:由法身佛普贤王如来到五方佛等报身佛,法义本来如此,无需言语诠释,因此这种传承超出三界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
以下两种传承,则有传入人间与天界者。
二、「持明的表徵传承」:(注:「持明」即通达实相的佛法知识持有者、法主之义)报身佛以表徵印契(注:由某种姿式或形相即能瞬间传达智慧)传与持明导师,亦不需言语文字。
持明导师有化作人类,也有化作天、龙等以度化各道众生。
释尊灭后二十八年,五持明(人、天、龙王、药叉、罗刹)聚集玛拉雅山顶,得金刚手菩萨(即大势至)传法,这是普贤王如来在佛界传授的密法,在人间广为流传的开始。
大圆满传承由报身佛金刚萨陀到人间初祖胜喜金刚(Garab Dorje)、到妙吉祥友(Manjushrimitra),到吉祥狮子(Sri Sangha),再到莲华生大士,在这几代间「表徵传承」和「口耳传承」都有,以后一般只有「口耳传承」了。
三、「人间的口耳传承」:是指在人间由师徒代代口耳亲传,至今不断的传承。
人间传承以后又发展出三种传承:(一)「教传(Karma Lineage)」(又称「长传承」):师徒代代口耳相传。
(二)「岩传(Terma Lineage)」(又称「伏藏传承」,「短传承」):莲师预知藏王后代欲毁佛法,并且末法众生德薄障重,为免金刚乘教法破灭衰退,或为世智参杂走样,并为保留加持力,利乐后代有情,故将经续、仪轨等教法埋藏在山间岩中,及弟子心中。
印度是诞生佛教的国土,位于中国的西部。
所以古代的中国人将印度称为“西方”,在一些佛教典籍里则称印度为“西天佛国”。
正因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是西方的佛教往东传入,简称“佛教东传”。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可信的是在两汉之间,即公元前后,随着汉代通西域,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全面展开,佛教沿着商道开始传入中国。
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经巴基斯坦、阿富汗、中国新疆地区再传入内地,到达洛阳。
另一条是经印度洋,再走太平洋,经南洋诸岛,最后到达广州,然后北上到内地。
不过从现有的历史记载来看,资料比较充分的应是第一条丝绸之路。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约五百年之际,中国佛教开始发生分化,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创立的宗派。
那些建立中国佛教宗派的领袖并没有忘记来自于印度佛教的传统,他们很多人将本宗派的始祖推到了印度的僧人,并以某一印度经典为自己宗派的经典。
其中只有禅宗例外。
禅宗将慧能口述的说法奉为“经”(即《坛经》),而按照佛教的说法,只有佛祖的话才是“经”。
难怪在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及密宗)中,禅宗的影响最大。
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在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量地浸润了佛教的内容,特别是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里,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行善去恶的思想,广泛地影响了人生。
而那些耸立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院,以及各式的佛像和石窟等更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在众多的佛教名山中,最显赫的是合称“四大名山”的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
至于堪称佛像之最的大佛有五个,北方有云冈大佛,中原有龙门大佛,西方有乐山大佛,南方有香港天坛大佛,东方有灵山大佛,形成了五方五佛互相对应的格局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有两个特点,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
“请进来”是早期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时间从公元前后到十一世纪左右。
中国僧人刚刚认识佛教,于是开始大规模地到印度和西域诸国搜寻经典,学习佛教。
一、关于苇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世界各地均有生长,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
