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作品及其传记研究分析作品中译本一览
- 格式:doc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9
2016.07一、“呢帽”与成长小说中女主角的软呢帽是她奇异服装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实这是一个男人的帽子,“在那个时期,在殖民地,女人、少女都不戴这种男式呢帽。
”因此,女主角因为这个帽子而变得与众不同。
再加上她身上其它不符合她年龄的衣服(哥哥的皮带,妈妈的裙衫),就使她显得更加奇怪了。
然而,这样的装扮又好像就是她的风格,因为她自己也很喜欢她的新样子:“我本意就是这样。
只有这双鞋,我觉得合意,就是现在,也是这样,我愿意穿这样的鞋,这种高跟鞋还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穿,它好看,美丽,以前我穿那种平跟白帆布跑鞋、运动鞋,和这双高跟鞋相比都显得相形见绌,不好看。
”像很多青少年一样,她试图通过自己的选择来使自己变得独一无二。
戴上这个玫瑰木色的呢帽后,她就完全不一样了,她感到自己变成熟了。
我们可以把这个帽子看成是女主角“一夜长大”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和象征。
这个帽子同时又是女主角盲目崇拜喜爱的东西,它激起了她的欲望,让她可以抓住周围人的目光。
这个帽子所具有的朦胧吸引力,既纯真又有一种撩人的魅力,所以很快,它就会给姑娘带来一场相遇。
事实上,她与中国情人的相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奇怪穿着。
当中国人第一次看到她时,就是被姑娘身上男式的帽子和金色的鞋子吸引到的。
这样的穿着是姑娘的母亲为她搭配好的,也是经过姑娘自己同意的。
因为在她的家里,生活已经很艰苦,母亲不得不给她买这样的帽子,给她穿这样的鞋子和一条几乎透明的,母亲穿过的真丝裙衫。
她生命里的这个新的阶段同样标志着她开始获得自由了,她可以摆脱这个家的束缚了。
从这一刻起,她要为家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了,没人再来反对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这个玫瑰木色的呢帽,既是一种美丽的代名词又是一种决心的表现。
在一定程度上,它帮助女主角跨越了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或者说它和“渡河”是有相同的意义的。
二、“渡河”与人生事实上,“渡河”是女主角,也可以说是作者生命中一个极为关键的事件。
争鸣杜拉斯小说中的中国情节研究王艺斐摘要:在作品中创造东方人物形象时格丽特・杜拉斯一直以西方对东方的看法作为基础,在她的作品中东方形象总是表现为怪异、落后和野蛮,导致了杜拉斯产生了这种看法是因为杜拉斯拥有双重的文化视野并且她拥有强烈的种族意识,这也是杜拉斯产生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
杜拉斯创造的三部作品《太平洋堤坝上的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这也被称为杜拉斯“爱情自传”的三部曲,其作者/叙述者后来对“中国情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是由于这些小说中对法国女子和中国男子的爱情故事和中国情人的书写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和形象,本文从比较文学意象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认为“中国情人”是上述三部小说中他者共同塑造的一个重要形象。
关键词:“中国情人”形象;杜拉斯;他者形象玛格丽特・杜拉斯因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完全取决于其神秘的文化身份,命运的多舛诡拔和形式多样创作新型的文学作品,她难以揣摩和释读的风格引起了世人的无数争议,但是走在文化潮流尖端的见证者跟游离于新小说风格间的异类却又是人们对他的作品的高度评价。
杜拉斯的一切创造思路都来自永恒的爱情主题,乃至她一生的创作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这个主题并不是她的凭空想象,她结合她一生的生活经历才创造出这个主题,并且注入了自己至死不渝地理想追求。
我们以她女性意识产生的文化和心理背景作为研究方向,这个研究体系还包括她文化身份以及童年时所受的心理影响的分析。
杜拉斯在创造东方形象时,主要设定了三种东方形象,他们也分别是三种不同的东方:蛮荒、奴性、乱伦(越轨)。
为了更明显地表现出杜拉斯的作品在20世纪法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女性主义意识从其女性形象繁多的文本中透析出来,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角度作为研究立意创作本文。
一、蛮荒东方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印度之歌》等作品中出现了大批的蛮荒形象。
他们都有一个明显的且相同的特征:落后和荒凉。
1950杜拉斯一举成名被世人所知晓,而使他一举成名的作品正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色彩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杜拉斯情人的形象学分析论杜拉斯小说《情人》里的中国情人形象一、生平和创作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1914年生于法属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西贡,现在的胡志明市,父母为教师,有两个哥哥,16岁遇到一个中国情人,帮她的家里渡过难关,18岁返回祖国,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数学,政治学,1935到1941年在法国殖民地部当秘书,笔根不辍,1996年去世。
