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本土文化资源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282 理能力的时候,像是小班教学,其目标可以设定为在老师帮助下可以自己穿脱衣服;中班教学目标则可以设定为自己独立穿脱衣服和鞋袜等[3];大班教学目标则可以设定为幼儿自行根据天气增减衣服。
幼儿老师根据幼儿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目标的幼小衔接教学,耐心细致的对特殊情况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3.更新幼儿教育理念。
幼儿老师是幼儿的引航者,老师的教学理念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因此,幼儿园要更新幼儿老师的教学理念,让老师认识到幼儿衔接期间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老师转变其教学理念,才可以保证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
幼儿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应把知识教学放在第一位,应多关心幼儿,多与幼儿交流,探索每一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转变课堂教学主体,把幼儿变成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化。
老师要多鼓励幼儿,支持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教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转变教学理念,才可以在今后幼小衔接教学中更啊好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4.构建家园合力教育体系。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的指出了的当今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长交流与沟通,形成家园合作的教学体系[5]。
教育学指出,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幼儿园在开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教学培养的进程中,要建立家园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定制家园联系手册、组建家园QQ群与微信群的形式,多途径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让家长重视幼儿自理能力的家园一体培养模式。
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召开家园一体教育家长会,让家长深入了解本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学设备,帮助家长了解家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与途径,让家长在家庭中形成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教育模式。
例如,幼儿园可以让家长观看幼儿正确洗手、正确穿脱衣、正确进餐的教育小视频,并为家长接受推荐一些有关幼儿洗手、喝水的儿歌[6]。
除此之外,还可以经常组织幼儿与家长参与班级相关主题的活动,正确引导家长学会对孩子放手,让家长鼓励孩子在家庭中帮父母分担家务、自己吃饭、自己刷牙、自己洗脸、自己整理书包等,让幼儿在家庭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寻地域文化品乡土之味——浅析小学美术乡土资源与校本课程的融合与创新摘要:2022年版美术课标中指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双减”政策要求,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近年来,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部分,笔者尝试从当地特有的人文、古迹、自然环境等资源为切入点,从利用乡村教育资源出发,系统论述了怎样运用乡村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展农村小学的美术校本课程教学。
关键词:乡土资源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国家教育部课改已经明确提出增强美术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因此,开发和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势在必行,不仅可以使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还可以极大地弥补美术课程设计的缺憾。
通过开发乡土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效引领学生触闻乡土浓浓的人文气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重新认识自己的本土文化,对于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利用地方资源进行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由于省编教材数量较少,不能保证一周两个课时的美术教学,乡村小学教师要适应本地学生的美术学习需要,打破现有的美术教材的局限性,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地的美术资源,进行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
因此,要适应这种需要,必须积极开展校本课程。
(一)让学生更加了解乡土文化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去开发小学校本课程,有助于让学生更加了解乡土文化。
一个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过程中,必定会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及心理定势、思维习惯与观念情结。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新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乡土文化的表现状态与内涵已经处于边缘地位,作为未来家乡的建设者,只有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有着丰富的了解才能建设家乡。
乡土文化所具备的效应,在小学美术课程开发中应用作用显著。
(二)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乡土文化代表着本地域的文化内涵,学生只有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与掌握,才能够怀有热情,才能够真正去热爱自己的家乡。
传承羌族文化——拓展高中美术新课改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008年5.12特大地震对北川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羌族文化在这次地震中也惨遭浩劫。
作为北川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第一线,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学习传承羌文化,是对保护羌文化,抢救羌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在新课改的前沿,也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实践。
一、优秀的羌文化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
被誉为川北群山之颠的云朵中的民族。
羌山美景醉人——北川羌族自治县山高谷深,溪底陡峻,两岸峭壁束流,溪水奔腾咆哮,飞瀑高悬,气势磅礴。
建筑技艺精湛——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刺绣挑花精美绝伦——羌绣以五彩丝线或有色棉线为料,随心应手地挑绣出花卉瓜果飞禽走兽,松梅竹菊,团花紧簇,鱼水和谐等各式花样与图案、。
形成其独特的审美造型、色彩规范和功能形态以其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技艺,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世代流传,装饰美化生活。
独具特色的羌族服装和羌族歌舞——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服装色彩鲜明富有特点。
二、羌文化中的美术羌族民间美术植根于古老的羌族民间历史文化,在那单纯的形式中,负载着丰富的内涵。
当地群众创造的具有羌族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是构成乡土美术的主要内容。
其中包括羌寨、民居;生活中的用具如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如青稞咂酒器具;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如羊角花羊头)、彩绘、木石雕刻;用于衣饰的印染花纹、刺绣;用来装饰生活空间的剪纸、织锦、绘画;羌族服饰中的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在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如羌历年、羌族锅庄、婚丧嫁娶中用来渲染气氛的物品等;用于宗教信仰中的各种神的雕像如财神等。