佛教传说故事:达摩祖师一苇渡江达摩祖师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古印度),婆罗门种姓,相传是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
传说,达摩祖师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今中国)”。
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
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梁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
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
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
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当时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
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
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
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
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
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达摩离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
”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
于是他就赶快追赶达摩,赔礼道歉。
哈佛极简中国史(节选)青铜时代早期:商朝中国传统史料记载了三个上古王朝:公元前2205—前1766年,夏公元前1766—前1050年,商公元前1050—前256年,周直到20世纪早期,现代历史学家都认为其中前两个王朝的存在仅仅是传说。
20世纪20年代,在今天安阳附近“殷墟”的考古开掘中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这座古城有城墙,是商代晚期的一座都城。
此后又有其他商代城市遗址被陆续发现。
古城遗址中包括商王庭卜筮部门的档案〔商王朝负责档案典籍管理的官员称为“作册”〕,其中出土了大量刻有中国古文字的“甲骨”。
甲骨上记载的诸王名字与传统史料所载根本吻合。
商王朝实际存在的证据令历史学家相信夏王朝很可能也存在,或许夏是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王国或部落联盟,其文化属于红陶文化。
有学者提出假设,认为位于黄河南岸的二里头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都城所在地。
也许夏王朝时就已产生了黑陶工艺、青铜工艺,以及今人所未知的最早的中国文字体系。
青铜时代中国典型的政治机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邦国。
其中最大的是商朝都城,但由于迁都频繁,很少有像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那样的宏伟的建筑遗存。
城中有公共建筑、祭坛和贵族的居所,周围环绕着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村庄。
到商代晚期,中国北部平原上出现了几座这样的城市,由王庭宗族或贵族统治。
商王享有政治、经济、社会及宗教权威,去世后由弟弟或儿子继承王位,其他城邦的统治者成认继任者的合法性。
战争爆发时,军事贵族驾驶战车上阵,指挥从民间征召的步兵作战。
军队使用的武器包括长矛和杀伤力强大的复合弓。
据记载,一支军队通常由3000到4000人组成,在某次战斗中甚至到达13000人。
商主要与蛮夷部落作战,偶尔也镇压反对王庭统治的城邦。
战争中的俘虏会沦为奴隶。
商代文明的三个显著特征是文字、青铜器和社会阶层的分化。
商朝宫廷史官可能使用竹简做记录,但这些竹简没能留存下来。
留存至今的有青铜器和甲骨上的文字记录。
一些甲骨上的文字记载了向神提出的问题、答复和事件的结果。
中国佛教简史汉代佛教(前2 ~ 220)汉代,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汉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公元前二年,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佛教得到合法地位。
后汉蔡愔等于大月氏国得佛像经卷,并与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相传这就是中国译的第一部佛经。