从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开始,到最后一部作品《这是全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共发表三十多部小说,参与制作的戏剧和电影有20多部,在她众多著名的小说中,以发表于1985年的《情人》最为著名,这部小说获得了法国龚古尔文学奖,为她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二、具有异域情调的中国情人形象分析1.文化“混血儿”他的身上,有古老中国的烙印,长相俊美,金灿灿的皮肤,没有肌肉,少髭须,浑身乏力,自卑,胆怯,颓废,懒散,柔弱,优雅,深情,爱哭,身上有烟草和香料的味道,臣服于父亲和父亲的财产。
同时,又具有具有法国绅士文化的色彩,如:留学法国,会说法语,言谈举止优雅,穿西装,坐穆新汽车,有穿着制服的专职司机,家里有很大的房子。
如果说,他长相俊美,优雅,身上有一些法国文化色彩,有钱,满足了一个贫穷的法国少女对情人的想象,那么他身上的深深的中国烙印,他的黄皮肤,他的胆怯和阴柔,代表了法国及其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想象,而他的财富和他身上的文化混血现象代表了海外投机和海外殖民的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集体想象。
2.被压抑者在恋爱关系中,小姑娘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掌控着主动权,第一次见面,他胆怯,自卑,小心翼翼的和小姑娘搭话,小姑娘出于好奇,以一种施舍者的态度跟他交流,在两性关系中,小姑娘主动将自己献给了他,最后也是小姑娘主动离开了他,所以在整个恋爱关系中,他始终被小姑娘居高临下的姿态压抑着,所以他沉默,他爱哭;在与我家的交往中,我的家人并没有因为他有钱而高看他一眼,相反,极度鄙视他,同样,也是以一种施舍者的态度,赏赐或者恩赐给他一个请他们家吃饭的机会,在饭桌上,他试着和我家人说点什么,却无人理睬,所以他沉默,在舞会上,他被我的两哥哥侮辱,他也是沉默的,这是我家人对他的压抑;在家庭关系中,他恪守宗法观念,完全听命于父亲,寄生在父亲的巨额财产中,谦卑柔顺,毫无反抗之力和反抗之心,他被他的父亲所压抑;在文化上,他虽然留学法国,会说法语,但他的身上,依然流淌着古老中国文化的血液,与这个古老的国度一样,慵懒,无力,死板,毫无生机可言,他依然是一个被中国传统文化规训和压抑的巨婴;3.绝望的等待和被等待者《情人》中的男主人公以一个永远等待者的形象出现,而且这种等待从一开始就是无果的,绝望的,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在胆怯和自卑中跟我打招呼,当我回应他的时候,他显得很吃惊,说想不到我会和他说话,由此可见,他打招呼,但并没有指望小姑娘会回应他,他等待着,一个等不到的结果;出人意料地是,小姑娘回应了他,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小姑娘的开放,野性让他始料未及,也措手不及,他对此惊慌,也对此惊喜,他等待着小姑娘说爱,他觉得他们之间应该是爱情,但小姑娘却要求他象对待别的性伙伴一样对待她,因此,他的等待有一次落空了;在和小姑娘的家人的交往中,他试探着跟他们说话,等待着他们的回应和接纳,但他们只顾埋头吃饭,完全忽视了他的存在,他沉默了,他的等待有一次落空了;小姑娘离开了,对小姑娘来说,他们的爱情也结束了,但是对于杜拉斯来说,他们的爱情还在继续,或者刚刚开始,她需要用他绝望的,无果的等待来构建她的爱情,对杜拉斯来说:等待——爱情——现实——离开——继续等待,经历了这五个阶段,才算是完整的爱情,从一开始的等待,到最后继续等待,再到很多年后相见,他们的爱情才算真正的完成,因此,他是一个等待者,那是他的深情,而对她来说,深情固然有,但深情背后,她需要他的等待,来构建她的爱情,所以他又是一个被等待者。
东西文化视觉中的杜拉斯引言杜拉斯是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作品被译成世界各国语言。
她描绘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变革。
同时,她的作品也充满了东方元素,这些元素对于她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化视觉中的杜拉斯。
文化元素的交融杜拉斯在其作品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其中包括法国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等等。
她的作品充满了东方的色彩和元素,同时也满足了法国文化的审美需求。
其中,印度文化在杜拉斯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其小说《恶夜》中,杜拉斯描写了一个与印度有关的故事。
小说中,一名年轻女性到印度寻找父亲的行踪,她在印度遇到了一个神秘的男人,两人之间展开了一段恋情。
杜拉斯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神秘和美丽,同时也让读者了解了印度文化的某些方面。
这种文化元素的融合,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更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世界各地的文化。
杜拉斯笔下的中国杜拉斯笔下的中国元素也十分丰富。
