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第八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 格式:ppt
- 大小:412.00 KB
- 文档页数:40
1、简述劳动二重性学说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意义?答:①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所完成的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②由于确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确立了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正事依靠劳动二重性学说,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创造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其他一系列学说。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答:①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②货币共有五种职能,分别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其他三种职能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二者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的依据及意义?答:①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本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②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成存在的资本,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③区分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第二,为了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4、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答:①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②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一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二是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答: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③所有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④预付资本的总量大小。
6、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确定)、安排、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探讨动身点。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定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定趋势。
(探讨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详细形式必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运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运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意他人须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详细劳动创建③价值: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创建④商品是运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运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担当者,价值是运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详细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确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详细劳动,形成运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建价值.3,商品的价值及价值量(二)①商品的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聚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简洁商品经济的基本冲突: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确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困难劳动创建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洁劳动创建的价值量4,商品的价值量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更而变更。
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政治经济学一直是考研政治的难点。
虽然比较难啃,但还是建议大家好好复习。
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马政经重点考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提高。
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同时发生,所以,具体劳动时间等于抽象劳动时间2.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尺度是生产工具的状况3.两种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的原因:两种商品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都具有价值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它外在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揭露和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使单位时间内的商品产量增加,商品的个别价值量减少,可以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社会价值量的总和)增加7.商品生产者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使商品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即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所以,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9.简单商品生产(个体劳动)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雇佣劳动)的标志:劳动力成为商品1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生产剩余价值11.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1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再生产劳动力自身的价值13.商品的价值=厂房折旧的价值量+机器折旧的价值量+原料?(含燃料)的价值量+工资(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量14.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它模糊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15.工人的劳动时间包括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增殖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16.货币的产生,使得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商品和货币两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17.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1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不变资本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自身不发生增殖,可变资本则可以19.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流动资本可以将自身价值一次性转移到商品中去,固定资本则需要不止一次20.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或提高资本流动资本的比例可以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能够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2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总的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总的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2.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平均利润=c+v+平均利润),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由“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变化为“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但此时,超额利润并没有消失,而从全社会上来看,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但每个部门获得的利润并不一定都等于该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23.计算题最常考察的几个公式:总投资(总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垄断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垄断利润=c+v+平均利润+垄断利润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m/v年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量*年资本周转次数=m*n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年资本周转次数=m’*n24.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社会财富占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25.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26.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必然会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使得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27.垄断(包括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本质是通过操纵垄断价格来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28.垄断条件下的竞争除了采取经济手段之外,还会采取非经济手段;竞争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会扩大到经济以外的领域29.