三国佛教(220 ~ 265)魏继后汉,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
这时有许多外国的译师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
明帝曾大起浮屠,曹植也笃爱佛经。
中士沙门朱士行西行求法,于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送经回洛阳,由竺叔兰译出,名《放光般若经》。
西晋佛教(265 ~ 316)在这时期,佛教学者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因此佛教比前代有了相当的发展。
当时众人所译出的经、律和集传等共275部,加上新旧各种失译人的经典58部,合计333部。
东晋佛教(317 ~ 420)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
北方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
道安和鸠摩罗什为佛教代表人物。
南方随着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卢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代表人物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东晋的佛典翻译,超越前代的业绩:一是《阿含》、《阿毗昙》的创译;二是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三是密教经典的译出;四是律典的译出。
这时期佛教徒的信仰和行持方面,出现了一种祈求往生弥勒净土(即兜率)的思想,它的创始者是道安。
净土信仰肇始于弥勒净土信仰。
而兜率上生信仰又是弥勒净土信仰的主流。
其后,又出现了一种只求往生弥陀净土的思想,创始者是竺法旷。
从东晋一直到隋唐五代,弥勒净土信仰一直是主流。
到了唐代,因迦才、飞锡、怀感、善导、法照、少康等弘扬弥陀净土,使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相抗衡。
自宋后,因倡禅净合流,遂使弥陀净土取代了弥勒净土的主导地位。
元明清以降,修习弥勒净土者,便如凤毛麟角。
到清末民初,在赤山法忍、雪窦太虚的影响下,有一点复兴气象。
太虚大师于武昌佛学院定朝暮课诵以改念弥勒佛名,发愿生兜率为导归。
太虚大师改革僧制、革新佛教等贡献,不但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回响,更为后来人间佛教思潮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南朝佛教(420 ~ 588)南朝各代统治阶级及文人学士也大都崇信佛教。
刘宋诸帝中,文帝最重视佛教。
佛教到梁武帝时达到全盛。
南朝历代的佛典翻译,相继不绝。
这在刘宋的前半期,已相当发达。
北朝佛教(420 ~ 581)北魏拓跋氏从道武帝和晋室通聘后,即信奉佛教。
明元帝令沙门开导民俗;献文帝时在宫中建寺习禅;孝明帝遣人朝礼佛迹,访求经典。
北齐时代的石经现存的有泰山经石峪的《金刚般若经》、徂徕山映佛岩的《般若经》,辽州屋騋嶝的《华严经》等。
隋代佛教(581 ~ 618)隋代统一了南北两朝,佛教也综合南北体系。
隋炀帝笃好佛教,他先后造西禅定寺、隆圣寺、弘善寺;在扬州造慧日道场,在长安造清禅、日严、香台等寺。
又铸刻新像,修治旧像,装补的故经及缮写的新经,共六百十二藏。
唐代佛教(618 ~ 907)唐代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
高祖在京师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
太宗重兴译经的事业,贞观年间,玄奘从印度求法。
唐代的译经基本上由国家主持,将历代翻译的佛典编成“一切经”,即《大藏经》作为寺院的藏书来缮写。
在李唐一代译出的佛典,总数达到372部、2159卷。
五代佛教(907 ~ 959)这时中国又南北分裂,北方国家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勉强维持,南方帝王都热心护教,续有发展。
五代时写经阅藏的风气也很盛,但南北所写大藏略有不同。
北方多写《贞元绿》入藏经,这较《开元绿》入藏的多出三百余卷,南方则通常依《开元绿》写经。
宋代佛教(960 ~ 1279)宋建立之后,给佛教以适当保护,遣人去印度求法、雕刻大藏经版。
各帝王对佛教的政策大体不变,太宗还亲自作了《新译三藏圣教序》。
宋官私刻藏有五种版本:一为官版,花费了20年在益州刻成,也称蜀版,所收的以《开元绿》入藏之经为限,共五千余卷。
后添刻新入藏的东土著撰及《贞元绿》各经,最后达653帙,6620余卷。
它为后来一切官私刻藏和共同准据。
二是在福州私刻的东禅寺觉院版。
由禅院住持衡真等募刻,请得政府允许给予崇宁万寿大藏和名称,共564函,5800余卷,三是福州私刻的开元寺版。
蔡俊臣等支持开元寺僧本悟等募刻。
经40年,依照东禅版的规模刻成。