比如,她的小说《情人》中,描写了一段发生在中国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杜拉斯刻画了女主角与男主角之间的感情纠葛。
女主角是法国人,来到中国旅行,在那里遇到了一个中国男人,并开始了一段恋情。
小说中的情节,包括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事物,如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和书法艺术等等。
这种文化元素的描写增添了小说情节的趣味性,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杜拉斯笔下的中国,不仅是传统文化和风俗,还包括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情况。
如果读者通过杜拉斯笔下的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将会更加生动和丰富。
“东方的风情”杜拉斯对东方文化的热爱,不仅体现在她对于中国和印度的描写中,也包括了她的个人形象和文学风格。
她流传下来的照片中,总是穿着带有东方风情的服装,这些服装常常来自于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国家传统的服饰。
这些服装有时是为了某些特定场合而穿戴,如印度服饰用于出席国宴等等。
但在杜拉斯的文学世界中,这些服装则成为她自己的符号,代表了她对东方文化的追求和热爱。
《莳萝泡菜》中的双重叙事《莳萝泡菜》是著名作家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双重叙事的手法被广泛应用,为读者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情感和思考。
本文将对《莳萝泡菜》中双重叙事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并就其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可以从小说的结构上来看,《莳萝泡菜》在叙事上采用了双重的方式。
整个故事以一对情侣在一家小饭馆里吃饭开始,男主角在等待女主角的到来时,回忆了和女主角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而在这段回忆的又有一个旁白式的叙述者出现,向读者讲述着男主角过去的一段感情经历。
这种交替叙事的方式使得故事不再是线性的,而是以一个迂回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过去的情感经历。
双重叙事的方式给读者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使得情感和思考在不同层次上得到了表达。
这种叙事方式既呈现了男主角的内心情感与思考,又为整个故事提供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在小说中,男主角一方面回忆着自己和女主角之间的点滴,纯真的爱情与痛苦的分离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又通过旁白式的叙述者,展现出他对于过去一段感情的深深思考和挣扎。
这种双重叙事的方式使得故事更加丰满,读者可以同时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以及对过去感情的追忆和反思。
双重叙事的方式也使得《莳萝泡菜》呈现出了独特的叙事魅力。
故事中通过男主角的回忆和旁白式叙述者的介入,将情感与思考的碰撞完美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双重叙事的方式不仅让故事更富有层次感,还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双重叙事的方式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使得故事看似简单,却又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在小说《莳萝泡菜》中,双重叙事的方式为故事的情感和思考提供了更加深刻的表达。
男主角的回忆与内心的挣扎,旁白式叙述者的介入,使得整个故事在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
通过双重叙事的方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同时也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双重叙事的方式使得《莳萝泡菜》成为了一部情感丰富、思考深刻的经典之作,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迷人的内心世界。
我读杜拉斯(上)我读杜拉斯(上)题记:我赞成这样一句对杜拉斯的评语:“你可以不喜欢杜拉斯这个人,但你不可不关注她的旷世杰作!”(老郑)“一本打开的书就是漫漫长夜。
”--杜拉斯“玛格丽特·杜拉斯仿佛是一台久远了的留声机,在沧桑的岁月转碟上渐渐地释放出喑哑的声音……往事依稀遥远,而又历历在目。
” 其实,中国的许多读者早就听说玛格丽特·杜拉斯,知道她是法国一位非常优秀杰出的作家。
玛格丽特·杜拉斯近几年来,陆续读了不少杜拉斯的作品:《写作》、《副领事》、《英国情人》、《爱》、《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平静的生活》、《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直布罗陀水手》、《塔吉尼亚的小马》、《树上的岁月》、《街心花园》、《夏日夜晚十点半》、《广岛之恋》和据称是最权威描写杜拉斯生平的《杜拉斯传》([法]劳拉·阿德莱尔著),以及另一部由中国人写的《玛格丽特·杜拉斯传》,还有《杜拉斯生前的岁月》。