早期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常见的垄断组织包括卡特尔、托拉斯、康采恩、辛迪加30.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市场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31.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分别存在于原料采购和商品销售两个不同的领域,所以,垄断高价高于生产价格的部分和垄断低价低于生产价格的部分并不能够相抵32.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33.金融寡头对国家的控制方式:“参与制”(经济)、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政治)、建立政策咨询机构(外交)、掌握新闻科学教育文化(社会)34.与二战前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变化: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以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3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经营统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资本主义法律上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资产阶级政党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3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最基本的阶段是危机阶段37.从20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的新特点: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和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等38.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和阶层发生的新变化包括资本家只拥有资本主义大公司的所有权,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得术语、符号代表、计算公式。
1、c——不变资本2、v——可变资本3、m-—剩余价值4、w-—商品5、G—-货币6、Pm——生产资料7、A—-劳动力8、C /V—-资本有机构成9、G`=G+△G(增殖额即剩余价值)10、P——利润11、P ̄——平均利润12、P ̄’-—平均利润率13、p`-—利润率14、w`——含有剩余价值得商品15、K-—成本=C+V16、生产价格=K+ P ̄17、商品价值=C+V+M 其中C就是旧生产资料价值得转移;V+M就是新创造得价值。
平均利润=企业利润+利息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 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剩余价值率=m/v利润率=m/c+v第2章ﻫDDemand 需求ﻫS Supply 供给ﻫP Price价格Q Quantity 数量Ed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需求价格弹性EMine elasticity ofdemand 需求收入弹性ﻫM money收入EAB 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s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供给价格弹性ﻫ第3章TUTotal utility 总效用TU=f(Q)ﻫMUMarginal utility 边际效用MRSXY Marginal rateof substitution商品边际替代率ﻫ第4章LLabour劳动ﻫKCapital 资本ﻫTCtotal cost 总成本TC=f(Q)4、1ﻫAC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ﻫMCmarginal cost边际成本ﻫFCFixedcost 不变成本FC=常量4、4VCVariable cost 可变成本VC=f(Q)4、5ﻫTR Total revenue 总收益TR=f (Q)=P×Q ﻫAR Averagerevenue平均收益ﻫMRMarginal revenue 边际收益π利润π=TR-TC 4、6ﻫTP Total product总产量TP=f(L) 4、7AP Averageproduct平均产量ﻫMP Marginal product 边际产量MRTSLK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边际技术替代率ﻫSTC Short-run totalcost 短期总成本STC=f(Q)=FC+VCSTFC(FC)Short-runtotal fixedcost 短期总不变成本(固定成本)STFC=常量ﻫSTVCﻫ(VC)Short-runtotal variable cost 短期总可变成本(可变成本)STVC=f(Q) ﻫSAC(A TC)Short—runaveragecost短期平均成本ﻫSAFCﻫ(AFC) Short-runaverage fixed cost(短期)平均固定成本ﻫSA VC(AVC)Short-runaveragevariable cost(短期)平均可变成本ﻫSMC Short-run marginalcost短期边际成本ﻫLTC Long—run totalcost 长期总成本LTC=f(Q)LAC Long—run average cost 长期平均成本ﻫLMCLong—run marginalcost 长期边际成本ﻫ第6章VMP 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 边际产品价值ﻫMRPMarginal revenueproduct边际收益产量ﻫW Wage工资ﻫ第9章GDP Gross demestic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ﻫCConsumption消费C=f(Y)=C0+bY 9、1I Investment 投资G Government payment政府购买NXNet export净出口NX=X-MX export 出口ﻫMimport 进口ﻫNDP Net domesticproduct 国内生产净值ﻫNI National ine 国民收入PI Personal ine 个人收入PDIPersonal disposable ine 个人可支配收入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ﻫ第10章Y 总量APC Average propensitytoconsumption 平均消费倾向ﻫMPC marginalpropensity to consumption 边际消费倾向S Save 储蓄ﻫAPS Averagepropensity to save 平均储蓄倾向MPSmarginalpropensity to save边际储蓄倾向ADAggregatedemand总需求AD=C+I+G+X ﻫAS Aggregatesupply总供给AS=C+S+T+MT tax 税收Kmultiplier 乘数第11章MEC 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 资本边际效率L Demand for money 货币需求L=L1(Y)+L2(R)RRate 利率ﻫMMoney supply货币供给ﻫ第13章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费物价指数ﻫ第14章KG Governmentexpenditure multiplier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ﻫKTRTransfer payment multiplier转移支付乘数 14、2TR transfer 转移支付ﻫKT Tax multiplier税收乘数KBBalanced budget multiplier 平衡预算乘数ﻫ第15章Mh Moneybase 基础货币(高能货币) Mh=M0+RE 15、1Ke Depositexpansion multiplier 存款乘数ﻫKm Money multiplier 货币乘数第16章M import进口M=M0+mYKX Foreign trade multiplier对外贸易乘数ﻫ第17章G rate ofgrowth 经济增长率ﻫGt 实际增长率ﻫGw Warranted rate of growth合意增长率Gn Naturerate ofgrowth 实际增长率。
试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破解李嘉图难题及其意义摘要:本文针对李嘉图学派的两大难题: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分别对其进行解答,以及发现难题破解的意义。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李嘉图两大难题进行阐述;接着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工资的本质、阐释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来解答两大难题;最后揭示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破解李嘉图难题对政治经济学发展以及对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李嘉图难题工资平均利润生产价格19世纪初,古典经济学的最杰出代表大卫·李嘉图为劳动价值论作了最为透彻的表述和发挥。
他认为:“效用对于交换价值来说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又由劳动时间来决定;只有直接劳动才创造新价值,而间接劳动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决定商品价值的是必要劳动,是指最劣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
这一的学说进而形成了李嘉图学派。
然而,这个盛极一时的学派最终却走向了破产。
其原因就是李嘉图及其拥护者无法合理的解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大难题: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而李嘉图的追随者的诡辩更是直接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这使得古典政治经济学陷入了绝境。
卡尔·马克思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完满地解决了这两个难题。
这不仅使得政治经济学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得到新生与发展,还更进一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为全世界无产主义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
1.李嘉图的两大难题1.1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商品间将进行等价交换。
则雇佣劳动与资本将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
在资本家雇佣工人的过程中,双方各自持有对方想要的东西,都是用等价物去换取等价物,自由地进行交易,这一过程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导论:1.你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内涵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它是透过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来揭示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研究商品物体本身。
从外延看,他包括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
2.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其客观性表现在:第一,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
所谓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经济运行体制等。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社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随经济条件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作用的过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发现、认识规律。
