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瘀论治2型糖尿病性脂肪肝32例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61.83 KB
- 文档页数:2
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效果观察目的分析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的效果。
方法择取某院就诊的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98例,时间在2016年11月10日~2017年7月22日,通过随机颜色球抽取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
分别给予二甲双胍、参苓白术散加减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比2组临床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为(6.10±1.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9.54±2.24)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60±1.0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30±0.5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16±0.35)mmol/L,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但是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数据相比较,并无较大差异性,P>0.05。
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指标,可推广。
标签:参苓白术散;二甲双胍;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效果观察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能力逐渐丧失、胰岛素分泌过多等[1],都可导致疾病发生,临床针对其一般选择降糖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佳。
本文研究针对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行不同方法治疗,对比结果差异性,见下文: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择取某院就诊的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98例,时间在2016年11月10日~2017年7月22日,通过随机颜色球抽取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
纳入标准:①知情了解本次研究目的以及意义且当面签署同意书;②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③并不存在研究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①沟通障碍;②临床资料不全;③患有严重心、肝等疾病;对照组男性:女性=30/19,年龄值44岁~72 (59.54±0.64)岁;观察组男性有28例,女性占总例数21/49,年龄值45岁~74(58.05±0.44)岁。
化瘀降浊合剂对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的影响周晖;高彦彬【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年(卷),期】2007(25)5【摘要】目的:客观评价化瘀降浊合剂对血糖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方法: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血糖控制在良好范围内,中医辨证为痰浊血瘀证的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化瘀降浊合剂治疗,对照组给予罗格列酮治疗,治疗12周。
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积分、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
结果:化瘀降浊合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显著降低TG和LDL(P<0.05),轻度升高HDL,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针对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化瘀降浊合剂进行干预可有效纠正脂代谢紊乱。
【总页数】3页(P968-970)【关键词】化瘀降浊合剂;2型糖尿病;脂代谢【作者】周晖;高彦彬【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871【相关文献】1.降浊化瘀合剂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J], 彭继升;杨晋翔;高彦彬2.不同剂量血脂康对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影响 [J], 王立;胡伟3.降浊合剂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J], 陈霞波;王晖4.化瘀降浊合剂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J], 周晖;高彦彬5.降浊合剂对气虚痰浊型2型糖尿病患者Hcy、hs-CRP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J], 陈丹萍;陈霞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治疗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种常见和多发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早期防治实属必要。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完全可以治愈,现分型如下。
肝气郁滞型肝喜条达,运用疏肝理气,以条达肝木,健运脾胃以护土防侮,养血化瘀以顺其肝性,肝气郁滞临床表现胁肋满闷胀痛,嗳气,腹胀,善太息,烦躁易怒,口干欲饮,大便干结或正常,舌质偏红,苔厚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佐以化瘀通络,条达肝木为目的。
方法:柴胡舒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柴胡、郁金、木香、香附、枳壳,舒肝理气;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川芎柔肝养血,配伍煨大黄、荆三棱、莪术、赤茯苓活血化瘀去湿。
湿热内蕴型多见于肝气滞郁病程日久,正气不足,正不胜邪患者。
肝脾失于调节,湿热之邪内蕴是本病主要病机,而且伴有不同程度肝络瘀阻,可见口苦咽燥,脘肋胀痛,呕恶。
纳谷不香,心烦不寐,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厚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调理肝脾,清热利湿,理气通下,兼化瘀通络。
方药:柴平五苓散加减。
药物:柴胡、郁金、白术、香附舒肝解郁;茯苓、泽泻、猪苓、白蔻仁、神曲、麦芽、炒山楂、黄芩、栀子,健脾利湿清热;川厚朴、大腹皮、川楝子、木香、青皮、枳壳理气宽中,配赤芍、延胡索、荆三棱、莪术化瘀通络。
气滞血瘀型病程日久瘀血阻滞肝络。
表现:面色灰暗,肋下痞块,胁肋胀痛固定不移,口渴而不欲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溏薄。
舌质紫暗有瘀点,苔薄黄而腻,脉弦,病久常伴有神疲乏力。
治法:扶正去邪,兼活血化瘀以通肝络,配和养血柔肝,软化肝质,条达肝木,益气健脾以补气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一贯煎加减。
药物: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土虫、鳖甲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以助生化之源;半夏、神曲、麦芽、炒山楂、茯苓化瘀通络;柴胡、川楝子、香附、八肝脉、佛手、青皮疏肝理气;配土虫、生蒲黄化瘀生新;加大黄化瘀利湿,通便之功。