玛格丽特·杜拉斯,作为一个女人,你可以爱她,也可以恨她,而作为一个作家,她的艺术魅力则无可抵挡,是不朽的。
她的文字本身就是一个迷。
是关于记忆与遗忘,距离与背弃,苍凉与激情、以及在黑暗中阅读与爱恋的各种姿势。
她告诉我们迷恋是一种吞食,写作的要意在于冷静,而冷静在杜拉斯从容不迫的叙述中、在文字之中华贵。
她以文字唤醒我们内心潜藏的欲念和泪水。
一句话,杜拉斯写尽了爱情的本质。
可又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杜拉斯?老郑收藏并阅读了杜拉斯多部作品我比较喜欢的杜拉斯的作品是《琴声如诉》、《情人》、《广岛之恋》和《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中国读者最为熟悉和读的最多的应该是杜拉斯的《情人》。
故事里面的那份伤痛,那份绝望的无助,那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的苍茫,无不令人在痛中思索!人生中的一切苦难,其实都不算什么。
爱,自由与死亡,是苍茫恒远的美丽!《情人》以一个法国少女与中国少爷在越南西贡偶遇的经历为叙述线索,它通篇渲染了一种疯狂而悲绝的爱情,蕴藏了生命最大的激情。
杜拉斯作品的情爱叙述研究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1984年以小说《情人》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杜拉斯近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作品大多被拍摄成电影。
爱情是杜拉斯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缘于此情爱叙述也成为杜拉斯作品的独具的鲜明特色。
杜拉斯的情爱叙述不仅丰富地体现于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层面,而且透过具体的情爱的境遇,将爱情中男女两性的曲折心理和思想矛盾给予了深入的揭示。
本论文主要从情爱叙述的角度探讨杜拉斯作品中的男女两性之间的情爱表达及其价值内涵,借此折射当代人的生存困难及对情爱的生命探索与抉择。
文章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
绪论概述杜拉斯的创作及杜拉斯作品研究的现状,提出论题研究的意图和意义。
第一章阐述杜拉斯本人的情爱生活与作品中情爱叙述的内在关联,通过其自身的情爱体验显示其作品中的情爱体验的深度与独特性。
第二章讨论杜拉斯对情爱主体的叙述,揭示杜拉斯作品中两性之间的情爱冲突与融合。
通过对情爱主体叙述的分析,阐释杜拉斯如何展示男女两性的情爱冲突与价值融合的复杂性。
杜拉斯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视角强化了女性在情爱中的困境与挣扎。
第三章对其作品中的情爱境遇的叙述给予阐述和分析,认为开放和封闭的情爱境遇,导致杜拉斯作品生成不同的情爱内涵。
男女两性在不同的境遇中的对话、沟通与追寻,既是两性各自处境与情爱努力的表达,同时也是杜拉斯情爱叙述富有独特魅力的一种展示。
总之,杜拉斯作品的情爱叙述具有丰富的阐释价值。
文章力图通过对杜拉斯作品情爱叙述的解读,揭示杜拉斯作品情爱叙述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以推动杜拉斯作品的深入研究,对更准确、完整地理解杜拉斯的作品有所裨益。
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中的欲望诗意法国后现代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向玛格丽特·杜拉斯致敬——关于<劳尔之劫>》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杜拉斯写作的欣赏,他认为要读懂这部作品必须弄清楚作品中以三计的欲望关系模式和无意识的话语。
欲望是杜拉斯作品中的核心主题。
本文试图从欲望的三人结构入手,对杜拉斯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欲望进行精神分析理论意义下的解读。
《劳尔之劫》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理论活的教科书。
在这部书中有两个三人场景:“舞会场景”和“森林旅馆场景”。
拉康在早先论爱伦·坡《窃信案》的文章中提出了欲望主体-欲望客体-欲望中介这一三角关系结构。
拉康认为主体的欲望是源于存在的缺失,是对于欲望的他者的欲望,指向了第三者的欲望。
男人-女人-他者;父亲-母亲-孩子是这种欲望的三角关系模式。
杜拉斯善于写不可能的爱情。
这种不可能,指向了欲望的对象的缺失。
杜拉斯早年丧父,她的作品中父亲形象是缺席的。
拉康将这种由于父亲的缺失,母女之间的关系称之为“灾难”。
生活中的父亲和强有力的男性力量的缺失,导致了主体对于具有男性隐喻力量的菲勒斯的不懈寻找,从而在杜拉斯的作品中,作为具有隐喻象征的父亲之名和男性菲勒斯力量的男性形象成为了她写作中的“灾难”。
在解读《劳尔之劫》中,拉康提出了无意识的话语是解读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无论是《劳尔之劫》喃喃呓语的劳尔,《琴声如诉》中为爱情所战栗发抖的安娜,还是《广岛之恋》中因爱情而发疯的丽娃,无意识的话语是欲望的他者的语言。
杜拉斯的作品中,有一种紧张和色情状态。
这种紧张和色情、沉默和空白构成了她写作的激情和张力。
意识流的叙事、欲望的肆意宣泄和非线性的时空交错,形成了杜拉斯写作的诗意。
欲望是杜拉斯的写作主题,亦是她的人生主题。
杜拉斯《情人》叙事学分析摘要:玛格利特·杜拉斯凭借长篇小说《情人》,获得了法国文学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