三、传承羌族美术意义国家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
在引言部分中,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解释了乡土资源的概念及特点,其次探讨了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然后提出了乡土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并对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给出了相关实践案例。
在总结了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美术教学的价值,展望了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发展趋势,最后做出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幼儿园美术教学提供更具地域特色和创造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乡土资源,幼儿园美术教学,有效利用,探索,价值提升,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教学往往注重技巧和形式,缺乏对于幼儿个性特点和文化背景的考虑。
如何通过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美术教学,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本研究,将有助于拓展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新思路,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水平。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乡土资源的特点和应用,探索适合幼儿园美术教学的乡土资源开发途径和方法,旨在评价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为提升幼儿园美术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拓展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视野,丰富美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情感,培养幼儿对于乡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这一研究,希望能够为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更广泛应用,为幼儿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在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小学高段美术教学中有效注入本土艺术资源的实践研究摘要:探索了要因地制宜地把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走上一条独特的改革之路。
这样,可开阔教学视野,创造教学条件,补充教学内容,立足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开发当地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以提高美术教育教学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嵊州;小学高段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乡土文化资源如何将丰富的、多彩的嵊州乡土文化、优美的地域环境进行艺术发掘、整理成便于学生学习、探索和教师教学、研究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体系,是嵊州美术教师的第一大任务。
因为要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教育起关键作用,一种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文化的拥有者学习知识和将知识代代相传的能力。
一、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小学高段美术教学罗恩菲德在谈到艺术教育时写道:“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其他的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因而新课程形式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应该从地域艺术文化特色出发同国家统一课程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出更加丰富的美术实践课程。
二、在美术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嵊州美术教育小学生对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认识状况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前言部分中是这样说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结合嵊州本土的地域特色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教育体验开展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嵊州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的积淀。
根据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嵊州地处浙东地区,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美誉,以“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闻名于世,越剧、草编艺术、根雕等民间艺术的根扎得很深厚。
农村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摘要:在幼儿美术活动实践中,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带领幼儿深入乡土生活,从质朴的乡土资源、丰富的乡土文化中挖掘美术活动素材,设计特色美术课程,优化幼儿美术活动环境,从而对幼儿形成良好的熏陶,全面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乡土资源有效利用1挖掘农村乡土资源,让美术活动贴近生活第一,深入自然,观察各种美好的事物,引导幼儿探究、体验自然事物,从而提升其对自然的理解能力。
如,在沿海地区,教师可以请家长带幼儿去海边玩耍,通过玩沙子、堆沙堡、捡贝壳、赶海、观察海鸟的栖息等活动,使幼儿近距离接触自然。
一些幼儿会在自然的启发下不断创新沙堡的形象,或者根据贝壳的形状拓展想象空间。
幼儿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嗅觉感受自然,这样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对乡土资源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幼儿将对乡土资源的理解融入美术创作。
第二,教师可以利用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资源为幼儿提供美术创作的灵感。
农村乡土文化是直白而质朴的,独特的戏曲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体现了人和自然的互动与和谐。
在幼儿美术活动实践中,教师应从当地的乡土文化中挖掘创作资源,为幼儿呈现地方文化发展特色,引导幼儿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中促进幼儿对农村乡土资源的理解与利用。
如,沿海地区人们靠海而居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当地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有娱神、娱人的活动内容,有祭祀、竞技等活动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利用幼儿能够接受、理解的方式展现各种风俗活动的魅力,进而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文化熏陶。
第三,引导幼儿欣赏、评析乡土文化,拓展乡土资源的开发范围。
乡土资源无处不在,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中,应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美学的角度欣赏看起来有些“土气”的乡土资源,让幼儿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而让美术创作回归生活,展现出农村乡土生活的魅力。
课程与教学Good Parents24乡土资源指的是农村幼儿园特有的自然资源,既包括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又包括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个包含物质环境和人文情怀、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广义概念。