四是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刻版,通称思溪版。
此版共548函,约5687卷。
后人也称之为后思溪本。
五是平江碛砂延圣禅院版,由赵安国出资刻成《大般若》等大部经典,咸淳八年因兵祸而中止,后入元代才继续刻成,共得591函,6362卷。
辽代(916 ~ 1125)契丹族攻陷信奉佛教的女真族渤海部,迁徙当地的僧人崇文等58人到当时都城西楼,特建天雄寺安置他们,宣传佛教。
佛教的信仰就逐渐流行于宫廷贵族之间。
其后诸帝,都对佛教特加保护,道宗则通梵文、尤精《释摩诃衍论》,并好建筑佛塔。
他完成了契丹藏及房山石经的《涅盘》、《华严》、《般若》、《宝积》四大部及其它重要经典的刻事。
契丹藏全藏在燕京刻印,共579帙。
涿州房山云居寺附近的石经刻造,始于隋代,到了唐末终绝。
金代佛教(1115 — 1234)女真族在开国以前,就已有了佛教信仰的流行,建国后继承了辽代社会盛行佛教的风习。
佛教在金代有所发展。
金代佛教文化方面,值得特别记载的是大藏经的刻印。
据今人考定,金藏凡682帙,约7000卷,现存的仅4957卷。
发起刻藏的是比丘尼崔法珍,她募资翻刻北宋官版大藏经,并加以补充,标志着民间刻藏的巨大成就。
1934年,北京三时学会在《金藏》中选择了其它宋版藏经所缺的珍本,如:《传灯玉英集》、《景佑天竺字源》、《大中祥符法宝绿》、《天圣释教总绿》、《景佑新修法宝绿》等,题为《宋藏遗珍》。
元代佛教(1260 ~ 1368)自十三世纪初叶,元太祖成吉思汗就曾命其后裔,给各种宗教以平等待遇。
元世祖邀请西藏的名僧帕思巴东来命掌理全国佛教。
凡举行法会,修建佛寺,雕刻藏经等佛事费用,多由国库支出。
元代没有大规模举行官刻藏经的事,因为大都弘法寺原来已有金代刻成的大藏经版,世祖至元中曾重加校订,成为元代的弘法寺大藏。
更召集汉藏大德僧人学士编成《至元法宝勘同总绿》十卷。
此外,民间私刻的藏经,先是杭州大普宁寺白云宗僧徒于至元中募刻了大藏经版一副,约6000卷,此即通称的普宁寺本。
稍后,在成宗大德年间,宋末创刻末完的碛砂版藏经继续雕刻,至仁宗至治末年完成,共6300余卷。
明代佛教(1368 ~ 1644)明代政权建立之初,太祖对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顿。
洪武在南京天界寺设立善世院,命僧慧昙管领佛教。
明代的刻藏事业,前后共有五次。
即洪武年间初刻于南京的《南藏》,永乐年间再刻于南京的《南藏》和刻于北京的《北藏》,在这以后有刻于杭州的《武林藏》,乃至万历年间开雕而完成于清初的《嘉兴藏》。
前三藏是官版大藏,后者是私刻大藏。
清代佛教(1644 ~ 1911)清朝统治者最初接触到的佛教,是中国西藏地区所传的喇嘛教。
当十七世纪初起,已有喇嘛到关外传教,曾受到清太祖的礼遇,太宗时,盛京已开始和当时西藏的达赖喇嘛第五世建立关系。
世祖顺治九年达赖第五世应请入京,受清朝册封。
圣祖出巡南北,常住名山巨刹,对佛教也表示接近。
清代的刻经事业,在顺治、康熙年间,民间各地所刻的僧传、语绿等都集中于嘉兴楞严寺,当时发行的有《续藏经》90函,237部,《又续藏经》45函,189部,都是清初所刻而附于明版《嘉兴藏》的典籍。
此外,如福州鼓山清初所刻的有《华严经》、《华严疏论纂要》、《憨山梦游集》等。
清代官版藏经之刊行,始于世宗时代。
世宗雍正十一年,特开藏经馆,延请博通教义的僧人于北京贤良寺校阅编稿。
正式开刊始于雍正十三年,至干隆三年完成,前后历时四年,称为《龙藏》。
总理藏经事务者为和硕庄亲王允绿,参加临造、校阅人员共百余人。
版本形式为梵夹本,国内名山大刹多请置,并建藏经楼贮藏。
全部经版,现保存于北京柏林寺。
康熙二十二年命刊藏文藏经甘珠尔。
雍正二年又刊丹珠尔,即今之北京版《西藏大藏经》。
干隆中又刊《蒙文大藏经》。
后又续成《满文藏经》,全藏共108函,699部,2466卷。
经版于1900年毁于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之手。
清代从道光以后,国势衰落,佛教也不振,佛徒多致力于经典的校刻与流通,有助于佛教的传播。
先是郑学川于同治五年成立四个刻经处,前后十五年间,所刊佛经近三千卷。
杨仁山,初时对郑学川在扬州的刻经事业,极力护持,并募财相助。
后在南京自创金陵刻经处,从事校刊佛典。
光绪四年他随曾纪泽到过英法,于伦敦认识日僧南条文雄,知道中国唐宋间散佚的佛典章疏,尚多保存于日本。
归国以后,即托南条在日本搜购古逸经论撰述二百余种。
前后刻成经典三千余卷,并图像多种。
到了清末宣统元年,金山宗仰得罗迦陵之助,与黎端甫、汪德渊等在上海依日本弘教书院《缩刷大藏经》加以校印,全藏共40函。
1960部,8460卷,由频伽精舍刊行,号《频伽大藏经》。
近代民国(1912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弛,丛林破败,迷信盛行。
近代以来,在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自由祖国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民国初年高僧辈出:主要有太虚大师、弘一大师、谛闲法师、虚云和尚、来果禅师、圆瑛法师、印光法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