她用异乎寻常的叙事结构、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使小说《情人》成为一个经典文本。
本文试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探究《情人》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杜拉斯;《情人》;叙事艺术正文: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小说《情人》获得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作品为她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从某种意义上说,杜拉斯在中国的影响,就是《情人》的影响。
《情人》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于作品中不同传统、令人耳目一新的叙事艺术。
这既是杜拉斯独特的艺术风格的绝好展现,也可以说是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一个里程碑,不但大大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力,也丰富了现代小说的审美内涵,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一、叙事视角的转换性《情人》这部小说是作者杜拉斯早年真实生活体验的回忆录,她并不局限于一个固定人物的狭隘角度叙事,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多种叙事人称的转换——“我”、“小姑娘”、“她”。
“在那天,这样一个小姑娘,在穿着上显得很不寻常,十分奇特,倒不在这双鞋子上。
”“她戴了这样的帽子,那形象确乎暖昧不明,模棱两可。
”“这顶帽子怎么会来到我的手里,我己经记不清了。
”小姑娘或白人少女,戴了一顶不合适宜的帽子,孤零零的伫立在泥泞的河水的闪光之中,清新的象一幅画。
人称的切换制造了一种审美距离,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小姑娘”的怜爱之情。
叙事人的切换并非仅仅是作者的花招,它实在是与作者的情感以及表达的内容契合的,是整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德国的沃尔夫冈·凯瑟在其文章《谁是小说叙事人》中提出:“叙事角度的二元性——一方面是以全景、全知和客观性为前提的宽广的叙事角度;另一方面则是坚持主观性、局限于个人经验和回忆的狭隘的叙事角度。
”杜拉斯并不局限于一个固定人物的狭隘角度叙事,“我”犹如一个隐形的角色,既在故事之中又好像游离于故事之外,既是主角又是旁观者。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作家、电影编导。
代表作有
《广岛之恋》、《情人》等。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
十八岁定居巴黎。
自1942年开始发表小说,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使杜拉斯成名。
这段时期的作品富有自传色彩。
自1953年
的《塔基尼亚的小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叙事语言,逐渐抹去小说情节,更强调主观感受
和心理变化。
1955-1965年是她创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说《如歌的中板》、《副领事》,以及剧本《广岛之恋》等。
1984年发表《情人》,获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甲寅
丁卯 9丙寅19乙丑29甲子39癸亥49壬戌59辛酉69庚申79已未
庚申
丙戍
此造杀强身浅,丙寅,幸申回冲,不免早年坎坷,中运北方水乡,制杀有功,发表小说,一
举成名,晚运西方,劫比帮身敌杀,又发表多部作品,名气大振,已未,运转南方火乡,卯未
会木,生火灼金,卒于丙年。
一.作品主题1.追寻主题:是由烦恼主题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构成因果关系。
在1943-1953年发表了五部小说,依次是《厚颜无耻的人》《平静的生活》《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和《塔吉尼亚的小马》。
尽管题材各异,还是能够呈现出大致相似的故事轮廓---主人公一般是女性,生活在狭小的天地里,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感到厌倦和无聊。
与家庭成员的矛盾更加剧了这种无奈的处境,烦恼便成为她们主要的心理特征。
于是她们把目光投向爱情,希望在浪漫情感中获得生存的意义。
烦恼是一个程度不甚严重的词语,却代表了人的普遍生存状态。
《厚颜无耻的人》《平静的生活》这两部作品中都是描写烦闷的家庭生活,主人公希望寻求感情寄托,爱情和婚姻确实为女主人公摆脱家庭和烦恼带来一线生机。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母亲的经历(买地,又被水淹)使得烦恼主题深化,烦恼是必然的,母亲的烦恼是人类的烦恼。
带有反殖民主义色彩。
失败并不可怕,追寻本身就值得敬重。
《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是对于婚姻生活和多年单调工作后的烦恼,重点是女主人公安娜对旧日情人的追寻,继续着个体生存的烦恼主题,但为摆脱烦恼进行的追寻和努力得到了突出。
《塔吉尼亚的小马》中描述了窒息的婚姻带给人的烦恼,但结尾处婚姻陷入烦恼的夫妻关系有所缓和(女主人停止和陌生男人幽会,和丈夫一起去看塔吉尼亚的小马群),表面似乎是种对烦恼生活的妥协,但却是深层意义上的再追寻。