但人们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好恶来创造、改造、压制或消灭规律。
无论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与否,经济规律都客观地存在并发生作用。
3.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什么意义?第一,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二,有利于人士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通规律,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服务。
第一章:1.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何关系?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多种多样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千差万别的、形形色色的、能够用来满足不同需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在每个具体方式的劳动过程当中,同质的人类的抽象劳动形成了同质的价值,作为商品交换时比较与计量的基础。
2.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什么?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包括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又包括两种情形:第一,在单纯作为流通手段时: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的流通速度或次数。
《资本论》解读(七):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关键概念:成本——即成本价格,指补偿商品生产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这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成本价格等于商品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利润——剩余价值被认为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即成为利润。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一般利润率——某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形成的相同的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社会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利润率的平均化之后,形成的在一切生产部门都相同的平均的利润率。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称为生产价格。
一、预付资本转化为成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前边说过,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劳动价值论一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正统。
但是因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混同了剩余价值和利润,所以劳动价值论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难以回答的挑战:如果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如果使用同样多的劳动,就应该生产出同样多的新增价值;如果同时支付同样多的报酬,就应该会产生同样多的剩余价值或者利润。
比如,分别投入300单位和600单位资本,如果都使用10个工人每天劳动8小时,那么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应该是一样多的;如果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都是150单位资本,那么工资也是一样多的,虽然300单位资本和600单位资本的数额不等,但是获得的剩余价值应该还是一样多的,也就是利润量相同。
如果劳动数量不同或者劳动报酬不同,那么剩余价值或者利润就是不一样的。
比如,同样分别投入300单位资本,一个资本使用100单位资本雇佣5个工人,另一个资本使用200单位资本雇佣10个工人,那么按照劳动价值论,这两个资本虽然等额,可是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量应该是不同的。
但是经验告诉我们,等额的资本,不论使用多少劳动,在相同的时间里总会生产平均的利润。
在同样的时间里,不论它们使用多少劳动,600单位的资本获得的利润总是300单位资本的2倍,300单位资本获得的利润总是一样多。
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它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商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利润率平均化为前提。
商品本来是按照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进行买卖的,在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就不再按照价值,而是按照生产价格来进行买卖了。
但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
从单个部门看,生产价格与价值在量上通常不一致。
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总资本的平均构成的部门,平均利润大于剩余价值,因而生产价格高于价值;反之,生产价格则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与社会总资本的平均构成相同的部门,两者才相等。
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剩余价值的总和与平均利润的总和相等,从而生产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也相等。
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也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挥作用。
商品的市场价格的规定也就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并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着生产价格这一中心上下摆动。
从单个部门看,生产价格似乎偏离了价值,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种偏离又是互相抵消的。
生产价格归根结底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单个生产部门引起生产价格变动,原因是平均利润率的变动,或商品本身价值的变动。
由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通常情况是各产业部门实现的利润同实际生产的剩余价值会有偏离。
这样,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就被完全掩盖起来。
由于生产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按照价值出卖,一些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借此制造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学说与劳动价值论互相“矛盾”的谬论。
事实恰恰相反,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学说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生产价格的出现,不仅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而且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价值规律支配着价格的运动,生产上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或增加,会使生产价格降低或提高。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解决了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平均利润率的问题。
“这样,价格离开价值和利润平均化这一众所周知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就被马克思根据价值规律充分说明了,因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本科试用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1、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居重要地位。
2、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价值规律和阐述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从理论上指导人们如何进行经济运行。
3、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给人们提供一个如何从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理论。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要有经济理论的头脑。
2、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求学生有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
3、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管理先进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经济腐朽的一面。
4、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自觉地贯彻党的各项经济政策、方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的重要理论。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确定原则是根据辽宁省教育厅2002年7月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要求制定的。
目的是把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一章:导论一、目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上,说明它的形成和发展。
二、重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产生的条件2、理论来源3、马克思的贡献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列宁、斯大林的发展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的出发点2、生产方式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抽象法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3、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1、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无产阶级政党应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二章、商品与货币一、目的、要求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说明货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创造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常见公式中的字母含义:c--不变资本(机器+原材料)v--可变资本(工资)m--剩余价值(利润)p--利润(剩余价值)固定资本--机器、厂房、设备流动资本--原材料、辅材料、燃料+工资不变资本=固定资本+原材料、辅材料、燃料生产成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k(成本价格)生产成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所以数值上成本肯定是一样的,只不过分类方式不一样。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题目没有明显说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多少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算出生产成本。
