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256.36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公共政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动准则。

第三讲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

名词解释:

1、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等(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官方决策者:指拥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公民个人 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多元化:联合国、WTO、欧盟

2、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群体。

3、公共政策问题:就是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4、政策目标群体: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社会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简答题:

1、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或反对和不服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出于以

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

(7)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1)公共政策问题的相互依存性(系统性):政策问题是一个系统,整体在质上大于部分之和。

(2)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所选择地确定、分类、解释和评估的。

(3)公共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改变具有社会性,依赖于相关社会群体和个体,不存在政策问题的“自然”状态。

(4)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社会的动态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政策问题也变化

4、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

2、经济环境:

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3、政治环境

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等,是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4、社会变迁

公共政策必须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地调整其政策目标与内容、执行方式和手段,坚持改革的方向,使之能跟上形势变化与发展的脚步。

5、国际环境

指一个国家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5、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改善和塑造环境,也具有反作用。

1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2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3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

4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

名词解释:

1、政策问题: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被政府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社会利益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政府纳入工作议程开始解决)

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政策问题

对政策问题的界定经历一个从社会现象到社会问题再到政策问题的过程。

简答题:

1、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1)公民个人的作用;(2)利益团体的作用;(3)政治领袖的作用;(4)政府体制的作用;

(5)大众传媒的作用;(6)专家学者的作用;(7)问题自身的作用。

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政治原则的偏离

2、表达方式的失当

3、价值体系的排斥

4、必要资源的稀缺

5、政府体系的封闭

3、建立政策议程的模型

(1)外在提出模型

政策问题的察觉和提出者是执政党和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

(2)动员模型

政策议程的动员模型所描述的主要是政治领袖自己提出政策问题,并把它列入政策议程的过程。

(3)内在提出模型

政策建议或政策方案起源于执政党和政府内部的某个单位,

(4)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框架”模型

议程的建立是由三个独立的活动流在某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即在“政策之窗”打开的短暂时间里“汇合”,使得一个问题被提上政府议程。

1)问题源流:政府内外部的人们希望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

2)政策源流:由官员、学者和研究人员等提出的政策建议;

3)政治源流:主要由国民情绪、利益集团、政党、政府的变更等因素构成;

4)政策之窗:重大的社会事件或政治事件。

案例分析:

思考:在我国,爱滋病问题是如何从一个个人问题转变为公共政策问题的?它是如何进入政策议程的?

答:(1)在我国,爱滋病问题从一个个人问题慢慢变成一个多数人都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并且表现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因此转变为政府该纳入工作程序开始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

(2)爱滋病问题产生后,经新闻媒介的分析、社会个人、社会团体及国际有关的议论形成公众议程,同时通过政府机构的议事、专业人员的分析和政府官员的表态形成政府议程,最后认定完成,爱滋病问题进入了政策议程。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要素

客观现象或情况(贫困、污染、虐待子女)

主观觉察与认同大多数人的感知

价值、利益与要求的冲突需要、受剥夺和不满足感的产生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政府的必要行动

※※两种基本的政策议程

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政策议程

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觉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4、乙肝歧视问题如何进入政府议程——多源流分析模型的运用

多源流分析

1)在乙肝维权行动中,“问题流”即歧视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

2)“方案流”方面。医学专家们和社会各界人士为消除乙肝歧视现象提供了大量专业知识。提供的这一系列权威论证,使得解决“乙肝歧视”的问题有了明晰的方法。

3)“政治流”方面。①政治领导人的换届;②利益集团的压力活动等因素。乙肝维权组织利用国家领导人换届的时机,调动一切资源对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施加压力,为他们的话语充分进入政府的议程奠定了基础。

4)引发机制。①引起社会轰动的两大重要案件;②非典危机唤起公众对公共卫生的重视。

问题流:指数、事件、反馈

政策流:政策共同体/政策网络政策窗口

政治流:国民情绪、压力集团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5、山西黑砖窑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