(逃出围城又怎样,如果再次进入围城,还是要不可避免地重复那熟悉的烦恼)。
这里杜拉斯增强了对琐碎生活的认知力和承受力。
2.寻求绝对爱情:她曾经这样定义爱情:“爱情就想革命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变异。
其运动可以内切于夫妻内部,也可以戏剧性地超越它。
不忠,如果不是忠实爱情的话,那究竟又是忠实什么呢。
”在对绝对爱情的描述中,她热情地歌颂了对现实和现行价值体系的抗拒行为。
女主人公对绝对的爱的向往是潜在的---《琴声如诉》。
而且酗酒不仅是告别过去,拒绝残酷现实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敞开心扉,走向绝对爱情的途径。
杜拉斯:挥之不去的“东方情愫”作者:颜红来源:《世界文化》2014年第09期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
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其代表作《广岛之恋》曾获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并被搬上银幕,成为法国现代电影中影响巨大的佳作。
1984年,杜拉斯在70岁时发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说《情人》,该作品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
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16岁时在中南半岛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今年是杜拉斯100周年诞辰,世界各地都在举行各种活动纪念这位20世纪最有影响、最具个性、最富魅力的女作家。
杜拉斯,这个取自父亲故乡一条小河的名字伴随着她的整个文学生涯,从1943年开始,从荒芜的巴黎开始。
18岁那年,她从出生地越南嘉定,首次返回祖国巴黎,在巴黎的大学攻读法学、数学、政治学,但却立志要做小说家,并最终如愿以偿。
“一个堪称当代法国文学骄傲的作家,一个引领世界文学时尚的作家,一个坦荡进入通俗读者群体的严肃作家,一个与昆德拉、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并列小资读者时尚标志的女作家,一个富有传奇人生经历,惊世骇俗的叛逆性格,五彩斑斓爱情的艺术家。
”这就是这位叫杜拉斯的女人头上所顶着的光环。
在巴黎左岸地区著名的双叟、花神咖啡馆里常常有杜拉斯的影子,她常常坐在自己固定的座位上,打开手中的本子,一手拿着烟,一手拿着笔,她写道:“写作是走向死亡,身处死亡之中。
”“我爱男人,我只爱男人。
我可以一次有50个男人。
”杜拉斯文学的魔力,在于她毕生都用于创造和感受与性爱有关的事件。
她曾结婚又离婚,并且非婚生子。
她还曾多次公开地与两个男人同时生活。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杜拉斯和张爱玲作品中异化的母亲形象——以《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和《金锁记》为例O向芷情(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喀什844008)【摘要】杜拉斯和张爱玲是同一时期内法国和中国极具代表性的两位女作家,两人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的异化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以《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和《金锁记》这两部作品为例,结合作品中两位母亲异化的具体表现——爱情观的异化和金钱观的异化,来分析异化的母亲形象。
通过作品中的社会大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浅析形成异化的两大原因——社会的压迫和母爱的缺失。
【关键词】杜拉斯;张爱玲;母亲形象;异化玛格丽特•杜拉斯,生于1914年,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女小说家,同时从事戏剧剧本的编写和电影的导演。
张爱玲,生于1920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同样也进行戏剧、电影等的改编。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下面称为《堤坝》)使得杜拉斯一夜成名。
而《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传奇》一书中评价最高的作品,曾被傅雷誉为“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山。
所以,这两部作品称得上是两位作家的代表作。
虽然两部作品无论是从题材的选取、表现的主题,还是写作的风格上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但是这两部作品所塑造的母亲形象,都与传统的母亲形象相悖。
作品中的母亲不再是爱的代表、善的化身,而成为异化,甚至罪恶的代名词。
两个不同的作者、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两个不同的故事、两个不同的母亲形象,却都指向了同样的境地——母亲形象的异化,而这种异化也有着相似的表现和成因。
—、异化的表现(一)爱情观的异化在杜拉斯的《堤坝》和张爱玲《金锁记》当中,两位母亲形象的异化都涉及了爱情观的异化。
首先,两部作品当中的母亲都是寡妇,在她们的丈夫死后,再也没有其他男人给予她们情感上的慰问。