1.剩余价值量(m)、剩余价值率(m′)m′=m/v×100%(v表示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工人工资=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题目中,通常描述为,投入100万,经过一轮生产后,有120万。
已知,支付工人工资10万,求问剩余价值率。
那经过一轮生产后多出的20万,对于资本家来说是利润,但是对于马克思(我们)来说,这就是资本家从我们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
所以m'=20/10=200%2.年剩余价值量(M)、年剩余价值率(M′)(属于超纲,但是有个别卷子有,所以了解一下)年剩余价值:M=mn=m′.v.n(v表示可变资本,n表示资本周转次数) 年剩余价值率:M′=m′.n(n表示资本周转次数)3.利润率(p′)、平均利润p′=m/(c+v)×100%(m表示剩余价值量;c表示不变资本;v表示可变资本)所以p'小于m'=m/v。
平均利润=成本×平均利润率随着资本家不断竞争,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社会逐渐形成了平均利润。
一般来说,题目中会给出平均利润率,让同学们计算平均利润。
4.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生产成本(c+v)+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平均利润=生产资料的价值+购买劳动力的钱+平均利润5.垄断价格垄断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垄断利润6.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c/v测试题:1.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原有工作时间为每日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
政治经济学考点讲解政治经济学考点讲解:一、商品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称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分工使生产者或独立的经济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这就为交换提供了必要性。
由于生产资料和产品为不同的所有者所有,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生产者或经济主体之间,只能通过等价交换来取得对方的产品,从而为交换提供了可能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这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要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各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中都有同质的东西一一价值。
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它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即由交换价值来表现。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又称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元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分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体现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
商品二因素的统一与矛盾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
二个因素中,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二者的矛盾:人们作为商品生产者,不可能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而又占有其使用价值;也不可能要占有别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付出价值。
1,区别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这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①揭示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②得出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科学概念。
资本根据价值转移形式区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根据流通形式区为:固定资本/可变资本。
2,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统一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3,为什么说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就出现垄断。
①生产集中使少数大企业控制了一个产业部门大部分的生产和销售,他们之间很容易达成协议。
②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这对小企业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
③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必然达成垄断协定。
4,如何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①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
②它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最重要的来源。
④它的生产经营性企业为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大部分的消费品。
⑤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15.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价格构成是( C )A.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B.生产成本加利润C.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D.生产成本加垄断利润16.商业资本参与利润平均化后,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是(d )A.剩余价值与全部借贷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全部商业资本的比率C.剩余价值与全部产业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产业资本加商业资本的比率17.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A.剩余价值B.平均利润C.超额利润D.超额剩余价值15.某产业资本家,依靠200万元借贷资本经营产业,年利息率为6%,1年后得到20万元利润,该产业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是( B )A.6万元B.8万元C.12万元D.20万元16.借贷资本所有者贷出货币资本时( A )A.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转让了资本使用权B.放弃了资本所有权,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C.既放弃了资本所有权,又转让了资本使用权D.既没有放弃资本所有权,又没有转让资本使用权17.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决定于农业生产中的(D )A.优等地生产条件B.中等地生产条件C.劣等地生产条件D.社会平均生产条件15.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产品( D )A.所预付的全部资本B.所耗费的全部可变资本C.所耗费的全部不变资本D.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6.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A.企业利润B.平均利润C.超额利润D.创业利润17.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 A )A.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B.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C.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D.全部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15.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润是(A)A.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C.生产成本的转化形式D.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16.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资本形态是(C)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 D.农业资本17.土地价格是(B)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B.资本化的地租C.农业资本家向地主缴纳的全部货币额 D.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总和1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量的关系表现在()A.二者相等 B.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D.二者没有关系15.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D)A.流通领域中商品买卖的差额 B.流通中创造的价值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共同创造的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6.利息率的变动区间是(B)A.利润率和零之间B.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C.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D.年剩余价值率和零之间1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D)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B.农业工人提供了剩余劳动C.农业工人工资低于其他部门 D.土地的资本主义垄断经营15.平均利润的形成是()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D.资本积累的结果16.资本主义商业中的纯粹流通费用是指( A )A.商品的保管费和广告费B.商品的保管费和簿记费C.单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D.单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17.借贷资本主要来源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闲置的( A )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15.