乡土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于开展幼儿美术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的研究意义和成果,根据当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实践策略。
一、现状分析(一)缺乏丰富的活动素材开展美术活动需要丰富的活动素材供幼儿参考、临摹和借鉴。
幼儿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基础期和关键期。
在这一时期,幼儿喜欢模仿别人,喜欢发明创造,“小小的脑袋”里有着“大大的智慧”。
但是,美术活动不仅需要抽象的想象,还需要具体的实物。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大多将绘本、教室中的常见物品或动画图片等作为活动素材,影响了美术活动效果。
(二)缺乏多样的活动内容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单一的活动内容会使幼儿逐渐失去兴趣。
有的幼儿画了一会儿就去做别的事情,这可能会将幼儿的美术天赋扼杀于“摇篮”中。
美术活动只有内容丰富多样,才能让幼儿一直保持对美术的专注力。
(三)缺乏新颖的活动形式幼儿园教育可谓“润物细无声”,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能力。
这一切的前提是幼儿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
美术教育更是如此。
但是,当下的美术活动多为教师在黑板上画,幼儿在纸上画。
为此,幼儿以“像不像”为标准,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
其实,美术活动并无具体的标准和框架。
这种传统的活动形式反而会限制幼儿美术能力和美术素养的提升,不利于幼儿成长。
二、实践策略(一)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丰富美术活动素材美术活动与其他活动不同,它应该更具有一种浪漫的气质。
幼儿园美术教育就如同一段美好的旅程,一段诗一般的旅程。
教师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丰富美术活动素材,引领幼儿度过快乐的、浪漫的美术创作时光。
农村地区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物产资源,还具有悠久的文化风俗传统,这是大自然赋予农村宝贵的教育资源。
如何将地方传统特色文化融入学校的美术教育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与家长对学校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与道德情操,同时要通过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与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因此,本文基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阐述了两者的融合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美术教育;融合途径引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艺术,教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美挖掘出来,并与日常美术课堂教学融合,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丰富性,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与地方文化归属感。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其内容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家、佛家、杂家、纵横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
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对中国传统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
二、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术教育的意义(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将其作为教育资源融入学校美术教育中,不仅有助于开拓师生艺术视野,同时能够使学生深度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并形成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二)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术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能更好的实现学校美术教育目标(三)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在丰富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中,为学生展示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形成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过程中,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 风阳本土文化资源,开发美术课程,弥补国家课程开发 的弊端和不足,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地方性,更能与幼儿 生活实际相结合,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 地展现幼儿的个性特长。同时也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 极性,为教师创设了展现自己才干和特长的舞台,增进 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人文性和灵活性。开发美术同本课 程就是以园为本,教师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就地取 材、因地制宜,结合艺术教育实践,我们主要从风阳风 景、民族文化,本土文化j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
挖掘凤阳地区资源。充实美术教学内容
大自然是极其奥妙的,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 而且随着地域、气候的不同,而富有地方特色。我省韭 山洞的自然景观通过改善、美化,已形成了人人皆知的 旅游资源,如狼巷迷谷——这里既有黄山的清秀,又有 华山的险峻,更有张家界的神奇。迷谷内地形奇特、沟 壑纵横、明谷暗涧、沟沟相连、谷谷相通,谷深处抬头望 天如一线,谷浅处举目观山如层峦……还有鼓楼、小岗 村、龙兴寺等这些都是当地孩子非常熟悉的地方。我们 结合秋游、春游,图片收集、展览等活动让幼儿进一步 了解了家乡的景观。鼓楼是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地方。 我们首先通过参观鼓楼的外形从而培养孩子艺术造型 能力和个性的表现。其次组织幼儿进行想象、创作、记 忆等形式开展了以“鼓楼”为主题的美术教学活动。 二、结合民俗文化资源,充实美术教学内容 在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正是我 们开发园本课程的最佳资源。演出频繁的花鼓、元宵 5 幼儿教学研究 子们 计了 教学 活动 术活 的气 动成 美教 育,体验了学习活动的乐趣,又得到人文、历史、艺术、 民俗等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了多个层次的整合。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增强对本土 文化的认识 作为祖国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幼儿有责任了解家 乡的人文资源、本土文化,而教师更有责任让家乡的本 土文化走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为此,幼儿园开展了 “我的家乡凤阳”主题教育活动。此项活动不仅使孩子 们增强了语音表达能力,还使幼儿对家乡有了深刻的 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生成了情景表演活动——我 是家乡的小导游。活动中,孩子们都能把自己了解到的 用语言介绍给别人,如在讲小岗村的葡萄园时孩子们 能讲出“葡萄”及它的生长环境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开 展了“做一做”评比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举办了“本 土艺术作品展”,这项活动中包括剪纸、绘画、涂色、粘 贴、制作等。这一活动不仅材料来自于家乡,而且也是 家乡本土文化的一种。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 多多的素材,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让幼儿因地制宜 地从小领略认识本土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极大丰富美 术园本课程内容,增加趣味性、可操作性,更贴近了幼 儿的生活,易于理解产生共鸣,同时也增加幼儿与大自 然接触的机会,充分领略原始、自然乡土美的直观感 受,积累有关美术审美体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 间接关系。我们将会在教学中逐步探究,让我们的美术 园本课程开发日渐成熟,为我们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贡 献一分力量!
