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者与文本对话

  • 格式:pdf
  • 大小:184.26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做文本对话的先行者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卫宇兰(21418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

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既是阅读教学新理念

的生动阐释,又是阅读教学策略的具体解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就是师本对话、生本对话、

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其中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是最基本最重

要的两种阅读对话。王纪人教授说:“作品文本所提供的意义框架,这是常量;另一是读者对文本的

认识、阐释所形成的意义,就是变量”。1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而学生如果缺乏教师对教材感悟的引领,要与文

本深入对话,也有一定难度。从这一点说,教师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应当是整个阅读对话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教师与文本对话要先行。

著名特级教师徐振维曾说过:“我要求自己上课前必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默读、读全文、读

重点句段,虽不能烂熟于心,也要做到确有所感,确有所悟,至少在课文的某些方面有个人的体会。

我总是先读课文,确定目标,设计教学,有了基本的教学思路,才去读教学参考资料,补充、修正自

己的想法。这样备课,上起课来才有个性,才能让学生活跃起来。”新语文教材文本是遵循“新课标”

精神精挑细选、反复洗练设计编排的,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载体;教材文本又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

支点,是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凭借。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即使树立了以学生为

主体的思想,教学效果不会很好。教师阅读文本,并不是按照“教参”去阅读,也不是仅仅为了研究

文本的知识点,而是凭教师的阅读个性和经验积累走进文本,从文本创作的角度与作者与文本对话,

获得理解和感悟,从“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的角度,为满足师生对话需要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寻找

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的这种阅读对话,不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广泛涉猎,以增厚自己

的文化积累和对话经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并非是消极地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而是带着自己的个性

解读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关于教材文本的新的意义,实现教师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对语文教师来说,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解读,就无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所谓观

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请看苏州高中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阿房宫赋》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投影显示)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1转引自肖健兴左晓卫《文学作品意义理解的个性视角》一文,《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2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教学实践卷)(1978—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这就是黄老师读《阿房宫赋》读到最后剩下的句子——后来只剩下几个字——我们后面再说。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看看你们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

师:阿房之宫,其形可谓某矣,其制可谓某矣,宫中之女可谓某矣。宫中之宝可谓某矣,其费可谓某矣,其奢可谓某矣。其亡亦可谓某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某矣!(生笑)根据你对课文的熟悉,你能填出哪一个就填哪一个。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

生:(齐)美矣

师:大家想到的是“美”,(生笑)可是不是写宫女的美呢?——宫中之宝可谓……

生:(齐)多矣

师:多矣。其费可谓……

生:(齐)巨矣,奢矣。

师:巨矣,巨大的巨。这个“费”就是耗费。其奢可谓……

生:(齐)侈矣。(笑)

师:大家填的这个词应该修饰“奢”,“奢”,“侈”二字意思极近,我们常常说“这个人简直奢侈到了……”

生:(齐)极点。

师:对,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

生:(齐)哀矣,必矣。

师:哀矣,必矣,都有道理,但是我填的不是这两个词,我填的是《六国论》里刚学到的一个字,有哪位同学想起来了?(有生答“速”)对了,速。你想,秦始皇自己筑阿房宫,还没筑好,秦已经亡了。其亡亦可谓速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可谓……

生:(齐)哀矣。

师:哀矣。但是呢,哀之而不鉴之,可谓哀,从行文来讲……

生:(齐)悲矣。

师:对,悲矣。大家总体上和我理解是一样的。我是写的这么一段话:(投影显示)

生:(齐)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同学们,把我缩写的《阿房宫赋》一起读一遍,好吧?

(学生齐读。)……

这个案例说明黄老师在与教材进行对话时,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厚积薄发,把一篇文章读成了一段话、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如果一个教师备课时能够把一篇文章读成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那么他本人一定理解了文本,教学时就能胸有成竹,担当起平等中的首席之责。在这一个课堂教学中,黄老师并不把自己的理解和盘托出,而是运用他的教学机智,留有悬念,“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看看你们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以此引导学生走向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能替代学生独立的文本解读,只能起引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把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那么教师如何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呢?

1、在对话中思考与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

语文新课标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新教材中选文应该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文本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要认真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让自身的思维与文本进行碰撞,这样教师才能把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