加减抵当汤治疗痰瘀型2型糖尿病78例临床观察段公;石彩云;陈于翠;陈志颜【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5(037)011【摘要】目的观察加减抵当汤治疗痰瘀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8例子糖尿病基础饮食、运动控制和30/70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7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加减抵当汤,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证候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日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FPG)变化.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日胰岛素用量、FPG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证候积分、FPG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日胰岛素用量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日胰岛素用量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加减抵当汤治疗痰瘀型2型糖尿病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单纯胰岛素治疗,并能减少胰岛素用量.【总页数】4页(P1667-1670)【作者】段公;石彩云;陈于翠;陈志颜【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内科,河北大厂065300;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内科,河北大厂065300;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内科,河北大厂065300;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内科,河北大厂06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05.31;R289.5;R241【相关文献】1.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J], 龚英;沈玉国;李凯利;马丽2.加减抵当汤治疗痰瘀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J], 周迎春3.参苓白术散加减+二甲双胍治疗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效果体会 [J], 李可聪4.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证经验 [J], 周宇; 刘亚丽; 郭志芹5.自拟化痰逐瘀降压方加减治疗痰瘀互阻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J], 张红兴;张锋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41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41例临床观察。
方法:我院自2013年8月~2014年8共收治82例脂肪肝患者,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患者。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中医辨证治疗。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效果比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脂肪肝;中医辨证;治疗;临床观察[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41 cases of TCM treatment of fatty liver. Methods: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2014 8 a totalof 82 cases of fatty liver patients,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41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treatment based on TCM treatment. 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fatty liver effect is ideal,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fatty liver;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reatment;clinical observation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代谢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内甘油三酯等脂质的大量堆积。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痰瘀证辨证论治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妙文南京市级机关医院胡炜“痰”与“瘀”是中医理论中两种不同的病理因素,但二者密切相关。
它们是因果关系。
它们常合并成疾病,成为一种新的特征性病理因素。
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痰瘀互结综合征。
虽然古代文献没有明确提出“痰瘀互积”的名称,但长期以来,痰瘀理论与实践有着相同的渊源、疾病和治疗方法。
现代研究证实,“痰证”和“血瘀证”有共同的生化基础。
临床上从痰瘀互结证入手,对一些疑难重症疾病的治疗,往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它是中医病机理论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环节。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
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证辨证要点1.1痰瘀证辨证的关键是苔藓脉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脉象多见于滑脉或弦脉;血瘀证脉象以涩脉为主。
痰瘀证的脉象可分为弦、滑、重、涩,具体视痰瘀证的侧重点而定:若痰优于血瘀证,则脉象以滑、弦为主;血瘀胜痰,脉以涩为主。
1.2痰瘀互结证的常见临床表现1.2.1疼痛是痰瘀互结最常见的症状。
“张一彤”说:“痰中带死血,则攻而注,流散而刺痛。
”痰瘀阻脉,阻则痛。
疼痛在许多部位是固定的,或刺痛,或持续的分娩疼痛,疼痛是顽固的。
疼痛的具体部位往往是痰瘀聚集的地方:如果痰瘀聚集在心脏,会导致胸闷和心痛;聚集在肝脏导致疑病症疼痛;聚集在子宫内的是痛经;在经络中聚集,那么关节是痛苦和紧迫的??其中,疼痛是刺痛的,固定者往往容易出现血瘀疼痛;疼痛沉重且挥之不去,持续很长时间。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进展标签:脂肪肝;中医药;研究进展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多种病因导致肝脏脂肪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组综合征。
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显微镜下每单位面积含有脂肪滴的肝细胞超过30%,就称之为脂肪肝。
脂肪肝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其肝纤维化发生率达29%~39%,肝硬化发生率为8%~31%[1,2]。
脂肪肝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大类疾病,因此,研究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查阅了近10年来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现将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病名的认识中医学中无脂肪肝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归属“胁痛”、“积证”、“肥气”、“癥瘕”、“肝着”、“痰浊”等范畴,《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说明肝之积块在胁下,状如覆杯,名曰肥气,指出了病位、症状、病名。
2发病率及流行病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检测手段的进步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脂肪肝的检出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郅淑棉[3]对某大学教职工脂肪肝调查:3 027名教职工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0.41%,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检出率差异显著,男性有低龄化发病趋势。
刘朝晖等[4]应用B超检测1 832例20~63岁武警某部人群,脂肪肝检出率为12.5%。
范建高等[5]通过随机多级分层整群抽样对上海市3 175例成年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及年龄调整后上海市成年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29%,酒精性肝病和NAFL (非酒精脂肪肝)的患病率分别为0.79% 和15.35%。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之前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而50岁以后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