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最终来源是(A )A. 存款利息低于贷款利息的差额B. 存款利息高于贷款利息的差额C. 银行雇员创造的剩余价值D.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16.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B )A. 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C. 生产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D. 商品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17.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运动中的( D )A. 货币资本职能B. 商品资本职能C. 生产资本职能D. 流动资本职能18.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须多交的地租属于()A. 绝对地租B. 级差地租ⅠC. 级差地租ⅡD. 垄断地租13.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的关系是( C )A.利息率等于平均利润率B.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的最高界限是平均利润率D.利息率的最低界限是平均利润率12.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DA.剩余价值量与借贷资本总量的比率B.利润量与借贷资本总量的比率C.平均利润量与借贷资本总量的比率D.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量的比率11.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 D )A.各个部门的创造过程B.各个部门内部的转移过程C.各个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瓜分过程D.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10.生产成本的构成内容是(A)A.c+v+m B.c+vC.v+m D.c+m1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形成(D)A.商品的生产价格B.平均利润率C.商品的社会价值D.平均利润10.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B )A.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B.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的C.平均利润的变动引起的D.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引起的11.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成本是( D )A.c+v B.c+mC.v+m D.c+v+m1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只是质的转化,在量上没有变化B.只是量的转化,在质上没有变化C.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没有变化D.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发生了变化13.资本主义地租是( D )A.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B.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C.平均利润或农业工人工资的一部分D.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10.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 A )A.总资本的比率B.不变资本的比率C.可变资本的比率D.流动资本的比率11.借贷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时,平均利润分割为()A.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B.产业利润和利息C.商业利润和利息D.企业利润和利息12.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C )A.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C.土地的经营垄断D.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偏低10.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D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B.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C.土地的私有权垄断D.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11.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 A )A.生产成本B.生产价格C.平均利润D.利润34.生产性流通费用包括(BCD )A.广告费B.包装费C.保管费D.运输费E.店员工资34.影响利润率最低的因素有(ABCD)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D.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E.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33.在剩余价值分配中,能够获得平均利润的资本有()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银行资本E.农业资本35.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AB)A.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B.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C.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D.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E.全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3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A.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B.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形成的C.租种劣等土地必须缴纳的地租D.租种优等土地缴纳的地租E.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35.资本主义银行利润()A.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B.是由贷款利息总和构成的C.是由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构成的D.来自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E.是由银行雇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35.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采取的具体形式有()A. 产业利润B. 商业利润C. 利息D. 级差地租E. 绝对地租35.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是()A.剩余价值率B.资本有机构成C.资本周转速度D.不变资本节省E.资本周转时间36.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的阶级关系包括()A.工业资本家B.农业资本家C.借贷资本家D.土地所有者E.农业工人35.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导致()A.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B.不同生产部门所获利润完全相等C.不同生产部门的超额利润消失D.全社会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不相等E.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36.资本主义制度下决定土地价格高低的因素有(CDE )A.剩余价值率B.平均利润率C.利息率D.地租量E.土地价值35.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A.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的过程B.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C.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D.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的过程E.各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43.资本主义土地价格由什么因素决定?43.简述股票价格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总结笔记第一节成本价格和利润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所费k=c+v(耗)生产成本(c+v)——〉成本价格(k)所用预付(不一定耗)w=c+v+m=k+m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c—过去的(物化劳动) v+m现在的劳动(活劳动)——〉劳动支出生产费用:C+V ——〉资本支出意义155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M-〉P(利润)w=c+v+P w=k+P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m`-〉p`①p`=m/(c+v)m`=m/v②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A、经济关系不同(m`表现剥削率;P`表现增值程度);B、数量不同(m`>P`);C、揭示的意义不同③影响p`高低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率m`(正比);②资本周转速度(正比);③资本有机构成C:V(反比);④不变资本C的节省(反比)。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C:V的差别、周转速度的差别——〉P的差别——〉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本质3、平均利润形成的具体过程①不同利润的差别;②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一资本周转为特征)行业内部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和部门利润率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平均利润率=m`总/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X预付资本总额(二)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W=c+v+m w=k+p 生产价格=k+平均利润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作用形式发生变化——〉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各部门存在差异,总的没有变化)。
不违背价值规律P161:①总额一致;②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致的;③价格变动的规律基于价值。
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一、商业资本1、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职能①商业资本:商人资本,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