对于曹七巧来说,她曾经对爱情的那一点期待也因姜季泽的欺骗和利用而消耗殆尽,她不再相信爱。
在《堤坝》中的母亲看来,男人反而成为一种烦恼,会给她惹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是非。
(黄荭辑录)杜拉斯在中国的译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三次出版的热潮。
第一阶段是1980年到1992年,其中85、86两年是出版的高峰期。
杜拉斯是在法国“新小说”在中国的译介这一大文化背景下被介绍到中国来的。
她最早被翻译到中国的作品是1980年王道乾译的《琴声如诉》,该书1958年在法国由新小说的摇篮和阵地——午夜出版社出版。
稍后,另两本充满新小说意味的杜拉斯作品也由王道乾译成中文:一本是《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1980),小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节和结局,讲述了一个孤独老人在山顶小屋执着却徒劳的等待;另一本是《广场》(1984),记叙了一个女佣和流动商贩在街心花园的闲聊对话。
1984年《情人》荣膺龚古尔奖引起了世界各地对杜拉斯的关注,中国也不例外,很快就掀起了第一次杜拉斯作品译介的热潮,两年内出版了6个《情人》中译本,1985年3个,1986年3个。
同一时期值得一提还有王道乾翻译的《广岛之恋》和《长别离》,两个带着深刻“伤痕”印记的文本,而王道乾也是译介杜拉斯最多最受读者(尤其是中国作家)推崇的杜拉斯作品的翻译家。
随着电影《情人》的走红,杜拉斯的独特的经历和生活方式慢慢被中国读者片面了解并“神化”,她成了一种时尚的小资标签,其作品也成了小私写作追捧和效仿的对象。
1999和2000可以毫不夸张地被称为“杜拉斯年”,两年内约有30本杜拉斯作品和关于她的传记和研究著作被译成中文,掀起了杜拉斯在中国译介的第二次热潮:1999年漓江出版社出版4卷本《杜拉斯小丛书》,同年作家出版社出版3卷本《杜拉斯选集》,2000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许钧主编的15卷本的《杜拉斯文集》。
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和扬·安德烈亚的《这份爱》和《玛·杜》都被译成中文,其中后两本的中文书名被译为很有卖点的《我、奴隶和情人:杜拉斯最后一个情人的自述》和《我的情人杜拉斯》。
而《情人》,以8个中译本,制造了中国的一个“文学现象”(“《情人》现象”或“杜拉斯现象”),不仅成为杜拉斯最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作品,也成了最受某些中国当代作家推崇模仿的外国作品。
第三次热潮就是杜拉斯去世10周年,也就是去年,国内国外都举行了很多纪念活动,也是出版的一个热点选题。
200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名家翻译的“杜拉斯作品系列”(2005年8月出版7卷,2006年5月又出版4卷),2007年作家出版社推出6卷本的“走近杜拉斯书系”,让·瓦列埃的杜拉斯新传《这就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和杜拉斯写于战争年代的手稿《战争笔记及其他文本》也都在译介过程中。
部分杜拉斯及其相关作品中译本1999年漓江出版社“杜拉斯小丛书”1999作家出版社“杜拉斯选集”2000春风文艺出版社“杜拉斯文集”2005-2006上海译文出版社“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系列”2007 作家出版社“走近杜拉斯书系”《琴声如诉》,王道乾译,《外国文艺》,1980年第2期。
《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王道乾译,《当代外国文学》,1981。
《琴声如诉》(附《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王道乾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2年3月。
《广场》,王道乾译,《世界文学》,1984。
《情人》,王东亮译,刘自强校,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5年7月。
《情人》,蒋庆美译,《当代外国文学》,1985年第4期。
《情人》,颜保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中法对照本,1985年12月。
《情人——当代法国中篇小说集》,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2月。
《情人》,戴明沛译,北京出版社,1986年8月。
《悠悠此情》,李玉民译,漓江出版社,1986年8月。
《长别离广岛之恋》,陈景亮、谭立德译,漓江出版社,1986年10月。
《痛苦》,张小鲁译,《外国文艺》,1987年第2期。
《痛苦情人》,王道乾译,作家出版社,1989年。
《埃米莉·L.》,王道乾译,上海文汇出版社,1989年。
《太平洋一堤岸》,陈宗宝译,(有节略)《当代外国文学》,1991年第1期。
《情人》,电影版,珍·玛索等主演,台湾星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1992。
《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王道乾译,南京,《当代外国文学》,1992年。
《北方的中国情人》,胡小跃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北方的中国情人》,纪应天译,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年。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张容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痛苦》,王道乾译,《世界中篇小说经典》,桂裕芳主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6年。