依托本土文化资源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作者:徐文慧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4期
一、依托本土资源,拓展教学新内容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但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且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可见,打造农村美术新课堂,只教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美术老师必须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农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使课程资源达到本土化、乡土化。
可以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表现生活。
如《手绘鞋垫》、《孝妇河卵石的妙用》、《瓦当设计》、《春节大戏台》等,这些都是学生们熟悉的本土艺术元素,就在他们身边,伴随他们一起成长,实践起来既熟悉又有乐趣;也可以对原有的教学活动做一些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拓展适合农村学生的课程内容,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助于提升农村美术教学的活力,使新课程改革空间更为广阔。
二、依托本土资源,提炼教学新素材
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艺术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美术素材,我们应适时提炼,将新素材融入美术课堂,焕发生机。
1. 利用自然资源,开拓美术视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因此在美术教学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利用美、在绘画中创造美。
我们乡镇当地,有幽静古老的旧村落,有潺潺流淌的孝妇河,有游曳的水鸭,有四季多姿的树林、花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户外的每一处景色都会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留住大自然”的创新再利用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材料进行美术收集和创作活动。
例如:家禽脱落的羽毛可以制成羽毛装饰画、收集树叶制作树叶贴画等。
此外,玉米皮、树皮、藤条、各色豆子等都是绝好的美术资源,在学生灵巧的手中都可以变出漂亮的工艺品。
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的美丽、素材的丰富。
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拓宽了美术视野。
2. 挖掘文化资源,传承传统艺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人创造一方特色文化,淄博市的许多乡镇就都有着别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如陶瓷、琉璃,丝绸、内画瓶、蹴鞠等家喻户晓,如果把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学生学习时定会备感亲切,不仅能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能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传承传统文化艺术。
在《我的收藏卡》的教学中,我以精美的淄博民间艺术品课件征服了学生的眼睛,学生又搜集展
示了更多的民间艺术品惊叹了我。
之后紧接着发动广大学生到自己村里学习各种民间手工艺制作,并举行了一次全校手工艺制作展览。
看着展览室里色彩艳丽的面塑、精巧细致的剪纸、憨态可掬的虎头鞋、素雅实用的草编帽……在感叹乡土美术资源丰富的同时,全校师生也经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
由于乡土艺术包含着广泛而独特的地理知识、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内容,因而学生通过认识传统的地方文化,不仅创造出了别具风格的美术作品,而且产生了浓浓的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艺术的感情。
三、依托本土资源,探索教学新方法
本土资源的发掘利用为我们的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
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本土资源,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田野、河边、村落、蔬菜大棚中写生,体验审美活动。
我曾尝试在《卵石造型》一课,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河边石滩上,让他们自由选择制作材料方法,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用卵石铺有图案的路、造桥、建城堡,在卵石上涂涂画画,用卵石与其它花草创意组合等多元化探究尝试。
结束后,学生们互相欣赏着连琅满目的作品意犹未尽地说:“老师,以后我还想这样上课!”可见,我们的主动教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书本教具变成了活的自然教具,乡土资源又为我们的美术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