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 学练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 格式:pptx
- 大小:480.13 KB
- 文档页数:35
《第1课春》课时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3)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5)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2.本文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春天进行了描写,请仿照示例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示例:嗅觉描写:①花里带着甜味儿。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1)视觉描写:。
(2)听觉描写:。
(3)触觉描写:。
3.填空。
(1)《春》是一篇(体裁),作者朱自清,字,原名自华,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散文集《》《欧游杂记》《你我》等。
其散文多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和意境美。
(2)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图、图、图、图、图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3)文章写春花运用了从到的顺序和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春花、、香气浓郁的特征。
4.班级组织以“我爱春天”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古诗赏春】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
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仿照示例,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示例:春风又绿.江南岸(视觉角度)①两只黄鹂鸣.翠柳()②踏花归来马蹄香.()(2)【妙笔绘春】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
(80字之内)张望点缀不知不觉莺歌燕舞万紫千红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阅读课本全文,回答问题。
5.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第1课《春》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1 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巩固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酝酿(liàng) 抖擞(sǒu) 涨价(zhǎnɡ)B.黄晕(yùn) 喉咙(hòu) 烘托(hōnɡ)C.蓑衣(suō) 应和(hè) 窠巢(kē)D.朗润(yùn) 抚摸(fǔ) 卖弄(nonɡ)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烘托风筝欣欣然沁人心脾B.簿烟蝴蝶捉迷藏心旷神怡C.健壮胳膊协奏曲谈笑风声D.筋骨渲泄软绵绵蓬勃生机3.读课文《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用“别恼”一词的作用是( )A.劝别人不要生雨的气。
B.写出江南春雨的特点。
C.表现将要把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传达给读者。
D.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4.读课文《春》,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不能颠倒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
B.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C.“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
D.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
5.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lǎnɡ rùn起来了,水zhǎnɡ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舒活舒活筋骨,dǒusǒudǒusǒu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ɡōnɡfu,有的是希望。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7.文学常识填空。
《春》是一篇(体裁),,字。
部编版语文七上春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A.guǒnòng héliàoB.guǒlóng hèliáoC.kēlóng héliàoD.kēnòng hèliáo2.下列修辞手法属于借喻的一项是()A.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内心。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风把树上的黄叶吹下来,我们欢呼着:“一只只小船飘起来了。
”3.下面句子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4.与“呼朋引伴”中“引”字同义的一项是()A.引经据典B.引而不发C.引吭高歌D.引人入胜二、填空题5.《春》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近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春》是按照___________、画春、___________的顺序描写春天的。
6.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3)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三、综合性学习7.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
1 春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追溯背景)《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
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1.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宛.转( ) 酝酿..( ) 抖擞.( ) 披簑.( ) 窠.巢( ) 喉.咙( ) 涨⎩⎪⎨⎪⎧ (涨潮) (涨红) 晕⎩⎪⎨⎪⎧ (黄晕) (晕倒)薄⎩⎪⎨⎪⎧ (薄暮)(薄脆) (薄荷) 和⎩⎪⎨⎪⎧ (应和) (和稀泥) (和平)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liáo( )亮 静mò( )h ōn ɡ( )托 卖non ɡ( )⎩⎪⎨⎪⎧zhǎ( )眼广fàn ( ) ⎩⎪⎨⎪⎧滋rùn ( )rùn ( )年 ⎩⎪⎨⎪⎧蝴dié( )影dié( )间dié( ) ⎩⎪⎨⎪⎧斗lì( )哭qì( )座wèi ( )3.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朗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宛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第1课《春》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本文以朗读为主线,并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3.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掌握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对妙词佳句的赏析,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阅读美文,体会文中优美的情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
重点:①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②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领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难点:①结合课文实例,学习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②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的写作技巧。
(一)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_________,江苏扬州人,_____、_______、_______。
其散文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其著作包括诗文集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等。
其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故事背景作者写《春》这篇文章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_______________。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_________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三、理解词义朗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喉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嘹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烘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健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枝招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7):第三部分(8-10):二、重点问题掌握1.第一段是“盼春”,句中“盼望着”能否去掉一个?为什么?2. 第二自然段共两句话,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分析句中的“偷偷地”“钻”两个词的好在哪里?4.“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春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呢?5.本段文字连用了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整一下次序?7.“闹”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8.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9.“斜织”“笼”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10.结尾三个比喻句各有什么含义?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课文主题(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