《物质生活》,王道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
《情人乌发碧眼》,王道乾,南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2月。
《情人乌发碧眼》,王道乾、南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2月。
《杜拉斯的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著,《我的情人杜拉斯》雅恩·安德烈亚著,彭伟川译,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9年。
《杜拉斯生前的岁月》(法)弗莱德里克·勒贝莱著,方仁杰译,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9年。
《情人》(附《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纪应天、林瑞新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
《我,奴隶与情人:杜拉斯最后一个情人的自述》,雅恩·安德烈亚著,彭伟川译,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年。
《情人》,泽兵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情人乌发碧眼》,王道乾、南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12月。
《情人》,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
《情人乌发碧眼》,王道乾、南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8月。
《情人乌发碧眼》,王道乾、南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2月。
1999年7月,四卷本。
《闺中女友》,米歇尔·芒索著,胡小跃译。
《杜拉斯传》,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著,徐和瑾译。
《外面的世界》,袁筱一,黄荭译。
《黑夜号轮船》(附“奥蕾莉娅”系列、《塞扎蕾》、《否决的手》和剧本《伊甸园影院》),林秀清,金龙格译。
1999年10月,三卷本。
《毁灭,她说》(附《如歌的中板》《卡车》),马振骋译。
《死亡的疾病》(附《坐在走廊里的男人》《80年的夏天》《大西洋的男人》《萨瓦纳湾》《诺曼底海滨的妓女》),唐珍、康勤、马振骋、冀可平、郑益姣译。
《话多的女人》(附《埃米莉·L.》),吴岳添、廖淑涵译。
2000年1月,十六卷本。
《杜拉斯传》,劳拉·阿德莱尔著,袁筱一译。
《写作》,曹德明译。
《劳儿的劫持》,王东亮译。
《副领事》(《印度之歌》),宋学智,王殿忠译。
《英国情人》(《塞纳-瓦兹的高架桥》),周国强,谭成春译。
《爱》(《恒河女子》),袁莉,户思社译。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周国强译。
《厚颜无耻的人》,王士元译。
《平静的生活》,俞佳乐译。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张容译。
《直布罗陀水手》,边芹译。
《塔吉尼亚的小马》,刘云虹译。
《树上的岁月》(《巨蟒》《多丹太太》《工地》),李末,黄芳,刘鹃译。
《街心花园》(《阿邦、萨芭娜和大卫》),刘和平,韩琳译。
《夏日夜晚十点半》(《安德马斯先生的午后》),苏影,胡小力译。
《广岛之恋》(《纳塔丽·格郎热》,《音乐之二》),边芹,户思社,王殿忠译。
2005年8月,7卷;2006年5月,4卷。
《广场》,王道乾译。
《夏夜十点半钟》,桂裕芳译。
《广岛之恋》,谭立德译。
《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王道乾译。
《劳儿之劫》,王东亮译。
《情人》,王道乾译。
《写作》,桂裕芳译。
《中国北方的情人》,施康强译。
《琴声如诉》,王道乾译。
《爱》,王东亮译。
《无耻之徒》,桂裕芳译。
2007,六卷本《杜拉斯——真相与传奇》,阿兰·维尔贡德莱著,胡小跃译。
《女友杜拉斯》,米歇尔·芒索著,胡小跃译。
《情人杜拉斯》,扬·安德列亚著,胡小跃译。
《解读杜拉斯》,贝尔纳·阿拉泽、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主编,黄荭主译《外面的世界》,杜拉斯著,袁筱一译。
《外面的世界II》,杜拉斯著,黄荭译。
另:Marguerite Duras在中文中有几种不同的译法,玛格丽特·杜拉斯、杜拉斯、玛·杜拉、杜拉,其中以杜拉斯和玛格丽特·杜拉斯最为常见。
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Zzz6Z。
用户可将本文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dvzfv。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rqyn1。
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Emxvx。
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Six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